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華爾街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橫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馬冷眼瞧
個人資料
正文

《貨幣戰爭》

(2007-02-02 22:13:42) 下一個

《貨幣戰爭》

破譯美元的“達分奇密碼”
宋鴻兵

為什麽你不知道美聯儲是私有的中央銀行?
誰擁有美聯儲?
誰控製著美國的貨幣發行權?
為什麽美國總統遇刺的比例高於美軍諾曼底登陸一線部隊的傷亡率?
誰是這個世界真正的統治者?
當心“世界統一zf和世界統一貨幣”!
誰在做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霸盤生意”?
為什麽房地產貸款增加越快,你手中的人民幣就越不值錢?
為什麽債務“貨幣化”與部分準備金製度注定了貧富分化?
為什麽美國的國債和MBS是在給中國人民“打白條”?
為什麽要求人民幣升值是聲東擊西?
他們將如何打垮中國的金融體係?
誰在“妖魔化”黃金?
為什麽黃金是真正的“貨幣之王”?
為什麽黃金是美元這個龐然大物的死穴?
戰爭已經開始,雖然看不見硝煙!

“隻要讓我控製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我不在乎誰製定法律。”
梅耶.羅斯切爾德

“我堅信銀行機構對我們的自由的威脅比敵人的軍隊更嚴重。”
“如果美國人民最終讓私人銀行控製了國家的貨幣發行,那麽這些銀行將先是通過通貨膨脹,然後是通貨緊縮,來剝奪人民的財產,直到有一天早晨當他們的孩子們一覺醒過來時,他們已經失去了他們的家園和他們父輩曾經開拓過的大陸。”
美國第3屆總統托馬斯.傑弗遜

“銀行想要殺了我,但我將殺死銀行”
美國第7屆總統安德魯.傑克遜

“我有兩個主要的敵人:我麵前的南方軍隊,還有在我後麵的金融機構。在這兩者之中,後者才是最大的威脅。我看見未來的一場令我顫抖的 危機正在向我們靠近,讓我對我們的國家的安危顫栗不已。金錢的力量將繼續統治並傷害著人民,直到財富最終積聚到少數人手裏,我們的共和國將會被摧毀。我現 在對這個國家安危的焦慮勝過以往任何時候,甚至是在戰爭之中也是如此。”
美國第16屆總統 林肯

“(現 代)銀行原本就是不公正的,它帶著罪惡降生。銀行家們擁有著地球。剝奪他們的一切,但留下創造儲蓄(Deposit)的權力,他們隻需要動動筆,就能創造 出足夠的儲蓄來贖回他們丟失的一切。但是,如果剝奪了他們創造儲蓄的權力,一切財富的好運都會消失,也包括我自己的,它們(創造儲蓄的權力)應該消失,因 為這將帶來一個更幸福和更美好的世界。但是如果你們願意繼續成為銀行家們的奴隸,並為你們的被奴役支付費用,那就讓他們繼續創造儲蓄好了。”  
約四亞.斯坦普爵士 英格蘭銀行行長,英國第二富豪

“列寧曾說過顛覆資本主義製度最好的辦法就是使其貨幣貶值。通過連續的通貨膨脹過程,zf可以秘密地、不為人知地沒收公民財富的一部 分。用這種辦法可以任意剝奪人民的財富,在使多數人貧窮的過程中,卻使少數人暴富。沒有任何手段能像它(通貨膨脹)這樣如此隱蔽和可靠地來顛覆現政權了。 這個過程潛在地積聚了各種經濟規律中的破壞因素,一百萬人中也不見得能有一個人看得出問題的根源。”
凱恩斯, 1919
“在 沒有金本位的情況下,將沒有任何辦法來保護(人民的)儲蓄不被通貨膨脹所吞噬,將沒有安全的財富棲身地。這就是那些福利統計學家激烈反對黃金的秘密。赤字 財政簡單地說就是沒收財富的陰謀,而黃金擋住了這個陰險的過程,它充當著財產權的保護者。如果人們抓住了這一核心要點,就不難理解有人對金本位的惡意誹謗 了。”
格林斯潘, 1966
“如同自由一樣,黃金從來不屈居於低估其價值的地方。”
莫裏爾, 1878

序言 起航的中國經濟航母,會一帆風順嗎?

第一章 羅斯切爾德家族–歐洲唯一的強權
1.1 拿破侖的滑鐵盧與羅斯切爾德的凱旋門
1.2 羅斯切爾德起家的時代背景
1.3 老羅斯切爾德的第一桶金
1.4 內森主宰倫敦金融城
1.5 傑姆斯征服法蘭西
1.6 所羅門問鼎奧地利
1.7 羅斯切爾德盾徽下的德國和意大利
1.8 羅斯切爾德金融帝國
第二章 國際銀行家和美國總統的百年戰爭
2.1 刺殺林肯總統
2.2 貨幣發行權與美國獨立戰爭
2.3 國際銀行家的第一次戰役: 美國第一銀行(1791-1811)
2.4 國際銀行家卷土重來:美國第二銀行(1816-1832)
2.5 “銀行想要殺了我,但我將殺死銀行”
2.6 新的戰線:“獨立財政係統”
2.7 國際銀行家再度出手造成 “1857年恐慌”
2.8 美國內戰的起因源於歐洲的國際金融勢力
2.9 林肯的貨幣新政
2.10 林肯的俄國同盟者
2.11 誰是刺殺林肯真正的凶手?
2.12 致命的妥協:1864年國家銀行法
第三章 美聯儲 — 私有的中央銀行
3.1 神秘的哲基爾(Jekyll)島
3.2 華爾街七巨頭:美聯儲的幕後推手
3.3 策立美聯儲的前哨戰:1907年銀行危機
3.4 從金本位到法定貨幣(Fiat Money):銀行家世界觀的大轉變
3.5 1912年大選烽煙
3.6 B計劃
3.7 美聯儲法案過關,銀行家美夢成真
3.8 誰擁有美聯儲?
3.9 美聯儲第一屆董事會
3.10 不為人所知的聯邦谘詢委員會
第四章 戰爭與大衰退:國際銀行家的“豐收時節”
4.1 沒有美聯儲,就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
4.2 戰爭中的美聯儲
4.3 “為了民主和道德原則”,威爾遜走入戰爭
4.4 美國戰時的重要人物
4.5 凡爾賽和約:一份為期20年的休戰書
4.6 剪羊毛 (Fleecing of the Flock) 與美國1921年農業衰退
4.7 國際銀行家的1927年密謀
4.8 1929年泡沫破裂: 又一次”剪羊毛“行動
4.9 策劃大衰退的真正圖謀
第五章 廉價債務貨幣的“新政”
5.1 凱恩斯的 “廉價貨幣”
5.2 1932年總統大選
5.3 誰是佛蘭克林. 德蘭諾.羅斯福
5.4 廢除金本位:銀行家賦予羅斯福的曆史使命
5.5 “風險投資”選中了希特勒
5.6 華爾街資助下的納粹德國
5.7 昂貴的戰爭與廉價的貨幣
第六章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
6.1 “精神教父”豪斯上校
6.2 國際清算銀行:中央銀行家的銀行
6.3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
6.4 統治世界的精英集團
第七章 誠實貨幣的最後抗爭
7.1 肯尼迪:白銀美元的殉葬品
7.2 約翰遜:美元銀本位的終結者
7.3 “黃金互助基金”
7.4 特別提款權
7.5 廢除黃金貨幣的總攻
7.6 “經濟刺客”與石油美元回流
7.7 裏根:離心髒僅一毫米的子彈打碎了金本位的最後希望
第八章 不宣而戰的貨幣戰爭
8.1 1973年中東戰爭: 美元反擊戰
8.2 保羅.沃爾克:世界經濟“有控製地解體”
8.3 世界環保銀行(World Conservation Bank):要圈地球30%的陸地
8.4 金融核彈:目標東京
8.5 索羅斯:國際銀行家的金融黑客
8.6 阻擊歐洲貨幣的“危機弧形帶”
8.7 亞洲貨幣絞殺戰
第九章 美元死穴與黃金一陽指
9.1 部分儲備金體係: 通貨膨脹的策源地
9.2 債務美元是怎樣“煉成”的
9.3 美國的“債務懸河”與亞洲人民的“白條”
9.4 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霸盤生意”
9.5 房利美和房地美(GSE): “第二美聯儲”
9.6 黃金:被軟禁的貨幣之王
9.7 一級警報:2004年羅斯切爾德退出黃金定價
9.8 黃金一陽指
第十章 謀萬世者
10.1 貨幣:經濟世界的度量衡
10.2 金銀貨幣:動蕩經濟世界的定海神針
10.3 債務貨幣脂肪與GDP減肥
10.4 金融業: 經濟的戰略空軍
10.5 中國的金融戰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10.6 金銀中國元:邁向世界儲備貨幣之路

貨幣戰爭 序言
起航的中國經濟航母,會一帆風順麽?

——寫在中國加入WTO五周年、金融全麵對外資開放之際

趙煜堃
美國財長保爾森在訪華前夕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有線電視頻道CNBC訪問時指出,作為經濟大國,“他們已是全球經濟的領導者,世界其他國家不會再給他們很多時間”。毫無疑問,這個“他們”,就是中國。
顯然,今天的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將自己變成全球經濟舉足輕重的一部分。一係列的經濟數據和跡象都表明,龐大的中國經濟航母,已經起程。
如果說,三年前政治局請幾位學者進京講授大國崛起的曆史,還隻是在為中國可以預見的發展作準備,那麽從“崛起”到“發展”提法上的變化,就足以看出中國自信心的調整、看出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之快,甚至超過了中央電視台那部叫作“大國崛起”的拍攝速度。
全世界都把目光對準中國:“21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2040年左右,中國經濟實力將趕超美國”的說法不絕於耳,似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已成定局。
然而,起航的中國經濟航母,會一帆風順麽?在未來至關重要的50年內,中國經濟能夠保持現有的“航速”,勇往直前麽?可能影響航向、航線、航程的不可測因素又有哪些呢?
按 常規分析,中國這艘巨型航母未來數十年最為險峻的航程是能否平安通過“TW海峽”,以及在東亞相關海域能否獲得製海權。但是,筆者認為,中國能否在本世紀 中葉成為真正世界經濟強國的最主要隱患,更有可能來自於一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即潛在的“金融大戰”的威脅。這種威脅的危險度,隨著中國加入 WTO五年 屆滿、金融業將對外資的全麵開放而日益加劇。
即將對外資全麵開放的中國金融業,能夠有足夠的抗打擊能力包括實戰經驗,來防範金融衍生工具等一係列金融手段的“遠程精確打擊”麽?
以 海戰作比:十年前,中國潛艇逼退美“尼米茲”號航母,今年10月底,中國“宋級”潛艇再次貼近至美軍“小鷹號”戰鬥群五英裏。中國在軍力暫時無法與美軍抗 衡的現實情況下,製定出憑借潛艇戰術特性遏製美軍航母群的相應戰略。同樣,在中國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根本無法保證,某些認為中國強大有損於自身利益的國 家不會在經濟領域,以金融戰爭的“核潛艇”,攻擊中國這艘已經起航的經濟航母,令中國經濟發展改變航向和航程。中國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強國目前隻是常規 性的預測,並沒有包括對重大突發性事件所可能造成的破壞與阻撓的評估,比如金融戰。
金 融對外資開放,做個不恰當比喻,其風險甚至可能大於讓美國的所有航母編隊開到中國臨近海域。因為軍事攻擊最多摧毀建築設施消滅人體,以中國的疆域之廣,常 規戰爭幾乎不可能造成中國經濟命脈的徹底損傷。而金融戰爭的隱蔽性和無戰例借鑒無實戰演練的殘酷性,對中國國家防務是一個巨大挑戰。一旦整個國家的經濟 秩序遭到金融戰打擊,會迅即造成國內局勢動蕩,由“外患”引發“內亂”。
曆 史和現實同樣嚴峻:蘇聯的解體、盧布的貶值;亞洲金融風暴、“四小龍”們偃旗息鼓;riben經濟仿佛被灌了迷魂藥似的一蹶不振。我們是否仔細想過:這一 切隻是偶然或者巧合?如果不是,誰是幕後發力的真正推手?誰又可能成為下一個被暗算的目標?最近幾個月來,前蘇聯的特工和能源大亨、歐洲的銀行家接二連三 被暗 殺,這和前蘇聯的垮台有沒有聯係呢?決定蘇聯解體的最主要因素是政治改革還是金融打擊?
這 不能不令人為中國金融體係的防禦能力擔憂,進而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前途擔憂。即便暫且擱置人民幣匯率和一萬億外匯儲備不談,那麽國家層麵的、國與國之間遊離 於正常金融秩序視線之外的政治熱錢的博弈,中國到底處於怎樣的態勢,這不能不成為關注的重中之重。中華文明的善良隱忍,中國反複表達的“和平發展”的理 念,能夠抵禦一貫具有顛覆性和攻擊性的“新羅馬帝國”的金融入侵麽?在現實層麵,中國目前是否具有這樣的專業人才儲備,足以在理論和實踐上有效防範潛在的 金融攻擊呢?如果遭遇隱形的金融核訛炸甚至核攻擊,分布在世界金融領域的中國“海龜”中,會出現錢學森和鄧稼先這樣的國家棟梁麽?
保 爾森將到中國進行一項“戰略性經濟對話”,伯南克也將隨行。美聯儲主席和財長同時抵達北京,這種出乎尋常的舉動背後的含義又是什麽呢?除了人民幣匯率,國 與國之間還有怎樣不為外界所知的“較量”呢?保爾森在接受CNBC訪問時強調,為期兩天的對話將集中於討論中國經濟迅速崛起所帶來的長期挑戰。
那麽,這種所謂“長期挑戰”,是否包括可能的“金融大戰”呢?


本書的目的,就在於將世界18世紀以來的重大金融事件背後的黑手曝光出來,回放、觀察、體會、對比、總結這些人的戰略目的和慣用手法,從而預測他們未來對中國打擊的主攻方向,以及探討中國的反製之道。
戰爭已經開始,雖然看不見硝煙!

第一章 羅斯切爾德家族–歐洲唯一的強權

“隻要我能控製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我不在乎誰製定法律。”
梅耶.羅斯切爾德

本章導讀
如 果一個從事金融行業的人,從來沒有聽說過“羅斯切爾德”(Rothschild)這個名字,就如同一個軍人不知道拿破侖,物理係的學生不知道愛因斯坦一 樣。這個名字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非常陌生的,但它對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力。所謂“大道無形”,羅斯切爾德 家族對當今世界的影響力是如此的巨大,而其知名度是如此之低,其隱身能力讓人歎為觀止。
嚴 密的家族控製,完全不透明的黑箱操作,像鍾表一般精確的協調,永遠早於市場的信息獲取,徹頭徹尾的冷酷理智,永無止境的金權欲望,和基於這一切之上的對金 錢和財富的深刻洞察,以及天才的預見力,使得羅斯切爾德家族在兩百多年金融、政治和戰爭的殘酷漩渦中所向披靡,建立了一個迄今為止,人類曆史上最為龐大的 金融帝國。

1. 拿破侖的滑鐵盧與羅斯切爾德的凱旋門
內 森是老羅斯切爾德的老三,也是五兄弟中最具膽識的一個。1798年被父親從法蘭克福派到英國開拓羅斯切爾德家族的銀行業務。內森是一個城府極深行事果決的 銀行家,從沒有人真正了解他的內心世界。憑著他驚人的金融天賦和神鬼莫測的手段,到1815年,他已成為倫敦首屈一指的銀行寡頭。他的大哥阿姆斯洛在法蘭 克福打理羅斯切爾德家族銀行的大本營(M.A.Rothschild and Sons),他的二哥所羅門在奧地利的維也納建立了家族的另一分支銀行(S.M. Rothschild and Sons), 他的四弟卡爾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了另一個銀行,他的五弟傑姆斯在法國巴黎的銀行叫(Messieus de Rothschild Freres)。 羅斯切爾德家族所構成的銀行體係 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銀行集團。此時五兄弟正密切地注視著1815年的歐洲戰況。
這是一場關係著歐洲大陸命運和前途的重要戰爭。如果拿破侖取得了最終勝利,法國將不容置疑地成為歐洲大陸的主人。如果威靈頓勳爵打垮了法軍,那英國將主導歐洲的大國均勢。
早 在戰前,羅斯切爾德家族就非常具有遠見地建立了自己的戰略情報收集和快遞係統。他們成立了數量龐大的秘密代理人機製,這些類似戰略情報間諜的人被稱為“孩 子們”。這些人被派駐歐洲所有的首都、各大城市、重要的交易中心和商業中心,各種商業、政治和其它情報在倫敦、巴黎、法蘭克福、維也納和那不勒斯之間往來 穿梭。這個情報係統的效率、速度和準確度都達到令人歎為觀止的程度,遠遠超過了任何官方信息網絡的速度,其他商業競爭對手更是難以望其項背。這一切使得羅 斯切爾德銀行在幾乎所有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明顯的優勢。
“羅 斯切爾德銀行的馬車奔馳在(歐洲各地)的公路上,羅斯切爾德銀行的船穿梭於海峽之間,羅斯切爾德銀行的間諜們遍布(歐洲的)城市街道,他們揣著大量現金、 債券、信件和消息,他們最新的獨家消息在股票市場和商品市場中被迅速地傳播著。但所有的消息都沒有滑鐵盧戰役的結果更為寶貴。”[注 1.1]
1815 年6月18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近郊展開的滑鐵盧戰役,不僅是拿破侖和威靈頓兩支大軍之間的生死決鬥,也是成千上萬投資者的巨大賭博,贏家將獲得空前的財 富,輸家將損失慘重。倫敦股票交易市場的空氣緊張到了極點,所有的人都在焦急地等待了滑鐵盧戰役的最終結果。如果英國敗了,英國的公債(Consols) 的價格將跌進深淵;如果英國勝了,英國公債將衝上雲霄。
正 當兩支狹路相逢的大軍進行著殊死戰鬥時,羅斯切爾德的間諜們也在緊張地在兩邊的內部收集著盡可能準確的各種戰況進展的情報。更多的間諜們隨時負責把最新戰 況轉送到離戰場最近的羅斯切爾德情報中轉站。到傍晚時分,拿破侖的敗局已定,一個名叫羅斯伍茲(Rothworth)的羅斯切爾德快信傳遞員親眼目睹了戰 況,他立刻騎快馬奔向布魯塞爾,然後轉往奧斯坦德(Ostende)港。當羅斯伍茲跳上了一艘具有特別通行證的羅斯切爾德快船時,已經是深夜時分。這時英 吉利海峽風急浪高,在付了2000法郎的費用之後,終於找到了一個水手連夜幫他渡過了海峽。當他於6月19日清晨到達英國福克斯頓(Folkstone) 的岸邊時,內森.羅斯切爾德親自等候在那裏。內森快速打開信封,瀏覽了戰報標題,然後策馬直奔倫敦的股票交易所。

當內森快步進入股票交易所時,正在等待戰報的焦急和激動的人群立刻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視著內森那張毫無表情莫測高深的臉。這 時的內森放慢了腳步,走到自己的被稱為“羅斯切爾德支柱”的寶座上。此時他的臉上的肌肉仿佛像是石雕一般沒有絲毫情緒浮動。這時的交易大廳已經完全沒有了 往日的喧囂,每一個人都把自己的富貴榮辱寄托在內森的眼神上。稍事片刻,內森衝著環伺在身邊的羅斯切爾德家族的交易員們遞了一個深邃的眼色,大家立即一聲 不響地衝向交易台,開始拋售英國公債。大廳裏立時就引起了一陣騷動,有些人開始交頭接耳,更多的人仍然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這時,相當於數十萬美元的英國 公債被猛然拋向市場,公債價格開始下滑,然後更大的拋單像海潮一般一波比一波猛烈,公債的價格開始崩潰。

這時的內森依然毫無表情地靠在他的寶座上。交易大廳裏終於有人發出驚叫“羅斯切爾德知道了!”,“羅斯切爾德知道了!”,“威靈頓戰 敗了!”。所有的人立刻像觸電一般醒過味來,拋售終於變成了恐慌。人在猛然失去理智的時候,跟隨別人的行為成了一種自我強製性行為。每個人都想立刻拋掉手 中的已經毫無價值的英國公債,盡可能地留住一些殘餘不多的財富。經過幾個小時的狂拋,英國公債已成為一片垃圾,票麵價值僅剩下5%。
此時的內森像一開始一樣,仍然是漠然地看著這一切。他以一種不是經過長期訓練絕不可能讀懂的眼神輕微地閃動了一下,但這次的信號卻完全不同。他身邊的眾多交易員立即撲向各自的交易台,開始買進市場上能見到的每一張英國公債。
6月21日晚11點,威靈頓勳爵的信使亨利.波西(Henry Percy)終於到達了倫敦, 消息是拿破侖大軍在8個小時的苦戰後被徹底打敗了,損失了三分之一的士兵,法國完了!
這個消息比內森的情報晚了整整一天!而內森在這一天之內,狂賺了20倍的金錢,超過拿破侖和威靈頓幾十年戰爭中所得到的財富的總和![注 1.2]
滑 鐵盧一戰使內森一舉成為英國zf最大的債權人,從而主導了英國今後的公債發行,英格蘭銀行被內森所控製。英國的公債就是未來zf稅收的憑證,英國人民向 zf繳納的各種稅賦的義務變成了羅斯切爾德銀行向全民變相征稅。英國zf財政支出是靠發行公債來籌集,換句話說,英國zf因為沒有貨幣發行權而必須向私人 銀行借錢花,而且要支付8%左右的利息,所有本息都是以金幣結算。當內森手裏攥著具有壓倒優勢的英國公債數量的時候,他實際上就決定著公債的價格,左右著 整個英國的貨幣供應量,英國的經濟命脈被緊緊地捏在了羅斯切爾德家族的手中。
誌得意滿的內森毫不掩飾他征服了大英帝國的驕傲:“我不在乎什麽樣的英格蘭傀儡被放在王位上來統治這個龐大的日不落帝國。誰控製著大英帝國的貨幣供應,誰就控製了大英帝國,而我控製著大英帝國的貨幣供應!”

