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華爾街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橫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馬冷眼瞧
個人資料
正文

國際金融戰探密

(2008-06-28 22:46:45) 下一個

國際金融戰探密

第一章、全球化的陰謀



1
、全球化思想的始作俑者——羅素



伯特蘭羅素是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社會學家,也是20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學者和社會活動家。他和西方經濟學界的一代宗師凱恩斯、倫敦金融城的主宰者羅斯柴爾德等人都是英國劍橋大學的秘密組織使徒會的成員。

羅素認為,科學和技術的無限進步造成了對於人類生存的威脅——隻要主權國家能自由地發展其科學研究和工業能力,所有的國家都能造出核武器。因此,羅素認為,要想世界保持安全就必須限製不發達國家獲取工業技術,消除科技進步並將其置於嚴格控製之下,消滅國家主權,建立一個專製的世界政府。

從某些方麵看,羅素思想的出發點有些象道家的老子——“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但是,老子希望的是民風淳樸,天下和諧;他認為損有餘而補不足是對的。可羅素就完全相反了,他信奉的是損不足而補有餘。當然了,如果用老子的話來評價羅素之流,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如何實現羅素所希望的世界政府呢?(國際金融資本勢力的想法是)通過控製其他國家的經濟命脈,進而控製他國的政權。這一點與馬克思所推崇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觀點很有異曲同工的味道。那麽,如何控製他國的經濟命脈呢?通過金融,讓世界經濟受控製的解體。以此摧毀第三世界國家的工業發展,並通過對這些國家的經濟實施致命打擊,開辟出一條全球化道路,而所有國家的主權將在全球化中被消滅。

這就是國際金融資本勢力發動國際金融戰目的。

現在我們需要搞清楚的就是,國際金融資本勢力是如何發動國際金融戰的?他們使用的主要工具是什麽?

他們使用的工具,主要有兩件:匯率和泡沫。如果把匯率比作強攻城頭的軍隊的話,那麽泡沫就是混入敵城的奸細。當然,也不能忘記石油武器的作用,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其作用不亞於糧食的國家穩定的作用,國際金融勢力通過操縱油價的任意波動,瘋狂的製造經濟泡沫,掠奪他國財富。另外,他們還大力宣揚所謂的經濟自由化,特別是金融自由化;他們通過各種方式要求各國政府減少對經濟和企業的管製,說什麽管理經濟要靠市場那支看不見的手,以清除那些阻礙經濟自由化的壁壘,以便他們更加容易的解體他國經濟。

近年來隨著各種媒體的耳濡目染,大家基本了解了匯率武器的強大殺傷力。但是,匯率武器隻是敵人進攻的明槍;除了明槍,還有暗箭。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暗箭是什麽?就是泡沫武器。說泡沫是令人防不勝防的暗箭,是因為受害的國家中了暗算往往還懵然不知,甚至不但不以為害,反以為利。這才是泡沫武器最厲害的地方。下麵詳細介紹一下經濟泡沫。



2
、三種經濟泡沫



泡沫是指某一事物所存在的表麵上繁榮、興旺而實際上虛浮不實的成分。比如股市泡沫、房地產泡沫。通俗的理解,泡沫可以認為是某種財產(或者資產、資本)價值與價格的背離。比如一支股票它的每股淨資產是1元,在股市上被股民們追捧,價格炒到了10元,這就是泡沫——價格與價值已經背離了9元。既然有泡沫吹大的時候,就有泡沫破滅的時候。比如在20071月時每股貝爾斯登的股票價格是170美元,但是今年3月貝爾斯登被大摩收購時每股股價僅為10美元。從這個小例子就可以看出,泡沫往往意味著大漲大跌。

當然,一國經濟泡沫化後也同樣會大漲大跌——這就是經濟學中常講到的所謂的經濟周期,隨著泡沫的吹起,一國經濟進入繁榮期,在泡沫破滅時該國經濟又跌入了低穀。所謂的經濟周期根本不是天災,而是人禍。既然把經濟泡沫攪起來時全民亢奮,認為遍地是黃金,在泡沫刺破的時候肯定會有人跳樓,做過山車的感覺就是這麽刺激。

既然泡沫的危害這麽大,那就有必要詳細研究一下泡沫的種類:



1)投機泡沫



投機是指利用市場上出現的價差進行買賣並從中獲利的行為。買彩票就是投機行為,當然,炒股也是。關於投機泡沫,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案例,就是南海泡沫事件:

所謂南海就是現在的拉丁美洲。事件發生在1711年。當時英國政府為了向南美洲進行貿易擴張專門成立了一家公司——南海公司。南海公司是英國一個特許貿易公司,它是具有給南海貿易的特許權,壟斷經營。不過在公司成立之後的8年裏,除了靠向南美洲販賣黑奴賺錢之外,幾乎沒幹過盈利的事。在1718年時英國的國債總額害達到了3100萬英鎊。為了迅速籌集資金還債,英國政府做出了一個決定,把南海公司的股票賣給公眾。

於是,南海公司就開始編故事,說我們在公司發現了金銀礦、香料,非常賺錢。南海公司編造的夢幻般的利潤前景,喚起了英國人的狂熱,南海公司的股價迅速飆升。據曆史記載,從17203月到9月,在短短的半年時間裏,南海公司的股票價格就從每股330英鎊漲到了1050英鎊。

當人們為南海公司的股票而狂熱的時候,英國還發生過一件事情。在1720年初,南海公司股價迅速上漲。但是,要想進一步推高股價,就需要更多的資金湧向南海公司。然而,當時的英國正處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前夜,大量的民間企業同樣需要籌集資本,它們就開始背著政府偷偷地發行股票,導致股票供應大量增加,如此一來,南海公司股票上漲的動力就小了,這就損害了南海公司的利益。於是南海公司采用了不正當的手段,買通了國會的議員們,通過了一個法案——《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來阻止別人通過發行股票融資,這是典型的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個法案頒布之後,南海公司的股價進一步被推高了,但是,在南海事件中存在著太多的腐敗行為,很快就擊破了南海泡沫。

人們爭先恐後購買股票,而當時的政府成員在股價高漲時賣掉了所持的股票。這些內幕人士的大舉拋售,引發了持股人的瘋狂拋售,南海泡沫破滅。當時的英國財長就在南海公司的內幕交易中就賺取了90萬英鎊的巨額利潤,不過,醜聞敗露之後,他被關進了英國皇家監獄倫敦塔。不過比他更命苦的卻是那些不知情的投資人,這其中還包括鼎鼎大名的科學家牛頓,牛頓賠了兩萬英鎊。事後,牛頓傷感的寫道:我可以準確地計算出天體的運動規律,但我卻無法計算出股票市場的變化趨勢。 ——看來,頭腦發暈的並不隻有凡人。

今天在股市上的炒股人,有幾個是在堅持價值投資的?恐怕不超過百分之一。大家都是在博傻”——在明知股票(其他投資資產品也一樣)價格已被高估的情況下還要買入,希望的是接下來還會有更的人以更高的價格接手。結果在泡沫破滅時自己變成了那個傻瓜。

股市泡沫破裂時的危害是人所共知的,房地產投機泡沫的例子也不少,在這裏簡單看一下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海南房地產投機泡沫,威力絲毫不小於股市泡沫:

當時在海南創造了一個世界紀錄,平均80個人就有一家房地產公司。但是,這些公司基本上都不是為了蓋房子,而是為了炒地皮的。當時的炒地皮絕對是熱火朝天,看幾個數字: 1992年,海南全省房地產投資達87億元,占固定資產總投資的一半,僅海口一地的房地產開發麵積就達800萬平方米,地價由1991年的十幾萬元/畝狂升至600多萬元/畝;同年,海口市經濟增長率達到了驚人的83%,另一個熱點城市三亞也達到了73.6%,海南全省財政收入的40%來源於房地產業。

在泡沫吹起的過程中,在四大商業銀行的帶領下,銀行、國企、鄉鎮企業和民企的資金通過各種渠道源源不斷湧進海南,總數不下千億。幾乎所有的開發商都是在玩空手套白狼。開發商們把炒地皮賺到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把還在圖紙上的房子高價抵押給銀行,再去炒新的地皮。投機性需求已經占到了市場的70%以上,一些房子在圖紙上就已經被倒了幾遍手……炒作達到了瘋狂的程度,據《中國房地產市場年鑒(1996)》統計,1988年,海南商品房平均價格為1350/平方米,1991年為1400/平方米,1992年猛漲至5000/平方米,1993年達到7500/平方米的頂峰。短短三年,增長超過4倍。

1993
623日,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鎔基出來宣布,終止房地產公司上市,全麵控製銀行資金進入房地產業;第二天,國務院發布了《關於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意見》,出台了16條強力調控措施,銀根全麵緊縮,海南房地產泡沫應聲破裂,房價掉頭砸下。

這場調控的結果,就是給海南留下了600多棟共1600多萬平方米的爛尾樓18834的公頃閑置土地,800億元的積壓資金,僅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壞賬就高達300億元。從1999年到2006年,海南省用了整整七年的時間,才基本處理完積壓的房地產。去過海南旅遊的人都知道,海南有一大怪,乞丐住別墅,全拜海南房地產泡沫所賜。



2)、 債務泡沫:



債務泡沫有兩種,一種是純惡性的,這種債務是被人捏造出來的,本身就不應該存在,比如 1979年的利率衝擊造成的全球發展中國家債務泡沫:

1979-1981
年間,英國撒切爾政府和沃克爾領導下的美聯儲推行極端的貨幣主義休克療法,將利率提高到美國內戰以來最高的水平:美元基本利率更高達21.5%;英國把基準利率提高到 17%;歐洲美元貸款的利率也升至1980年初的20%。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則由19735月會議時的1300億美元,暴漲了5倍,到1982年時更是達到了6120億美元。

利率是國際金融資本勢力單方麵調整的,欠債的發展中國家絕對不願意接受這麽高的利率——如果一開始就知道利率會上調到如此的高度,他們肯定不會借這些債,但是,他們借的錢已經花出去了,現在還債還不起,賴帳又沒實力,因為打不過美國,還沒人出頭替他們說話,這些發展中國家一下子就成了待宰的羔羊。

其實,當利率飆升的時候卡爾鬆(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他就是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阿爾維德卡爾鬆)曾開玩笑說,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強有力的新式武器,它殺死人但讓樓房屹立,它叫做17%的利率。從卡爾鬆的這句玩笑裏可以看出,這次提高利率行為是一個標準的陷阱

根據古老的英國法律,收取任何數額的利息都是一種罪行;這種高得足以殺死人的利率應該定什麽罪行才合理呢?這些暴增的債務無疑是不應該出現的,現實的債務遠沒有那麽多,這就是泡沫——嚴重的、惡性的債務泡沫!

這些巨大的債務泡沫直接導致了拉美債務危機,墨西哥總統波蒂略開始帶頭抵抗。19828月初,洛佩茲總統公布了洛雷斯行動計劃,停止支付外債。不過,其他欠債的拉美國家太膽小,沒有人敢跟進。之後,波蒂略也被國際金融資本勢力搞下了台。再後來,墨西哥比索對美元比價從1982年年初為121貶到 1989年的23001,墨西哥經濟被有控製的解體了。與墨西哥一起被解體的,還有大批的拉美國家。

眾多第三世界國家的這一劫難無疑是悲慘的,作為第三世界領袖國家的中國也沒有出來主持正義,隻顧著韜光養晦。中國得到的回報是什麽呢?就是1989年美國在聯合國製裁中國的時候幾乎沒有國家出來支持中國——除了巴基斯坦和古巴。中國不在關鍵時候給窮弟兄們搭把手,中國落難的時候自然也沒有人管閑事。



利率衝擊所形成的債務泡沫相比,另一種債務泡沫就顯得善良多了——個人消費信貸。

消費信貸的本質是透支未來,透支未來的收入,透支未來的消費需求,透支未來的幸福生活。

可能在許多人眼裏,個人消費信貸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有了信貸消費,可以提前買車,可以提前買房……生活將變得無比美好。

某些專業人氏更是不遺餘力的宣傳消費信貸:稱消費信貸是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從賣方市場走向買方市場)的必然產物,它的出現對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起的了良好的作用,是消費信貸使西方國家多次擺脫了經濟衰退。在中國,盡管消費信貸剛剛起步,卻已經讓上千萬戶人圓了住房夢。我們還應該改革消費製度,促進消費信貸的發展,因為消費信貸是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力量。對比發達國家,我國消費信貸還處在初級階段,無論是消費規模和信貸品種,都大有潛力可挖—— 在法國,1/2的家庭有債務,1/4的家庭靠貸款買房子;在美國,每年有6000萬家庭用信用卡消費。我們還差得遠呢。多好的主意,國民經濟良性發展,老百姓還得實惠!

事實果真如此嗎?真相總是可怕的。

下麵還是通過中國房地產泡沫的真相看一下消費信貸的給老百姓帶來的真正實惠是什麽吧:

大家都知道,房地產泡沫是形容房價遠高於其實際價值這一事實的。今天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已非常嚴重,我國房價跟居民收入的比例是世界最高的。但是,大家是否知道,中國的房地產泡沫是如何形成的?中國的房價是如何漲上去的?

可能有人會列舉出許多原因:人多地少、房源稀缺,炒房投機,地方政府經營城市等等,其實,這些都是次要的因素,最主要的因素是消費信貸。如果買房子不允許貸款,房價是絕對不會漲到今天這一步的,特別是在房價趕英超美的一級城市。可能許多人不相信。其實,如果不允許銀行按揭、全部現款買房,既使在北京,房價也不可能突破8000/平方。現在北京的房價雖然高,但首付隻有二成,剩下的錢是按月還的,所以,想買房子的人隻要付的起首付,月收入在支付了月供之後還能活得下去,他們就會買房。所以北京的房價能漲到16000/平方,不就是因為購房人能付的起首付款嗎?如果必須全款買房,他們還能買得起16000 /平方的房子嗎?絕大多數的買房人能掏得出的購房款,不會比首付款多多少的。

炒房者之所以炒房(無論是國內的炒房者還是熱錢),是因為房價有上漲的空間,如果房價漲不動了,他們還會炒嗎?地方政府經營城市(即拍地賺錢)就更有限了,如果房價封了頂,開發商拍地時絕對不敢亂開天價,因為那樣會推高建房成本減少利潤。所以,如果真想打壓房價,中央隻要出台一條政策——購買第一套房首付不得低於六成,中國所有大中城市的房價都會雪崩。其他的房價幹預措施都可以去掉。

當然,如果允許買房首付降到一成,貸款年限延長到40年,房價還會瘋漲。所以說,消費信貸讓多少多少人圓了住房夢的話純粹是騙人的鬼話!在沒有消費信貸之前,老百姓不是照樣有房子住嗎?還不用背債?其實,去年央行出台的第二套房首付不得低於四成的政策對房市的衝擊就已將這一點表現的淋漓盡致了。所以,中央對這條政策的操作非常小心。當然,基於經濟穩定發展、穩步調整經濟結構的考慮,不可能在短期內把首付比較提的很快。中國本已虛弱的經濟體質也實在受不了大的衝擊,而且那樣會殺傷無辜太多——會有大批的高價貸款買房人因為房價暴跌淪為負翁,不利於社會和諧。但是,大家也不用擔心中國經濟被房地產開發商們綁架了——第一套房的首付比例可以五個點五個點的慢慢提,既能減少衝擊又能穩定房價。當然了,房地產泡沫不僅僅是信貸泡沫,裏麵還有投機泡沫的成份。

其實,消費信貸對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惡劣影響早已在美國表現出來了。下麵回顧一下消費信貸在美國的發展曆程:

消費信貸是從十九世紀初期開始進入美國家庭的,在此之前,美國居民的主流意識仍沿襲著崇尚勤儉、憎惡債務的思維定式(和中國人是一樣的)。這種觀念來源於傳統文化和宗教信仰。在牧師的心目中,債務是與疾病、惡魔聯係在一起的邪惡三位一體。新教牧師向信徒推薦聖保羅的緘言:不要欠任何人的任何東西(中國人也認為,寅吃卯糧的是敗家子)。

消費信貸方式起源於十九世紀初商家為促銷住房、汽車和冰箱等耐用消費品而采取的分期付款策略。最初,消費者需先支付總價款30%的首付款,其餘借款在半年或一年內還清,以後延長至分年付清。到19世紀20年代,分年付款被按月還款的輕鬆付款方式所替代。在商家的誘惑下,越來越多的美國家庭為實現住房夢、汽車夢而心甘情願的自己套上債務的枷鎖。從1920年至1929年,每個美國家庭實際債務從平均387美元增加到739美元。到1930年,全美汽車的75%,家具的90%,洗衣機的80%,收音機的75%是采取分期付款方式進行銷售。靠著輕鬆付款,老百姓可以奢侈的消費;但是,輕鬆付款的結果是精打細算、勤儉度日。

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中,消費信貸對美國經濟副影響表麵了出來。從1929年到1933年,首飾、建材、汽車、家具電器的銷售分別下降了85%82%78%69%,因為之前的信貸消費透支了太多的市場需求。不過,消費信貸的壞賬損失很小,僅占全部貸款的1%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消費信貸對經濟發展並沒有多大的好處,恰恰相反的是,在危機暴發的時候,它對經濟發展的副作用倒是表現的淋漓盡致。更關鍵的是,真正在消費信貸中獲利的,是貸款銀行——你還得起貸款,他賺了;你還不起貸款,他收回你的東西。

當然,在正爆發的次貸危機中消費信貸也有搶眼的表現:

今年2月份,德國之聲電台網站稱,次貸危機引發的美國金融危機已經擴大到了信用卡領域,信用卡違約造成的巨大虧損即將公開化,從而使還未走出次貸危機的美國經濟遭受新一輪打擊。

今天的美國經濟70%靠私人消費拉動,而私人消費卻是靠借債進行的。現在,美國的信用卡債務已經積累到了9150億美元,還有15000億美元的汽車和其它消費債務,100000億私人抵押債務。美國消費者大把的花錢,不過花得不是他們自己的錢,而是信用卡上的錢。失業人群的不斷增大,將使信用卡支付不了的情況明顯增加。次貸危機愈演愈烈,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持卡人無力還債,從而必然導致美國經濟的低迷。

但是,美國人已經養成了消費信貸的習慣並深深的墮入其中,這就如同吸食毒品上癮一樣——繼續吸毒必將走向死亡,戒毒又是生不如死、難上加難——告別依靠貸款消費的經濟模式,是美國經濟無法承受的。我們還要走美國的覆轍之路嗎?

