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劍飄塵

一生豪情掃江湖,劍氣曾為社稷初。飄落米國不老心,塵埃散盡無漢楚
個人資料
一劍飄塵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宦官的文化

(2016-03-05 07:42:21) 下一個

宦官的文化

一劍飄塵

當我出國的時候,被叮囑的最多的兩句話就是:

  1. 在外麵好好混,不要混不下去半途回來了。
  2. 不要忘本啊

許多人是兩句話都對我說的。他們嘴上這麽一說,似乎是完全的一片懇切的好意,卻沒有想到這兩句話本身的矛盾之處。第一句,顯然“外麵”比“裏麵”好,不然為什麽要出去外麵混?而且不能半途混不下去回來呢?當然,混本身這個詞也非常說明中國人在這個世界上的態度。如果嚴肅分析的話,需要另寫一篇長文章了。

而第二句話,卻又讓你不要忘了“本”,也就是“裏麵”。既然外麵那麽好,為什麽就不能忘了“裏麵”呢?但是這種看似矛盾的囑托,對於中國文化來說,卻也並不矛盾。因為這個“本”是中國人生存的意義所在。所以,許多的老華僑,雖然把所有的青春年華都折騰在了歸化國,卻到死都念念不忘要“葉落歸根”。而一些出國不久的新華裔,也是永遠身在美國心在中國。

中國人這種“不忘本”的文化,是兩千年儒家禮化教育的結果。這套文化能夠得以樹立的原因,實際上是源於實用主義:統治階級需要一套維護皇權道統的文化。顯然,儒家文化解決了這個問題,把中國人生存的意義建立在血緣關係上。通過一係列道德說教,把對於血緣的忠誠變成為人生的意義所在。這才有了這種荒謬的邏輯基礎:即使外麵混好了,也不能“忘本”。

因為這種基於血緣的價值觀的存在,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非常好玩的現象:宦官在中國曆史上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在許許多多的朝代,宦官常常能夠決定這個朝代的興亡。但是,真正能夠名垂青史的宦官,卻又不多見。這種奇怪的形象,與中國這種重視血緣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對於宦官的理解,許多人認為是出於皇帝保證自己繁衍後代的純正性的需求。但是,如果僅僅如此的話,曆史上就不會有那麽多專權的宦官了。皇帝之所以更相信宦官而往往給予他們決定大臣生死的權力,一個重要的因素其實也是這種血緣觀念:宦官無法延續子嗣,而大臣們可以。所以,大臣對於皇帝來說,隻是相當於仆人、工具,宦官才相當於自己生理手腳的延續。雖然宦官還不是皇帝的血緣,但是他們沒有辦法延續自己的血緣,這一點上也總是好過大臣了。而也正是因為沒有辦法延續自己的血緣,宦官在中國人的眼中,也就屬於低賤的一族,無論他們掌握了多大的權柄,甚至建立了多少的豐功偉績,也不可能像大臣一樣,名垂千史。所以,中國曆史書上的宦官都是負麵的形象。這顯然不符合人的多麵性特征。從這裏也就可以看出,文化對於曆史的篩選作用。顯然,中國幾千年的曆史,都是一個儒家文化選擇出來的曆史。

黑格爾對於儒家是非常不屑的。在他的《哲學史講演錄》中批評論語說:“(裏麵隻有)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裏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裏都找得到,可能還要更好些”。我認為他說的沒有錯,而且他的還非常深刻地揭示了論語所以如此的原因在於:沒有思辨。中國的儒家基本上屬於一個製定框架的學派,但是卻並不提供一個思辨的環境,讓人們理性討論:為什麽需要這個框架,為什麽這個框架就是適合中國人的,而不是其他的框架。這個框架的製定,本質上源於皇權的需求,而在製定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了皇權的暴力。

儒家為中國的皇權統治量身定做的一套非常社會行為的準則,其關鍵性基礎就在於基於血緣關係的“父權”。在這樣的製度下,皇權成為父權從家庭擴展到社會的代表。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把一個應該是家庭裏麵才有的血緣關係的忠誠,提升到了社會關係中。

