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的22條軍規
1、保本
從400萬美元起家到至今已超過百億美元,一夜間拿走了泰國人1/5的財富;打敗了英格蘭銀行;掀起了東南亞金融危機——被稱為“金融大鱷”的喬治·索羅斯1930年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14年後,納粹入侵了匈牙利。
作為納粹占領區的一個猶太人,索羅斯當時隻有一個目標:生存。這個目標就成了他日後投資策略的根基。生存就是指保住本金。對索羅斯來說,一筆投資損失,不管是多小的損失,都是退向生活“底線”的一步,是生存威脅。
同是在1930年,沃倫·巴菲特出生在一個離布達佩斯十萬八千裏遠的一個小城——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此時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巴菲特不到1歲時,他父親工作的銀行倒閉了,他家的所有儲蓄都隨這家銀行一起煙消雲散。就像納粹占領匈牙利影響了年輕的索羅斯一樣,早期的艱苦生活似乎也讓巴菲特痛恨財富的損失。多年後,他的一句名言廣為流傳:“投資法則一,盡量避免風險,保住本金;第二,盡量避免風險,保住本金;第三,堅決牢記第一、第二條。”
大師心裏的那本賬,其實普通投資者也能算得清楚——如果你損失了投資資本的50%,必須將你的資金翻倍才能回到最初起點。如果你設定年平均投資回報率是12%,要花6年時間才能複原。對年平均回報率為24.7%的巴菲特來說,要花3年零2個月。
在保本基礎上賺錢,而且避免賠錢比賺錢要容易。
保住資本並不意味著在投資市場上畏手畏腳,而應該積極展開管理風險。作為一位市場生存大師,索羅斯的父親教給他三條直到今天還在指引他的生存法則:“冒險不算什麽;在冒險的時候,不要拿全部家當下注;做好及時撤退的準備。”
1987年,索羅斯判斷日本股市即將崩潰,於是用量子基金在東京做空,在紐約買入標準普爾期指和約,準備大賺。但在當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道指創紀錄下跌了22.6%,日本政府也支撐住了東京市場。索羅斯遭遇兩線潰敗時沒有猶豫,他嚴格遵循自己的第三條風險管理法則,全線撤退,他以低於自己報價10%的價格賣出了所有期指合約,賠光了全年利潤,但保住了本。他比別人更清楚:本是底線,保住本就有可能再贏。
2、止損
如果你沒有事先確定的退出策略,一切都可能化為烏有。
投資大師不會在不知道何時退出的情況下就投資。退出策略因人而異,與每人的方法和係統(包括風險承受的能力)有關。但不管方法如何,在投資時就應該知道什麽情況會導致贏利或虧損。憑借這投資標準,就能知道應該在什麽時候兌現這些利潤或接受這些損失。
從事投資必須承認中間有可能出錯,這不可避免,止損離場可避免小錯成大錯,免得泥足深陷。投資過程中有的意外足以致命,如果能小心利用止損點,就可化險為夷。
不僅要止損,同時要止盈。止損可以是動態的,譬如,伴隨股票或基金價走高,止損的價格可以提高到某均線或某價位之上,價格一旦調整,立刻出局。止盈則可按贏利達到一定目標出局設定,如果倉位重,則可把止盈價格設立多重,抵達某個目標則賣出部分,同時結合止損提高,則可保證安全。
但一般投資者在入市前都沒有設立這樣一個係統,所以無從判斷什麽時候該賣掉賠錢的股票或基金,賺錢的股票或基金又該持有多久。利潤和損失就都會讓這樣的投資者感到緊張。當一筆投資小有盈利時候,他擔心這些利潤會化為泡影;為消除壓力而出手。而麵對損失時,他可能會告訴自己那隻是紙麵損失——他希望那隻是“暫時”調整,價格很快就會反彈。如果損失越來越大,他可能對自己說,隻要價格反彈到他的買價就拋出。而價格繼續下跌,對持續下跌的恐懼最終取代了對價格反彈的期望,他會全部拋出——往往這個時候是價格最低點附近。
這與索羅斯的成功秘訣“保住資本和本壘打”正好相反。
普通投資者對止損的運用通常會有以下三類毛病:第一,自以為常勝將軍,不屑設止損點;第二,心中有止損點,手中卻無止損盤;第三,隨意用一個金額作為止損點。
大師的出色業績和一般散戶慘痛的教訓都證明,有幾點值得每個投資者嚴格遵守:其一,必須在入市前設定止損點,之後才可安心視察市勢發展。其二,設定止損點後,千萬不可隨意取消,或在失利情況下將止損點退後。其三,將止損點遠離一些重要價位,避免被一網打盡。最後,入市方向正確時,可以將原定的止損價位,跟隨市勢的發展逐步調整,保證既得利益的同時盡量賺取更多利潤。這時候,經調整的止損點可稱為止盈點,可以將止盈點逐步降低,保證既得利潤和盡量多賺。
3、不預測
每逢牛市,在電視電台的證券頻道節目上,在報刊的證券版麵上,每天都會看到眾多專家在內的無數投資人在想方設法預測股市下個交易日、下周、下月、下季、下年的走勢。全球最偉大的投資人巴菲特和最成功的基金經理彼得·林奇卻說:永遠無法預測股市,永遠不要預測股市。
巴菲特說:“我從來沒有見過能夠預測市場走勢的人。”他在自己公司的股東大會上說:“對於未來一年後的股市走勢、利率以及經濟動態,我們不做任何預測。我們過去不會、現在不會、將來也不會預測。”在他看來,投資者經曆的就是兩種情況:上漲或下跌。關鍵是你必須要利用市場,而不是被市場所利用,千萬不要讓市場誤導你采取錯誤的行動。
事實上,如果那些活躍的股市和經濟預測專家能夠連續兩次預測成功的話,他們早就成了百萬富翁,越是活躍就越說明他們還是在靠預測為生。每次預測的結果總是表明:事前,預測總是很模糊;事後,很多預測專家跳出來宣布他們早已預測市場會如何如何。
馬克·泰爾曾經是“要想賺大錢,必須先預測市場的下一步動向”信念的虔誠實踐者,但他最終發現,在他結識的幾十位市場“權威”中,在市場預測上比自己高明的一個也沒有。而他見過的基金經理中也沒有一個擅長市場預測,而且他們幾乎全都不能穩定地為他們的投資者盈利。除非他們利用預測別有用心要利用你的趨勢。
國外如此,國內同樣如此。在此輪牛市前,滬深股市持續5年的下跌,有哪個基金經理或分析師事前成功預測?無論是曾經經曆的大熊市,還是此輪暴漲,實際上,並沒有哪個基金經理事前成功預測到了漲跌的具體點數和準確時間,也沒有哪個基金經理可以成功靠波段操作獲利。
如果一定要尋找規律,彼得·林奇的“雞尾酒會”理論妙趣橫生,這理論是多年來林奇在家裏舉辦雞尾酒會,聽離他最近的10個人談論股票時總結出來的。
“在市場經過一段時間下跌之後,沒有人期盼它能再次上漲時,人們都不談論股市了。如果這時有人過來問我將怎樣謀生,我會回答‘試試買點基金’。他們聽完後會很有禮貌地點點頭就走了。即使不走,他們也會很快把話題轉到即將進行的大選,或者天氣情況之類,很快他們就會同旁邊的一位牙醫談起有關治療牙斑問題。”
當10個人寧願與牙醫談論有關治療牙斑的問題,而不願意與一位基金經理談論股市的時候,在林奇看來,股市極有可能出現轉機了。
當股市已經開始反彈上漲15%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注意。林奇依然會告訴大家去買點基金,但新到的客人隻會在去和牙醫談話之前,在林奇的身邊多逗留一點時間,隻是為了和他談論一下股市有多大風險。這時人們談得更多的依然是治療牙斑而不是股市。
“到了第三個階段,股市已經上升了30%,一大群興致勃勃的人整晚都圍在我身邊,而忽視了牙醫的存在。許多熱情的客人把我叫到一邊問我該買哪隻股票,甚至牙醫也這樣問我。酒會上的每個人都把錢投在了某一隻股票上,並且他們都在談論股市的走勢。”
“第四個階段,所有客人都簇擁在我周圍,但這一次是他們都來告訴我應該買哪隻股票,甚至是牙醫也會給我推薦三五隻股票。當然這些股票仍在上漲。但當鄰居們都來告訴我應該買哪隻股票並希望我聽從他們意見的時候,征兆已經很明確——股市已經達到高點並且是到了該下跌的時候了。”林奇說。
當然,“雞尾酒會”理論也並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隻是在大牛市氛圍中,每個投資者會因為朋友、家人及同事的影響而嚐試預測市場。別人的成功投資故事會讓自己更相信我也能成功,但是別人可能隻會談論自己的成功,卻閉口不談自己的失敗。而當前的成功可能導致人們因自負而承擔更多的風險。曆史上的幸運、當前的冒險結合起來,就會誘使投資者犯大錯誤。
基金經理這樣的專業投資者也是如此,基金經理如果認為自己對市場波動有敏銳的嗅覺,適當選時進行波段操作,無疑將會提高收益並降低風險。但如果基金經理完全依靠選時獲利,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股市波動根本不能準確預測,選時操作不但很難獲利,而且可能早晚會讓你賠掉老本。
4、不盲從
巴菲特的良師益友,被稱為“華爾街教父”的本傑明·格雷厄姆曾講過一個寓言,來描述投資者因股市巨大影響力而產生的盲目性——一個勘探石油的人死後要進天堂,聖·彼得在天堂門口攔住他:“你雖然有資格進入天堂,但留給石油業者居住的地方已經爆滿了,我無法把你安插進去。”這一位聽完,想了一下提出一個請求:進去跟那些住在天堂裏的石油業者說一句話。聖·彼得覺得這沒什麽,就答應了。於是他對著天堂裏大喊一聲:“地獄裏發現石油了!”話音剛落,天堂大門頓開,裏麵所有人都瘋狂衝向了地獄。聖·彼得吃驚之餘請這一位進天堂,但他遲疑了一會兒說:“不,我想我還是跟那些人一起到地獄去吧,傳言說不定是真的呢!”