其實,在消費信貸後麵還隱藏著一個更隱蔽的險惡用心——國際金融勢力希望建立一個由極少數人統治的世界政府,把全世界人民變成他們的奴隸,然後是對地球上的所有人征收世界稅。當然,套在人民身上的枷鎖不再是鐵鏈而是債務——要想把債務的枷鎖套在世人身上,隻能依靠人們主動的去信貸消費——還不起貸款的時候,就變成了奴隸。從本質上講,還是羅素的那個全球化思想。

一個家庭如果想過寬裕無憂的過日子,就要做到兩點,一不能賭,二不要借債。一個國家搞經濟也是一樣,要想經濟發展平穩,一不能鼓勵投機,二不能靠債務拉動經濟發展。用大規模信貸擴張刺激經濟的方法是凱恩斯主義的觀點,凱恩斯、羅素與國際金融勢力本身就是穿一條褲子的。凱恩斯的這一觀點被各國政府廣泛采用,之後的結果就是造成了浪費性消費品和服務的過度增長,這給各國經濟的良性發展留下了嚴重的隱患,因為一個國家在擴大再生產的過程中可以動用的資金是有限的,浪費性消費多了,長期性投資自然就少了。而且,這種靠浪費資源拉動經濟增長、實現他們目的做法,還將給全人類帶來滅頂之災,關於這一點,我將在第六章裏詳細介紹。



3)營銷泡沫



對於營銷泡沫,可以這樣理解,站在企業層麵看,是由於行政和銷售人員的過度增加造成的每單位實物產出的整體成本的提高;站在整個社會層麵看,就是每年新生產的物質產品總量和勞動生產率沒有多大的提高的情況下,GDP卻大幅增長了。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在營銷方麵的投入力度越來越大,2007年中國傳統媒體廣告花費總量為3120億人民幣,網絡廣告總量為70億元,同年GDP220000億人民幣,僅廣告一項就占GDP1.5%。現在,許多行業的產品出廠價格連市場零售價的20%都占不到,也就是說消費者花費的80%都交給了流通領域。這種情況合理嗎?這叫營銷泡沫。泡沫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把人民手裏貨幣表現的財富縮水,從而達到掠奪人民財富的目的。不管是投機泡沫、債務泡沫還是營銷泡沫,都是如此。

當然,按照某些精英的說法,投資利潤在向消費領域尤流通環節轉移——仿佛這是天經地意的事情。事實果真如此嗎?這年頭,多長個心眼是不吃虧的。

流通領域指的是商品生產出來後,通過運、存、銷到達消費者手中的中間環節。流通領域並不創造價值,隻起到商品價值轉移的作用。流通領域的確是商品實現價值和使用價值的不可缺少的環節,但是,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過程中創造的。生產是根本,流通是枝葉,枝葉不可能比根本還重要吧?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本末倒置的情況?我們自然要深思其中的原因——這既不利於社會公平,也會影響社會生產效率。

其實,這是由市場經濟體製與生俱來的浪費本性決定的。隨著從賣方市場進入買方市場,商家麵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為了生存,商家必須要把生產銷售出去,形成回款才能維持生存。但是,在買方市場上,所有的廠家都想銷售產品,產品的差距本身就不大——所謂的產品差異更多的是消費者的主觀感覺而已(也是各廠家努力宣傳的目的),實際上,所有合格的產品差別並不大,它們都是符合國家相關生產標準的(假冒偽劣的產品除外);當然,每個產品都有個合格率的問題,這對所有產品都一樣,盡管許多知名品牌都在宣傳自己的產品質量是如何的過硬,其實,差別遠沒有想象的那麽大。

為了爭奪有限的消費者,商家不得不加大的營銷環節的投入。這就象追女朋友一樣,當隻有一個男孩子去追求一個女孩子時,他所付出的代價不會太大;一旦出現了大批的競爭者,再想追上這一個女孩子就得花大代價了,否則就追不上,但是,如果追女孩子的花銷是借來的,等兩個人結了婚後女孩子也得跟著還債。

當然,過度競爭的出現是與投資者的信息不充分有關(都認為是個發財的好機會,進去後才發現競爭者一大堆,實際利潤遠沒有想象的那麽多)。這與政府對市場的撒手不管(自由競爭依靠市場那支看不見的手)有直接關係,其實這本身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當一個經濟體中在流通環節投入過多的資金——這些都要算到商品的成本裏——歸根到底還是要消費者來買單的,這就形成了嚴重的浪費,同時也會導致商品價格與價值的嚴重背離,這就是營銷泡沫。

在市場經濟體製下,政府對商家在流通領域投入的過量增加是無法阻止的——這是在妨礙市場自由競爭,所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對社會資源的浪費是無法避免的。

此外,所謂投資利潤在向消費領域尤流通環節轉移裏麵還有一個陰謀。一起看一下:

有一位前中國駐美國舊金山商務領事在2004年曾做過一個經濟調查,他調查的是一件中國產的日用品的價格出口到美國全過程中價格的變化情況,一起看一下:中國生產工廠1美元中國出口商1.05美元美國進口商1.4美元美國大批發商1.75美元美國分銷商2.0美元美國消費者4.0美元(甚至 8.0美元)。

這個價格表讓我們看清了一個事實,什麽叫血汗工廠!中國出口商隻賺0.05美元,利潤率隻有不到5%,美國人在流通環節的收入是2.95美元,他們居然還不用生產!這是什麽?這是在吸中國人民的血!某些中國精英居然有臉跟著狂叫什麽利潤在向流通領域轉移”——你還算中國人嗎?大家都不生產了,你創造個利潤我看看!你得喝西北風去!

——
根本沒有什麽利潤轉移的問題,有的隻是外國人在壓榨中國人民的血汗!所以,對於這種血汗工廠,沒有二話,堅決關停!行政手段不行就用市場手段,把匯率提起來,逼他們賣技術,逼它們跟外國人學著賣品牌。

現在美國從中國直接進口的產品大約是700億美元,這是中國的廠家和出口貿易公司的總收入,總利潤最多不超過30億,但是,國外的批發商的收入是多少? 700億。就算扣除400億的管理和銷售開支,還有300億的利潤,是我們利潤的10倍!人家外國人當然有條件享受高福利,當然可以帶薪休假、滿世界的旅遊!

很明顯,在這個從生產到消費的鏈條中,便宜都讓外國人占了,人家為了長長久久、光明正大的占便宜,自然要為自己找足理由——“投資利潤在向消費領域尤流通環節轉移嘛!





第二章、泡沫解體一國經濟的最經典案例



1
、廣場協議



1984
年,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達到創紀錄的1000億美元,與各國貿易摩擦加劇。為此, 19859月,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英國等5個發達國家的財長及央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決定5國政府聯合幹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序地下跌,以增加美國產品的出口競爭能力,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史稱廣場協議。從此,在美國的壓力下,日元一路升值,在幾個月內由當初的 250日元兌1美元驟增至120日元兌1美元。

由於擔心日元升值會提高日本產品出口價格,降低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日本政府開始把經濟增長政策調整為內需主導型,日本央行連續下調利率,以降低儲蓄率、刺激消費,但是,由此引發的另一個後果就是貨幣供應不可避免的增長了。由於原有的產業結構下的日本經濟增長已飽和,無法正確引導迅速增大的貨幣供應流向;再加上貨幣匯率劇烈的變化(升值一倍)給出口生產商的沉重打擊,各企業為彌補出口損失紛紛從銀行借貸投機,於是巨額資金流向了股市和房地產。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縱容投機行為的政策並不符合日本以往的產業政策。五、六十年代之前,日本政府是嚴格限製金融投機活動的,日本政策的政策是引導銀行信貸投向工業發展和基礎建設領域,1985年以前日本工業的發展是舉世矚目的。這一段時期日本銀行的貸款質量也是非常高的。1965年以前,日本150家最大銀行的貸款中,有65%投向了國民經濟的生產領域,僅有6%向了非生產領域(指金融、保險、房地產和服務行業);到1975年,日本最大的150家銀行的貸款中,依然有一半以上的貸款額投向了生產領域。1978年之後,在羅素停止工業化擴散的全球化政策指導下,日本銀行的投資重點也從生產和工業領域轉移了出去,投向後工業社會的服務行業的銀行貸款暴增。1985年時生產領域的貸款下降為總額的38%,不過,此時仍然高於投向非生產領域的貸款(貸款總額的 26%),日本經濟深染沉屙是十年之後的事情。

1978
年,日本曾計劃對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發展中國家投資5000億美元,用於發展鐵路、供水和發電等基礎建設,但當時的美國國務卿布熱津斯基對日本施加了強大的壓力——阻止貧窮國家工業化是羅素全球化思想的精髓。日本的這個全球基礎建設發展基金如果成功了,就是第二個馬歇爾計劃,既使不能幫助日元成為新的霸權,也可以讓日元與美元歐元鼎足而立。但是,日本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它處在美國的保護之下。日本頂不住布熱津斯基的壓力,被迫放棄了這一大規模投資計劃。

美國逼日本簽下廣場協議隻是解體日本經濟的第一步。日元匯率的飆升嚴重打擊了日本的出口生產業,削弱日本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同時,美國通過限製日本對第三世界國家投資,逼著日本因降息而湧出的巨額資金無處可去,最後隻能吹起一個巨大的經濟泡沫。此外,日元的升值讓日本工業設備變得更加昂貴,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就更買不起了,以便於達到羅素的限製獲取工業技術的目的。國際金融勢力一箭三雕。

對日本政府在廣場協議之後的數次下調利率,美國政府並不滿意,還嫌日本利率不夠低——裏根政府的赤字政策也需要巨額的日元去支撐。198710月,紐約股市崩盤。美國財長貝克向日本施壓,要求日本銀行繼續下調利率,這樣可以吸引東京市場的資金流向美國。日本政府低頭了,把日元利率下調到了2.5%,日本銀行係統開始出現嚴重的流動性泛濫。這時,日本銀行貸款投向的比重則完全顛倒過來了——投向非生產領域的貸款開始高於投向生產領域的貸款比重。不過,這個選擇對日本政府而言,實屬無奈。利率下調之後,出現了的巨額貨幣供應根本無處投放——國內投資已飽和,投下第三世界國家美國(準確的說是國際金融勢力)又不同意,這些資金能流向哪裏?



2
、吹起一個大泡泡



巨額資金湧向股市和房地產,之後,日本的股市和房市泡沫暴漲。東京的股票年成長率一度高達40% ,房地產甚至超過90% 19891229日,日本股市達到了曆史巔峰,日經指數衝到了38915 點。房市的表現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日本的6大城市中,住宅、商業和工業用地的價格,每年以兩位數上升,從 1970年的每平方米6千美元,猛漲至1991年的每平方米62000美元,上漲幅度高達10倍之多,創下世界前所未聞的記錄。相比之下,紐約市區土地價格僅為每平方米1200美元。到80年代末,日本的土地財富已經占國家財富總額的70%。那時有日本人狂傲的說:賣了東京全部的地的錢,可以買下整個美國。可惜,這個狂妄的日本人不知道,日本的地價是被美國人逼著漲起來的。

日本的經濟沫泡能膨脹到這一步,與當時日本人的狂妄心態是直接相關的。因為在股市和房市投機炒作的基礎都是信心。沒有超一流的信心怎麽會有超一流的泡沫?從二戰之後,日本一直在美國的管理之下,美國是日本的保護人,所以日本在一切事務上都要聽從美國的安排,美國人說什麽,日本人隻能說。現在日本已成為美國最大的債主了,所以日本人有理由對美國人說。有一個小故事足以說明當時日本人的狂妄程度:有日本人向美國政府提議,把加利福利亞賣給日本人,以解決日美之間的巨額債務問題。理由很充分,加州離日本最近,亞裔居民最多,與日本貿易和投資往來也最多……加州已成為日本人的天下,日本人應該把加州買下來。日本人很聰明,知道拿錢可以買到地,當年阿拉斯加不就是華萊士從沙俄手裏買的嗎?
整個日本深深的沉浸在一片可以對美國說的快感之中。

銀監會的那個《銀行控股股東監管辦法(征求意見稿)》的事是加入WTO的承諾,要給外資銀行國民待遇的,早就簽過了,現在我們必須信守承諾。當然,在實際操作當中,我們多準備幾雙小鞋也就夠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相信胡溫,這是我們的希望所在。相信在胡溫的正確領導下,我們會打贏這一仗的!



1999
年中國和美國、歐盟簽定的WTO雙邊協議中,我國銀行業開放的條件是:中國加入WTO兩年後,外國銀行將可以與中國企業進行人民幣業務往來。在準人後五年,外國銀行將可以與中國居民進行人民幣業務往來。外國銀行可與中國公司開展人民幣業務,分支機構不受地域限製;五年後對外資銀行實行國民待遇,外資銀行進行人民幣業務不受地域限製,可吸納人民幣存款,可從事零售銀行業務。加入WTO後外國非銀行金融機構可提供汽車消費信貸融資業務。





****************************************************



第三章、綁架黃金生命的劫匪



現在人們都很熟悉一個詞美元霸權,它指的是美元決定著世界經濟、金融、貨幣製度運行規則,美國憑借美元本位製支配世界,美國不但可以通過過量發行美元剝削貧窮國家,還可以剝削富裕國家。但是,美元霸權的建立是非常艱難的,直到布雷頓森林體係徹底崩潰之後,真正的美元霸權才建立了起來。



1
 美元霸權的建立過程



美元霸權的建立過程,就是貨幣與黃金脫鉤的過程。從古到今,黃金都是財富的象征,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寫道:貨幣天然不是金銀,但金銀天然就是貨幣。所以,要想把黃金與貨幣脫鉤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國際金融勢力先後做了四步工作,才把黃金與貨幣脫了鉤。

1)金幣本位製

也稱純粹的金本位製,這種貨幣製度有三大特點:自由鑄造、自由兌換、黃金自由輸出入。在這種製度下,黃金即是貨幣。雖然此時也發行一定數量的銀行券或者紙幣,但能保證按麵值及時足額兌換黃金。

在曆史上,自從英國於1816年率先實行金本位製以後,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實行了金幣本位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各國為了籌集龐大的軍費,紛紛發行不兌現的紙幣,禁止黃金自由輸出。一戰結束以後,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很大,再加上黃金在各國的分布已經失衡,很難恢複金幣本位製。1922年世界貨幣會議在意大利熱那亞城召開,會議決定采用節約黃金的原則,實行金塊本位製和金匯兌本位製。

2)金塊本位製

也稱金條本位製。在該製度下,由國家儲存金塊;流通中的貨幣是銀行券(紙幣);貨幣單位仍然規定含金量,但不再鑄造金幣;流通中各種貨幣與黃金的兌換關係受到限製,不再實行自由兌換,但在需要時,可按規定的限製數量以紙幣向本國中央銀行無限製兌換金塊。各國中央銀行掌管黃金的輸出和輸入,禁止私人輸出黃金。這時實現了黃金與貨幣的第一步脫鉤,黃金與貨幣不能自由兌換了。當然,不允許自由兌換不是不能兌換,在金塊本位製下,銀行券可按規定的含金量在國內兌換金塊,但有數額和用途等方麵的限製。比如英國以銀行券兌換黃金的最低限額為相等於400盎司黃金的銀行券(約合1700英鎊),低於限額不予兌換。法國規定銀行券兌換黃金的最低限額為21500法郎,等於12公斤的黃金。意大利熱那亞世界貨幣會議結束後,英國、法國了實行金塊本位製,而美國繼續實行金幣本位製,到了1933時,羅斯福以穩定經濟為名,廢除了金幣在美國的自由流通和兌換,開始金塊本位製。

3)金匯兌本位製

又稱為虛金本位製,其特點是:國內隻流通銀行券,不能流通金幣;紙幣不能直接兌換黃金,隻能兌換外匯(即實行金塊或金本位製國家的貨幣)。實行這種製度國家的貨幣同另一個實行金塊本位製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比價,並在該國存放外匯和黃金作為準備金,體現了小國對大國(“中心國”)的依附關係。黃金是最後的支付手段。通過無限製買賣外匯維持金塊本位國家貨幣的聯係,即釘住後者的貨幣。國家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黃金的輸出輸入由中央銀行負責辦理。這時實現了黃金與貨幣的第二步脫鉤,在國內不能用貨幣兌換黃金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一些拉美國家和地區,以及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意大利、丹麥、挪威等國,均實行這種製度。

4)布雷頓森林體係

1944
7 1日,44國代表參加了在美國新罕布什爾洲的布雷頓森林舉行有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簡稱布雷頓森林會議)。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係,即布雷頓森林體係。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實質是建立一種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係。其基本內容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即雙掛鉤),實行固定匯率製度。在這時,其實仍然是黃金本位,隻是把美元的地位提高了,美元爬到了等同黃金的地位,因為在1945年美國工業生產總值占資本主義國家的60%,出口量占三分之一,黃金儲備達200億美元占三分之二(1948年這個比例進一步上升為四分之三),美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麵都取得了絕對優勢,美國成為最大的債權國。這一切都為美元的霸權地位創造了特殊的有利條件。這是黃金與貨幣的第三步脫鉤,黃金不再充當貨幣,但可以用美元購買

用假幣換真幣的日子開始了。



2
、三次主要的美元危機



在這裏,需要說一下英鎊霸權的衰落:在1928年之前,國際金本位製實質上是英鎊-黃金本位製,當時,英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倫敦是全球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90%的國際收支是以英鎊進行的。有些國家的央行(比如印度),直接持有英鎊而不是黃金,這使英鎊等同於黃金幾乎成了天經地義的事情

1931
年,英國第一次出現國際收支逆差,英鎊地位也受到了猛烈衝擊。從1931年初開始,黃金從英國滾滾外流,英國銀行的黃金儲備急劇下降,英鎊與黃金的掛鉤關係麵臨著嚴峻的考驗。當時正處於世界範圍的經濟危機之中,英國經濟持續的衰退。1931920日,英國宣布廢除英鎊金本位,並將英鎊貶值 30%,以增加其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改善扭轉國際收支惡化的局麵,抵製經濟危機的衝擊。英鎊的貶值令許多外國央行損失慘重,有多家央行負責人被解除職務。其中荷蘭央行行長傑拉德威瑟林還為此自殺謝罪。

在這期間,美國崛起了而英國的衰弱,所以英鎊的地位也敗落了。不過,尼克鬆時代的美國經濟實力也衰弱了,為什麽美元的地位沒有跟著敗落呢?因為在20世紀 30年代之前,黃金和貨幣是可以直接兌換的,所以,隨著英國經濟的衰弱,英國的黃金存量也大幅減少了,而美國隨著經濟的強大則擁有了世界上最大存量的黃金,這是引起美元和英鎊地位轉換的關鍵。所以,國際金融勢力要想保住美元地位的萬代江山,就必須把黃金與美國脫鉤,因為其他國家的崛起是美國無法從根本上阻擋的。

到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建立為止,黃金與貨幣已先後進行了三步脫鉤,隻剩下最後一步了,就是1971815日的尼克鬆新經濟政策:停止履行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美元與黃金徹底脫鉤。但是,完成這一步是非常困難的,此前共發生過七次美元危機。下麵介紹一下比較有名的幾次:

1)第一次美元危機

1960
10月倫敦黃金市場價格猛漲到41.5美元/盎司,超過官價18.57%,美元大幅貶值,美元出現了第一次信任危機。這次危機的出現是因為隨著大量美元湧入歐洲和美國的國際收支狀況惡化使美元貶值的壓力增大了,從而動搖了人們對美元與黃金固定兌換比價的信心。這時,美元過量發行已經露出了馬腳,因為在馬歇爾計劃中美國實行廉價貨幣政策。為了實現在黃金與貨幣的最後一步脫鉤,廉價貨幣還必須繼續發行,但是,過量發行廉價貨幣必然會出現黃金價格上漲,即美元貶值。如何暫時穩定住局麵呢?打壓黃金價格成了當務之急。黃金互助基金就在196111月出台了。這個基金是由美國和7個歐洲主要國家建立的,它的主旨就是打壓倫敦市場的黃金價格,以防美聯儲過多發行美元的事情露餡。該基金由參與國的中央銀行共同出資,總額為27000萬美元的等價黃金,其中美國的出資占一半,德國3000萬美元,僅次於美國。英法意都是2500萬,瑞士、比利時與荷蘭為1000萬。該計劃由英格蘭銀行實際負責執行,先由它自己的金庫中墊支黃金,然後月末和其它國家的央行按比例結算。黃金互助基金的首要目標就是如果金價超過35.20美元時,則堅決打壓, 35.20美元的價格中包括了從紐約調運黃金的運輸成本。黃金互助基金最初幾年的運作非常成功,不僅沒有賠錢,還狠賺了一筆,在頭21個月中,黃金互助基金的黃金總額變成了13億美元。當然,這裏麵有蘇聯的功勞,由於蘇聯1963年秋農業嚴重歉收,不得不大量拋售黃金來進口糧食。但是,畢竟紙裏是包不住火的。

2)第二次美元危機

20
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擴大了侵越戰爭,美元過量增加(即廉價貨幣政策),又導致了人們對美元的信心不足,紛紛用美元兌換黃金。到196711月底,黃金互助基金就已損失了10億美元的黃金(不過他們收回了等麵值的綠紙),接近900噸。此時的美元處在世界範圍內的信心危機之中。

1968
3月爆發了嚴重的第二次經濟危機。為了把局麵壓下去,也為了給看好黃金的人一個慘痛的教訓,打壓金價,在華爾街高手們的指導下,美國總統約翰遜拿出全部黃金,在倫敦黃金市場上瘋狂拋售,目的是用超大數量的黃金供應,將金價打到35美元以下,引發黃金購買者的恐慌,並擊穿他們的止損線,造成更大規模的拋售黃金。等徹底打垮金價之後,再以低價逐漸買回黃金。該計劃從1968年年初開始執行,結果讓人大跌眼鏡,黃金市場吸收了全部的黃金賣盤,美聯儲總共損失9300噸黃金。1968317日,黃金互助基金計劃破產了。美國宣布,不再按35美元1盎司黃金的官價在自由市場上供應黃金,任憑黃金價格自由上漲;但是,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仍可按黃金官價以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這時,自由市場上的金價與黃金官價不發生聯係了,這就是所謂的黃金雙價製。與此同時,美國與原黃金總庫成員國達成了一個非正式的克製提取黃金協議,各國同意原則上不再以美元向美國大量兌換黃金,以減輕美國兌現黃金的壓力。

3)第七次美元危機

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僅是它對外流動負債的15.5%19715月,第七次美元危機爆發了。815日尼克鬆政府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對外停止履行美元兌換黃金的義務,實現了美元與黃金的最後脫鉤,此舉也從根本上動搖了布雷頓森林體係。

這時出現了一個問題:當初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係是因為美元可以兌換黃金,為什麽尼克鬆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各國仍然相信美元、持有美元,並且允許美元把黃金踢出貨幣係統、奪取了黃金的生命呢?



