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起來的時候它的作用有三樣,第一個「周遍法界」,洞徹,這個洞徹就是周遍法界,靈明洞徹,遍法界虛空界它完全知道,它有這個作用,物質現象亦如此,精神現象還是如此。在佛法裏麵講,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是融合在一起的,是兩樣東西,但是它分不開。我們在學習這個問題當中,就用現在的電影、電視做比喻,特別是電視,因為電視現在家家戶戶每天幾乎都離不開它。我把電視的屏幕比喻作自性,電視的畫麵比喻作波動生起的現象,就是精神跟物質現象,它跟自性永遠不能夠脫離。脫離就沒有了,必須在屏幕上它能夠顯示,沒有屏幕它不能顯示,屏幕是真性,這個影像是幻相,一個是真,一個是妄。什麽叫真?屏幕上的現相是刹那生滅,是有生滅的,所以這是虛幻的,這不是實在的;屏幕是永恒的,永恒不變的,這是真的。可是你要曉得,真妄不二,真妄一體,這是妙用在此地,它起用的時候真的它那個波動是周遍法界的。第二種「出生無盡」,它有阿賴耶在裏麵,阿賴耶識變的,阿賴耶識能變,一切現象是所變,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變,能所不二,能變跟所變是一不是二。阿賴耶在哪裏?阿賴耶在相分裏麵,見分、相分裏頭都有,都離不開,業相、轉相、境界相,一而三、三而一,決定不能夠獨立的。所以叫虛幻、幻相,夢幻泡影。無論在什麽狀態之下,體都是湛寂常恒,湛是清淨,寂是寂滅。我們用這個經題修學的綱領來說容易懂,湛是清淨,寂是平等,常恒是永恒不變。這些字是描繪自性,自性的起用,《華嚴經》上講的體、相、用都在這一句裏麵,所以這一句確實是不太好懂。
下麵「孤明曆曆」也是形容的,孤是隻有自性,真的隻有它,不生不滅,它沒有個對立,沒有相對的。起用就有相對,你看精神跟物質就相對,雖是相對,它融合在一起,精神裏麵有物質,物質裏頭有精神。昨天有一位同學在網路上找到,現在做成光碟,我昨天晚上看了一下,好像四十五分鍾,這是美國最近的一個科學報告,在探討、在研究證實水有記憶。這個發現如果成立之後,物理學上要起一個很大的革命,就是什麽?我們現在講的礦物不是生物,居然它裏頭有見聞覺知,它還有記憶。有記憶會不會有報複?我們對待它不善,它會不會有報複?如果有報複那就麻煩。我們今天破壞地球上山河大地,破壞它,它要記恨的話,它報複,它的報複就是地震,報複就是自然災害,那就很可怕。所以佛在經教裏頭一直教我們「一切恭敬」,我們佛法裏麵講倫理,倫理是講關係,我們世間人講倫理隻講人際關係,五倫是父子關係、夫婦關係、君臣關係、兄弟關係、朋友關係,講這個。可是佛法裏麵講關係,不但是講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一切動物的關係,佛法講關係講得多!人與不同空間維次的關係,不同空間維次裏頭有生物,還有人與花草樹木的關係,這植物的關係,人與山河大地的關係,人與遍法界虛空界的關係,這個倫理講得非常非常之廣。
關係知道之後,佛就教給我們一個心態,一切恭敬,你看佛法懺儀裏麵一開頭,「一心頂禮,一切恭敬」。我們對花草樹木恭敬,對山河大地恭敬,對宇宙萬法恭敬,沒有一樣不是用恭敬心的。普賢菩薩第一願「禮敬諸佛」,就包括佛家講的倫理關係。善待萬物,善待花草樹木,它有受想行識,這個我們這些年來也把它證實。我們農耕,蔬菜、水果樹木都有感應,我們起心動念它知道,都有感應。我們善待它,它也很善回報我們,葉子特別綠,花特別香,果特別甜,是它的回報。這些小鳥、小蟲要吃這些蔬菜、水果,我們跟它約定,我們也照顧它,它也得照顧我們。所以我們的菜園一定劃一個小區,那個小區專門供給小蟲吃的,它都到那邊去吃,其他的它不會去幹擾。水果樹也是的,我們指定幾棵樹專門供給小鳥的,鳥來吃水果,它就吃那幾棵樹上的,沒有指定的話,它不會幹擾。所以我們跟這些小蟲、小鳥相處得非常好,彼此互相尊重、互相照顧。所以我們水果不用農藥,農藥是有害的,小鳥吃的時候它要得病,人吃了也長病,水果本身也變質。所以這個東西不能用,不但農藥不能用,化肥也不能用。我們不用這些東西,跟這些小動物、跟這些花草樹木,以善心相待,長得特別好。我們附近這些農夫到我們農場來參觀,都非常驚訝,你們用什麽方法種得這麽好?我告訴他,我們用念佛的方法種的。我們菜園、果木園裏麵放念佛機,二十四小時放阿彌陀佛的佛號讓它們聽,我們是用阿彌陀佛種植的,這些年來種植得很成功!所以你說,什麽道理?這裏講的靈明洞徹、湛寂常恒,這就是道理、原理,它不離自性,它是自性裏頭變現的。所以我們隨順性德就樣樣都美好,違背性德麻煩就來了。科學技術違背性德,是可以把果實種得又大,但是不甜,味道沒有了,看起來很好看,吃起來不是味道。這是什麽?這是大自然的報複,我們不應該這樣對待它。