2. 羅斯切爾德起家的時代背景
“那些少數能理解這個係統(支票貨幣和信用貨幣)的人要麽是對這個係統所產生的利潤非常感興趣,要麽就是非常依賴這個係統的施舍(政 治家),這個階層的人是不會反對我們的。在另一方麵,絕大多數的人民在智力上是不足以理解基於這個係統所衍生出的資本所帶來的巨大優勢,他們將承受壓迫而 且毫無怨言,甚至一點都不會懷疑這個係統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老 羅斯切爾德生長在工業革命在歐洲迅猛發展,金融業空前繁榮的時代,全新的金融實踐和思想從荷蘭和英國向全歐洲輻射開來。隨著1694年英格蘭銀行的成立 (Bank of England), 一個遠較過去複雜得多的金錢的概念和實踐被一大批富於冒險精神的銀行家創造了出來。在17世紀的一百年中,金錢的概念和形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從1694 年到1776年亞當.斯密的>問世時,人類曆史上銀行發行的紙幣量第一次超過了流通中的金屬貨幣總量[注1.3]。工業革命所產生的對鐵路、礦山、造船、機械、紡織、 軍工、能源等新興行業空前巨大的融資需求與傳統金匠銀行的古老低效和極為有限的融資能力之間產生了日益強烈的矛盾。以羅斯切爾德家族為代表的新興銀行家, 抓住了這一曆史性的重要機遇,以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方式,全麵主導了現代金融業的曆史走向,而所有其他人的命運則不得不或毫無知覺地被這種製度所決定。
1625 年以來的兩次內戰和政局動蕩使英國國庫空虛,當1689年威廉一世入主英國(由於娶了英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才得到的王位)的時候麵對的是一個爛攤子, 再加上他與法國路易十四正在進行的戰爭,使得威廉一世四處求錢幾近饑不擇食的程度。這時,以威廉.帕特森(William Paterson)為首的銀行家向國王提出一個 從荷蘭學來的新生事物:建立一個私有的中央銀行 – 英格蘭銀行,來為國王龐大 的開支進行融資。
這家私人擁有的銀行向zf提供120萬英鎊的現金作為zf的“永久債務”(Perpetual Loan),年息8%,每年的管理費4000英鎊,這樣每年zf隻要花10萬英鎊就可以立刻籌到120萬英鎊的現金,而且可以永遠不用還本錢!當然zf還 要提供更多的“好處”,那就是允許英格蘭銀行發行國家認可的銀行券(Bank Note)。人們 長久以來就知道金匠銀行家(Goldsmith Banker)最有利可圖的就是發行銀行券,這些銀行券其實就是儲戶存放在金匠那裏保管的金幣的收據。由於攜帶大量金幣非常不便,大家就開始用金幣的收據 進行交易,然後再從金匠那裏兌換相應的金幣。時間久了,人們覺得沒必要總是到金匠那裏存取金幣,後來這些收據逐漸成了貨幣。聰明的金匠銀行家們漸漸發現每 天隻有很少的人來取金幣,他們就開始悄悄地增發一些收據來放貸給需要錢的人並收取利息,當借債的人連本帶息地還清借據上的欠款,金匠銀行們收回借據再悄悄 地銷毀,好象一切都沒發生過,但利息卻是穩穩地裝進了他們自己的錢袋。一個金匠銀行的收據流通範圍越廣,接受程度越高,利潤就越大。而英格蘭銀行發行的銀 行券的流通範圍和接受程度都是其它銀行遠遠無法比擬的,這些國家認可的銀行券就是國家貨幣。
英格蘭銀行的現金向社會招募,認購2000英鎊以上的有資格成為英格蘭銀行的董事(Governor)。一共有1267人成為英格蘭銀行的股東,14人成為銀行董事,包括威廉.帕特森。
1694年月27日,英王威廉一世頒發了英格蘭銀行的皇家特許執照(Royal Charter),第一個現代銀行就這樣誕生了。

英格蘭銀行的核心理念就是把國王和王室成員的私人債務轉化為國家永久債務,由全民稅收做抵押,由英格蘭銀行來發行基於債務的國家貨 幣。這樣一來,國王有錢打仗或享受了,zf有錢做自己愛做的事了,銀行家放出了他們日思夜想的巨額貸款和得到了可觀的利息收入,似乎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局 麵,隻有人民的稅收成了被抵押品。由於有了這樣強大的新的金融工具,英國zf的赤字直線上升,從1670年到1685年,英國zf財政收入是2480萬英 鎊,從1685到1700年,zf收入增加了一倍多,達到了5570萬英鎊,但英國zf的從英格蘭銀行的借貸從1685到1700年暴漲了17倍多,從 80英鎊漲到了1380萬英鎊。[注 1.4]
更 妙的是,這個設計把國家貨幣的發行和永久國債死鎖在一起。要新增貨幣就必須增加國債,而還清國債就等於摧毀了國家貨幣,市場上將沒有貨幣流通,所以zf也 就永遠不可能還清債務,由於要償還利息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必然導致需求更多的貨幣,這些錢還得向銀行借債,所以國債隻會永遠不斷增加,而這些債務的利息收 入全部落入銀行家的錢袋,利息的負擔則由人民的稅收來負擔!
果然從此以後,英國zf就再也沒有還清債務,到2005年底,英國zf的欠債從1694年的120萬英鎊增加到了5259億英鎊,占英國GDP的42.8%。[注:1.5]
如此看來,為了這樣大的一筆巨款,如果有誰膽敢擋了私有化的國家銀行之路,砍掉個把國王的頭,或刺殺若幹個總統的風險,實在是值得冒一下。
3. 老羅斯切爾德的第一桶金
1744年2月23日,梅耶.A.鮑爾出生在法蘭克福的猶太聚居區,他的父親摩西是一個流動的金匠和放貸人,常年在東歐一帶謀生。當 梅耶出生以後,摩西決定在法蘭克福定居下來。梅耶從小就展現出驚人的智商,父親對他傾注了大量心血,悉心調教,係統地教授他關於金錢和借貸的商業知識。幾 年以後,摩西去世了,年僅13歲的梅耶在親戚的鼓勵下來到漢諾威的歐本海默家族銀行當銀行學徒。
梅 耶以其過人的悟性和勤奮迅速掌握了銀行的各類專門技能,在整整7年的歲月裏,他像海綿吸水一般吸收並消化著從英國傳來的種種金融業的奇思妙想。由於他的出 色工作,梅耶被提拔成初級合夥人。在銀行工作的日子裏,他結識了一些很有背景的客戶,其中包括對他今後發展起了重大作用的馮.伊斯托弗將軍。正是在這裏, 梅耶意識到把錢貸給zf和國王要比貸給個人的利潤和保險係數高得多,不僅僅貸款數額大得多,更有zf稅收做抵押。這種來自英國的全新的金融理念使梅耶的頭 腦煥然一新。
幾年以後,年青的梅耶回到了法蘭克福,繼續他父親的放貸生意。他還將自己的姓氏改為Rothschild(Rot是德文的紅色, Schild是德文的標記的意思) 。當他得知馮•伊斯托弗將軍也回到法蘭克福並在威廉王子的宮廷中做事時,立刻想到要好好利用一下這層關係。當馮•伊斯托弗將軍再次見到梅耶時,也非常高 興。將軍本人是一名錢幣收藏家,而梅耶對錢幣的研究更是幾代祖傳的,談起古代的各種錢幣那是如數家珍,直聽得將軍眉飛色舞。更讓將軍欣喜的是梅耶願意以很 大的折扣賣幾枚罕見的金幣給將軍,很快馮•伊斯托弗將軍就把梅耶當做知己。工於心計的梅耶很快和宮廷的重要人物撚熟起來。終於有一天,經馮•伊斯托弗將軍 引見,威廉王子召見了梅耶,原來王子本人也是金幣收藏家,梅耶用同樣的手段很快就讓王子對他青眼有加。
在幾次以廉價賣給王子稀世罕見的金幣之後,王子也覺得不太好意思,就問梅耶有什麽需要幫忙的,梅耶不失時機地提出想要成為宮廷正式 代理人,他終於如願以償了。1769年9月21日,梅耶在自己的招牌上鑲上王室盾徽,旁邊用金字寫上:“M.A.羅斯切爾德,威廉王子殿下指定代理人”。 一時間,梅耶的信譽大漲,生意越來越紅火。
威廉王子本人在曆史上是一個嗜財如命的人,在18世紀的歐洲以“租借軍隊”給別的國家來“維護和平”而出名。他和歐洲各個王室都關 係密切,他尤其喜歡和英國王室做生意,英國由於有很多海外利益,經常需要用兵,而自己的軍隊數量不敷使用,英國出的錢較多,也很少拖欠,所以和威廉王子一 拍即合。後來在美國獨立戰爭時,華盛頓對付的德國士兵比英國的還要多。後來威廉王子積攢下了歐洲曆史上王室最大的一筆遺產,大約相當於2億美元。難怪人們 稱他是“歐洲最冷血的貸款鯊魚”。[注 1.6]
投身於威廉王子的帳下後,梅耶盡心竭力地把每件差事都辦得盡善盡美,因此深得王子信任。不久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1789- 1799)爆發了,革命的浪潮從法國逐漸向周邊的君主製國家蔓延。威廉王子開始焦慮不安起來,他越來越擔心革命會在德國產生共鳴,暴徒們會洗劫他的財富。 與王子的想法子相反,梅耶卻對法國革命非常高興,因為恐慌導致他的金幣生意量大漲。當革命的矛頭指向神聖羅馬帝國的時候,與英國的貿易中斷了,進口貨的價 格飛漲。從英國販運商品到德國販賣使梅耶狠賺了一筆。
梅耶一直是猶太社區非常積極的領袖人物。“每個星期六的晚上,當猶太教堂的禮拜結束之後,梅耶總是會邀請一些最具智慧的猶太學者到他的家裏,他們湊攏在一起,一邊慢慢地喝著葡萄酒一邊詳細地討論做一些事的順序直到深夜。“[注 1.7]
梅耶有句名言: “在一起祈禱的家庭將凝聚在一起。” 後來的人們始終鬧不明 白是什麽樣的力量能讓羅斯切爾德家族的人這樣執著於征服與權力。
到1800年時,羅斯切爾德家族已成為法蘭克福最富有的猶太家族之一。梅耶還在這一年獲得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授予的“帝國皇家代理”的稱號。這個稱號使他能通行帝國的各個地區,免除了加在其他猶太人身上的各種賦稅,他的公司人員還可以配帶武器等。
1803 年,梅耶和威廉王子的關係日益密切,使梅耶的勢力大大地躍上一個台階。事情是這樣的,威廉王子的一位表兄是丹麥國王,他向威廉王子提出想借一筆款子,威廉 王子怕露富就不願答應。當梅耶得知此事以後,認為是個很好的機會,就向王子提出一個解決方案,由王子出錢,梅耶出麵協商,以羅斯切爾德的的名義給丹麥國王 貸款,利息梅耶可以提成。王子仔細想了想,覺得是個不錯的辦法,人怕出名豬怕壯,想放貸收錢又不想漏富。對於梅耶來說,放貸給國王的名氣是他夢寐以求的 事,不僅得到可靠的回報,更是提高信譽的絕好機會。結果是貸款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緊接著,又有六筆丹麥王室的貸款通過梅耶成交。羅斯切爾德名聲鵲起,尤其 是他與皇室的密切聯係在歐洲開始為人所知。
拿破侖當政以後,曾經試圖將威廉王子拉到自己一邊,威廉王子首鼠兩端,不願在形勢明朗之前選邊站隊,最後拿破侖不厭其煩, 宣布 “要把赫思-凱瑟(威廉王 子 家族)從歐洲的統治者名單中清除出去”,隨即法軍大兵壓境,威廉王子倉皇流亡到丹麥,出逃之前,將一筆價值300萬美元的現金交給梅耶保管。就是這300 萬現金為梅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權力和財富,成為梅耶通往他的金融帝國的第 一桶金。
梅耶有比建立一個英格蘭銀行要大得多的雄心!當他在得到了威廉王子的這筆巨款的時候,他就要開始點兵遣將了。他的五個兒子像五把利 箭射向歐洲的五個心髒地區。老大阿姆斯洛鎮守法蘭克福總部,老二所羅門到維也那開辟新戰場,老三內森被派往英國主持大局,老四卡爾奔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建 立根據地並作為兄弟之間的信使往來穿梭,老五傑姆斯執掌巴黎業務。
4. 內森主宰倫敦金融城
“他們是世界金錢市場的主宰,當然也就是幾乎所有一切其它事物的主宰。他們實際上擁有整個南意大利地區的財政收入做抵押的資產,(歐洲)所有國家的國王和部長都在聆聽他們的教誨。”
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拉裏(Benjamin Disraeli)

倫敦金融城是大倫敦地區中心的一塊占地僅2.6平方公裏的地區。18世紀以來一直是英國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它擁有獨立的司法係統, 與梵蒂岡很類似,頗像一個國中之國。這個彈丸之地雲集著包括英格蘭銀行總部在內的世界主要的金融機構,創造了當今英國GDP的六分之一。誰主宰著倫敦城, 誰就主宰著英國。

內 森初到英國正值法英對峙,互相封鎖。英國貨在歐洲價格賣得很高,內森開始與在法國的弟弟傑姆斯聯手把貨物從英國偷運到法國轉手,從中賺了很多錢。後來內森 結識了英國財政部的官員約翰.哈裏斯,打聽到英軍在西班牙的困境。當時威靈頓公爵所統帥的英軍已經做好了進攻法軍的準備,唯一缺少軍餉。軍中的財務官拒絕 接收銀行券,隻接收金幣,而當時威靈頓公爵的軍中黃金非常短缺。
內 森靈機一動,決心要在此事上大撈一筆。他四處打聽黃金的貨源,正好東印度公司有一批黃金剛從印度運來,準備出售,而英國zf也想購買,隻是覺得價格太高, 想等黃金價格降下來再購進。內森摸準了情況,立即將他帶到英國打天下的威廉王子的300萬現金和自己走私英國貨物賺來的大筆資金全部壓上,搶先與東印度公 司成交購買黃金80萬磅。然後立刻抬高黃金價格,英國zf眼見黃金價格降不下來,前方軍情又十萬火急,隻有從內森手中以高價購進。這一筆讓內森賺得盆滿缽 滿。
但 內森的連環計後手不斷,他又提出要護送這批黃金到威靈頓公爵的軍中。當時法國對英國進行嚴密的陸上封鎖,此行風險極大,英國zf願意付很高的價錢來運送這 批黃金。拿到這個差事之後,內森讓他的弟弟傑姆斯通知法國zf,內森想運送黃金到法國,結果英國zf非常憤怒,因為黃金流到法國會大大削弱英國的財政能 力。法國方麵一聽這樣令人歡欣鼓舞的大好事,豈有不大力支持的道理,立即下令法國警察沿途保護,一路放行。個別瞧出破綻的法國官員也被重金賄賂,裝聾作 啞。於是內森等人壓送的黃金,得到了英法兩國zf的支持,浩浩蕩蕩大搖大擺地進入巴黎的銀行,內森一麵參加法國zf的歡迎宴會,一麵悄悄派人把黃金兌換成 威靈頓公爵能夠接受的金幣,再神不知鬼不覺地通過羅斯切爾德的運輸網絡運到了西班牙的英軍手中。其手法的高妙直追現代好萊塢的電影情節。
一位普魯士住英國的外交官這樣說道:“羅斯切爾德對這裏(倫敦)的金融事務影響力大得驚人。他們完全決定著倫敦金融城的外匯交易價格。作為銀行家,他們的權力令人瞠目。當內森發怒時,英格蘭銀行都在顫抖。”
有 一次,內森拿著他哥哥阿姆斯洛從法蘭克福羅斯切爾德銀行開的支票到英格蘭銀行要求兌換現金,銀行以隻兌換本銀行支票為由加以拒絕。內森勃然大怒,第二天一 早,他領著自己的九名銀行職員,帶著大批英格蘭銀行的支票來要求兌現黃金,隻一天就使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明顯下降。第二天,內森帶來更多的支票,一名銀 行的高級主管顫聲問內森還要兌換幾天,內森冷冷地回答:“英格蘭銀行拒絕接受我的支票,我幹嗎要它的?”英格蘭銀立即行召開緊急會議,然後銀行的高級主管 非常客氣地告訴內森,英格蘭銀行今後將榮幸地兌換所有羅斯切爾德銀行的支票。
內森在滑鐵盧戰役中一舉奪得倫敦金融城的主導權,從而掌握了英國的經濟命脈。從此,包括貨幣發行和黃金價格等至關重要的決定權一直把持在羅斯切爾德家族的手中。
5. 傑姆斯征服法蘭西
“當一個zf依賴銀行家的金錢時,他們(銀行家)而不是zf的領導人掌握著局勢,因為給錢的手始終高於拿錢的手。金錢沒有祖國,金融家不知道何為愛國和高尚,他們的唯一目的就是獲利。”
拿破侖,1815
老羅斯切爾德的老五傑姆斯在拿破侖執政時期,主要來往於倫敦和巴黎之間,建立家族運輸網絡來走私英國貨。在幫助威靈頓運送黃金和英國國債收購戰之後,傑姆斯在法國名聲大噪。他建立了羅斯切爾德巴黎銀行,並暗地裏資助西班牙革命。
1817 年,滑鐵盧戰敗之後,法國喪失了拿破侖戰爭中得來大片領土,政治上限於被圍堵的境地,國民經濟也日益凋弊。路易十八的zf四處貸款希望在財政上逐漸站穩腳 跟。一家法國銀行和英國的巴林銀行得到了數目龐大的zf貸款項目,而聲名赫赫的羅斯切爾德銀行卻名落孫山,傑姆斯為此憤憤不平。
到 了1818年,由於前一年發行的zf債券在巴黎和其他歐洲城市都行情見漲,法國zf嚐到了融資的甜頭,想再向這兩家銀行貸款。羅斯切爾德兄弟嚐試了一切辦 法也得不到半點利益。原來,法國貴族們自恃出身顯赫血脈高貴,覺得羅斯切爾德家族不過是一群鄉巴老暴發戶,不願意和他們做生意。盡管傑姆斯在巴黎財雄氣 粗,豪宅華服,但社會地位並不高,法國貴族的高傲令傑姆斯惱羞成怒。
他立即和其他幾個兄弟開始策劃製服法國貴族們的計劃。而法國的貴族們高傲卻不聰明,更低估了羅斯切爾德家族在金融方麵出類拔萃的戰略戰術,其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能力,並不低於拿破侖在軍事上的造詣。
1818 年11月15日,一向穩健升值的法國公債突然開始頗不尋常地跌價。很快,zf的其它債券也開始受到影響,價格出現了不同程度地下滑。市場上的投資者開始議 論紛紛。隨著日子地推移,情況非但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糟。交易所裏的議論逐漸演變成流言四起,有人說拿破侖可能再次上台,也有人說zf財政稅收不足以償 還利息,還有人擔心新的戰爭。
路易十八的宮廷內部也是相當緊張,債券如果繼續大幅下滑,zf以後的開支將無從籌集。高傲的貴族們的臉上也堆滿了愁容,每個人都在擔心這個國家的未來。隻有兩個人在一邊冷眼旁觀,他們就是傑姆斯和他的哥哥卡爾。
由 於有英國的前車之鑒,慢慢地有人開始懷疑羅斯切爾德家族在操縱公債市場。實際情況正是如此。從1818年的10月開始,羅斯切爾德家族開始以其雄厚的財力 做後盾,在歐洲各大城市悄悄吃進法國債券,法國債券漸漸升值。然後,從11月5日開始,突然在歐洲各地同時放量拋售法國債券,造成了市場的極大恐慌。
當 眼看著自己的債券價格像自由落體一般滑向深淵,路易十八覺得自己的王冠也隨之而去了。此時,宮廷裏羅斯切爾德家族的代理人向國王進言,為什麽不讓富甲天下 的羅斯切爾德銀行試試挽救局麵呢。心神不定的路易十八再也講不起皇家的身份地位了,馬上召見傑姆斯兄弟。愛麗舍宮的氛圍為之一變,被冷落許久的傑姆斯兄弟 處處被笑臉和尊敬迎接著。
果然傑姆斯兄弟一出手就製止住了債券的崩潰,他們成了法國上下矚目的中心,在法國軍事戰敗之後,而他們從經濟危機中拯救了法國!讚美和鮮花令傑姆斯兄弟陶醉不已,連他們的衣服款式也成了流行時裝。他們的銀行成了人們競相求貸的地方。
羅斯切爾德家族完全控製了法國金融。

6. 所羅門問鼎奧地利

“在他們(羅斯切爾德家族)的眼裏沒有戰爭與和平,沒有口號和宣言,也沒有死亡或榮譽,他們忽略了這些迷惑世人眼睛的東西。他們的眼中隻有墊腳石。威廉王子是一個,下一個就是梅特涅。”
- 福德裏克.默頓

所羅門是梅耶的老二,常年穿梭於歐洲各大城市之間,擔任家族各個銀行之間的協調角色。他在幾個兄弟中具有過人的外交才能,他說話用辭 考究,巧於恭維。一位和所羅門打過交道的銀行家曾評論道“沒有人離開他時不是神清氣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弟兄們公推他到維也納開拓歐洲心髒地區的銀行 業務。

維 也納乃是當時歐洲的政治中心,幾乎所有的歐洲王室都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有著千絲萬縷的血緣關係。哈布斯堡王朝作為神聖羅馬帝國(1806年解體)的王 室統治著包括的奧地利、德國、意大利北部、瑞士、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捷克、斯洛文尼亞以及法國東部地區長達400餘年,是歐洲最古老最正宗的王室血 脈。
拿 破侖戰爭雖然打垮了神聖羅馬帝國,但它的繼承者奧地利仍然以中歐的龍頭自居,傲視其他的王室。加之其正統的天主教教義,和英法等新教盛行的國家相比要僵化 不少。和這樣的高貴家族打交道,那是要比威廉王子的檔次高得多了。雖然羅斯切爾德家族過去曾經幾次想和哈布斯堡建立商業關係,結果始終被王室擋在圈子之 外,不得其門而入。
當 拿破侖戰爭結束後,所羅門再次叩響維也納的大門時,情勢已經全然不同了。羅斯切爾德家族在歐洲已成為名噪一時的望族,挾征服英法之銳氣,底氣是足了不少。 盡管這樣,所羅門也不敢造次去直接和哈布斯堡的人談生意,而是找到了一塊墊腳石,他就是名震19世紀歐洲政壇的奧地利外長梅特涅(Klemens von Metternich) 。
在 打敗拿破侖之後的歐洲,由梅特涅牽頭建立的維也納體維係了19世紀歐洲最長的和平時期。他在奧地利日漸衰落而強敵環俟的不利態勢下,把製衡的精髓發揮到了 極致。他利用哈布斯堡在歐洲殘存的皇家正統號召力,拉住鄰國普魯士和俄國組成神聖同盟,既達到了遏製法國的東山再起,又牽製了俄國擴張的躁動,還形成了聯 合壓製境內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浪潮的機製,確保了奧地利境內多民族分裂勢力不致失控。
1818 年的亞琛會議(Aix-la-Chapelle Congress)是討論拿破侖戰爭之後歐洲未來的一次重要會議,來自英、俄、奧、普、法等國代表決定了法國的戰爭賠款和同盟國撤軍等問題。所羅門和他的 弟弟卡爾都參加了這次會議。正是在這次會議上,經梅特涅的左右手金斯(Gentz)引薦,所羅門結識了梅特涅,並很快地與梅特涅成為無話不談的密友,一方 麵所羅門回腸蕩氣的讚美讓梅特涅極為受用,另一方麵,梅特涅也很想借重羅斯切爾德家族的財雄勢大,兩人湊在一起一拍既合。所羅門和金斯更是鐵得不分彼此。
在梅特涅和金斯的極力推薦下,加之羅斯切爾德與威廉王子和丹麥王室密切的商業關係,哈布斯堡高大的圍牆終於被所羅門越過了。王室開始固定和頻繁地向所羅門的銀行貸款和融資,所羅門很快就成了“圈裏人”。1822年,哈布斯堡王室授予羅斯切爾德四兄弟(內森除外)男爵封號。
在 所羅門的大力資助之下,梅特涅開始擴張奧地利的影響力,四處派出軍隊去麻煩地區“保衛和平”,使原本國力日衰的奧地利陷入了更深的債務泥潭,從而更加依賴 所羅門的銀箱。1814年到1848年的歐洲被稱為“梅特涅”的時代,而實際上控製著梅特涅的是背後的羅斯切爾德銀行。
1822 年,梅特涅、金斯、所羅門、傑姆斯和卡爾三兄弟參加了重要的維羅訥會議 (VeronaCongress)。在會後,羅斯切爾德銀行得到了利益豐厚的資助第一條中歐鐵路的項目。奧地利人越來越感受到羅斯切爾德的影響力,人們開 始說“奧地利有一個費迪南(Ferdinand)皇帝和一個所羅門國王。”1843年,所羅門收購了Vítkovice聯合礦業公司和奧地利-匈牙利冶煉 公司,這兩家公司都名列當時世界10家最大 的重工業公司。
到1848年,所羅門已成為奧地利金融和經濟的主宰者。

