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華爾街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橫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馬冷眼瞧
個人資料
正文

從泛阿拉伯主義到泛伊斯蘭主義

(2008-04-06 14:27:27) 下一個
從泛阿拉伯主義到泛伊斯蘭主義

  第一次大戰爆發後,統治阿拉伯半島的奧斯曼帝國對英法宣戰,被奧斯曼統
治的阿拉伯人,於1916年乘機發動了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起義。阿拉伯起義
軍配合英法對奧斯曼政府軍作戰,1918年10月,起義軍攻占敘利亞的大馬
士革,敘利亞人宣布成立自己的獨立國家。可是英法兩國早有密約,戰後把奧斯
曼帝國統治下的阿拉伯領土劃歸英法兩國委任統治,敘利亞被劃歸法國委任統治。

  1919年7月,敘利亞國民大會在大馬士革召開,大會要求西方列強承認
敘利亞為獨立的主權國家,拒絕巴黎和會擬議中的委任統治,但參加巴黎和會的
各列強對敘利亞人的要求置若罔聞。1920年3月,敘利亞國民大會自行宣布
敘利亞獨立,但英、法兩國拒絕承認。1920年7月,法國向自行成立的敘利
亞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敘利亞無條件接受法國的委任統治,被敘利亞拒絕,
於是法軍發起武裝攻擊,敘利亞軍戰敗。在法國的軍刀麵前,敘利亞被迫接受法
國的委任統治。

  敘利亞人起義,配合英法對德奧作戰,按理本應是戰勝國。但在巴黎和會上,
列強卻把其領土分給法國委任統治。中國人也會記得巴黎和會上把中國領土分給
日本的恥辱經曆。在那個年代,強權就是真理。英法等西歐國都是民×主義國家,
但這些民×主義國家隻是對自己的人民講民×,對外國的人民講的卻是強權和利
益。

  西方世界大恐慌的1929年,兩位敘利亞留學生阿弗拉克和比特魯在巴黎
偶然相遇。阿弗拉克是東正教徒,比特魯是伊斯蘭教徒,雖然信仰不同,並未影
響兩人的友誼,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理想。近代以來阿拉伯人一直受壓迫,淪
為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們在思考:阿拉伯人怎樣才能改變任人宰割的處境?
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一個超越國家和民族的大阿拉伯聯盟,這樣就有力量抵禦西
方列強的侵略宰割。

  阿弗拉克和比特魯在阿拉伯留學生中創建了“阿拉伯學生會”,傳播他們的
“泛阿拉伯主義”思想。回國後,兩人潛心著書立說,10年以後,兩人在阿拉
伯的青年學生中,已成為負有盛名的理論家和宣傳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又給敘利亞人的獨立帶來好機會。1940年法國維希政府投降,敘利亞成為德
國的勢力範圍。為了與德國對抗,1941年英軍和自由法國聯軍進入敘利亞,
宣布讓敘利亞獨立。1943年7月,在敘利亞舉行自由選舉,成立自己的政府。

  為了參加1943年的議會選舉,阿弗拉克和比特魯等人組建了阿拉伯複興
黨,但阿拉伯複興黨在大選中一個席位也未獲得。原來當時敘利亞的社會形態是
部族製度,一般百姓名義上有自由投票的選舉權,但實際上他們投票時不得不遵
從家長和族長的意誌,所以投票隻是反映了少數大部族首領的選擇,所謂的自由
選舉不過僅僅是一個名稱而已。後來阿弗拉克說:“他們(西歐)讓我們搞自由
選舉,我們搞了,結果怎麽樣?我們一票也沒有得到,盡管人民是支持我們的。”

  阿弗拉克是阿拉伯現代史中極其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創辦的阿拉伯複興黨
(後改稱阿拉伯複興社會黨),成為阿拉伯世界跨國家的政黨。後來阿拉伯複興
黨通過革命和政變的手段,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取得了政權,現在阿拉伯複興社會
黨在敘利亞和伊拉克都是執政黨,現任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也是阿拉伯複
興社會黨員。侯賽因總統發起入侵伊朗和科威特的行動,意在用武力統一阿拉伯
世界,也是阿拉伯複興社會黨人的泛阿拉伯主義的另一種表現。

  在二次大戰前,阿拉伯知識分子對西歐的民×體製多持讚賞態度,也希望在
阿拉伯引進西歐式民×。可是1943年敘利亞舉行的有名無實的自由選舉,使
阿拉伯的知識分子對西歐式民×體製是否適合於阿拉伯社會開始表示懷疑。之後
阿拉伯思想界出現兩條道路或兩種傾向:正確獨裁主義(即所謂“開明專製”)
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

