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華爾街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橫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馬冷眼瞧
個人資料
正文

寧靜以致遠-一篇菜根譚讀後感

(2006-10-05 16:16:49) 下一個
寧靜以致遠-一篇菜根譚讀後感

有機緣閱讀《菜根譚》。讀後,覺其意旨深遠,情趣盎然,實不愧是一部傳世經典之作。茲有體會些許,僅僅是參悟一些膚淺的草根看法。

聽世人講,讀<<菜根譚>>必須是中年以後的人,人生閱曆豐富,經曆過眾多的波折,才開始品味生活帶給他們的哲思。而我一個沒什麽閱曆的小女子,也前來湊熱鬧,可笑乎!

塵世間,保留一份真確實是一件難事。對於在書中默默體會那份純真,麵對書中滲透出來的自然哲理,我仿佛感受到某種性相近的東西逐漸貼近我的心靈,恐怕這便是“性靈”在作祟。儒、釋、道三家所向往的那種崇高深遠的意境無怪乎此吧!“徜徉於山泉林石之間,而心漸息;夷猶於詩書圖畫之中,而俗氣漸消。”我喜歡這種意境,在美妙如畫的世界中,去感受自然,去領悟自然。

如果說“性靈”之說給<<菜根譚>>披上了美麗的外衣,那麽“中庸之道”、“無為而有為”則讓人體味到了“度”的作用。其實“度”是個很耐人尋味的東西,沒有誰可以坦然地說他可以在最適宜的時刻去做好某件事情。“過猶不及”、“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很好地體現了這種思想。所以,我認為,做事時不要急功近利,也不要畏葸不前。從另一個方麵講,正是處處講“度”,才使書中的瑕疵畢現。儒、釋、道都講求明哲保身,書中無為無爭的思想讓我們這些青年學子讀後甚覺不爽。奔騰的血液裏流著年青的血,正應該憑著這種衝勁奮鬥拚搏,至於功成身退,那是以後的事了。 

《菜根潭 小窗幽記》是我個人很喜歡的一部作品,其思想頗有佛家萬事看淡思想及老莊的無為之風。去 除糟粕提取精華,可習得為人處世之積極態度,內涵十分豐富。在此選取一篇與君共享。

“寵辱莫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生固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尋覓。”

這是在陳眉公輯錄《幽窗小記》中記錄的明人洪應明的對聯 洪應明是《菜根譚》的作者,因此,《菜根譚》中錄入了這句話 所以,最早的出處是:<菜根譚>。 其全句為: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卷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

“好醜心太明,則物不契;賢愚心太明,則人不親。須是內精明,而外渾厚,使好醜兩得其平,賢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太過追求完美,那麽世上也沒有事情能使我們接受。。。。。。。對人太過苛求,也就難以使人親近,難以結交朋友。為人處世之道,應該是遵循傳統哲學所倡導的外圓內方,內心對人對事精明而不含糊,外在處世卻要大度寬容,樸實渾厚,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使賢明和愚笨的人都能得到益處,這才真正是上天培育出來的雅量。

現在的人大多覺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負。大家很是納悶,為什麽社會在不斷進步,而人的負荷卻更重,精神越發空虛,思想異常浮躁。的確,社會在不斷前進,也更加文明了。然而文明社會的一個缺點就是造成人與自然的日益分離,人類以犧牲自然為代價,其結果便是陷於世俗的泥淖而無法自拔,追逐於外在的禮法與物欲而不知什麽是真正的美。金錢的誘惑、權力的紛爭、宦海的沉浮讓人殫心竭慮。是非、成敗、得失讓人或喜、或悲、或驚、或詫、或憂、或懼,一旦所欲難以實現,一旦所想難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會失落、失意乃至失誌。