底下幾句都是讚歎的,「炳赫虛空」,這是讚歎,三種周遍裏麵的「含容空有」,也就是佛家常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沒有邊際的。「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這特別對修行人講的,修行人應當如此,靈光獨耀是講智慧,圓滿的智慧。圓滿的智慧從哪裏來的?你能把根塵放下,自性的智慧德相統統現出來,根是六根,塵是六塵。其實這裏頭還講個六識;換句話說,不能著相!根塵就是物質現象,六識,它這個根塵裏麵就包含著有識,根塵識十八界,識是心理現象,物質現象、心理現象統統要放下,為什麽?它是假的。靈光獨耀是真的,靈光獨耀就是自性裏本具的般若智慧、萬德萬能。《華嚴經》上佛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靈光就是指這個,隻要你放下分別執著,它就顯現。「故蓮池大師讚曰,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這些統統是讚歎自性的,自性也是不得已強名為自性,前麵說過,連自性這個名字也不要執著,你執著也錯了。
底下一段說,「實相之旨,如上粗明」,實相的宗旨,前麵這一大段說了一個大概,這是一切大乘經都是根據諸法實相而說的,就是一切法的真相。佛講經根據什麽?根據一切法的真相所說的。說些什麽?佛說的也沒有離開一切法的真相。我們可以說,釋迦牟尼佛,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經教,他講些什麽?就是諸法實相,用一句淺顯的話說,宇宙萬法的真相,他講這個。下麵再說到本經,「至於本經體性」,這部《無量壽經》,「何得稱為實相耶」,這也能稱為實相嗎?「下申其說」,底下為我們申明確實是的。「世親菩薩」,世親也叫天親,《往生論》裏麵有這麽幾句話,「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這三種成就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成就,佛土是依報,佛菩薩是正報。佛是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菩薩是正在放下,沒有放下得幹淨,沒有徹底,這是菩薩。所以菩薩,這是梵語,玄奘大師把它解釋為,翻成中國意思叫覺有情;有情,他還有情識,情識沒斷,但是他覺悟了。佛呢?佛是覺,這一個字就行,後頭那個情就沒有了,佛是真正究竟圓滿的覺悟;菩薩雖然覺悟,情識沒斷,這玄奘大師譯的。玄奘大師以前我們稱為古譯,古大德他們翻菩薩為大道心眾生,大道心就是覺,眾生就是有情,也翻得很好。確實玄奘大師以後,稱菩薩用覺有情的多。
這三種成就就是依正莊嚴,你看老師,莊嚴佛,這是老師的功德成就,菩薩是學生。所以在西方世界、在華藏世界,我們隻看到那個世界裏麵的人,就是兩種人,一個是佛,一個是菩薩,除這兩種人之外,好像經上沒有說。這個世界我們要細心去觀察,這世界像什麽?這世界是學校,學校隻有老師跟學生,沒有政府組織。極樂世界沒有說那邊有個國王,從來沒說過,華藏世界也沒有一個天王。所以我們人世間這些組織,在六道裏才有,四聖法界就沒有了。六道裏麵有,色界天,有大梵天王,初禪天;有摩醯首羅天王,四禪天;無色界裏沒有,無色界它沒有物質現象,它隻有精神。我們今天講唯物、唯心,四禪四空,四空天是唯心,那個地方人沒有肉體,就是沒有物質現象,所以他也不需要居住這些宮殿,他不需要。我們說它是靈界,完全是精神現象,沒有肉體的話那就是幽靈。可是物質裏麵一定有精神現象,實際上精神現象裏頭還是有物質現象,這個物質現象我們看不見,佛菩薩看得見,阿羅漢也看得見,這就說明精神跟物質永遠分不開。色裏頭有顯色,有不顯,佛家叫無表色,其實這種色我們也不難體會,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有沒有色?有色相,那個色相自己清楚,別人看不到,這就是無表色。我們想像,想到北京、想到故宮,故宮的現相就在腦海裏麵,我們自己想得很清楚,我們知道,但是我想的時候別人不知道。可是有功夫的人,你想什麽現的相他看到,不是普通人能看到的。這就說明物質跟精神永遠不能分家,說唯心、唯物都不妥當,它是一體,不能把它分成兩麵,分成兩麵就錯了。正如同我們現在講的電視,電視的屏幕跟色相它不是一樁事情,但是它是一體,你沒有辦法把它分開,分開就沒有了。底下這一句就很重要,應知,你應該知道。
