闖蕩華爾街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橫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馬冷眼瞧
個人資料
正文

史迪威與杜聿明在緬甸戰場上的分歧

(2009-02-11 12:35:52) 下一個
史迪威與杜聿明在緬甸戰場上的分歧

王楚英 《百年潮》 2006年第11期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蔣介石在重慶聞訊,即決定派兵入緬甸作戰。同時,羅斯福應蔣介石之請,派史迪威來中國,任中國戰區盟軍統帥蔣介石的參謀長兼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1942年3月11日,史迪威受蔣介石之命到緬甸指揮作戰。蔣介石電令駐緬參謀團團長林蔚和遠征軍代長官杜聿明服從史迪威的指揮。這一時期,英國首相丘吉爾也任命亞曆山大指揮在緬甸的英軍作戰。
1942年3月2日晚,我在臘戍首次見到杜聿明並與之長談兩個多小時。當時,我在林蔚身邊聽到杜聿明向林蔚抱怨:“美國人隻是科學技術比較發達,經濟實力比較強大,他們軍隊的戰鬥能量、軍官的戰術素養和指揮藝術,並不比我們高明。緬甸這一仗非常重要,遠征軍是我國抗日的重要資本,怎麽可以交給—個沒有實戰經驗的史迪威來指揮呢?”可見,杜聿明對史迪威最初是有成見的。
3月11日,我被史迪威指名調去擔任聯絡參謀兼警衛隊隊長,見證了史迪威與杜聿明由一見如故,到相互誤解、指責,最終不歡而散的全過程。