7. 羅斯切爾德盾徽下的德國和意大利
自 從拿破侖從德國撤軍之後,德國由過去300多個鬆散的封建小國合並成30多個較大的國家,並成立了德意誌邦聯(The German Confederation)。留守法蘭克福的老大阿姆斯洛被任命為德意誌的首屆財政部長,1822年被奧地利皇帝加封為男爵。法蘭克福的羅斯切爾德銀行 成為德國金融的中心。由於阿姆斯洛膝下無子,引為終生憾事,所以對後起之秀傾心扶持眷顧。其中一位深得阿姆斯洛喜愛的年青人就是後來聞名世界現代史的德國 鐵血宰相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
老 四卡爾是五兄弟中最平庸的一個,擔任家族的主要信使,往來歐洲各地傳遞信息和協助其他兄弟。在幫助五弟在法國1818年國債戰役取得輝煌勝利之後,被執掌 家門的三哥內森派往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銀行。他在意大利卻發揮了超出其他兄弟預期的水平。卡爾不僅資助了梅特涅派往意大利鎮壓革命的軍隊,而且以出色的 政治手腕迫使意大利當地zf承擔了占領軍的費用。他還幫朋友麥迪其策劃並奪回了那不勒斯財政大臣的要職。卡爾逐漸地成為意大利宮廷的財政支柱,影響力遍及 意大利半島。他還與梵蒂岡教廷建立了商業往來,當教皇格裏高利十六世見到他時,破例伸出手讓卡爾親吻,而不是慣常地伸出腳來。

8. 羅斯切爾德金融帝國
“隻要你們兄弟凝聚在一起,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家銀行能夠與你們競爭,傷害你們,或是從你們身上漁利。你們合在一起將擁有比世界上任何一家銀行都要大的威力。” 
 戴維森給內森的信 1814年6月24日

當老羅斯切爾德1812年去世之前,列下了森嚴的遺囑:
(1)所有的家族銀行中的要職必須由家族內部人員擔任,決不用外人。隻有男性家族人員能夠參與家族商業活動。
(2)家族通婚隻能在表親之間進行,防止財富稀釋和外流。這一規條在前期被嚴格執行,後來放寬到可以與其他猶太銀行家族通婚。
(3)絕對不準對外公布財產情況。
(4)在財產繼承上,絕對不準律師介入。
(5)每家的長子作為各家首領,除非家族一致同意,才能另選次子接班。
任何違反遺囑的人,將失去一切財產繼承權。
中國有句俗話,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羅斯切爾德家族通過家族內部通婚嚴格防止財富稀釋和外流。在100多年裏,家族內部通婚18次,16次是在第一表親(堂兄妹)之間。
據估計,1850年左右,羅斯切爾德家族總共積累了60億美元的財富,如果以6%的回報率計算,到150多年後的今天,他們的家族資產將至少在30萬億美元之上。 [注 1.8]
嚴 密的家族控製,完全不透明的黑箱操作,像鍾表一般精確的協調,永遠早於市場的信息獲取,徹頭徹尾的冷酷理智,永無止境的金權欲望,和基於這一切之上的對金 錢和財富的深刻洞察,以及天才的預見力,使得羅斯切爾德家族在兩百多年金融、政治和戰爭的殘酷漩渦中所向披靡,建立了一個迄今為止,人類曆史上最為龐大的 金融帝國。
羅 斯切爾德家族銀行遍及歐洲主要城市,他們擁有自己的情報收集和快速傳遞係統,甚至歐洲國家的王室和貴族在需要迅速和保密地傳遞各種信息時,都是通過他們的 係統。他們還首創了國際金融清算係統,利用他們對世界黃金市場的控製,他們在家族銀行體係中首先建立起不用實物黃金運輸的賬目清算係統。在這個世界上,隻 怕沒有其他人比羅斯切爾德家族更能深刻理解黃金的真正意義。當2004年羅斯切爾德家族宣布退出倫敦黃金定價係統時,他們正在悄悄地遠離未來世界空前的金 融風暴的中心,摘清他們與黃金價格之間的關係。負債累累的美元經濟和危機四伏的世界法定貨幣體係,以及世界外匯儲備體係很有可能將麵臨一場清算,隻擁有微 不足道的黃金儲備的亞洲國家積累多年的財富,將被“重新分配”給未來的贏家。對衝基金將再次發動攻擊,隻不過這一次的對象將不再是英鎊和亞洲貨幣,而是世 界經濟的支柱 - 美元。
對 於銀行家而言,戰爭是天大的喜訊。因為和平時期緩慢折舊的各種昂貴設施和物品會在戰爭中頃刻之間灰飛煙滅,交戰各方會不惜一切代價去取得勝利,到戰爭結束 時,zf無論輸贏都將深深地陷入銀行的債務陷阱之中。在英格蘭銀行成立到拿破侖戰爭結束的121年的時間裏(1694-1815),英國有56年處於戰爭 之中,剩下的一半時間在準備下一場戰爭。策動和資助戰爭符合銀行家的根本利益,羅斯切爾德家族也不例外,從法國大革命(1789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幾 乎所有的近代戰爭的背後幾乎都閃動著他們的影子。羅斯切爾德家族是當今主要西方發達國家最大的債權人。在老羅斯切爾德的夫人(Gutle Schnaper)去世之前說道:“如果 我的兒子們不希望發生戰爭,那就不會有人熱愛戰爭了。”
到十九世紀中葉,英、法、德、奧、意等歐洲主要工業國的貨幣發行大權均落入了羅斯切爾德家族控製之中,“神聖的君權被神聖的金權所取代”。此時,大西洋彼岸美麗繁榮富庶的美利堅大陸早已落入了他們的視野。

第二章 國際銀行家和美國總統的百年戰爭
“我 有兩個主要的敵人:我麵前的南方軍隊,還有在我後麵的金融機構。在這兩者之中,後者才是最大的威脅。我看見未來的一場令我顫抖的危機正在向我們靠近,讓我 對我們的國家的安危顫栗不已。金錢的力量將繼續統治並傷害著人民,直到財富最終積聚到少數人手裏,我們的共和國將會被摧毀。我現在對這個國家安危的焦慮勝 過以往任何時候,甚至是在戰爭之中也是如此。”

林肯


本章導讀
如果說中國的曆史是圍繞著政治權力鬥爭而展開,不理解帝王心術就無法洞察中國曆史的精髓。那麽西方曆史則是沿著金錢角逐而進化的,不明了金錢的機謀就不能把握西方曆史的脈絡。
美國是曆史上一個非常獨特的國家,她迅猛的崛起和廣泛的影響力在人類曆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美國的成長曆程充滿了國際勢力的幹預和陰謀,其中,尤以國際金融勢力對美國的滲透和顛覆最令人驚心動魄,而卻最不為人所知。
民主製度的設計和建立幾乎是全神貫注地防範封建專製勢力的威脅,並在這方麵取得了可觀的成效,但是,民主製度本身對金錢權力這一新生的、致命的病毒,卻沒有可靠的免疫力。
新 生的民主製度對於國際銀行家通過控製貨幣發行權,來控製整個國家這一戰略主攻方向的判斷和防禦出現了重大漏洞。“金錢超級特殊利益集團”與美國民選zf在 南北戰爭前後的一百多年的時間裏,雙方在美國私有中央銀行係統的建立這一金融製高點上進行了反複的殊死搏鬥,前後共有7位美國總統因此被行刺,多位國會議 員喪命。美國曆史學家指出,美國總統的傷亡率比美軍二戰期間,諾曼底登陸的一線部隊的平均傷亡率還要高!
隨著中國金融的全麵開放,國際銀行家將大舉深入中國的金融腹地,昨天發生在美國的故事,今天會在中國重演嗎?

1.刺殺林肯總統
1865 年4月14日星期五晚上,在艱難困苦和重重危機中度過了四年殘酷內戰的林肯總統,終於在5天前迎來了南軍將領羅勃特•李將軍向北方格蘭特將軍投降的勝利消 息,總統高度緊張的神經一下子鬆弛下來,興致頗高地來到華盛頓的福特劇院看表演。10點15分,凶手潛入沒有守衛的總統包廂,在距離林肯不到兩英尺的後 麵,用一把大口徑手槍向總統的頭部開槍,林肯總統中彈後倒向前方。第二天淩晨,林肯總統去世。
凶 手是一個名叫布斯(John Wilkes Booth)的在當時頗有名氣的演員。 他在刺殺林肯之後倉皇出逃,4月26日凶手在逃亡途中被擊斃。在凶手的馬車裏, 發現了很多用密碼寫成的信件和一些猶大•本傑明的私人物品,這個猶大是當時南方zf的戰爭部長和後來的國務卿,他也是南方金融方麵的實權人物,因為他和歐 洲的大銀行家們過從甚密。他後來逃到了英國。林肯刺殺事件被廣泛認為是一個大規模的陰謀。參與陰謀的可能有林肯的內閣成員、紐約和費城的銀行家、南方的 zf高官、紐約的報紙出版商和北方的激進分子。
凶手的孫女伊左拉在她的回憶錄中提到,林肯的被刺和歐洲的神秘人物有關,布斯在行刺之前,至少去過歐洲一次。凶手和猶大•本傑明關係很近,而猶大被廣泛地認為是羅斯切爾德銀行的代理人。
要理解林肯被刺殺的真正動機和圖謀,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曆史縱深來審視美國立國以來,民選zf和金錢權力在控製貨幣發行權這一國家戰略製高點上的反複與殊死搏鬥。

2. 貨幣發行權與美國獨立戰爭

在有關美國獨立戰爭的起源分析的曆史課本中,比較多地采取了全麵地和抽象地論述大的原則和意義。在這裏我們將從另一個視角,去闡述這場革命的金融背景和其所起到的核心作用。
最早到美洲大陸謀生的人大多是非常窮困的貧民,他們除了隨身的簡單行李,幾乎沒有什麽財產和金錢。當時的北美還沒有發現大型的金礦和銀礦,所以在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極為短缺。加之與母國英國的貿易嚴重逆差使得大量金銀貨幣流向英國,更加劇了流通貨幣的稀缺[注 2.1]。
北 美的新移民通過辛勤的勞動所創造出來的大量產品和服務由於流通貨幣短缺而無法進行充分和有效的交換,從而嚴重地製約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為了應對這個難 題,人們不得不使用各種替代貨幣進行商品交易。諸如動物的皮毛、貝殼、煙草、大米、小麥、玉米等接受程度較高的物品被各地用來當錢使。僅在北卡羅萊納州, 1715年時就有多達17種不同的物品被當作法定貨幣(Legal Tender),zf和民間可用這些物品進行稅務繳納、公私債務償還和商品服務買賣。當時所有這一切替代貨幣都以英鎊、先令作為會計結算標準。在實際運作 中,由於這些物品的成色、規格、接受度和可保存性都相差很大,難以進行標準計量,所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沒有貨幣的燃眉之急,但仍然構成了商品經濟發 展的重要瓶頸。
長 期的金屬貨幣奇缺和替代實物貨幣應用的不便促使當地zf跳出傳統思維,開始了一種嶄新的嚐試,那就是由zf印刷和發行紙幣(Colonial *)來作為統一 和標準的法幣。這種紙幣和歐洲流行的銀行券最大的區別就是它沒有任何金銀實物作抵押,是一種完全的zf信用貨幣。社會上的所有人都需要向zf交稅,而隻要 zf接受這種紙幣作為繳稅的憑證,它便具備了市場流通的基本要素。
新的貨幣果然大大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商品貿易日趨繁榮。
同 時代的英國的亞當.斯密也注意到了北美殖民地zf的這一新的貨幣嚐試,他相當清楚這種紙幣所帶來的對商業的巨大刺激作用,特別是對於缺少金屬貨幣的北美地 區,“基於信用的買和賣,使得商家可以每月或每年定期結算相互之間的信用餘額,這將減少(交易的)不便。一個管理良好的紙幣係統,不僅不會產生任何不便, 甚至可以在某些情況下擁有更多的優勢。”[注 2.2]
但是,一種沒有抵押的貨幣是銀行家的天敵,因為沒有zf債務作抵押,zf就不需要向銀行借當時最為稀缺的金屬貨幣,銀行家手上最大的砝碼一下子就失去了威力。
當 本傑明.福蘭克林在1763年訪問英國時,英格蘭銀行的主管問他新大陸的殖民地如此興旺發達的原因時,福蘭克林回答:“這很簡單。在殖民地,我們發行自己 的貨幣,名叫‘殖民券’。我們按照商業和工業的需要來發行等比例的貨幣,這樣,產品就很容易地從生產者那裏傳遞到消費者手中。用這種方式,創造我們自己的 紙貨幣,並保證它的購買力,我們(的zf)不需要向任何人支付利息。”
這種新的紙貨幣必然會導致美洲殖民地脫離英格蘭銀行的控製。
憤怒的英國銀行家們立刻行動起來,在他們控製之下的英國議會在1764年通過“貨幣法案”(Currency Act),嚴厲禁止美洲殖民地各州印發自己的紙幣,並強迫當 地zf必須使用黃金和白銀來支付全部向英國zf的稅收。
福蘭克林痛苦地描述這個法案給殖民地各州帶來的嚴重經濟後果,“隻一年的時間,(殖民地的)情況就完全逆轉了,繁榮時代結束了,經濟嚴重衰退到大街小巷都站滿了失業的人群。”
“如果英格蘭不剝奪殖民地的發幣權,殖民地人民是樂意支付茶葉和其它商品額外的少量稅賦的。這個法案造成了失業和不滿。殖民地不能發行自己的貨幣從而將無法永久地擺脫國王喬治三世和國際銀行家的控製,是美國獨立戰爭最主要的原因。”[注 2.3]
美國的開國奠基者們對於英格蘭銀行對於英國政治的控製和對人民的不公有著相當清醒的認識。年僅33歲就完成了萬古流芳的美國“獨立宣言”的作者,也是美國第三屆總統的托馬斯.傑弗遜有一句警世名言:
“如果美國人民最終讓私有銀行控製了國家的貨幣發行,那麽這些銀行將先是通過通貨膨脹,然後是通貨緊縮,來剝奪人民的財產,直到有一天早晨當他們的孩子們一覺醒過來時,他們已經失去了他們的家園和他們父輩曾經開拓過的大陸。”
當 200多年後我們再來聆聽1791年傑弗遜的這一段話時,我們不禁驚歎他預見驚人的準確。今天,美國私有銀行果然發行了國家貨幣流通量的97%,美國人民 也果然欠著銀行44萬億美元的天文數字般的債務,他們也許真的有一天一覺醒來就會失去家園和財產,就像1929年發生過的一樣。
當美利堅的偉大先驅們用他們智慧和深邃的目光審視著曆史和未來時,他們在美國憲法第一章第八節開宗明義地寫下:“國會擁有貨幣的製造和價值規定的權利。”[注 2.4]

3. 國際銀行家的第一次戰役: 美國第一銀行 (The First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 1791-1811)

“我堅信銀行機構對我們的自由的威脅比敵人的軍隊更嚴重。”美國第三屆總統的托馬斯.傑弗遜 1809


亞曆山大.漢密爾頓是一個與羅斯切爾德家族有著密切聯係的重量級人物。他出生在英屬西印度群島,在隱瞞了他的年齡、真名和出生地的情況下來到美國並與紐約望族的女兒成親,據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付款收據顯示,漢密爾頓接受過羅斯切爾德家族的資助。[注 2.5]
1789 年,漢密爾頓被華盛頓總統任命為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他始終是美國中央銀行製度的主要推手。1790年,麵對獨立戰爭之後嚴重的經濟困境和債務危機,他強 烈建議國會成立類似於英格蘭銀行的私有的中央銀行來完全負責發行貨幣的職責。他的主要思路是:私人擁有的中央銀行,總部設在費城,各地設立分支銀行,zf 的貨幣和稅收必須放在這個銀行係統中,該銀行負責發行國家貨幣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向美國zf貸款並收取利息。該銀行總股本為1000萬美元,私人擁有 80%的股份,美國zf擁有剩餘的20%。25人所組成的董事會中的20人由股東推舉,5人由zf任命。

漢密爾頓代表著精英階級的利益,他曾經指出“所有的社會都分成極少數和大多數。前者出身良好而富有,後者則是普羅大眾。大眾是動蕩和改變的,他們很少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定。”
而傑弗遜則代表著人民大眾的利益,對於漢密爾頓的觀點,他的回應是,“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幹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1791 年12月,當漢密爾頓的方案被提交國會討論時,立即引起了空前激烈的爭論。最終,參議院以微弱多數通過了這項提案,而在眾議院也以39對 20票過關。此時,被嚴重的債務危機壓得喘不過氣的總統華盛頓陷入了深深的猶豫,他征詢了當時的國務卿傑弗遜和麥迪遜的意見,他們明確的表示這個提案明顯 與憲法衝突。憲法授權國會發行貨幣,但決沒有授權國會轉讓發幣權給任何私人銀行。華盛頓顯然被深深地觸動了,他甚至已決心要否決該法案。得知這個消息後, 漢密爾頓立刻跑來遊說華盛頓,財政部長漢密爾頓的賬本似乎更有說服力,那就是如果不成立中央銀行以得到外國資金入股,zf將很快垮台。最終,迫在眉睫的危 機壓倒了未來長遠的顧慮,華盛頓總統於1792年2月25日簽署了美國第一個中央銀行的授權,有效期20年。
國際銀行家終於取得了第一個重大勝利。到1811年,外國資本占到了1000萬股本中的700萬 [注 2.6],英格蘭銀行和內森.羅斯切爾德成為美國中央銀行的主要股東 。&<60; &<60;
美國zf的債務在1781年僅有5.6萬美元,包括1.2萬美元的國際債務和4.4萬美元的國內債務,而從中央銀行成立的1791年到1796年短短的五年時間裏,美國zf的債務就增加了820萬美元。
漢密爾頓最終成為巨富。他後來與亞倫.波成立的紐約曼哈頓公司成為了華爾街的第一家銀行,它在1955年與洛克菲勒的大通銀行合並成為大通曼哈頓銀行(Chase Manhattan Bank)。
傑弗遜在1798年懊惱地說:“我真希望我們能增加哪怕一條憲法修正案,取消聯邦zf借錢的權力。”
當 傑弗遜當選第三屆美國總統(1801-1809)之後,他不遺餘力地試圖廢除美國第一銀行,到1811年銀行有效期滿的時候,雙方的角力達到了白熱化程 度,眾議院以65對64僅一票否決了銀行授權延期的提案,而參議院是17對17打平。這次由副總統克林頓打破僵局投下關鍵的否決票,美國第一銀行於 1811年3月3日關門大吉了。
這時坐鎮倫敦的內森.羅斯切爾德聞訊大發雷霆,他威脅道:“要麽給(第一美國)銀行授權延期,要麽美國將會麵對一場最具災難性的戰爭” 。結果美國zf不 為所動,內森立刻回應:“給這些放肆無理的美國人一場教訓,把他們打回到殖民地時代。”
結 果幾個月之後,爆發了英美之間的1812年戰爭。戰爭持續了三年,羅斯切爾德的目的非常明確,要打到美國zf債台高築,最後不得不屈膝投降,讓他們掌握的 中央銀行繼續運作為止。結果,美國zf的債務從4500萬美元增加到1億2千7百萬美元,美國zf最終在1815年屈服了,麥迪遜總統在1815 年12月5日提出成立第二家中央銀行,結果是1816年誕生的美國第二銀行(1816-1832)。

4. 國際銀行家卷土重來:美國第二銀行(The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 1816-1832)

“銀行機構所擁有的對人民意識的支配必須被打破,否則這種支配將打破我們(的國家)。”
傑弗遜 1815年 寫給門羅(美國第五屆總統)的信
美國第二銀行得到了20年的營業授權,這次總股本提高到3500萬美元,仍然是80%由私人占有,剩下的20%屬於zf。和第一銀行一樣,羅斯切爾德牢牢地把握了第二銀行的權力。
1828年,安德魯.傑克遜參加了總統競選,在一次麵對銀行家發表演講時他不假顏色地說道:
“你們是一群毒蛇。我打算把你們連根拔掉,以上帝的名義,我一定會將你們連根拔掉。如果人民哪怕是知道我們的貨幣和銀行係統是何等的不公正,在明天天亮之前就會發生革命。”
當安德魯.傑克遜在1828年當選總統後,他決心廢除第二銀行。他指出“如果憲法授權國會發行貨幣,那是讓國會自己行使這個權力的,而不是讓國會授權給任何個人或公司的。”在11000人的聯邦zf工作人員中,他解雇了2000多與銀行相關的人員。
1832 年是傑克遜總統競選連任的年頭,如果他連任,第二銀行的有效期將於1836年他的下一屆任期內結束,大家都知道總統對第二銀行的觀感,為了避免夜長夢多, 銀行想在大選年趁亂提前再延續20年的經營特許權。與此同時,銀行家以300萬美元的重金不惜血本地資助傑克遜的競爭對手亨利.克雷(Henry Clay),而傑克遜 的競選口號是“要傑克遜,不要銀行。” 最後傑克遜以壓倒優勢獲勝。
銀 行經營權延期的提案在參議院以28對20獲得通過,在眾議院以107對85也成功過關,第二銀行主席彼托(Biddle)自恃有歐洲強大的羅斯切爾德金融 帝國作為後援,並沒有將總統放在眼裏。當人們議論傑克遜可能會否決提案時,彼托毫不退讓地表示“如果傑克遜否決提案,我將否決他。”
傑 克遜總統當然毫無疑問地否決了第二銀行延期的提案,他還下令財政部長將所有zf儲蓄從第二銀行賬戶上立即取走,轉存進各州銀行。1835年1月8 日,傑克遜總統還清了最後一筆國債,這是曆史上美國zf唯一的一次將國債降到了0,並且產生了3500萬美元的盈餘。曆史學家評論這一偉大成就為“這是總 統最為燦爛的榮譽,也是他為這個國家做出的最重要的貢獻。”波士頓郵報把這一成就和耶穌將放貸者(Money Changers)趕出神廟相提並論。

5. “銀行想要殺了我,但我將殺死銀行” - 美國第七屆總統安德魯.傑克遜
1835 年1月30日,當美國第七屆總統安德魯.傑克遜來到國會山參加一位國會議員的葬禮。一位來自英國的失業油漆匠理查德.勞倫斯悄悄地跟隨著傑克遜總統,在他 的口袋裏裝著兩把上好子彈的手槍。當總統進入葬禮儀式的房間時,勞倫斯距離總統距離較遠,他耐心地等待著更好的時機。儀式結束後,勞倫斯守候在兩根柱子之 間,那裏是總統的必經之地。就在總統經過的一刹那,勞倫斯衝了出來,在距離總統不到兩米的地方開了槍,但是手槍炸了膛,子彈沒有射出。這時,周圍所有人都 驚呆了。此時,戎馬一生的67歲的傑克遜總統並沒有驚慌失措,麵對窮凶極惡的殺手,他本能地舉起手杖自衛。這時,凶手已掏出第二把手槍開了火,結果仍然是 個臭彈。命大福大的傑克遜險些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個被刺殺的總統,兩把手槍都是臭彈的幾率據說僅為125000:1。

