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華爾街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橫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馬冷眼瞧
個人資料
正文

英布戰爭:日不落帝國衰落的起點

(2008-07-03 13:03:51) 下一個
英布戰爭:日不落帝國衰落的起點

1899~1902年,在非洲大陸的南部,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參戰的一方是英國人,另一方是荷蘭人的後裔布爾人。這次戰爭是因英布雙方為爭奪南非領土和地下資源而進行的一場戰爭。戰爭進行了2年7個月。最後,以布爾人的失敗而告終,曆史上稱之為英布戰爭,也稱南非戰爭或布爾戰爭。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爆發了一場英帝國與“世界末端”國家的一場戰爭:英布戰爭。是英國與南非共和國(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共和國)戰爭,這兩個國家是由荷蘭移民建立的。這些荷蘭人被稱為布爾人,布爾意思為“農民”。17世紀末,荷蘭移民在這裏尋找到了自己的新家園,建立了農場,以放牧為生。

早在1877年英國就已承認了南非共和國。1881年布爾人戰勝了英國軍隊,因此英國政府不得不重新再次承認南非共和國。但是19世紀下半葉,在南非的奧蘭治和德蘭士瓦,先後發現了蘊藏量十分豐富的金剛石礦和金礦。歐洲移民大批湧入,開礦尋寶。越來越多的英國移民要求自己的完全公民權。然而荷蘭人的後裔覺得沒有任何理由讓英國人來分自己的大蛋糕。

英國壟斷資本家開始收買礦權,建立礦業公司,壟斷了金剛石和部分黃金的生產。德國也逐漸在布爾人治地內建立了強大的經濟和政治勢力。英、德展開了激烈的角逐。在金礦資本家的慫恿下,英國政府為控製所有礦區,力圖占領德蘭士瓦,兼並布爾人治地。布爾人為維護其利益,靠攏德國,對抗英國。

南非共和國總統保羅.克魯格(Paulus Kruger)拒絕向英帝國妥協。另一方麵,英國駐南非總督阿爾弗雷德.米樂爾(Alfred Milner)對克魯格的態度提出了尖銳的批評。米樂爾在1898年拒絕了南非共和國的有關“外國人”選舉權問題的建議,並積極備戰。然而英國本土離南非遙遠,調兵遣將並非一日所能。這時的布爾人也看出一場戰爭在所避免,為了先發製人,南非共和國和奧蘭治自由邦共同成立了聯邦議會,並於1899年10月9日向英政府發出了最後通碟。通牒要求英國撤走當年6月1日以後到達南非的軍隊,並限期48小時內答複。英國於10月10日拒絕了布爾人的要求,11日布爾人發動了對英作戰,12日英布戰爭爆發。

英國先後動員了44萬軍隊,布爾人有8.8萬人參戰,戰爭進程分3個階段:

第一階段(1899年10月~1900年1月)。戰爭初期,布爾人采取攻勢。12月,在科倫索、斯托姆貝赫和馬格斯方丹3條戰線上 ,布爾軍擊退了英軍解圍部隊的進攻。英軍損失慘重。到了1899年的最後一周,英軍的士氣低落到了極點。倫敦報紙以“the black week”來形容當時的情形,歐洲的各大報紙的頭版均被“英軍被驅”的標題所占。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被迫作出反應,倫敦委命了兩名殖民長官,他們是Lord Roberts(遠征軍司令)和Lord Kitchener(總參謀長)。此外英國迅速向南非增兵,6萬英國軍隊開赴了開普敦,伊利薩白港和東倫敦。但到年底,布爾軍進攻失去了勢頭,轉而采取分兵圍攻城市,分散了兵力,致使主力未能直搗東部沿海和德班港。

第二階段(1900年2月~1900年9月)。連遭挫折的英軍更換主帥,援軍源源開到,總數增至18萬人,分東、北兩路突入布爾人心髒地區。2月28日布勒將軍(Buller)所部(兩萬六千人)從布爾人手中奪回了Ladysmith。3月31日,Lord Frech 率領的4萬軍隊開進入了Kimberley城。奧蘭治自由邦被英國吞並,6月5日比勒陀利亞陷落,不久後南非共和國也壽終正寢了。9月,德蘭士瓦共和國總統克魯格流亡歐洲,共和國的執政權被副總統布爾格(Burger)和軍國主義者的博塔(Botha)分瓜。英國宣布吞並德蘭士瓦共和國和奧蘭治自由邦。