「略說入一法句故」,什麽是一法句?底下有解釋,「一法句者,謂清淨句」。什麽是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這就給我們說清楚,真實智慧是我們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也就是經教裏佛常常講的「見聞覺知」,能見、能聽、能覺、能知,而且見聞覺知裏頭決定不會產生錯誤,為什麽?它是性德,這就真實智慧。覺悟的時候,他不以這個身為身,這叫色身、叫肉身,他不是以這個為身,他知道這東西是假的,他以法為身。法是什麽?整個宇宙,在佛法講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物統統是他的身,自性變現出來的。我們這身體還是自性,沒離開自性,就像我們看電視一樣,所有色相不能離開屏幕。法身是什麽?屏幕是法身,屏幕裏麵所現的一切相都是法身,沒有一樣不是法身。這身,我們明白之後那就是法身,也是法身之一,所有一切動物身都是法身,跟我是一不是二,確確實實是一體。我們起心動念這信息它統統收到,每個人起心動念都能交互交叉,它非常靈敏,一點都不會錯誤。乃至於樹木花草、山河大地,太空當中無量無數的這些星球星係,沒有一個不是息息相關,刹那刹那密集的在溝通。佛家用這個羅網來做比喻,帝釋天的羅網,這種交叉的。所以宇宙,佛家的宇宙觀它是一體的,關係這樣的密切,這叫法身。法身無為而無所不為,無為是說自性,無所不為是說阿賴耶,阿賴耶是個妄心,自性是真心,真妄不二。所以這個跟哲學不一樣,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大師在第四中山大學發表一篇講演,當時也震撼了學術界。他說「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講了這麽一個講題。不是宗教我們不談它,為什麽不是哲學?哲學有能有所,佛法雖講能所,它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這個不是哲學的範疇,不應該說它是哲學。那說的是什麽?佛法就是佛法,不能用其他的名詞去代替。這是歐陽大師的說法,我們聽了之後感覺得也很有道理,他說而是今時所必需,這個話說得非常中肯。
所以無為是體,有為是用,無為是清淨寂滅,有為就是三種周遍裏第二個所說的「出生無盡」。我們明白真相之後,用什麽心態去應對?就是「含容空有」,你的心量本來就是那麽大,你全都能包容。包容,你不會去計較,真的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本來如此,各個都是這樣。「此論直顯事理無礙之一真法界。即事而真,當相即道」。這是講極樂世界的諸佛菩薩,跟他們生活的環境,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宇宙。這是黃老對於世親菩薩《往生論》裏麵講的幾句話,他非常讚歎。我們見麵的時候他也常說,也常常引用這句話,顯示極樂世界是事理無礙的一真法界。即事而真,事是相,真是性,性相不二,性相一如。當相即道,道是講的性,相是講的事,這兩句話意思相同。「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一一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天親菩薩說的意思,在此地他把理顯出來,真實是自性,智慧是般若,無為是德,法身是相,它是一體的。「一一即是實相」,法爾如是,自性是實相,般若是實相,德也是實相,相也是實相。「故雲本經以實相為體也」,這從《往生論》上天親菩薩說的。
下麵,「明蘧庵大師曰:瓊林玉沼」,瓊林是講西方世界的寶樹,玉沼是蓮池,這個我們大小本裏麵都看到,「直顯於心源」,心源是自性,「壽量光明,全彰於自性」,壽量是德,光明是智,全彰於自性,統統是自性圓滿的透露出來,我們常常講自性放光、光明遍照,就這個意思,彰是彰顯。幽溪大師《圓中鈔》裏麵講的意思,跟這是一樣的,「瓊林玉沼,壽量光明,固一切諸法之相也,然則直顯於心源,全彰於自性,顧何相之可得哉」。相即非相,非相即相,這是大乘教到終極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就是佛常常教導我們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就契入。做到不分別、不執著還不行,還沒有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是法身菩薩,在《華嚴經》裏麵講圓教初住以上。放下分別執著,還有起心動念,你還沒有出十法界;沒有出十法界,你就沒有辦法契入不二的境界。這是一個很大的界限,凡聖的分水嶺,超越十法界這就明心見性,我們一般講成佛了。江味農居士注解《金剛經》,就是他的《金剛經講義》,裏麵所講的諸佛如來,你看他注解裏麵講,諸佛不是眾多的佛,諸佛是四十二個階級,就十住,這都是圓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他解釋諸佛如來就是四十二位諸佛如來。明心見性就成佛,明心見性是他已經把起心動念放下,不起心、不動念,當然沒有分別執著。
