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華爾街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橫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馬冷眼瞧
個人資料
正文

江東那一雙碧眼

(2006-10-22 21:13:12) 下一個
江東那一雙碧眼

  孫權(字仲謀)無疑是一個福將,當然不是《說嶽》中牛皋一流,為示區別,同時也符合他"吳主"、"吳侯"的身份,我們不如說他"福帥"吧。他的基業為了不起的父兄所創,年僅十九,幾乎已有了"守成之主"的氣象,有老謀深算的張昭和風流倜儻的周瑜為之輔佐,有程普、黃蓋等不惜"馬革裹屍"的老將為之戮力。最能見出孫權福大命大之處在於,每逢危急之時,他身邊總能及時有一位天賜良將命世,為他排憂紓難,使他轉危為安。曹操八十萬大軍屯集赤壁,欲與孫權"會獵於吳",當是時,黑雲壓城,甲光映日,也許是三國時代最具文士風流的儒將周瑜,如神龍翩然現身,遂演出一場"談笑間強虜(檣櫓)灰飛煙滅"的"三國周郎赤壁";荊州被劉備借而不還,關羽威風八麵,又公然辱罵孫權派去求親的使者,孫權怒火攻心,苦無良策,驀見"次及公瑾"的呂蒙應命而出,以羸弱之病軀作最後一擊,從而一舉奪回荊州;劉備替關羽報仇,盡起蜀國軍隊,彌山遍野,旌旗蔽空,向吳國殺奔而來。孫權正因周瑜、呂蒙相繼辭世而感歎命薄,又一神奇小子陸遜劃然而起,一戰而將劉備連營七十裏的軍隊盡付丙丁。三國時三大戰役:袁曹官渡之戰、魏吳赤壁之戰和吳蜀彝陵之戰,孫權參加其二,借助兩把神奇的烈火,而竟能凱歌雙奏。妙的是,孫權幾乎無須親臨前線,他隻消在後方稍加調度,落實些糧草和後續部隊,就能盡收煌煌戰果,這一份福氣,實在夠令人羨慕的,也難怪他出生時即"方頤大口,目有精光",活脫脫一個"碧眼兒",充滿貴人之象。

  孫權平生除受到關羽極度輕慢外,還曾遭受張遼的藐視。區別是,關羽的輕慢與孫權的性命無關(倒使關羽自己因此種下禍根),來自張遼的藐視則幾乎要了孫仲謀的命。那也是孫權難得的一次"禦駕親征",在合肥。那一天,張遼大概"吃錯藥了",他召集了一支八百人的敢死隊,向著數倍乃至數十倍於自己的東吳人驟然發難。八百人個個披甲持戟,如餓虎下山,撲向東吳羊兵。當張遼提坦巨神般的身姿率先衝破吳軍陣勢時,東吳人突然膽寒了,他們護衛著孫權,逃向邊上那座由墳堆構成的小丘,再挺出一長列長矛,擺出一種類似古羅馬軍團的烏龜陣,將孫權鐵桶也似護在垓心。"孫權,你懦夫!"張遼咒罵道:"我就是魏將張遼,你敢下來與我一對一決戰嗎?"孫權當然不敢,但他也許回了一句嘴(身為三軍主帥,被對方咒罵而不出口反擊,情麵上說不過去),"懦夫還敢羅唕!"血脈賁張的張遼得勢不饒人,再次發難,急衝而上。最先抵擋的東吳兵成了最早的犧牲品,二十米,十米,五米,張遼割草機般的鐵戟清除著眼前的障礙,直到剩下對孫權的最後一躍……

  命不該死的孫權再次得救了。他忠勇的部下不惜用人肉方式阻擋張遼的瘋狂,貼身護衛紛紛發出臨終前的慘叫,愛將甘寧身負重傷,淩統一枝長槍又死命抵住了張遼,就在距孫權胸口不過三寸之地。──由於孫權視張遼如瘟神,致使整個吳國一度都談張遼而色變。後來張遼病重,魏文帝曹丕仍堅持讓張遼出征。孫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告誡眾位將士道:"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不必嘲笑孫權的懦弱,怪隻怪那一刻的張遼太過瘋狂。因為,孫權按說不該如此驚慌失措,他早年射獵時,曾遭遇過理論上比這更可怕的場景:一頭吊睛白額大蟲突然直撲上來,兩隻前爪堪堪已搭上馬鞍,好個孫郎,竟擲出雙戟,分別擊中猛虎的前爪。幾乎在獸王剛剛淪為殘疾的同時,又一枝箭激射而出,貫通它的腦門……

