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劍飄塵
這是一篇影評嗎?當然是。是看了電影“滾蛋吧,腫瘤君”後的有感而發。我不喜歡勵誌電影,因為覺得都缺乏真實性。生活其實是很黑暗的。這種黑暗,源於我們的內心。
就在昨天的一篇文章中,一個網友和我的爭執中運用了黑格爾的名言: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實際上,這句中文是對於黑格爾的誤解。這是黑格爾在他的著作《小邏輯》中的一句話。我不懂德語,但是知道這句話是不應該翻譯成這樣的英文的。倒不是我多牛逼,對於哲學了解多少。而是在80年代,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對於我們這些當時的大學生來說,就和今天90後們心中的電影明星一樣,是神一樣的存在。所以,我並不覺得追星是什麽愚蠢的行為。因為這是人性的一個部分。到底哲學大師是不是就一定比電影明星更明亮一點,更值得追?這讓我想到中國大陸媒體前幾天憤憤不平的:屠呦呦抵不上黃曉明。其實,這樣的對比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判斷。而價值判斷,都是完全主觀的感受。普世價值都可以被宇宙真理壓製,何況其他?
好吧,繼續說“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根據黑格爾的觀點,其實要表達的字麵意義是:“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真實的,凡是真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就是說,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東西,必然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但是,未必合理!
中文的困難就在於,“理由的”理,和“合理”的理,其實是有差別的。但是,絕大多數人,卻不做區別。再簡單引申一下:存在的都是由理由的,但是未必是我們能夠認同的。
比如,這部電影要求滾蛋的“腫瘤君”,就是合乎理性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的。但是,它合理嗎?我們應該認同它的存在嗎?當然不!
總算又說回到這部電影,一部讓我感動的電影。顯然,電影並不真實,特別是勵誌的電影。但是,這部電影來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角“熊頓”已經在三年前被腫瘤君奪去了生命,年僅三十歲。這,就夠了。
我們不能要求電影照搬現實,那就不是電影,而成為紀錄片。當然,紀錄片也是電影的一個部分。請原諒,如同我的標題:人生不會完美。這句話可以用在任何方麵。隻要我們能夠想到的詞語,都可以用“不會完美”來形容。所以,我在這裏對於電影的定義,也並不完美。但是,這不影響我們討論這部電影。
看完這部電影以後,我特意在網上找到了主角“熊頓”的一些現實中的資料。我就是想看看,現實中的熊頓是不是也像電影裏一樣地樂觀。答案是肯定的。即使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她還在微博上,給她的好友開玩笑。那是她的最後一條微博。
對於熊頓來說,人生顯然不夠完美,英年早逝。但是,從電影中、從現實生活裏她留下的漫畫、影像,我們看到的是樂觀、積極的一個女孩。如果我煽情一下,我會說:“她的人生沒有遺憾”。這當然隻能用於煽情,忽悠那些戀愛中、追星幻想中的少男少女還差不多。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遺憾,因為人生不可能完美。人生中所能夠達成的夢想,和人的心願比較起來,實在是微不足道的。我相信,許多人到了一定年齡以後,是明白了這個道理的。因為我們放眼望去,有多少的大叔大媽,已經完全放棄了努力、放棄了任何可能的改變?對於他們來說,人生就是得過且過而已。因為自殺太痛苦吧。
最糟糕的,就是這樣的狀態。
對於熊頓來說,自從知道了惡性腫瘤以後,餘生就屈指可數。但是,她沒有放棄。她沒有簡簡單單地躺在病床上,等著化療。她繼續看帥哥、她畫漫畫、她和粉絲們互動。
臥床的日子,其實是非常痛苦的。我自己在今年上半年的時候,就遭遇過這樣的痛苦和無奈。但是,和熊頓比較起來,我可以說要用自慚形穢來形容自己。當然,我不知道熊頓在一個人麵對自己的時候,是不是也如同我們電影中、記者采訪中看到的那樣堅強。因為我自己也幾乎不向外人表達內心的那種沮喪的。但是,熊頓比我厲害的地方,是她不停地做事情。而且在短短半年內,完成了許多的工作。否則,今天我們也看不到這部電影。
在年輕的時候,我有一種奇怪的完美主義的情節。做任何的事情,都希望完美。在寫小說上,更是如此。有幾部小說,都是寫了幾萬字以後,放棄了。因為寫到後來,就覺得不夠好。我相信,即使今天,還是有許多人會有我這樣的情節,特別是我們這代人。如果說今年我有什麽變化的話,就是我對於完美主義的徹底拋棄。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有限的。我們隻能力所能及地,在有限的時間裏做出有限的成績。所謂的成績,不是說我們要去哈佛耶魯讀書、我們要大富大貴、我們要去白金漢宮做客。甚至,不是要去幫助別人,讓他們生活得更好。在我看來,隻要能夠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是人生的成績。在這個過程中,不要計較所完成的事情的質量、是否有所缺失,一路前行即可。一路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情即可。
年輕的一代,顯然是具有這種特質的。他們更放鬆,他們更自我,他們更衝動。所以,需要看著中勵誌電影的,其實不是他們,而是他們的父輩。
感謝80後的熊頓!
2015 Oct 23
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作者:一劍飄塵,第一部8x8事件長篇小說“男女關係”、禁書“天an門情人”作者,美國作家、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