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華爾街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橫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馬冷眼瞧
個人資料
正文

肉荒糧荒,歸根結底是人荒

(2008-04-27 15:24:48) 下一個
肉荒糧荒,歸根結底是人荒
  
作者:易富賢 daguokongchao@gmail.com
  
  1968年美國昆蟲學家保羅·埃利希在《人口爆炸》中預測,由於人口增長,糧食不足,1970年代和1980年代會發生大饑荒,餓死數億人。1972年全球思想庫羅馬俱樂部的《增長的極限》認為,由於世界人口與經濟的指數式的無限增長,全球的增長將會因為糧食短缺和環境破壞於21世紀某個時段內達到極限,為了避免世界崩潰的最好方法是限製增長(尤其是人口增長)。這兩本書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強大的控製生育的思潮,聯合國成立了人口基金鼓勵發展中國家實行計劃生育(1976年印度也曾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但在選民的反對下而被廢除)。
  
  受這種思潮的影響,宋健等學者從糧食角度分析,認為中國理想人口數量應在6.8億以下;如果生育2個孩子,我們整個民族將一直處於不良式供應狀態 [1]。於是中國1980年開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但是在1990年代中期中國還出現糧食大量過剩,糧倉爆滿,農民“賣糧難”的問題。不知這些學者又作何感想?
  
  《人口爆炸》、《增長的極限》的預言雖然全部破產,但卻像兩把屠龍刀,誘逼中國實行計劃生育。現在國際社會又出現糧食威脅論,糧價也漲,有人以此反對調整人口政策。
  
  一個國家的農業用地是人口承載力的關鍵要素。農用地包括耕地、長期作物用地、草原三者之和。長期作物:葡萄、果樹、橡膠、咖啡樹等,不包括森林。全世界人口上2千萬的國家共有52個,人口57.3億,占全球人口88%。以人均農用地計算,中國排名第32位,排在中國前麵的31個國家人口18.08億,排在中國後麵的20個國家人口26.09億。就是說,除中國以外,40.9%的人口人均農用地麵積比中國多,59.1%的人口人均農用地麵積比中國少。從人均耕地計算,中國排名第35位。英國、荷蘭、日本、韓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的人均耕地都比中國少,台灣地區的人均耕地麵積隻有大陸的三分之一左右[2]。
  
  並且影響糧食產量的因素很多,人均耕地多並不意味著糧食產量多。印度人均耕地是中國的1.36倍,但中國糧食在近年產量最低的2003年也還有4.31億噸(1998年為5.12億噸,2005年為4.84億噸),而印度2003年的糧食產量隻有2.49億噸(中國1980年糧食產量就已達3.21億噸),中國2003年的肉類、禽蛋、水產品、水果產量均大大超過印度[2]。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及農業現狀2006年》的資料,人均每天膳食熱能供應,世界平均為2790大卡,發展中國家平均為2660大卡,發達國家平均為3490大卡;中國為2940大卡,在全世界172個國家中位居57位,稍低於韓國的3040大卡,高於印度的2440大卡、日本的2770大卡 [3,4]。中國人均每天蛋白攝入量為82克,在全世界172個國家中排名 64位,遠高於印度的57克,低於韓國的89克、日本的92克。中國人均每天脂肪攝入量為90克,在全世界172個國家中排名 56位,高於印度的52克、韓國的78克、日本的86克[4]。
  
  由於世界耕地分布極不均勻,糧食生產也極不均勻,大多數國家糧食都或多或少依賴進口。韓國糧食自給率隻有25.3%。日本的糧食自給率長期低於40%,不過,不同的糧食品種自給率差別很大,大米的自給率為94%,而小麥的自給率隻有12% [5]。全球165個參評地區中隻有32個地區穀物糧食自給率超過100%,中國自給率為94.6%(排名45位),巴西為86.8%(排名50位),日本為24.2%,韓國為32%,台灣隻有19.1% [6]。全球175個參評地區中隻有53個地區蔬菜自給率超過100%,中國自給率為101.2%(排名39位),日本為80.8% [7]。全球175個參評地區中隻有48個地區肉類自給率超過100%,中國自給率為99%(排名67位),日本為52.5%,韓國為79.1% [8]。全球91個參評地區中隻有37個地區魚和海產品自給率超過100%,中國自給率為93.3%(排名40位),日本為48.4%,韓國為88.3%,法國為39.30%,連美國也隻有73.9% [9]。
  
  就是說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在世界上還處於上遊,與日本、韓國等國也沒有什麽差別,並且糧食自給率高於95%。如果中國因為擔心糧食危機而需要計劃生育的話,那麽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需要計劃生育,但是世界其他國家並沒有實行計劃生育,不少國家反而在鼓勵生育。
  