史杜初會,一見如故

1942年3月11日深夜,史迪威在梅苗建立指揮部後,向我了解中國遠征軍第五、六軍的情況,著重詢問了杜聿明、戴安瀾、廖耀湘等軍、師主官的情況。他對杜聿明在古北口作戰和昆侖關戰役中的卓越表現頗為欣賞。因此,當杜聿明於3月14日深夜到史迪威住所“紅樓”拜訪時,史迪威竟親自到杜聿明的座車門邊恭候,好像迎接久別的老友。
杜聿明在史迪威陪同下走進作戰室,對牆上掛的巨幅緬甸軍用地形圖和地上放的巨大沙盤發生了興趣。他走近前仔細察看掛在牆上的二十萬分之一的緬甸地形圖和另一張百萬分之一緬甸全圖。他把李漢萍處長叫過來問,為什麽長官部沒有這種地圖。李說:“去年12月15日在昆明受命出發援緬時,他向昆明行營領取的全是緬甸舊圖,而且隻有百萬分之一和三百萬分之一兩種,後來參謀團經由丹尼斯從緬甸英軍總部替我們要來一些30年代出版的緬甸地形圖,也是百萬分之一的,所以不甚詳細,甚至與現地有出入,很不合用。”杜聿明聽罷,轉身對史迪威說:“史將軍,您知道,地圖對於我們戰地指揮官來說是何等的重要。可是,我們司令部現在使用的緬甸地形圖,卻是30年代中期英軍測製的百萬分之一老圖,很不詳細,且不精確,現地上的地名在圖上找不著,圖上的地物現地卻沒有,這種過了時的軍用地形圖早就應當銷毀了,豈能發給作戰部隊使用呢?我現在看到了您這作戰室內懸掛的地圖,心裏既高興又羨慕,希望您能替我們也弄到這樣精確而且詳細的新圖。”史迪威隨即問我這種地圖是從何處弄來的。我告訴史迪威,是前幾天我從梅苗英軍總部情報部領來的。聽說英軍總部近日又從印度用飛機運來了一批新版緬甸地形圖,可以同英軍總部聯係。
杜聿明對我說:“楚英老弟,就請你陪同李漢萍處長連夜到英軍總部走一趟,請他們給長官部和各級部隊發一些新版緬甸地形圖。”史迪威讓我立即去辦此事,並給亞曆山大寫了封信由我帶去麵呈。我隨即帶四名憲兵,同李漢萍驅車來到梅苗北郊燕雀湖畔英國緬甸總督府和緬甸英軍總司令部的所在地弗拉格斯塔夫大廈,拿了五十萬分之—地形圖22份,十萬分之一地形圖44份,五萬分之一地形圖220份,並連夜返回“紅樓”複命。
當我回來的時候,杜聿明正向史迪威介紹第五、六兩軍的曆史沿革、編製裝備、訓練等情況。對於戰局,杜聿明認為,目前盟軍占據優勢,但日軍在兩周左右時間內極有可能從新加坡、馬來亞方麵抽出兵力,增援緬甸,緬甸戰場敵我力量對比將發生質的變化。他說:“中英聯軍必須緊緊抓住目前日軍在緬僅有兩個師團且被分散配置、其後續兵團尚未到來、日軍搶修的泰緬公路剛剛修通、其重裝備尚未全部來緬的良機,用最迅速的方法在極短時間內集中中英兩軍主力,選擇適當的地區,誘敵第五十五師團孤軍深入,先將其包圍殲滅,然後再圍殲其第三十三師團,乘勢收複仰光,再整頓態勢,迎擊日軍的後續增援兵團。故‘攻勢作戰’、‘各個擊破’、‘包圍殲敵’的戰術,應成為中英聯軍在緬甸戰場打敗日軍的首選方針。而選定同古地區對日軍發動進攻,則可期必勝之結果。”
史迪威聽了杜聿明的分析,大為讚賞,高聲說:“杜將軍,今夜我二人雖然是初次會麵,你我卻是一見如故啊!剛才你所講的緬戰方針竟然同我完全想到一起了,真是不謀而合。”他問杜聿明,如何進行同古攻勢?杜聿明說:“我設想由第二○○師附必要特種兵部隊,在皮尤至同古城垣及其周邊要地,分別構築伏擊、阻擊陣地,逐次打擊日軍,不斷消耗其有生力量,挫傷其士氣,誘敵至同古主陣地前,利用急襲火力予敵以決定性打擊,乘其攻勢頓挫,指揮失靈,立即以第五軍主力加上第六軍一部從同古兩翼出擊,將敵人包圍在錫當河西岸、喀巴溫河南岸地區殲滅之,然後會同英軍包圍敵第三十三師團於奧坎、勃固之間,夾擊殲滅之,乘勝收複仰光。”
史迪威聽著杜聿明的見解連聲說:“很好!很好!”
杜聿明接著說:“誘使敵人第五十五師團孤軍前進到同古我主陣地前,將其包圍殲滅。這一仗的勝算,可以說我們已經穩操在握。但是,我們正麵臨著同敵軍搶時間和爭速度的關鍵問題,這是個極其嚴峻的現實問題。現在第二○○師剛剛到達皮尤、同古地區,正在夜以繼日地趕築防禦工事,積極備戰,再有四五天時間,他們就能全部完成作戰準備。該師加上配屬部隊有1.1萬人,而日軍第五十五師團估計有2.4萬人以上,我二○○師完全有能力獨自抗擊敵第五十五師團,守住同古達一周以上時間。”杜聿明話鋒一轉,“可是,第五軍直屬部隊到現在才有一小部分到達漂背,炮兵和戰車還在臘戍以遠的來此途中,第二十二師剛到芒市、龍陵地區,第九十六師還遠在保山,第六軍的暫五十五師正由臘戍南下。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如何能在一周左右將第五軍主力和第六軍一部都調到同古至平滿納地區集中,完成戰備。這就要求英軍保證有500輛汽車日夜不停地在滇緬公路上接運部隊來緬,並在臘戍至平滿納以及到同古的鐵路線上保持火車暢通無阻,而且能及時提供必需的火車車輛,同時請英軍在我軍活動和作戰地域建設完善的後勤設施,保證供應毋缺,實為至要,這是決定同古攻勢能否進行和成敗的關鍵所在。”杜聿明喝了兩口茶,又說:“我今晚專程來拜望您史迪威將軍,就是希望能得到您的鼎力幫助,以促成同古攻勢能順利進行。事實很明顯,同古之戰是緬甸戰局發展的轉折點。從對日作戰的全局來看,我們必須在緬甸戰場打敗日軍,以扭轉局勢,激勵民心士氣。”