在這個境界裏,為什麽還有四十二個階級?不起心、不動念,為什麽還會有階級?有階級不就是起心動念嗎?不起心、不動念了,佛說這四十二個階級。我們能體會到,這四十二個階級不能說有,不能說沒有,非有非無。你要說有,起心動念沒有了,哪有四十二個階級?你說它沒有,他無明習氣沒斷,無明斷了,不起心、不動念是無明斷了,無明斷了還有無明習氣,無明習氣有厚薄不一樣,剛剛斷無明的,習氣還很濃,在下麵,愈往上麵去的就愈薄。習氣也不好懂,所以古德用酒瓶做比喻,這個比喻很好,盛酒的瓶把酒倒光,倒盡了,裏麵擦得幹幹淨淨,一滴也沒有,真的沒有了,可是聞聞有味道,那叫習氣,那個味道擦不掉,它也不礙事,你來裝其他東西不礙事,這個習氣時間久了自自然然就沒有。所以在實報土裏麵,他們用功斷這個習氣,他沒有別的辦法,叫無功用道,這裏不能有一點念頭。你一起念你就墮落,就不是那麽回事。所以,他決定不起心、不動念。在這個時候,就是煩惱斷盡,不需要再為斷煩惱這個事情去用功夫。在這個時候,自性裏麵的慈悲心現前,他已經得到的是自性裏頭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性德出來了,他就跟遍法界虛空界裏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就應。
圓教初住菩薩就有這個能力,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而為說法。像《觀世音普門品》講的三十二應,應以什麽身得度就現什麽身。佛菩薩沒有自己的意思,我要想現個什麽身,那他就是凡夫,他沒有我,他那個我是法身,他沒有單獨的,沒有這種念頭。法身在哪裏?法身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一念就起感應。所以感應有四種,決定有感應,有的時候感應,我們自己業障太重見不到,真有感應。知道這個事實真相,那就曉得我們在一切處一切時,不能有不善的念頭。不要以為沒有人知道,動一個不善念頭,諸佛菩薩那個人數比地球不知道要多多少,全知道。不但諸佛菩薩知道,我們上麵講的這幾段也說得很清楚,所有物質裏麵都有見聞覺知,它都知道,我們在這裏起心動念,桌椅板凳知不知道?知道。為什麽?一切物質都有受想行識,念頭起來它有感受,它也會想。
我們從《還源觀》裏麵,這些事情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小到什麽程度?佛家講的微塵。《還源觀》上這三種周遍,都是以一塵做比喻,一粒微塵,肉眼看不見,現在科學裏麵講的原子、電子、基本粒子,這樣一粒微塵它的能量周遍法界,這個能量迷了之後就變成受想行識,在自性裏麵稱見聞覺知,自性裏頭。在阿賴耶裏麵,就叫做受想行識,受就是前五識,想是第六識,行是第七識,最後一個是阿賴耶識,受想行識那個識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能量,六、七兩個識是分別、執著,我們今天講那是信息,前五識那是在物質裏麵起的作用,它有受,前五個是受,它有接受,接受的能力。所以基本粒子都有受想行識,我們這身體是多少這些基本粒子組成的,每一個基本粒子都有受想行識。佛在經上常講,在人身上講一毛端,這是汗毛,汗毛端,在依報裏麵,就是物質裏麵講,一微塵,有受想行識。所以現在科學家用水實驗出來,水會看、會聽、懂得人的意思,它有感受,它有受想行。現在實驗出來它還有記憶,那個記憶是識,阿賴耶識含藏種子,它是識起作用,那就是受想行識它全了,它統統具足。這就說是物質裏具足心法,佛家講五蘊,色這是物質現象,受想行識是心理現象,任何物體裏有,你沒有發現。所以,佛法實在是了不起!到什麽時候能發現這個現象?一般來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見到,這個現象就見到,徹底明了,看到宇宙的緣起。宇宙的緣起是什麽時候?當下,沒有過去未來,就當下那一念。時間、空間是假的,是幻覺,在佛法裏稱為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用我們現在話來說是抽象概念,沒有事實,就在當下。