  可見,從農用地和耕地角度看,中國並不處於劣勢,從資源角度講,糧食是不難解決的問題。但是非耕地因素卻可能製約中國的糧食安全。
  
  1978年改革開放後,由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和國家糧食統購價格提高,大大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1980年到1984年中國糧食產量快速增長。在糧食連年增產的形勢下,1985年開始采取了抑製糧食生產的政策,取消糧食統購,改為合同定購,定購糧食實行“倒三七”比例價,加上不少地區取消鼓勵糧食生產的政策,農業投資降低(農用工業投資比重由1952—1980年占4.2%下降到“六五”期間的1.3%;很多行之有效的增產糧食技術由於農業科技推廣體係的問題,未能及時推廣),挫傷了糧食主產區和糧農的生產積極性,致使糧食播種麵積減少, 1989年的糧食總產量僅是1984年的水平。1990年以後政府高度重視發展糧食生產,從投入、資金及政策方麵采取多種辦法鼓勵糧食生產的發展,中國糧食生產擺脫停滯下滑趨勢,1998年達到5.12億噸(主要是單產增加所致,因為1980年以來糧食播種麵積還略有下降)。糧食供過於求,買不出去,國家倉庫爆滿。國家領導人以為糧食已經不是問題,2001年9月,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第六屆世界華商大會舉行的“中國經濟論壇”上發表演講時宣稱“中國已經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吃飯問題”。但是,從1999年開始,中國的糧食生產又出現了連續的滑坡,而且是糧食播種麵積、單產和總產量的全麵下降。到2003年,糧食總產量隻有4.31億噸。中國近年來糧食生產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糧食生產經濟效益的急劇減少。農民出售糧食的平均價格從1995年以來連續多年下滑,而且下降的幅度很大。全國糧食的平均出售價格,1995年為1.50元/公斤,但到2000年已下降到不足1元/公斤,下降了36%(還不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而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卻又持續上漲。1995年糧食生產的淨產值達到5700元/公頃,但隨後幾年一直快速減少,到2000年隻為2900元/公頃[10]。
  
  1980年以來,國家對農業投入降低。一是農業基本建設投入不足,占國家基本建設投入的比重,“六五”時期為5.1%,“七五”為3.3%,“八五”為3%,可見逐年減少。由於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老化,全國約有1/3的水庫帶病運行,60%的排灌工程急需維修,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逐年下降,遭受災害麵積逐年擴大。二是農業科研經費嚴重不足。我國農業科研經費占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不到0.1%,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比重不到0.2%,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由於比較利益的驅使,社會、企業和農戶對農業的投入也不多。沒有建立國家、企業、農民合作組織的財政、金融、稅收、農產品價格補貼等體係和運行機製,農業投入不足正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緩慢的主要因素。在我國,農業生產和農業主要投入中,資金、化肥、農藥、種子以及產出的加工、購銷等領域基本上被相關部門壟斷了,而任何可以憑借壟斷地位獲得超額利潤的部門都會堅持並加強原有製度。這些年政府增加投入的結果是:一方麵投入大多數下達到有關部門,轉變為部門利益;另一方麵最近10年農業成本每年增加10%,而農產品價格連續4年低迷,使得負效益嚴重。農業政策的目標本是針對農業生產者的,但農民得不到的好處消耗到龐雜的中間環節,造成巨大的政策損失[11]。
  
  2004年政府重新將中央“一號文件”恢複到農業問題,增加農產品價格,取消農業稅,糧食產量又恢複性增加,2005年糧食產量增加到4.84億噸,糧食種植麵積也有所增加。可見目前影響糧食產量的主要是農業政策而不是人均耕地。
  
  從長遠看,威脅中國糧食安全的將是人口結構—無人種地!肉荒、糧荒,歸根結底是人荒。
  
  日本、韓國、台灣等地區糧食自給率不斷下降(比如日本的糧食自給率從1960年的80%下降到現在的不到40%),並不是因為耕地不夠,而是因為當時國際糧食價格較低,在國際社會的重壓之下被迫放開糧食市場,出現糧食自給率降低和農產品過剩的怪現象,低糧價迫使大量農業人口離開土地,而又由於生育率降低使得沒有年輕人補充農業隊伍,很多農業用地長期休耕,這些地區森林覆蓋率不斷增加就是明證,以前很好的良田都轉變為森林。
  
  其他地區(日、韓、台等地除外)的工業化過程人口都還快速增加,既滿足城市對勞動力的需求,農村又還留有充足的勞動力,且提高農業機械化,糧食無憂。但計劃生育卻逼迫中國走一條畸形的工業化道路,城市出現民工荒,農村無人種地,機械化卻又滯後。中美經濟現代化差距百年[12],能指望農民一夜之間跨越百年趕上美國現在的生產效率?
  