史迪威說:“杜將軍啊,你的話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你我的想法很一致,正如我剛才所說的,是‘不謀而合’,使我深切感到,在緬甸戰場上你的確是我的知音。”
杜聿明走後,史迪威對我們說:“杜聿明不錯呀!他很有頭腦,很有見地,戰術很靈活,企圖很積極,有進攻精神。我們的目標完全一致。他是我值得信賴的夥伴,對打贏緬甸這一仗,他不但信心百倍,而且很有辦法。看得出來,以杜聿明為代表的中國軍人的戰鬥意誌很堅強,進攻精神也很旺盛,他們是鐵了心要在緬甸打敗日本鬼子的,而且戰術很巧妙,指揮也很適當。現在就看英國佬的實際行動了。”

史迪威的“一號命令”
使杜聿明疑竇頓生

史迪威同杜聿明商定緬甸作戰方針後,於3月15日晨飛赴同古視察第二○○師;17日飛赴重慶向蔣介石匯報“同古攻勢作戰構想”。而此時,由於英軍棄守仰光後,蔣介石緬甸作戰方針已由“積極進攻”改為“積極防禦”,目標由“保衛或收複仰光”改為“保衛曼德勒和緬北走廊”,對同古攻勢作戰並不熱心。經過反複研究,方同意以現有兵力在同古、平滿納地區舉行一次會戰。



3月21日深夜,史迪威由重慶回到臘戍,簽發由駐緬參謀團擬就的《第一號作戰命令》,其要旨:由杜聿明指揮第五軍直屬部隊、第二○○師和暫五十五師主力擔任同古方麵作戰;第六軍按現行部署準備迎擊由泰國來犯之敵;新二十二師、第九十六師由史迪威直接指揮。
杜聿明滿心期待史迪威會下令發動同古攻勢作戰,沒有想到史迪威的《第一號作戰命令》竟背棄了與他達成的共識。杜聿明懷疑史迪威受了亞曆山大的蠱惑,遷就英軍而不顧中國軍隊安危,對史迪威表現出不滿。
更糟糕的是,原作為誘餌的第二○○師現在反被日軍包圍,且英軍不顧全局,背棄承諾,處處拖中國軍隊後腿,進一步影響了史迪威同杜聿明的關係。
從3月24日至28日,日軍對第二○○師三麵圍攻更加猛烈,飛機、大炮、坦克全部投入戰鬥,而且使用了毒氣,雙方形成極其慘烈的拉鋸戰。28日,日軍第五十六師團先遣部隊趕到同古,猛攻河東的第二○○師指揮所,雖被擊退,但第二○○師四麵受敵,且彈藥給養俱磬,援軍仍未到來,處境極危。杜聿明見新二十二師連日反攻進展不大,難解第二○○師之危,經報蔣介石同意,遂於29日夜令第二○○師突圍,退到葉達西集結整頓。而史迪威已於28日嚴令新二十二師奮力進攻,以解第二○○師之危。史迪威於29日晚由梅苗長驅數百公裏趕到葉達西新二十二師指揮部,一聽杜聿明說已下令第二○○師放棄同古,便火冒三丈,指摘杜聿明不服從他的命令。杜聿明則怒不可遏,曆數史迪威處處遷就英軍,拖中國軍隊後腿,導致同古攻勢被迫放棄的種種不是,兩人爭得麵紅耳赤,各不相讓。
在第二○○師快到平滿納時,我和美軍梅裏爾少校隨戴安瀾師長一道驅車前往漂背長官部。當晚我們回到梅苗“紅樓”時,史迪威馬上召見。戴安瀾詳細匯報了第二○○師和新二十二師的情況,史迪威聽得很仔細。我見他對戴和第二○○師很關心,對新二十二師的表現也較滿意,心情還好,我便乘機向他說明第二○○師3月29日在同古所麵臨的極危險的處境,和杜聿明不得不放棄同古的苦衷。為消除史、杜二人的誤解,我還向他講了中國“將相和”的故事。他忽然哈哈大笑起來,說道:“我的孩子呀!你想給我講的故事是你們中國婦孺皆知的“將相和”嗎?你真是用心良苦,這使我聽了很感動。不過你是熟知我的性格和處世之道的,對於一心要打敗敵人並且努力去做的人,我是很敬重,也很寬容的,你就放心吧!”