3
、歐洲美元



在這裏麵,有一個劫匪,綁架了黃金的生命,它就是歐洲美元。正是由於歐洲美元的存在,各國不得不接受美元擁有黃金生命這一既成事實。下麵詳細說明:

歐洲美元是指存放在美國境外的各國銀行、主要是歐洲和美國銀行歐洲分行的美元存款,或是從這些銀行借到的美元貸款。歐洲是泛指美國境外的意思,並非指地理上的歐洲;當然,之所以這樣冠名是因為大量的境外美元存款誕生於歐洲的緣故。與歐洲美元相伴而生的,就是歐洲美元市場。

歐洲美元市場的出現,首先得益於馬歇爾計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經濟恢複乏力,社會主義思想影響很大,親蘇的左翼勢力發展迅速。為了防止蘇聯勢力向西擴展,美國就開始幫助歐洲加快經濟發展,給歐洲注入啟動資金,因為歐洲其他的東西比如人、技術、市場體製都不缺;當然,援助歐洲也對美國大有好處,因為大部分貸款要買美國的產品,這對美國經濟的發展是十分有利的,於是美國國務卿馬歇爾讓國務院起草了一份複興歐洲計劃,史稱馬歇爾計劃。這個計劃於 19477月正式啟動,並整整持續了4年。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結果大部分的援助都被西歐公司用來購買了美國貨,儀器和棉花46%,煤16%,鋼材和鋁材19%,隻有14%用於追加企業資本。

其實,馬歇爾計劃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好處,就是從那時起,西歐國家習慣了使用歐洲美元。當然,歐洲美元市場的形成,還有兩個推波助瀾的重要因素,一個是英格蘭銀行借屍還魂,一個是美國政府瞞天過海。

1)英格蘭銀行借屍還魂

1954
年4月,新成立的埃及政府要求英軍撤離蘇伊士運河,英國不同意,雙方談判破裂。這時美國站了出來,公開支持埃及,因為美國想把英國擠出中東。在美國施壓後,英國不得不在埃及撤軍的問題上讓步。710日,英國和埃及的再次展開談判,這次美國代表也列席了會議。727日,英埃達成協議,約定英軍於 1956625日以前全部撤出埃及。之後,雖然英軍撤出了埃及,但蘇伊士運河仍屬於萬國蘇伊士運河公司的財產,而萬國蘇伊士運河公司的兩大股東是英國和法國。

1956
726日,埃及革命勝利4周年時,納賽爾總統發表講話,宣布將對蘇伊士運河實施國有化,這個消息震驚了全世界。英法兩國就把蘇伊士運河問題提交聯合國,但沒有達成什麽結果,於是英法開始秘密策劃武力奪取蘇伊士運河的計劃。為了解決兵源問題,英法又邀請以色列參戰。以色列也早已視納賽爾政權為發中釘,三國一拍即合,一致對埃。 195610月底,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英法認為自己選擇了一個出兵的好時候,因為當時歐洲正好發生了匈牙利事件,蘇軍出兵匈牙利,美蘇的冷戰又達到一個高潮。英法認為美蘇忙於冷戰,無暇顧及埃及。但英法兩國失算了,蘇美組成了統一戰線,雙雙強烈要求英法兩國立即撤軍。美國還施壓,如果英法不撤軍,美國就要停止經濟援助,甚至通過聯合國進行經濟製裁,並大舉拋售英鎊,導致英鎊匯率浮動並貶值了15%,引發了1957年的英鎊危機。在美蘇兩大國的壓力下,英法無別選擇,於116日宣布停火;12月,英法軍隊全部撤出埃及。英法軍隊撤退後,以色列也不得不撤回到1948年停火線以前的位置。第二次中東戰爭的結果是:埃及獲勝,英法的在中東的殖民地消失,中東由美蘇控製。

從這一段曆史事實可以看出,美國拋售英鎊隻是個手段,是為了把英國擠出中東,並不是為了打擊英鎊。事實上,美聯儲在許多地方還非常需要英格蘭銀行的配合。但是,英格蘭銀行依然打起防止英鎊被拋售的旗號給英鎊關了禁閉。為什麽?其實,英格蘭銀行是借著防止英鎊被拋售這個還幫助受自己控製的美元建立新霸權這個。英格蘭銀行加強了英鎊管製,提高再貼現利率,並嚴禁英國商業銀行向非英鎊區的客戶提供英鎊貿易融資,禁止銀行用英鎊放款。這就逼著英國商業銀行去開展美元存貸款業務,促進了歐洲貨幣市場的形成。有了英鎊幫忙騰位子,美元想不稱霸都難了。

2)美國瞞天過海

各國之所以信賴美元,信賴歐洲美元,是因為美元可以直接兌換黃金。而歐洲美元的大量出現,意味著美國黃金庫存將不敷使用。事實上,到20世紀60年代,歐洲美元的數量已大大超過了美國黃金存量按35/盎司計算的價值。這也是導致數次美元危機的根本原因所在——所有的人都怕自己手裏的美元成了美聯儲打的白條(可後來這個結果還是出現了)。

現在矛盾出現了:把黃金與貨幣脫鉤、用可以任意發行的美元向全世界人民征稅是國際金融勢力的既定方針,又怎麽會改變?但是,這正是各國所害怕並且全力避免的,這也是1962年法國率先退出黃金互助基金,並把手中的美元從美聯儲換成黃金的原因。如何繼續實現自己的既定方針呢?國際金融勢力使出了瞞天過海的招數:

1963
年,美國政府開始對購買外國政券的美國居民征收利息平衡稅,此舉號稱是限製外國人在美國發行證券的,因為征稅後外國人在美國發行證券的成本就抬高了。但是,這個做法又促使美國銀行將其大量資金轉移到設在歐洲的分行避稅,美國工商企業也紛紛將其海外收益留存境外,不再調回國內,大量美元外逃。

1965
年,美國政府實話了對外信用限製方案,此舉號稱是限製美國銀行對外放款,並要求美國公司自動限製對外投資的。但是,這個做法又迫使許多借款人到歐洲美元市場尋找貸款來源,這樣反而刺激了歐洲美元市場的發展,大量美元被吸往歐洲。

美聯儲Q條例對美國銀行存款利率上限進行了管製,歐洲美元則無利率上的上限限製,使銀行存款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急劇下降,促進了美元存款向歐洲銀行轉移;美聯儲對國內存款有存款準備金製度的限度而歐洲美元沒有,使歐洲美元的經營者可以降低經營成本、提高利潤,大量美元流向歐洲;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長期以來美國銀行存款利率低於西歐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時差額居然高達5%,美元不往歐洲跑才怪呢!

在國際金融勢力的精心安排和調度下,終於讓歐洲在第七次美元危機爆發時積累了巨額的歐洲美元(678億美元),此時,美國的黃金儲備僅102億美元,歐洲美元終於具備了綁架黃金生命的能力——這時如果所有的歐洲國家要求用手中的美元換成黃金,他們將損失84.5%的財富。同時,美國政府也會破產,在這樣的情況下,誰敢保證美國政府會不賴賬?事實上,尼克鬆政府也已經明確的表示,自己賴賬了!尼克鬆不是宣布對外停止履行美元兌換黃金的義務了嗎?當初各國接受美元就是因為美元能兌換黃金,現在美國又不認這個帳了,天下還有比美國政府更無賴的嗎?這不是給其他的國家打白條嗎?但是,論實力,西歐不是美國的對手,而且,蘇聯對西歐虎視眈眈,西歐各國也需要美國保護它們,不能和美國撕破臉。

就是這樣,西方各國仍然不願意接現這個現實。怎麽辦?談判!談判的結果就是197112月達成了的史密森協議。其實,不用想談判的內容,光看談判時間就知道各方爭吵和激程度了——談了100多天。史密森協議是美國不得不與其他西方國家達成的一個妥協性方案。主要內容是:美元貶值7.89%,黃金官價升至每盎司38美元,西方主要通貨的匯率也作了相應的調整,並規定匯率的波動幅度為不超過貨幣平價的上下各2.25%。但是由於此後美國的國際收支狀況並未好轉,19731月下旬,再次爆發了新的美元危機。美元再次貶值,幅度為10%,黃金官價升至42.22美元。美元第二次貶值後,外匯市場重新開放。拋售美元的風潮再度發生。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沒有人適應、也沒有人願意接受美國的白條,國際金融勢力最後采用了石油武器,才徹底鞏固了美元的位置。

事實上,如果沒有歐洲美元的存在,尼克鬆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之日,就是美元被踢下神壇之日。如果有誰認為美聯儲養了一幫傻瓜、他們製定了錯誤的政策導致巨額美元出逃才導致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的話,那他才是真正的傻瓜(或者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美聯儲管不住美元出逃,為什麽能管得了黃金出逃?為什麽美國在第七次美元危機時徹底切斷了黃金與美元之間的聯係?不就是為了保住自己手裏的黃金嗎?他們清醒的很。他們知道,黃金才是真正財富的化錢,美元隻不過是他們印製出來的一堆綠色的紙片而已,如果需要,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在黃金與貨幣徹底脫鉤以後,為各國廉價貨幣政策打開了方便之門,各國央行可以通過任意印刷鈔票製造通貨膨脹來掠奪本國勞動人民的財富;廉價貨幣的泛濫推動了資本過剩的出現,導致了世界範圍內商品投機的暴增(炒作油價就是其中一例);金本位的去除更是為浮動匯率製的通行開辟了道路,從此匯率可以在人為操縱下任意波動,由此也卸開了國際金融投機的閘門,使國際性的長期投資和國際貿易風險劇增;當然,最重要的是,從此以後,國際金融勢力可以動用匯率杠杆輕鬆的掠奪別國財富,壓垮別國經濟了。

第四章、倫敦-華爾街軸心征戰世界的道路



1
、控製美國



國際金融勢力要想征服世界,首先必須掌握一個強大的政府工具,以此作為征戰世界的工具。他們盯上了美國。

美國的曆史就是國際金融勢力與美國共和勢力鬥爭的曆史。華盛頓建立美國之後,這兩派的鬥爭就開始了,共和勢力一派的代表人物是傑弗遜,他代表的是人民大眾的利益;國際金融勢力一派的代表人物漢密爾頓。在美國建國的最初100年裏,共和勢力占上風。在1901年時,代表共和勢力的麥金利總統被暗殺。此事標誌著國際金融勢力徹底控製了美國,之後的肯尼迪屬於國際金融勢力的窩裏反。在共和勢力與金融勢力的長達一百多年的鬥法中,先後有七位美國總統死於金融勢力的手下。

從某個角度看,一個國家就象一個人,不同的黨派代表這個人不同的性格,共和勢力代表著一個人的樸實麵,金融勢力代表著這個人的狡詐麵,當美國這個人還小的時候,他的狡詐麵就表麵了出來——華盛頓本人就對金融勢力讓步了——標誌性事件就是美國第一銀行的成立,長大後,這個人肯定是狡詐無比的,三歲看老就是這個道理。現在的美國政府完全是國際金融勢力手裏的傀儡。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共和是相對於世襲來說的,美國是共和製的國家,中國也是,在這一點上,中國和美國是一樣的。不要認為美國是民主製的國家,事實上,美國的先賢們(共和勢力)對所謂的民主從來就不感冒,對此,可能許多人都不相信,所以在此我不惜篇幅對比一下在美國先賢們的眼裏,共和民主的區別:

美國的先賢們總是把美國政府稱為共和政府自由政府,而不是今天美國政府自我標榜的民主政府。無論是華盛頓,還是亞當斯,在其總統就職演說裏都是用自由政府共和政府模式,形容當時美國政府,而不是所謂的民主政府。在費城製憲會議上,美國的先賢們強烈的抨擊了民主和民意副麵影響,下麵是幾個代表的原話:

代表謝爾曼說,老百姓眼下對建立政府的事還插不上手。他們缺乏信息,老是被人誤導

代表格裏:我們所經曆過的罪過,都是源於民主過於泛濫。人民並不缺乏德行,但總是受到假裝愛國的人蠱惑。馬薩諸塞州的經曆證明,引動人精心炮製出各種虛假報告,到處傳播,老百姓每天都被誤導去做些最作孽的事,說些最作孽的話,這些虛假報告又無人可以當場揭穿。一個主要的罪過,是說要對政府雇員實施正當程序,仿佛把公仆都餓死才是民主的極致……”

  美國第四任總統麥迪遜指出,政府若采取民主的形式,與生俱來的就是麻煩和不方便,人們之所以遣責民主,原因就在這裏

富蘭克林也承認,我們都遭受過民主帶來的迫害和不公正……”

  美國先賢們對民主都不感冒,對議會自然也不可能有什麽好感,他們對議會的評價是:在議會中,議員們有時似乎自以為就是人民的化身,麵對來自任何其他方麵最小程度的反對,就暴露出不耐和厭煩的病態;好象不論是行政或司法部門隻要行使其權限就是侵犯了人民的利益。立法機構常常表現出企圖橫蠻控製其他部門的意圖;而且,由於立法機構一般有人民站在他們一邊,就總是在行動時勢頭過猛,致使其他政府部門難於維係憲法規定的平衡

為了削弱議會的權力,美國的先賢們采取的措施有:分割立法權,用政府中精選而穩定的組成部分(即參議院)牽製更容易受民意影響的眾議院,立法權一分為二,便於總統對他們分而治之,各個擊破;實行三權分立,徹底地從理論上否定了民主機關在共和政體中的支配地位;賦予行政首腦帝王般的權力,使行政首腦的政治地位高於議會。

代表迪金森認為:受到限製的君主製,是世界上最好的政府形態之一任何共和製的政府形態,都永遠不會得到與此同等的祝福。美國先賢們承認,美國總統與英國國王有類似之處,它也同樣類似於上耳其皇帝、韃靼可汗。美國總統的權力主要有行政權、軍權、聯邦法官任命權、大赦權、立法複決權。這樣的權力設置,賦予總統有效壓製議會內的反對勢力的權力,使總統在美國政體中的地位比議會明顯高出一截。

  美國先賢們把總統是否可以獨攬大權上升到了事關美國生死存亡的高度,他們強調:舍此,不能保衛美國免遭外國的進攻;舍此,亦不能保證穩定地執行法律;不能保障財產以抵製聯合起來破壞正常司法的巧取與豪奪;不能保障自由以抵禦野心家、幫派、無政府狀態的暗箭與明槍。當反對派以美國的新政體已經帶上濃厚的君主製色彩對此進行了強烈的批評時,美國先賢們的反擊是:我們卻不妨承認,優良政體的真正檢驗標準應視其能否有助於治國安邦。也就是說,他們並不承認某種政治製度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和道德上的優勢,他們認為,任何一種政體好與不好,正真的檢驗標準是治國安邦,而不是別的什麽東西。他們還指出,軟弱無力的行政部門必然造成軟弱無力的行政管理,而軟弱無力無非是管理不善的另一種說法而已;管理不善的政府,不論理論上有何說辭,在實踐上就是個壞政府。”——在美國先賢們的眼裏,國家領袖就應該是非世襲的、任期有限的獨裁者,這樣既可以避免行政部門的軟弱無力,又可以保證領袖(因擔心下台後被清算而)對自己嚴加約束。

  美國的先賢們對待民意的態度是:人民普遍地是從自已的公益出發的。但這一點常亦用來說明人民也會犯錯誤的。人民從常識出發是會蔑視阿諛奉承的人的,而某些別有用心的人胡說人民在任何時候都是賢明的,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的。但人民從自己的經驗知道自己有時候是會犯錯誤的;因為人民終日受那些別有用心的寄生蟲和馬屁精的欺騙,受到野心家、貪汙犯、亡命徒的欺詐和坑害,受那些不值得信任的人的蒙蔽,受到巧取豪奪的人的耍弄。要說人民在經常受到這樣一些幹擾的情況下,也不會經常犯錯誤,勿寧說這是個徹頭徹尾的神話。

他們設計美國的新政體的最重要原則就是要確保行政部門肯定應該處於敢於有力量、有決心按照自己意見行事的地位,也就是要確保執政者能夠按照自已的理念施政,而不是按照民意來施政。人民有權自由的表達自已的意見,但不允許民意幹擾政府的施政。

他們認為,政府不但要為人民服務,還要能教化人民——“當美國人民的意向同他們本身利益出現差異的情況下,受命維護人民利益者的職責應該是堅決抵製這種一時的誤會,以便給予美國人民時間和機會去進行冷靜認真的反省。這種作法能使美國人民免遭其本身錯誤所造成的嚴重後果,並使其有勇氣和雅量為美國人民利益服務而不惜引致美國人民一時的不快,但他將得到美國人民長期感激和紀念。”——那些一直對美國體製崇拜有加的人們可能失望了,美國的先賢們是禁止人民參與治理國家的。

富蘭克林認為,美國新憲法確定的政體是一種選出來的君主製;傑弗遜也稱美國的新政體是君主製的新版本

美國憲法隻賦予人民的權力是:人民選舉眾議院,參議院由各州的議會選出——在最初的美國大選中,民眾隻選眾議員,沒有資格選參議員,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既能讓治理國家的人傾聽人民的聲音,又可以做到在做決策時不對民意惟命是從;在選舉總統的方麵,人民直選州議會,州議會選出大選舉團,大選舉團選出總統;人民沒有罷免總統的權力,總統隻有在嚴重違法並且被議會抓住了把柄,並且還要弄到連議會中本黨的議員都眾叛親離之後,才有可能被議會趕下台。說穿了,美國的先賢們希望美國總統就是一個稍受限製的獨裁者而已——唯有強勢的領袖才能有強勢的國家。

隨著共和勢力在美國的衰敗,美國也變得越來越民主了。在1860年南北戰爭前,大選舉團大多改由各州民眾普選。到1913年時,美國通過了憲法第17修正案,在全國確立各州普選參議員。從那個時候開始,民眾有了立法機構參眾兩院的全部選舉權,這時,美國的共和勢力已經全軍覆沒了。

熊彼特說過:一旦涉及的各項利益與理想是人民拒絕與之妥協的利益與理想,民主政治可能根本運行不了。

今天的美國政府,已經是代表國際金融勢力利益的傀儡政府了,所以他們不再提共和,不再提自由,隻提民主。不要認為民主和自由有相同的意義,它們的區別非常大:自由是實的,民主是虛的。民主不能當飯吃,自由卻可以當飯吃——自由意味著獨立,經濟上獨立是獨立的基本條件——經濟獨立意味著自己有飯吃,民主可以做到嗎?

自由可以給人帶來幸福,民主卻不能。現在的美國足夠民主:布什在台上叫喊著就算隻有自己的狗狗支持自己也不從伊拉克撤軍,反戰的人就在白宮麵前示威,形勢上民主的很。但是,有用嗎?仗不還是打嗎?隻要華爾街不點頭,華盛頓就得撐著打,死多少人背多少債是美國老百姓的事;賺取多少戰爭紅利還是華爾街考慮的問題。

但是,現在的美國民主有什麽用?多少人淪落為債務的奴隸,這一點從次貸危機引發的信用卡危機中已經充分表現了出來,當然,現在許多的中國人也正在淪為債務的奴隸(比如房奴),民主是有了,可能不能吃上飯自己卻說了不算了。——是吃飯重要還是民主重要?美國的共和勢力希望的是人民生活自由幸福,而不是所謂的民主。而這些滿口民主的家夥們,整天幹得卻是喝別人血汗的買賣。真正主宰著美國的那個群體,是財富可以世襲的家族,他們是共和的死敵,他們希望把世人都變成他們的奴隸,用債務的鎖鏈鎖住,永遠不得翻身。坐在白宮的人是民主選舉的,但是,控製著華爾街的人是民選的嗎?他們可是世襲的。

我們的國家也是共和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我們同樣是一個自由的國家,我們同樣是共和國,我們的政體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主和專製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一方不可能把另一方消滅。專製到了極端,就到了民主的時候——造反,那時是人民最能作主的時候;民主到了極端,專製就出現了,要想讓民主充分的揚長避短,就必須控製民主的範圍。過猶不及。不要不相信——給全世界帶來最大禍亂的大獨裁者希特勒不就民選的嗎?

