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華爾街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橫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馬冷眼瞧
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已把中國逼上絕路:中國無路可退,隻有中國人能救中國

(2008-06-26 15:36:09) 下一個

 美國已把中國逼上絕路:中國無路可退,隻有中國人能救中國
 
 前年國內一些自以為是的專家學者說世界經濟一體化我們不用擔心糧食問題。幸好國家前兩年采取一係列富農政策刺激了糧食生產,才使中國今年免受世界糧荒之苦。但在二三十年快速發展中我們也付出來慘重的代價。特別是一些地方官員為了升遷為了政績不惜出賣有限的不可再生資源。逐步使中國由資源大國一步一步變成資源貧國。空留一個空虛的若大國土。現在原油價格不斷上漲,鐵礦石的不斷上漲多半是人家操縱來對付中國的。單看石油就可以看出來。人家美國控製了伊拉克自然是不愁弄不到油。

而中國前些年不注意石油的戰略儲備,現在剛意識到就遭到人家圍追堵截。原油生產國沒有減少生產,世界各國也沒有突增的原油使用,價格卻如坐了飛機一樣飆升,其中沒有鬼才怪。還好中國沒有在糧食上中著,隻是大豆出了點小問題,真不知當年說我們不用種大豆的專家現在在做什麽。鐵礦石又進一步向中國發難。中國未來的發展可以說是舉步維堅。我們的地方官如果不加強看管好國家資源意示,隻求個人發展升遷,必將把我們的發展一步一步逼向絕路。國家應建立不可再生資源戰略研究室,嚴格控製不可再生資源的出口。今天是土明天可能是金,今天你富有明天你可能得去人家那去買。

如果石油危機爆發 誰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每桶140美元關口徘徊的油價已經使得許多石油消費國家的經濟雪上加霜。


《投名狀》被惡搞成《投資狀》,在劉德華的提議下,村民買中石油遇上了暴跌......

第四次石油危機魅影若隱若現,全世界最有權勢的人們開始聚集在沙特阿拉伯,除了相互攻擊、推諉、埋怨、指責,這些國家的領導人們不得不絞盡腦汁對策。


危機閃現

把石油比作血液其實低估了石油的價值,因為血液可以再生。而石油的不可再生性,需求快速增長導致供需偏緊,一旦風吹草動,如地緣政治、美元貶值等,都會引爆油價加速上漲。

石油價格上漲,對世界經濟非常不利,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國家。按世界經合組織測算,通常條件下國際油價每桶上漲5美元,將引起世界經濟下降0.25%,其中發達國家經濟下降0.2%,發展中國家經濟下降0.7%;在全球最主要石油消費國之一的美國,若油價每上升25%,則會使通貨膨脹上升1%。

國際金融糾紛調解中心、中國金融研究院等多家權威機構鄭重提出:如果各國政府能源政策不當,油價繼續上漲突破200美元的可能性很大,或醞釀成為"第四次石油危機"。

業內專家表示:要確定石油價格的上漲是否已經到了危機的程度,主要是看它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程度,對整個社會、政治安全穩定的影響程度。

而現在,油價的上漲已成為世界性通脹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到世界經濟的發展和某些國家經濟、金融的穩定。因此,石油危機的魅影已現。

很不幸,石油危機巨大的破壞力全球應經品嚐了三次。三次與產油大國有關的戰爭使得石油的產量銳減,"工業的血液"的枯竭帶來的後果是,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以及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麵衰退。

現在越南已被高油價拖入危機泥潭。作為世界最大產油國,沙特阿拉伯已收到多個發展中國家提出的暫緩結清油款的申請,其中包括巴基斯坦。

油價和糧價雙雙刷新曆史最高已經在部分國家顯示威力。今年4月份,海地總理在食品價格上漲引發的暴亂中被迫下台。5月份,需進口大批糧食和石油的摩洛哥也頂不住了,隻好向沙特和阿聯酋借錢8億美元,以緩解當前危機。

曾經是戰爭直接引爆了石油危機。這次呢?沒有戰爭,但石油價格像三月的風箏一樣扶搖直上。美國和歐洲國家說,市場上石油供不應求導致了油價的上漲,矛頭直指歐佩克;而歐佩克說,世界原油市場沒有出現供應失衡現象,甚至每天原油生產還過剩約50萬桶。他們將油價飆升的罪魁指向了美元。

孰對孰錯?孰是孰非?國際金融糾紛調解中心、中國金融研究院等多家權威機構認為:與前三次石油危機有別,這次醞釀中的危機則複雜的多。包括供需平衡相對脆弱、美國次貸危機及美元走軟、投資基金炒作、地緣政治緊張及石油生產國和消費國認識差別等因素。


中國怎麽辦?