平滿納會戰,二人重歸於好

本以為史迪威不再計較與杜聿明的爭執了,然而他3月31日到重慶向蔣介石匯報時,仍然告了杜聿明的“狀”,指責杜聿明和廖耀湘蔑視他的權威,請求處分二人,並以辭職相威脅。蔣介石請他以抗戰大局為重,繼續擔任緬甸戰區最高指揮官,扭轉盟軍對日作戰的形勢。同時表示,他已選派羅卓英取代衛立煌擔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統帥駐緬中國軍隊,受史迪威指揮,讓林蔚作為史迪威的幕僚長,協助史迪威策劃緬戰,並將杜聿明策定的“平滿納會戰計劃要旨”交史迪威。史迪威仔細看了“平滿納會戰計劃要旨”後,心裏倏地一亮,再次感到杜聿明的戰略構想,又同自己不謀而合,對杜聿明的憤懣也隨之冰釋。
4月5日,蔣介石偕宋美齡、史迪威、羅卓英等人到梅苗,部署緬甸作戰。
4月6日,亞曆山大晉見蔣介石,蔣以即將發動平滿納攻勢相告,促請英軍堅守西線戰略要點阿蘭廖。亞曆山大竟報告說:“英軍已於5日撤出阿蘭廖。現在薩斯瓦、東敦枝、米昌耶、明拉一帶布防。”蔣聞言愕然,隻說:“希望英軍信守‘堅決與華軍並肩作戰到底’的莊嚴承諾,不要再自行後退了。”
4月12日晨,杜聿明到馬圭會晤斯利姆,通報了司瓦附近的最新戰況和平滿納攻勢的實施方案,籲請英軍堅守現陣地,並請派坦克、大炮支援平滿納攻勢作戰。而斯利姆卻建議杜聿明放棄平滿納攻勢,同英軍一道退到敏鐵拉至敏建一帶,舉行“曼德勒攻勢”。
4月13日,杜聿明召集會議,史迪威和他的參謀長格魯伯、羅卓英及參謀長楊業孔、杜聿明及參謀長羅又倫、遊擊司令黃翔、第九十六師師長餘韶、第二○○師師長戴安瀾、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新二十二師參謀長李濤齊集長官部。羅卓英首先介紹了12日在樂可及南柏戰場所見,以及甘麗初的建議。李濤報告了新二十二師堅守扼拉南方地區的情況。杜聿明接著報告了他與斯利姆會談的結果及到英緬一師防區參觀所見。他認為,英軍定會不告而走,平滿納的安全堪虞。他決定,立即放棄“平滿納會戰”,將第五軍主力調到東路去會合第六軍,在和榜或樂可舉行“東枝會戰”,殲滅日軍第五十六師團,再移師向西,在漂背附近迎擊中路的日軍。無奈,史迪威過於信任亞曆山大的承諾,且深受他提出舉行“曼德勒攻勢”的蠱惑,對杜聿明等人的建議斷然予以拒絕,仍堅持要繼續舉行“平滿納會戰”。史、杜二人再度發生分歧。