孟德斯鳩說過:民主製和貴族製國家的本質並不是自由的。美國現在是最民主的國家,可是,無論是民主黨的侯選人,還是共和黨候選人,都是國際金融勢力支持的,誰上台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樣的。所以,最民主的美國其實是最專製的國家——選誰上台都是為華爾街的主宰者們服務,這樣的民主選舉不就是個形式嗎?

股神沃倫巴菲特的父親霍華德 巴菲特是美國參議員,他在1948年就指出:我警告你們,兩黨的政治家都將反對恢複金本位,那些這裏和國外靠美國持續貨幣貶值而大發其財的人,也會反對恢複誠實貨幣的製度。你們必須準備智慧和機警的麵對他們的反對。為什麽美國的兩黨都反對恢複金本位?因為他們的金主反對。誰控製著美國政府還用再問嗎?

當然,這也是直選製度的必然結果:侯選人想上台就必須做宣傳拉選票,這就需要大把的錢。誰來出?肯定是支持他的階級來出——任何一個侯選人都是代表著一個階級的,這是不容抹煞的事實。廣大的普通百姓雖然選舉的時候積極,可掏腰包支持候選人的時候有幾個積極的?當然,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自己掏錢了,自己支持的侯選人上台了,但是,他不會隻為自己服務,會有大批的人搭便車,這樣自己不就虧了嗎?再說,普通人大都是一盤散沙,相互之間沒有密切聯係,組織力量很差。而資本勢力就不一樣了,他們人數雖少,但是相互之間聯係密切,而且有足夠的錢去玩政治。如果一來,出錢支持候選人的基本上都是資本家,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在人家的支持之下才上的台,能不替人家辦事?不要以為你投票選了他他就應該替你做事,隻有你出錢支持他他才會為你做事。這才是選舉政治的本質。換句露骨的話說,就是在直選情況下,選民手裏的選票是廢紙。這個道理也很簡單:人做事是要負責任的。你投誰的票是你的事,自己對自己負責就可以了;他花誰的錢是他的事,他得回報為他掏錢的人,這是他的責任。

看看現在的直選中出的那些笑話吧:小布什當眾啃棒子,戈爾專門在媒體麵前和自己老婆接吻,(在台灣地方領導人選舉中)陳水扁為了當選做了阿扁娃娃(兩顆子彈就更不必說了),希拉裏當眾落淚……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本來,選舉國家領導人是一件非常神聖的事情,卻讓人搞成了笑話,這難道不是對國家尊嚴的汙辱?難道不是對民主的嘲諷?有句不太好聽的俗語,是這樣說的:看戲的是瘋子,唱戲的是傻子。這句話用在直選政治裏倒也恰當。

相比之下,間接選舉就不然。最高領導人是由選舉團選出的,選舉團成員都是代表自己群體利益的,他關注的是領導的品德和才能、以及能否給本集團帶來利益,而不是那些外在的東西。如果選舉團成員不為自己的集團理性投票,他很快就會被自己的集團淘汰。所以,間接選舉更理性。

其實,真正為國家和民族做實事的政治家,執政時都不怎麽民主,也不會被民意牽著鼻子走,但是他們可以為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爭取到應得的眼前利益和世俗人眼光看不到的長遠利益。這一點,稍有曆史常識的人就應該知道——古今中外,最有作為的國家領袖有哪一個不是近乎獨裁?

當然,說美國政府是傀儡可能沒幾個人相信,還是舉個例子吧,尼克鬆可絕對是國際金融勢力的功臣,在替金融勢力出過大力之後,居然被排除在石油回流計劃之外,後來在明白自己根本不被信任之後,惱火之下的尼克鬆準備單幹,這時水門事件就爆出了,《華盛頓郵報》更是揪住這件事不放,搞得尼克鬆被動無比,之後,尼克鬆對《華盛頓郵報》下了封口令,但是不起任何作用,相反,《華盛頓郵報》甚至還把尼克鬆對其下封口令的事情捅了出去。後來,《華盛頓郵報》的這一行為被廣泛的宣揚為美國媒體獨立性的典範。尼克鬆也曾打算武裝保衛白宮,但是巧得很,此前一周參謀長聯席會議發布命令,所有美國武裝力量從即日起停止接受白宮命令。軍隊不聽白宮的命令算怎麽回事?這不是造反嗎?可人家就是幹了,事後既無人提及更無人追究責任,怎麽的?尼克鬆是三軍總司令,關鍵時刻卻隻能指揮自己,真正成了孤家寡人,無奈之下,隻能選擇辭職。

美國的媒體真的那麽客觀公正嗎? 2003年美國侵略伊拉克的時候,曾因越南戰爭和海灣戰爭的戰地報道而獲得普利策獎彼得 阿內特,僅僅由於在接受伊拉克電視台采訪時說了句美國的第一個作戰計劃已經失敗,就被炒了魷魚。其實,不光是媒體,就連一向與布什唱反調的民主黨領袖們也全部閉上了嘴,沒有一個人敢出來對布什政府在作戰中所犯的低級錯誤提出任何質疑。美國媒體的獨立性呢?美國的民主呢?全是子虛烏有的,有的隻是國際金融勢力的利益。當然,如果還有人懷疑的話,看看今天CNN的表現就知道了——“做人不能太CNN”

到底誰是美國政府的真正主人?追求民主的美國人最後追求到了什麽結果?

相比之下,英國政府倒是在國際金融勢力麵前更吃得開一點。1990年,英國政府敢在倫敦金融城的反對聲中加入歐洲貨幣兌換體係,國際金融勢力隻能通過用索羅斯阻擊英鎊的方式逼英國退出,就足以說明英國政府在國際金融勢力麵前有非常獨立的一麵。因為英國在建立君主立憲製時(英帝國這個在小的時候)還沒有國際金融勢力。如果國際金融勢力也想徹底控製英國政府的話,隻有一個辦法,就是武力推翻現政府,這叫連根拔起,也叫回爐再造。

2
 美國稱霸



1823年起,美國開始推行門羅主義,在美洲是美國人的美洲的口號下,開始大舉擴張殖民地。到19世紀末,美國控製了拉丁美洲。18981月美國挑起美西戰爭並打敗了西班牙。西班牙將波多黎各、關島和菲律賓割讓給美國;美國付給西班牙2000萬美元作為補償1898年,美國又吞並了夏威夷,從此,美國成了東太平洋上的海權強國,之後的兩次世界大戰幫助美國稱霸了世界。實際上,兩次世界大戰是美德爭霸的兩場戰爭。每次戰爭都是德國為了稱霸而主動挑起的,每次戰爭之初美國都是選擇了隔岸觀火、大發戰爭財,在德國被戰爭拖得筋疲力盡的時候美國再半路殺出對德國宣戰,每次戰爭的結果也都是美國打敗德國。

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後,美德英法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以1900年世界製造業產量的數據看,德國在世界製造業產量中的相對份額為13.2% ,與英國相當,美國為23.6%,而法國僅為6.8%。在威廉二世(1888—1918)時德國更是大規模擴軍,實行海外擴張的政策。1897年,德國占領中國的膠州灣和青島,次年從西班牙手裏取得加羅林群島、馬利安納群島和帕勞群島,1899年和英美簽訂條約並獲得薩摩亞群島的一部分。1902年修建巴格達鐵路直逼英俄中東利益,德國與其他列強開始貼身緊逼。1914年德國利用薩拉熱窩事件,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之初,美國宣布中立。利用中立國地位同交戰各國大做生意,國際金融勢力向協約國提供了約200億美元的物資和貸款。大戰進行到1916年冬,交戰各國物資和人力消耗極大,廣大人民更是困苦不堪,交戰各國都麵臨嚴重的政治危機。在這種情況下,交戰各國展開了和平攻勢,希望用和談取得用武力所沒有得到的東西。19161212日,德、奧、土、保共同向中立國、協約國和羅馬教皇發出照會,建議在中立國荷蘭的海牙召開和會,談判結束戰爭的問題。1218日美國總統威爾遜假惺惺的出麵調停,但實際上,美國非常害怕俄國與德國單獨媾和,導致協約國失敗,那樣美國給協約國的貸款就難以收回了。所以,為了保證國際金融勢力的利益(也就是美國的國家利益)不受損失,也為了爭奪世界霸權,美國利用德國無限製潛艇戰攻擊了美國商船為理由,於191746日對德宣戰,當然,美國大使給德國人的說法是我們美國人是為了道德原則而投入戰爭的。

早已被戰爭拖得疲憊不堪的德國哪是多年養精蓄銳的美國人的對手?結果是德國在戰爭中被毀滅,意大利被消弱,英國也大受戰爭影響,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讓給了美國的紐約,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蘇聯和日本又崛起了。特別是蘇聯,僅僅用了兩個五年計劃(1928 1938年)的時間,其製造業的產量就增加了7.5倍多,躍居世界第二位。而且法國的表現也越來越不讓國際金融勢力滿意,於是國際金融勢力扶持希特勒上台,對付蘇聯和法國。

希特勒上台之後,大力煽動民族複仇情緒,全麵整軍備戰,國際金融勢力在背後給希特勒以全方位支持,德國的軍事實力很快強大起來;意大利也不甘心在一戰中的失敗,希望重走國家擴張的道路;日本更是隨著實力的增強,霸稱野心陡增,全麵軍國主義化,妄圖吞並中國,於是,德意日軸心形成。

希特勒沒有讓國際金融勢力失望,發動閃電戰迅速滅亡了法國,直逼莫斯科,二戰中最慘烈的戰爭開始了。這場戰爭的頭兩年,美國坐山觀虎鬥,任憑德國侵略蘇聯,消耗這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實力;美國甚至在日本入侵中國東北、華北時,美國還跟日本做生意。之後,在歐洲戰場打得難解難分的時候,美國開始大幅削減對日本的石油、鋼鐵等戰略物資的供應,封鎖日本的海上通道,日本不得已,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美國以此為借口加入戰爭,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場戰爭之初日本占優,它占領了香港、緬甸、馬來西亞連同新加坡要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各重要島嶼及其他地區,重創了英、美、荷聯合艦隊,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軍事基地。之後,美國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了對付日本上,借著與日本作戰的機會奪取了日本太亞太地區的所有殖民地。最後美國徹底控製了日本。從國際金融勢力展現出來的戰略規劃能力看,日本戰敗完全在情理之中,大和民族是最缺乏戰略規劃能力的民族了。當然,日本的戰術執行能力在全世界是首屈一指的,這也是日本商人能夠縱橫天下的原因。

如果站在時間和空間的大縱深層麵總結一下美日之間的這一場戰爭,可以發現日本人是完全中了美國的誘敵深入之計:先放縱日本的野心,讓它大舉出兵搞什麽大東亞共榮圈,在日本國力變得空虛的時候扼住日本的海上生命線,造成日本不得不主動對美國宣戰的結果。從表麵上看,日美開戰伊始,日本在太平洋上節節勝利、攻城掠地,美國卻被動無比,其實,整個戰爭完全在國際金融勢力的控製之下,當然,許多人可能不相信這種說法,在此,我就把理由說一下:首先,在19431月,羅斯福和丘吉爾在卡薩布蘭卡發表聲明,要求德國必須無條件投降。這個聲明嚴重打擊了德國內部反戰力量,因為此時德國反戰派已經在著手策劃軍事政變了。正是因為這個無條件投降聲明,戰爭又被延長了兩年多。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整個戰爭的進程完全是受控的。其次,當時的希特勒受製於國際金融資本,因為打仗是要靠錢來支撐的,當時的法西斯德國的戰爭融資主要通過國際金融資本控製的國際清算銀行進行。如果美國真的在太平洋戰場上支撐不住了,隻要掐住希特勒的資金供應或者支持一下德國反戰勢力,就可以結束歐洲戰場——意大利的戰鬥力根本就不堪一擊。隻要歐洲停火了,英國可以援助美國,蘇聯也可以掉頭南下對付日本,再加上中國抗日勢力的反撲,日本馬上就頂不住了。另外,美國的國力遠強於日本,速戰速絕的話日本或有取勝的希望,可打起消耗戰之後日本是無論如何也支撐不住的。美國就是趁著歐洲戰場上各方打得難解難紛、無瑕東顧的時候,打著打擊日本的幌子控製了整個太平洋,極大的擴展了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戰略外圍空間,日本本國最後也被美國控製。

其實,偷襲珍珠港隻是日本人的一廂情願罷了,之前美國早就掌握了日本的動向。別的不說,在偷襲珍珠港之前,港上運到了大批的醫療衛生用品,就是為了救護傷員的。隻不過日本人一直被蒙在鼓裏罷了;日本原定的主要襲擊目標是美國的三艘航空母艦,但一艘都不在港內。戰列艦倒是全炸了,不過戰爭的發展證明,摧毀這些戰列艦的作用遠比日本人預想的要小得多。對美國而言,珍珠港被襲擊還有一個天大的好處,就是以此為借口動員民意,加入二戰。因為當時的美國人非常反感加入這場戰爭。對日本宣戰的理由是日本偷襲自己了自己的珍珠港,可如何引導著民意同意對另一個心腹大患德國宣戰呢?地圖計。19411027日,在慶祝美國海軍節的午餐會上,羅斯福拿到了一幅希特勒政府繪製的附有說明的中南美洲地圖。這幅地圖將中南美洲的14個國家的疆界進行了重新劃分,其中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巴拿馬被合並成為一個受希特勒控製的名叫新西班牙的國家,與美國利害攸關的巴拿馬運河以及整個拉丁美洲都被納入納粹德國的勢力範圍。這幅地圖一公布,美國輿論嘩然:美國後院不保!德國轟炸機要飛到自己頭上來了!於是人們紛紛要求政府參戰打擊法西斯,以確保美國的安全。其實,這幅地圖是假的,當時的希特勒正忙著對付強大的蘇聯,哪有精力去招惹更強大的美國呢?那幅地圖根本就是英國情報部門在邱吉爾的指示下繪製的,因為那時的英國快頂不住德國的進攻了。而羅斯福裝糊塗,以此來煽動美國民意,讓國會順利批準美國參戰的計劃。從兩個操縱民意的事件中也可以看出,民意確實是盲目的。

美英兩國一開始在歐洲戰場上都是以防守為主、出工不出力,目的就是盡最大可能的消耗德國和蘇聯的實力,直到蘇聯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扭轉了戰局以後,美英兩國的戰鬥行動才積極了起來。從諾曼底登陸戰開始,美英法聯軍開始全力進攻德國,直至美英法蘇把德國肢解。至此,日本和德國兩個對手被美國全部收拾掉了。不過,另一個死敵反而更強大了——蘇聯。

第二次世界大戰嚴重破壞了蘇聯經濟,但是,戰後蘇聯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長速度比美國高出1-2倍。1950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不到美國的30%1980年已達到67%,蘇美爭霸成了二戰之後的主旋律。

在這裏還得再說一下法國。本來,在二戰一開始,法國就亡國了,為什麽法國還能成為戰勝國並且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呢?因為美國一直欠法國的人情,一來當年的美國獨立戰爭就是法國幫著華盛頓打勝的,二來拿破侖在1803年以1500萬美元的價格把路易斯安那賣給了美國總統傑弗遜,這片土地從密西西比河直達洛磯山的廣大平原,相當於當時美國版圖的一倍。當然,拿破侖這樣做是為了給英國製造一個強大的對手,以減輕自己的戰略壓力。但是,由此美國欠下了法國兩個天大的人情。所以,幫助法國重新建國是美國必須做的,這也是1964年法國敢於率先在美國的反對下承認中國、1966年敢於退出北約軍事組織(隻保留政治組織資格)的原因——國家和人是一樣的,欠債要還,欠情也要還。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結束,冷戰就開始了。蘇美兩國為了爭奪軍事上的優勢都把大量國家資源投入到了軍備競賽上,以至於被許多人評價為對經濟發展造成了長遠的損害。其實不然,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今天的63年的時間裏,隻有冷戰開始的前20年,世界各國經濟體是相對健康的,經濟增長是真正的實物性的經濟增長。以美、蘇兩國為代表,各國的工業和技術取得了真正的進步。蘇聯和美國兩個陣營都以人均實物產出的增長為目標,而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也都是對工業、農業和基礎設施等資本密集型項目進行大規模投資。在這期間,各國都不鼓勵投機,對金融都實行嚴格的管製,都在努力的保護和扶持本國生產者,都強調高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水平,而這段時期的金融利潤主要產生於實物的製造和貿易,各國經濟體的泡沫含量都非常小。

但從赫魯曉夫和艾森豪威爾達成了後工業社會政策的協議之後,一切都變了。



3
、泡沫解體世界的第一個犧牲品——美國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國際金融勢力用兩麵手法全力推動歐洲美元市場的壯大,為最後實現黃金與美國脫鉤做準備;同時,他們也開始了泡沫解體世界經濟的道路。

艾森豪威爾政府用大規模信貸擴張的方法刺激經濟發展,由此增加了每單位實物產出的整體成本,造成了美國經濟實質效率的下降——也就是說,每年生產出的實物產品沒有增加多少,GDP卻有了顯著的增長(這本身就是經濟泡沫),當然,這種泡沫這債務泡沫和營銷泡沫的組合。經過20多年(從1958年開始到1980年)的泡沫培養——其間美國發生過4次經濟危機,每一次經濟複蘇都是采取的信貸消費拉動,結果給美國製造了一個巨大的經濟泡沫(這期間還有高油價造成的債務泡沫),到1979利率衝擊的時候,美國經濟體再也支撐不住了,巨大的泡沫在超高利率的猛烈衝擊之下(再加上沃克爾嚴格的信貸控製等手段),泡沫破滅,美國的經濟基礎(工農業)遭受到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許多工業部門的實物產出在3年內下降了30%40%,到今天都沒有恢複過來。

泡沫解體美國經濟對國際金融勢力有什麽好處呢?第一,在泡沫破滅的時候低價收購優質的企業資產,全麵控製美國的經濟命脈;第二,每次經濟複蘇都是在信貸消費拉動下實現的,給各國豎立一個榜樣,信貸消費政策是正確的,跟著學樣的國家也都自己吹起了一個個的大泡泡;信貸消費成為習慣以後可以讓老百姓背上沉重的債務,奴隸的鎖鏈就這樣套上了;第三,改變各國政府及老百姓對經濟增長的認識,以前都認為隻能實物產出的增加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才意味著經濟增長,現在看來,經濟增長和實物增長是可以脫鉤的,單純的資本財產也可以增長(即炒作),當然,宣揚和美化GDP也有這個意思。



4
、石油武器與美元霸權保衛戰



尼克鬆宣布美元和黃金脫鉤之下,西方各國不依不饒,無奈之下的美國政府1971年年底的與西方各國達成了一個妥協性的史密森協議,勉強蒙混過關,不過,各國實際上仍然寄希望與美元重新與黃金掛鉤,至少各國能用手裏的美元贖回屬於自己的黃金,可惜的是,此後美國的國際收支狀況並未好轉,於是在19731月再次爆發美元危機。美元又再次貶值,貶值後外匯市場重新開放。拋售美元的風潮再度發生。美元的地位搖搖欲墜。

這時,國際金融勢力祭出了他們手裏的石油武器(其實從1970年開始,他們就已經把油價逐步上升到了3美元一桶,可仍然止不住美元的頹勢)。他們挑唆埃及和敘利亞進攻以色列,之後,美國公袒護持以色列,阿拉伯人被徹底激怒了,他們在197312月宣布收匯石油標價權,並將其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如此一來,世界石油價格就從19701.9美元/桶暴漲了4倍。因為世界石油交易普遍使用美元結算石油價格,這時世界各國對美元的需求激增,美元的地位穩住了。

同時,油價暴漲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許多正在實施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家都背上了巨額的貿易赤字,國內經濟發展不得不依賴世界銀行的低息貸款。

之後,他們又借著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親美的巴列維政權倒台、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和兩伊戰爭的機會,把油價炒到了1980年的34美元。第三世界國家背上了沉重的債務。並且,美國錯誤的政策助長了歐洲美元市場的進一步擴大(這裏麵還有美聯儲海量發行廉價貨幣和石油美元回流的功勞),到1979年,已有超過1/3的美元變成了歐洲美元。西方各國把自己手裏的美元換成黃金的奢望再也無法實現了,美元的地位則重新獲得有力支撐。



5
、利率衝擊與全球債務泡沫



七十年代石油價格的暴漲造成了發達國家二位數的通貨膨脹,這些國家的人民的財富遭到了洗劫。為了讓人民一個交待,反通貨膨脹的朝代來臨了。

沃爾克當上美聯儲主席後就打起了打擊世界範圍的通貨膨脹的大旗,把美元拆借利息平均值從1979年的11.2%一口氣漲到1981年的20%,基本利率更高達21.5%,國債衝上17.3%。英國的撒切爾夫人也非常配合的把基準利率從12%12個星期之內提高到 17%,因為她發誓要把通貨膨脹從經濟中驅除出去

美元利率的提高,進一步穩固了美元的地位。但是,世界各國的人民卻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如果把嚴重的通貨膨脹比作放在火上烤的話,那麽猛烈的通貨緊縮就是放在冰裏凍,快要燒焦的身體怎麽受得了冰凍的折磨? 