這位32歲的刺殺者號稱自己是英國國王的合法繼承人,美國總統殺死了他的父親,還拒絕讓他得到一大筆錢。後來在法庭上經過僅僅五分鍾的審理就斷定此人有精神病, 沒有追究其法律責任。
從此以後,精神病就成為各種謀殺凶手最合適的借口了。
1835 年1月8日,傑克遜總統還清了最後一筆國債,1月30日就發生了刺殺事件。關於凶手理查德.勞倫斯,格裏芬在他的書中寫道:“那個刺客要麽是真的瘋了,要 麽是假裝瘋了來逃避嚴厲地懲罰。後來,他向別人誇口說他和歐洲有權勢的人有聯係,他得到許諾如果被抓住將會得到保護。”[注 2.7]

1845年6月8日,傑克遜總統去世。他的墓誌銘上隻有一句話,“我殺死了銀行。”
美 國中央銀行的再度被廢,招致英國方麵的嚴厲報複,英國立刻停止了對美國的各種貸款,尤其厲害的殺招是收緊美國的黃金貨幣供應量。當時的英國金融在羅斯切爾 德的運作下,擁有最大規模的黃金貨幣流通量,通過貸款和美國中央銀行的運作,完全控製了美國的貨幣供應。當美國第二銀行的延期申請遭到總統否決之後,第二 銀行主席彼托的對總統的“否決”啟動了。第二銀行宣布立即召回所有貸款,停止一切新貸款的發行。羅斯切爾德家族所把持的歐洲主要銀行也同時收緊了美國銀 根,美國陷入了嚴重的“人為”貨幣流通量巨減的境地,最終引發了“1837年恐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長達5年之久,其破壞力之大前所未見,直追 1929年美國大蕭條時期。
“1837年恐慌”以及後來的“1857年恐慌” , “1907年恐慌” 再次印證了 羅斯切爾德的一句名言:“隻要我能控製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我不在乎誰製定法律。”

6. 新的戰線:“獨立財政係統”(Independent Treasury System)
1837 年,當傑克遜總統大力支持的繼任者馬丁.馮.伯倫接手白宮時,他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克服由於國際銀行家緊縮貨幣供應所造成的嚴重危機,他針鋒相對的策略是建 立“獨立財政係統”,將財政部所控製的貨幣從私人銀行係統中全部抽取出來,存放在財政部自己的係統中。史學家稱之為“財政與銀行的離婚。”
& <60;“獨立財政係統”的起因是傑克遜總統否決美國第二銀行經營權延期時,同時下令將zf的貨幣從該銀行全部取出,轉存到各州銀行之中。誰曾想, 前麵剛躲過羅斯切爾德的魔掌,後麵的州級銀行也不是省油的燈。它們用zf的錢作為儲備(Reserve),然後大量發放信貸用於投機,這是導致“1837 年恐慌”的另一個原因。馬丁.馮.伯倫提出的zf財政的錢應當與金融係統脫鉤,固然是為了保護zf的資金,也考慮到了銀行用人民的稅收進行大量投機放貸造 成了經濟上的不公正。
“獨 立財政係統”的另一個特點是所有進入財政係統的錢必須是金銀貨幣,這樣zf對國家的金銀貨幣的供應量就有了一個調控的支點,以對衝歐洲銀行家對美國貨幣發 行的控製。這個思路從長遠來看應該不失是一個妙計,但是就短期而言卻引爆了眾多銀行的信用危機,加上美國第二銀行的煽風點火,危機變得無法控製。
亨 裏.克雷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人物。他是漢密爾頓私有中央銀行思想的重要衣缽繼承人,更是銀行家們的寵兒。他口才極佳,思路嚴密,頗具煽動力。他身邊聚集了 一群支持銀行業並被銀行家所支持的議員,在他的組織下成立了輝格黨。輝格黨堅決反對傑克遜的銀行政策,並始終致力於重新恢複私有的中央銀行製度。
輝格黨1840年的總統大選中推出了戰爭英雄哈裏森(William Henry Harrison ),由於經濟危機民心思變,哈裏森順利當選第九屆總統。
亨 利.克雷以輝格黨領袖自居,多次“教導”哈裏森應該如何理政。在哈裏森當選總統之後,兩人矛盾日趨尖銳。亨利.克雷在列克星敦的家裏”召見“即將上任的總 統,哈裏森為了顧全大局忍氣來到亨利.克雷的家,結果兩人因為國家銀行,獨立財政製度以及其它的問題鬧得不歡而散。原以為可以以太上皇身份發號施令的亨 利.克雷,未經哈裏森同意就已經著人代筆總統的就職演說被哈裏森拒絕了,哈裏森還親自起草了長達8000多字的就職演說。他在這篇係統闡述治國思路的文件 中, 與亨利.克雷主張的私有中央銀行和廢除獨立財政的政策思路大唱反調,因而深深地刺痛了銀行家的利益 [注 2.8 ]。
1841 年3月4日是個寒冷的日子,哈裏森總統在寒風中發表了就職演說,結果受了寒。對於戎馬生涯一輩子的哈裏森總統本不算什麽大事,誰知道他的病卻奇怪地日趨嚴 重,到4月4日竟然不治而亡。剛剛上任的哈裏森總統正準備大展宏圖卻突然”受了涼“,一個月前還活蹦亂跳的總統突然就辭世了,無論如何是一件非常可 疑的事。有曆史學者認為總統是被砒霜毒死的,可能下毒的時間是3月30日,6天以後,哈裏森總統去世。
圍 繞私有中央銀行和獨立財政係統的鬥爭因為哈裏森總統的去世而更加激烈。亨利.克雷所主導的輝格黨於1841年兩次提出要恢複中央銀行和廢除獨立財政製度, 結果兩次被哈裏森總統的接任者原副總統約翰.泰勒所否決。惱羞成怒的亨利.克雷下令將總統約翰.泰勒開除出輝格黨,結果泰勒總統有幸成為美國曆史上唯一的 一位被開除出黨的”孤兒“總統。
到 1849年,另一位輝格黨總統紮卡裏•泰勒當選後,恢複中央銀行的希望似乎近在咫尺。建立一個完全比照英格蘭銀行模式的私有中央銀行是所有銀行家最高的夢 想,它意味著銀行家最終決定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鑒於哈裏森總統的前車之鑒,泰勒在重大的中央銀行問題上保持著相當大的模糊性,但他同時也不甘心成為亨 利.克雷的傀儡。他曾私下裏明確表示:”建立中央銀行的主意是死定了,在我的任內是不會考慮它的。“ 結果死定的不是中央銀行的主意而恰恰是泰勒總統自己。

1850年7月4日,泰勒總統參加了在華盛頓紀念碑前舉行的國慶活動。當天的天氣非常炎熱,泰勒喝了些冰鎮牛奶,又吃了幾個櫻桃,結果有些鬧肚子,到7月9日這位健康魁梧的總統又神秘的死去了。
如 此區區小病害得兩位軍人出身的總統死得不明不白,當然會引起人們的關注。史學界為此爭論達百年之久,1991年,在征得泰勒總統後人的同意後,他的遺體被 挖掘出來,總統的指甲和頭發被化驗,結果果然發現了砒霜,但當局很快下了少量的砒霜不足以致命的結論,然後匆匆結案。沒有人知道為什麽總統的體內會有這些 砒霜。


7. 國際銀行家再度出手造成 “1857年恐慌”
由 於1836年美國第二銀行的關閉而導致國際銀行家突然出手,猛抽美國流通的金屬貨幣,造成美國持續5年的嚴重經濟危機。雖然在1841年,國際銀行家 的代理人曾兩次試圖恢複私有中央銀行體係,但都沒有成功,雙方陷入僵持,美國的貨幣緊縮的狀態直到1848年才開始出現緩解。
情況開始好轉的原因當然不是由於國際銀行家大發慈悲,而是由於1848年,美國加州發現了巨大的金礦:舊金山。
從 1848年開始持續9年美國的黃金供應量空前增長,僅加州就生產出價值5億美元的金幣。1851年澳大利亞也發現了大量金礦,世界範圍內的黃金供應量由 1851年的1.44億先令猛增到1861年的3.76億先令。而美國國內的金屬貨幣流量從1840年的8300萬美元猛增到1860年的2.53億美元 [注 2.9]。
美 國和澳大利亞的黃金大發現打破了歐洲金融家對黃金供應量的絕對控製。被緊緊扼住貨幣供應量的美國zf長長地喘過一口氣。大量優質貨幣的供應大大增強了市 場信心,銀行重新開始大規模擴張信貸,許多美國重要的工業、礦山、交通、機械等國家財富的最重要的基礎都是在這一段黃金般的歲月裏完成的。
眼看金融遏製難以奏效,國際銀行家早已有了新的對策。那就是,金融上控製,政治上分化。
早 在危機結束之前,他們已經開始著手低廉地吸納美國的優質資產, 到1853年,美國經濟蒸蒸日上時,外國資本,尤其是英國資本已經擁有了美國聯邦國債的46%,各州債券的58%,美國鐵路債券的26% , 從而再度給美國經濟套上了 籠頭,就等中央銀行製度一旦就位,美國經濟就和歐洲其它國家一樣被銀行家們所控製了。
國 際銀行家再度施展他們的絕技,先使勁發放信貸,把泡沫吹起來,讓人民和其它行業拚命創造財富,然後突然猛踩信貸刹車,使得大量企業和人民因失血而破產,銀 行家們就又有了一個好收成。果然,當看到收獲的季節到了,國際銀行家和他們在美國的代理人攜手再度收緊信貸,造成了”“1857年恐慌”,出乎他們意料之 外,此時的美國國力已非20年前可比,1857年恐慌並沒有重創美國經濟,僅一年就恢複了元氣。
當看到美國的實力越來越強大,金融越來越難以操控時,挑動內戰,分裂美國就成了國際銀行家的當務之急。


8. 美國內戰的起因源於歐洲的國際金融勢力

“毫無疑問,把美國分裂成南北兩個實力較弱的聯邦是內戰爆發
前早就由歐洲的金融強權定好了的”。

德國首相俾斯麥


美國是曆史上一個非常獨特的國家,她迅猛的崛起和廣泛的影響力在人類曆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美國的成長曆程充滿了國際勢力的幹預和陰謀,其中,尤以國際金融勢力對美國的滲透和顛覆最令人驚心動魄,而卻最不為人所知。
美國曆史上發生在其本土的最大規模的戰爭當屬南北戰爭。這場曆時四年的血腥戰爭,南北雙方參戰人數高達300萬人,占其總人口的10%,,其中60萬人戰死,無數人員受傷,大量財產毀於戰火,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創傷到14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沒有完全平複。
今天,關於南北戰爭起源的爭論大多圍繞著戰爭的道義問題,即廢除奴隸製的正當性,恰如希特尼所說“如果沒有奴隸製,就不會有戰爭。如果沒有對奴隸製的道德譴責,就不會有戰爭。”(注:2.10)
其實,在19世紀中葉的美國,關於奴隸製的爭論是經濟利益第一,道德問題第二。當時的南方經濟支柱就是棉花種植產業和奴隸製,如果廢除奴隸製,農場主就不得不按白人勞動力的市場價格支付工資給原來的奴隸,那麽整個產業就會陷入虧損,社會經濟結構勢必崩潰。
如果說戰爭是政治鬥爭的繼續,那麽政治利益衝突的背後正是經濟利益的較量。這種經濟利益的較量表麵上體現為南北方的經濟利益差異,但其實質是國際金融勢力為分裂新生的美利堅合眾國而玩弄“分而製之”(Divide And Conquer)的策略。
德國首相俾斯麥說得透徹“毫無疑問,把美國分成南北兩個實力較弱的聯邦是內戰爆發前早就由歐洲的金融強權(High Financial Power of Europe)定好了的”。
其實“倫敦,巴黎和法蘭克福軸心”的銀行家們正是美國南北戰爭的幕後黑手。
為 了挑起美國內戰,國際銀行家們進行了長期縝密而周詳的策劃。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後,英國的紡織工業和美國南方的奴隸主階層逐漸建立起密切的商業聯係,歐洲的 金融家們瞧準了這一機會,乘勢秘密發展起一個可以將來挑起南北衝突的人脈網絡。在當時的南方,到處都是英國金融家的各類代理人(Agents),他們和當 地的政治勢力共同策劃脫離聯邦的陰謀並炮製各種新聞和輿論。他們巧妙地利用南北雙方在奴隸製的問題上的經濟利益衝突,不斷地強化、突出和引爆這一原本並非 熱門的話題,並最終成功地把奴隸製問題催化成南北雙方水火不容的尖銳矛盾。
國際銀行家們做好了充分準備,就等戰爭開打,然後大發戰爭橫財。他們在策動戰爭的過程中,慣用打法是兩麵下注,無論誰勝誰負,巨額的戰爭開支所導致的zf巨額債務都是銀行家們最豐盛的美餐。
1859 年秋,法國著名銀行家索羅門•羅斯切爾德(Salomon de Rothschild) (傑姆斯•羅斯切爾德Baron James de Rothschild之子)作為一個旅遊者從巴黎來到美國,他是所有計劃的總協調人。他在美國南北奔走,廣泛接觸當地政界金融界要人,不斷地把收集到的情 報反饋給坐鎮英國倫敦的表兄納薩尼爾•羅斯切爾德(Nathaniel de Rothschild)。他在與當地人士的會談中, 公開表示將在金融方麵大力支持南方,並表示將盡全力幫助獨立的南方取得歐洲大國的承認。 [注2.11]
國 際銀行家在北方的代理人,是號稱紐約“第五大道之王”(The King of Fifth Avenue) 的猶太銀行家奧古斯特•貝爾蒙(August Belmont)。 他是法蘭克福羅斯切爾德家族銀行的代理人,也是該家族的姻親。1829年,年僅15歲的奧古斯特就開始了銀行家生涯,他開始為法蘭克福的羅斯切爾德銀行工 作,很快便顯露出出類拔萃的金融天賦。1832年,他被提拔到那不勒斯的一家銀行工作以便曆煉他國際金融業務的經驗。他精通德、英、法、意大利語。他在 1837年被派往紐約,由於他大手筆吃進zf債券,很快便成為紐約金融界的領袖級人物,並被總統任命金融顧問。他代表英國和法蘭克福的羅斯切爾德銀行表態 願意從金融上支持北方的林肯。
為 了增大對北方的軍事壓力,1861年底英國增兵8000人到加拿大,隨時準備策應南軍的進攻,從北部邊界威脅林肯zf。1862年,英國、法國和西班牙聯 軍在墨西哥港口登陸,在美國南方邊境地區完成集結,必要時將進入美國南方直接與北方開戰。1863年10月3日,法軍將領耶列又增兵3萬,並占領了墨西哥 城。
在 戰爭爆發初期,南方的軍事進攻節節得手,英法等歐洲列強又強敵環俟,林肯陷入了極大的困難。銀行家們算準了此時的林肯總統國庫空虛,不進行巨額融資戰爭將 難以為繼。自1812與英國的戰爭結束以來,美國的國庫收入連年赤字,到林肯主政之前,美國zf預算的赤字都是以債券形式賣給銀行,再由銀行轉賣到英國的 羅斯切爾德銀行和巴林銀行,美國zf需要支付高額利息,多年積累下來的債務已使zf舉步維艱。
銀行家們向林肯總統提出了一攬子融資計劃並開出了條件,當聽到銀行家們開出的利息要求高達24%到36%的時候,驚得目瞪口呆的林肯總統立即指著門讓銀行家們離開。這是一個徹底陷美國zf於破產境地的狠招,林肯深知美國人民將永遠無法償還這筆天文數字的債務。

9. 林肯的貨幣新政

沒有錢就無法進行戰爭,而向國際銀行家借錢無疑是把絞索往自己脖子上套。林肯苦思冥想解決方案。這時,他在芝加哥的老友迪克•泰勒給林肯出了一個主意,zf自己發行貨幣!
“讓 國會通過一個法案,授權財政部印發具有完全法律效力的貨幣,支付士兵工資,然後去贏得你的戰爭。” 林肯問美國人民是否會接受這種新貨幣,迪克說 “所有的人在這個問題上將別無選擇,隻要你使這種新貨幣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力,zf賦予他們完全的支持,它們將會和真正的錢一樣通用,因為憲法授予國會發行 和規定貨幣價值的權力。“
林 肯聽了這個建議後,大喜過望,立即讓迪克籌劃此事。這個石破天驚的辦法打破了zf必須向私人銀行借錢並付高額利息的慣例。這種新貨幣使用綠色的圖案以 區別與其它的銀行貨幣(Bank Note),史稱 “綠幣”(Greenback)。 這種新貨幣的獨特新穎之處在於它完全沒有金銀等貨幣金屬做抵押,並在20年裏提供5%的利息。在內戰期間,由於這種貨幣的發行,克服了zf在戰爭初期嚴重 缺乏貨幣的狀況,極大和高效地調動了美國北方的各種資源,為最終戰勝南方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同時,由於這種低成本的貨幣依法成為北方銀行的儲備貨幣, 北方的銀行信貸得以大幅擴張,軍事工業、鐵路建設、農業生產和商業貿易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金融支持。
1848 年以來的黃金大發現,使美國的金融逐漸擺脫了完全被歐洲銀行家控製的極端不利的局麵,也正是由於大量的優質貨幣作為信心基礎,林肯的新幣才能夠廣為人民接 受,為贏得南北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可靠的金融基礎。更加令人吃驚的是,林肯發行的新幣並沒有造成類似獨立戰爭時期的嚴重通貨膨脹,從1861年內戰爆發到 1865年結束,整個北方的物價指數僅僅溫和地從100增長到216。考慮到戰爭的規模和破壞程度的嚴重,以及與世界上其它同等規模的戰爭相比,不能不說 是一種金融奇跡。相反,南方也采用了紙幣流通方式,但效果真是天壤之別,南方物價指數在同期內從100飆升到2776。
在 整個南北戰爭期間,林肯zf一共發行了4億5千萬美元的新貨幣。這種新的貨幣機製運行得如此之好,以至於林肯總統非常認真地考慮要把這種無債貨幣 (Debt Free Money) 的發行長期化和法製化。而這一點則深深地刺痛了國際金融寡頭的根本利益。如果所有zf都不用向銀行借錢而“悍然”自己發行貨幣,那銀行家對貨幣發行的壟斷 將不複存在,銀行豈不是要喝西北風了嗎?
難怪在聽到這個消息後,代表英國銀行家的倫敦時報立即發表聲明,
“如果源於美國的這種令人厭惡的新的財政政策得以永久化,那麽zf就可以沒有成本地發行自己的貨幣。它將能夠償還所有的債務並且不再 欠債,它將獲得所有必要的貨幣來發展商業,它將變成世界上前所未有的繁榮國家,世界上的優秀人才和所有的財富將湧向北美。這個國家必須被摧毀,否則它將摧 毀世界每一個君主製國家。”
英 國zf和紐約銀行協會(New York Associations of Banks) 憤怒表示要實施報複。1861年12月28日,他們宣布停止向林肯zf支付金屬貨幣(Specie)。紐約的一些銀行還停止了黃金儲蓄者提取黃金,並宣布 撤銷用黃金購買 zf債券的承諾。美國各地銀行紛紛響應,他們跑到華盛頓向林肯總統提出變通方案,仍然采取過去的做法,把高利息的債券賣給歐洲銀行家們;把美國zf的黃金 存到私人銀行作為信貸發放的儲備(Reserve),銀行家好大發其財;美國zf向工業部門和人民征稅去支持戰爭。(注2.12)
林肯總統理所當然地堅決拒絕了銀行家們這個完全不合常理的要求。他的政策深得民心,美國人民踴躍購買了全部債券,並根據法律把它們當作現金使用。
銀 行家們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們發現國會發行林肯新幣的法案中並沒有提到國債利息支付是否使用黃金。銀行家們於是和國會議員達成了一項妥協,即允許林肯 新幣購買國債,但利息部分要用金幣支付。這是一個完整計劃的第一步,先把美國國內的林肯新幣和黃金的價值掛鉤,而作為當時擁有世界儲備貨幣的英鎊係統的歐 洲銀行家們,擁有遠遠多於美國的黃金貨幣。美國銀行家和國會的妥協,使國際金融勢力利用對美國黃金進出口總量的控製,間接達到操縱美國貨幣價值的效果。


10. 林肯的俄國同盟者

當歐洲的國王們在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前後向美洲大量派兵準備分裂美國的最危險的時刻,林肯立刻想到了歐洲君主們的宿敵-俄國。林 肯派出特使向沙皇亞曆山大二世求救。當沙皇收到林肯的信,他並沒有立刻打開,隻是在手上掂了掂,然後說道:“在我們打開這封信或知道它的內容之前,我們將 事先同意它所提出的任何要求。” (注:2.13)
沙 皇準備軍事介入美國內戰有幾方麵的原因。一是唇亡齒寒的擔憂,在亞曆山大二世時期,橫掃歐洲的國際金融勢力已經叩響了克裏姆林宮的大門。銀行家們強烈要求 比照歐洲“先進”金融國家的經驗,成立私有的中央銀行,沙皇早已瞧破了其中的殺招,堅決拒絕了這個要求。當看到岌岌可危的另一個反對國際金融勢力的林肯總 統陷入危險境地時,亞曆山大二世如不出手相助,隻怕下一個就輪到他了。另一個原因是在美國南北戰爭爆發之前的1861年3月3日,亞曆山大二世宣布了解放 農奴的法律,在廢除奴隸製這個方麵,雙方有些同氣連枝,惺惺相惜。還有一層就是俄國剛在1856年結束的克裏米亞戰爭(The Crimean War)中敗於英法之 手, 亞曆山大二世雪恥之心未泯。
未 經宣戰,俄國的艦隊在裏維斯基(Liviski)將軍的率領下,在1863年9月24日開進了紐約港。波波夫將軍所統領的俄國太平洋艦隊在10月12日到 達舊金山。對於俄國的行為,基丁.威爾士評論道:“他們是在南方正處於高潮而北方處於低潮時來到的,他們的出現造成了英國和法國的猶豫不決,最終給林肯扭 轉局麵贏得了時間。”
內 戰結束以後,為了支付俄國艦隊總計720萬美元的費用,美國zf頗費了一番周折。因為總統沒有憲法授權去支付外國zf戰爭費用,當時的總統約翰遜與俄國達 成了以購買俄國的阿拉斯加的土地來支付戰爭費用的協議。這件事在曆史上稱為“西華德的蠢事”(Seward’s Folly),西華德是當時的國務卿,人們強烈批評 他不應該花720萬美元去買當時看起來不值一文的荒地。
由於同樣的原因,亞曆山大二世在1867年被行刺,但沒有成功。1881年3月1日亞曆山大二世終於還是死於刺客之手。
11. 誰是刺殺林肯真正的凶手?德國的鐵血首相俾斯麥曾一針見血地指出:
“他(林肯)從國會那裏得到授權通過向人民出售國債來進行借債,這樣zf和國家就從外國金融家的圈套中跳了出來。當他們(國際金融家)明白過來美國將逃出他們的掌握時,林肯的死期就不遠了”。
當 林肯解放了黑奴,統一了南方以後,立即宣布南方在戰爭中所負的戰爭債務全部一筆勾銷。在戰爭中一直為南方提供巨額金融支持的國際銀行家們,損失慘重。為了 報複林肯,更是為了顛覆林肯的貨幣新政,他們糾集了對林肯總統不滿意的各種勢力,嚴密策劃了刺殺行動。最後發現和指派幾個行刺的狂熱分子實在不是一件困難 的事。
林肯被刺後,在國際金融勢力的操縱下,國會宣布廢除林肯的新幣政策,凍結林肯新幣的發行上限為不超過4億美元。
1972年,有人問美國財政部,林肯發行的4億5千萬美元的新幣到底節省了多少利息。經過認真計算,幾個星期之後財政部的回答是:因為林肯發行美國zf自己的貨幣一共為美國zf節省了40億美元的利息。[注:2.14]
美 國的南北戰爭,從根本上看,是國際金融勢力及其代理人與美國zf激烈爭奪美國國家貨幣發行權和貨幣政策的利益之爭。在南北戰爭前後的一百多年的時間裏,雙 方在美國中央銀行係統的建立這個金融製高點上進行反複的殊死搏鬥,前後共有7位美國總統因此被刺殺,多位國會議員喪命。直至1913年,美國聯邦儲備銀行 係統的成立,最終標誌著國際銀行家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林肯的死是基督徒世界的重大損失。美國可能沒人能夠沿著他偉大的足跡前行,而銀行家們將會重新掌握那些富有的人。我擔心外國銀行家以他們高超和殘酷的手腕會最終得到美國的富饒,然後用它來係統地腐蝕現代文明。” 
 —— 德國首相俾斯麥