格雷厄姆通過這則寓言告誡投資者切忌盲目跟風。實際上,在大熊市或大牛市中,跟風總是蓋過理性思考,這是大多數人最終賺不到錢的鐵律。即使是那些受過良好教育並擁有豐富投資經驗的專業人士,遇到市場衝動也往往無法做到理性。
金融學家用羊群效應來描述金融市場中的非理性行為——投資者趨向於忽略自己有價值的私有信息,而跟從市場中大多數人的決策。具體表現為在某個時期,大量投資者采取相同的投資策略或者對於特定的資產產生相同的偏好。
巴菲特則用旅鼠的成群自殺來比喻投資者的盲目隨大流。旅鼠常年居住北極,繁殖能力很強,理論上一隻母鼠一年可生成千上萬隻後代。在平常年份,旅鼠隻進行少量繁殖,但到了豐年,它們就會大量繁殖,使種群數量急劇增加。一旦達到一定密度,比如一公頃內有幾百隻之後,就會發生奇怪的現象:這時所有旅鼠都變得焦躁不安,開始四處亂竄,並且停止進食。更加不可思議的是,旅鼠會顯出強烈的遷徙意識,紛紛聚在一起,仿佛一聲令下開始沿著一定的方向進發,星夜兼程,一路狂奔衝向大海。
巴菲特指出投資中的旅鼠行為就是“無意識的模仿同類的行為傾向,無論這樣的模仿是多麽的愚蠢”。美國的一位基金經理曾在《華爾街日報》上撰文:“機構投資者是群居的動物,我們觀察相同的指標,聆聽相同的預測,像旅鼠一樣,我們往往在同一時間向相同的方向遷徙,這種行為加劇了價格的波動。”
事實上,基金選擇和動物的選擇並無二致。在寒冷的熊市中,持續低迷的行情,基金經理們也會抱團取暖,持有幾乎完全相同的防禦性股票,希望共同度過寒冬。在剛剛過去的熊市中,我們看到大部分基金都買入大致相同的防禦性股票,而符合這些基金選擇標準的防禦性股票又相當有限,因此每隻基金都持股有限,加上防禦性股票本身的特點,於是在那一輪熊市,相當數量的基金跌破淨值並曾長期在淨值之下徘徊。
但羊群效應不僅出現在股市低迷期,上漲階段,基金經理同樣會盯牢一些大致相同的股票,抱團取利。盡管由於股市整體上漲,基金經理抱團同樣可以盈利,但其業績總體仍會輸於大盤。實際上,與普通投資者相同,孤獨同樣也會讓基金經理感到不安。投資那些不被市場普遍看好的,甚至受到其他同行排斥的股票,而投資成敗關係到基金以及基金經理本人的事業生死存亡時,更會讓基金經理感到不安。而投資與同行們類似的股票,即使業績不佳也情有可原,反正大家都是這樣。當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像旅鼠一樣盲目地跟隨市場追漲殺跌時,他們忘記了自己和前輩們為這個市場所付出的“血淋淋的代價”。
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基金經理彼得·林奇說:“如果有我不願買的股票,那它一定是最熱門行業中最熱門的股票。”
所以,不管現在基金板塊紅得多麽耀眼,不要指望你的基金能跑贏大市;如果你真希望通過持有基金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認真去挑選基金經理,而不要隻看這隻基金今天漲了多少。
5、不熟不做
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有一片自己的領地。就像如果你網球打得很好,那麽你的握拍、揮拍、發球和回球等動作的方式已經成了一整套習慣,而當你改去打羽毛球時候,會發現打網球養成的習慣幾乎全都會成為你的障礙。而如果想在這種表麵類似網球的運動中有良好表現,則必須放棄在網球運動中形成的良好習慣,去養成一套新習慣。
實際上,投資也如此。每一個成功的投資者都有他自己的領地,越成功越專業。就像沃倫·巴菲特是“股神”,而喬治·索羅斯掌控對衝基金,彼得·林奇是王牌基金經理,吉姆·羅傑斯則在大宗商品市場上成績斐然。
這些成功投資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小部分投資對象中,這劃定了他們自己的能力範圍,隻要不超出這個範圍,就擁有了一種能讓他的表現超出市場總體表現的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就是衡量一筆投資是否有理想的平均利潤期望的能力,而隻要他將注意力轉到了其他類型的投資上,他的“衡量工具”就會失效。
正如巴菲特所說:“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重要的不是他們知道多少,而是他們能在多大程度上認識到自己不懂什麽。”
沒有明確投資理念的投資者,常常做出有違自我判斷的投資決策,特別是在股市繁榮的狂躁期中,人們更喜歡這山望著那山高,看到其他人似乎都在輕鬆賺錢而自己卻沒有如此好運,開始自我懷疑並追逐幻想,從而貶低自己的知識和專業技能。
在股指上揚、基金飄紅時,很多人都會認為投資股市比做其他生意容易多了,隻要看看盤,在電腦上按幾下,或通過電話委托幾個號碼,就能在幾秒鍾內完成交易。但在股市上,把辛辛苦苦做了幾年生意掙到的錢全賠進去的故事,並不鮮見。
對這種想走捷徑迅速通過股市致富,卻根本不願花時間做研究分析的人。林奇曾感歎:“難怪人們在房地產市場上賺錢而在股票市場上賠錢。他們選擇房子時往往要用幾個月的時間,而選擇股票隻用幾分鍾。事實上,他們在買微波爐時花的時間也比選擇股票時多。”
由於某些具體原因,分析股票或基金對於一般投資者太過深奧和複雜,普通投資者因此更容易因一時念頭而將所有積蓄投入某一隻股票或基金。一對夫婦可能會花整個周末去查找飛三亞旅遊最優惠的機票價格,但當他們購買5000股中國南方航空公司的股票時,可能連10分鍾都不願花在研究該公司的基本業績上。
如果你隻是偶爾打打網球,輸贏都無所謂。同理,如果你隻是偶爾炒炒股票、買買基金,盈虧無關痛癢。但如果你想通過投資賺錢養家、買房、發財致富,那就必須付出大量精力和時間,在實踐中逐步積累更多的知識、能力和技巧。
投資大師不理會他不了解的投資對象,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不足,這為他自己劃定了清晰的能力範圍。他的能力之外的高山,會被他忽略,這是為了相對成功的把握。巴菲特和索羅斯是通過思考以下問題來劃定自己的能力範圍:其一,我對什麽感興趣?其二,現在我了解什麽?其三,我願意去了解什麽,學習什麽?
很多故事都可以證明,缺少專業知識的人們一直是狂躁期中損失最大的群體。他們往往是在好時光幾乎就要結束的時候才實在忍不住投入,成為恰好是在泡沫破裂而股市全麵崩盤前辛苦買入的那最後一撥人。
6、迅速決斷
做熟門是為保證自己清醒的決斷能力。在炒基金或股票中最怕的是猶疑——如果不能做判斷在關鍵的點位買入或拋出,就不可能獲利。
猶疑是不自信的表現,會擾亂一個投資者的思維——如果下周出現更好的投資機會怎麽辦?如果我為了買B而賣了A,但結果是A比B好怎麽辦?如果B的價格在明天或下周下降從而給了我更好的入市時機怎麽辦?如果我又犯了錯怎麽辦?如果利率突然調整了怎麽辦?如果市場要崩潰了怎麽辦?
這一係列的“如果”經常導致一個投資者的購買量遠少於他的意願。比如說,他本打算購買1萬股,並且認為這個數量很合適,當打電話準備下單時候卻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或許,”他想,“我應該先買2000股。看看會發生些什麽,剩下的以後再買。”但他往往發現再也沒有合適的時機買剩下的那些。
這樣的問題不會進入投資大師的大腦。對他來說,所有問題事先已經明確,下單隻是一套程序最後的收尾動作,這時候,他甚至可能已經在思考下一個投資機會了。
也可能投資者行動的限製是因為資金不足。實際上,投資大師也會麵臨這樣的問題,特別是在他職業生涯的早期。但由於他的投資目標是明確的,能判斷他的最新投資機會是否優於他已經擁有的一個或更多投資對象。如果他麵臨資金限製,那麽在他采取行動時候,已經決定為這次行動要馬上賣掉手頭的哪些資產了。
沒有明確投資目標的投資者,往往無法衡量他的投資理念的價值。即使已經對投資對象做了大量研究,在沒有投資標準的情況下自己也無法安心。他“檢驗”自己想法的方法之一是詢問朋友或業內人士,用別人的看法充當他所欠缺的投資標準。即使這樣,通常在最後下單時候,心中還免不了會嘀咕:“我做的到底對不對?”