第三世界國家的債務從1973年到1982年間共暴漲了5倍,巨大的債務泡沫直接導致了的全球債務危機。身為債權人的國際金融勢力則理直氣壯的開始有控製的解體這些欠債國。他們通過IMF 和債權銀行推行的解決方案,並沒有解決問題,反而為日後各國暴發更嚴重的金融危機埋下了種子——1987年時第三世界國家所欠債務又衝到了13000 億美元,債務泡沫更大了。當然,他們如願以償的獲得了這些國家大量的核心資產,控製了這些國家的經濟命脈。

5
、解體蘇聯



經過多次的石油提價,國際金融勢力已經給第三世界國家深深的種下了債務泡沫的種子,並且幫助美元徹底穩住了陣角。更幸運的是,從1978年中美建交開始,中國開始實行親近美國、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這時,美國具備了解決自己的死敵蘇聯的條件。

也是蘇聯命該當絕,19791227日,蘇聯出兵阿富汗,推翻了阿明政權,處死了阿明全家,扶植親蘇的卡爾邁勒上台,開始了對阿富汗的軍事占領。阿富汗人則開始奮起抵抗,成立了大大小小數百個各種抵抗組織。從1980年起,七大派抵抗組織建立了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的統一戰線,在戰場上協同作戰。中國則與美國聯手,通過巴基斯坦為阿富汗抗蘇組織提供各種支持。蘇聯深深的陷入了戰爭泥潭。當時,在阿富汗的反蘇武裝都被美國人稱為英雄,這其中就有現在美國人的死對頭本拉登,他當年可是美國CIA培訓出來的,也是當年美國人心目中的大英雄。

從大國鬥爭的角度看,當時的中國犯了戰略性的錯誤,蘇聯再不濟也是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卻和一個老牌的、一直欲除掉紅色中國政權而後快的帝國主義國家聯手對付它,於情不合;當時中美蘇三足鼎立,美國最強,中國最弱,幫著美國除掉了蘇聯,接下來美國就可以精中全部的精力對付中國,於理不通,事實發展的結果也是如此,在蘇聯解體之後,美國就開始對中國輸出顏色革命,支持李登輝搞台獨,再後來就是炸中國的大使館……

入侵阿富汗的失敗在蘇聯解體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是蘇聯解體的最主要原因。因為經濟崩潰而滅亡的國家不多,因為軍事戰敗而滅亡的國家則比比皆是。

導致蘇聯解體的第二個原因是蘇聯經濟崩潰,而在這其中美國是居功至偉。當時蘇聯與美國爭霸,在軍事方麵投入的財力太大,經濟發展受影響非常大。

當時蘇聯對石油出口的依賴很大,隻要國際油價下降,蘇聯的出口換匯能力就會下降。於是,美國開始從國際油價上入手做文章。美國派出中央情報局局長凱西到利雅得會見沙特親王,要求沙特支持美國把油價降下來;美國則保證沙特的國家安全會,並向沙特出售一些尖端武器。之後,美國用盡一切辦法來縮減石油需求,甚至縮減了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除以之外,美國還要求西歐及日本在油價上漲時拋售戰略石油儲備,穩定油價。1985年,沙特國王法赫德訪問美國,美國又要求沙特多開采一些石油以繼續壓低油價。為了給沙特一點甜頭,美國政府向法赫德透露,美國財政部準備在未來12個月內讓美元貶值1/4。這可是個套利的好機會,沙特狠賺了一筆。當然,對美國投桃報李是肯定的,1985年夏末,沙特正式通知裏根政府,它準備增加石油產量。國際石油價格應聲暴跌。當年11月,每桶原油的價格從原來的30美元跌到了12美元。對蘇聯來說,這絕對是個壞消息,石油價格下跌造成蘇聯的出口換匯能力嚴重下降,美元貶值也讓蘇聯手裏的美元的實際價值嚴重縮水。

除了壓低油價外,美國還針對蘇聯出台了一係列措施:

利用巴統委員會來限製西歐對蘇聯的關鍵技術出口:包括先進計算機及其電子部件、光纖、半導體和各種冶金方法,限製西歐的公司把工廠遷入蘇聯境內,所有與蘇聯簽訂的價值超過一億美元的合同都要自動交委員會審批,擴大該委員會從成立以來製訂的禁運清單……

利用經合組織等國際機構來限製給蘇聯提供的貸款,1983年的3月,巴克利到歐洲訪問,與西歐國家把蘇聯重新定義為相對富裕的國家,而不是原來的中間借貸國,並且停止了對較富裕的國家的貸款提供補貼。如此一來,蘇聯從西歐借的貸款利息從原來的7%―8%上升為17%17%利率武器)。

鼓勵西歐國家利用各種替代能源,減少對蘇聯天然氣供應的依賴,1983年春天,美國還將一項協議強加給了國際能源機構,限製歐洲從蘇聯進口的天然氣比例,規定西歐從蘇聯進口的天然氣不得超過其能源需求量的30%

1985年時,蘇聯的外匯收入銳減,蘇聯原來指望從西歐獲得的出口貸款、硬通貨和技術也全部泡湯,蘇聯從西伯利亞通往西歐的天然氣管道工程也因此而被推遲,原計劃這條天然氣管道可以從1985年起給蘇聯每年帶來上百億美元的收入。當然,如果到1990年第二條管道也完工,每年就可獲得150億至300億美元的收入。然而,由於裏根政府的攪局,蘇聯修建第二條天然氣管道的計劃徹底失敗。

戈爾巴喬夫接手時,蘇聯已經危機四伏:蘇軍在阿富汗進退維穀;波蘭在美國的支持下公開挑釁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為了對抗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蘇聯不得不把僅剩的一點資源都投到了軍事上,國力嚴重透支,幾乎吐血;靠著往西歐出口能源來換外匯的路子又被美國堵死了,蘇聯隻好賣黃金換外匯。

決戰的時候到了。在19911月和2月,美國的金融戰專家萬塔在倫敦黃金交易市場上大肆做空黃金高達200噸,金價暴跌,蘇聯的出口換匯能力再遭重擊。在此之前的199010月,萬塔以高於黑市一倍的比價(28盧布兌換1美元)以50億美元的資金買進了1400億盧布。這時萬塔把這1400億盧布猛拋了出來,盧布暴貶,之後蘇聯的內奸們推波助瀾、加上蘇聯政府的無能,導致盧布暴貶萬倍以上。是役,蘇聯損失的財富總額高達275000億美元。

當然,如果在那個關鍵時刻蘇聯政府對金融進行了國家管製,就不會出現那個悲慘的結果了。可問題是他們沒有那樣做,他們太相信市場的力量了。

之後,葉利欽又在IFM的指導下開始對俄羅斯經濟實施休克療法:看緊貨幣、調整結構和債務重組。方法不能說錯,可關鍵的輸血(國際金融援助)沒有到位,結果是讓俄羅斯的GDP損失了一半,人民生活水平更是一落千丈。一頭身強力壯的北極熊就這樣被人輕輕的摞倒了。



6
、攻擊日本



國際金融勢力用70年代的高油價和80年代初的高利率鞏固了美元的地位,把第三世界國家深深的埋進了債務泡沫之中,但是,美國的工業實力也受害無窮,造成了日本經濟的騰飛。日本靠模仿起家,然後迅速降低生產成本,反過來全麵衝擊歐美市場,日本製造的產品行銷全球。

在站國際金融勢力的角度看,富裕的日本是一塊誘人的肥肉,吃下它既能增加實力,還有助於泡沫解體世界目標的實現。於是,他們在1985年出手了。

國際金融勢力收拾日本的辦法也不複雜:逼長期日元升值,強烈衝擊日本的出口製造業,日本經濟是標準的出口拉動型,出口製造業受打擊的結果就是日本經濟體質的嚴重下降。為了扭轉頹勢,日本不得不改為內需主導型,下調利率將成為必然的選擇,為了保證日本經濟泡沫吹的足夠大,國際金融勢力又強迫日本政府取消金融市場管製,進一步下調利率(最低達2.5%),引發日元的流動性泛濫,同時,國際金融勢力限製日元投入到第三世界國家的實業當中,無法落腳的日元洪流隻有走瘋狂投機的道路。當然,為了保證泡沫的吹大,從日本泡沫的吹起過程中獲利,國際金融勢力還把巨額的熱錢推入日本經濟體推波助瀾,並在準備擠破日本經濟泡沫之前獲利撤出。之後,國際金融勢力全方位下手,擠破日本經濟泡沫,日本經濟元氣大傷。

在製造日本經濟泡沫的同時,國際金融勢力也沒有忘記用國際金融規則捆住日本人金融擴張的雙腳——巴塞爾協議(資本充足性標準)。這一協議一箭雙雕,在日本經濟泡沫破裂之前,它極大程度上阻擋了日本銀行海外收購的步伐;在日本經濟泡沫破裂之後,它又極大程度的抵消了日本政府重振經濟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所謂的遊戲規則是如何的不公平。這就象一個練中國武術的人和一個練拳擊的人比武,練拳擊的人說:我練的是拳擊,不用腿踢人,所以你也不能用。從表麵上看,很合理,因為每個人都是兩隻手兩條腿,大家都不用誰也不吃虧。其實呢,中國武術講究的是手是兩扇門,全靠腿打人,不讓用腿中國武術的優勢就全沒了。如果定下不允許直接攻擊頭部的規則,那麽那個練拳擊的人就死定了。

日本泡沫經濟崩潰之後,不但損失了巨額的財富,還被深深的埋下了投機泡沫的種子。從1992年以後,日本非生產性貸款比例逐漸提高。新增的非生產性貸款基本上都是在製造經濟泡沫的。原本非常健康的日本經濟體從此病入膏盲。



7
、狙擊英鎊



國際金融勢力為了穩住美元的霸權地位,也為了泡沫解體世界經濟,在70年代先後製造石油危機和推行極端的貨幣政策(17%利率),西歐國家也帶來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為了扭轉西歐經濟屢遭經濟泡沫的衝擊,免受跟著美元匯率做過山車的痛苦,70年代末,德法兩國決定建立自己的貨幣體係,並且趁裏根與蘇聯爭霸的機會建立起了歐洲貨幣體係。

1992
217日,歐共體12國的外長和財長在荷蘭的馬斯特裏赫特簽署了《馬斯特裏赫特條約》,條約規定,歐共體(歐盟)各國分三步完成統一貨幣的工作,第一步是強化當時已經存在的歐洲匯率機製,實現資本的自由流通;第二步是建立歐洲貨幣機構,負責協調歐共體各國的貨幣政策;第三步是建立統一的歐元,並把歐洲貨幣機構升級為歐洲中央銀行,為歐盟各國製訂統一的貨幣政策。如果這個計劃能夠順利完成,歐元可以與美元平起平坐了。

但是,當時的歐盟各國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德國處於經濟繁榮的巔峰,主宰著整個歐洲的經濟發展;英國則陷於衰退的泥潭;意大利甚至還不如英國。

當時,英國的情況還有一個更特殊的地方:首相梅傑之所以能上台組閣,是因為撒切爾夫人對歐共體的極端敵視政策引發的保守黨內亂才混水摸魚成功的。雖然梅傑滿足了英國親歐派加入了歐洲匯率機製的要求,能在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分得一杯羹;但梅傑又不敢完全滿足親歐派的要求,因為倫敦金融城是絕對惹不起的。於是,梅傑政府在簽署條約的時候要求歐盟各國允許在歐元建立的時候,英鎊可以繼續存在下去,英格蘭銀行依然保持獨立。

盡管梅傑政府非常的小心謹慎,依然招來了倫敦金融城的報複。

在《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簽署之前,英鎊已經嚴重被高估了,這裏麵有英國經濟不景氣的原因,也有英國已經加入了歐洲匯率機製、英鎊必須和馬克等貨幣相互盯住的原因——英鎊隻允許在一定範圍內浮動,一旦超出了規定範圍,各成員國的中央銀行就有責任通過買賣本國貨幣進行市場幹預,使該國貨幣匯率穩定到規定的範圍之內。如此一來,英鎊的回旋餘就更小了,英國政府也不可能通過英鎊的主動貶值來刺激經濟的發展,擺脫蕭條了。 

在《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簽署之後,英鎊與馬克的匯率是12.95。兩德統一之後,受東德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德國經濟過熱,德國央行不得不調高利率來抑製通貨膨脹,這又給英鎊帶來了更大的壓力。英鎊隻有兩個選擇,一是提高英鎊利率以維持英鎊在資本市場的競爭力,二是在外匯市場上大量購買英鎊以維持英鎊匯率的穩定。但是這兩個選擇都非常艱難,加息會讓英國的經濟低迷雪上加霜;籌資穩定市場的錢,英國政府又拿不出來,隻能依靠借貸,不過如果穩定市場的行動失敗了,英國政府將背上沉重的外債包袱。

  再其他的辦法就是說服德國降低馬克利率,減輕英鎊的升值壓力,不過德國人並不想幫忙;說服歐洲其他國家暫時容忍英鎊的貶值給英國經濟以喘息之機的主意也被歐洲各國拒絕了。就在這個英鎊最脆弱的時候,金融大鱷索羅斯出手了。

其實,在這個時候,保衛英鎊的力量不是英格蘭銀行,而是歐洲其他國家的央行,特別是德國央行。因為僅憑英國的力量是無法把英鎊對馬克的匯率維持在12.95的水平上的。所有內行的人都知道英國經濟支撐不住英鎊的高匯率,但幾乎沒有人敢輕易出手狙擊虛弱的英鎊——隻要德國願意出手,英鎊就是安全的。

這時的德國雖然實力強大,但也有麻煩,因為它要兩麵作戰。德國經濟的過熱要求德國央行不但不能在此時降息,還要加息,因為東德基礎設施投資的進一步增加將會使通貨膨脹壓力越來越重。結果,隨著馬克的加息,英鎊越來越吃不消了,英格蘭銀行也多次裝模作樣的多次要求德國央行降息以便英國也降息、刺激英國的出口。德國人又不是不知道英國政府和英格蘭銀行之間的那點破事——你們內鬥我們外人摻合什麽?拒絕是德國人的唯一選擇。外人是看不出這其中的門道的,不過,身為英格蘭銀行馬前卒的索羅斯又怎會不知內情?

因為德國人的袖手旁觀,英鎊頂不住了,從年初的12.95跌到初夏的12.85,又跌至8月下旬的12.80。歐洲匯率機製規定英鎊對馬克的匯率不得低於12.778。攻擊英鎊的時候到了。

9
月,索羅斯帶領著一群金融賭徒開始在市場上攻擊疲軟的英鎊(還有意大利裏拉)。英國政府采取了各種措施來應付這場危機:它一再請求德國降低利率,但德國拒絕了;無奈將本國利率提高到15%,希望通過高利率來吸引貨幣的回流,但仍收效甚微,英鎊的匯率還是未能守住2.778的最低限上。在這場英鎊保衛戰中,英國政府動用了價值269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最終還是遭慘,英鎊對馬克的比價下降了2.7%,跌到了2.703,大大低於匯率機製的最低限額。梅傑宣布,英國退出歐洲貨幣匯率機製,意大利也跟著退出了,英國和意大利貨幣開始自由浮動,兩國的央行不再在市場上購人各自的貨幣以維持其地位。尚未成形的歐元被打倒在地。

在這一場豪賭中,索羅斯做空英鎊70億美元,做多馬克60億美元。同時大規模的做空意大利裏拉、做多法國法郎;還購入價值5億美元的英國股票,賣空自己在德國和法國的股票,因為一個國家貨幣貶值通常會導致該國股市的上漲。此役索羅斯共收益20億美元,其中10億收入來源於做空英鎊,另10億的贏利來源於意大利裏拉和瑞典克朗以及東京股市混亂。



8
、掃蕩東南亞



狙擊英鎊和裏拉是為了阻擊歐元區的建立,打擊日本也是為了打壓日元區的建立。日本這個日元區的建立者被打倒了,接下來就是要斬草除根,清剿日元區的外圍空間,全麵壓縮日本的經濟外圍生存空間——東南亞;同時,由於中國也視東南亞為自己的後院,占領了東南亞也就壓縮了中國的經濟外圍空間,可以把槍口直接頂在中國的大門上,事實上國際金融勢力也是這麽幹的——索羅斯掃平了東南亞不就奔著香港殺過來了嗎?

蒼蠅不抱無縫蛋。國際金融勢力能找到對東南亞各國下手的機會也是有原因的:

從表麵上看,小虎們都挺壯,其實是表壯裏不壯。這些國家經濟多年發展並沒有形成真正的優勢產業群,國際競爭力相對有限。這些國家太相信國際友人的建議,開放得太快,引入了大量國際資本之後卻因為沒有優勢產業群的正確引導一股腦的紮進了股市和房市,吹起了巨大的泡沫。泡沫的吹起必然導致這些國家經濟體製的虛弱,體製虛弱之後泡沫就出現了要破滅的趨勢——經濟泡沫就是這樣的一個惡性循環。

東南亞國家一直是盯住美元的。在1994年以前的他們坐的是順風車,美元一路貶值,他們的貨幣也跟著貶,這些國家的出口企業日子都很好過,因為出口商品的價值由於貨幣貶值變得價格更低廉;但是,之後美元開始強勢起來,拖得小虎們非常疲憊;這期間人民幣和日元又貶值了,小虎們的出口又受到了嚴重的擠壓。在這一拖一擠之間,小虎們架不住了,出口換匯能力嚴重下降,貿易赤字巨增。與此同時,由於放鬆了金融管製,熱錢滾滾而來,進一步推高房價和股價,並形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為對付通貨膨脹,央行不得不加息,加息後套利的熱錢進得更猛了,導致這些國家外債更多……1996年時,泰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赤字為230億美元,韓國則高達237億美元,貨幣貶值的趨勢出現了。

當然,這些國家被黑還有別的原因,比如把巨額的短期借債投入到了長期投資上,形成了不合理的債務結構,直接後果就是短期借債到期後如果新債借不進來就被債務卡了脖子,雖然他們有足夠的債權,但這些債權都是長期的,遠水解不了近渴。

瞅準了機會的國際金融勢力就下手了,派出金融黑客索大魔頭先奔著泰國就殺了過來——因為泰國是東南亞各國中金融市場開放程度最高的,資本進出自由,泰國的泡沫也最嚴重,房地產泡沫又已經露出了破滅的跡象。對付泰國這樣的小國非常容易,強攻硬上即可。索羅斯帶領著大隊的投機資金先賣空泰銖遠期合約,然後狂拋泰銖砸匯率,同時在股市上玩命的砸盤做空股市,泰國隻有區區3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哪經得住索羅斯的折騰,幾天下來泰國政府就彈盡糧絕了,無奈之下剜肉補瘡,宣布泰銖自由浮動,結果當天泰銖就貶值了20%。泰國政府這一下子就被那個很有錢的白癡卷走了40億美元,在股市的暴跌中許多泰國人的腰包也被掏空了。初戰告捷的索羅斯順勢掃蕩了整個東南亞,印尼盾、菲律賓比索、緬元、馬來西亞林吉特紛紛大幅貶值,各國股市崩盤,工廠倒閉,銀行破產,物價上漲,慘不忍睹。從19977月起的半年時間裏,東南亞各國貨幣貶值30%50%,印尼盾竟達70%以上。同期這些國家股市跌幅達30%60%。這次給東南亞各國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1000億美元以上,這些國家和地區陷入了嚴重的經濟衰退之中。中了國際金融勢力暗算的小虎們還是不長眼,一頭紮進了IMF的懷抱, IMF便派出了經驗豐富的專家幫助治病——這些專家在墨西哥金融危機中都是顯過身手的——那場金融危機是索羅斯幹的。結果幾刀下去,幾乎把這些小虎們大卸八塊。