但是如果把這一切都歸結於孔子,其實有點了委屈他。孔子隻能說是始作俑者。儒家在中國文化中占據主導地位,有一個過程。而這其中起到了很大一個作用的,是叔孫通。我最近開始寫作一部關於漢朝的長篇小說,無意中查到叔孫通的曆史,這真正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他可以說是孔子之後曆史上推廣儒家文化的第二個重要人物,而且,我覺得他的作用比孔子還要大。但是他自己是一個非常不符合儒家教義的人。

叔孫通在漢高祖剛剛建政的情況下,建立了一整套符合儒家思想的朝廷規章禮儀,讓漢高祖第一次嚐到了做皇帝的美好滋味。他因此獲得了豐厚的獎賞,後來被派去輔佐太子。他的成功為後來儒家能夠在漢朝獲取獨尊的地位,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但是,如果我們看看叔孫通的曆史,就可以知道,這個人完全是一個虛偽的投機客。他曾經在秦二世時官拜“博士”,相當於今天的文史館一類的官職吧。但是在秦二世因為陳勝吳廣起義,問政於朝的時候,和其他所有儒生不同,叔孫通對二世阿意逢迎,認為這不是造反而隻是盜賊,耽誤了秦朝出兵剿滅的時機。不誇張地說,他就是陳勝在秦朝內閣的同謀啊。而因為他與眾不同的見解,滿足了皇帝自欺欺人的求安之心,卻讓其他的儒生都被送進了監獄。從這件事情上,我們能夠看到他與其修學的儒家教化,有任何的相同嗎?

叔孫通後來投降了劉邦,開始的時候,他常常引薦給劉邦一些強盜流氓。這顯然也並不是論語所鼓勵的。一直到劉邦天下初定以後,他才開始引薦儒生,為劉邦製定禮儀。但是,這種新的禮儀恰恰是廢除了孔子所尊崇的古禮。這種新的禮儀,可以說是完全摧毀了在他之前的那種古禮——還強調一點兒君臣平等相待的意思,建立了全新的皇權獨尊的禮儀。

我看到這段曆史,就不由得想:如果當時叔孫通不是鼓吹儒教,而是鼓吹一下其他什麽狗屁教,中國的曆史其實也是大差不差,而儒家文化的名頭就要改稱“狗屁文化”了。

但是,叔孫通選擇了乳膠,也就決定了最終是儒教成為中國文化的代名詞,更是從他那一刻,就決定了這種文化的虛偽性。如果一種學派,自己的領路人都不能夠以身作則堅持這個學派的理念的話,這個學派必然是欺世盜名的騙子學術。叔孫通在秦二世的時候,為自己的虛偽辯護說:我是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而到了劉邦時期,顯然,他已經開始用自己的虛偽換取高官厚祿了。所以,到了漢朝中期,就連宦官也開始必須做閹割的手術了,這個時候的漢王朝已經是完全的“唯儒獨尊”了。

從此以後,中國近兩千年,就沒有再改變過。儒教的虛偽已經成為中國人文化上的DNA。這種不分是非隻強調血緣的文化,是今天中國社會沉淪至此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2016 030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UnBelDi 回複 悄悄話 中國的語言體係是窒息思維實現對人群控製的工具。
貓狗大戰 回複 悄悄話 叔孫通不是促成獨尊儒術的關鍵人物。劉邦開國功臣大都是武將,叔孫通幫劉邦製定的簡化了的禮儀,不然劉邦那些武臣還會在酒宴上大喊大叫拿劍砍柱子。真正促成儒家成主流的是漢武帝,那時候開始重用儒生。漢高祖劉邦到後來的文帝景地是黃老道教為主的,有限的幾個儒生做官最後還被殺掉,直到漢武帝才開始正式推崇儒家。
小二哥李白 回複 悄悄話 批孔是沒錯的。孔子鼓吹不識時務的“禮製”,自己在學術上毫無建樹,:述而不作“,還算他對自己還有一點點自知之明。但是他卻恬不知恥地開門立教,廣收門徒。他收門徒的目的並不是教門徒們在他的基礎上發展新思想,而是為了沽名釣譽好在諸侯當中混飯吃。
欺世盜名其實是由他而起,怎麽能怨後來排山倒海的小蠕蟲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