下麵這兩句說「此正無相不相」,無相無不相,這一句是這個意思,「相而無相之正體」,就是實相,這是說明佛說《無量壽經》也是根據實相說的。「蓋吾人心性,量同法界,靈明洞徹,湛寂常恒,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極樂國土,非在心外。百界千如,皆我本具。」這是事實真相,我們的心性,心性量同法界,法界(就是宇宙)沒有邊際,為什麽?心性沒有邊際。中國古人說過兩句話,「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中國人描繪心性。所以我說咱們的老祖宗是佛菩薩再來的,絕對不是假的,他跟佛說的完全一樣,就這兩句話你想想看,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決定沒有邊際,你找不到邊際。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科學家、物理學家講的,宏觀宇宙,其大無外,量子力學是講其小無內,向這兩個極端去研究。怎麽樣研究,也沒有辦法超過經典所說的,為什麽?靠這些機械、靠這些數學沒有法子,那都還有界限的。佛怎麽知道的?佛從禪定當中證得的。他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一放下之後這個真相大白,它就現前。然後才曉得,起心動念是無始無明煩惱。這個用的詞多好,無始無明煩惱,它沒有開始,為什麽?一念,就是那一念。我們的麻煩是一念它又接著一念,它產生相續相,如果那一念要是覺悟,相續相就不生,常寂光馬上現前。所以問題沒有先後,確實就是當下這一念,這一念你抓不住,它太快了。一秒鍾有多少個念頭?彈指五次的話那就是一千六百兆,你怎麽能抓得住?所以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不要在這上操心,操心就錯了,操心就生煩惱,你就墮到無明裏麵去;你統統把它放下就對了,你的真心就現前。真心裏麵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佛家講功德,無量功德莊嚴,莊嚴就是相好,所以量同法界。
法界,從小的上講,小而無內,佛講一微塵裏麵有世界,微塵裏頭有世界,微塵沒有放大,世界沒有縮小,它平等的,一樣的。普賢菩薩能夠進入微塵世界裏麵,去拜佛、去供養、去聽經,普賢菩薩有這個能力。為什麽普賢菩薩有這個能力?普賢菩薩回歸自性了,所以他十大願王每一願都跟自性圓滿相應,他有能力入微塵世界裏麵去拜佛、去參學。我們要曉得,微塵世界裏頭還有微塵,那個微塵裏頭還有世界,重重無盡,這是法性。所以佛家常講,其廣沒有邊際,其深沒有底,就這個道理,沒有!沒有底。法性,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靈明洞徹,湛寂常恒,這講它的作用。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豎的來講三際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個講的時間,一個講的空間,橫遍十方講空間,周遍時空,這講自性。然後再跟你說,「極樂國土,非在心外」,是自性變的。「百界千如,皆我本具」,這是講整個宇宙,千如,這是《法華經》上講的十如是,天台大師把十如是展開來為千如,十法界展開,每個法界都具足十法界就是百界。這是講整個宇宙裏無量無邊的世界,《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它這是八個字就講盡了,都是自性本具的。
下麵這個結論你就懂了,「心淨則佛土淨,土淨即我心淨」。我們現在要想解決地球上的問題,怎麽拯救地球?這兩句話就夠了,我們的心淨,地球就清淨,地球清淨,證明我們的心清淨,因為它是一體,所以它的感應非常非常的靈敏。我們今天要破壞地球,你有沒有破壞地球?有!我什麽時候破壞地球?你天天想貪瞋癡慢,你天天想損人利己,你就是破壞地球。你自私自利搞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享受,這個都是錯誤的,你的心行不善,你就在破壞地球。再近一點講,你破壞自身,這個身體是小宇宙,外麵是大宇宙,不善的思想讓你身體不健康,這真的,一點都不假。人身體是個機器,這個機器如果你能夠愛惜它,能使用多久?以前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告訴我,他是個老中醫,醫學很高明,他告訴我,至少要使用兩百年,你沒有活到兩百年,是你自己把身體糟蹋掉。所以我們看到佛經上這個道理,心淨則佛土淨,如果我們是用清淨心,這個身體肯定兩百歲,還能超過的,中國有個老人彭祖八百歲。我們一般人不敢相信,是不是傳說?如果照佛經上來講是可能的。