索羅斯能在發現情況1秒鍾內,就向他的經紀人下達全部清倉的指令;而巴菲特也能在10秒鍾內否定他所聽到的大多數投資建議,這都因為他們有非常明確的投資標準,這些標準可以讓他以閃電般的速度分清合適和不合適的投資。-
7、大道
常態下,股票的價格,走的都是螺旋式上升的軌跡,這可以稱之為股價運動的大道。技術分析的鼻祖查爾斯·道,生前從未建立什麽理論框架,去世後被公認為技術分析奠基人,就在於他發表在《華爾街日報》的一係列研究市場動向的文章中貫穿著股價循環波動的法則。在查爾斯·道和他的公司將指數這一表征市場和測市的方法引入華爾街之前,人們從來也不知道股價的總體波動,更談不上因大的投資環境變動而買賣股票,交易依據多來自於市場傳言和投機衝動。
因為是零散的文章整理而成,後人從中整理出的規則自然沒有很強的係統性。道氏理論主要有6個基本規則:
1.一切影響價格的因素都反映在平均價格之中。
2.價格運動可分為三種趨勢,趨勢定義是,連續出現的波峰和波穀都趨向一個方向,上升的趨勢包括連續上升的波峰和波穀,下跌的趨勢則由不斷創新低位的波峰和波穀構成。
趨勢的分類,按時間長短分為三級,主要趨勢短則一年,長則數年;次要趨勢持續3個星期到3個月,它是主要趨勢的調整;短暫趨勢是最低級的趨勢運動,是次要趨勢中更小級次的波動,持續時間不超過3個星期。
調整通常可以使價格回到主趨勢升降幅度的1/3到2/3,最常見的回撤約為一半。趨勢運動的一個貼切比喻是,趨勢運動猶如海浪運動,大的趨勢是漲潮落潮,即潮汐運動;潮汐之上有波浪,波浪之上又有水紋。完整的海流裏總是波波相連大浪套小浪,既向著一個方向流動,也有回流,也有飛濺的泡沫。
3.主要趨勢通常包括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上升能量的積聚階段,此時,經過了大跌市的痛苦經曆,市場氣氛慘淡,但此時市場開始反彈,先知先覺的聰明人進場買入,這時壞消息已經為市場所消化,價格到了跌無可跌的境地。但大部分投資者仍未擺脫熊市陰影,不敢輕舉妄動。第二個階段是主升階段,經濟環境轉暖的好消息開始傳布,更多投資者轉入購買方,股票價格迅速上升。第三個階段,也有人稱為“貓狗階段”,好消息鋪天蓋地,整個投資界都處於亢奮,言空者屢說屢錯,沒人相信市場將漲到頭。這時,先知先覺的投資人看到了危險的苗頭,開始拋售。所謂“貓狗階段”,形容高潮中市場雞犬亂飛。
4.各種指數必須相互確認。
5.成交量必須與趨勢一致。
6.一個趨勢的終結,必須有確鑿的反轉信號出現才能確立。在這裏,道氏與後來憑借計算機進行交易的很多數量投資者不謀而合。趨勢一旦確立,就會持續一段時間。當趨勢未曾發生反轉時,最好的投資策略就是順勢而為。不過,要確定一個即將形成的趨勢是大趨勢還是小趨勢,是回撤後繼續以往的走勢還是從此一去不回頭,需要通盤考慮的因素非常多。有時還是要用到一點模糊判斷。
道氏理論的實用性就在於它明確地告訴你什麽樣的走勢構成一個趨勢。也就是說,道氏理論最關鍵的是趨勢的定義。連續的突破上一個波峰波穀的走勢構成一個趨勢,相反,一旦波峰波穀不能延續上一個波峰波穀的方向,趨勢就告結束。憑這一條,投資者就可確立市場的轉向點,再決定自己的投資策略。對道氏理論,有一個形象的解釋,就比如雙方打仗,當一方強大時,戰事向著有利於這一方的方向發展,於是形成了一方軍隊的長驅直入;這就是趨勢。但隨著時間推移,雙方力量此消彼長,形成僵持。股票實際上是多空雙方的爭鬥,力量對比表現在價格上,一方由強變弱,另一方由弱變強的過程就是股價走勢頭部或底部的形成過程。從防禦到相持到反攻,所有戰鬥都表現在股價波動上,此時,隻要有了衝鋒的信號,技術上的騎牆派就可跳下牆頭,加入得勢的一方了。為什麽不呢,為什麽做死多頭或死空頭呢,我們的目的隻是賺取差價,沒有人因為投機者曾經在另一方隊伍裏就拒絕投誠。在交易行為中,並不存在道德考慮。
8、玄機
大道者,道氏理論,把市場描述為波浪運動。但波浪起伏推展,舒緩均勻,曲線光滑,乃理想狀態的運動,並且,價格運動並不是總從一個固定的水平出發,經曆一輪起伏後再回到出發線上。這顯然不能反映經濟的發展,使股市經濟晴雨表的功能打了折扣。而市場真實波動多帶棱角,更多體現了人之為人的貪婪與恐懼。波浪理論把波浪的理想狀態進一步具體化,以“5浪上升,3浪調整”的螺旋式上升形態完成對市場走勢的“具體而微”解讀。正因為具體到價位,具體到價格運行所處的狀態,波浪理論帶有玄學色彩,運用不好,便是走火入魔。
說是玄學,的確是玄想的結果。前會計拉爾夫·艾略特大病一場後,躺在病床上開始了他的新職業——琢磨道-瓊斯指數。那時他已經快60歲了。1946年,在艾略特去世前一年,離群索居的冥思苦想導致了波浪理論的集大成著作《自然法則——宇宙的秘密》的問世。與道氏理論不同,波浪理論有一套對價格世界既能自圓其說,又有完整解釋的邏輯。在艾略特看來,股票指數不過是宇宙玄機於人類的反映,是人群大眾固有節奏的一個外化而已。
波浪理論裏,股價運動是由一個個獨立的單元構成的,一個單元包括上升狀態的5個趨勢運動(也就是“浪”),下降狀態的3個趨勢運動。而大的浪中又含有更低一級的小浪。在艾略特那裏,按時間長度,浪大浪小有嚴格分期。最大級次的浪延展200年,而小級別的浪一天的走勢裏便會多次出現。盡管上升5浪下跌3浪構成了波浪理論的基本形態單位,但上升與下跌浪卻不是對浪最本質的提法,本質的提法應該是進攻浪與調整浪。比如,在一個大級次的波浪單元上,調整3浪是下跌的,它的主攻方向是向下的。這時,隻有中間的向上的B浪是起調整作用,其餘的A浪和C浪均是5小浪結構的進攻浪。所有的進攻浪都是5浪的內部結構,而所有調整浪都是3浪結構。於是乎,進攻浪和調整浪一起形成一個完備的“螺旋式上升”體係,大浪套小浪,大進攻有大調整,小進攻有小調整,股市在不斷調試中前行。
和道氏理論的趨勢形成、趨勢加強到趨勢的否定相同,波浪也有從試探到狂飆突進到瘋狂的過程,比如第3浪,也稱主升浪,最具爆炸力的上漲在此發生,走勢極為活躍,突破、跳空、成交量劇增,伴以鋪天蓋地的利好傳言。第3浪的上升是最為健康的一浪,充足的進場資金,投資者良好的心態使市場一片沸騰,卻無恐懼之心。可到了第5浪,因是市場上升的頂部,常有一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歡樂氣氛,但已有大批3浪中的主力股票滯漲,盡管雞飛狗跳,但市場總體上升乏力。投資者懼怕風險,卻又不忍離場,心態矛盾。又比如,調整浪裏的B浪,在艾略特描述中,是“叫人上當的把戲,是多頭陷阱,是投機者的天堂,也是小戶投資人心態上的放縱。要不就表示僵化、不知變通的自滿”,很多人都以為市場又該好轉了,但一漲到重要的壓力區域,就調轉回頭。
每一浪都有形象描述,技術分析者自可對號入座,對未來走勢做出預測,更難能可貴的是,波浪有很多可能的比例關係,知道了第一浪的高度,就可推算出第五浪在哪裏結束,一個進攻浪完成,可以推算出調整的點位。數浪的妙處就在於對未來的精確預測,但危險也恰恰在此,因為是一個自圓其說的體係,以事後諸葛亮的觀點,無論什麽樣的走勢都能數浪,但同樣的走勢,能數出多種組合,偏偏又都符合波浪規則。甚至波浪大師也告誡追隨者,應該不斷修正自己的數浪結果,保持開放的心態,接納所有的可能性。指望如此“萬金油”的方法測市,十次對七次,三次數錯都可能把利潤輸個精光。
爆發式的走勢最適合數浪,因為按艾略特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則,波浪本身就是度量群眾情緒的方法。那些有廣泛的群眾參與的大品種或大市場最適合數浪。波浪理論隻針對指數,而非個股,說明它是對大眾行為的解釋,如果參與的人群不夠廣泛,市場能夠被個人或機構的意誌左右,走勢就可能不遵守波浪規則。
9、情緒
很難解釋旅鼠行為,動物學家提出一種假設:環境壓力的增加引起旅鼠荷爾蒙的變化,導致行為異常。
在市場效率一統天下的情況下,經濟學家發現很多難以解釋的現象。1987年波及全球的股災就是典型的現象之一,在沒有重大不利的消息下,道-瓊斯一天內下跌了22%,而這一下跌又如多米諾骨牌迅速傳遍全球。在香港,一日內恒生指數竟下跌了33%。不久,股災以股價的全麵回升而告終。迄今為止尚未發現與事件相關的重要信息。
投資大師彼得·林奇做過統計。上世紀美國股市共發生過53次10%以上的波動,平均每兩年一次。25%以上的下跌共15次,六七年一次。看來,人類的行為與旅鼠相近,也是周而複始的。旅鼠衝進大海前,並不是沒有先兆,所以,預測暴跌也不是無跡可尋。