戰局急劇逆轉,史杜不歡而散

史迪威同杜聿明的分歧,不但表現在緬戰的指導上,還表現在如果緬戰失敗中國遠征軍退卻的方向上。史迪威一麵策劃平滿納會戰,一麵計劃在印度建立反攻基地,在印度訓練中國軍隊。而杜聿明考慮的是如何在緬甸打敗日軍,保持國際通道,萬一緬戰失利,如何安全、完整地把軍隊撤回滇西,以圖反攻。史、杜的著眼點不同,對緬戰的指導存在分歧也就不足為奇了。
杜聿明雖然對史迪威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心存不悅,但對平滿納攻勢依然進行認真準備。當日下午,他同羅卓英研究緬甸戰場的整體形勢和平滿納會戰的有關問題。4月14日又同史迪威、羅卓英到平滿納視察作戰準備情況。15日,杜聿明親赴前線,視察各地的戰況,並向廖耀湘麵授機宜。
正當他深入火線,積極部署16日的反擊戰時,英軍竟於14日不聲不響地放棄馬圭,15日炸了仁安羌油田,傍晚英緬一師7000多人被日軍第二一四、二一五兩個聯隊包圍。雖經反複衝突,英軍仍無法突圍。
對英軍的舉動,史迪威、羅卓英、杜聿明一無所知。16日淩晨,當甘麗初急電史迪威、羅卓英“土牆、柏桑、雅多相繼陷敵,南柏遭敵猛攻”時,仍不知“馬圭已失、仁安羌陷落、英緬一師被圍”之事,還令我集合軍隊和隨行警衛,立即驅車趕往樂可。
我們一行於4月16日中午趕到樂可甘麗初戰鬥指揮所,見他正一手握電話,—手執筆,邊講邊記,就沒有去打斷他。甘麗初打完電話便過來,向史、羅二人說明剛才陳勉吾師長在電話中所述情況:自晨至午,土牆和南柏遭日機轟炸,已打退日軍地麵進攻兩次,現敵一股已竄到保拉克北側,切斷了保拉克我第一團和在南柏第二團的聯絡,土牆已失,戰鬥正在保拉克、南柏兩地進行,頗為激烈,已令第三團趕到瓦力苦在該地和1515高地建立陣地。
史迪威、羅卓英要求到現場去看看。甘麗初說:“現在戰鬥正在保拉克、南柏兩地激烈進行中,12日,你二位已到南柏看過了,今天就不用去吧!”史、羅竟堅持要去。車過樂可15公裏處良巴勒時,陳勉吾師長正在路邊等候,他驅車作前導,引領我們來到兩小時前剛剛激烈戰鬥過的戰場——瓦力苦山麓南方公路路標36裏處。史、羅驅車到南柏村北密林處下了車。陳師長引我們爬上山腰,鑽進坑道,來到一座堅固的堡壘裏,這是團長劉素行上校的指揮所。從展望孔清晰地看見南柏陣前約千米之處,日軍步兵手持武器,身披偽裝,成散兵隊形跟隨六輛坦克九輛裝甲車,如波浪一樣向南柏湧來。第二團十多門追擊炮和四門戰防炮一直隱蔽在坑道裏,直到日軍接近陣前200米左右,敵步兵要發起衝鋒時,隱蔽在坑道裏的槍手、炮手、狙擊手等戰鬥員便各自進入陣地,精確瞄準,猝然對敵猛射,打得日軍紛紛中彈倒地,將日軍擊退。這是第二團自16日清晨以來第三次打退日軍的進攻。史迪威、羅卓英目擊了戰鬥全過程,對劉團官兵英勇善戰給予表揚,並請甘軍長將有功官兵向長官部申請勳獎。史迪威還風趣地說:“我今天在這裏經受了入緬抗日以來的首次戰火洗禮。日軍有幾十發炮彈打到了這裏,竟然對我們毫發無損,這要感謝上帝對我們的保佑,更要感謝第二團的孩子們挖了這麽堅固的堡壘。”說完舉手向周圍的官兵敬禮,並連聲說:“謝謝!”