如果石油危機最終徹底爆發,國際輿論認為中國或許會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中國苦苦壓抑著國內石油價格的井噴。國際能源署(IEA)報告稱,2008年中國為補貼油價內外倒掛,付出的成本或將高達450億美元。這相當於中國政府財政收入的5.2%。無論國有資產減盈、財政補貼 還是返還增值稅、石油特別收益金,最終買單的都是全體納稅人。

而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裏,能源並不充裕的中國依然不得不依賴於石油的進口。

一項關於中國未來能源供需的報告曾預測,到2020年,中國石油供需缺口將達2.5億噸,石油消費量將達4.5億~6.1億噸。但是,國內可以供應的量卻隻有1.8億~2億噸,缺口達2.5億~4.3億噸。

國際原油價格的步步高升使得中國政府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國際油價高企不下,國內石化石油等企業持續巨額虧損,國家要拿出巨資來補貼相關企業。可是,如果大幅提高油價又會讓目前已經十分嚴峻的通脹形勢更加惡化,有可能導致通脹失控,這將使我國經濟受到重創。

世界已經行動。6月22日,石油生產國、消費國和石油公司的代表在沙特港口城市吉達舉行會議,共同研究油價上漲的原因及對策。共有38個國家、4個國際組織和30個石油公司參加吉達國際石油會議。與會國家包括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英國(首相布朗)、美國(能源部長薩穆埃爾 博德曼)、委內瑞拉(能源部長拉斐爾 拉米雷斯)等。

中國也在著手行動。2008年11月1日至5日來自世界各國政府首腦、產油國石油部長、石油大亨、金融專家、石化企業掌門人等千餘人士齊聚北京。屆時,由中國金融網聯合亞洲金融研究院、中國金融研究院主辦的"世界石油金融大會"將如期召開。會議除了發出我們中國自己的聲音,還將共同探討"全球石油市場走向與金融合作"這個嶄新的命題。

追溯全球糧食危機根源

4月24日,一名顧客在美國弗吉尼亞州阿林頓的好市多超市內選購大米。隨著國際期貨市場大米價格屢創新高,美國最大倉儲式會員製銷售商、好市多倉儲公司旗下的一些超市已開始限製大米和麵粉的購買量。 新華社/路透

4月29日,在瑞士首都伯爾尼,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出席新聞發布會。潘基文當日宣布,將成立一個特別工作組應對全球糧價上漲危機,並協調聯合國各機構就此采取行動。 新華社/路透

2008年以來,糧食危機席卷全球,"世界糧倉"美國也未能幸免。上周,美國兩大零售商---沃爾瑪旗下的山姆會員店和全美最大倉儲式零售店"好事多"---突然宣布采取特別措施,對顧客購買部分品種的大米數量加以限製。

食品限購在美國實屬罕見。而在廣大發展中國家,糧食危機造成的影響更為廣泛而深刻。在埃及首都開羅,為拿到政府救濟的廉價麵包,民眾排起了長蛇般的隊伍。在海地,食品危機引發的社會動蕩迫使總理下台。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4月初警告說,食品和能源價格高漲將在33個國家引發社會動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卡恩稱,食品價格高漲將把世界上數以萬計的人置於忍饑挨餓的境地。在非洲一些貧窮國家,民眾幾乎將微薄收入全都用在吃飯上,糧價上漲引發的社會問題尤為嚴重。

對全球糧食危機追根溯源,短期因素和長期因素交織,表層原因和深層原因混雜。

汽車"吃"糧擴大需求

2007年,盡管澳大利亞等產糧國因旱情出現減產,但整體來看,全球糧食產量呈增長態勢。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供的最新數據,2006年全球糧食產量為20.129億噸,2007年估計為21.085億噸,增幅為4.7%。

但是,產量的增長抵不過需求的增加。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本年度世界糧食期末庫存將降至4.05億噸,為2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糧食需求增加一方麵是由於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和食品結構升級,另一方麵則是一些國家將大量糧食投入生物燃料生產。近兩年來,國際原油價格大幅飆升。作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美國2007年底通過的新能源法案鼓勵大幅增加生物燃料的使用量,預定到2022年增至360億加侖。美國農業部預計,今後幾年美國玉米產量的1/3將用於乙醇生產。汽車與人爭吃糧食的現象正愈演愈烈。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齊格勒曾經警告說,一些國家將糧食轉化為燃料的做法是一種"反人類罪"。他認為,農業作物應該首先用來應對饑餓現象,而不是生產生物燃料,美國等國把數千萬噸玉米、大豆轉化成乙醇燃料對貧困人口來說絕對是場災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西蒙約翰遜呼籲,有關國家需要重新考慮生物燃料計劃。