1999年初,德國與意大利的兩位經濟學家發布了他們的股票市場研究報告,他們利用數學模型對股票市場進行分析後認為,股市波動相當程度上與交易者的行為有關,而非像一些經典的經濟學理論所認為的主要是由公司業績,利率變動等因素決定。也就是說,股市波動有較強的非理性特征。在建立數學模型過程中,兩位科學家把投資者劃分為兩類,一類是投資界的“原教旨主義者”,他們主要根據公司收益利率變化等因素來預測市場走向;另一類是“噪音交易者”,他們不是根據股票的價值,而是視其他交易者如何動作而隨大流,“噪音交易者”會在市場中產生一種類似人類群居本能的效應,從而吸引更多的後來者加入。經濟學家的研究發現,股市經常會出現的熊市、牛市的大起大落,主要由噪音交易者的行為引起。雖然從長遠看,股票市場的穩定力量主要是原教旨主義者,但噪音交易者所占的比例超過一定臨界值時,股票市場的波動性明顯加劇。
對於市場的亢奮狀態,波浪理論中有著相應的浪型對應,那就是進攻浪的延長,一個5浪結構的進攻浪可能延展到7浪結構,也可能是9浪、11浪,甚至更多,有時候,尤其是上升的第5浪,當投資者經曆了長久持續的上升後,上無阻力,下麵是均線的頂托,資金源源不斷,一個牛市似乎永遠會持續下去。此時,正應了投機者“順勢而為”、“有風使盡帆”的信條,不到市場明確給出反轉信號絕不下轎。在第5浪裏,博傻的理論往往能發揮到極致。博傻的原則就是比誰比誰傻,誰比誰沒有理性,再不值的垃圾股也敢買,而且是價格越漲越買。隻要不接最後一棒便不是“傻”,而是精明地利用了千載難逢的賺錢良機。
“我們就跟著他們走,一旦發現一對夫婦變得目光呆滯,準備抓領帶的時候,就向緊跟其後的專家發出信號。這位先生就會走過來,然後我們把這對夫婦同人群分開,並對他們展開工作。隻需500美元的存款就可以在這個天堂買一塊土地。”這是麥當勞創辦人雷·克羅克的回憶,他上世紀20年代曾在佛羅裏達做房地產經紀人,目睹了上世紀初最出名的一場房地產狂熱。當時,房地產商居然能把海底下的土地賣出去。
10、暗示
既然是一種群眾運動,心理暗示便無時無刻不起作用。
技術分析的一大前提是無論經濟、社會還是微觀的經營環境,都反映在股票價格中,換言之,股票價格反映了它背後一切博弈的因素。我們不妨分門別類去思考,經濟、社會乃至經營環境的變動都應當是漸變的過程,而行情卻多是突兀而棱角分明,使行情更叵測的,當是人的因素。
圖形分析之前,有兩個概念應該著重強調,它們就是關鍵點位和趨勢線。之所以重要,就因為它們具有充分的群眾基礎,在大家的潛意識裏紮下根來,並通過投資者自覺不自覺的行為,左右行情未來的發展。如果市場中沒有這些群眾心理的作用,靠的是完全市場理論,那麽股價走勢一定是更加雜亂無章的,介於心電圖和工廠的生產進度表之間。價格反映的是業績和預期,與投資者對某些心理大關的忌憚、信念無關,市場的規律性、圖形之所以成為圖形的美妙的旋律性正在於此。
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以組成一個有序的社會,反映在股價變動中的神秘的共性是不可磨滅的。
人人都知道美國的股市是最成熟的,最少受操縱的。是不是就可以認為美國股市沒有心理作用的製約,股票的定價全憑業績和預期呢?1999年4月,當道-瓊斯首次達到萬點高位時,道-瓊斯的走勢非常反常,昔日大刀闊斧、或穩紮穩打的風格全無影無蹤了,取而代之的情狀甚至可以用“鬼祟”來形容。幾天內,股價沿著10000點的軸線蠕動,幾天內的最高、收盤都在10000點上下十餘點的範圍內,而且,每天,最關鍵的點位總讓你聯想到“萬點大蟲”。
萬點上下的美國股市市值達到10萬億美元,如此謹小慎微的行情肯定不是操縱的結果。可見,無論在什麽地方,什麽時候,多牛的人,多一般的社會,人的心理都存在共有的東西。那就是對十進製數字謎一樣的崇拜忌憚之情。
上證指數最能佐證我們對關鍵點位的看法。自1993年到1999年間,在1050點這個區域,上證指數觸及此敏感區域不下10次,每次都有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一次次加深印象的結果,1050點真的成為電影《青鬆嶺》裏的歪脖子樹,股民每每遭逢,都有刻骨銘心的體驗。2001年後,製約行情的換成了1300點和1760點,盡管不斷發新股,指數已經失真,盡管宏微觀形勢發生了變化,隻要沒有足以改變慣性的變動,每到1300點抄底族便進場,每到1760點,逃頂者便離場。股票箱於是自我強化,直到股改徹底改變了平衡的格局。
關鍵點位的一大特點是壓力一旦被突破,就會變成支撐,反之亦然。這也比較容易理解,關鍵點位對投資大眾的心理產生暗示,股價在其上,跌到此處自然想到的是買,於是起支撐作用;股價在其下,漲到此處已經積累了浮利,大眾首先想到的是落袋為安,市場自然表現出獲利回吐。“文革”電影《青鬆嶺》上,富農錢廣為了霸占生產隊的生產資料——馬,用條件反射的方法使牲口見歪脖子樹就受驚。投資者對關鍵點位的反應也類似於條件反射,一個點位或者一個價位區域之所以關鍵,就是看它曾經是怎樣刺激投資者的,刺激的強度和頻度是“關鍵”因素。市場中任何曾經發生轉折的地方都是投資者容易記住的地方,而且,時間距離現在越近,在頭腦中印象越深刻,所以,尋找關鍵點位的方法一是就地取材,二是在大行情中取材。上文列舉的道-瓊斯的例子,則是人的思維習慣在市場中的反映。
一個行情觸及關鍵點位或趨勢線的次數越多,越證明其有效。但反過來,一個趨勢線也不可能無限製地有效。所謂“百裏搭長棚,沒有不散的宴席”。
圖表分析中,股票箱、上升或下跌通道都是關鍵點位作用的結果。甚至反轉形態中M頭,W底也是關鍵點位的傑作。
11、反轉
如果站在操縱股市的莊家大戶的角度,一個理想的交易循環應該三個步驟——吸籌、拉升、派發。一個投機者當然願意與大戶為伍,趁機坐轎,所以,對他們來說,一個理想的市場也應該充滿了這樣的三部曲。至於以技術分析為投資工具的投資者也應該渴望身處這樣的外部環境。查爾斯·道的理論實際上也是把股票價格的運動分成兩種狀態,一是趨勢逆轉,另一是趨勢運動。在道氏理論中,明確地提出“唯有發生了確鑿無疑的反轉信號,我們才能判斷一個既定的趨勢已經終結”。在一個莊家的語匯裏,“終結”的含義包括兩個場景,一是吸籌完畢,一是派發完畢。
撇開價值投資者的視角,撇開無趨向的走勢,我們麵前的所有股市行情的形態單位隻有兩種,一種是反轉形態,一種是中繼形態。這是一個簡化了的兩極世界。從兩極世界的立足點看市場,幾乎能觀察到形形色色的這樣的由兩極組成的“走勢單元”。有些是莊股,有些是圍繞消息,投資者紛紛搶購熱鬧一時的消息股,有些則是反映一個時期投資者心態的人氣股。這樣的走勢單元包含上、中、下三個部分,若按功能來分,則是兩個功能區——股票換手區域和價位變動區域。股票換手區域就是所謂的反轉形態,在這裏,籌碼充分交換,先由散戶集中到大戶的手中,再由大戶流向散戶。這個過程若用道氏理論解釋,也可以說是由悲觀、愚鈍的投資者轉到先知先覺的投資者手中,再由先知先覺的投資者轉移給盲目樂觀的、非理性的投資者。
一個趨勢的形成不是無緣無故的,若非突發事件的影響或情緒達到了極端程度,趨勢形成總有一個醞釀過程。這裏,又要提及關於戰爭的比喻,在戰爭爆發之前,在寂靜的對峙階段,彌漫在敵對雙方頭頂上的空氣一定傳達著戰爭的氣氛,而頻繁有序的軍事調動則是未來戰爭在哪個方向,以何種方式展開的最佳指示。一場戰爭的勝負在此發生轉折,可見這將是異常殘酷而艱難的戰鬥,但也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特例,所以,反轉形態的特點是多麵的。比如頭肩頂,其特征是頂部三座聳起的峰,中間的峰偏高。形狀像一個頭加上聳起的兩肩。形成原因則是趨勢上升到一定程度,體力不支,成交量跟不上,形成了高位振蕩走勢。但頭高於兩肩,說明這是一個完整的趨勢的結束與一個新趨勢的開始的結合。頭肩頂還有變種,若頭和肩是一個高度,就是三重頂。頭部形態發生在底部,就是頭肩底。如果隻有兩個頭,就是雙重頂或M頂。
反轉形態是一種能量轉化的方式,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需要充分的時間、空間舞台進行能量的交換。但正如能量守恒定律,時間可以換取空間,反之空間可以抵消時間。反轉中既有激烈的單日V型反轉,又有耗時頗巨的圓底與圓頂,V型反轉,直來直去,幹淨利落,無半點喘息時間。與其他反轉形態不同,V型的趨勢變動根本沒有此消彼長的過程,是一種極端狀態,大多數情況下,價格顯然失去了控製,呈加速上升或下跌的狀態。交易者對持續不停的走勢滿懷狐疑,隨時準備采取相反的行動。這時,一個大一些的反彈或回檔出現了,久積在投機者心裏的恐懼情緒一下子釋放出來,機敏的投資者也加入到市場中,本來很小的反趨勢運動演變成大規模的反轉。因為在這之前,價位達到不合理的水平,所以,價格的拉回將是一蹴而就的,根本不可能再恢複到原來的水平,因而也不會有多空雙方的反複爭奪。