--------------------------------------------------------------------------------
12. 致命的妥協:1863年國家銀行法

“我在催生國家銀行法上所起到的作用是我一生中最嚴重的財政錯誤。它(國家銀行法)所產生的(貨幣供應)壟斷將影響這個國家的每一個方麵。它應該被廢除,但是在此之前,國家將會分裂成兩邊,人民在一邊,而銀行家在另一邊,這種情況在這個國家的曆史上還從未出現過。”
所羅門.切斯 美國財政部長(1861-1864)


南北戰爭爆發以後,林肯拒絕了羅斯切爾德及其美國代理人利息高達24%到36%的金融絞索,轉而授權財政部發行自己的“美國zf券” (United States Notes),又稱綠幣(Greenback)。1862年2月通過的法幣法案 (Legal Tender Act)授權財政部發行1.5億綠幣,隨後又於1862年7月和1863年 3月,再度被授權發 行1.5億綠幣,在內戰期間,綠幣總共發行了4.5億。
林肯綠幣的發行就像捅了國際銀行業的馬蜂窩,銀行家們對此深惡痛絕,正相反,普通人民和其它工業部門則對綠幣持非常歡迎的態度,林肯綠幣在美國貨幣係統中一直流通到1994年。
1863 年,當戰爭到了最緊要的關頭,林肯需要更多的綠幣去贏得戰爭,他為了獲得第三次綠幣發行的授權,不得不向國會的銀行家勢力低頭,做出了一個重要的妥協,簽 署了1863年《國家銀行法》。該法案授權zf批準國家銀行(National Bank) 發行統一標準的銀行券(除了發行銀行名稱不同),這些銀行實際上將發行美國的國家貨幣。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這些銀行以美國zf債券(Government Bond) 作為發行銀行券的準備金(Reserve),實際上將美國的貨幣發行和zf債務死鎖在一起,zf將永遠不可能還清債務。
美 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肯尼斯.加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 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在內戰結束以後的許多年裏,聯邦zf財政每年都獲得了大量盈餘。但是,它卻無法還清它的債務,清償發行出的zf債券,因為這樣做意 味著沒有債券去做國家貨幣的抵押。還清債務就等於摧毀了貨幣流通。”
國 際銀行家把英格蘭銀行模式複製到美國的陰謀終於得逞了。從此償還美國zf永久的和永遠增加的債務利息,就像一根絞索牢牢地套在美國人民的脖子上,越掙紮越 緊。到2006年,美國聯邦zf共欠下8萬6千億美元的天文數字的債務,平均每一個四口之家,要攤上11萬2千美元的國債,而且國債總額正以每秒2萬美元 的速度增長!美國聯邦zf對國債利息的開支僅次於健康醫療和國防,2006年將達到4000億美元之巨。
從1864年開始,銀行家們可以世世代代享用國債利息這一美餐。僅僅是由於zf直接發行貨幣還是zf發行債券而銀行發行貨幣這一點看似不起眼的差別,就造成了人類曆史上最大的不公平。人民被迫向銀行家間接繳稅,為了原本是他們血汗勞動所創造的財富和貨幣!
到目前為止,中國是世界上僅存的為數不多的由zf直接發行貨幣的國家。zf和人民為此而節省下來的巨額利息開支是中國能夠高速長期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如果有人提出要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人民銀行必須用zf的國債作為抵押來發行人民幣,中國人民就需要當心了。
林肯並非不知道這個永久的威脅,隻是迫於眼前的危機不得不做出的權宜之計。
林肯本來打算在1865年獲得連任之後廢除該法案,結果他大選獲勝之後僅41天就被刺殺。銀行家們在國會的勢力乘勝追擊,必除掉林肯 的綠幣而後快,1866年4月12日,國會通過了《緊縮法案》(Contraction Act),試圖召回所有的流通中的綠 幣,兌換成金幣,然後把綠幣踢出貨幣流通領域,恢複國際銀行家占絕對優勢的金本位體係。
在 一個剛剛經過空前戰爭浩劫百廢待興的國家,沒有比實施緊縮貨幣更為荒謬的政策了。貨幣流通量從1866年的18億美元(每人50.46美元),降到 1867年的13億美元(每人44.00美元),1876的6億美元(每人14.6美元),最後降到1886年的4億美元(每人6.67美元),在美國戰 爭創傷亟待醫治,經濟急需恢複和發展,同時人口大量增加的時期,卻人為造成貨幣供應嚴重短缺。大多數人民總是覺得繁榮和衰退是經濟發展的規律,但事實上操 縱在國際銀行家手中的貨幣供應時緊時鬆才是問題的根源。
1872 年冬,國際銀行家們派出歐內斯德。塞德(Ernest Seyd)帶著大筆金錢從英 國來到美國, 通過賄賂促成了《1873年硬幣法案》(Coinage Act),史稱“1873年 惡法”(Crime of 1873),歐內斯德本人起草了法案全文,該法案把銀幣從貨幣流通中踢了出去,金幣成為了貨幣中唯一的主宰。這一法案無疑對本已嚴重短缺的貨幣流通造成了 雪上加霜的效應。事後,歐內斯德本人洋洋自得地說:“我1872 年冬去了一趟美國,我確保了廢除銀幣的硬幣法案的通過。我所代表的是英格蘭銀行董事們的利益。到1873年,金幣成為了唯一的金屬貨幣。”
事 實上,廢除銀幣在國際貨幣流通領域的作用是為了確保國際的銀行家們對世界貨幣供應量的絕對控製力,相對於越來越多的銀礦發掘,金礦的勘探和產量要稀有得 多,在完全掌握了世界金礦開采之後,國際銀行家當然不希望難以控製的銀幣流通量來幹擾他們主宰世界金融的霸權地位。所以從1871年開始,白銀在德國、英 國、荷蘭、奧地利、斯堪的納維亞國家被普遍廢除,導致各個國家的貨幣流通量大幅緊縮,從而引發了歐洲長達20年的嚴重經濟大衰退(Long Depression 1873 - 1896)。
在 美國,《緊縮法案》和《硬幣法案》直接觸發了1873到1879年的經濟大衰退。在三年時間裏,美國的失業率高達30%,美國人民強烈要求回到林肯綠幣和 銀幣共同構成貨幣的時代。美國民眾自發成立了白銀委員會(US Silver Commission), 綠幣黨(Greenback Party)等組織, 推動全國恢複銀幣和金幣雙軌製,重新發行受到人民歡迎的林肯綠幣。美國白銀委員會的報告指出:“黑暗的中世紀時代正是由於貨幣短缺和價格下降所造成。沒有 貨幣,文明就不可能發生,貨幣供應減少,文明必將消亡。在羅馬的基督徒時代,帝國共有相當於18億美元的金屬貨幣流通,到了15世紀末,(歐洲)的金屬貨 幣流通量隻剩下了2億美元。曆史表明沒有任何災難性的變化能夠與從羅馬帝國變為黑暗的中世紀相比。”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銀行家協會(The American Bankers Association) 的態度。該協會在發給所有會員的信中指出,

“我們建議你們竭盡全力去支持著名的日報和周刊,特別是農業和宗教方麵的媒體,堅決反對zf發行綠幣,你們要停止資助那些不願表示反 對zf 綠幣發行的候選人。廢除銀行發行國家貨幣或恢複zf發行綠幣都將使(國家)能夠向人民提供貨幣,這將嚴重傷害我們作為銀行家和放貸者的利潤。立刻去約見你 們地區的國會議員,要求他們保護我們的利益,這樣我們就能夠控製立法。”
1881年,在一片經濟蕭條之中上台的美國第二十屆總統傑姆斯.加菲爾德已經明確地把握住了問題的要害,他說道:
“在任何一個國家裏,誰控製著貨幣供應,誰就是所有工業和商業的絕對主人。當你明白整個(貨幣)係統非常容易地由極少數人用這樣或那樣的方法來控製時,你就不用別人告訴你通貨膨脹和緊縮的根源了。”
這番話落地才幾個星期,加菲爾德總統就被另一個“精神病患者”查爾斯.吉托於1881年7月2日行刺,總統被打中了兩槍,最後在9月19日去世。
國 際銀行家們在整個19世紀中,成功地在歐洲以“神聖的金權取代了神聖的王權”,在美國,“神聖的金權也逐步瓦解了神聖的民權”。當國際銀行家與美國民選 zf經曆了長達百年的激烈較量之後,已經完全占了上風。美國曆史學家指出,美國總統的傷亡率比美軍諾曼底登陸的第一線部隊的平均傷亡率還要高。
當銀行家們躊躇滿誌地手握1863年國家銀行法時,他們距離最終的目標,在美國完全複製一個英格蘭銀行的計劃隻剩一步之遙。一個完全控製美國貨幣發行的私有的中央銀行,一個銀行家的銀行已經出現在美利堅的地平線上。


參考文獻:
2.1 History of Money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 by Glyn Davies p458
2.2 Wealth of Nations book IV Chapter one, by Adam Smith, 1776
2.3 Benjamin Franklin’s Autobiography
2.4 US Constitution Article I Section 8
2.5 The Intimate Life of Alexander Hamilton, by Allan Hamilton 1910
2.6 History of Money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 by Glyn Davies p475
2.7 The Creature from Jekyll Island by G. Edward Griffin
2.8 Inaugural Address of President William Henry Harrison March 4, 1841
2.9 History of Money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 by Glyn Davies p486
2.10 A Religious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2, on p. 649
2.11 Jewish History in Civil War, Jewish-American History Documentation Foundation, Inc. 2006
2.12 Lessons of Abraham Lincoln, Rochelle Ascher
2.13 Decent Into Slavery, by Des Griffin, Chapter Five
2.14 Abraham Lincoln and John F. Kennedy by Melvin Sickler

國際銀行家是怎樣控製米國的 (2)- 私有的中央銀行
Fed Reserve Bank - Not federal, have no reserve.

"一個偉大的工業國家被信用係統牢牢地控製著。這個信用係統高度地集中。這個國家
的發展和我們所有的(經濟)活動完全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我們已經淪為最糟糕地統治
之下,一種世界上最完全最徹底的控製。政府不再有自由的意見,不再擁有司法定罪權,
不再是那個多數選民選擇的政府,而是在極少數擁有支配權的人意見和強迫之下(運作)
的政府。
這個國家的很多工商業人士都畏懼著某種東西。他們知道這種看不見的權力是如此的有
組織、如此的悄然無形、如此的無孔不入、如此的互鎖在一起、如此的徹底和全麵,以
至於他們不敢公開去譴責這種權力。"[3.1]

米國第28屆總統 伍德羅.威爾遜
不算誇張地說,直到今天,中國可能也沒有幾個經濟學家知道美聯儲其實是私有的中央
銀行。所謂"聯邦儲備銀行",其實既不是"聯邦",更沒有"儲備",也算不上"銀行"。
多數中國政府的官員可能會想當然地認為是米國政府發行著美元,實際情況是,米國政府根本
沒有貨幣發行權!1963年肯尼迪總統遇刺後,米國政府最終喪失了僅剩的"白銀美元"
的發行權。米國政府要想得到美元,就必須將米國人民的未來稅收(國債),抵押給私有
的美聯儲,由美聯儲來發行"美聯儲券",這就是"美元"。
"美聯儲"的性質和來曆在米國的學術界和新聞媒體中,是一個大家心照不宣的"禁區"。
媒體每天可以長篇累牘地辯論"同性戀婚姻"這類無關痛癢的問題,而對
到底誰控製著貨幣發行,這樣一個關係到每一個人、每一天、每一分錢收入、每一項貸
款利息支付的"利益攸關"的問題,幾乎隻字不提。
讀到這裏,如果您有吃驚的感覺,說明這一問題是重要的,而您居然不知道。這一章將
講述被米國主流媒體刻意"過濾"掉的美聯儲成立的辛秘,當我們拿著放大鏡,用慢鏡頭
回放這一影響世界曆史進程的重大事件的最後關頭時,事件發展將精確到以小時為單位。
1913年12月23日,米國民選政府終於被金錢權力所顛覆。1. 神秘的哲基爾(
Jekyll)島
1910年11月22日夜, 紐約城外一節完全密封的火車車廂裏,所有的車窗全部被窗
簾嚴密地遮擋住,列車緩緩向南駛去。車廂裏坐著的全是米國最重要的銀行家,沒有任
何人知道他們此行的目的地。列車的終點是數百英裏之外的佐治亞州的哲基爾島。
佐治亞州的哲基爾島是一群米國超級富豪擁有的冬季度假勝地,以JP摩根為首的大腕們
成立了一個哲基爾島打獵俱樂部。地球上六分之一的財富聚集在這個俱樂部會員的手中
,會員身份隻能繼承,不可轉讓。此時,該俱樂部得到通知,有人要使用俱樂部場所大
約兩個星期,所有會員不能在這段時間內使用會所。會所的所有服務人員全部從大陸調
來,對所有到達會所的客人一律隻稱呼名,而絕對不能使用姓氏。會所周圍50英裏的範
圍內被確保不會出現任何記者。
當一切準備就緒,客人們出現在會所中。參加這個絕密會議的有:
尼爾森.奧利奇(Nelson Aldrich),參議員,國家貨幣委員會(National Monetary
Commission)主席,尼爾森.洛克菲勒的外祖父
皮亞特.安德魯(A. Piatt Andrew),米國財政部助理部長
弗蘭特.範德裏普(Frank Vanderlip), 紐約國家城市銀行總裁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亨利.戴維森(Henry P. Davison), J.P 摩根公司高級合夥人
查爾斯.諾頓(Charles D. Norton), 紐約第一國家銀行(First National Bank of New
York)總裁
本傑明.斯特朗(Benjamin Strong), J.P 摩根的左膀右臂
保羅.沃伯格(Paul Warburg),德國猶太移民,1901年到米國,庫恩雷波公司 (Kuhn
Loeb and
Company)的高級合夥人,英國和法國的羅斯切爾德家族的代 理人,美聯儲的總設計師
,第一任美聯儲董事。
這些重要人物來到這個偏僻的小島,對來此打獵毫無興趣,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起草一份
重要的文件:聯邦儲備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
保羅.沃伯格是銀行方麵的高手,精通幾乎所有的銀行運作細節。當其他人有各類問題
時,保羅不僅耐心解答,更是滔滔不絕地講解每一個細節概念的曆史淵源。所有的人無
不為他在銀行方麵的淵博知識所折服。保羅自然成為文件的主要起草者和解釋者。
尼爾森.奧利奇是所有人中唯一的外行,他負責要讓文件內容符合政治正確的要求,能
夠在國會被接受。其他人則代表不同的銀行集團的利益,他們圍繞著保羅提出的方案細
節進行了長達9天的激烈爭論,最後終於達成了共識。
由於1907年銀行危機以來,銀行家在米國人民心目中形象太差,以至國會議員沒有人膽
敢公開支持由銀行家參與製定的法案,所以這些人不遠千裏從紐約躲到這個僻靜的小島
來起草這個文件。另外,中央銀行這個名稱過於樹大招風,自傑弗遜總統以來,中央銀
行的名稱始終與英國的國際銀行家陰謀聯係過緊,所以保羅建議用聯邦儲備係統(
Federal
Reserve System)的名稱來遮人耳目。但是,它具有一切中央銀行的職能,和英格蘭銀
行一樣,美聯儲被設計成私人擁有股份,並將從中獲得巨大的利益。與第一銀行和第二
銀行不同的是,美聯儲的股份構成中,原來20%的政府股份被拿掉了,它將成為一個"
純粹"的私有中央銀行。
為了使聯邦儲備係統聽起來更有欺騙性,在誰控製美聯儲的問題上,保羅巧妙地提出"
國會控製美聯儲,政府在董事會中擁有代表,但是董事會的多數成員由銀行協會直接或間
接控製。"
後來,保羅在最後的版本中改為"董事會成員由米國總統任命",但是董事會的真正功能
由聯邦谘詢委員會(Federal Advisory
Council)所控製,聯邦谘詢委員會與董事會定期開會"討論"工作。聯邦谘詢委員會成
員將由12家聯邦儲備銀行的董事決定,這一點被有意的向公眾隱瞞了。
另一個保羅要應付的難題是如何隱藏紐約的銀行家將主導美聯儲這個事實。19世紀以來
,米國中西部廣大中小商人,農場主飽受銀行危機的浩劫,對東部銀行家深惡痛絕,這
些地區的議員不可能支持紐約銀行家占主導的中央銀行。保羅為此設計了一套12家美聯
儲地區銀行構成整個係統的天才解決方案。在銀行圈子之外,很少有人明白,在米國貨
幣和信貸發放高度集中在紐約地區這一基本情況下,提議建議各地區聯儲銀行隻不過是
給人造成中央銀行的業務並沒有集中在紐約的假象罷了。
還有一個體現保羅深謀遠慮之處的就是將美聯儲總部設在政治首都華盛頓,而有意遠離
它真正接受指令的金融之都紐約,以進一步分散公眾對紐約銀行家的顧慮。
第四個保羅的困擾是如何產生12家地區美聯儲銀行的管理人員,尼爾森.奧利奇的國會
經驗終於派上了用場。他指出中西部的議員普遍對紐約銀行家有敵意,為了避免失控現
象,所有地區銀行的董事應該由總統任命,而不要由國會插手。但是這造成了一個法律
漏洞,憲法第一章第八節明確規定由國會負責管理發行貨幣,將國會排除在外,意味著
美聯儲從一開始就違背了憲法。後來果然這一點成為了很多議員攻擊美聯儲的靶子。
在經過這一番頗具匠心的安排以後,該法案儼然以模擬米國憲法分權與製衡的麵目出現
。總統任命,國會審核,獨立人士任董事,銀行家做顧問,真是滴水不漏的設計!

2. 華爾街七巨頭:美聯儲的幕後推手

"華爾街的七個人現在控製了米國大部分基礎工業和資源。其中JP摩根,傑姆斯.希爾,
喬治.貝克(紐約第一國家銀行的總裁),屬於所謂摩根集團;其餘四人,約翰.洛克菲
勒,威廉.洛克菲勒,傑姆斯.斯蒂爾曼(國家城市銀行總裁),雅各布.謝夫(庫恩雷
波公司),屬於標準石油城市銀行集團。他們所構成的資本的核心樞紐控製著米國。"
約翰.穆迪(著名的穆迪投資評估體係的創始人)
1911

華爾街的七位大腕們正是建立美聯儲的真正幕後推手。他們之間以及他們與歐洲的羅斯
切爾德家族的秘密協調最終建立了英格蘭銀行在米國的翻版。

摩根家族的興起
摩根銀行的前身是不太為人所知的英國喬治.皮博迪公司(George Peabody and
Company)。喬治.皮博迪原是米國巴爾的摩的一個幹貨商,在發了一些小財之後,於
1835年來到英國倫敦闖世界。他瞧準了金融行業是個發財的行業,就開始在倫敦和一些
商人一起做起承兌銀行(Merchant
Bank)的生意,這是當時的一種非常時髦的"高級金融"(HighFinance)業務,客戶主要
包括政府,大公司和大富豪們。他們提供國際貿易貸款,發行股票和債券,經營大宗商品
,這就是現代投資銀行的前身。
喬治.皮博迪通過巴爾的摩的布朗兄弟公司在英國分號的引薦,很快打入了英國的金融
圈子。不久,喬治.皮博迪非常吃驚地收到內森.羅斯切爾德男爵的邀請前去做客。誠惶
誠恐的喬治.皮博迪覺得能被名震世界銀行界的內森請去做客,就好像天主教徒被教皇
接見一般榮幸。內森開門見山地提出希望喬治.皮博迪幫他一個忙,做羅斯切爾德家族
的秘密公關代理人。由於羅斯切爾德家族在歐洲巧取豪奪,雖然家財萬貫,可也被很多
人痛恨和鄙視。倫敦的貴族階級就不屑於與內森為伍,屢次三番地拒絕內森的邀請,雖
然羅斯切爾德在英國勢力很大,但始終有些被貴族孤立的感覺。內森看中喬治.皮博迪
的另一個原因是他為人謙和,人緣頗佳,又是米國人,今後還可以派上大用。喬治.皮
博迪對內森的提議自然是滿口應承,一應公關開銷全由內森買單,喬治.皮博迪的公司
很快就成為倫敦著名的社交中心。特別是每年7月4日在喬治.皮博迪家舉辦的米國獨立
節宴會,更是倫敦貴族圈子裏的一件盛事[注3.2]。客人們可能沒有想到,富麗堂皇和
氣派奢華的招待開銷,豈是一個幾年前還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商人所能負擔得起的。
直到1854年,喬治.皮博迪還隻是一個百萬英鎊級別的銀行家,在短短的6年之內,他卻
發了一筆近2000萬英鎊的橫財,一舉成為米國重量級的銀行家。原來在羅斯切爾德家族
策動的米國1857年經濟危機中,喬治.皮博迪由於大量投資在米國鐵路債券和政府債券上
,當英國的銀行家突然狂拋和米國沾邊兒的一切債券時,喬治.皮博迪也被深度套牢。
奇怪的是,英格蘭銀行在他瀕臨破產邊緣的時候,仿佛天使從天而降,緊急提供了80萬
英鎊的信用額度,不僅把他從死神身邊奪了回來,更鬼使神差般地使一貫極端謹慎和早
已失魂落魄的喬治.皮博迪賭出全部身家,大筆吃進被驚恐萬狀的米國債券投資者當作
垃圾拋售的各類債券,
1857年的危機全然不同於1837年的10年蕭條,僅一年時間,米國的經濟就完全走出衰退
的陰影。結果,喬治.皮博迪手中的米國債券使他很快成為超級富豪,這與1815年內森
的英國國債戰役驚人的相似。在沒有內線準確信息的情況下,剛從破產噩夢中驚醒過來
的喬治.皮博迪,是斷然不敢大量吃進米國債券的。
喬治.皮博迪一生沒有子嗣,龐大的產業無人繼承,他為此煞費苦心,終於決定邀請年
青的朱尼厄斯.摩根(Junius
Morgan)入夥。在喬治.皮博迪退休以後,朱尼 厄斯.摩根接掌了全部生意,並將公司
改名為朱尼厄斯.摩根公司(Junius S.
Morgan and Company),仍然設在倫敦。後來,朱尼厄斯的兒子JP摩根接掌了
公司,後來他將米國的分支改名為JP摩根公司(J.P. Morgan and Company)。
1869年,JP摩根和佐格索(Drexel)在倫敦與羅斯切爾德家族會麵,摩根家族完全繼承
了喬治.皮博迪與羅斯切爾德家族的關係,並將這種合作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1880年
,JP摩根開始大量資助重組鐵路公司的商業活動。
1891年2月5日,羅斯切爾德家族和英國的其他一些銀行家成立了秘密組織"圓桌會議集
團",米國也建立了相應的組織,牽頭的就是摩根家族。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米國的"
圓桌會議集團"更名為"外交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英國改為"皇家國際事務協會"(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美英兩國政府的許多重要官員就是從這兩個協會中被 挑選出來的。
1899 年,J.P.摩根和佐格索(Drexel)到英國倫敦參加國際銀行家大會。當他們回來
時,J.P.摩根已經被指派為羅斯切爾德家族在米國利益的首席代理人。倫敦會議的結果
就是,紐約的J.P.摩根公司,費城的佐格索公司,倫敦的格倫費爾(Grenfell)公司,
巴黎的摩根.哈傑斯.希公司(Morgan
Harjes Cie),德國和米國的沃伯格 公司(M.M. Warburg Company),和羅斯切爾德
家族完全聯係在一起了。"[注
3.3]
在1901年,J.P.摩根以5億美元的天價收購了卡內基的鋼鐵公司,並組建了世界上第一
家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巨無霸,米國鋼鐵公司(United
States Steel Corporation)。JP摩根被當時認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可是,據國家
臨時經濟委員會(Temporary
National Economic Committee )的報告,他僅擁有自己公司 9%的股份。看來,聲明
赫赫的摩根還隻是一個前台人物。