失落是一種心理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現象來調節;失意是一種心理傾斜,是失落的情緒化與深刻化;失誌則是一種心理失敗,是徹底的頹廢,是失落、失意的終極表現。而要克服這種失落、失意、失誌就需要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寥寥數語,卻深刻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樣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個看庭前三字,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則又顯示了放大眼光,不與他人一般見識的博大情懷;一句雲卷雲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與範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在是異曲同工,更頗有魏晉人物的曠達風流。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十分困難。我輩俱是凡夫俗子,紅塵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動,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憂不懼、不喜不悲呢?否則也不會有那麽的人窮盡一生追名逐利,更不會有那麽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國古代的貶官文化即是此明證。這關鍵是一個你如何對待與處理的問題。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生存價值,由來功名輸勳烈,心中無私天地寬。若心中無過多的私欲,又怎會患得患失呢?其次,認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不要過分在意得失,不要過分看重成敗,不要過分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隻要自己努力過,隻要自己曾經奮鬥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評說又算得了什麽呢?陶淵明式的魏晉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達風流,就在於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寧靜平和的心境寫出那灑脫飄逸的詩篇。這正可謂真正的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而我以為將這一精神發揮到極致的是唐朝的武則天。死後立一塊無字碑,千秋功過,留與後人評說。一字不著,盡得風流。這正是另一種豁達,另一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隻有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人生。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趙樸初同誌遺作中寫道:生亦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牽掛。這正充分體現了一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達觀、崇高的精神境界。

一句話,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是真英雄自灑脫,是真名士自風流!

自然界並沒有永恒的春天。於是,常人也就有了恨好花不常開的遺憾,有了怨美景不再來的歎喟……遺憾、歎喟,複遺憾、複歎喟,無窮盡。

洪應明則想到了另一方麵。因為他看到了花卉柳木的豔麗、笙樂歌舞的喧鬧,都是脆弱而又短暫的。倘若人們得意忘形地沉緬於其中,就會陷入自然的慮幻境象中,就會被放縱的念頭所纏擾。因此,他主張人應學會擺脫誘惑,學會在樹木敗落、花草凋零之後,在寧靜的環境中,從清淡的食物裏,尋到一些有益的啟示,以領悟宇宙發展的依據和做人的根本。 於是,在一係列冷豔的對句中,人們得以領略了洪應明在自然之中的冷眼觀察、冷靜思索和悠閑的身心佳境:

不再因受寵而驚喜,不再因受辱而驚懼,眼睛,隻是看著庭院四時的花開花落,悠閑;不再因升遷而得意,不再因貶謫而失落,思緒,恰似天邊那些卷舒聚散隨緣的雲朵一樣,自在。 相比大地的寬廣、雲天的高遠,方悟大鵬的行程尚屬窄小;看看雲的幽深、鬆的蒼老,才知仙鶴之夢確實悠閑。 忽然看到天邊彩雲的散匿,就懷疑人間所謂的好事福音,盡屬虛幻;再去觀看山中被人遺忘的閑木,才信人間的悠閑者,確是有福之人……

為什麽看到山中的閑木,就會想到人間的悠閑者確是有福之人呢? 老莊的思想意識在其中起了大作用。 如莊子就曾麵對過惠施所提到的一個問題:我有一棵大樗樹,它的樹幹木瘤盤結、小枝折扭彎曲,根本不可能被木匠們鋸裁規矩,所以它就成為了閑置路邊的無用閑木…… 莊子的回答是:你愁這棵大樗樹無用,你為何不將它種在廣闊的曠野?這樣,人就可以隨意地漫步在樹旁,逍遙自在地躺在樹下。想想,樗樹正因無所可用,才不致於受到刀斧的砍伐侵害啊! 莊子就這樣通過無用的閑樹能長成參天大樹,而有用的樹則必遭砍伐的現象,多次說明了常識認為惡無用之材,實質所具有的大用處。

在這種認識基礎上,洪應明之所以欣賞鶴夢的悠閑,推崇悠閑的人生,全是因閑木、閑鶴、閑人能全其天真,能遠避禍害,從而也就得以盡享天年——所謂“死於安樂”之故。

因此,他就輕落自然中的那種種毀身害命的爭鬥、損性失趣的忙碌:

鷸啄蚌肉,蚌則合閉其殼,以鉗鷸嘴,兩者相爭相持不下,終都被漁翁擒得。因兔被獵盡,再無用武之地的獵狗,就被獵人烹而食之。再閑看那因趨光而猛撲窗戶紙的蒼蠅,忙忙碌碌,卻出不得窗外;靜觀那爭逐巢窩的鳥鵲,彼此爭強好勝,也隻是徒費氣力而已……