西方經濟精英們搞過一個第一代金融危機模型,認為在國際資本自由流動的條件下,衝垮固定匯率製度是必然的。對這一點,我深以為然。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固定匯率不合理,恰恰相反,它說明國際資本自由流動是不合理的。固定匯率就象截江大壩,資本自由流動就是把許多的河流之間打通,如此一來,暴雨來臨的時候河水暴漲能不衝毀大壩?大壩被衝垮必然會出現水淹七軍的慘劇。但是,這並不是大壩的錯誤,如果沒有大壩的蓄水作用,進入枯水期的用水問題如何解決?錯誤的是不該把不同的河流之間連起來,這樣的水量增加根本就是無法控製的——如果有人在某些地方故意截流把水引向某一方向的話。

東亞金融危機還引發了商業銀行撤資的狂潮,日本商業銀行在這其中是一馬當先。1997年年中到1998年年中的資本外逃中有1/3是日本資本外逃,總額 230億美元。當然,這裏麵有日本的商業銀行早已成了驚弓之鳥的因素——他們被1990年的日本經濟泡沫崩潰和1995年日本金融危機嚇怕了,隻要一有風吹草動,逃得比兔子還快,生怕被巴塞爾協議的繩索勒死——如果不能按照巴塞爾的要求將資本金充足率提高到8%以上,就不能涉足國際市場業務。當然,這裏麵更有小日本不扛事的原因,如果日本真能在關鍵時刻頂上去了,那一場東南亞金融危機根本就爆發不了,香港不就是在北京的支持下成功的頂住了索羅斯的進攻嗎?這一場危機之後,東南亞國家對日本也絕望了,什麽雁陣,兔子陣!此役,國際金融勢力成功的圍剿了日元區,結果吃虧最大的還是日本。

這一次的金融危機,是東南亞國家上當的結果,正如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曾任克林頓政府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所的說:“IMF和美國財政部在國際上推行的政策,恰好與其國內政策追求相反。我們在國內反對社會保障體係的私有化,然而我們卻在國外提倡它;在國內我們反對平衡預算療法,因為這會限製我們在經濟下滑時使用擴張性財政政策,但在國外,當其他國家陷入衰退時,我們卻強迫它們使用緊縮性財政政策;在國內,我們通過破產法來保護債務人,並且給予他們一個全新的開始,但在國外,我們把破產視為對貸款合同的肆意挑釁;在國內,我們認識到市場的局限性,並不相信市場原教旨主義,認為政府應該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但我們卻在世界上其他國家推行市場原教旨主義……”



9
、遭遇滑鐵盧



在香港被攻擊之的前幾年裏,實際長期利率是負數,刺激著房地產泡沫迅速膨脹。從19841997年,主要物業的價格上漲12倍,造成了經濟過熱,並導致人民工資水平和股市狂升。恒升指數在1997年上半年由12000多點升至16800多點,而在7月,恒指更是在短短一個月內連創11次創曆史新高,股市泡沫也吹起來了。房地產泡沫的惡性膨脹還導致了經濟環境惡化,因為高房價和高地價將會是使企業的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上升,由此推動通貨膨脹加劇,經濟泡沫進一步擴大化,如此一來,港幣也有了貶值趨勢。

這也是國際金融資本攻擊香港的原因——都是泡沫惹的禍。

隨後,國際金融勢力通過大批的炒家(以索羅斯為首,還有摩根斯坦利、高盛、所羅門、美林等等)對港幣在十幾個月的時間裏進行了多次進攻。它們的手法是:低息借入港幣,並在期貨市場上拋出港幣,同時賣空期指;一旦外圍市場出現了有利的機會,就瘋狂拋售港元,迫使港府挾高利息,利息抬高之後必然有大量的股民從股市把資金抽出,造成恒生指數暴跌;他們甚至為了達到砸盤的目的會借貨拋空股票;當恒生指數暴跌時,索羅斯們就可以套現離去了。

從東南亞金融危機開始,炒家們先後四次衝擊香港。決定性的戰役發生的19988月。香港政府這一次積極入市,奮起抗擊,雙方展開了一場廝殺:

炒家們先是在二三個月前就開始大量的賣空期指,並且大量發售港元債券和拋售美元換港元以備足彈藥。從8月初,開始在外匯市場上造謠。什麽聯係匯率不保港元將貶值,擾亂視聽,以期在砸市時形成羊群效應(操縱民意)。接著,索羅斯帶著炒家們狙擊港元。

索羅斯們首先狂拋港元砸匯市,僅5日和6日兩天就拋售元460億,港府動用外匯儲備全部吃進,同時把吃進的港元存入香港銀行體係,穩定銀行同業拆借利息,防止了因拆息率提高帶來的股市下跌。之後在國際金融勢力的支持下,西方各國對港府進行廣泛的口誅筆伐,希望能逼港府讓步、放棄護盤行動。但港府不為所動,堅決入市幹預。

之後索羅斯們又狂拋股票砸股市,到13日時恒指就跌到了6600點。港府在14日挾巨資殺入股期兩市,通過三家券商不問價格的狂掃大藍籌和期貨,把恒指和期指拉起,迫使炒家們事先高位賣空的合約無法於8月底之前如數套現。與此同時,香港金管局大幅提高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阻止對衝基金短期融資,希望他們知難而退。

這期間,索羅斯們眼看8月份的期指難以獲利,又開始轉倉,準備打持久戰。而港府也開始在期指市場上買入8月份合約拋出9月份合約,迫使索羅斯們平8月的倉,並在股市進一步掃貨,推高恒生指數。從14日至28日港府共吃進1200億港元的股票,最終在28日時把恒指和期指都維持在了7800點以上,死守股市成功。而且,港府並通過成功推高9月份的期指價格打贏了轉倉戰。

索羅斯們沒能從超級提款機上取到錢,反而被吃掉了取款卡。



10
、巧擊歐元



1999
年歐元啟動,不少國家就表現出了要調整外匯儲備結構、減少美元、增加歐元的欲望。美元霸權感受到了威脅。於是,美國開始帶著北約的弟兄們開始對南聯盟進行狂轟濫炸,一戰下來,整個歐洲都被鬧得雞飛狗跳,嚇得許多投資者看好歐元區的經濟發展、不敢往歐洲投資了。之後也就沒人不再動加歐元減美元的主意了,歐元的匯率也就軟得象剛出鍋的麵條。這一情況完全出乎了歐盟的想象,最初的時候他們是打算借著美國的力量把俄羅斯的影響力擠出東歐、實現內部經濟和政治整合,進而與美國爭霸天下的。結果不光歐元被打的無人問津,還給了美國在巴爾幹火藥桶再安一顆定時炸彈(科索沃獨立)的機會。

看來,歐盟的領導人還是腦子進了水,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



11
、進攻中國



國際金融資本一心惦記著中國的事情是眾人皆知的。在這裏,我通過幾個指標再簡單分析一下:

1)美元匯率:現在的美元又開始走低了。這是國際金融資本最拿手的本事——賴帳。這也是老招勢了,在1985年到 1986年一年的時間裏間美元貶值就讓美國賴掉了1/3的債務。當然,國際金融勢力還在逼著人民幣升值,害得愛國的同胞們天天喊廣場協議。其實大可不必,中國不是日本,政治完全獨立,升值不升值我們自己說了算。中央也不傻,人民幣強行大幅升值會導致中國經濟崩潰,因為中國經濟現在是標準的出口拉動型。不過,從長遠看,人民幣升值是好事,這樣外國貨會變得更便宜。但是,人民幣的升值速度必須和中國整體科技創新水平的提升掛起鉤來,因為隻有技術進步才能降低成本,隻有產品科技含量的提高才能抵消利率升高帶來的出口壓力增大,才能維持足夠的出口換匯能力,才能從根本上提高中國企業的競爭力。雖然現代企業理論高強企業發展戰略有三種(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和集中戰略),但歸根到底都要靠加強研發來實現。科技領先才是經濟強盛的唯一真正指標。科技領先也是軍力強大的最關鍵指標之一。

2)石油價格:70年代為了穩住美元的位置和製造全球債務泡沫,國際金融資本瘋狂拉高油價,最高時達34美元/桶;之後,為了擠垮蘇聯,又把石油價格狠壓到12美元/桶。現在,為了消化美元濫發的惡果,為了製造更大的債務泡沫,為了用通貨膨脹拖垮中國,石油價格又飛到了100美元以上,並在向著200美元衝刺。為了壓製住國際金融勢力狂拉油價的局麵,中國全麵介入中東和平進程勢在必行。

3)中國的外匯儲備:現在,中國的外匯儲備已超過16500億美元,而在2002年年底時隻有2864億美元。中國人不是神仙,最近五年掙到的外匯比前50年還多。很顯然,這是有人送貨上門的結果。人家的目的就是製造通貨膨脹,推動中國營銷泡沫的暴漲,等中國的泡沫漲的差不多的時候再撤走擠破泡壞,讓中國經濟大傷元氣。當然,能不能在人民幣升什中套利成功,能不能從推動中國股市和房市泡沫中再撈一把,就看他們的運氣了。





第五章、金融創新的陰謀



創新,多麽動人的名詞,可是它一旦和金融這個詞結合在了一起,就完全變味了。



1
、從金融衍生品的類型看金融衍生品的非法性



金融衍生品分為遠期、期貨、期權和互換四大類。

1)遠期合約在金本位之下是不可能出現的,因為金本位(包括布雷頓森林體係之下)匯率是穩定的,正是由於當年尼克鬆關閉了美元與黃金兌換的窗口,才有了今天洪水般的金融投機(即賭博)。守法經營的企業用遠期合約進行套期保值是無奈的選擇,因為他們沒有其他鎖定匯率的辦法。

在金本位條件下,誰也不敢操縱匯率,因為那樣隻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舉個例子:1美元兌換1克黃金,10日元兌換1克黃金,此時美元兌日元匯率是1 10。假如有人操縱匯率,把美元兌日元匯率提高到15來打擊日本出口製造業,那將會引發套利行動的出現——10000日元可以換到2000美元進而換到2000克黃金,用2000克黃金可以再換到20000日元,再用20000日元可以換到4000美元……這樣一來,等不到日本製造業被擠垮,美國的財富就全流到日本去了。誰受得了?

浮動匯率的出現,卻給國際金融勢力一個通過惡性操縱匯率打擊他國經濟、掠奪他國財富的絕好機會——其實,浮動匯率本身就是他們製造出來的——如果黃金不與貨幣脫鉤,能有浮動匯率嗎?

2)金融期貨市場更是一個賭場,在這個賭場上沒有人去創造財富,隻有賭徒們在賭博,對財富進行重新瓜分。金融期貨這個賭具的存在,不利於保護真正的勞動者合法的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

87
年紐約股市崩盤不就是股指期貨的功勞嗎?90年東京股市不就是被股指期貨這種金融核彈擊垮的嗎?

股指的漲落本身就是信心的表現,而股指期貨是信心的倍增器。但是,任何股指的上漲都是有限的,也就是說,人們對經濟前景的信心是有限的,在股指期貨的倍增放大作用下,人們對股市的信心可能在極短時間內達到頂峰,之後信心必然會受挫,表現在股市上就是股價不再上漲甚至下跌。所以,大規模做空股指期貨必然致股市崩盤。有了股指期貨的存在,股市的漲跌更容易被人控製,通過製造和擠破股市泡沫掠奪大眾財富也就變得更加容易。

3)期權是買方向賣方支付一定數額的權利金後獲得這種選擇權。看似公平,實則完全非法。買方交納的權利金並不是用來違約後給賣方做補償的,而是用來保證賣方必須履約的,也就是說,如果賣方沒有在應該履約的時候把標的物按約定價格賣給買方,賣方必須承擔相應的經濟責任和法律後果。由於期權這種產品是虛擬產品,對實際經濟生活的影響不那麽明顯,其非法性對社會的危害幾乎表現不出來,如果實際經濟合同也以這種方式履約,那就天下大亂了。

舉個例子:一個生產商(賣方)與一個經銷商(買方)簽訂供銷合同,經銷商支付了權利金(也就是定金),到了生產商交貨時,經銷商說:你的貨不好賣,我不要了,定金賠給你作補償。這合法嗎?絕對不行。經銷商的定金是保證生產商如期按量交貨的,如果交不了的話生產商要給經銷商賠償損失。但是,如果經銷商隨隨便便就不履行合同了,那生產商的貨賣給誰去?如果所有的經銷商都這樣做,那生產商還活不活?在經濟合同履約中,一般隻有不可抗力出現才可以不履行合同,否則,不但要支付違約金,還要支付賠償金。

同時,期權違背了最基本的法律原則:期權的買方隻有權利,賣方隻有義務——任何權利的實現總是以義務的履行為條件,權利和義務是相伴而生的,可以不履行義務的權利是絕對權利,是腐敗權利,這完全違背了法律的最基本精神,與正義背道而弛。西方社會號稱法製社會,自由公正,三權分立,為什麽會允許一種完全違背法律正義精神的商品在廣泛銷售?法理何在?公義何存?

以後美國財長保爾森再來和我們談金融開放的問題時,建議中央跟這位仁兄交流一下期權類產品的非法性問題。我們要學習西方先進的東西,但我們總不能跟著犯法吧?

4)互換。顧名思義,就是你的錢我用我的錢你用。這不是明擺了給犯罪分子鑽空子的機會嗎?自己的資金自己人使用還有監管不到位出事的時候,自己的資金放到別人手裏,天知道能出什麽事。都說在西方法律鑽人人的空子,法律多麽的健全,看看這些金融產品,怎麽感覺都是在說謊呢?

不得不說明的是,大多數的金融衍生品業務如遠期、期權、互換等都屬於表外業務。表外業務就是不列入資產負債表、不形成現實資產負債但能增加銀行收益的業務。不要以為不形成現實資產負債就能白撿大便宜,恰恰相反,經營者更危險了,因為他們往往死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麽死的——巴林銀行就是死在表外業務上的,法國興業銀行虧那49億也全拜表外業務所賜。表外業務發展過程中,巴塞爾協議(資本充足性標準)要居首功。當初,美英兩國央行聯手推這個文件的目的,就是為了促使全世界的銀行搞投機的,為了推動全球經濟泡沫化的。他們自己的銀行都是造泡沫的高手,自然不吃虧。可是,那些本來通過對實業的投資來賺取合法利潤的銀行怎麽受得了這種東西?因為它要求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太高。銀行為了賺錢隻能擴展金融衍生品這類表外業務——這叫什麽國際標準?完全是在逼良為娼!



2
、從金融衍生品的特點看金融衍生品的危害性



1)高風險性。金融衍生品號稱是為了避險而出現的,可是,它出現了之後,世界各國經濟運行的風險更大了。看看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曆次金融危機,那一次沒有金融衍生品的功勞?東南亞金融危機時中國沒有卷入其中,不是中國的經濟體質多麽強健,而是中國經濟沒有開放,也沒有那麽多的金融衍生品存在。事實上,當時的中國經濟遠不如東南亞各國好——四大銀行性術性破產就在那個時候。如果中國經濟也象東南亞國家那樣開放,如果中國的金融創新也象美國那樣發達,恐怕當時的中國人得有一半上大街要飯去了。

2)高杠杆性。以小搏大,給了金融賭徒們獲得暴利的機會。結果就是風險多倍放大,個別風險放大成了係統風險,為大範圍的金融危機出現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後麵分析對衝基金的時候再做詳細說明。

3)虛擬性。金融衍生品是建立在現實基礎資產之上的,但它們的規模已遠遠超過了基礎資產市場規模,這就是所謂的倒金字塔

經濟倒金字塔理論是德國經濟學家特南鮑姆提出的,他認為,各國全部經濟金融化的價值可以構成倒置的金字塔結構:第一層是金字塔的底,是以實物形態存在的物質產品;上麵是商品和真實的服務貿易;第三層是股票、債券、商品期貨等;最上層是完全虛擬的金融衍生品。

現在的金融衍生已經發展到了發瘋的地步:1980年時,全世界的金融衍生產品是零,到2006年,這個市場的總規模卻達到3700000億美元!相當於全世界的GDP總和的8倍多。如果沒有金融全球化,倒金字塔是不可能高速發展的,倒金字塔的發展,就是西方國家整天玩以錢生錢買賣的結果——這倒有意思,不用幹活,對著開支票就能發財,就能過好日子,這不是天上掉餡餅嗎?當然不是,有中國這樣的國家在賣苦力,人家自然可以靠畫假餅來換真餅。不過,傻子都知道,頭重腳輕是要摔跟頭的。倒金字塔能撐多久?轟然倒地的時候,就是全球金融體係崩潰的日子。在下一節有對次貸危機那個小倒金字塔從建立到倒塌全過程的詳細分析,可以幫助大家見識一下西方金融精英的能耐。

中國如何逃此一劫?避免經濟泡沫化,改變單純依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如果中國經濟體沒有泡沫,這場浩劫將與中國無關,反而可以給中國崛起的機會。泡沫就是泡沫,再大也衝不動石頭,弄不好反被石頭刺破把自己栽進去。隻要我們的經濟體對外信賴性不大,在倒金字塔倒掉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時候,中國經濟受到的衝擊就會很小;反之就是大麻煩。

3
 資產證券化看金融衍生品的非法性



資產證券化是指將缺乏流動性的資產,轉換為在金融市場上可以自由買賣的證券的行為。乍一看,很合理,可以增強流動性,大家的投資機會也增加了,多好。但是反過來想一下:人家為什麽把發財的機會讓給你?誰傻呀?

還是用一個事例來說明資產證券化的危害吧,這個例子就是今天備受世人關注的次貸危機:

在美國,有一個相當數量的低收入人群,他們無法通過貸款買房子,因為按照嚴格美國房屋貸款審查程序審查,他們是達不到標準的。但從1980年以來,美國一些投資銀行開始降低貸款門檻,這就出現了比以往信用標準低的購房貸款,這就是次級抵押貸款,簡稱次貸

次貸的出現,好象是一件好事:對買房人來說,零首付可以買房,非常有誘惑力,雖然要付出更高的、隨時的浮動利息;對放貸機構來說,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兩邊都有好處。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運轉良好,次貸沒出什麽事。進入21世紀後,次貸風行美國。特別是 911發生後,為保美國經濟穩定運行,格林斯潘不顧一切的放水,4年內連續25次降息,聯邦基金利率從6.5%降到1%。這一下可好了,泡沫有了瘋狂膨脹的機會。所以,今天的次貸危機裏麵,絕對有格老的大功。

超低的利率、無需擔保、無需首付,房價一路高升,不買房子的絕對是白癡。欣欣向榮的美國,天堂一般的美國……

在次貸發展最快的2003~2006年,投行穩賺超高利潤,貸款人房產升值,絕對雙贏。但是,所有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貸款人能得起款的前提下的,如果到時貸款人還不起債了,那可就砸鍋了。到2006年末,次貸已經涉及到了500萬個美國家庭,規模達到了1.1萬億至1.2萬億美元。

泡沫吹到了足夠大的時候,就到了擠破的時候了,不然怎麽搶錢?從2005年到2006年,美聯儲先後加息17次,利率逐漸提高到5.25%。房地產泡沫開始破滅。本來次貸的貸款人就是窮人,這時房價一跌,他們還不起貸款了。投行就開始收貸款人的房子,不過,這時收回的房子現在也沒人要了,還在不斷貶值,許多投行的周轉也困難起來。從20072月開始,問題全暴露出來了,結果,新世紀金融公司第一個趴下了。

如果隻是次級貸款出了問題,也算不得一件大事。因為次貸占美國整個房地產貸款的14.1%,大約在1.1萬億到1.2萬億美元之間,據高盛測算,裏麵的壞帳隻有4000億美元。在2006年美國的GDP就有15萬億美元,完全消化的了。可問題是金融創新在裏麵使勁了——資產證券化:

美國的投行也知道次貸高回報的背後是高風險,為了防範風險,也為了找到更多的資金來源支撐更大規模的放貸從而獲取更多的收益。他們就打起了金融創新的主意,將一個個單體的次貸整合打包做成次級抵押債券CDO。幹這個生意的投行都是歐美的頂級銀行,象美林,,花旗,雷曼兄弟,貝爾斯登,美國銀行,德意誌銀行等等。但是,這個東西的高風險性是大家都知道的,所以銷路不暢,怎麽辦?這難不倒銀行家們,他們把債券分檔:優先產品、中間產品和股權產品。優先產品和中間產品的質量好、收益比股權產品低一點。然後找來穆迪、標普這些世界級的信用機構給優先CDO評了個AAA級。然後,銀行家們開始大施拳腳了:

先在無人監管的洗錢天堂開曼群島注冊一個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SPV(特殊目的機構),用它把所有的CDO買下來再銷售,這樣將來有一天CDO捅了簍子就與投行們沒有關係了。有了3A的等級,又有高利潤,各種大型投資基金和國外投資機構紛紛吃進優先CDO