洛克菲勒:石油大王

老約翰.洛克菲勒在米國曆史上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被人們冠以"最冷酷無情的人"
。他的名字自然是和大名鼎鼎的標準石油公司密不可分的。他的石油生涯開始於米國內
戰時期(1861-1865),直到1870年他成立米國標準石油公司時,生意做得仍然屬於一
般水準。自從得到克裏夫蘭國家城市銀行的一批種子貸款後,他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感覺
,尤其是在惡意競爭方麵展現出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在他非常看好的石油精煉行業中,
他很早就悟出石油精煉雖然短期利潤極高,但由於沒有控製的激烈競爭,終將陷入自殺
般的惡性競爭。辦法隻有一個,毫不留情地消滅競爭對手,為此目的可以不惜一切手段。
具體方法是,首先由其控製但不為人所知的中間公司提出低價現金收購競爭對手,如果
遭到拒絕,競爭對手將麵臨慘烈的價格戰,直到對方屈服或破產。如果還不奏效,洛克
菲勒最後將祭出拿手絕招:暴力破壞。毆打競爭對手的工人,放火焚燒對手廠房等,幾
個回合下來,幸存者寥寥無幾。如此霸道的壟斷行為,雖然引起了同行的公憤,但也招
來了紐約銀行家的高度興趣。酷愛壟斷的銀行家非常欣賞洛克菲勒的實現壟斷的高度執
行力。
羅斯切爾德家族一直煞費苦心想控製日益強大的米國,但屢屢失手。控製一個歐洲的國
王比控製一個民選政府要簡單得多。米國內戰以後,羅斯切爾德家族開始部署控製米國的
計劃。在金融業,有摩根銀行和庫恩雷波公司,在工業界還一直沒有物色到合適的代理
人選,洛克菲勒的所作所為,讓羅斯切爾德家族眼前一亮。如果在金融方麵給予大量輸
血,洛克菲勒的實力會遠遠超出小小的克裏夫蘭地區。
羅斯切爾德家族派出他們在米國最重要的金融戰略家庫恩雷波公司的雅各布.謝夫(
Jacob Schiff)。
1875年,雅各布.謝夫親赴克裏夫蘭去指點洛克菲勒下一步的擴張計劃。雅各布.謝夫帶
來了洛克菲勒想都不敢想的空前支持,由於羅斯切爾德此時通過摩根銀行和庫恩雷波公
司已經控製了米國95%的鐵路運力,雅各布.謝夫擬定了一個由影子公司(South
Improvement Company)
出麵,給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提供非常低廉的運費折扣,在這個運費折扣壓力之下
,沒有幾家煉油公司還能夠繼續生存。洛克菲勒很快就完全壟斷了米國石油行業,成了
名符其實的"石油大王"。
雅各布.謝夫(Jacob Schiff):羅斯切爾德的金融戰略家
羅斯切爾德家族和謝夫家族之間的密切關係可以上溯到1785年,當老羅斯切爾德舉家搬
到法蘭克福的一幢五層樓房時,與謝夫家族合住了多年。同為德國猶太銀行家,兩家有
長達百年的通家之好。
1865年,當年僅18歲的雅各布.謝夫在英國羅斯切爾德銀行見習了一段時間以後,來到
米國。在林肯總統被刺殺之後,雅各布將協調在米國的歐洲銀行家代理人之間的利益,
共同推動建立米國的私有中央銀行製度。他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發現、培養歐洲銀行的
代理人,並將他們輸送到政府、法院、銀行、工業、新聞等各種重要的位置上,以待時機。
1875年1月1日,雅各布加盟庫恩雷波公司,並從此成為公司的核心。在強大的羅斯切爾
德支持之下,庫恩雷波公司最終成為米國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最著名的投資銀行之一。

傑姆斯.希爾(James J. Hill):鐵路大王
鐵路的建設是嚴重依賴金融支持的重要基礎行業,米國龐大的鐵路工業的發展,在很大
程度上是仰賴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的資本市場的金錢才得以實現的。控製米國鐵路債券
在歐洲的發行,就成為掌握米國鐵路工業命脈的直接手段。1873年由於國際銀行家們對
米國突然實施金融緊縮,狂拋米國債券,米國鐵路債券也未能幸免。當危機結束的1879
年時,羅斯切爾德家族已成為米國鐵路最大的債權人,隻要他高興,可以隨時掐斷任何
米國鐵路公司的金融命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靠汽船運輸和煤礦起家的傑姆斯.
希爾必須投靠在金融家的旗下,才可能在鐵路行業慘烈的競爭中生存和壯大,摩根正是
他的背後金融靠山。在摩根的大力扶持下,利用1873年危機後大量鐵路公司倒閉的機會
,傑姆斯.希爾實現了迅速兼並和擴張的計劃。
到1893年,傑姆斯.希爾擁有橫貫米國大陸的鐵路夢想終於實現了。在爭奪中西部鐵路
控製權時(Chicago, Burlington and
Quincy Railroad),傑姆斯.希爾遭遇到 了強大的對手,由洛克菲勒財團支持的太平
洋聯合鐵路(Union Pacific
Railroad) 向他發動了突然襲擊。太平洋聯合鐵路的總裁哈裏曼開始秘密收購傑姆斯.
希爾控製的北方太平洋鐵路公司(Northern
Pacific)的股票,當傑姆斯.希爾驚覺即將失去控製權時,哈裏曼還差40000股就大功告
成了。傑姆斯.希爾立即向正在歐洲度假的後台老板摩根緊急求救,摩根馬上指令手下
反擊洛克菲勒的挑戰。一時間華爾街烽煙四起,對北方太平洋鐵路公司股票的爭奪達到
了白熱化的程度,每股價格一度達到1000美元的天價。
兩強相鬥必有一傷,最後國際銀行家們不得不出麵調停,達成的最終結果是成立一家新
的控股公司,北方證券公司(Northern Securities
Company),兩強共同控製米國北方的鐵路運輸。在公司成立當天,麥金利總統被刺殺,
副總統老羅斯福繼任。在老羅斯福的強力反對下,北方證券公司被米國1890年通過的《
謝爾曼反壟斷法》強製解體。受挫之後,傑姆斯.希爾的發展方向掉頭向南,收購了從
科羅拉多直抵得克薩斯的鐵路。到1916年去世時,傑姆斯.希爾積累了5300萬美元的財
產。

沃伯格(Warburg)兄弟
1902年,保羅和費裏克斯兄弟從德國法蘭克福移民到米國。出身於銀行世家的兩兄弟,
對銀行業務十分精通,尤其是保羅,堪稱當世金融頂尖高手。羅斯切爾德非常看重保羅
的天分,特意從歐洲戰略聯盟的沃伯格家族銀行(M.M.
Warburg and Co)將兩兄弟抽調到急需人才的米國戰線。
此時,羅斯切爾德家族在米國推行私有中央銀行的計劃已近百年,始終起起伏伏沒有最
終得手。這一次,保羅將承擔主攻任務。在抵達米國不久,保羅加盟先頭部隊
雅各布.謝夫(Jacob Schiff)的庫恩雷波公司,並娶了謝夫妻妹的女兒,費裏克斯 則
娶了謝夫的女兒。
老羅斯福和威爾遜總統兩朝金融顧問加裏森(Colonel Ely Garrison)指出:"在
奧利奇計劃在全國招致憤恨和反對的情況下,是保羅.沃伯格先生把美聯儲法案重新組
合起來的。這兩份計劃的背後的天才智慧都來源於倫敦的阿爾弗雷德.羅斯切爾德。"

3. 策立美聯儲的前哨戰:1907年銀行危機
1903年,保羅將一份如何將歐洲中央銀行的"先進經驗"介紹到米國的行動綱領交給雅各
布.謝夫,這份文件隨後又被轉交給紐約國家城市銀行(後來的花旗銀行)總裁傑姆斯.
斯蒂爾曼和紐約的銀行家圈子,大家都覺得保羅的思想真如醍醐灌頂,使大家頓開茅塞。
問題是米國曆史上反對私有中央銀行的政治力量和民間力量相當強大,紐約銀行家在美
國工業界和中小業主的圈子裏口碑極差。國會的議員們對銀行家提出的任何有關私有中
央銀行的提案都像躲避瘟疫一般避之唯恐不及。在這樣的政治氣氛中想通過有利於銀行
家的中央銀行法案勢比登天。
為了扭轉這種不利的態勢,一場巨大的金融危機開始被構想出來。
首先是新聞輿論導向開始大量出現宣傳新金融理念的文章。1907年1月6日發表了保羅的
文章,題目是"我們銀行係統的缺點和需要"(Defects
and Needs of Our Banking
System),從此保羅成為米國倡導中央銀行製度的首席吹鼓手。此後不久,雅各布.謝
夫在紐約商會宣稱"除非我們擁有一個足以控製信用資源的中央銀行,否則我們將經曆
一場前所未有而且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
蒼蠅不叮沒縫的雞蛋,和1837年,1857年,1873年,1884年和1893年一樣,銀行家們早
已瞧出經濟過熱發展中出現的嚴重泡沫現象,這也是他們不斷放鬆銀根所導致的必然結
果。整個過程形象的說就像銀行家在魚塘裏養魚,當銀行家向魚塘裏放水時就是在放鬆
銀根,向經濟體大量注入貨幣,在得到大量的金錢之後,各行各業的人就開始在金錢的
誘惑之下日夜苦幹,努力創造財富,這個過程就像水塘裏的魚兒使勁吸收各種養分,越
長越肥。當銀行家看到收獲的時機成熟時,就會突然收緊銀根,從魚塘中開始抽水,這
時魚塘裏的多數魚兒就隻有絕望地等著被捕獲的命運。
但是,什麽時候開始抽水撈魚卻隻有幾個最大的銀行寡頭知道,當一個國家建立了私有
的中央銀行製度以後,銀行寡頭對放水抽水的控製就更加得心應手,收獲也就越加精確
。經濟發展與衰退和財富積累與蒸發都成為銀行家科學飼養的必然結果。
摩根和他背後的國際銀行家們精確地計算著這次金融風暴的預估成果。首先是震撼米國
社會,讓"事實"說明一個沒有中央銀行的社會是多麽脆弱。其次是擠垮和兼並中小競爭
對手,尤其是令銀行家頗為側目的信托投資公司。還有就是讓他們垂涎已久的重要企業。
時髦的信托投資公司在當時享有許多銀行不能經營的業務,政府監管方麵又非常寬鬆,這
一切導致了信托投資公司過度吸納社會資金並投資於高風險的行業和股市。到1907年10
月危機爆發時,紐約一半左右的銀行貸款都被高利息回報的信托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
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極度投機狀態。
摩根在此之前的幾個月裏一直在歐洲的倫敦與巴黎之間"度假",經過國際金融家們精心
策劃,摩根回到米國。不久,紐約突然開始廣泛流傳米國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伯克(
Knickerbocker
Trust)即將破產,流言像病毒一般迅速傳染了整個紐約,
驚恐萬狀的存款市民在各個信托公司門口徹夜排隊等候取出他們的存款。銀行則要求信
托公司立即還貸,受到兩麵催款的信托公司隻好向股票市場借錢(Margin
Loan),借款利息一下衝到150%的天價。到10月24日,股市交易幾乎限於停盤狀態。
摩根此時以救世主的麵目出現了,當紐約證交所主席來到摩根的辦公室求救時,他聲音
顫抖地表示如果不能在下午3點之前籌集到2500萬美元,至少50
家交易商將會破產,他除了關閉股票市場將別無選擇。下午兩點,摩根緊急召開銀行家
會議,在16分鍾裏,銀行家們籌足了錢。摩根立即派人到證交所宣布借款利息將以10%
敞開供應,交易所裏立即就是一片歡呼。僅過了一天,緊急救助的資金告罄,利息再度
瘋長。八家銀行和信托公司已經倒閉。摩根趕到紐約清算銀行,要求發放票據作為臨時
貨幣以因應嚴重的現金短缺。
11月2日星期六,摩根開始了他蓄謀已久的計劃,"拯救"仍在風雨飄搖之中的摩爾斯萊
(Moore and
Schley)公司。該公司已陷入2500萬美元的債務,瀕臨倒閉。 但是它卻是田納西礦業
和製鐵公司(Tennessee Coal and
Iron Company)的主要債權人,如果摩爾斯萊被迫破產清償,紐約股市將完全崩潰,波
及後果不堪設想。摩根將紐約金融圈子裏的大腕悉數請到他的圖書館,商業銀行家被安
排在東書房,信托公司老總被安排在西書房,惶惶不可終日的金融家們焦急地等待著摩
根給他們安排的命運。
摩根深知田納西礦業和製鐵公司擁有的田納西州、亞拉巴馬州和佐治亞州的鐵礦和煤礦
資源將大大加強摩根自己創辦的鋼鐵巨無霸:米國鋼鐵公司的壟斷地位。在反壟斷法的
製約之下,摩根始終對這塊大肥肉無法下嘴,而這次危機給他創造了一個難得的兼並機
會。摩根的條件是,為了拯救摩爾斯萊公司和整個信托行業,信托公司必須集資2500萬
美元來維持信托公司不至崩潰,米國鋼鐵公司從摩爾斯萊手中買下田納西礦業和製鐵公
司的債權。焦慮煩躁的心情,瀕臨破產的壓力,和整夜未眠的極度疲倦的信托投資的老
總們終於向摩根繳械投降。
在拿到田納西礦業和製鐵公司這塊肥肉之後,喜不自勝的摩根還有最後一關要過,那就
是對反壟斷一點不含糊的老羅斯福總統。11月3日星期天晚上,摩根派人星夜趕往華盛
頓,務必在星期一上午股票市場開盤之前,拿到總統的批準。銀行危機,大批企業倒閉
,失去一生積蓄的成千上萬憤怒的人民形成了巨大的政權危機,老羅斯福不得不借重摩
根的力量來穩定大局,他在最後時刻被迫簽下城下之盟。此時距星期一股市開盤僅剩5
分鍾!
紐約股市聞訊大漲。
摩根以4500萬美元的超低價吃下田納西礦業和製鐵公司,而該公司潛在價值按照約翰.
穆迪的評估至少在10億美元左右。[注:3.5]
每一次金融危機都是蓄謀已久的精確定向爆破,熠熠奪目的嶄新金融大廈總是建築在成
千上萬破產者的廢墟之上。


4. 從金本位到法定貨幣(Fiat Money):銀行家世界觀的大轉變
十九世紀末以來,國際銀行家對金錢的認識再一次實現重大飛躍。
原有的英格蘭銀行模式,即以國債作為抵押來發行貨幣,通過兩者的死鎖,實現政府舉債
,銀行發行貨幣。確保債務規模越來越大,從而保證了銀行家不斷增長的巨額收益,在
金本位體係之下,銀行家堅決反對通貨膨脹,因為任何貨幣貶值都直接傷害了銀行家的
利息實際收入。這種思路還是比較原始的放貸吃利息的辦法,主要的缺點就是財富積累
得太慢,即使是用上部分準備金製度(Fractional
Reserve), 仍然不足以滿足銀行家們日漸膨脹的胃口。特別是黃金和白銀增加緩慢,這
就等於給銀行放貸總量設了一個上限。
二十世紀之交的歐洲,銀行家們已經摸索出一套更為高效也更為複雜的法定貨幣體製。
法定貨幣徹底擺脫了黃金和白銀對貸款總量的剛性製約,讓貨幣控製更加彈性(
Elastic),也更加隱秘。當銀行家逐漸明白通過無限製增加貨幣供應來獲得的收益遠比
通貨膨脹帶來的貸款利息損失要大得多時,他們隨即成為法定貨幣最熱烈的擁護者。通
過急劇增發貨幣,銀行家們等於掠奪整個國家儲蓄者的巨額財富,而比起原來銀行強製
拍賣別人財產的方式,通貨膨脹要"文明"得多,所遇到人民的抵抗也要小得多,甚至難
以為人察覺。
在銀行家的資助之下,通貨膨脹的經濟學探討逐漸被引導到純數學遊戲的軌道上,由於
增發紙幣所導致的通脹(Currency
Inflation)的概念已經在現代完全被價格 上漲的通脹(Price Inflation)理論所淹
沒。
這時,銀行家們手中發財致富的手段中除了原有的"部分儲備金"(Fractional Reserve
)製度,
貨幣與國債死鎖之外,又增加了一個更為強大的工具:貨幣通脹 (Currency
Inflation)。從此,銀行家實現了從黃金的衛道士到黃金的死敵這 一戲劇性的轉變。
凱恩斯就通貨膨脹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用這個辦法政府可以秘密地和難以察覺地沒收人
民的財富,一百萬人中也很難有一個人能夠發現這種偷竊行為。"
準確地說在米國使用這個辦法是私有的美聯儲而不是政府。


5. 1912年大選烽煙

"星期二,普林斯頓的校長將會當選你們(新澤西州)的州長。他不會完成他的任期。
在1912年11月,他將當選米國總統。1917年3月,他將連任總統。他將是米國曆史上最
偉大的總統之一。"
1910 盧比.萬斯(Rabbi Stephen Wise)在新澤西的演講


這個後來成為威爾遜總統親密智囊的萬斯能在兩年前準確預測總統大選的結果,甚至準
確預測六年之後的總統大選結果,並不是因為他的手中真有神奇的水晶球,而是因為所
有的結果都是事先銀行家們精確謀劃出來的。
不出國際銀行家們所料,1907年的銀行危機的確極大地震撼了米國社會。人們對信托投
資公司的憤怒,對銀行倒閉的恐慌,與對華爾街金融寡頭勢力的戒懼攙和在一起,一股
反對一切金融壟斷的強大民意潮流席卷全國。
普林斯頓大學校長伍德羅.威爾遜就是一位著名的反對金融壟斷的活躍分子。紐約國家
城市銀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的總裁範德裏普(Frank
Vanderlip)曾這樣說道:"我寫信邀請普林斯頓的伍德羅.威爾遜參加一個晚宴並發表演
講。為了讓他知道這是一次重要的機會,我提到了參議員奧利奇(Aldrich)也要到場並
發表演講。我的朋友威爾遜博士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他拒絕和奧利奇參議員同台發表
演說。"[注:3.6]
參議員奧利奇當時權傾朝野,40年的國會生涯,其中36年為參議員,又是權力極大的參
議院金融委員會的主席,身為小約翰.洛克菲勒的嶽父,與華爾街銀行界過從甚密。
1908年,他提議在緊急情況下,銀行可以發行貨幣,並以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債券
和鐵路債券作抵押。天下竟有如此好事,風險由
政府和人民扛著,好處全是銀行家得,讓人不得不佩服華爾街的手段。該法案被稱為"緊
急貨幣法案"(Emergency Currency
Act),這個法案成為5年以後的美聯儲法案的 立法基 礎。他被社會認為是華爾街的代
言人。
伍德羅.威爾遜1879年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後進入弗吉尼亞大學深造法律,於1886年在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02年就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學究氣十足的伍德羅
.威爾遜一貫高調反對金融壟斷,自然不肯與金融寡頭的代言人親近。學術上的精深造
詣和理想主義的情懷並不能彌補他極度缺乏金融行業的知識,對華爾街銀行家們的賺錢
技巧更是一竅不通。
銀行家們正是看中了威爾遜的單純而容易被利用的特點,又是社會公認的反金融壟斷的
著名活動家,形象清新可人,真是一塊難得的璞玉。銀行家們準備在他身上投下重金,
悉心"雕琢",以備大用。
正好,紐約國家城市銀行的董事克裏夫蘭.道奇(Cleveland
Dodge)是威爾遜在普林斯頓的大學同學,1902年威爾遜能夠順利當上普林斯頓的校長
就是財大氣粗的道奇鼎力相助的結果。有了這一層不淺的關係,道奇在銀行家們的策劃
下開始在華爾街放風說威爾遜是一塊當總統的料。
一個上任才幾年的校長突然被人捧為是總統的料,一陣竊喜也是人之常情。當然被捧紅
總是要付代價的,威爾遜開始背地裏和華爾街黏糊起來。果然,威爾遜很快在華爾街大
佬們的扶持下,於1910年當選新澤西州的州長。
公開的場合下,威爾遜仍然義正詞嚴地抨擊華爾街金融壟斷,私下裏也明白他的地位和
政治前途完全要依賴銀行家的勢力。銀行家們對威爾遜的抨擊出奇地容忍和克製,雙方
保持了一種微妙而不可言傳的默契。
正當威爾遜聲譽日隆的時候,銀行家正緊鑼密鼓地為他籌措競選總統的經費。道奇在紐
約百老匯大道42號設立了為威爾遜籌款的辦公室,並建立了銀行賬戶,道奇捐上第一張
1000美元的支票。很快,道奇通過直郵的方式,迅速在銀行家的圈子裏征集到了大筆經
費,其中三分之二的經費來源於7個華爾街銀行家。
[注:3.7]
威爾遜在獲得總統競選提名後,難耐激動的心情,他在給道奇的信中說"真是無法想象
我的高興"。自此,威爾遜已經完全撲進了銀行家的懷抱。作為民主黨候選人的威爾遜
寄托著民主黨的莫大希望,失去總統寶座多年的民主黨對權力的饑渴和威爾遜一樣強烈。
威爾遜挑戰的是現任總統塔夫特,與當時在全國範圍內還名不見經傳的威爾遜相比,塔
夫特擁有很大的優勢。正當躊躇滿誌準備著就任第二屆總統的塔夫特表示不準備對奧利
奇法案開綠燈時,一件前所未見的怪事發生了,塔夫特的前任總統老羅斯福突然橫刀殺
出,居然又要參加總統競選,對於老羅斯福自己挑選的接班人和同是共和黨的塔夫特而
言,真是天大的噩耗。當年老羅斯福迫使北方證券解體而名聲大噪,享有反壟斷決不手
軟的勝譽,他的突然出現將會嚴重侵蝕塔夫特的選票。
事實上,三個競選人背後全都是銀行家在支持,隻不過在三個人中間暗地偏向最具可控
製性的威爾遜罷了。在華爾街的安排下,老羅斯福果然"不小心"重創塔夫特,使得威爾
遜順利當選。這一幕和1992年老布什被佩裏搶走大量選票而意外地敗於新手克林頓有異
曲同工之妙。