釋迦牟尼佛有個弟子還在世間,他沒有入滅,誰?大迦葉尊者。他要等彌勒菩薩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傳給他,他做代表,所以他的身體留在世間。那要留多少年?要留幾十億年。能嗎?能,一切法從心想生。從這個地方來看,彭祖八百歲那太容易,那成什麽問題?不成問題。所以我們的壽命長短操縱在自己手上,不在別人,要懂得什麽?心淨重要,心清淨不能有染汙。那就是說,一定要放下妄想執著,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清淨心現前;不再分別,你的平等心現前。有分別,不平等;有執著,不清淨。我們的經題「清淨平等覺」,真正達到清淨平等,覺自然起來,開悟了!這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我們的起心動念,跟我們的身體有密切關係,跟我們的環境、山河大地也有密切關係,知道這個關係,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就曉得,我們可以救這個地球,我們可以化解這個災難,方法就是用清淨平等覺。自己要認真學習,還要講給別人聽,為什麽?別人跟我們有共業,清淨平等心的人多了,災難就不生,就沒有了。所以覺悟的人,覺悟之後他隻有一個使命,就是教學,幫助沒有覺悟的人,幫助他覺悟,就這麽一樁事情,除這樁事情之外他沒事。
「何有一法,在我心外」,祖師大德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那個心是自性,沒有一法在你心外的。「本經所詮,直顯本心,全彰自性。當相即道,無非實相」,這幾句話說得很好。佛說《無量壽經》,說這部經,古時候祖師大德為我們介紹,世尊當年在世這部經是多次宣講。一切經佛隻講一遍沒有講過第二次,唯獨《無量壽經》講過很多次,現在有跡象顯示出至少三次,至少講過三次。可是《無量壽經》,從漢到宋朝這八百年間,總共有過十二次的翻譯,就是說它的譯本有十二本。這十二本很可惜的有七種失傳,在《大藏經》裏麵目錄上有,但是經沒有了,失傳了七種,還留下五種,這個五種在《大藏經》上都有。五種裏麵出入很大,如果是一種原本,不可能有這麽大的出入,所謂大同小異。你說《金剛經》,《金剛經》有六種不同的譯本,這《大藏經》上,諸位細細去看看,大同小異。《無量壽經》裏麵最重要的,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發願,現在這五種本子裏麵,有兩種本子是四十八願,有兩種是二十四願,宋朝譯的末後這種是三十六願,這是翻譯的時候決定不可能有這種差誤。所以古大德根據這個判斷,佛至少講過三次,七種失傳的這沒見到,這證明多次宣講。多次宣講一定有用意,那就是這個法門太重要!這個法門真實利益眾生,也可以說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這經是最重要的,所以他老人家多次宣講。
如果我們能夠會得,「當相即道,無非實相」,這是什麽境界?圓教初住、別教初地,就入這個境界。相是什麽?現象,我們當這個現象就曉得這是自性,這相,相是自性變的。古人講「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看到器曉得這就是金,金跟器是一體不能分的。性在哪裏?我們在禪宗語錄裏麵看到,雖然看不懂,老和尚測驗學生,他開悟了,悟了怎麽樣?是什麽樣子?隨手拈一個比一比,沒錯,他真的覺悟了。不拈東西,伸一個手指也行,當相即道,老師給他印證,這真開悟了,真的契入了,就在現前,沒有離開當下,無非實相。真正悟入,那個心態完全不一樣,煩惱沒有了。給諸位說,無明煩惱斷了,你才見性,不斷不能見性。無明煩惱斷了,你就知道分別執著就沒有了,從無明裏麵生分別,分別裏麵生執著,那個根斷掉的時候,枝葉全沒有了,他生的是什麽?他生的是智慧,圓滿的智慧。真的見性之人,無論問他什麽問題,他都會跟你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沒有學,他不要學,為什麽?他不離自性,智慧、神通、道力圓滿現前。一開悟跟老師就平等了,老師就告訴他「汝如是,我亦如是」,平等!性德完全流露是沒有增減的,所以今佛如古佛之再來。