  "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養俠士"的孫權,天生就具備帝王的威嚴和駕馭群臣的能力,而他偉大的兄長孫策,也從來沒忘記提醒他這一點。孫策也許早就知道,自己好勇鬥狠,孤身犯險的氣質,注定會命不久長,所以帶兵出征時常常將這位阿弟帶在身邊,讓他"參同計謀"。更有意思的是,每逢酒宴,群僚畢集之時,孫策還會私下裏對孫權說:"兄弟,你得打點精神,在座諸君,日後都是你的大將。"那一雙極有魅力的碧眼,一眨一眨,眼瞳裏倒映出的虹彩,幻化為三千裏東吳形勝。

  雖然如此,當兄長猝然殞命的時候,哀慟過度的孫權,一時間仍然生出放棄之念。他神情憔悴,悲哀無度,完全忘記了眼下的當務之急。威嚴的張昭出現在門外,"孫將軍,這是哭的時候嗎?你英勇的兄長難道希望你像個匹夫那樣哭個沒完,把軍國大事完全撂在一邊嗎?你看看外麵,天下鼎沸,群盜滿山,正等著將軍重振雄威,收拾山河。請將軍快快更衣,檢閱你的部下,整頓你的郡國。"說完,張昭立在門口,直到孫權一身戎裝重新出現,才露出滿意的笑容。張昭親自將孫權恭敬地扶上戰馬。

  孫權上馬了,這以後,他再也沒有忘記自己肩荷的使命。

  當年漢高祖劉邦與淮陰詈?畔嘍孕鶥福?奐按???堋:?哦粵醢畹拇??芰ζ奈?還В?陛下不過能將十萬兵。""那麽你呢?"劉邦再問,"我?哈哈,我可是多多益善的呀!"劉邦接下去那句質問,正恰切地反映了他早年作為一介亭長的見識:"你既然多多益善,何以反而成為我的手下?""臣善於帶兵,陛下善於帶將",韓信答道。

  將這個眾所周知的故事重說一遍,當然是為了引出孫權的特點。即,如果孫權有部下敢於像韓信這樣講話,孫權根本就不會有任何不快。他知道自己的長處是什麽,他知道君王和大將不僅職位上有著不容逾越的分工,能力上也應各有側重。他需要做的隻是,在合適的崗位上找準合適的人才,一旦覷準,決無懷疑。他最擅長做的一件事,便是在不失君王之尊的前提下,與群臣和睦相處,打成一片。也許他還認為:忙忙碌碌、事必躬親的君主不是合格的君主,他的使命在調度,他隻要長著一雙善於發現人才、識拔人才的眼睛,就大功告成了。

  和張昭的交往,便很能見出孫權這方麵的特點。

  孫權見張昭無疑是有點怕的,孫權自稱"我在張公麵前,從來不敢胡亂說話"。理由不僅在於此人"容貌矜嚴,有威風",不僅在於此人學富五車,一派長者之象,也不僅在於此人在東吳宮廷裏資格最老,資曆最深,還在於這老家夥特會找孫權的茬子。當然,就張昭一麵來說,他可能是因為孫策臨死前曾特地叮囑過他,好好輔佐我的弟弟(據說,孫策還講過類似劉備在白帝城對諸葛亮說過的話:"若我弟弟不行,先生可取而代之"),再加張昭年長,所以幾乎是習慣成自然地喜歡數落孫權幾句。孫權由於年輕,有時難免意氣用事,想掙脫人主的拘束衣,與臣下胡來一氣,借此稍稍鬆弛一下繃得過緊的君王神經。一次在酒宴上,興致勃勃的孫權與臣下約定:"今天大家都要痛飲,直到有人醉得從樓台上掉下去,這酒才算喝過了。"但見張昭拂袖而起,在外麵自己的馬車裏一屁股坐定,滿臉怒氣,哼哼不止。孫權急忙追出來:"張公您何必呢,我不就是想和大家夥樂一樂嗎?""這是君主的取樂方式嗎?這是桀、紂輩酒池肉林的行徑。"張昭說得既堂堂正正,又無線上綱。"罷了罷了,我聽您的,這酒不喝了。"雖然張昭頗有張居正的架勢,孫權可不像後來萬曆皇帝那樣,隻會躲在宮廷裏耍賴般地拒絕臨朝。孫權迅速學會對張昭陽奉陰違起來,方法大致同打鼾人接受別人批評相似:虛心接受,堅決不改。孫權在外麵打獵射虎,張昭見了總又要嘮叨一番"為人君者,當如何如何"的大道理,孫權鞠躬謝過,轉眼便給戰馬加上一鞭,又朝著獵場飛馳而去。