  在正確獨裁主義道路上,埃及總統納賽爾成為第一位阿拉伯人盼望的“正確
獨裁者”。1945年,納賽爾等人組成了秘密的反政府“自由軍官團”,19
52年發動政變,推翻了法魯克王朝,廢除了君主政體,成立了埃及共和國。但
埃及共和國並沒有成為西方概念中的民×國家,而是開明專製的獨裁體製。納賽
爾任總統後,在埃及實行“阿拉伯社會主義”。納賽爾在政治上實行一黨獨裁,
取締一切反對黨派,阿拉伯社會主義聯盟成為唯一合法的政黨;在經濟上實行工
業國有化政策,征收了英法等外國資本在埃及的企業,較大的民族私人工商業也
國營化;在土地政策上,將大地主的部分土地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在婦女解
放方麵也有了很大進展。

  納賽爾是“泛阿拉伯主義”的信奉者,他認為阿拉伯世界最終應該走向統一
的大阿拉伯聯邦。納賽爾設想的大阿拉伯聯邦是超越宗教的政教分離國體,隻要
是講阿拉伯語的,不管什麽民族,什麽宗教信仰,都是大阿拉伯聯邦的成員。要
達到這個最終目標,納賽爾計劃分三步走:第一步,把埃及建成一個富強的國家,
成為阿拉伯聯邦的基石;第二步,收回被占領的阿拉伯領土(主要是指巴勒斯坦)
;第三步,建成統一的大阿拉伯聯邦。

  為了盡快使埃及富強起來,納賽爾采納了蘇聯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方式,重
工業、國防工業優先的建國思想。當然納賽爾的社會主義和蘇聯的共產主義並不
是一回事。納賽爾是不結盟運動的創始人之一,奉行中立和不結盟政策,既不一
邊倒向美國陣營,也不一邊倒向蘇聯陣營,為阿拉伯世界開創了一條新的外交道
路。

  納賽爾的另一個壯大計劃就是殲滅以色列,解放巴勒斯坦。要達成這個目的,
離開大國的支持是不行的。美國支持以色列,納賽爾就向蘇聯尋求軍事上的支持。
蘇聯出於冷戰的需要,也需要在中東尋找一個戰略夥伴,雙方有共同的戰略目的,
於是蘇聯逐步成為埃及的主要軍火供應國。在蘇聯的援助下,埃及的軍事力量穩
步增加,特別是空軍和裝甲部隊有明顯增強,近代戰爭的作戰能力有很大增長。

  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阿拉伯國家領袖,能像納賽爾這樣得到阿拉伯民眾
的衷心愛戴。納賽爾推翻了腐敗的封建王朝,建立了進步的共和國,奉行不結盟
的獨立外交,這些都得到阿拉伯人的讚賞。特別是納賽爾敢於向西歐列強挑戰,
收回了蘇伊士運河,又使納賽爾名聲大震。納賽爾口才很好,他富於情感的政治
演講,感染了無數阿拉伯人民。下麵摘錄一段納賽爾的有名演講。

  “我們在與西歐列強和以色列雙方作戰。西歐列強製造了以色列,侮辱了我
們阿拉伯民族,而且更有甚者,不管在1948年以前還是以後,西歐列強對我
們阿拉伯人一直視而不見,對我們的感情、我們的希望、我們的權利,從未給過
一顧。我們要教會西歐人,那些愚弄我們、侮辱我們、踐踏我們權利的西歐人,
懂得尊重我們阿拉伯民族,認認真真地把我們當作他們的對手。”

  當時沙特阿拉伯等親美國家禁止出售納賽爾的畫像,人們就從黑市買來納賽
爾的畫像掛在家中,向神一樣地對納賽爾祈禱,把阿拉伯複興的希望寄托在納賽
爾身上。每當埃及的“阿拉伯之聲”電台播放納賽爾的講話時,收音機旁總是擠
滿熱情的聽眾。人們傳誦著納賽爾的故事:納賽爾貴為總統,但仍然住在普通的
平房裏,他沒有豔聞,沒有存款,他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埃及,為了阿拉伯……
很多阿拉伯國家的人民都盼望自己的國家與埃及合並,接受偉大領袖納賽爾的領
導。1958年2月,敘利亞與埃及合並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納賽爾的大阿拉
伯聯邦的夢想,好像已經看到了曙光。

  然而一個統一強大的阿拉伯聯邦,必然威脅到以色列的生存,以色列不允許
阿拉伯聯邦的誕生,要把她扼殺在搖籃中。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對埃及
發起突然襲擊,拉開“第三次中東戰爭”的序幕。以色列在幾天之內摧毀了埃及
十幾年裝備起來的空軍,占領了埃及的整個西奈半島。埃及軍事上的慘敗,大大
打擊了納賽爾的威信,破碎了納賽爾的夢,也破碎了阿拉伯人的夢。