清涼大師在《四十華嚴》經題裏麵講了一句話,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所說的一切經都是古佛所說的,釋迦佛沒有在古佛經上多加一個字。我們能相信嗎?釋迦佛之前沒聽說哪個佛,以後佛給我們講,他是賢劫第四尊佛。但是每一尊佛出世的時間很短,沒有佛的時間很長,怎麽是古佛所說的?他見性,古佛也見性,見性就佛佛道同,既然是同,你可以說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是古佛所講的;也可以這麽講,古佛所講的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它是一不是二。迷了才有一、二,悟的時候沒有。這個表相太好了,表相回歸到性德,沒有自己,像孔老夫子給我們表的法,那怎麽不是佛菩薩!「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開悟了,古人也開悟,古人的東西就是他的,他的東西就是古人的。他不說自己的,他說我東西全是古人的,破眾生的傲慢心,這個用意就太好了,這個用意有真實功德,現身說法。眾生就是這些煩惱,貪瞋癡慢放不下,世尊給我們顯示這個態度,孔子給我們講的這個,我們如果要能體會他的意思要感恩,他這在教導我們,讓我們徹底放下貪瞋癡慢,自己謙卑,尊重別人,自他不二。從謙卑裏麵才顯出性德,從禮讚裏麵顯出自性的德行,真實智慧。他們現身說法來教我們,我們要能體會得到。
下麵「如《彌陀要解》雲,實相無二,亦無不二」,無二是從體上講的,無不二是從作用上講的。「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說這麽多就是前頭兩句話,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所以舉體就是全體,變現出來什麽?變現出來是依報或是正報。這個地方的依正,我們一定要有很清晰的概念,正報是什麽?正報是自己,依報是我們生存的環境。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正報,你要說正報就是一切人,那就錯了。正報是自己,就是一個人,我自己之外是我的生活環境,其他人是我的人事環境。環境裏頭有人事環境、有物質環境、有自然環境,全是屬於環境,環境都是依報,正報就是自己一個。釋迦牟尼佛的身那是他的正報,我的身是我的正報,依我來講釋迦牟尼佛是我的依報,從釋迦牟尼佛來說,我們是他的依報,所以這個觀念要很清楚,正報就是自己一個。作法作報,法是法身,報是報身;作自作他,不管怎麽樣,都是一個自性,全是一個自性變現的。像什麽?像夢中所現的依正。這很不好懂,怎麽我自性變現,我怎麽又會變現別人?變現那麽多人?這裏頭人還有冤家對頭,還有很不願意相處的,怎麽會有這種事情?這就像作夢一樣。你看作夢,你哪一次作夢裏頭沒有自己?你能不能找到一次作夢裏頭沒有自己的?沒有自己就不會作夢。夢裏一定有自己,你夢到很多人,夢到山河大地,那都是依報,這個我們一般人都有經驗,這是意識心起的作用。我們現前這個世界是自性起的作用,其實夢中還離不開自性,你追究根源還是自性,全是自性所現的。
下麵講,能說所說,能說法的是佛,所說的法是經典;能度眾生的是佛菩薩,所度的這是一切眾生。能信所信是自己,能願所願也是自己,我們自己發願是能願,我們希望我的願可以能滿。這底下統統都是有個能、有個所,能所是一不是二,不二就是實相。末後這一句,「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所以一定要細心去體會,佛所說的這些話,句句都是真實話,句句都是講諸法實相。我們如果認識了,肯定它,你心就定,你心裏麵就不會起心動念,你就契入境界。縱然是不起心、不動念太深,我們做不到,這是事實,我們從淺顯地方做,不執著、不分別,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我們從這兩處去下功夫,見色聞聲不執著、不分別。你修什麽?不執著是修清淨心,不分別是修平等心,你是在真學。再給你說,這叫真念佛,你不是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嗎?你念佛有分別、有執著,也不錯,帶業往生,生到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如果你不執著,那你念佛往生生方便有餘土;你要不分別,恭喜你,你到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為什麽?你平等,平等心是實報土,清淨心是淨土,這個淨土就是四聖法界,叫方便有餘土。分別執著都有,你的心還不清淨,也能往生,這個法門太殊勝,所以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修萬人去。