反轉形態的研判沒有定例,但可以歸納出幾個特征:一、事先必有趨勢存在;二、現行趨勢的重要趨勢線被破壞後,反轉即可能發生;三、反轉之前的趨勢運動影響著反轉的規模,而反轉形態的規模又反過來影響隨之而來的趨勢的大小;四、頂部形態曆時通常短於底部形態,但其波動性強;五、底部形態的交易量小,頂部形態的交易量大;六、在向上突破時,交易量往往是很好的輔助判斷工具,所謂交易量驗證走勢。
12、單邊
與反轉形態相對,股票的拉升區域就是單邊運動。在此過程中,炒作者的主要精力是把價格迅速拉抬或打壓,使之脫離成本區域。
進入單邊市場後,我們會發現自己麵臨的是比反轉形態遠為賞心悅目的圖形。線條流暢、波折減少,K線圖和連線圖都顯示出簡潔的形態,有時還富有幾何圖形的美感。如果手裏有這樣的股票,不管是上升還是下跌,都會有非常簡單的心態,要麽快樂至極,要麽恐懼得透不過氣,總之,絕不是市場無趨勢時或在頂部底部的那種磨人的走勢。
究其原因,還是單邊形態的功能決定的。我們可以設想,一個控製了戰爭局勢的將軍將如何擺布他的軍隊,是使陣形井然有序、顯示出他治軍有法呢還是放任部隊的行動?古代,士兵作戰都有不成文的規矩,攻陷城邦之後軍隊放假3日,允許士兵任意胡為。在沒有更遠大目標的時候,這是激發士兵們奮勇作戰的最有效的工具。但是,在沒有徹底摧垮敵人的戰爭機器之前,沒有一個將軍敢於過早地宣泄狂歡的情緒。得勢一方若想把勝利保持下去,必須遵守穩紮穩打的戰略。這可不是隨便說說的,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就因為過早忘形而斷送了漢人的江山。
不能在不恰當的時候忘“形”,失態會斷送一段美滿的人生前程,可見“形”是很重要的。在股票的走勢中尤其如此,比如股價好好地上漲,可已經漲到使一小部分投資者害怕的程度,如果突然出現了大筆拋單,而這筆拋售未得到控盤者的及時製止、補漏,市場接下來會怎麽樣呢?所謂千裏之堤,毀於蟻穴。走勢上一個回檔很可能演化成大反轉的前奏,控盤者當然會小心維護圖形的形態,使之為自己的戰略目的服務。
人氣也是構成此類圖形走勢的重要因素,當人氣充盈,士氣高昂時,我們在走勢圖上看到的應該是一幅萬馬奔騰的動人圖景。若到了大勢已去,全軍覆沒的場景也在急速毫無抵抗的走勢中顯示出來。所有這些變化都將是激烈的,沒有爭論不休的局麵,更少觀望和猶豫。當然,一旦這樣的群眾情緒發泄完畢,行情也將結束。
單邊形態包括急升與急跌,價格變動突如其來,一氣嗬成。單邊裏還包括有控製的上升和下跌,諸如台階式上升與下跌,通道式上升與下跌,緩坡式上升與下跌,究其原因,這樣的形態節約能量,能以較小的力量把現有趨勢延續得更長。比如台階式下跌,一段盤整後,隻要主力以少許籌碼把股價打下一個台階,人氣渙散的市場就無法集結出反彈的多頭力量。這樣的下降就會近乎“無限期”地延續下去。
單邊市中還包含中繼形態,股價在這裏稍做休整,以繼續前行。這些多是漂亮的圖形,比如三角形,包括對稱三角形、上升三角形和下降三角形。特征是股價走勢由大幅度振蕩而逐漸振幅收斂,形成規則的三角形幾何圖形。我們可以設想,如果股價不是收斂的,或者不是按一定的規則收斂的,三角形的走勢就難以成形,那樣形成的可能就是多邊形的走勢。三角形首先是一個意見統一的過程。唯有連續峰和穀的趨勢線互相聚攏,股價才能形成三角形的走勢。可見市場從劇烈的升降轉入間歇的時候,起初人心是非常浮躁的,趨勢停頓後,投資者最初的反應可能是市場該轉勢了,所以回檔或反抽非常之深。但奇跡般地,價格又被拉回來,驚魂未定的投資者又看到了原來的價位,市場並未因為曾經很高或者很低就被認為不可逾越,在心理狀態逐漸穩定後,大量換手在振蕩中進行,時間拖得越久,振幅越小,也就是說投資者對未來的分歧越小。最終的突破等於是所有投資者共同選擇的結果。
三角形外,這些漂亮規整的圖形還包括平行四邊形、矩形和旗形。
13、均線
道氏理論中一個重要概念是平均成本,但道氏的“平均成本”指的是某些股票的價格平均,與我們這裏探討的單隻股票的平均成本不一樣。一隻股票,今天它的交易價格是10元,昨天的是9元,前天的是8元,大前天的是9元,假設這隻股票統共交易了4天,每天的交易量又都一樣,那麽到了今天,股票持有者的心態是怎麽樣的呢?4天裏平均交易價格是9元,大部分人的持有價也是9元,而現在的行情是10元,這是個皆大歡喜的價格。8元買入的可以賣了,9元的還要看一看。大部分人處於的是“9元心態”,這就是問題的實質。
平均線就是平均交易成本。通常使用的短則5日、長則是年線。短期均線最為貼身,反映近期的持倉成本狀況,長線則是長期的持倉成本狀況。移動平均線是平滑的走勢線,股價的真實走勢在圍繞著它,並且不斷地上下穿行,構成美妙的纏繞圖形。移動平均線同時又是對過去若幹日內股價變動的總結,反映的是傳統勢力的陣地所在,對平均成本的突破在股價走勢上有著重大的意義,一個大多數人的持倉成本被突破了,一個對許多人都很重要的東西,突然被新生的社會勢力給踩在腳下,接下來,世界將要如何演繹呢。
在技術分析裏,最重要的概念是趨勢。當股價沿著一定趨勢行進的時候,平均線因為時滯效應,總應該落後於現有價格的腳步,但因為它不斷追蹤價格的走向,與價格的關係亦步亦趨。也就是說,如果趨勢沒有變化,股票價格總在均線的一個方向,上漲時在均線的上方,引領均線向上,下跌時股價在均線的下方,均線如同追兵,不停地壓著價格,弄得它喘不過氣來。
因為是一段時期的平均持倉成本,均線對改變趨勢的力量有相當的震懾作用,一旦股價回檔或者反彈到它附近,那些新生力量就會小心翼翼。經常的情況是,它們自亂陣腳,再加上傳統勢力的輕輕一擊,一切就又都回到傳統的軌道中去。當然,也有另一種情況,均線被短暫突破了,但沒有力度,傳統勢力放手讓新生力量表演一番,再予以反擊。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假象。一旦股價突破了均線,而且是實實在在的突破,就足以說明事物發生了重大轉機,這時候,一個新的趨勢徹底到來了。
判斷趨勢的變化還可以用多條均線的交叉。前麵我們講到的走勢與均線的交叉相當於一天均線與多天均線的交叉狀況,這個思路推而廣之,短線與中長線的交叉也就成了判斷行情變化的有力武器。
顯然,以上講到的是理想狀態。而事實上股價走勢絕不可能這樣理念化,影響因素也不可能如此單純。短線太貼身,股價不斷穿越均線。當價格變動較小,它能快速反應,把細微的趨勢變動辨別出來。但一旦身處大趨勢中,它卻可能被不斷地反彈、回檔穿越,錯把調整當成轉勢。所以,對小的趨勢,可以而且應該用10天以內的短期均線,而中等的或者更大的行情,則需要用更長期的均線作為判斷依據。
經典的均線法則來自美國投資家葛蘭維,他歸納出了八條用均線確定買賣時機的原則,在投資界裏影響深遠。八原則中,前四條為買入時機,後四條為賣出時機。買入時機包括平均線由下降逐漸走平而股價自平均線的下方向上突破;當股價在移動平均線之上產生下跌情形,但是剛跌到移動平均線之下就開始反彈,這時,如果股價絕對水平不是很高,表明買壓很大,是一種買進訊號;移動平均線處於上升之中,但實際股價發生下跌,未跌到移動平均線之下,接著又立即反彈,這裏也是一種買進訊號;股價趨勢線在平均線下方變動加速下跌,遠離平均線,為買進時機,因為這是超賣現象,股價不久將重回平均線附近。賣出信號則與買入信號相反。
均線代表平均成本。價格理論中,價格應該圍繞價值波動。股價運動,沒有趨勢的時候股價的確圍繞中信值運動,一旦趨勢形成,便是均線托或壓著行情。自然,過分地偏離會被拉回,價值規律仍有作用。
14、指標
圖表分析的好處是直觀,可以顯示多空雙方勢力的此消彼長,但依據直觀經驗獲得的結論隻適於定性,不適於定量。很多時候,投資者希望得到的結果是定量化的,“買還是賣,是個問題”。為此,投資者發明出技術指標,這是一種定量化的分析方法。均線分析搭建了技術指標分析和圖表分析的橋梁,均線圖既是一種圖表,穿越均線又給出明確的買入賣出信號。