  "孩子,你耍我呐!"張昭氣壞了,不覺也老夫聊使少年性起來,遂托病不起,拒絕上朝。孫權可不想得罪這位沒有幽默感的老爺子,幾次三番派人去請張昭都不搭理,孫權隻能親自出麵。"張公,孫權給你賠不是來了,你快出來吧。你再不出來,我可要在外麵放火啦。"君主無戲言,火焰果然在張邸四周燃燒起來。耿直的張昭不僅沒有出來的意思,反而讓下人用泥土把大門填實,完全擺出一副視死如歸的架勢。"快快滅火",孫權隻能改變主意。這以後,孫權便一直站在張昭門外,從早晨到黃昏。隨著一聲"咿啞",在兩個仆人的攙扶下,張昭終於出來了。孫權立刻迎上去,兩人抱頭痛哭。

  孫權也該任命一個丞相了,所有人都舉薦張昭。這一刻,孫權的那雙碧眼可一點沒看含糊,他沒有答應。他知道,張昭屬於可敬重而未必可倚重的人,性格剛直不屈,孫權寧可以師禮待之,也不想把國家交給他管理。當然,孫權嘴上說得漂亮溜滑:"張公年事已高,丞相一職殊勞心力,恐與張公健康有礙。"結果,無法"立功立德"的張昭,老年時隻能在家裏從事"立言"活動,專事著述起來。

  孫權拜將,亦頗值一書。東吳原有一班當年追隨孫堅、孫策的老將,個個具有廉頗般的老資格,但孫權看出來,這些人皆忠勇有餘,智謀不足,難以荷一方之任。所以每逢大戰,孫權都會起用一些新人。這些新人在證明自己真才實學之前,如何讓老將們誠心服膺,便成了對孫權的一大考驗。你想想程普這樣的人,甚至當年與雄姿英發的周瑜同領大都督之職都不僅沒有深感榮幸,反而滿肚子不快活,讓他們聽命於比周瑜名聲差好幾個檔次的小字輩調度,他們能接受嗎?

  他們能接受,因為孫權有辦法。孫權讓出身寒門的平虜將軍周泰鎮守濡須塢,老資格的朱然、徐盛任周泰的副手。孫權知道朱、徐二位肯定滿心不服氣,一天便以視察之名來到濡須塢。酒席上觥籌交錯,孫權突然讓周泰把衣服脫了。在座的還沒等明白過來孫權的用意,便集體倒吸一口涼氣,但見周泰身上,劍傷累累,刀痕處處,簡直可用體無完膚來形容。"周將軍這一道傷因何而起?""周將軍這一道傷來自何處?""周將軍這一道傷又為哪一個敵將所創?"伴隨著孫權與周泰的一問一答,舉座皆驚,齊齊把敬仰的目光投向周泰。為加強和鞏固戲劇效果,孫權再接再厲,臨時又急出一把眼淚來,邊撫摸著周泰的臂膀,邊泣不成聲,"將軍,我與你親如兄弟。將軍在戰場上戰如熊虎,為孫某不惜軀命,以至受傷數十餘次,皮膚曆曆如刀鑿,我孫某又怎能不知恩圖報,委將軍以兵馬重任呢?"朱然、徐盛在一邊聽得噤若寒蟬,從此再也不敢對周泰有任何不敬。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呂蒙,早先也曾受到魯肅的輕慢,"吳下阿蒙"的渾號,當頗能說明呂蒙本來地位之有限。但孫權用人不疑,還廣造聲勢,大搞促銷活動,為提高呂蒙的知名度可謂不遺餘力。事實證明了孫權的慧眼識英才,奪回荊州,擊敗關羽,呂蒙功高,堪稱一時無二。呂蒙病重時,為使愛將起死回生,孫權曾在全國範圍內高價尋訪杏林聖手。人主而能賢達若此,呂蒙真可死而無怨了。