4月30日,孟加拉國農民在達卡一處農田旁邊對稻穀進行脫粒。孟加拉國今年迎來水稻豐收,該國政府敦促全國的農民加緊收割水稻,以防止台風侵襲等因素影響收成。孟加拉國去年因洪水和台風導致糧食減產近300萬噸,國內糧食價格大幅上漲。 新華社發(紮曼攝)

  富國補貼禍害窮國

美國和歐盟等發達經濟體對農業的大量補貼,一直是世界農業和糧食問題的主要症結之一。

目前美國政府和國會正在就新的農業法案進行討價還價。從2002年美國通過的為期五年的農業法案來看,美國每年對農業的補貼高達數百億美元。歐盟也不例外。在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談判中,美國和歐盟等發達經濟體堅持高額農業補貼政策,與發展中國家唱起對台戲,導致多哈回合談判陷入僵局。

富國的高額農業補貼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產形成巨大衝擊,惡化了他們的貿易條件,甚至使貧窮的農業國家越來越窮困。以亞洲為例,亞洲國家曾盛產大豆、花生、葵花籽等油料作物。1995年以來,美國農場主靠政府巨額補貼廉價出口大豆。國際市場大豆價格持續走低,令亞洲豆農苦不堪言。這種不公平競爭的結果是,亞洲大豆生產逐步萎縮,一些大豆出口國變成了進口國。全球大豆的生產中心也由亞洲地區轉移到了以美國、巴西和阿根廷為主的美洲地區。

非洲聯盟委員會主席科納雷曾指出,"富國對農業的補貼是發展的障礙,它削弱我們的經濟,讓我們的農民變得越來越窮"。他說,農業是帶領非洲走出貧困的惟一途徑,現在卻遭受富國產品入侵的毀滅。世貿組織總幹事拉米在談及目前的糧食危機時也承認,富國的農業補貼扭曲了農產品貿易,傷害了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生產。

農產品價格高漲使農業出口大國美國受益匪淺。美國農業部長謝弗預計,美國2008財政年度的農業出口額預計將達到創紀錄的1010億美元,比2007年增加190億美元。

  市場投機扭曲價格

當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結構正發生深刻變化。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馬丁沃爾夫指出:"如今,全球化擊敗了地方主義,投機商戰勝了企業管理者,金融家征服了生產者。我們正目睹20世紀中期的管理資本主義向全球金融資本主義轉變。"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佐伯啟思也認為,當前世界經濟正在從"實物經濟"向運用投機資本致富的"金融經濟"轉型。他指出,"在發達國家,‘實物經濟'層麵的經濟活動趨於飽和,同時在急速的全球化進程中,又跟擁有廉價勞動力的發展中國家進行成本競爭,‘實物經濟'已經缺乏獲得充分利潤的機會,它們隻能依靠投機性金融泡沫維持景氣。"他批判道:"在房地產泡沫之後,過剩的全球化資本把目標轉向資源和糧食為主的商品投機,這對經濟活動而言是本末倒置的行為。"

美聯儲為應對次貸危機連續降息,釋放出大量"熱錢",由於美國股市低迷和美元疲軟,投機資金對大宗商品的炒作吸引更多逐利資金流入。根據花旗銀行4月初的一份研究報告,今年一季度有700億美元新增資金流入包括石油、金屬和農產品在內的大宗商品市場。農產品期貨價格出現飆漲和劇烈波動。今年以來,涵蓋26種農礦產品的大宗商品指數上漲了20%,而包括了500家成分股的標準普爾指數下跌了7%,可以看出大宗商品市場具有明顯的"高收益率"。

投機資金通常借助於一些題材瘋狂炒作,不達極致不罷休。在美國農業部連續數月預測美國小麥庫存將降至60年來新低時,小麥價格飆升,2月份明尼阿波利斯穀物交易所的春小麥期貨合約曾經出現連續11個交易日漲停的"壯觀"行情;在市場傳言中國春節前後雪災造成植物油短缺的背景下,芝加哥大豆期貨屢創新高;當前國際大米供應吃緊,世界最大稻米進口國菲律賓被迫赴美國市場大宗采購大米,芝加哥糙米期貨價格在4月份不斷刷新紀錄。