描述股價走勢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股價運動的速度、波動的幅度、買方與賣方力量的對比等等,都可以用物理學上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予以研究,不過,這樣的方法研究出的結果與我們對物體運動的理解有相同點,也有不同之處。股票價格上升了,如果是帶量的突破,我們可以把它想象為向上拋出的物體,起初速度很快,但隨著物體越飛越高,速度就變慢了。熟悉力學原理的人一定清楚,物體在離開手之前,受到手的作用,處於加速狀態。可一旦鬆手後,物體處於的是減速狀態,直到速度為零,地球引力的作用最終使物體以加速度落回地麵。股價運動卻要複雜得多,在突破時,搶買的力量是最大的,這時的股價猶如受到手臂的拋射力量,但一旦突破完成,量度升幅達到,市場又將受到其他力量的左右,其實,即使是突破後一瞬間,股價的受力也遠比隻受地球引力一種力量影響的物體複雜。
物理學以“距離/時間”表示速度,速度本身還會發生變化,物理學又引入了一個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用速度的變化除以初始速度。股價變化中,時間是容易度量的指標,距離也是現成的,在技術指標中,股票的速度被命名為動力指數(MTM),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命名者深信,速度的變化反映了價格背後的推動力量的變化。股票加速度變化的概念似乎玄妙,不妨想象一下,5天內,股票價格變動是3元,它的速度是3/5。對於一隻標價50元和6元的股票,3元的變動的含義是大大不同的,所以,分析者將股價的原始數據用來做參照,來進一步獲得股價變動的敏感性。於是得到變化速度指數(ROC)。沿著MTM和ROC思路,技術分析者創建了多如牛毛的技術指標,據說不下千餘種。
如此多技術指標,卻從來沒有總結出類似牛頓第二定律一類的真理。所有結果都是經驗公式。經驗建立在概率的基礎上,如一個指標在70%的狀態下給出的信號是正確的,隻有30%的信號是錯誤的。這就意味著10次交易中,指標的堅信者勝多輸少,成功減去失敗,他至少有40%的機會是抓在手中的。如果錯誤的時候再及時止損,賺得將更多。對於積攢財富並不那麽容易的人類,這樣的事情豈不足夠好了麽。定量有定量的好處,對於堅守原則的投資者,定量工具給了他一把尺子,而非像波浪理論和圖形判別,給人的是一種感覺。
世人創造的技術指標汗牛充棟,投資者甚至可以自創,就其功能而言,無非隻有兩種,一種講究順勢而為的,提供趨勢發生轉變的信號;另一種則是在趨勢尚無變化的時候,也就是振蕩的行情裏,尋找極限點位。
絕大多數的技術指標都是用來尋求拐點的,某些技術指標被巧妙的數學計算控製在0到1之間,使技術指標圍繞一個軸心運動。由每天的技術指標組成的指標曲線在上封頂、下封底的空間內來回擺動,因此被稱為擺動指數。擺動指標的好處在於,曲線在限定範圍內擺動,指標值具有可比性。比如RSI值,出現在20%以下就是超賣信號,出現在80%以上就是超買信號。超買和超賣是表征股價運動中買賣力強弱的術語,股價連續上漲,買氣旺盛,是為超買,反之則為超賣。超賣和超買是極端狀況的寫照,幾乎所有看好的投資者都買了,市場還會有多大的潛力?同樣,所有悲觀失望的投資者都離開了市場,市場也將失去下跌的動力。
股票市場的運動是最複雜的社會運動,用研究物理運動的方法研究它本身就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方法,得出的公式基本上是經驗公式,經不住科學推敲。但反過來說,與圖形分析一樣,股價運動的確存在著一些概率上的規律,憑技術指標判斷股票的漲跌就應該天然地抱定“寧信道,不若無道”的心理,靈活運用。-
15、謀定後動
如果你是購買基金,至少要先知道這隻基金的類型,股票型、債券型或者配置型?這個基金經理的過往業績如何?打算持有多長時間?你的預期收益為多少?能承受的損失有多大?……這些問題並不複雜,甚至花不了你10分鍾的時間。
前段時間有人詢問記者:“我花了20萬元買了一隻基金,都半年多了怎麽一直不漲,感覺和銀行存款似的,這隻基金是不是不好啊?”於是記者問他是哪隻基金,回答說是“南方多利”,記者無奈地告訴他:“這是一隻債券型基金,收益自然偏低,你當時買的時候不知道嗎?”這位人士回答說:“我以為所有基金都差不多呢。”就因為不肯做一些基本功課,這位投資者白白浪費了基金最火爆的半年時間。
如果你是購買股票,需要做的功課顯然更多,在你進場前,最好先來幾個自問自答。
股市裏有1000多隻股票,為什麽我獨獨買它?是因為它業績很好,還是有什麽重大題材?或者是因為它股價連續上漲,我按捺不住想進去追漲,還是因為它的股價連續下跌,我希望進去搶個反彈……既然決定買進一隻股票,買進的原因至少要能說服你自己。
然後,對這家公司的經營狀況多少也要了解。這家公司是做什麽業務?這個行業目前處於什麽階段,複蘇期、快速成長期、穩定增長期還是衰退期?這家公司在行業裏處於什麽位置?一年收入和利潤有多少?最近幾年的利潤是增長還是下降?市盈率有多高,在同行業公司中偏低還是偏高?公司管理層如何?公司是否存在大量負債或者對外擔保……總之,問的問題越多,對這家公司也就了解得越多。
很多人在進場前,總想象著這隻股票會如何大漲,在買進後,又開始擔心它會大跌,也就是因貪婪進場,因恐懼離場。其實,這兩種情緒最好能夠掉換過來,在進場前,還是多些畏懼心理。按照格雷厄姆的說法,你買進的股票要能為你提供足夠的安全邊際,也就是最好買那些內在價值被低估的股票,而不是股價大大高於內在價值的股票。當然,股票是一個博傻的心理遊戲,每人都認為自己買進的股票被低估,將來可以以更高的價格賣給別人。在這樣一個不確定的市場,隻能希望你尋找的安全邊際能足夠安全,不至於在擊鼓傳花中接到最後一棒。
如果股價並沒有按照你希望的方向發展,而是出現長時間盤整甚至下跌,你需要在進場前就做好應對計劃。首先明確是做長線還是短線,如果長線,對於短期波動大可不必理會,堅守即可,當然,希望你堅守的不是一隻垃圾股。如果是短線,如果你以10%的跌幅來止損,最好10%跌幅附近有一條重要的支撐線。
當然,如果你實在太忙或者太懶,進場之前至少請用10秒鍾記住馬克·吐溫的一句話:人的一生中有兩段時間不適合投機,一是他有錢的時候,二是他沒錢的時候。
16、安全邊際
經常有人向股神巴菲特討要投資秘籍,每當這種時候,股神總是向人們推薦他的老師本傑明·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對安全邊際的定義是,對於你即將買入的股票,它的價格要低於內在價值,價格比內在價值越低,安全程度越高。沃倫·巴菲特在看準一隻股票之後,總是重倉持有,並且長達10年。
新股民判斷一隻股票是否值得買,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首先看這隻股票的股價,如果股價隻有三塊五塊的,就會認為這隻股票便宜且安全,買進應該沒什麽風險,如果股價超過了30元,就萬萬不敢碰了。看股價高低自然沒錯,但股價隻是最表麵的,也是最富欺騙性的東西,它的高低並不和安全程度成正比。大多數情況下,你需要去看市盈率而不是股價,這也是格雷厄姆告訴人們如何估算股票內在價值的方法。
將公司的淨利潤除以總股本,得到公司的每股收益(EPS),然後用股價除以每股收益,就得出了著名的市盈率(P/E)。如果你打算購買一隻股票,得知它的市盈率為10倍,而這個行業的平均市盈率為20倍,那麽,這隻股票就有很高的安全邊際。如果這隻股票的市盈率高達30倍,而行業平均市盈率仍是20倍,就不具有安全邊際了。
股價是反映投資者對公司未來前景的預期,所以,評估股票的內在價值通常需要看動態市盈率,這就需要你對公司未來幾年的淨利潤做出合理的判斷。一家公司能夠通過哪些手段使淨利潤增長?收入增長、成本降低、產品提價、剝離虧損業務等等都是值得關注的因素。
如何看待市盈率的高低從來都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彼得·林奇對市盈率提出過一些中肯的意見,一是永遠不要買市盈率過高的股票,這將為你節約大量的金錢和減少你的痛苦,這和格雷厄姆的安全邊際思想殊途同歸。當然,如果公司具有很好的成長性,即使現在市盈率較高,將來隨著淨利潤不斷增長,市盈率會很快下降,這樣的股票也值得考慮。彼得·林奇的第二條意見比較具體,如果一隻股票的市盈率低於公司增長率的分子,那你可能找到了購買公司股票的機會。舉個例子,假如一家公司的增長率為15%,市盈率隻有10倍,這家公司的股票就可以考慮,如果市盈率不到增長率分子的一半,那你應該重倉持有它。比如一家公司的市盈率為20倍,而該公司的增長率為50%。彼得·林奇一直用這個辦法為共同基金分析股票,至於是否適合中國市場,那就需要投資者自己在實踐中加以檢驗。