當晚9時,史迪威回到漂背,一進門就看見在室內等著他的亞曆山大。他走過去對亞曆山大冷笑道:“阿曆克斯(這是對亞曆山人的昵稱——筆者注),您深夜來訪,一定得知我們馬上要發動‘平滿納攻勢’,將以坦克、大炮來支援我們的吧!我們會十分感謝你們的”。亞曆山大說:“喬(對史迪威的愛稱——筆者注),非常抱歉,眼下我實在拿不出坦克和大炮來支援你們,反而要請你們盡快派兵去解救被日軍圍困在仁安羌油田、處境極危的英緬一師7000多人的生命。”“救兵如救火,請你們趕快行動吧!”史迪威聽後很生氣,鐵青著臉對亞曆山大說:“這幾天我們忙著發動平滿納攻勢,中國官兵正在前方同日本鬼子拚命,打得鬼子棄甲丟兵、屍橫遍野,沒想到英軍竟然不吱一聲就撤走了,幸好九十六師派了一個營守住東敦枝,否則第五軍的後路就要被日軍切斷,後果不堪設想。”又說:“現在你把仁安羌都丟了,還讓英軍7000多人被困在那裏,這不但使那7000多人的生命垂危,而且波及到我們已準備就緒了的平滿納攻勢,眼看要被迫夭折了,而你卻要我們派兵去解救英軍,這叫我怎麽去向中國軍人解釋呢?”史迪威越說情緒越激動,在他身旁的羅卓英誠恐這樣下去會鬧僵,乘機插話說:“蔣委員長早有指示:‘對英軍的危難應傾力救助,毋使受挫。因唇亡而齒必寒。’本軍對被圍在仁安羌的英緬一師自應盡力去救。”隨即提出由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去仁安羌解救英緬一師,由此引出彪炳史冊的仁安羌大捷。
4月16日晚11時亞氏走後,史、羅二人立即研究放棄平滿納會戰後的舉措。羅卓英重提杜聿明在13日漂背會議上的建議。史迪威表示應采納亞曆山大的意見,將第五軍移到敏鐵拉附近,會合英軍舉行“曼德勒會戰”,並說,英軍是想向印度溜了,我們必須設法把他們拖住,使他們繼續留在緬甸,同我們並肩戰鬥,否則中國軍隊孤軍支撐緬甸戰局就更困難了。他這樣一說,羅卓英改變了初衷,決定將第五軍轉移到敏鐵拉附近集結,由第九十六師在現地阻擊日軍,爾後逐次抵抗,誘敵至塔澤以南、薩蒙河西岸圍而殲之。當羅卓英用電話將上述決定告知杜聿明後,杜聿明在電話裏對羅卓英說:“我在13日就提出要放棄平滿納會戰,另行東枝會戰,現在仍堅持這個方案。但反對舉行曼德勒會戰,希望你們不要繼續受英方的蠱惑。”史迪威見杜聿明不願聽從羅卓英的命令,即把羅卓英手中的電話拿過去,親自對杜聿明說:“16日,我在南柏看見第二團打退了日軍三次進攻。臨行已請甘軍長速調第四十九師和第二七九團來守樂可,東路應無危險。現在最大的威脅在西路,不能讓英軍溜到印度去,一定要拖住他們,所以必須舉行曼德勒會戰,用以破壞日軍的曼德勒會戰計劃。請杜將軍理解我們的戰略意圖。”