  計劃生育的初衷是提高人均耕地(其實中國並不少),但實際結果是無人種地,那麽提高的人均耕地又有什麽意義?要是1980年就徹底停止計劃生育,到2035年的時候勞動人口將比實際增加2億多,隻要有1/5從事農業生產,就足以養活全國所有人口一大半。
  
  計劃生育減少孩子數,大家都將孩子當成精英培養而不是當成農民培養,而高校擴招滿足了大家這種願望,但是社會卻並不需要大量的“精英”(美國每年也隻能接受6.5萬名高科技移民;但卻累計有上千萬非法藍領工人,國會還擬將他們合法化),導致大量大學生“精英”失業。又將教育、醫療產業化,農藥、化肥、農機等也過度漲價,農業附加成本大增,使得在農村沒有生路,即便肉價、糧價大幅提高(城市卻無法承受),也難阻耕地拋荒(現在湖南、四川、廣西、江西、重慶等很多地方大片拋荒,有些本來可以種兩極的現在也隻種一季了,但是給上麵看的“數字”上並沒有拋荒,決策層可能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從某種角度看,現在的肉價、糧價高漲,都漲到教育、醫療、農藥、花費、農機行業去了,並沒有漲到農民手上。
  
  城市人認為農民素質低,種地很容易。其實不然,就像培養高級技工比培養研究生還要難一樣,培養合格農民也不易。農村有句俗話:三年培養一個泥瓦匠,十年培養不了一個種地匠。1975年左右之後出生的人大多沒有足夠的務農經驗,即便出現糧食危機,也不會回農村種地的(日本、韓國、台灣糧食過度依賴國際市場,就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農村勞力而不是沒有耕地)。目前農村的主力勞力是五六十歲的農民,等他們老年後中國將麵臨嚴重糧食危機!
  
  日本、韓國人口少,不足以影響國際糧食市場,中國是人口大國,對國際糧食市場衝擊大一些。中國與世界主要國家既合作又競爭,國際關係變幻莫測,糧食最好能夠自給,並且既然中國農用地資源充足,將中國這麽大一個農產品市場拱手讓給外國從經濟上看也不合算。盲目追求美國的大農場式農業生產,也不符合中國的實際。實際上除了美、加、澳等國有條件實行機械化農業大生產外,對世界其它國家更適合的道路是集約化、高勞動力投入的農業生產。因此中國必須保證有足夠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一方麵保證糧食基本自給,另一方麵充分利用廣袤的農業用地,否則將是巨大的損失。今後國際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可能會調整,生態農業的比例將會增加(比如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塑料等都需要勞動力),生態旅遊也將成為一個規模化產業,由於產業的多樣化趨勢,農村也將容納很多第三產業人員。
  
  日本、韓國、台灣糧食自給率不足40%,中國大陸不應走他們的老路,應該既要保護耕地,更要保護農村勞動力 (數量、質量、結構、利益和積極性)。
  
  計劃生育已經導致中國人口結構畸形,今後考慮問題要考慮到自己的“人”力,要考慮到自己的“殘疾”的人口結構。如果中國工業化過程走其他國家(尤其是日本、韓國等國)的老路,中國將麵臨嚴重糧食危機。中國在完成城市化後,農村人口比例將會比目前的發達國家要高。城市化在吸取勞動力的時候,也要注意農村的勞動力結構和知識結構,要是都是老弱病殘的人在種地,今後就會麵臨糧食問題。
  
  中國工業化過程麵臨農業勞動力的不足,這意味著必須盡快實現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以降低對勞動力的需求。水稻、玉米、小麥是我國的三大糧食作物,三大糧食作物麵積約占全國糧食生產總麵積的75%,產量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86%。所以,三大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的重要內容和發展重點。目前,小麥機播、機收水平都已經超過了80%,意味著小麥生產過程已經基本實現機械化。2005年,水稻機收水平達33.5%,水稻機械化種植水平還較低,才7.14%;玉米機播水平達52.7%,玉米機收水平僅3.12%。全國玉米麵積和產量第一大省吉林省,2005年玉米機播水平達67.3%,機收水平才0.9%[13]。這說明中國的機械化麵臨攻堅戰,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緊迫感。
  