除了市盈率估值,市淨率(P/B)估值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用公司的股價除以每股淨資產,就得到市淨率。市淨率體現了公司股價和淨資產之間的比價,如果一家公司的股價甚至低於每股淨資產,也就是市淨率小於1,那這家公司肯定被低估了,當然,前提是這不是一家存在嚴重問題的公司,比如2006年上半年,寶鋼股份、中國聯通等股票都曾跌破淨資產,當時很多投資者都不願去買這些大盤股,結果這些股票都成了去年的大牛股。
除了市盈率和市淨率這兩種方法,其他還有現金流折現(DCF),資本資產定價(CAPM)等等,這兩種方法計算複雜且結果並不可靠,對於中小投資者而言,掌握市盈率和市淨率這兩種方法,能夠對股票的內在價值做出大致估算,找出合理的安全邊際,也就足夠了。
格雷厄姆認為,安全邊際是投資者和投機者之間的分水嶺,不承認價格和價值之間存在差異的人,不能在股市上尋求安全邊際的人,其實就是在進行一場輪盤賭。
17、空中樓閣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很多“專家”這樣推薦股票——一年後,這隻股票的價格將會上漲到100元。或者,一年後,這隻股票的漲幅將達到100%。這個預期的高價就是一座空中樓閣,如果大家都認為這隻股票會上漲到100元,大家的洶湧認購就會將100元變為現實,盡管這隻股票的內在價值可能隻有10元。對於聰明的投資者來說,他會在10元之前提前進場,然後在100元到來之前提前離場,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就是這麽幹的,而且在股市上大獲成功。
在人們印象中,經濟學家總是誇誇其談,如果讓他們投資期貨或者股市,十有八九會血本無歸,凱恩斯是個例外。他既不像技術分析派埋頭於各種圖表形態之中,也不像基礎分析派占卜公司的未來業績,而是通過分析大眾投資者心理來評估股票的心理價值,凱恩斯的理論被人稱為空中樓閣理論。
凱恩斯並不熱衷計算企業的內在價值,他的做法是揣摩人們的心理,比如說大家參加選美比賽的投票,從100張照片中挑選出最漂亮的6張,誰的選票最接近最後結果,誰就是贏家。對於投票者來說,如果想成為最後的贏家,需要做的不是挑選出自己認為最漂亮的6個人,而是大多數人認為最漂亮的6個人。在空中樓閣思想指導下,凱恩斯認為,如果你測算一隻股票的內在價值是30元,但是公眾認為這隻股票隻值20元,即使你的測算方法準確無誤,你用25元來購買這隻股票也是愚蠢的行為,價值取決於其他人願意支付的價格。就像工商銀行以3元上市,如果大家都認為它可以漲到10元,也許它就真的漲到了10元,至於它的真實價值是1元還是2元,這已經不再重要。
從理論上講,利用空中樓閣的確可以賺錢,比如當年的億安科技,如果你在4元多買進,100多元賣出,的確是一筆很劃算的買賣。不過這種操作對大多數人而言隻是一廂情願的幻想,危險性和刀尖舔血無異,即便一些心智超群的人也難以全身而退。18世紀發生在英國的南海泡沫,是一場僅次於荷蘭鬱金香熱潮的集體投機活動,大科學家牛頓也參與其中,最終輸了個精光,隻留下一句傳世名言:我可以計算出天地的運行軌跡,卻無法測量出人心的瘋狂程度。
空中樓閣理論和股票市場的萬有引力定律明顯相悖,即使像牛頓這樣的天才科學家,他能看到蘋果掉在地上,但看不到股價最終也會掉到地上。如果你自認無法在空中樓閣下進行博傻,最好還是相信股票市場的萬有引力。
18、10年10倍
華爾街有一個詞匯叫做tenbagger,意思是指能漲10倍的股票,對於那些希望在投資上有所成就的人們,尋找一隻tenbagger應該成為其必修課程。一隻tenbagger對你意味著什麽?或許你買了10隻股票,9隻都在賠錢,隻要有一隻tenbagger,就足以讓你起死回生。
中國股市出現過tenbagger嗎?答案是肯定的,萬科、金融街、中集集團、張裕、蘇寧電器、貴州茅台、馳宏鋅鍺等股票都有過10倍的漲幅,中國股市從來不乏tenbagger,缺少的隻是發現並堅定持有。
尋找tenbagger應該先從身邊做起,如果你從事的是有色金屬行業,你應該比別人更早發現有色金屬的需求在迅速上升,而全球的庫存在快速減少,如果你能意識到這一點,並在2005年就開始購買有色金屬股票,馳宏鋅鍺這樣的股票一年就能給你帶來8倍的收益。如果你從事的是白酒行業,你應該能知道貴州茅台在市場上多麽受歡迎,如果能從2004年持有至今,也能獲得10倍的回報。
當然,僅僅將目光放在身邊還不夠,你需要對股市上的各大行業有個大致了解,比如哪些行業處於衰退期,哪些處於複蘇期,哪些處於快速增長期,哪些屬於穩定增長期。除了對行業冷暖的趨勢有大致了解,你還需要了解各種公司的類型。彼得·林奇將公司劃分為6種類型,穩定緩慢增長型公司、大笨象型公司、快速增長型公司、周期性公司、轉型困境型公司和資產富裕型公司。穩定緩慢增長型公司是指那些規模巨大曆史悠久的公司,這些公司已經度過了快速增長期,開始放慢其增長步伐。大笨象公司的規模巨大,增長速度比穩定增長型略快,在經濟衰退或者股市不景氣時可以考慮持有一些,能夠對你的資產組合提供保護。快速增長型公司的特點是規模小,年增長率為20%~25%,有活力,公司比較新,如果你仔細挑選,你就會發現這類公司中蘊藏著大量能漲10~40倍,甚至200倍的股票。快速增長型公司不一定非得屬於快速增長行業,這種類型的公司往往容易產生tenbagger。周期性公司是指收入和利潤定期上漲或者下跌的公司,通過一定的周期往複循環,投資這類公司的關鍵在於提早發現其衰退或者繁榮的跡象。轉型困境型公司是指那些遭受過沉重打擊,通過轉型開始走出困境的公司,如果轉型成功,同樣可以為投資者帶來豐厚的收益。資產富裕型公司指那些實際價值被投資者忽視的公司,某家公司或許業績一般,但是它擁有大量的土地儲備,對這種公司就應該進行價值重估。
在對各種公司的類型有了解之後,可以從中尋找可能的tenbagger,一隻理想的tenbagger應該具備以下特征:所在的行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公司有良好的業績增長紀錄,未來10年內能夠每年保持25%的增長;公司擁有優秀的管理層;最好在所處行業具有龍頭地位……
由於我國投資者多為短線交易客,即使發現了一隻tenbagger,也沒有耐心和它廝守10年。如果想要獲得10年10倍的收益,換一種思路或許也能做到,很多人在股市上交易,都希望每年能獲得巨額收益,比如一年翻番甚至更多,但結果總是事與願違,常見的結局是,在10年或者更短的時間內,你的本金已經所剩無幾。如果適當降低你的目標,每年穩定獲得30%的年收益,10年後也可以獲得10倍的收益。
有一個“72法則”可以簡單快速測算出你的資金翻番需要多長時間,用72除以你的預期年收益率的分子,得出的數字就是你的資金翻番需要的年數。假如你預期年收益是9%,你的資金大概在8年後翻番,假如你的預期年收益為12%,大概需要6年的時間實現翻番。
19、不如睡去
很多人在買進股票之後,時刻都在關注行情走勢,一點點小波動就能讓他坐立不安。如果你堅信自己買對了股票,根本用不著每天關注行情,一個月看一次就已經足夠。每天關注行情的人,大多會被日常波動弄得茶飯不思,從而成為一個短線交易客。
價值投資分析的是公司股票的長期價值,因為股價向內在價值回歸是一個漫長過程,所以你還需要耐心等待。在股市投資中,耐心是尤為重要的品質。
以中國股市的經驗看,像萬科、貴州茅台、中集集團這些tenbagger公司幾乎是盡人皆知,相信有很多人都買過這些公司的股票,但是從中分享了10倍收益的人卻沒有多少。或許,你從中得到了20%的收益就已經心滿意足地離場,或許,一次20%的下跌振蕩就將你調整出局。某種意義上講,尋找一隻tenbagger並不困難,困難在於你堅定地持有。
基本麵分析指導的是長線交易,最忌諱的是你用價值投資的手段分析一隻股票,卻用短線手法來交易,如果這樣,還不如去看那些頭肩頂的技術形態,在短線交易上,技術手段比基本麵分析更有效。
頻繁的短線交易,不過隻是為券商帶來了豐厚的手續費,曾經有一本關於投資的書叫做《客戶的遊艇在哪裏》,說證券公司的經紀人鼓勵投資者頻繁交易,最後發了大財,買了遊艇,可是客戶們並沒有在交易中盈利。
短線交易、波段操作的難度其實更大於長線投資,即使運氣好,也不過隻能掙點蠅頭小利,因為缺乏足夠的定力,常常在買進幾天之後就匆匆賣出,然後再去尋找另外一隻股票做“長線投資”。市場上經常可以見到的畫麵是,你在賣掉一隻股票之後,它很快就開始上漲,然後你對著這隻股票捶胸頓足。經過幾次這樣的經典交易後,你損失的不僅是寶貴的本金,還有做股票的自信,失去自信後,你就應該和股市說再見了。