杜聿明反駁道:“史將軍,您已經知道英軍想溜走,為什麽還願意接受他的擺布呢?您明知道日軍企圖將我軍包圍在曼德勒附近逼我與之決戰,為什麽還要把第五軍部署在敏鐵拉一帶,這豈不是自投日軍設下的羅網嗎?請恕我不能苟同。”杜聿明的話惹怒了史迪威,他沒有再同杜聿明在電話裏繼續爭論,而是厲聲說:“這是命令。”說完便掛斷電話。杜聿明立即用密電向臘戍參謀團如實報告,隨即向各部隊下達轉移的指示,並親赴平滿納向第九十六師師長餘韶麵授機宜:利用平滿納既設陣地,運用火力與逆襲打擊敵人,同時各一部分別在葉新、基東甘、什韋坪、達光、央米丁各處構築阻擊陣地,逐次打擊來犯之敵,退滯其行動,至少應拒敵於央米丁以南地區,自即日再支持10日以上。
4月18日,林蔚派人到漂背向史迪威、羅卓英建議,放棄平滿納後應采取的舉措:(1)一舉退到曼德勒東北地區,重新組織會戰;(2)因樂可方麵情況劇變,可以一部在中路阻擊日軍,竭力退滯其行動,以第五軍主力速調東枝、和榜地區,並指揮第六軍先破東路之敵。此時,史、羅已得知暫第五十五師於17日在保拉克、南柏被敵切斷後路,即失去聯絡,現敵正向樂可猛攻,情況危緊,因而有意接受林蔚的第二條建議。不料,亞曆山大急電稱:“皎勃東發現日軍數千,英軍後路切斷,請速派兵收複皎勃東穩定後方”。史迪威立即把剛剛撤到漂背的第二○○師的六○○團運往皎勃東去。19日,杜聿明接摩托車騎兵偵察報告:“有大批零星散亂的英軍正從納貌方向退來皎勃東。第六○○團已到,此地並無敵蹤。”同時又得知長官部派到新三十八師督戰參謀我和梅裏爾報告說:“今天午後1時,一一三團完全收複仁安羌,救出了英軍7683人和先前被俘的美英軍人、教士、記者572人,現孫立人正召一一二團和一一四團來此,決定20日舉行反攻,以期收複馬圭。”杜聿明立即趕到漂背,他見第二○○師第六○○團已被派赴皎勃東,徒作無為之奔波,心裏對史、羅二人非常惱火,便去找二人理論。因羅卓英已去梅苗參謀團,他直接同史迪威麵談。他質問史迪威:“東路的戰局正在急劇惡化,亟待第五軍速到東枝、和榜布防,您至今未發一兵,反而把二○○師派到並無敵情的皎勃東去了,這是為什麽呢?”
史迪威哪裏容得下杜聿明咄咄逼人的架勢,回敬說:“在戰場上槍聲就是命令。亞曆山大急電告知皎勃東有日軍數千,我能不立即派二○○師去打嗎?難道中國軍隊隻吃飯,不打仗嗎?在我沒有得到確切情報前,必須繼續向皎勃東派兵,這是命令。”杜聿明馬上反唇相譏:“我們吃的是中國飯。中國是主權國家,是美英的盟國,中國軍隊是美英軍隊的盟軍,不是哪個國家的雇傭兵,不能接受任何人的無理擺布。”他隨即對身邊的戴安瀾命令道:“限立即從皎勃東招回部隊,從速準備車運東枝,沒有我的命令,不得擅派一兵一卒。”說罷驅車趕往梅苗。
史迪威同杜聿明的個人關係到此徹底破裂。
正因杜聿明對史迪威了無信心,且有惡感,當他於5月8日帶著軍部和新二十二師行抵英多時,龍陵、八英、密支那均已陷敵,第五軍撤回滇西之路已斷,為保全軍隊以備反攻,史迪威派人來請杜聿明率所部退向印度,羅卓英也電令杜部渡親敦江進入印度的英帕爾,杜聿明則不顧史、羅二人的一再敦促,仍決定率部回國。
這一回杜聿明錯了,在緬北的原始森林裏部隊迷路,在糧草斷絕的惡劣環境中轉了兩個多月,官兵大部罹難,自己也九死一生,最後在史迪威派來的飛機救助下,於8月初撤到印度列多,軍部和新二十二師生還官兵僅3000餘人。
杜聿明雖保住了個人性命,卻是帶著滿腹遺憾和對數萬弟兄埋骨異域的愧疚離印回國,就任昆明防守司令官兼第五集團軍總司令。此後,他秣馬厲兵,準備反攻緬甸,湔雪兵敗緬甸之恥。可惜曆史沒有給他這個機會,倒是史迪威在1943年10月率領在印度整訓後的新二十二師和新三十八師,重新殺回緬甸,兩支勁旅自西向東,一路闖關奪隘,所向披靡,把日寇打得潰不成軍,痛快淋漓地報了一箭之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