6. B計劃

銀行巨頭們在哲基爾(Jekyll)島的策劃十分機密,出於嚴謹的職業本能,他們準備了兩
份計劃。第一份就是由奧利奇(Nelson
Aldrich)參議員主持的計劃,負責佯 攻,以便吸引反對派的火力,共和黨是奧利奇計
劃的支持者。另一份被稱為
"B計劃"的方案才是真正的主攻方向,這就是後來的美聯儲法案,民主黨是主要推動力
量。其實這兩份計劃並無本質區別,隻是措辭有所不同而已。
總統大選也是圍繞這個核心目標而展開的。奧利奇參議員和華爾街的關係是盡人皆知的
事,在當時全國普遍強烈的反華爾街的氛圍中,他所提出的金融改革法案必然失敗。而
遠離權力中心已有多年的民主黨,一直扮演著強烈批評金融壟斷的角色,再加上形象清
新的威爾遜,這一切使得民主黨所支持的美聯儲法案有著更大的機會被接受。1907年的
危機設計巧妙地達成了金融體製必須改革的兩黨共識,"順應"了民意,此時銀行家們犧
牲共和黨,而成全民主黨就成為邏輯上的必然。
為了進一步迷惑公眾,銀行家們使出了讓實際上是支持同一內容,不同版本的兩派互相
攻擊的高招。奧利奇參議員率先發難,他嚴詞厲色地指責民主黨的提案對銀行懷有敵意
,而且不利於政府。他宣稱一切背離金本位的法定貨幣政策都是對銀行家的嚴重挑戰。國
家(Nation)雜誌在1913年10月23日指出:
"奧利奇先生所反對的沒有黃金支撐的政府法定貨幣,恰恰是他自己在1908年所提出的法
案(緊急貨幣法案)所要做的事。他還應該知道,政府事實上與貨幣發行毫無關係,(討
論中的法案規定)聯邦儲備委員會全權控製貨幣發行。"
民主黨對奧利奇提案的指責同樣令人大開眼界,他們聲稱奧利奇維護的是華爾街銀行家
的利益和金融壟斷地位,而民主黨所提出的美聯儲提案旨在打破這種壟斷,建立起一套
地區分立、總統任命,國會審核,銀行家提供專家意見的相互製約,分權分立的完美的
中央銀行係統。不揞金融事務的威爾遜誠心實意地相信了這個方案打破了華爾街銀行家
們對金融的壟斷。
正是由於奧利奇和範德裏普以及華爾街不遺餘力地反對和指責,反而使得民主黨的美聯
儲法案贏得了民眾的好感,銀行家們把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發揮到了令人拍案稱絕
的程度。


----------------------------------------------------------------------------
----
7. 美聯儲法案過關,銀行家美夢成真
威爾遜當選總統的同時,B計劃正式啟動。1913年6月26日,即威爾遜入主白宮僅三個月
,由弗吉尼亞的眾議員銀行家格拉斯(Carter
Glass)在眾院正式拋出了B計 劃:格拉斯提案(The Glass
Bill),他刻意避免了中央銀行等過於刺激的用詞,代之以美聯儲。9月18日,該提案
在多數眾議員不知就裏的情況下以287對85票獲得通過。
該提案被轉送到參議院後變成格拉斯-歐文提案(Glass-Owen
Bill),參議員歐文也是一位銀行家。參院的提案於12月19日獲得通過。此時,兩份提
案中尚有40多處分歧有待解決,按照兩院的慣例,聖誕節前的一周之內不會通過重要法
案,按照當時兩院提案的差距估算,在正常情況下,隻能等到第二年再討論了,所以許
多重要的反對該法案的議員紛紛離開華盛頓回家過節去了。
此時,在國會山設有一個臨時辦公室,戰地直接指揮的保羅.沃伯格瞧準了這一千載難逢
的時機,發動了一場閃電戰。在他的辦公室裏,每隔一個小時就有一批議員趕到商討下
一步的計劃。12月20日星期六的晚上,參眾兩院召開聯席會議繼續商討重要分歧。此時
,國會彌漫著一種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在聖誕節前通過美聯儲法案的氣氛。白宮甚至在12
月17日宣布已經開始考慮第一屆美聯儲董事成員名單。但是直到20日深夜,重要的分歧
一個也未能解決。看起來,要在12月
22日星期一通過美聯儲法案已經不太可能了。
在銀行家們的催逼之下,聯席會議決定21日星期天全天繼續開會,不解決問題決不休會。
到20日深夜,參眾兩院在若幹重要問題上仍然沒有達成一致。這些分歧包括:美聯儲地
區銀行的數量;如何確保儲備金;黃金儲備的比例;國內國際貿易中的貨幣結算問題;
準備金更改提案;美聯儲發行的貨幣能否成為商業銀行的儲備金;政府債券作為聯儲貨幣
發行抵押品的比例;通貨膨脹問題等。[3.8]
在經過21日緊張的一天之後,22日星期一紐約時報頭版登出"貨幣提案今天可能成為法
律"的重要新聞,這篇文章熱情洋溢地稱讚國會的效率,"以這種幾乎是前所未有的速度
,聯席會議修正了兩院提案的差異,在今天早晨全部完工。"這篇文章提到的時間段大
約是星期一的淩晨一點半到四點。一個即將影響每一個米國人的每一天生活的重要法案
就是在這樣一種倉促和壓力之下進行的,絕大多數議員根本沒有來得及仔細閱讀修改之
處,更別提提出修正案了。
22日淩晨4點30分,最後文件被送交打印。
7點整,最後較稿。
下午2點,打印好的文件放在了議員的辦公桌上,並通知下午4點開會。
下午4點,會議開始。
6點整,最後聯席會議報告提交,此時大多數議員已經去吃晚飯了,會場上議員寥寥無
幾。
晚7點30分,格拉斯開始20分鍾演講,然後進入辯論階段。
晚11點開始表決,最後以298對60通過眾院。
23日,聖誕節前兩天,參院表決以43對25票(27人缺席)通過了美聯儲法案。威爾遜總
統為報華爾街的知遇之恩,在參院通過美聯儲法案僅一小時,就正式簽署了該法案。
華爾街和倫敦金融城頓時一片歡騰。
銀行家們對這個法案卻好評如潮,美利堅國家銀行(American National Bank)的
總裁奧裏弗(Oliver Sands)熱情洋溢地說:

"這個貨幣法案的通過將對整個國家帶來有益的影響,它的運作將幫助商業活動。在我
看來,這是一個普遍繁榮時代的開始。"

美聯儲的始作俑者奧利奇參議員在1914年7月《獨立》雜誌對他的采訪中透露:

"在這個法案(美聯儲法案)之前,紐約的銀行家隻能控製紐約地區的資金。現在,他
們可以主宰整個國家的銀行儲備金。"
對美聯儲法案持堅決反對意見的議員林德伯格(Lindbergh)在這一天對眾議院發表演
講:

"這個法案(美聯儲法案)授權了地球上最大的信用。當總統簽署這個法案後,金錢權
力這個看不見的政府將被合法化。人民在短期內不會知道這一點,但幾年以後他們會看到
這一切的。到時候,人民需要再次宣告《獨立宣言》才能將自己從金錢權力之下解放出
來。這個金錢權力將能夠最終控製國會。如果我們的參議員和眾議員不欺騙國會,華爾
街是無法欺騙我們的。如果我們擁有一個人民的國會,人民將會有穩定(的生活)。國
會最大的犯罪就是它的貨幣係統法案(美聯儲法案)。這個銀行法案是我們這個時代最
嚴重的立法犯罪。兩黨的頭頭和秘密會議再一次剝奪了人民從自己的政府得到益處的機會
。"
經過與米國政府一百多年的激烈較量,國際銀行家終於達到了他們的目的,徹底控製了美
國的國家貨幣發行權,英格蘭銀行的模式終於在米國被複製成功了。
8
許多年以來,究竟誰擁有美聯儲一直是一個諱莫如深的話題。美聯儲自己總是支吾其詞
。和英格蘭銀行一樣,美聯儲對股東情況嚴守秘密。眾議員賴特.帕特曼(Wright
Patman)擔任眾議院銀行和貨幣委員會主席長達40年,在其中20年裏, 他不斷地提案
要求廢除美聯儲,他也一直在試圖發現究竟誰擁有美聯儲。
這個秘密終於被發現了,《美聯儲的秘密》一書的作者尤斯塔斯(Eustace
Mullins)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研究終於得到了12個美聯儲銀行最初的企業營業執照(
Organization
Certificates),上麵清楚地記錄了每個聯儲銀行的股份構成。
美聯儲紐約銀行是美聯儲係統的實際控製者,它在1914年5月19日向貨幣審計署(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報備的文件上記錄著股份發行總數為203053股, 其中:
洛克菲勒和庫恩雷波公司所控製下的紐約城市國家銀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即花旗銀行前身,擁有最多的股份,持有30000股;
JP摩根的第一國家銀行(First National Bank)擁有15000股;
當這兩家公司在1955年合並成花旗銀行後,它擁有美聯儲紐約銀行近四分之一的股份,
它實際上決定著美聯儲主席的候選人,米國總統的任命隻是一枚橡皮圖章而已,而國會
聽證會更像一場走過場的表演。
保羅.沃伯格的紐約國家商業銀行(National Bank of Commerce of New York City)
擁有21000股;
羅斯切爾德家族擔任董事的漢諾威銀行(Hanover Bank)擁有10200股;
大通銀行(Chase National Bank)擁有6000股;
漢華銀行(Chemical Bank)擁有6000股;
這六家銀行共持有40%的美聯儲紐約銀行股份,到1983年,他們總共擁有53%的股份。經
過調整後,他們的持股比例是:花旗銀行15%,大通曼哈頓
14%,摩根信托(Morgan Guaranty Trust) 9%,漢諾威製造(Manufacturers Hanover)
7%,漢華銀行(Chemical Bank) 8%。
美聯儲紐約銀行注冊資本金為一億四千三百萬美元,上述這些銀行究竟是否支付了這筆
錢仍然是個謎。有些曆史學家認為他們隻付了一半現金,另一些曆史學家則認為他們根
本沒出任何現金,而僅僅是用支票支付,而在他們自己所擁有的美聯儲的賬戶上隻是幾
個數字的變動而已,美聯儲的運作其實就是"以紙張做抵押發行紙張"。難怪有的曆史學
家譏諷聯邦儲備銀行係統既不是"聯邦",又沒有"儲備",
也不是銀行。
1978年6月15日,米國參議院政府事務委員會(Government Affairs)發布了米國
主要公司的利益互鎖問題的報告,該報告顯示,上述銀行在米國130家最主要公司裏擁
有470個董事位置,平均每個主要公司裏有3.6個董事位置屬於銀行家們。
其中,花旗銀行控製了97個董事席位;JP摩根公司控製了99個;漢華銀行控製了96個;
大通曼哈頓控製了89個;漢諾威製造控製了89個。
1914年9月3日,紐約時報在美聯儲出售股份的時候,公布了主要銀行的股份構成:
紐約城市國家銀行發行了250000股票,傑姆斯.斯蒂爾曼擁有47498股;JP摩根公司
14500;威廉.洛克菲勒10000股;約翰.洛克菲勒1750股;
紐約國家商業銀行發行了250000股票,喬治.貝克擁有10000股;JP摩根公司7800股;瑪
麗.哈裏曼5650股;保羅.沃伯格3000股;雅各布.謝夫1000股,小JP摩根1000股。
大通銀行,喬治.貝克擁有13408股。
漢諾威銀行,傑姆斯.斯蒂爾曼擁有4000股;威廉.洛克菲勒1540股。
從1913年美聯儲建立以來,無可辯駁的事實顯示了銀行家們操縱著米國金融命脈、工商
業命脈和政治命脈,過去如此,現在仍然如此。而這些華爾街的銀行家都與倫敦城的羅
斯切爾德家族保持著密切聯係。
銀行家信托公司(Bankers
Trust)的總裁本傑明.斯特朗被選為第一任美聯儲紐約銀行董事會主席。"在斯特朗的
控製下,聯儲係統與英格蘭銀行和法蘭西銀行形成了互鎖(Interlocking)關係。本傑明.
斯特朗作為紐約美聯儲銀行董事直到1928年他突然死亡,當時國會正在調查美聯儲董事
和歐洲中央銀行巨頭們的秘密會議,而這些秘密會議導致了1929年大衰退。"[注3.9]
9. 美聯儲第一屆董事會
威爾遜後來自己承認,他隻被允許指定一名美聯儲董事,其餘都是由紐約的銀行家挑選
。在提名和任命保羅.沃伯格擔任董事的過程中,參議院要求他於
1914年6月到國會回答質詢,主要是了解他在美聯儲法案擬定過程中的角色,結果被他
斷然拒絕。他在寫給國會的信中宣稱如果他被要求回答任何問題,都會影響他在美聯儲
董事會的作用,因此他寧願拒絕出任美聯儲董事的提名。紐約時報立即跳出來為保羅鳴
冤,1914年7月10日的報道中譴責參議院不該無中生有地質詢保羅。
保羅自然是美聯儲係統的核心人物,沒有他隻怕當時沒有第二個人知道美聯儲到底該如
何運轉,在他強硬的態度麵前,國會隻有低頭,提出可以事前提供所有問題的清單,如
果保羅覺得某些問題"會影響他的作用",他可以不予回答。保羅最後勉強答應了,但要
求非正式見麵。
委員會問:我知道你是一個共和黨人,但是當羅斯福先生參選時,你卻成了威爾遜先生
的同情者並且支持他(民主黨)?
保羅答:是的。
委員會問:但是你的哥哥(費裏克斯.沃伯格)卻支持塔夫特(共和黨)?"
保羅答: 是的。
有意思的是庫恩。雷波公司的三個合夥人卻支持了三個不同的總統候選人,其中奧圖(
Otto
Kahn)支持老羅斯福,保羅的解釋是他們三人彼此不幹涉對方的政治理
念,因為"金融與政治無關"。保羅順利通過國會聽證,成為美聯儲第一屆董事,後成為
董事會副主席。
除了保羅以外,另外任命的四名董事成員是:
阿道夫.米勒(Adolph Miller),經濟學家,出身於洛克菲勒資助的芝加哥大學 和摩
根資助的哈佛大學。
查爾斯.哈姆林(Charles Hamlin),曾任助理財政部長。
腓特烈.戴拉諾(Frederick Delano),羅斯福的親戚,鐵路銀行家
哈丁(W.P.G Harding),亞特蘭大第一國家銀行總裁
威爾遜總統自己提名的托馬斯.瓊斯被記者發現正在被米國司法部調查和起訴,後來瓊
斯自己提出退出董事會提名。
另外兩名成員是財政部長和貨幣審計員。
10.不為人所知的聯邦谘詢委員會(Federal Advisory Council)
聯邦谘詢委員會是保羅.沃伯格精心設計的一個秘密的遙控裝置來操控美聯儲董事會。
在美聯儲90多年的運作中,聯邦谘詢委員會非常出色地實現了保羅當年的構想,幾乎沒
有人注意過這個機構和它的運作,也沒有大量文獻可供研究。
1913 年格拉斯議員在眾院大力推銷聯邦谘詢委員會的概念,他說:"這裏麵不可能有什
麽邪惡的東西。每年(聯儲董事會)與銀行家的谘詢委員會談四次,每個成員代表自己
所在的聯儲地區。我們還能比這種安排更加保護公眾的利益嗎?"格拉斯議員自己就是
銀行家,他沒有解釋或提供任何證據來表明銀行家在米國的曆史上何曾保護過公眾的利
益。
聯邦谘詢委員會由12家聯儲地區銀行各推選一名代表組成,每年在華盛頓與美聯儲董事
會的成員會談四次,銀行家們向美聯儲的董事們提出各種貨幣政策的"建議",每名銀行
家都代表本地區的經濟利益,每人都有相同的投票權,在理論上簡直無懈可擊,但在銀
行業激烈殘酷的現實中卻全然是另一套"潛規則"。難以設想一個辛辛納提的小銀行家和
保羅.
沃伯格、摩根這樣的國際金融巨頭坐在一個會議桌前,向這些巨頭提出"貨幣政策的建
議"?這兩個巨頭中的任何一個隨便從口袋裏摸出一張支票劃上兩筆就足以使這個小銀
行家傾家蕩產。事實上,12個聯儲地區中的每一個中小銀行的生存都完全取決於華爾街
的五大銀行巨頭的恩賜,五巨頭有意地把和歐洲銀行的大筆交易化整為零交給自己的在
各地的"衛星銀行"去辦理,"衛星銀行"為得到這些高回報的生意自然更加俯首帖耳,而
五巨頭也擁有這些小銀行的股份。當這些"代表各自地區利益"的小銀行們和五巨頭坐在
一處探討米國貨幣政策的時候,不需要太多的想象力就能知道探討的結果了。
盡管聯邦谘詢委員會的"建議"對美聯儲的董事決策沒有強製約束力,但是華爾街五巨頭
每年四次不辭勞苦地跑到華盛頓不會是僅僅和聯儲的幾位董事喝喝咖啡。要知道,像摩
根這樣身兼63個公司的董事職務的超級大忙人,如果他們的"建議"得不到任何考慮,而
他們仍然樂此不疲地來回奔波,那實在是奇怪之極了。
11. 結語
"絕大多數米國人並不真正理解國際放貸者的運作方式。美聯儲的賬目從來就沒有被審
計過。它完全運作在國會控製的範圍之外,它操縱著米國的信用(供應)。"
參議員 巴裏.苟德沃特(Barry Goldwater)

"為了製造高價格,美聯儲隻需要降低利率,來擴張信用和造就一個繁榮的股市。當工
商業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利率環境之後,美聯儲又將通過任意提高利息來中止這種繁榮。
它(美聯儲和擁有美聯儲的銀行家們)可以用輕微調息使市場的價格鍾擺溫柔地起伏,
也可以猛烈調息來使市場價格劇烈波動,無論哪種情況,它將擁有金融狀況的內部信息
和事先得知即將到來的變化。
這是一種任何政府從未給予的,少數特權階層所擁有的最怪異和最危險的(市場信息)先
知權。
這個係統是私有的,它運作的全部目的就是利用別人的金錢來獲得最大可能的利潤。
他們事先知道什麽時候製造恐慌來創造對他們最有利的情況。他們同樣知道什麽時候停
止恐慌。當他們控製了金融的時候,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對他們的目的同樣有效率。"
眾議員查爾斯.林德伯格

"每一元流通中的美聯儲券(Federal Reserve Note,美元) 都代表欠著美聯儲一美元
的債務。"
貨幣報告,眾院銀行與貨幣委員會

"美聯儲地區銀行不是政府機構,而是獨立的,私人擁有的和地方控製的公司。"
Lewis vs. United States, 680 F. 2d 1239 9th Circuit 1982

"美聯儲是世界上最為腐敗的機構之一。所有能聽見我講話(國會演講)的人,沒有一
個人不知道我們的國家實際上是被國際銀行家統治著。
有些人以為美聯儲銀行是米國政府的機構。它們(美聯儲銀行)不是政府機構。它們是私有
的信貸壟斷者,美聯儲為了它們自己和外國騙子的利益盤剝著米國人民。"
眾議員 麥克法丹(Louis McFadden)

"當你和我寫支票的時候,我們的賬戶上必須要有足夠的錢來支撐支票的金額。但是,
當美聯儲寫支票時,賬戶上是沒有任何錢作支撐的。當美聯儲寫支票時,它是在創造貨
幣。"
(注:美聯儲"創造債務美元"的詳細過程將在本書第9章介紹)
波士頓美聯儲銀行

"從1913年到1949年,美聯儲的資產由1.43億美元暴漲到450億美元,這些錢直接進了美
聯儲銀行股東們的腰包。"
埃斯塔克.穆林斯

如此眾多的總統對金錢權力的威脅反複發出過警告,如此大量的國會記錄和法律案例明
白無誤地說明了美聯儲的私有性質,可是有多少米國人、中國人和其他國家的人知道這
一點呢?這才是問題的可怕之處!我們以為"自由公正"的西方權威新聞媒體會報道一切
真相,原來真相是大量的事實被它們有意地"過濾"掉了。那麽米國的教科書書呢?原來
各種以國際銀行家們的名字命名的基金會們在為米國的下一代挑選著"內容健康"的教科
書。
在威爾遜總統去世之前,他承認自己在美聯儲的問題上是被"欺騙"了,他內疚地表示"
我在無意之中摧毀了我的國家"。
當1914年10月25日美聯儲正式開始運作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又一個完美的時間
"巧合",美聯儲的股東們注定要大發一筆橫財了!