第三階段(1900年9月~1902年5月)。布爾軍退出城市後,分成小股部隊進行遊擊戰,切斷鐵路交通,掠取英軍給養,殲滅小股英軍,騷擾市郊,甚至遠襲開普中心區。英軍為了應付到處襲擊的布爾人遊擊隊,疲於奔命,傷亡重大。

博塔從來不承認對英作戰的失敗,並積極準備報複性攻擊。英軍對此作出激烈的反應,羅伯茨下令焚燒農莊,屠殺布爾人所有的牲畜,毀滅所有莊稼。1901年初羅伯茨被召回倫敦,克其納(Lord Kichener) 接管帥印。為了不使自己丟掉帥印,克其納想盡快結束戰爭。盡管布爾人和英軍之間有協議,戰爭不能涉及無辜百姓。克其納還是建立了集中營,將成千上萬的婦女和孩子趕進去,並組織集體屠殺行動。其間克其納招募了1萬自願兵 。

布爾人也采取了相應的報複措施 ,他們槍斃所有被俘的自願兵。克其納也毫不留情地處決布爾人的俘虜。戰爭結束時,大約有三萬平民死於戰亂,無數的士兵陣亡。英國人慘絕人寰的行徑被世界所指責,但是隻要維多利亞還在位,克其納就根本不必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向南非懺悔。直到維多利亞的長子愛德華七世登基,南非的血腥統治才得以收斂。


戰爭延續了2年7個月 。英軍消耗戰費2.5億鎊 ,死亡21942人;布爾人死於戰場3990人,死於集中營27927人。布爾人被迫同英國妥協。1902年2月開始和平談判,5月31日簽訂和約。布爾人答應停止軍事抵抗,交出全部武器,承認德蘭士瓦共和國和奧蘭治自由邦並入英帝國。英國則保證:戰後的軍事管製將盡速由民政代替,隻要情況許可,就將成立導向自治的代議機構;在實行自治以前不給予非洲人選舉權,即使將來授予他們選舉權,也嚴加限製,以保證白人的絕對優勢。英國政府將支付300萬英鎊用來恢複布爾人的家園。

在18世紀的歐洲及北美的戰爭中,紳士風度被發揚到了極致,作戰的雙方既可以你死我活地搏殺,也可以心平氣和地侃侃而談。

凡是看過有關那個時代戰爭電影的想來都會發現兩軍交戰,總有軍樂隊相伴左右。作為現代人似乎很難理解在血雨腥風的戰場上,怎麽還要找一幫人來吹拉彈唱?在那個時候,幾乎各個歐洲國家的部隊幾乎全部配備軍樂隊,基本上的編製是每個連隊配屬3名鼓手或是笛手。實際上,作為軍樂隊的首要任務是替指揮官傳遞作戰信號和指示。當日年的作戰,可沒有什麽“無線電”之類的好東西,對士兵在戰場進行大範圍的命令十分困難。相較而言,依靠鼓手們來敲出作戰信號就變得十分方便可行了。換言之,不同的軍樂也就象征著不同作戰命令。再說,18世紀的戰鬥所采取的最常見隊型既所謂“線形戰術”,這有利於發揮大規模排槍齊射的威力,但同時也要求是並行軍時的步調一致劃一,如此樂手就可以讓士兵們根據他們樂曲的節奏來掌握自己的步伐,維持戰線的隊形。在戰場,有著這麽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就是作戰雙方都不應主動地向對方的軍樂手攻擊,凡是主動對軍樂手襲擊的一方往往會被輿論斥為“卑鄙的小人”。

至於軍官在那時也就像類似的“優惠”政策,既在進行射擊的不應把對方指揮官作為瞄準目標。一個標準18世紀的歐洲步兵連的編製為,一名上尉,一或兩名中尉,一或兩名少尉,5名下士和3名樂手及140名列兵。所有準尉以上的被視為軍官。最明顯的識別就是,軍官一般手裏都會拿著一把長矛,以作為指揮之用。

然而自英布戰爭以後,整個世界完全告別冷兵器時代,作戰方式也大有改變.以前的戰爭遵循一定的禮儀,此後則完全以取得勝利為唯一宗旨,至於手段是否卑鄙,完全不再計較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