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劍飄塵
有感於下麵的一篇關於同學圈的評論(附後)。同學圈這種情況,我也碰到過。我的辦法很簡單:退出同學圈。
在我看來,在一個不能談國事的地方談風月,是怯懦的表現,對於我來說是不道德的。當然,如同我一貫主張的道德是約束自己的。所以,我不會要求反對我的同學退出同學圈。因為,他們未必覺得隻談風月是不道德的。恰恰相反,他們會覺得很幸福。我不能把自己的道德觀,強加於人。
從另一方麵來說,我也不覺得同學圈有什麽意義或者說有什麽值得留念的地方。同學幾年朝夕相處的時候,也未必就都是誌同道合的朋友。何況分別幾十年以後?曾經就有我中學最好的朋友,來洛杉磯見我。高中畢業後就極少聯絡。突然聯絡我要見麵,我當時就有魯迅相逢閏土的預感。果然,見麵以後大家不再有多少共同的價值觀。這不是說“莫談國事”,就可以避免的尷尬。即使談風月,也有他喜歡淑女我熱愛少女的區別。那麽,何必要抱著同學的感情不放呢?
與其說是惦記同學之誼,不如說是懷念以前的自己。這說明的是:我們老了。看看那些少男少女,有哪個在乎同學圈過?他們絕不會因為是同學,就一定要珍惜。玩不到一塊兒,就是情人也可以隨時分手。
無論大學中學小學的同學關係,都不會比我們後來歲月中的人際關係更珍貴多少。相反,青少年時期的不成熟,反而讓我們同學的關係充滿了不確定的因素。如果這裏麵有能夠談得來的,就繼續保持朋友的關係。沒有,也無需強迫自己去珍惜。人生中,走過的路,是回不去的。路過的人,也隻是風景中的一分子。不會比路過的樹、路過的山水更動人。
大學的時候,因為捌玖年的事情,我被一個叫馬德軍的同學告密,因此被學校隔離審查。這個馬德軍當時跟我關係還不錯,所以我才對他也沒有什麽提防。我就想,如果不是後來陰差陽錯,我知道了是他告密的,說不定現在同學圈中他還可以親熱地和我談風月呢。
而就在我寫下這個告密者的名字的時候,我也就必然想到回國的時候,同學們對我的勸告:原諒他吧,都是老同學了。
憑什麽就憑著同學的關係就要原諒他呢?因為同學的關係,被他告密、遭罪。然後還要因為同學的關係,原諒他。這同學關係,怎麽看,都不像是對我有利的關係。
所以,忘記什麽同學圈吧。連愛情都抵擋不住七年之癢,何況懵懂無知時期的友誼。何況在這些友誼中還可能有馬德軍這樣的告密者呢。
2015 Dec 06
附:畢業多年了,因為一個同學的離世,昔日大學同學惺惺相惜地在微信上建立了同學圈,許多聯係已不那麽緊密的同學,朝夕之間,一下子又謦■之聲相聞了。
然而,很快便發現,歲月的力量委實驚人,不知不覺間,不但肆意修改了昔日青春的麵容,更大大分化了曾經共振的心靈。如今,昔日同學之間,在價值觀上的分道揚鑣,乃至激烈衝突,已經到了令人唏噓的地步。本為抱團取暖而建的同學圈,一度因刻薄的誅心之語而讓人心裏感到冰涼。
本來,“同學少年多不賤”,有的當官,有的發財,有的學富五車,有的悠遊自在,在轟鳴急駛的時代列車中,大家都還算混得不錯,雖然尚沒有大富大貴的,但基本上應該屬於坐在優等座位的一群。按理,大家的共同語言應該很多才是。
然而不。事實是,在對大家共同乘坐的這趟“列車”的評價上,或者說,在如何評價今日中國現實這個問題上,同學之間,爆發了劇烈的衝突。
衝突的具體起源,是有的同學對現實中的社會、政治問題如多年前一樣,繼續采取批判的立場,他們認為,中國經濟雖然取得驕人成就,但由於一些改革滯後,埋藏了許多矛盾與危機,因此應該有更深入的改革。有的同學則相反,他們反感這種對現實的批判態度,認為是不了解實際操作者苦衷的書生之見,他們對未來抱有極大樂觀,認為中國超越美國幾乎是自然會發生的事。打一個比方就是,前者不但沒有為列車風馳電掣的速度感到陶醉,還擔心列車有脫軌的風險,而後者卻認為,列車行駛正常,即使有問題,也是列車長需要操心的事,不勞別人多嘴多舌。
同學圈的這一幕,相信許多人會有似曾相識之感。衝突雙方的意見,料也不會有人感到陌生。
成就與不足俱在,機遇與挑戰共存。這樣的現實,決定了讚美與批評本應都是題中應有之義。可惜,像目前公共空間中流行的景象一樣,挾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傲慢日益滋長,對批評的不寬容正在蔓延,在同學圈中,同樣如此。
同學圈中最令人沮喪的,是對批評者各種奇葩式的指責。概括起來,它們主要有:
一、你對現實持批評態度是因為你自己的生活不夠成功,是因為沒能從體製中撈到足夠的好處而心生怨恨。
二、你是體製中人,就不該既端著體製的飯碗又去批評體製。
毋庸諱言,如今,這也是盛行於同學圈外的哲學。這種哲學的殺傷力,在於將批評行為描繪為一種心理疾病,一種道德缺陷。
是啊,因為自己少得了仨瓜倆棗,就不惜毀掉整個林子,這難道不夠變態、可惡嗎?從體製內領工資,還對體製說三道四,這不是白眼狼又是什麽!同學圈中,此類對批評者的批評,讓批評現狀者感到憤怒,他們回擊:別用豬圈哲學衡量所有人,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除了鼻子底下的食槽之外,就沒有別的關懷。至於體製內所領的工資,是勞動的報酬,並非封口費,還不足以讓人在並不完美的現實麵前閉上嘴巴。
在雙方的唇槍舌劍之下,同學圈中一時硝煙彌漫。好在,畢竟是同學。最後,大家達成共識:同學圈裏,不談國事。隻談風月,不談風雲。一度激揚文字的同學圈,用生活的真理消解了自己的緊張與衝突。
作為同學圈的一員,冷靜下來,我知道,自己有批評現實的權力,也應該有雅量容納同學的批評。同時,我更祈望,在同學圈之外的更廣闊的空間裏,批評與讚美一樣,都不是原罪,都能享有同樣的正當性。因為我們應該謹記,不遠的昨天,中國曾經有過鴉雀無聲的年代,在那樣的年代裏,許多帶來災難的決議都是在全體掌聲中通過的。
說到底,我們又如何避得了風雲呢?最近一段時間,一種風雲的近似物——有關霧霾的話題,已經在同學圈中不脛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