  陸遜被孫權任命為抗擊蜀軍的主將時,也許整個東吳都在私相詢問:"陸遜是誰?"孫權遂仿效漢高祖劉邦"韓信拜將"的做法,大起將台,在做足了聲勢之後,才將陸遜隆重推出。《三國演義》裏羅貫中對此頗有渲染,茲不贅。

  其實陸遜早先因呂蒙病重而領軍職之時,就曾將自己的藉藉無名利用為克敵製勝的法寶。他知道關羽極端自負,遂在殺心初動之時,先給關羽寫了一封信,信中一麵對關羽的神勇大加讚歎,一麵將自己的仰慕之情表達得無比肉麻。如果關雲長真是"大意失荊州"的話,這份"大意"也差不多是陸遜強加給他的。──碰到這樣一個隻會奉承拍馬的東吳小子,關羽那把漂亮的長須能不飄飄欲仙嗎?

  孫權對周瑜、魯肅,均敬如兄長。雖然沒有劉備那種動輒與愛將"寢則同席"的愛好,但把他們請到家中,一邊喝酒,一邊秘密商議,孫權處理得別有一套。為了加強對部下的籠絡,商議前他常常還會把自己年高德劭的老母請出來,讓母親代自己說兩句得體的話。孫權派諸葛謹出使蜀國時,因諸葛謹乃諸葛亮的親哥哥,所有人都認為諸葛謹將一去不還。"胡說",孫權拍案而起,"我與子瑜(諸葛謹字)生死與共,天地同鑒,子瑜不會背叛我,就像我不可能背叛子瑜一樣。"果然,諸葛謹回來了。

  孫權識人之明,即使酒意朦朧之時,仍不減分毫。據《資治通鑒·卷七十二·魏紀四》記載,蜀人費禕出使吳國,孫權酒後吐真言,對費禕說道:"貴國楊儀、魏延,不過是兩個小人,即使對蜀國曾有過雞鳴狗盜之德,也不該委以重任。貴國一旦沒有了諸葛亮,兩人必定會生出禍亂來。諸君太不曉事,不知早加防範,那時不僅貴國深受其害,怕也要連累孫某不輕。"──這是驚人的預言,由於後事完全如孫權所料,孫權便不僅善於識人知人,竟然還顯出看破悠悠時空的超凡功力。

  江東那一雙碧眼,深不可測。

  孫權本來也有稱霸中原的雄心和意圖,所謂"思有(齊)桓(晉)文之功",隻因魯肅的規勸,他才即刻明智地放棄了這一想法,決定先識時務,再成俊傑(魯肅當時告訴孫權:"漢室不可能複興,曹操也不可能猝然滅亡,所以將軍隻有鼎足江東,先觀望天下再說")。孫權的長處在於,一旦明確,他絕不輕易改變自己的基本思想。這以後,孫權便兢兢業業,先求安定一方,同時百般警惕,不斷做好外交工作。總體上看,孫權的政策較少攻擊性,無論赤壁之戰還是彝陵之戰,都不是由他挑起戰端。襲擊關羽,其實也是蜀國食約在先,對荊州借而不還。為了一方太平,孫權時而與蜀國和親,時而又想著與魏國通婚,於兵法中的"借"字訣玩得猶為嫻熟:或借力打力,或借力去力,或借力生力。

  吳國派使者趙谘都尉出使魏國。曹丕問道:"吳王何等主也?"趙谘答道:"聰明仁智,誠乃雄略之主。""願聞其詳",曹丕顯得饒有興致,趙谘便做了這番發揮:"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獲於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而虎視天下,是其雄也;不得已而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這最後一句話,即孫權之"略",更能說明孫權的本質。因為,我們隻有將他的隱忍與韜晦(亦即陳壽所謂"勾踐之奇"),與"安得彎弓如滿月,親射虎,看孫郎"的勃勃英姿結合起來,才更能接近那雙眼睛的真相。

  在那樣一個亂世,孫權居然能把人主的位置坐得那麽穩妥、長久,實際執政時間長達半個世紀,簡直是一個奇跡。難怪曹操生了那麽多傑出的兒子,仍然要感歎"生子當如孫仲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