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華爾街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橫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馬冷眼瞧
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穩住了匯率引入了通脹

(2007-08-20 05:41:05) 下一個

中國穩住了匯率引入了通脹

  中國穩住了匯率引入了通脹那篇文章的大意有兩點:一,因為中國是大國,是個蒸蒸日上的大經濟體,不是小國如阿根廷、立陶宛,所以中國的中央銀行,適宜以穩定物價為己任,而不適宜以穩定匯率為己任;二,若非要以穩定匯率為己任,那麽被動地“輸入”國外的通脹或通縮,就是不可避免的代價。

  首先,貨幣是一種中性的尺度。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確舉足輕重,但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價值的尺度,是因為它傳遞著經濟信息,是因為每個人都憑著它來安排生活和生產。說貨幣重要,並不是它可以無中生有,不是說多印鈔票就能創造就業 、就能影響真實的利率、就能推動社會的繁榮。

  撇開短暫和局部的誤導不說,如果一個人長得很矮,你是不能通過修改度量衡來使他長高的;如果一個人很長壽,你是不能撥動時鍾來縮短他的壽命的。也就是說,假如經濟情況本身就在劇烈變動,那麽就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經濟指標來反映這種變動。

  現在,實實在在的經濟變動,就是中國經濟實力增強了。因為勞動力低廉,產品質量上升,我們賣給外國人的東西多了,同時也就提高了我們購買外國貨物的能力。我們的確可以把換來的美元暫時攢起來不花,但這並不表示我們沒有能力花。我們總要花的。永遠不花,就是傻瓜。

  因為用人民幣標價的那些中國貨物和中國服務受歡迎,所以外國人爭著拿美元來兌換人民幣,以便享受中國的貨物和服務。在爭奪人民幣的過程中,用人民幣換取美元的比率就會被抬高,也就是大家說的“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了。

  比方說,過去要用8塊人民幣才能換人家1美元,現在人家很需要人民幣,所以給他6塊人民幣,他就願意把他那1塊美元給我們了,這就是人民幣升值 。但我們堅持不升。那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說:不行不行,給你6塊人民幣不行,一定要給你8塊!

  當1塊美元隻值6塊人民幣的時候,你非要給人家8塊不可,那麽你就是在送價值2塊的禮了;既然多買多送,那麽美元就會源源不斷流入中國。這些美元可能是以前存的,也可能是新近印的。中國的外匯儲備直線上升,部分原因是這樣造成的。來者不拒,結果是穩住了匯率,也引入了通脹。

  要馬上指出,這通脹還不是什麽壞事。這種通脹不是政府連年濫發鈔票造成的,而是一次性的物價調整,是“穩住匯率”的自然反映,是實施“聯係匯率”的必然結果。既然中國經濟相對別國經濟轉強了,那麽這種強勢不在匯率上反映出來,就得在物價上反映出來。

  擺在中央銀行麵前的,有兩套好方針,還有一大堆壞方針。那一大堆壞方針,其特點就是“樣樣兼顧”——時而要穩住匯率,又時而要穩住物價,再時而要穩住就業。世界各國中央銀行的曆史表明,任務越多,表現越差勁;任務越單純,表現越出色。

  兩套好(也就是單純)的方針:一是盯死外幣,這外幣可以是美元、歐元、或不對外公布的一攬子外幣。這樣,人民幣的貨幣發行量就跟外幣流入量鉤死了。流入外幣越多,人民幣發行量就越多。這是“聯係匯率”的一般模式,中央銀行實際上喪失了貨幣發行權。一些小地區小國家,把自己國家的貨幣鉤在一些大國的貨幣上,好處是免除了政府濫發貨幣的危險。

  二是盯死物價。讓國內保持穩定的、接近零的通脹率,好讓國內的生產和生活有一個可信賴的價值尺度。這樣做的同時,也就得讓外匯自由流動,讓匯率自由浮動。對大國來說,無論從經濟上考慮,還是政治上考慮,都似乎更合適這樣做。

  哪一種方案都有代價,都有得益者,都有受損者。匯率波動對做國際貿易的人不利,物價波動對靠存款過日子的人不利。但經濟本身是波動的,避免不了,可選擇的隻是通過哪一種指標來反映這些波動而已。無論選擇哪一種,都是基於操作便利的權衡,與什麽主權啊、麵子啊、陰謀論啊,都沒有關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