於是,反觀自身,個人心中的那種種急功近利的勇猛氣概,也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那種種機巧的心計,也就猛然地平息了。回眸人間,可笑那些無知人,往往自己堵塞自己的思路,自尋煩惱;可歎那些傑出者,往往逞強好勝,終歸也是南柯一夢歸於空。

褒揚閑與和,貶棄忙與爭,突出地表明了洪應明的那種隱士的心態。

從此出發,他對杜甫的那種“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激烈情懷,也表示懷疑,因為這種情懷會妨礙人們領略那冷俏的清風明月的意趣。

因此,他隻願悠閑地看著鷗與鳧(野鴨)相安無事,共同沐浴在碧水清波中,看著鹿與豕(豬)相睦無爭,共同棲息在一個地方。他隻願在山水中流連,了悟人生的真相,不受虛幻假象的蒙蔽。他隻願在種植了芬芳花草的園圃,閑看蜜蜂的忙碌;在清靜的茅屋,觀看燕子的安臥,從而得以看破人情的冷暖,世態的炎涼,得以產生縷縷絲絲的冷趣幽思。

他也就贏得了身心的閑適自在,即使是蓋著填充著蘆葦花絮的蘆花被(為粗陋臥具),純淨的雪雲依然在夢鄉飄過,清明純淨的心境(夜氣)在被窩中得以保存;拿著盛有竹葉青(酒名)的酒杯,以清風明月為題吟詩,悠閑自在地脫離了繁雜喧囂的俗世凡塵。

自然中的魚鳥花木,帶給人的感受太多也太深了。所以,洪應明的這種認識或可視為歸結——即使成為了坐軒車、穿冕服的士卿大夫,也不可拋棄與忘懷了山野林間的意趣意味。

人活世上,閑適與忙碌是其中的兩極。在這方麵,古人得益於閑適,從而在精神世界上有實在的領受——讀讀《老子》、《論語》、《莊子》和各種佛經……百十代過去了,我們還能領受著其中智慧清風的蔭涼。而洪應明時代的“今人”,與我們不少的現代人,境遇卻還是一樣的,忙忙碌碌地過了一生,總是耽空逐妄,既對種種時過境遷的現象看不破,也在終極精神的追求上留下了空白,多少也就虛度了一世。

所以,在人生閑與忙、靜與動、暗與明的兩極中,洪應明提出的理想態是:在閑適中能不放縱,在忙碌中有受用;在寧靜中心不落空,在運動中有受用;在暗室中不欺隱自我,在明堂大眾中有受用。

麵對木落草枯、花開花落、鶴夢悠閑……油然而生的是一種秋的思緒;人生的閑適、逍遙、豁達、超脫……則是一種秋的智慧。

這種思緒,這種智慧,具有濃厚的出世意識,偏於消極,此乃一方麵。另一方麵的啟迪也是存在的,那就是說逍遙閑適,也是對人生的一種珍惜與肯定,它能使人更投入自然,所謂“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蘇東坡語),能使人以自我之心去體悟自然,能使人在魚躍鳥飛、花繁木盛中尋到自然的啟示,從而得以超然物外,得以靜觀世界,進而參悟人生、逸遠淡泊、悠然忘我……

法國雕塑家羅丹,摯愛自然美的,曾留下這樣一句名言:大自然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乏能發現美的眼睛。依據此語的模式,再重溫洪應明在魚鳥花木前的穎悟認識:大自然中並不缺哲理,而是缺乏能發掘並穎悟大自然的哲理的心靈。

走入自然,拍拍腦袋,我們是否也能在自然界的魚鳥花木前,不時靈機一動,進而有所穎悟呢?

《菜根潭》要靜靜地讀,細細地品,菜根才會越嚼越香,心智才會越來越高。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還是很難深刻地理解書中的精華的。好茶隻有經過數次衝泡後才能散發出濃鬱的香味;人生閱曆越深,坎坷與波折越多,對人生哲理體會也愈深。前人說的話再好,後人還是經常犯同樣的錯誤,我們的責任,應是把曲折的路走直,然後返身來詮釋前人的語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