第四章 一戰與大衰退:國際銀行家的"豐收時節"
"我們共和國的真正威脅是這個看不見的政府,它就像一個巨大的章魚將它無數的粘稠
的觸角緊緊裹挾著我們的城市、州和國家。這個章魚的頭是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集團和
一小撮被稱為國際銀行家的具有極大能量的金融寡頭,他們實際上操縱著米國政府來滿
足他們自己的私欲。
通過控製貨幣供應來控製政府,這樣使剝削一個國家的公民和資源變得更加容易。這就
是為什麽這些大家族從這個國家誕生之初就竭盡全力來使權力(他們將我們的"領導者"
玩弄於鼓掌之間)和財富(他們通過美聯儲的貨幣發行來汲取社會財富)高度集中。
這些國際銀行家和洛克菲勒標準石油控製了這個國家大多數的報紙和雜誌。他們用這些
報紙的專欄評論來鉗製政府官員,對於那些不肯就範的人,他們則通過輿論將這些官員
趕出政府機構。
他們(銀行家)實際上控製著兩黨(共和黨與民主黨),草擬(兩黨的)政治綱領,控
製政治領導人,任用私有公司的頭頭,利用一切手段在政府高層安插順從於他們腐敗的
大生意的候選人"
。 [4.1]

1927 紐約市市長 約翰.黑侖(john hylan)


本章導讀

打仗就要花錢,越大的戰爭花錢越多,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問題是,誰花誰的錢?由
於歐美政府沒有貨幣發行權,政府必須也隻能向銀行家借錢。戰爭使物資消耗達到燃燒
的速度,戰爭使交戰國砸鍋賣鐵也要堅持,戰爭使不惜一切代價的政府不計條件地向銀
行家融資,難怪戰爭始終是銀行家的最愛。他們策劃戰爭,他們挑動戰爭,他們資助戰
爭,國際銀行家們華麗的大廈,從來就是建立在死傷枕籍的廢墟之上。
國際銀行家另一個賺大錢的手段就是製造經濟衰退。首先是擴大信貸,將泡沫吹起來,
等人民的財富大量投入投機狂潮後,然後猛抽銀根,製造經濟衰退與資產暴跌,當優質
資產價格暴跌到正常價格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時,他們再出手以超級低廉的價格收
購,這在國際銀行家們的術語中叫作"剪羊毛"。當私有中央銀行成立後,"剪羊毛"行動
的力度和範圍都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
最近的一次"剪羊毛"行動,發生在1997年的亞洲小龍和小虎們身上。中國這隻大肥
羊最終能否避免被"剪羊毛"的惡運,就要看中國是否認真去研究發生在曆史上的一幕幕
觸目驚心的"剪羊毛"慘劇了。
外資銀行全麵進入中國之後,與以前最根本的不同就在於,從前的國有銀行雖然有推動
資產通貨膨脹來賺取利潤的衝動,但決沒有惡意製造通貨緊縮來血洗人民財富的意圖與
能力。中國建國以來之所以從未出現重大經濟危機,其原因就是沒有人有惡意製造經濟
危機的主觀意圖和客觀能力,國際銀行家全麵進入中國之後,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基辛格在其名著《大外交》(diplomacy)一書中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一句令人
印象深刻的評論,他說: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令人驚訝之處,並不是其爆發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一件與以前其它
危機相比顯得無足輕重的事件,而是因為它(戰爭)拖了這樣久才爆發。"
[4.2]
1914年6月28日,歐洲正統王室哈布斯堡王朝的王儲斐迪南大公來到1908年被奧地利並
吞的波斯尼亞視察,被一位年輕的塞爾維亞刺客刺殺。這原本隻是一件性質單純的恐怖
組織策劃的複仇行為,當時隻怕沒有任何人會想到這件事竟然成為引爆了一場涉及30多
個國家,卷入15億人口,傷亡高達3000多萬人的世界級戰爭的導火索。
自普法戰爭以來,法國與德國成了世仇,當英國不得不從"光榮孤立"的歐洲大陸政策中
走出來時,麵臨的是德強法弱的局麵。德國已是歐洲第一強國,若不加以遏製,勢必成
為英國的心腹大患。於是,英國拉上對德國也頗為忌憚的俄國,與法國一起成立了三國
協約(triple
entente),德國則與奧地利結盟, 歐洲兩大對立 集團就此成型。
兩大陣營不斷擴軍備戰,保持著大規模的常備軍,各國政府都因此陷入深深的債務泥潭
。"一項詳細的歐洲公共債務收入報告顯示各種債券的利息支出和本金償付每年高達53
億4300萬美元。歐洲各國的金融已深陷其中,政府不禁要問,盡管戰爭有各種可怕的可
能,但是比起如此昂貴和不穩定的和平來說,戰爭或許是一種更值得考慮的選擇。如果
歐洲的軍事準備最終不是以戰爭來結束,那就必然是以各國政府破產而告終。"[4.3]
從1887年到1914年,這種不穩定和昂貴的和平僵持著,高度武裝但已接近破產邊緣的歐
洲各國政府仍在怒目對視著。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由羅斯切爾德家族發展並
建立起來的歐洲銀行體係向對立的各方提供信貸,全力促成了這種軍事對峙。
戰爭實際上打的是錢糧,到1914年時,很明顯歐洲的主要國家都已經不能負擔一場大規
模的戰爭了。他們雖然擁有龐大的常備軍,普及的軍事動員體製,和現代化的武器係統
,但他們的經濟卻無力支撐巨額的戰爭費用。情況恰如俄國樞密院大臣在1914年2月向
沙皇的進言中所指出的那樣,"作戰的花費無疑將超出俄羅斯的有限財力所能負擔。我
國勢必需要向盟邦及中立國借貸,不過代價不菲。如果戰爭結果對我國不利,則戰敗的
經濟後果將難以估量,全國的經濟將陷於全麵癱瘓。即使是戰爭取得了勝利,對我國的
財政也極為不利,德國一敗塗地後將無力賠償我國的軍費。和約將受製於英國的利益,
不會給德國經濟充分複蘇來償還我們的債務的機會,甚至戰爭結束很久以後也不可能。
"[4.4]
在這種情況下,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是無法想象的。如果真的開戰,也隻能是局部的、短
暫的和低烈度的,可能更像是持續10個月左右的1870年的普法戰爭。但這樣的戰爭結果
,隻能緩解而無法解決歐洲的對立局麵。於是,開戰的時間就隻有在不穩定和昂貴的和
平中拖延著,直至美聯儲的成立。
大洋彼岸的米國雖然當時已是世界第一的工業強國,擁有龐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和豐富的
資源,但是,直到1913年以前卻仍是一個依賴外債的國家,很少能向國外提供信貸。原
因正是由於缺少中央銀行,紐約的銀行家們難以集中調動全國的金融資源(
mobilization
of credit)。但是,銀行家的天性使得他們對大規模戰爭興趣濃厚,戰爭能夠毫無疑
問地為銀行家帶來豐厚的利潤。當美聯儲法案通過後,國際銀行家們立即行動起來,
1914年8月3日,羅斯切爾德在法國的銀行就給摩根發報,建議立即組織1億美元的信貸
用於法國向米國購買物資。威爾遜聞訊立即表示反對,國務卿威廉.布萊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譴責這項貸款為"最惡劣的非法 交易"。
德國與米國在政治和經濟方麵素無過節,當時的米國有大約800萬德國後裔,約占全國
人口的10%,在米國建國之初,德語差一點成為米國官方語言,德裔米國人擁有著不小
的政治影響力,加之米國的愛爾蘭移民對英國素無好感,米國政府又曾和英國幾度交戰
,所以在戰爭之初,米國政府對英法與德國之間的戰爭抱著事不關己的觀望態度。與急
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的銀行家相比,米國政府顯得冷靜和正常得多。情況居然是,銀行家
積極主張對德宣戰,政府則堅決反戰,嚴守中立。
這時銀行家們想出一個權宜之計,那就是區別對待為協約國提供發售債券而進行的貸款
行為與為協約國提供信用來購買米國物資。在銀行家的威迫之下,威爾遜隻有答應了後
者。隨著大選連任時間的逐步接近,威爾遜在參戰問題上逐漸向銀行家的立場傾斜。
1913年12月23日,美聯儲法案通過,爆發世界級別戰爭的條件終於成熟了。基辛格博士
所說的拖了許久的戰爭機器終於可以啟動了。
2. 斯特朗操縱下的戰時美聯儲

本傑明.斯特朗(Benjamin Strong)開始引起公眾矚目是在1904年當他成為銀行 家信
托(Bankers
Trust)的董事長的時候。當時,摩根的親信戴維森對日益崛起的信托公司越來越擔心
,這些信托公司業務範圍比商業銀行更加廣泛,所受的政府監管卻更少,因此能夠以更高
的利息吸引資金。為了應付這種新的競爭,戴維森在得到摩根的授意後,於1903年也幹
起了信托的買賣,斯特朗成為戴維斯的具體執行人。在隨後的1907年風暴中,銀行家信
托還加入拯救其它金融機構的行動,斯特朗因此而名聲大噪。1913年美聯儲成立之後,
戴維斯和保羅.沃伯格找到斯特朗進行了一次深談,希望斯特朗出任美聯儲紐約銀行董
事長這一關鍵位置,斯特朗爽快地答應了。從此,斯特朗成為美聯儲係統實質上的首腦
人物,摩根、保羅、謝夫等華爾街巨擎的意圖在美聯儲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貫徹執行。
斯特朗迅速適應了新的角色,他成立了非正式的美聯儲董事論壇的組織,定期聚會商討
戰爭時期的美聯儲行動準則。他以非常巧妙的手法操縱了美聯儲的貨幣政策,並將分散
於12個美聯儲地區銀行的權力集中到美聯儲紐約銀行手中。美聯儲係統表麵上允許各地
12家聯儲銀行根據本地區實際需要製定各自的貼現率和商業票據抵押政策,換句話說,
各地聯儲董事會有權決定何種商業票據可以作為抵押而獲得何種貼現率。到1917年,至
少13種不同類別的商業票據抵押準則被建立起來。
[4.7]
但是,由於戰爭,美聯儲紐約銀行事實上隻將迅速增加的國債作為抵押票據,由於國債
數額遠遠大於其它商業票據的總和,並且增長迅猛,很快就將美聯儲其它地區銀行的票
據抵押政策邊緣化,在斯特朗控製下的"公開市場操作",很快就將國債確定為主要和唯
一的抵押票據,從而全麵控製了整個美聯儲係統。
由於資助歐洲戰爭的大規模的債券發售,使得米國貨幣流通量巨減,中央銀行的威力開
始顯現出來。米國政府開始海量增加國債,美聯儲也以驚人的胃口吃進,巨額的美聯儲券
(Federal
Reserve Note)如江河決堤一般撲向了流通領域,彌補了歐洲戰爭債券所導致的貨幣緊
縮。代價是米國國債的直線上升,結果僅美聯儲開始全速運作的短短4年中(1916年到
1920年),米國的國債就由10億美元暴漲25倍到250億美元[4.8],所有的國債都是用美
國人民的未來納稅作為抵押,結果是在戰爭中,銀行家們爆賺其錢,而人民卻出錢、出
力和流血。


第七章 誠實貨幣的最後抗爭1

7.1 肯尼迪:白銀美元的殉葬品

"曆史表明放貸者會使用包括濫用權力、詭計、欺騙和暴力在內的一切手段來確保他們
對貨幣和貨幣發行的控製,以便達到控製政府的目的。"
米國第4屆總統傑姆斯.麥迪遜

1.肯尼迪:美元銀本位的犧牲品

肯尼迪遇刺前兩分鍾
對於米國人來說,1963年11月22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肯尼迪總統在德克薩斯州的達
拉斯市遇刺身亡。噩耗傳來,整個米國都陷入了震驚和悲傷之中。幾十年以後,人們在
說起這一時刻時,很多人都能清楚地記得當時自己在幹什麽。究竟是誰,為什麽刺殺肯
尼迪至今仍眾說紛紜。米國官方的沃倫委員會的最終結論是一個名叫奧斯瓦德的凶手單
獨作案,但是此案的疑點實在太多,幾十年來社會上流傳著各種陰謀論。
最明顯的疑點是凶手被警方抓獲不到48小時,就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另一名猶太殺手近距
離槍殺,上百萬人在電視機旁看到了謀殺全過程,而該凶手的動機竟然是"要向全世界
的人展示猶太人的膽量"。

Jack Ruby shooting Lee Harvey Oswald.
另一個巨大的疑點是到底幾個人參與了謀殺肯尼迪,沃倫委員會的結論是奧斯瓦德在5.
6秒的時間裏連發三槍,其中一發子彈打飛,一發擊中肯尼迪的頸部,另外一發致命的
子彈命中頭部。幾乎沒有人相信奧斯瓦德能在這樣短的時間裏準確射擊三次,更奇怪的
是打中肯尼迪的頸部的子彈是先擊中了坐在肯尼迪前方的德州州長後,再射中肯尼迪的
,而這樣的幾率幾乎為零,所以人們稱之為一發"神奇的子彈"。更多的專家相信,不隻
一人從不同的方向朝肯尼迪開槍,而且不止三發子彈。
據後來護衛肯尼迪車駕的一名巡警回憶,"當肯尼迪在機場忙著和歡迎的人群握手時,
約翰遜(副總統)的秘密特勤(Secrete
Service)走過來給我們做安全工作指示。最讓我吃驚的是他們說總統在德利廣場(刺
殺現場)的行車路線臨時作了修改。如果保持原來的路線,殺手可能完全沒有機會下手
。他們還給我們下了一個聞所未聞的命令,通常情況下,我們四個摩托護警應該緊靠總
統座車的四周,但是他們這次讓我們全部退到車後,任何情況下不得超過總統座車的後
輪。他們說這是為了讓大家有一個'沒有遮攔的視野'
… … 我的另一位朋友(保護副總統約翰遜)看見他(約翰遜)在聽到第一發子彈前3
0或40秒時,開始在車裏彎下身來,甚至在車隊拐上休斯敦大街之前。也許他在車裏
的地毯上找什麽東西,但是他看起來就好像預感到會有子彈飛過來一樣"。
當第一夫人傑奎琳隨著丈夫的遺體乘空軍一號到達華盛頓機場時,她仍然穿著濺滿肯尼
迪鮮血的大衣,她堅持這樣做就是為了讓"他們看看犯下的罪惡",此時的凶手奧斯瓦德
仍被警方看押,傑奎琳所說的"他們"又是?傑奎琳在自己的遺囑中說道,在她死後50
周年(2044年5月19日),如果她的最小的孩子已經去世,她授權肯尼迪圖書館
公開一份500頁的關於肯尼迪的文件。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她最小的兒子在1999年
的一次飛機失事中喪了命。
肯尼迪的弟弟羅伯特,著名的民權運動推動者,在1968年當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之
後,幾乎肯定可以最終當選總統,但是就在他歡慶勝利的時候,又是在大庭廣眾的場合
被亂搶打死。
在肯尼迪被刺殺後的短短三年中,18名關鍵證人相繼死亡,其中6人被槍殺,3人死
於車禍,2人自殺,1人被割喉,1人被擰斷了脖子,5人"自然"死亡。英國的一名數
學家在1967年2月的倫敦星期日時報聲稱,這種巧合的概率為10萬萬億分之一。
從1963年到1993年,115名相關證人在各種離奇的事件中自殺或被謀殺。[注
7.8]
沃倫委員會讓人生疑的還有封存所有文件、檔案和證據長達75年直到2039年才解
密,這些文件涉及CIA、FBI、總統特警保鏢、NSA(國家安全局)、國務院、海軍陸戰隊
等機構。另外,FBI和其它政府機構還涉嫌銷毀證據。
2003年肯尼迪遇刺40周年,米國ABC廣播公司搞了一次調查,70%的米國人認
為刺殺肯尼迪是一個更大規模的陰謀。
如此大規模地協調和組織,如此明顯的證據和證人的封殺都說明肯尼迪刺殺事件其實已
經不是一次秘密謀殺,而更像是公開處決,意在警告今後的米國總統們要搞清楚誰才是
這個國家的真正主宰。
問題是,肯尼迪家族也是國際銀行家集團中的"圈裏人",其父約瑟夫就是1929年股
票崩盤時大發其財,後來被羅斯福總統任命的首屆米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主席
,早在40年代就躋身在億萬富豪的行列中了,如果不是這樣顯赫的家境,肯尼迪也不
可能成為米國曆史上第一位信仰天主教的總統。那麽肯尼迪何以開罪了整個統治精英階
層,以至於落得殺身之禍呢?
毫無疑問,肯尼迪是一位富有雄心和才幹的人物,當年紀青青的他坐上了總統的寶座,
就碰上了古巴導彈危機這樣重大挑戰,他的表現堅定陳穩,可圈可點,麵對和蘇聯可能
爆發核戰爭的巨大危險而毫不妥協,最終逼退了赫魯曉夫。肯尼迪還意氣風發地推動了
米國航天計劃,最終使人類的足跡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盡管他沒能親眼看到這一偉大的
時刻,但他的神奇的感召力卻伴隨著整個計劃。在推動民權運動方麵,肯尼迪兄弟更是
功勳卓著。1962年當第一名黑人大學生試圖到密西西比大學注冊時,引發了當地白
人的激烈反對,全米國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民權運動的這個焦點上。肯尼迪毅然下令出動
400名聯邦執法人員和3000名國民警衛隊護送這名黑人學生上學,此舉震驚米國
社會,肯尼迪頓時深得人民愛戴。在他的號召下,米國青年踴躍參加和平隊(Peace
Corps),誌願奔赴世界第三世界國家去幫助當地的教育、衛生和農業的發展。
2
在肯尼迪主政的短短3年中,能有如此耀眼的政績,的確堪稱一代豪傑。這樣雄才大略
的抱負,如此果斷堅毅的心誌,再加上米國人民的熱愛和世界各國的敬仰,肯尼迪豈是
願做"傀儡"的人物?
當肯尼迪越來越強烈地想按照自己良好的意願來運作這個國家時,他就必然與他背後的
強大而無形的統治精英集團產生尖銳的衝突。當衝突的焦點涉及到國際銀行家所主導的
統治精英的最核心最敏感的問題
- 貨幣發行權的時候,肯尼迪也許並不知道自己的大限已經到了。
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簽署了一份鮮為人知的11110號總統令(????utive
Order),著令米國財政部"以財政部所擁有的任何形式的白銀,包括:銀錠、銀幣和標
準白銀美元作為支撐,發行'白銀券'(Silver
Certificate)",並立刻進入貨幣流通。肯尼迪的意圖十分明顯,從私有的中央銀行美
聯儲手中奪回貨幣發行權!如果該計劃最終得以實施,米國政府將逐步擺脫必須從美聯
儲"借錢"並支付高昂利息的荒謬境地,並且以白銀為支撐的貨幣不是"透支未來"的債務
貨幣,而是基於人們已有勞動成果的"誠實貨幣"。"白銀券"的流通將逐漸降低美聯儲發
行的"美元"(Federal
Reserve Note)的流通度,很可能最終迫使美聯儲銀行破產。
如果失去控製貨幣發行的權力,國際銀行家對米國這個最大的財富創造國將失去大部分
影響力,這是生死存亡的根本問題。
要搞清楚11110號總統令的由來和意義,我們必須從白銀在米國的幾起幾落說起。
白銀在米國成為合法貨幣始於1792年的《1792年鑄幣法案》(Coinage Act of
1792),該法案奠定了美元的法律地位。一美元包含純銀24.1克,金銀比價1比15
。美元作為米國貨幣最基準的度量衡是基於白銀之上的。此後米國長期保持金銀貨幣雙
軌製。
到了1873年2月,《1873年鑄幣法案》在歐洲羅斯切爾德家族的壓力下,廢除
了白銀的貨幣地位,實行了單一的金本位,由於羅斯切爾德家族掌握著世界上大部分的
黃金礦產和黃金供應,他們實際上控製了整個歐洲的貨幣供應。白銀的產地比黃金更為
分散,產量和供應量也大得多,控製起來難度更大,所以在1873年前後,羅斯切爾
德家族先後脅迫歐洲大部分國家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實行完全的金本位。米國也是這
個總體步驟中的一步。這個法案在米國西部產銀州激起了強烈反對,人們稱這個法案為
"1873年惡法"(Crime
of 1873),隨後產生了轟轟烈烈的支持白銀的民間草根運動。
米國國會為了平衡紐約地區歐洲勢力背景的銀行家的影響力,又通過了《1878年布
蘭德-埃勒森法案》(Bland-Allison Act of
1878),要求米國財政部必須每月購買價值200到400萬美元的白銀,金銀比價重
新設定為1比16。銀幣與金幣同樣具有法律效力,可以用於支付所有公共和私人債務
。和"黃金券"一樣,財政部同樣發行"白銀券",一美元的"白銀券"直接對應一美元的銀
幣,以便於流通。

(一美元的"白銀券",可直接兌換一美元等價銀幣)
後來《1878年布蘭德-埃勒森法案》被《1890年謝爾曼白銀采購法》(
Sherman Silver Purchase
Ac)所取代,新法案增加了財政部必須購買白銀的數量,在以前的基礎上,財政部必須
每月增加450萬盎司的購買量。
1913年美聯儲成立以來,"美聯儲券"(Federal Reserve
Note)開始發行,到1929年大衰退時,"美聯儲券"已經逐漸占有貨幣流通的主要份
額。到1933年時,"美聯儲券"仍能兌換等價黃金。

(1914年一美元"美聯儲券",可以間接兌換等價金幣)

在1933年時,在貨幣流通領域中還有"黃金券"(Gold Certificate)和"米國政府
券"。

(1913年50美元黃金券,可直接兌換50美元等價金幣,1933年後持有該貨
幣違法)
"米國政府券"(United States
Note)就是林肯在內戰時期發行的米國第一種法幣,即"林肯綠幣"(Greenbacks)。它
的總發行量被限定在$346,681,016。1960年,它僅占米國貨幣流通總量的1%。

("米國政府券",即"林肯綠幣")
除了上述4種主要貨幣,還有少量的其它貨幣形式共存。
在1933年羅斯福廢除金本位並宣布擁有黃金非法之後,黃金券即退出流通。米國貨
幣流通領域僅剩下"美聯儲券"、"白銀券"和"米國政府券",由於"米國政府券"先天不足
,有發行上限,所以不被國際銀行家視作重大威脅。"白銀券"就麻煩多了。
由於米國財政部被法律規定常年購買白銀,到30年代,米國財政部已經擁有高達60
多億盎司(Troy
Once)的白銀,大致接近20萬噸的龐大儲備,再加上白銀礦產遍布世界,生產量也頗
為可觀,要是全部實現貨幣化發行"白銀券",勢必成為國際銀行家最大的夢靨。
1913年的《聯邦儲備法案》中規定,如果美聯儲解散,所有還在流通領域的美聯儲券必
須以等價白銀回收,1933年羅斯福幫助國際銀行家廢除了金本位之後,米國貨幣流
通實際上是處在"銀本位"之下。
不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廉價貨幣"和"赤字財政"的"大業"就會受到嚴重掣肘,國際銀
行家夢寐以求的通過通貨膨脹這種更高效率的金融工具來神不知鬼不覺地掠奪公民財富
的計劃就會受到牽製。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大規模赤字財政的推行,再加上戰後重建歐洲經濟的龐大開支以
及朝鮮戰爭的卷入和越南戰爭升級,美聯儲大規模發行國債貨幣逐漸被市場發覺,米國
人民從40年代開始不斷用"白銀券"兌換成銀幣和銀錠,導致財政部天文數字的白銀儲
備急劇縮水。5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的電子工業和航天工業對白銀的需求量急劇增長,
更是雪上加霜,到60年代初肯尼迪入主白宮時,財政部的白銀儲備已銳減到19億盎司
。同時白銀的市場價格猛漲,已逐漸逼近銀幣的貨幣價值1.29美元。當"白銀券"被兌換
成白銀實物後,"白銀券"也就自然退出流通,"劣幣驅除好幣"的"格雷欣法則"的效應顯
現了出來。
這一切就是肯尼迪簽署11110號總統令的大背景。
3
保衛白銀和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成為肯尼迪和國際銀行家鬥爭的焦點。
對於國際銀行家而言,徹底廢除黃金的貨幣地位已在全盤計劃之中,但解決白銀問題擁
有著更高的優先級別。由於白銀的潛在礦藏資源非常巨大,一旦世界各國在市場價格引
導下開始更大規模的勘探和開發,不僅廢除金本位的目標將難以實現,而且還將陷入黃
金和白銀的兩線作戰。一旦白銀供應量大漲,"白銀券"很可能死灰複燃,重新與"美聯
儲券"一爭高下,由於米國政府掌握著發行"白銀券"的大權,到時候鹿死誰手尚無定論
。"白銀券"如果占了上風,美聯儲的生存就麵臨著極大的風險。
所以國際銀行家最緊迫的任務是盡最大可能壓低銀價,一方麵讓世界銀礦行業處在虧損
或是微利狀態,從而延緩銀礦的勘探和開發,減少供應量;另一方麵促使工業用銀量猛
增,使得替代白銀材料的研究和應用變得毫無必要,從而以最快速度消耗米國財政部僅
存的白銀儲備。當財政部拿不出白銀的時候,"白銀券"自然就不戰而降,廢除白銀的貨
幣地位也就順理成章了。關鍵是爭取時間。
肯 尼迪自然是對此心知肚明,他一方麵對國際銀行家表態適當時機可以考慮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另一方麵卻另作安排。不幸的是,他的財政部長道格拉斯.第倫 (DouglasDillon)並非他的心腹,第倫出身於華爾街銀行大家族,身為共和黨人被國際銀行家強塞到肯尼迪的民主黨內閣中,主要財政大權由第倫向 國際銀行家們負責。在第倫上任後,他的首要工作就是以最快速度消耗財政部的白銀儲備。果然第倫不負眾望,他以91美分一盎司的超低市場價向工業用戶大量傾 銷白銀。1947年成立的米國白銀用戶協會(TheSilver Users Association)與第倫遙相呼應,強烈要求"賣掉(財政部)剩餘的存銀來滿足白銀用戶的需求"[注 7.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