根據美國農業部公布的數據,2007年美國玉米、大豆和小麥三種農作物的產值達到926億美元。美國也是上述三種糧食作物最大的出口國,而其產值的一半被農產品期貨買家持有。據從事谘詢服務的芝加哥農業資源公司統計,去年11月份以來,對農產品期貨市場的投資已從250億美元猛增至650億美元。可以說,華爾街的投機家正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囤積居奇者。在投機資金將大豆等農產品價格連續炒作至曆史高位之後,發展中國家的進口成本成倍增加,消費者最終埋單,收入微薄的窮人則可能陷入忍饑挨餓的境地。

此次全球糧食危機給廣大發展中國家上了一課,也為中國的糧食安全敲響警鍾。

糧食危機更是一場"糧食戰爭"

糧食危機正如瘟疫般四處蔓延。繼去年小麥、玉米、大豆的全球漲價狂潮後,今年以來,東南亞稻米價格也上演"翻跟頭"架勢,3月~4月,一個月竟然上漲三倍。無糧不穩。有幾十個國家出現了社會動蕩,老百姓上街了,政府信譽正經受考驗。

氣候問題、幹旱、某些國家糧食儲備下降,和所謂新興工業國對耕地的侵占,這種不分主次、不辨真偽的籠統分析是無力的,並沒有抓到21世紀這首場糧食危機的要害之處。至今為止,沒有明確證據說明澳大利亞等產糧國的災情,已處於曆史上最嚴重狀態。而糧食儲備下降、工業用地增加都是漸變過程,怎麽可能導致一年內糧價如此瘋狂?

這的確是一場"價格危機"。短期內價格劇烈波動,與真正的供求關係無關。經曆過股市暴漲暴跌的人們,大概會懂得"價格信號"的虛妄--那不過是炒作,與真實的經濟基本麵關係不大,至少是不明顯。那麽,誰在攪動全球糧食這個"大盤"?炒作的"由頭"是什麽?他們瘋狂炒作的戰略目的又是什麽?

既然是價格危機,就要追尋糧食定價權的源頭。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主導的全球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就是全球糧價的晴雨表。而在這一輪資源性產品的大牛市中,農產品不過是繼石油之後,被大型投機資本操縱的另一個"玩偶"。那些真正的市場"先知"們,巴菲特、羅傑斯等,及其背後數量龐大的"熱錢",在兩年前甚至更早就在這裏布局。到去年,美國"次貸"風波爆發後,從房貸市場逃逸出來的資金也紛紛湧入,從而製造了這波曆史上少見的糧價暴漲。

美國政府的"生物能源計劃"提供了"炒作"由頭。玉米換石油,絕妙的乙醇汽油替代方案,它的低效能比和環保問題已經被人質疑。而這方案本身,就是在製造世界範圍內的糧食短缺。有分析稱,2006年,美國投入4200萬噸玉米生產乙醇,按照全球平均食品消費水平計算,足可以滿足1.35億人口整整一年的食品消耗。按照美國去年通過的新能源法,2022年美國生產150億加侖乙醇需1.8億噸玉米,足夠5.8億人口吃一年。

一切都配合默契。玉米拿去煉油了,預期供應不足,價格暴漲。隨後帶動小麥、大豆等農產品價格狂漲。投機資本興風作浪,簡稱"ABCD"的四大跨國糧商,就是壟斷了世界糧食交易量80%的"中間商"們,則賺得盆滿缽滿。與此同時,一般國家老百姓為食品價格上漲所困,完全依靠國際市場吃飯的窮國則爆發饑荒。從根本上,"市場上並不是沒有糧食,而是人們買不起糧食",這就是肮髒的"富國的汽車與窮國老百姓爭奪口糧"計劃。

米價不過是反應慢了半拍。東南亞是世界稻米主產區和主要出口國,泰國每年出口約1000萬噸,印度和越南每年出口約500萬噸。印度小麥不能實現自給,它進口小麥出口大米。去年小麥價格暴漲,與米價出現倒掛,印度隨後暫停了大米出口。而越南出口數量一定,這個沉重的負擔轉嫁給泰國,泰國米價快速上漲,國際米價隨之狂漲。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農業國,它有大量休耕的土地。當其他後發國家拚命擠占自己耕地用來發展工業,從而製造出廉價消費品輸往美國時,美國卻減少了糧食出口,抬高了糧價。人們可以批評那些鬧饑荒的亞、非、拉國家政府失職、笨拙和愚蠢,可是否有人指出,在這個扭曲的國際糧食生產和定價體係中,那些高高在上的得利者們可曾盡到一點點責任和義務?

好的市場經濟不應該是這樣。現在的糧食危機,更是一場富國通過不合理的"國際規則",向窮國轉嫁經濟危機的財富掠奪。它不是流血的戰爭,但結果可能比流血更殘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