  國家要趁著現在農村還有一些勞動力,投資進行農田水利建設,改造一些主要商品糧基地,使這些基地適於機械化耕作,並且修建農業公路以便於農機運行,並且需要保證農機用的燃料供應。考慮到中國很多地區的耕地在山區,並不適合大型農機,國家應該攻關、推廣小型農機以充分利用耕地。取消農業稅隻是小惠,難以提高生產積極性,還應該大幅降低農業的附加成本(如教育、醫療、化肥、農機等)。否則今後國際上因為廣泛采用機械化作業,平均勞動力成本低,農產品價格低,將會對中國農業造成非常大的衝擊,因為此時中國勞動力成本相對升高後,中國農業將麵臨高成本低產出,沒有足夠的農民願意種地。到時中國糧食將過度依賴進口,就像現在的能源過度依賴進口一樣,是國家安全的隱患。
  
  另外必須加強對農業科技的投入,“三色”農業並重[14]:
  1、綠色農業(傳統農業):目前18億畝耕地尚有2/3左右為中低產田,單產尚有很大提高潛力。品種也還有待優化。中國60億畝草原潛力巨大。
  2、白色農業(微生物農業):中國作物秸稈每年約有5億噸,如用1億噸通過微生物發酵,可得相當於400億公斤的飼料糧,是我國每年飼料用糧的50%。一座年產10萬噸單細胞蛋白質的微生物工廠,能生產出相當於180萬畝耕地生產的大豆蛋白,或3億畝草原養牛所生產的動物蛋白。
  3、藍色農業(海洋農業):中國大陸近海僅200米等深線內可開發利用的就至少有22億畝(相當於11億畝陸地良田)。
  
  此外,還應用全球化眼光看待農業分工:蔬菜、瓜果等不需要高度機械化,更主要依賴勞力,價格遠高於糧食。不但可以用蔬菜、瓜果換回糧食(等於是用勞動力進口耕地),並且還能創收,同時增加就業(由於保證了足夠的農業勞動力和耕地,緊急情況轉變為糧食生產可保證糧食安全無虞)。
  
  現在必須未雨綢繆!
  
  注釋:
  1.陳衛,孟向京.中國人口容量與適度人口問題研究. 中國人口網. 2004-03-26. http://www.chinapop.gov.cn/rklt/rkyjhsyyj/t20040326_1512.htm
  2.易富賢. 《大國空巢》,大風出版社,2007年. http://www.strongwind.com.hk/product/978-988-99725-3-0.aspx
  3.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及農業現狀2006年》ftp://ftp.fao.org/docrep/fao/009/a0800c/a0800c08.pdf
  4.Food Security Statistics: Dietary Energy, Protein and Fat.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06-06-30. http://www.fao.org/faostat/foodsecurity/Files/FoodConsumptionNutrients_en.xls
  5.各國糧食自給率報告:法國最高達329% 日韓墊底.新華網(來源:環球時報). 2008年04月1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4/11/content_7958662.htm
  6.Self-sufficiency: Cereals. Economic and Social Data Rankings. http://www.dataranking.com/table.cgi?LG=e&TP=fo06-1
  7.Self-sufficiency: Vegetables. Economic and Social Data Rankings. http://www.dataranking.com/table.cgi?LG=e&TP=fo06-2
  8.Self-sufficiency: Meat. Economic and Social Data Rankings. http://www.dataranking.com/table.cgi?LG=e&TP=fo06-3
  9.Self-sufficiency: Fish & seafood. Economic and Social Data Rankings. http://www.dataranking.com/table.cgi?LG=e&TP=fo06-4
  10.朱希剛.自給與進口:中國糧食供需平衡分析. 經濟參考報. 2005-03-30. http://www.sannong.gov.cn/njlt/gnwz/200503300587.htm
  11.李水山.我國“三農”問題中的結構性矛盾和體製性障礙. 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社會學人類學中國網. 2006年8月9日.
  12.解讀中國現代化報告:中美經濟現代化差距100年.人民網. 2005年02月19日.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3187542.html
  13.中國農機學會農機化分會理事長白人樸在“山東桓台—中國玉米收獲機械化第一縣”新聞發布會上的講話. 2006年9月9日. http://www.camn.agri.gov.cn/Html/2006-9-11/2_1846_2006-9-11_2585.html
  14.三色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 中國農業網. 2006年6月25日. http://www.chinacrops.org/kjyw/kjxw458.htm

可通過下麵網站下載《大國空巢》幻燈片2008-4-10版本
http://ishare.iask.sina.com.cn/cgi-bin/fileid.cgi?fileid=3590503
http://home.ca.astound.net/~maxiangjiang/china_population.ppt
http://www.supportbytoolbar.com/dgkc2008-4-10.pp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