剩下的高風險的中間CDO和股權CDO可就沒人要了。當然,這點小事考驗不住頂級銀行家的智慧。他們再出錢成立了獨立的對衝基金, 然後將中間CDO和股權CDO高價賣給了對衝基金——以後再出事就全是對衝基金的了。在格林斯潘超低利率的支持下,形勢一片大好,房地產市場繁花似錦,次級貸款拖欠的比率也遠低於原來的估計。CDO的購買者們抱著高利潤的CDO哪舍得出手?結果,CDO市場一直是門可羅雀。因為沒有可靠的價格信息作參考,金融監管部門允許對衝基金按照內部的數學模型計算結果作為資產評估標準。這樣一來就相當於收益率允許隨便吹。很快,高利潤招來了大量的投資者,他們大把的投錢入夥抱著中間CDO和股權CDO的對衝基金。既然所有人都看好這些CDO,在對衝基金經理拿著它去找商業銀行要求抵押貸款時,商業銀行就不能不給麵子了。他們大把的借款給對衝基金。在這期間,對衝基金向銀行抵押貸款的杠杆比率最高的能達到15倍。對衝基金拿到商銀的錢,再向自家的投行買進更多的 CDO。一個完美的良性循環。

隨著次貸被打包做成了次級抵押債券,單個的貸款風險變成了打包債券的整體風險。一旦部分貸款變成了壞賬,整個一包次級抵押債就變成了垃圾債。風險也從投行轉到了次級債的購買者手裏。目前,這些次級債主要分散在五類金融機構手中,包括銀行(31%)、資產管理公司(22%)、對衝基金(10%)、保險公司(19%)和養老基金(18%)。現在,這些金融機構損失慘重。到今年1月底,花旗、匯豐、UBS、美林、摩根斯坦利等大型銀行和證券公司,已經撇賬 900億美元;當然,歐洲的銀行也受損不輕,包括法國興業銀行、巴黎銀行,英國北岩,瑞士瑞銀。

在各國購買了次級債之後,風險就轉移到了美國之外——全世界人民幫助美國窮人購房還貸。誰說資本主義製度下沒有雷鋒?從這裏可以看出,這一次擠破次貸泡沫打劫的對象主要是歐盟和美國的中產階級。巴菲特說得好,這些證券可能是金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就象一個吃人的怪物。現在,中國也在忙著資產證券化。看來,許多中國人喜歡怪物,管它吃人不吃人。

現在,雖然中間CDO和股權CDO賣的很好,但是,如果出現了違約,風險還得由銀行家們承擔,怎麽才能把風險轉嫁出去呢?再進行一次金融創新——信用違約交換CDSCDS是一種和保險合同類似的金融衍生產品。這個產品也由投保人和承保人兩方組成,投保人是發行CDO的投行們。投保人把CDO的違約風險賣給承保人。承保人就可以按月從投行那裏得到一筆收入。在風險出現以前,承擔風險的承保人並不需要出任何資金,也不需要與被保險的CDO有任何關係,隻需要頂上一個承擔CDO違約風險的人頭就可以按月得錢。當然簽訂合約的兩方都可以把CDS合約轉售給其它人。這個CDS的確有誘惑力,之前一分錢不用出白賺收益!這不是天上掉餡嗎?許多金融機購紛紛作為承保人買入合約。同時,許多買CDO的投資機構也從投行那邊轉買CDS成為投保人來避險。CDS想不火都不可能了。如此一來,投行手中的垃圾CDO的風險又轉移了出去。

在次級債市場開順車的日子裏,信貸違約掉期合同是非常便宜的(就是說每月付給承保人的費用很低),因為大家都認為次級債沒有什麽風險,低風險的保險合同自然是低價格的。不過,在次貸危機爆發後,次級貸款違約率上升了,保費就開始上漲,這時購買CDS就非常的不劃算了。之前的承保人也就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他們得替CDO違約風險買單了。

事情到這裏還沒有結束。投行又在CDO的基礎上進行了再一次的金融創新,這是一種什麽好東西呢,就是投行把自己賣股權CDO的每月收益墊底,發行一個用來購買CDS的基金(做CDO的承保人)。也就是說,購買者現在頂一個承擔CDO違約風險的人頭,就可以按月從CDO投保人那裏得錢,在CDO出事之前不用做任何事;而且,如果CDO出現了違約風險,投行還有個底子先墊在那裏賠,它賠完了別人才會賠——常聽人說天塌下來有高個子的人頂著,這回真在華爾街遇上了,這可是打著燈籠都找不找的好機會,不搶那叫傻子!各種養老基金、教育基金、外國銀行又紛紛加入了購買行列……

其實,股權CDO的違約風險是CDO中最高的,當這些垃圾債券出現大比例違約時,哪裏還有什麽收益?所以,當天真塌下來的時候,世人才明白,原來自己是為華爾街頂著的。

CDO風行的時候,華爾街的天才們還發明了另一個金融衍生品ABX,它叫次級房屋貸款債券價格綜合指數。當次貸風險升高、CDO價格下跌時,ABX指標隨之下滑。這個ABX有點象股指期貨,股指期貨可以賣空股指獲利,ABX則可以看空次級債市場獲利。在死傷遍地的次貸危機中,有幾個對衝基金就是靠著這個東西大發利市,其中一個叫保爾森的,就連索羅斯都其請教做空樓市的細節(是不是演戲我們就不得而知了)。當然,高盛也通過看空次貸市場收入了達40億美元,衝銷了在次貸證券上的10多億美元損失。他們的做法也不複雜:就是買入CDS信貸違約保險產品(承保人身份),做空ABX指數相關衍生產品。在次貸債券違約不斷增多的時候,CDS的價格不斷走高,低買高賣賺一筆,ABX指數不斷走低,做空又賺一筆。一般說來,做空市場的東西都是資本市場走熊的劊子手,現在還不知道ABX在次級債市場崩潰的過程中起到了多大作用。

當全世界都在為次貸危機買單的時候,華爾街居然還能有人大筆的賺錢,這可真是本事。

美國的國父們有一句名言:“創造價值的不應該貧窮,不創造價值的不應該富貴,今天控製華爾街的那些富貴人絕對不符合美國國父們的標準。如果今天主宰美國的還是美國的那些國父們那樣的共和勢力的話,金融衍生品絕對不可能在美國泛濫到今天這一步。他們也絕對不會看著自己人民的財富任由別人劫掠。這是路線問題,古今中國,蓋莫能外。今天的美國,是民主的美國;但是,今天的美國,已絕對不是那個自由的美國。

現在總得看一下次貸危機,是一場標準的由金融衍生品引發的金融危機。危機爆發之前形成了一個小型的倒金字塔:第一層是金字塔的底,是為次級信用人建造的房子;上麵是建築商、購買者、銀行、廣告公司等等;第三層是次級抵壓貸款;第四層是次級債CDO;第五層是信用違約交換CDS,上麵還有個第六層。當第三層的次貸人還不起貸款時,整個倒金字塔就崩潰了。如果沒有上麵的三層金融衍生品,危機是受控的;可有了上麵的三層以後,天知道牽扯進來了多少企業、銀行和國家。

次貸危機爆發隻是一個小的倒金字塔倒了,如果那個比世界GDP大多倍的大的倒金字塔倒了,會是怎麽的一番場景呢?大家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充分的發揮一下自己的想象力。

在看完了次貸危機之後,我們就可以發現資產證券化的非法性在哪裏了:因為債務可以做成債券,債券的流動性又那麽好,所以,一旦債務無法償付形成死債,那倒黴的就是購買債券的人,而不是發放債務的人。在債務不能做成債券轉移風險之前,貸款機構是非常小心謹慎的,不然損失得由它自己來負擔;但是,一旦允許證券化,貸款機構的風險就可以轉嫁,這時,它還關心貸款質量高不高嗎?它還去嚴格審核貸款資質嗎?它隻會拚命的拉人來貸款,然後把貸款做成債券賣出去。用債券的方式投資也好,刺激消費也罷,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刺激經濟發展的作用,但前提前貸款質量要有保證,否則貸款就不是在刺激經濟發展,而是在埋地雷了。從這個意義上說,證券化是在鼓勵貸款機構不負責任的放貸,是在放縱經濟犯罪。如果說放貸是在烤火取暖的話,貸款做成債券就是點了火之後置之不理。



其實,金融創新都是為了增加流動性的。沒有流動性是不行的,但是,流動性太強同樣不行。拿河水來說,完全不流動的河水是死水,要臭的;但河水流動的最快的時候同樣是大麻煩。因為那是洪水肆虐的時候。如果把一國經濟體比作一塊大陸,那麽資金流就是大陸上的河流湖泊,這些河流湖泊裏的水都不流動是不行的,因為那樣整個大陸將沒有生機;但是,水流的太快同樣是不行的,那時,水流會衝垮堤岸,為害無窮。當把所有的河流都用運河連通了起來時(相當於越來越多的金融限製被取消),表麵上是好事,洪水來了可以分流洪水的壓力,但是,如果有人在洪水來臨的時候惡意堵住了某些河道、把河水集中灌向某一條河呢?這條河的周圍就要遭殃了,河堤被衝毀,村莊田地被淹沒……

事實上,在沒有惡性破壞力存在的情況下,流動性是必然的。因為資金流動意味著商品交換的正常進行。在一個存在勞動分工的經濟體裏,進行交換是每個個體必然要進行的行為,因為他們要生存;相反的,我們要擔心的是,流動性過強的惡果——為製造危機掃清道路。所以,金融管製是必須的,而且是必須嚴格的。



4
、金融創新創造出的吃人怪獸——對衝基金



對衝基金還有好幾個別名,其中最好聽的一個叫避險基金;其實,許多的金融災難都是它們製造的,所以,套利基金的名字是最恰當的;因為一般要求入夥人的出資在100萬美元以上,與窮人無緣,所以又叫富人基金。

  對衝基金往往通過製造市場價格波動,在市場恢複正常狀態時獲取差價,以獲取超額利潤。比如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量子基金通過沽空泰銖遠期合約、拋售泰銖造成泰銖匯率暴跌而獲得收入。由此可以看出,對衝基金的贏利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

  對衝基金以極高的杠杆從銀行借貸,從而達到最大程度地獲取回報的目的。通過杠杆效應(數十倍很正常),對衝基金可以獲得極高的利潤率。這裏就出現了一件怪事:一般說來,銀行放貨都是非常小心的,他們要考慮對方的還款能力。可為什麽他們會給對衝基金如果高的信用額度呢?對衝基金幹得本身就是極為冒險的買賣,大銀行們為什麽會如此信任他們?要知道,在製造金融危機的時候,他們往往可以借到上千億美元的資金。誰會有這麽大的麵子?再就是,如果銀行這麽有把握能贏利,他們為什麽不知道去投上錢做這些事,而是把錢借給對衝基金去做?這不是給別人做嫁衣裳嗎?

對衝基金的組織結構一般是合夥人製。基金投資者出資金不參與投資活動;基金管理者出一部分資金和技能,負責基金的投資決策。由於對衝基金多是私募並且門檻極高,所以基金信息非常保密工作做的非常好。為了避稅和逃脫監管,在美國市場上進行操作的對衝基金一般都在巴哈馬和百慕大等一些稅收低,管製鬆散的地區注冊,募集資金也隻找美國境外的投資者——美國政府居然能眼看著有人在自己眼皮底下發大財不交稅還能做到不聞不問,這裏麵能沒有蹊蹺?在他們把市場攪得天翻地覆卻美國政府不怪他們,這又是為什麽?比如這一次的次貸危機,使用高倍杠杆在一線點火導致次貸危機火燒全球的就是對衝基金。

其實,人家不光不管,還處處護著對衝基金。比如在1998年時索羅斯攻擊香港,被港府迎送痛擊,這本來是當地政府維護地區經濟穩定運行、保護地區居民財產的好事,卻被美國官方和經濟學者指責為違背自由市場原則,損害了香港的長遠利益,難道香港被索羅斯搶光了才是在保護香港的長遠利益?

2007
年八國集團峰會上,默克爾主張對對衝基金實施由政府主導的強製性監管,並為對衝基金的運作製訂行為準則。默克爾指出,如果不加強監管,全球範圍內運作資金規模已達1.5萬億美元的對衝基金可能會對各國乃至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構成威脅。但默克爾的建議遭到了布什和布萊爾的強烈反對,日本也不敢吱聲,隻有我們胡主席和默克爾站在了同一戰壕。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來,對衝基金的後台不小。

其實,象量子基金那樣的對衝基金,本身就是國際金融勢力手下的敢死隊。他們通過對衝基金製造金融動蕩、掠奪別國財富,轉嫁風險和責任。比如,在製造危機時如果對衝基金贏了,贏利遠在100%以上;如果賠了,結果就借款給對衝基金的銀行來買單,損失就成了銀行的全體股東來負擔了,因為對衝基金的底子本身就少,賠光也都不夠,而且還把惡名全兜了去。好不精明的算盤!



第六章、地獄之門與希望之路



1
、人類的偉大創舉:



從工業革命到現在,不足240年,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也為自己在一百年內走向滅亡做好了充分準備。地球是人類的搖籃,地球給予我們人類的太多太多,可我們回報地球母親的是什麽呢?是無饜足地索取。看看今天的地球被我們人類改造成了什麽樣子吧:

1)水汙染。地球上水所覆蓋的麵積為3.8億平方公裏,約占地表麵積的70%。但是淡水儲量僅占2.5%,人類實際能開發利用的淡水又隻占淡水總量的 0.3%。與19世紀相比,20世紀世界人口增加了2倍,而人類用水卻增加了5倍。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約50%的飲用水和60%的灌溉用水因使用不當而浪費;全世界每年約有4200多億立方米汙水排入江河湖海,使5.5萬億立方米淡水受到汙染,這相當於全球淡水徑流總量的14%;過度抽取地下水使許多地區水位下降了幾十米;世界麵臨的水資源短缺已非常嚴峻:12億人用水短缺,30億人缺乏用水衛生設施,每年有300萬到400萬人死於和水有關的疾病。預計到2025年,水危機將蔓延到48個國家,約35億人將為水所困。現在,我們還不能造水,我們隻能設法保護水。不要認為這是杞人憂天,正在舉行的博鼇亞洲論壇上,理事長拉莫斯不就說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會為爭奪水資源而起嗎?

2)土壤汙染荒漠化。化肥和農藥過多使用,與空氣汙染有關的有毒塵埃降落,泥漿到處噴灑,危險廢料到處拋棄,對土地構成了不可逆轉的汙染。110個國家(共10億人)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由於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過分開發和牧場的過度放牧,土壤剝蝕情況十分嚴重。裸露的土地變得脆弱了,無法長期抵禦風雨的剝蝕。在有些地方,土壤的年流失量可達每公頃100噸。濫砍濫伐、毀林造田、過度開墾、過度放牧使荒漠化情勢加劇。現在,地球上每分鍾就有10多公頃土地被沙漠吞噬,也就是說沙漠正以每年700萬公頃的速度擴展。日趨嚴重的荒漠化正威脅著10多億人的生存,成為全球性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與此相關的糧食危機也逐漸表現了出來)

3)全球變暖。聯合國有關機構最新報告預測,假若全球溫室氣體減排計劃得不到有效的實施,21世紀全球的平均氣溫將上升1.84攝氏度。如此下去,人類總有一天會掉進自掘的熱陷阱裏而不能自拔。據2500名有代表性的專家預計,海平麵將升高,許多人口稠密的地區(如孟加拉國、中國沿海地帶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數島嶼)都將被海水淹沒。氣溫的升高也將對農業和生態係統帶來嚴重影響。

4)森林減少。最新一份統計報告說,全世界森林麵積每年都會減少1300萬公頃。森林消失不僅影響生物多樣性,還會影響水源和土壤,對溫室氣體減排也會產生不利影響。大城市裏的生活條件將進一步惡化:擁擠、水被汙染、衛生條件差、無安全感……這些大城市的無序擴大也損害到了自然區。無限製的城市化正在成為人類文明的新弊端。

5)工業汙染。工業帶來的數百萬種化合物存在於空氣、土壤、水、植物、動物和人體中。即使作為地球上最後的大型天然生態係統的冰蓋也受到汙染。那些有機化合物、那些重金屬、那些有毒產品,都集中存在於整個食物鏈中,並最終將威脅到動植物的健康,引起癌症,導致土壤肥力減弱。多數大城市裏的空氣含有許多取暖、運輸和工廠生產帶來的汙染物。這些汙染物威脅著數千萬市民的健康,導致許多人失去了生命。每年春天,在地球的兩個極地的上空仍再次形成臭氧層空洞,北極的臭氧層損失20%30%,南極的臭氧層損失50%以上。

6)物種減少。由於城市化、農業發展、森林減少和環境汙染,自然區域變得越來越小了,這就導致了數以千計物種的滅絕。地球上物種消失的速度在加快,主要生態係統幾乎都存在物種數量下降的問題。科學家們估計,每天都有若幹個物種消失,再由於生物鏈的作用,地球上每消失一個物種,往往會引起與之相關的更多物種的消亡。人類如不盡快采取措施加以遏製,地球上近1/4的物種在未來50年內將遭受滅絕之災。生物多樣性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環境共同構成的一個大生物圈係統,倘若它的平衡被嚴重打破,人類恐怕就難逃與恐龍一樣的厄運了。

看一下人類改造世界的傑作,真是觸目驚心。這是征服自然嗎?這純粹是在慢性自殺!現在我們應該好好想一下了:究竟是什麽原因讓人類走上這不歸路的?

2
、中華民族的偉大成績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裏,占國土麵積已達27%;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裏的速度在增長。北方地區因沙漠化誘發的沙塵暴頻率加大;中國大部分草地已經退化。其中中度退化程度以上的草地達1.3億公頃,約占草地麵積的1/3,並且每年以200萬公頃的速度增加。

七大江河水係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汙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汙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裏的水運進城裏的各個企業。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並產生230立方米汙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汙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麵。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汙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汙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 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汙染控製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我國農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麵積達3億多畝,成災麵積達1.2億畝,每年因旱減產平均達100-150億公斤,每年由於缺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000億元。目前,全國420多個城市存在幹旱缺水問題,缺水比較嚴重的城市有110個。全國每年因城市缺水影響產值達2000億至3000億元。

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所列的640個物種中,我國占156個。動物資源中,全國列為一級保護動物有97種,二級保護動物238種。在植物資源中我國珍稀瀕危植物共有389種。我國已有15%-20%的動植物物種受到威脅,高於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在過去20多年裏,國內製造業不是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而是朝在另外兩個方麵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舉個例子,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在中國,要真正有效地控製環境,環保投入須占到GDP3%以上。而在過去20年裏,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麵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大量的環保方麵專項資金被挪作他用。再舉個例子:雲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複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汙染,即使是幹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準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複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說花銷,光時間至少需要100年。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占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2005年,中國刮起了一場環保風暴,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原因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胡溫政府為人民辦事呀)

我們的成績也不小。這樣發展下去,誰敢說我們還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再生活一百年?我們想把自己的子孫後代置於何地?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了今天的局麵?



3
、都是市場經濟體製惹的禍



很顯然,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類放縱自己貪婪欲望的結果。我們這個地球可以滿足60億人的生存需要,卻無法滿足6個人的貪婪欲望。究竟是什麽讓我們人類變得如此貪婪?如此可怕?一步步的把自己逼上了絕路還在欣然自得?

答案是:是市場經濟體製造成的。

市場經濟體製的本質就是縱欲經濟,它放縱人們的欲望——所有的個體(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或者其他組織)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滿足自己的私欲(以物質需求為核心),卻把人類對精神需要的追求扔到了一邊。正如趙蕤所說:匠成輿者,憂人不貴;作箭者,恐人不傷。彼豈有愛憎哉?實技業驅之然耳。每一個個體都在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時,也就顧不得整體的利益了——隻要能使消費者當時感覺滿意就好。

舉個例子,現在大家都知道,在美國大多數家庭都有幾台彩電。這說明美國富裕。對此,我們也很羨慕,也希望中國的每個家庭也都能擺上兩三台。但是,是否有必要呢?對個人來說,是好事,對整個社會而言呢?製造彩電是需要資源的,向大自然無度索取的結果是什麽?不就是上麵那些觸目驚心的事實嗎?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能管嗎?政府能禁止一個家庭買兩台彩電?還是政府能夠限製哪一家彩電企業的生產規模擴張?所有的企業都要為了生存和競爭對手拚命,如何平衡這其中的利益關係?再拿家用電腦做例子,現在的電腦更新速度極快,絕大多數電腦用不到報廢就換了。的確,隨時用最新式的機子很舒服,但是,淘汰下來的機子怎麽辦?還有手機,更新換代的速度更快。有誰知道電腦電視手機等電子產品垃圾的危害性有多大?它們當中含有鉛、汞、鎘等重金屬元素,這些屬金屬很容易進入土壤和水裏,從而給人類和環境帶來長期的危害,而處理這些垃圾的代價是極為高昂的,歐美發達國家都為這個東西犯愁。當然,他們為了轉移麻煩往往向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大量出口電子洋垃圾,這樣就可以保證他們國家的山清水秀——其實,中國進口的洋垃圾何止電子洋垃圾一類呢?