  1970年9月28日,納賽爾因心髒病突發去逝,幾十萬人為他送葬,人
們唱著:“世間唯一的神安拉,納賽爾是他的愛兒”。那時全世界的阿拉伯人把
阿拉伯統一、阿拉伯複興的期望寄托在納賽爾身上。納賽爾死了,埃及敗了,阿
拉伯的統一和複興,轉眼變成看不到期待的渺茫。

  1950年代到1960年代,也就是納賽爾的時代,泛阿拉伯主義是阿拉
伯世界的主流思想。納賽爾死後,利比亞的卡紮菲、伊拉克的侯賽因都試圖繼承
納賽爾的衣缽,重新打起“泛阿拉伯主義”的大旗,統一阿拉伯世界。但他們的
資曆、人品和威望,都無法與納賽爾相比,納賽爾沒有接班人。此後,泛阿拉伯
主義雖然仍是阿拉伯世界的主流思想之一,但其主導地位已逐漸被“泛伊斯蘭主
義”,即我們所說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所代替。

  泛阿拉伯主義和泛伊斯蘭主義非常不同。泛阿拉伯主義是非宗教性的,旨在
建立一個政教分離的國家聯邦,強調不論宗教信仰,不論民族,凡是講阿拉伯語
的都是一家人;泛伊斯蘭主義則是宗教性的,旨在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體係,
強調不論國家,不論種族,不論講什麽語言,凡是信伊斯蘭教的都是一家人。泛
阿拉伯主義的基石是阿拉伯語言、阿拉伯文化,而泛伊斯蘭主義的基石則是伊斯
蘭宗教信仰。伊拉克的薩達姆侯賽因是泛阿拉伯主義者,而阿富汗的塔利班則是
泛伊斯蘭主義者。

  “泛伊斯蘭主義”或“原教旨主義”可以追溯到本世紀初的伊斯蘭政治家和
宣傳家哲馬魯丁•阿富汗尼。1920年代創建的“穆斯林同胞團”,是現在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的先驅。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基本思想是:“為什麽近
代伊斯蘭國家落後了?為什麽伊斯蘭教徒不斷被異教徒欺壓?那是因為我們偏離
了伊斯蘭的真正精神和基本原則。我們必須返回到伊斯蘭精神的原點,才能改變
伊斯蘭世界的現狀。”

  人們為什麽會信奉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其實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也有自己的理
論:“現在人類社會的戰爭、暴行、屠殺、迫害,都是來自所謂社會主義、共產
主義、民×主義、法西斯主義等人類頭腦中的不潔思想。要消滅戰爭、消滅迫害、
消滅犯罪,達成一個平等幸福的人類社會,就要清除人類頭腦中不幹淨、不純潔
的思想。而達到這個目的的唯一辦法隻有一個,那就是伊斯蘭精神。”

  在1960年代以前,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是少數派,並沒有很多的支持者。
但進入1980年代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迅速抬頭,出現了伊朗,阿富汗塔利
班這樣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國家。被視為恐怖主義分子的本拉登,更是推崇伊斯
蘭原教旨主義。埃及等比較西方化的阿拉伯國家,也受到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很
大影響。比如埃及最高法院放棄了1979年製定的男女平等同權的法律,就是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回歸的一個示例。

  從另一方麵來看,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抬頭,也與阿拉伯國家的近代化發展,
經濟開發失敗有密切關係。阿拉伯國家的普通人民看到的是什麽?是上漲的物價,
擴大的貧富差距,無德的商人,陰謀的政治家,敗壞的社會風氣,掠奪阿拉伯財
富的異教徒……在這樣烏煙瘴氣的社會中,一般大眾難免產生對社會的怨憤心理,
需要尋求一種精神寄托,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正給了他們精神的解脫。

  在1970年代前,阿拉伯人把解放巴勒斯坦看作是民族解放戰爭,是為民
族而戰;而現在阿拉伯人把解放巴勒斯坦看作是“聖戰”,是為神而戰。成立於
1960年代的巴勒斯坦抵抗組織叫做“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不叫“巴勒斯坦
聖戰組織”,而成立於1980年代的阿富汗抵抗組織叫做“阿富汗聖戰者伊斯
蘭聯盟”,不叫“阿富汗解放聯盟”,也反映了阿拉伯世界思想思潮的變遷。

  泛阿拉伯主義的釀成和泛伊斯蘭主義的釀成,既有阿拉伯人的內部原因,也
有國際社會的外部原因。從泛阿拉伯主義到泛伊斯蘭主義,表現出當代阿拉伯人
對國家和政府的失望,不得不到神的旗幟下尋求解脫的歸屬意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