20、路邊李苦
你真的可以找到內在價值低於股價的股票,並從中獲取超額收益嗎?一些大學的金融教授對此深表懷疑。
首先,有人提出了隨機漫步理論,他們認為,根據股價過去的表現,不可能預測其未來發展,股價在短期內的發展方向是沒有規律可循的。在隨機漫步理論的基礎上,20世紀60年代,芝加哥大學的猶金·法瑪教授提出了有效市場理論,認為現有股價已經體現了公司的所有信息,包括公開的和未公開的,你不可能從市場中獲得超額收益。在股市上沒有聰明和愚蠢之分,你在股市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勞,你的收益不可能超過大盤平均水平,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買指數基金。
隨機漫步和有效市場理論對於分析師和股市實幹家們是沉重打擊,時至今日,這些理論還是大學金融係的必修課程。市場人士為此編排出一些笑話,一個金融係老師和學生一起散步,看到路邊有一張美元,老師對學生說,“不用看了,根據有效市場理論,你不可能是第一個在路邊發現錢的人,所以那可能不是一張美元”。按照中國古代的思想,也就是路邊李苦的意思,你在路上看到一棵結滿果實的李子樹,千萬不要去吃,因為路上往來這麽多人都沒有摘下來吃,那這些李子一定是苦的。不過學生不信,走過去一看,還真是一張百元大鈔。在資本市場,如果你發現了一棵碩果累累的李樹,至少應該摘下來嚐試一下,他們不一定是苦的。
按照有效市場的說法,一個什麽都不懂的人初入股市,就可以獲得和浸淫數十年的行家一樣的收益。但明顯的事實是,在市場上,的確有很多人通過研究獲得了超額收益,巴菲特就是例子。於是,學者們又發展了他們的理論,將有效市場分為強有效、半強有效和弱有效。強有效市場指證券市場的價格完全反映所有公開的和內部信息,投資者不能找到一種方法獲得超額回報。半強有效市場指證券市場的價格完全反映所有公開可得到的信息,信息一公布,價格迅速調整,除非投資者了解內部信息並從事內部交易,否則,他也不可能獲得超額回報。弱有效市場是指證券價格完全反映以前的價格信息,而未來價格的變化和過去的價格變化無關,也就是說,投資者不可能使用過去的價格預測未來的價格。有效市場理論有一個重要的假設前提,那就是市場的參與者都是理性的。但看看中國的股市,參與者卻大都是非理性的。
美國耶魯大學的羅伯特·希勒在《非理性繁榮》中因此指出了市場的無效性,希勒認為,如果股價是公司未來股息的折現,那麽股價變動應該和股息現值(股票的真實價值)的變動相一致,但希勒的研究結果表明,這兩者之間的變動存在巨大差異,也就是股價根本沒有體現出公司所有信息。
如果你多少相信有效市場理論,那就勉強將中國股市看做弱有效市場好了,在一個弱有效的市場,過去的價格不能為未來價格的走向提供幫助,但如果你能大致預測公司未來幾年的業績,測算出足夠的安全邊際,還是有可能獲得超平均水平收益。
21、非禮勿聽
如果能獲取內幕消息,也就意味著能在證券市場獲得超額收益,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於是,這些人熱衷於打探各種所謂的內幕消息。或許,的確有人從中獲利了,但對大多數人而言,這是一個危險的遊戲。
你的消息通常來自周圍的人,或許,你親朋好友的親朋好友在某家上市公司、投資機構等公司任職,或者幹脆什麽也不是,他們從遙遠的地方給你傳來一條內幕消息——某家上市公司要進行重大資產重組了!如果你根據這些消息來操作,十有八九會輸個精光。首先,且不論這條信息的真假,測量一下你和核心信息源之間的距離,你就能發現,這條消息傳到你這裏,已經是第N手信息,之前已經不知有多少人比你提前知道了這條消息,內幕信息已經變成公開信息。按照股市的行話,利好出盡是利空,等你入場,這條信息不僅變得毫無價值,甚至對你相當有害,用格雷厄姆的話說,不費力得來的消息,多半都是壞建議。
還有一些小道消息來自報紙和網絡,這種消息通常都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故意製造。比如去年中國股市上券商借殼成為一大熱潮,廣發證券借殼延邊公路上市,製造了巨大的財富效應。市場上關於券商借殼的消息謠言四起,經常有某家業績很爛的公司突然暴漲幾天,然後就有傳言說某證券公司有意借殼,很多慣於根據消息炒股的人連想都不想就衝進去,等到事後證明子虛烏有,公司股價就開始暴跌。那些製造謠言的人早就在暴跌之前脫身,聽信傳言殺進去的投資者就成了被別人利用的工具。
當然,也許你真的在某一次掌握了核心的內幕信息後,在某隻股票上掙了一筆,但這種事情並不具可持續性,利用消息來做股票是典型的投機行為,你或許能從中獲利一次兩次,但這不是在股市生存的根本之道,還記得複利的威力嗎?其實你並不需要在某隻股票上一夜暴富,隻要能夠每年保持一定的收益率,經過多年複利之後,積累的財富將遠遠超過一夜暴富。當然,要保持收益率每年穩定增長,首先需要改變你的投資習慣,要像躲避瘟疫一樣躲避小道消息,然後踏踏實實研究幾家上市公司,找到那些具有足夠安全邊際的股票。
在股市上操作,你不僅需要做到非禮勿聽,甚至還要做到非禮勿言,在經過研究決定買進一隻股票之後,甚至都不要和別人討論對這隻股票的看法,你根本不需要聽到別人對這隻股票的看法,任何人的看法都代替不了市場。在做過充分研究後,你所需要做的隻是買進即可,然後耐心等待市場驗證,這個過程就像一個充滿樂趣的智力遊戲。
22、數字遊戲
一家上市公司在年報中會披露三張報表,一是資產負債表,一是利潤表,一是現金流表,這三張表從不同角度展示了公司的運營狀況。
對投資者而言,最關心的可能是利潤表,用淨利潤除以總股本,得到每股收益。在這張表上,你還可以看出公司的毛利率和淨利潤率,通過和前幾年相比較,可以看出利潤率是上升還是下降,如果毛利率上升,說明公司控製成本比較出色,或者公司的產品價格上升了。你還可以縱向比較最近幾年收入和淨利潤的升降水平,如果收入增幅小於淨利潤增幅,說明公司的成本和費用上漲比較快,你需要研究是什麽原因導致這種局麵。如果是原材料上漲所致,需要看看公司是否有轉嫁成本的能力,如果公司隻能被動接受原材料漲價,對這家公司需要多一些警惕。在這張表上,你還可以通過公司過往幾年的增長速度,結合公司最新的經營狀況,來大致計算公司未來幾年的增長幅度,這對你計算公司未來幾年的動態市盈率至關重要。你還可以用公司的市值和銷售額相比較,用總市值除以公司銷售收入,這個數字在報表上找不到,需要自己計算,因為公司銷售收入對公司價值有直接的影響。如果得到的數字很大,說明這家公司的股價上升速度超過了公司業績發展的速度,股價可能高估了。如果得到的數字較低,而且公司還具有較高的毛利率,那麽這家公司就值得你重點關注了。至於多大的數字算高算低,隻能通過同行業公司的橫向比較,以及你自己在實踐中多加檢驗了。
對有些成熟的投資者而言,他們可能更關心公司的現金流,用現金流入減去現金流出,得到公司的淨現金流。有些公司可能在利潤表上產生了很好的淨利潤,但現金流狀況卻很不樂觀,對這種公司也需要保持警惕。因為這些公司產生的利潤可能隻是賬麵遊戲,他們或許在會計上產生了利潤,這至少說明公司的收入質量不高,如果應收賬款變為壞賬,情況就不妙了。有些重視現金流的投資者不是用市盈率來判斷公司的投資價值,而是用現金流來判斷,也就是用股價除以公司的每股現金流,而不是用股價除以每股收益。
資產負債表可以看出公司的財務狀況是否健康,用公司的總資產減去長期負債和短期負債,就得到了公司的淨資產,也就是所有者權益。用負債除以總資產,得到公司資產負債率,如果負債率太高,說明這家公司具有較高的財務風險。在這張表上,你可以看到公司的流動資產、應收賬款和存貨等資產,比如你在研究一家周期性公司時,需要看看公司存貨的變化,如果公司的存貨明顯減少,說明過去在蕭條時期積累下來的大量存貨已經開始有了更多市場需求,這家公司已經開始有了走出周期性底部的跡象。在這張表上,你還可以看到公司的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存貨周轉率和應收賬款周轉率等,通過這些財務指標來判斷公司資產的流動性是否良好。
上述這些隻是最基本的財務數據,如果你對這些熟稔在心,可以進一步關注一些更複雜的數據,或許就能從一大堆數字中發現投資機會。或許,你也可以發現類似藍田股份這樣的騙局,躲過一些看似美妙的空中樓閣。
It is very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