這隻是一個電子類消費品行業的例子而已,其他哪個行業不是這樣?一邊是無度的索取,一邊是大量的製造垃圾,結果是什麽?

打個比方,地球是一個參天大樹,人類是數上的蛀蟲。在一定範圍內,蛀蟲從樹上吸取養分對大樹造不成實質性損害,因為它有再生能力。但是,一旦蛀蟲越長越大,數量越來數多時,大樹就吃不消了,終有一天,大樹會被啃死。之後的蛀蟲去哪裏生存?再找一棵大樹?如果找不到新的大樹呢?

隻要要求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存在,人類無度的向自然索取的局麵就不可能改變,整個自然環境被破壞是必然的,接下來就是自殺。如果人類還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能夠長久的在這個世界上活下去,這種經濟發展模式必須進行根本性調整。本來,市場經濟對人類的縱欲行動就是放縱性的;從20世紀60年代以後,國際金融勢力搞出了所謂的後工業時代政策,人類也從工業社會進入了後工業社會,之後人類更加變本加厲起來。本來,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放任人們的消費、甚至信貸消費,進而讓人們還不起債,成為債務的奴隸。但是,後工業時代的經濟政策鼓勵的是浪費性消費品的大量消費,從而大大加劇了人類對大自然供應能力的透支行為。這就更加導致了環境的惡化。我不知道那些頂級富豪們是怎麽樣想的,也許他們是希望自己的兒孫也能永享榮華富貴,可是,這樣做的結果卻是一起下地獄。他們的兒孫要是知道會有這樣的結果,會不會恨死他們那些當父母的呢?如果現在知道了這個結果,他們會不會改變主意、為別人也為自己和自己的後代留一條生路呢?

當然,在市場經濟體製下,從自由競爭走向壟斷是不可避免的。資本主義世界也由此經曆了從自由競爭到壟斷資本進而到今天的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三個階段,金融資本壟斷是壟斷的最高形式。在某一個行業中,單純的企業壟斷是可以打破的——將壟斷企業解體即可;但是,金融壟斷是無法打破的——總不能把一個銀行家的家產給分了吧?今天的美國,由洛克菲勒財團、摩根財團、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杜邦財團、波士頓財團、梅隆財團、克利夫蘭財團、芝加哥財團、加利福尼亞財團、得克薩斯財團控製著美國的經濟命脈,每個財團控製著同一個行業的多家企業,這些財團之間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並且掌握在少數人手裏,這種壟斷如何打破?隻有無產階級革命了。隨著金融壟斷的形成,專製社會就形成了。原因很簡單,既然極少數人控製著國家的經濟命脈,政府必然是為金融資本代言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如此一來,普羅大眾的利益誰來照顧?

有許多人建議,為了對付國際金融勢力對中國銀行業的衝擊,也為了給國內私人資本以國民待遇,應該允許中國人開銀行。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麽?中國金融資本勢力又起來了。就算前麵趕走了狼,後麵又來了虎,結果還是大麻煩。今天的國際金融勢力是我們的死敵,但是,就算我們消滅了他們又如何呢?在市場經濟體製下,還會再出現新的金融資本勢力,這是必然的。接下來再消滅第二次的金融資本勢力?再出現了第三代的怎麽辦?



4
 眼前之計



當然,在國際金融勢力對我們虎視眈眈、欲除之而後快的今天,迎接挑戰是必然的。所以,下麵幾方麵的功課是必須做好的:

首先要做好宏觀發展規劃,這個規劃不僅僅是經濟層麵的,它包括政治穩定和幹部隊伍整頓、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計劃生育、教育科研投入、社會福利等等在內的係統的、長期的規劃,以保證做到我們是在社會進步而不是斷子孫的後路。

其次解決好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問題,宏觀層麵上必須改變經濟發展嚴重依賴出口拉動的局麵,完善社會保障體係,擴大內需,減少對外依賴性;中觀層麵必須調整產業結構,比如家用汽車製造業,根本不適合做支柱產業,必須把各行業的主導權從外資手裏搶過來,我們的經濟命脈不能讓別人控製,微觀企業層麵就是要加大研發投入,加快技術進步步伐,政府政策要配套,以提高企業產品附加值,培養優勢產業群,引導資產正確流向,避免經濟泡沫過度膨脹。

第三,對熱錢的流入需要嚴防死守。在目前情況下,熱情流入中國不一定非要製造股市和樓市泡沫,因為在中央政府的調控之下他們可能沒有機會了。但是它們照樣可能大批的流入,巨額熱錢流入會推動通貨膨脹,製造營銷泡沫;進來的熱錢要控製好,不能任其亂竄,更不能任其隨便再流出。一旦這些熱錢製造起了巨大的營銷泡沫再猛的全部流出,將造成嚴重的通貨緊縮,引發危機經濟,這樣對手就可以找到控製我們經濟命脈的機會,他們甚至能以此為契機製造社會動亂和顏色革命,危害我們的國家安全,顛覆我們的人民政權。

第四,嚴格控製金融業務自由化,因為它助長了投機的盛行,金融機構也不再以發揮經濟血庫作用、為經濟發展增加血液為核心,轉而以投機炒作、以錢生錢為核心,如此一來,人們越來越不願意通過誠實勞動去換得財富,都去跟著投機,社會風氣也會跟著墮落。同時,杜絕金融衍生產創新。

至於國際金融層麵,問題太大。要改變就得動大手術。國際金融勢力控製著世界金融命脈,他們是不會允許改革的,因為那相當於讓他們破產。我們隻有把經濟結構調整好,降低對出口拉動的依賴,做好足夠的能源、礦產和其他戰略資源儲備(控製相關公司也可以),提高科技實力,增加軍隊戰鬥力和企業競爭力,就能穩住陣角,在全球金融體係崩潰的時候不但可以獨善其身,還能獲得逆風起飛的機會。



2
 希望之路



從長遠看,隻有計劃經濟體製,才能控製人類整體的貪婪欲望,在人類總需要與地球供應能力之間達成一個平衡,保證既滿足人類的正常需要,又不透支地球母親的體力,這樣才能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單個的國家同樣如此)。而且,計劃經濟更公平,更有利於社會成員的幸福,更有利益實現整個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建立世界政府也是好事,但世界政府要為全世界人民謀福利,而不是替幾個人撈好處。

在這裏,先通過一個例子比較一下計劃經濟體製和市場經濟體製:

一個班有100個學生上課,現在要給學生們排坐位。應該按照什麽原則進行呢?有兩種選擇:第一,抓鬮,抓著什麽位置坐什麽位置,但是這樣一來,矮個子的、視力不好的學生可能就坐在了後排,他們的聽課質量就得不到保證。第二,由老師按身高和視力排位子。不過這樣在高個子和視力好的人眼裏就未必合理了——長得高是錯誤嗎?視力好是錯誤嗎?

抓鬮有利於公平競爭,有利於發揮個人優勢(如果嫌抓鬮不過癮還可以讓學生自己解決,自由搶坐,包括武力),這樣一來,可以充分的實現個體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因為身高和視力不好而又坐在了後麵的學生的聽課效果又如何保證呢?按照優勝劣汰的原則看,他們是活該自己倒黴。不過,他們聽不好課,他們就有可能就直接不好好聽課了,自暴自棄,在班上交頭接耳,坐小動作,影響課堂秩序,反過來也會影響別人聽課,這個惡果誰來付?這就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頹廢主義盛行的原因。因為真正的公平沒有了,某些個體的利益得不到保證,整體利益最大化無人管,人人隻管個人利益最大化了。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人們首先關注的是整體利益最優,所以才會有雷鋒,才會有助人為樂,人們才會追求精神享受和精神滿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首先關注的是自己得到了多少物質利益,所以,陪陌生人聊天都要收費,還美其名曰心理醫生;給人指個路都要收費,因為信息值錢。回家陪自己的父母聊天要不要收費?為教育孩子學好打他兩巴掌要不要讓孩子給自己打欠條?當我們眼裏隻有錢的時候,這個世界就變成了獸性的社會——甚至連野獸都不如!野獸不會為了自己的幸福而去殺死同類,它們會為了爭奪食物、配偶、權利和地盤而爭鬥,但誰都不會去殺死失敗者。而人類呢?不知道有多少人死於同類的黑槍之下,這些人中有許多都是死在自己曾經的朋友手中。

不要認為歐美社會靠自由競爭成功的大企業都是多麽的規矩守法,更不要那些白手起家的富翁多麽的值得我們學習。那個世界第一CEO所效力的世界第一號的機器製造公司不是在二戰中為了賺錢而為希特勒製造專門用於大批量屠殺猶太人的殺人機器嗎?這是不是反人類罪?有幾個美國的頂級公司沒有參與洗黑錢?如果不是比爾蓋茨的美豔情人斯特凡妮捅出了微軟支付反向賞金”(在微軟這是賄賂的代名詞)的問題,並在法庭上指證蓋茨使用非法手段競爭,我們又如何知道蓋茨並不是年輕人的楷模?當然,為此蓋茨花了80億美元泡妞費。再曝一下蓋茨的家底:大家認為蓋茨是白手起家的,但是,有誰能說明一下為什麽當年的藍色巨人要和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簽合同?要是換個人可是連IBM董事長的麵都見不上的。而這一點可是蓋茨的起家之本。答案很簡單,因為蓋茨的母親是IBM的董事。誰如果想學蓋茨的話,還是先找到有本事的老媽好了——如果求伯君的母親也這麽有背景的話,那金山就不是今天的局麵了。還有一點,蓋茨在微軟的股份最多的時候也不超過22%,剩下的78%在誰手裏?誰是微軟的真正控製者?大家自己想好了。

馬克思說過:隻要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非常膽壯起來。隻要有10%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有20%,就會活潑起來;有50%,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有100%,就會使人不顧一切法律;有300%,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每一個個體,不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在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為達到這個目的,都不惜損害他人的利益。所謂的法律隻是為了防止過度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既便如此,違犯法律的現象還是層出不窮。為什麽?製度使然。讓人們首先考慮如何實現個體最優的製度本身就是在放縱人們的貪欲,而所有的經濟犯罪行為都是由貪欲而生。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則不然,每一個個體都是在為實現整體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要實現整體利益最大化,自然不能損害他人的利益。這樣的製度本身就是在努力讓人們去控製自己的貪欲、讓別人生活的更好。在這樣的製度下,經濟犯罪行為自然要少的多。這就是計劃經濟的製度優勢。舉個例子,一家私營企業可以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去偷排汙水,一家以社會利益最大化為核心的集體企業卻絕對不可能這麽做。相比之下,哪種企業對社會更有利?

本來,當人類解決了生存需求之後,更多的應該追求精神層麵的滿足。可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人都在貪婪的追求物質滿足,結果是越富有就感覺越不滿足。正如那句話所說的:財富就象海水,喝得越多就越渴。越富有卻感覺越忙碌,越沒有時間享受生活。這又是何苦?人生下來難道就是為了受罪嗎?正如老子所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物質的追求是沒有窮盡的,而且,人們會因為對物質的追求而暴發無盡的衝突(極端形式就是戰爭)。這與人們追求幸福的目的是背道而馳的。

金錢隻是人類謀生的手段,不是人類生活的目的。有錢和幸福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錢代表的是物質滿足,而幸福代表的是精神滿足。有句話叫助人是快樂之本,這句話有道理嗎?有。助人之後可以獲得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本身就是需要別人來承認的。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馬斯洛的這一理論是正確的,並且被廣泛應用於管理工作當中。但是,站在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站在追求物質滿足的角度看,助人為樂無疑是錯誤的。獲得物質滿足不代表幸福,幸福產生於工作的過程之中。當所有的人為了追求自己的物質利益而不惜一切代價的時候,手段就異化成了目的,真正的目的卻達不到了。而且,所有的人都放縱自己的需求的時候,就意味著要透支地球的供給能力,結果就是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環境惡化的結果是什麽?我們追求來追求去究竟是為了幸福呢還是為了自殺呢?

《禮記》有言:傲不可長,欲不可縱,誌不可滿,樂不可極。做人(即管理自己)和治國是一樣的道理。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同樣必須做到這四點。

現在,我們麵臨著的是內憂外患:環境惡化在把我們一步步的逼上絕地,這是內憂;國際金融勢力不擇手段欲置我們於死地,這是外患。至於國內的道德淪落、腐敗犯罪、內奸賣國等問題的危害都相對小一點,因為在胡主席和溫總理的領導下,這些東西很快就可以改變。從大麵上看,國際金融勢力這個外患也好對付;隻要我們內部整頓好了,打倒他們並不難。當然,為了全人類的福祉,如果有可能,我倒希望大家能講和。因為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特別是在擁有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的今天。一旦火並,不知道要讓多少無辜的生命遭受劫難,不知道又是怎樣的一個生靈塗炭的局麵。而且,出現這麽一個群體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不僅僅是某個人的錯誤。當然,如果真到了刺刀見紅的地步,我絕對相信,勝利是屬於我們的,因為我們是正義的。真正的麻煩是我們人類的自殺行為。要想改變這一切隻有靠計劃經濟體製,那是人類的希望所在。不然,再這樣下去我們會斷子絕孫的。

這個問題是我們所有人都必須麵對和認真思考的:不論是你工人農民,還是私營業主、精英學者,甚至是國際金融勢力的核心人物們,隻要你是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能夠幸福生活的人,你都必須認真的考慮這個問題——是今天繼續放縱自己以致於絕了自己子孫後代明天的生路還是今天克製自己的欲望以便為他們的明天留下一片生存空間?



後記:一個月來,沒有換成理想的工作,卻寫完了這篇文章,也算是收之桑榆。當然,在我個人看來,這篇文章應該是我對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甚至這個世界所作的最大貢獻了。 我希望的是一個海晏河清的世界,願眾生吉祥! 金鴻95 2008414

革西方經濟學的命

西方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人類需求的無限性與資源稀缺性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說,西方經濟學是在研究如何解決這麽幾個基本問題:生產什麽和生產多少?怎樣生產?為誰生產?因為它的高尚地位,所以在西方國家被稱為社會科學之王

18世紀60年代起,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與此同步的,亞當 密斯創立了西方經濟學。這一理論成為了政府應該實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提供了理論根據,從此以後,看不見的手代替了看得見的手;從此以後,社會生產力迅速提高,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西風壓倒了東風。

可是,人類發展到今天的結果又是什麽呢?下麵是一點簡單的總結:

1
、水資源枯竭:許多科學家預言,水在21世紀將成為人類最缺乏的資源。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不也在2007123日說潔淨水資源短缺可能成為未來國家間發動戰爭的有力誘因嗎?

2
、海洋被汙染:赤潮頻發、石油汙染嚴重、廢棄物過度排放……

3
、臭氧層被破壞:南極上空的臭氧層是在20億年的漫長歲月中形成的,可是僅在一個世紀裏就被破壞了60%。如果沒有臭氧層的保護,地球上的所有的生命都將消失。

4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現在,地球上每分鍾就有10多公頃土地被沙漠吞噬,也就是說沙漠正以每年700萬公頃的速度擴展,日趨嚴重的荒漠化正威脅著10多億人的生存;與此相關的糧食危機也逐漸表現了出來。

5
、溫室效應:導致病蟲害增加、海平麵上升、氣候反常、海洋風暴增多。如果地球表麵溫度的升高按現在的速度繼續發展,到2050年全球溫度將上升24攝氏度,南北極地冰山將大幅度融化,一些島嶼國家和沿海城市將淹於水中,其中包括幾個著名的國際大城市:紐約,上海,東京和悉尼。

6
、大量物種消失:2007年4月,第三屆世界植物園大會在武漢開幕,從大會上傳出的消息是:全球目前已有34000多種野生植物被列為瀕危物種;每年1000個物種消失,物種消失的速度明顯加快。如果任由其發展下去,,地球上近1/4的物種在未來50年內將遭受滅絕之災。地球是一個大生物圈係統,如果它的平衡被嚴重打破,人類絕對不會獨善其身。

7
、森林麵積減少:據綠色和平組織估計,100年來,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壞。森林被譽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對環境具有重大的調節功能。人得肺癌活不了,地球得了就能活嗎?

至於其他的廢物質汙染、核汙染、基因汙染、噪音汙染等等就更不用提了。

不要覺的汙染那麽容易治理,事實上治理汙染的成本是相當高昂的,甚至是得不償失的,所以才出現了西方發達國家大量非法向海洋和發展中國家傾倒危險廢物的現實。

西方經濟學的鼻祖亞當 密斯說過:所有人都以利己之心為動機,從事經濟行為,在公正法律的支配下,由看不見的手(市場)引導,走向私利和公利的和諧統一。可是,兩百多年的發展卻證明,他說的不對,倒是恩格斯的話得到了驗證:

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複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取消了。

人類正在不斷地遭到環境的報複,這都是人類貪婪無度的向地球索取的結果。我們人類正在品嚐著自己盲目行為的惡果。而這一切,僅僅靠公民的節能意識與環保意識是絕對不夠的。現在的最大問題是:是什麽導致了人類如此的貪婪?

答案:市場經濟體製造成的,都是那隻看不見的手引導的結果。

市場經濟體製的本質就是縱欲經濟,它放縱著人們的欲望——所有的個體(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或者其他組織)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滿足自己的私欲(以物質需求為核心)。每一個個體都在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時,也就出現了人類向大自然無度索取的情況。這種局麵在市場經濟體製下是無法改變的。

還是用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吧:比如彩電行業。企業為了生存,希望消費者能大量的購買自己的彩電,一個家庭買100台最好,那是VIP顧客。但是,製造彩電是需要資源的,大量浪費資源的結果是什麽?不就是上麵那些觸目驚心的事實嗎?在市場經濟體製下,對於這種情況政府能管嗎?政府能禁止一個家庭買100台彩電嗎?還是政府能夠限製哪一家彩電企業的生產規模擴張?再拿家用電腦行業做例子,現在的電腦技術進步飛快,根據那個摩爾定律,CPU的性能每18個月提升一倍。這樣一來,電腦的使用壽命遠未到期就大量淘汰了。還有手機,更新換代的速度更快。但是,電腦電視手機這些電子產品垃圾當中含有鉛、汞、鎘等重金屬元素,這些重金屬很容易進入土壤和水裏,進而給人類和環境帶來長期的危害。處理這些垃圾的代價卻是極為高昂的,歐美發達國家經常采用的一個辦法是向中國發展中國家大量出口電子垃圾,以保證他們國家的山清水秀(即汙染轉移)。這隻是一個電子類消費品行業的例子而已,其他哪個行業不是這樣?一邊是無度的索取,一邊是大量的製造垃圾,結果是什麽?不就是人類集體自殺嗎?

如果用一個比方來說明,就是:地球是一個參天大樹,人類是樹上的蛀蟲。在一定範圍內,蛀蟲從樹上吸取養分對大樹造不成實質性損害,因為它有再生能力。但是,一旦蛀蟲越長越大,數量越來數多時,大樹就吃不消了,終有一天,大樹會被啃死。之後的蛀蟲去哪裏生存?再找一棵大樹?如果找不到新的大樹呢?

隻要那支看不見的手繼續指揮著人類,人類無度的向自然索取的局麵就不可能改變,整個自然環境被徹底破壞將是必然的,接下來就是自殺。如果人類還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能夠長久的在這個世界上活下去,這種經濟發展模式必須進行根本性調整。人類必須從放縱整體欲望的發展模式轉向控製整體欲望的模式的發展模式。

市場經濟體製是無法控製人類貪婪欲望的,它無法在人類總需求與地球供應能力之間達成一個平衡——保證既滿足人類的正常需要,又不透支地球母親的體力,也就無法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所以,現在到了革西方經濟學的命的時候了。如果我們還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能夠幸福快樂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話,如果人類不希望自己成為地球上最短命的一個物種的話。

最後,用一句環境保護的廣告詞結尾:不要讓人類的眼淚成為地球上的最後一滴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