斷煩惱是真不容易,凡聖土怎麽去法?凡聖土這一句佛號能把分別執著控製住,像石頭壓草壓住,有,沒斷,但是它不起作用,這就行。在什麽時候?在往生那一念,最後那一念你一句佛號,心裏還是一句佛號,沒有其他的念頭,你往生了。最後一念你想著別的事情,那你就回六道來,你就去不了。這個事實真相非常重要,你要搞不清楚的時候,往往這一生就耽誤了,一定要搞清楚。平常念佛是什麽?平常像練兵,臨終那一念那是打仗。所以有很多人平常念得很好,念了一輩子,臨終不行,他有牽掛放不下,我見到。我初出家的時候,在台北圓山臨濟寺,有一個老居士年歲比我大,學佛比我久。這個寺院裏有個念佛會,他做維那,領眾念佛,到最後他沒有往生。臨命終時大家給他助念,他跟大家講,「你們不要念佛送我,我不喜歡」,又搞輪回去了!到那個時候自己做不了主,無明煩惱習氣太重,也就是我們講的放不下。所以這個放下現在就要放下,不要等著明天、明年,那個麻煩就大了。這個老居士我們平常很尊敬他,念佛念得好,你看能當維那領眾,最後一招他不行,沒有真的放下。所以「由上可見全經囫圇在一實相中」,這個囫圇是完全的意思,完美的意思,完整的意思,全經字字句句都在實相裏麵,這話是真的。「故雲以實相為體性也」,說這些,沒有別的,讓我們相信佛說這部經有理論依據,不是隨便說的。一般是從自性裏麵自然流露出來的,這樣講也能講得通。
末後這一段舉本經裏麵經文做證明,「又本經德遵普賢品雲,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自性,開示教化眾生,顯示真實之際。「大教緣起品雲,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佛說這個經,群萌是一切眾生,佛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離苦得樂。離苦得樂講到究竟處,你不離開六道輪回,你就沒有辦法真正離苦。我幫助你生天,天福享完之後你還要墮落,這個不究竟;幫助你脫離六道輪回,你出不了十法界,你沒有得到真樂。所以佛幫助眾生,真正隻有一個目標,幫助你脫離十法界,往生到一真法界,這個問題才真的解決。實報莊嚴土也叫做一真法界,那個地方的居民,不但沒有分別執著,連起心動念都沒有,那是什麽世界?佛的世界。到那個世界真的都成佛,不起心、不動念,他們能與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感應道交。感應道交,他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沒有起心動念,怎麽會感應道交?我們初學佛的有這個疑惑,這個疑惑搞了幾十年,我們去向老和尚、大德們請教,他也講不清楚。幾十年的學習,慢慢、慢慢的體會到,這是自性的性德不可思議。性德是常寂光,它裏頭什麽都沒有,就是惠能大師講的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句話講清楚了,但是我們原先不懂,聽不懂這話的意思,自性裏頭樣樣具足,沒有一樣欠缺,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在裏頭,但是它不顯。就好像我們的電視屏幕一樣,我們沒有開開,隻看到一個螢幕,裏麵什麽東西也沒有。這個時候你不能說它沒有,你一按頻道,不就出來了嗎?它是在這個境界裏頭,所以它什麽都沒有。
他應的時候會不會現?應的時候會現。怎麽現?感應。這個頻道誰去按?那個感的人去按。他應是自然的,他沒有起心動念,感的人求佛菩薩來保佑他,所以這一念心是感,他應的時候沒有心。正如同我們現在的比喻,實在講比喻隻能比喻個彷佛,沒有辦法比喻得恰到好處,那做不到的。就像做的水實驗一樣,水是礦物,我們對它起個念頭,「我喜歡你、我愛你」,它接受,它反應給我們的是很美麗的結晶,讓我們看。我們給它傳另外一個念頭,「我討厭你、我恨你」,它又傳個信息來,很醜陋的東西給你看。它有沒有起心動念?水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它怎麽會?佛在古時候有用鍾鼓做比喻,他說你去敲鍾,你有意思去敲它,它就會響,你敲得重,它聲音大,敲得輕,它聲音小,它有沒有起心動念?它有沒有分別執著?自性的感應就像鍾鼓一樣的,它確實沒有起心動念、它沒有分別執著,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真的沒有起心動念。為什麽?這個道理,因為自性裏頭有見聞覺知,它是不生不滅的。受想行識有生滅,迷了,從自性變成阿賴耶,就有受想行識。將來轉識成智,受想行識就沒有了;色受想行識都沒有了,就是回歸自性。這個的確是很不好懂,但是它是事實真相,現的相全是幻相,千萬不要當真,當真你就錯了,當真是什麽?當真就造業,業有染業、有淨業、有善業、有惡業,果報就不一樣。所以佛對一切眾生,真的是給予一切眾生真實的利益,真實是什麽?是叫你明心見性,叫你回歸自性。
「積功累德品」裏麵有這麽一句話,「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誌莊嚴妙土」。它這裏舉得好,它講了三個真實,「真實之際,真實之利,住真實慧」,講了三個真實。唯有住真實慧才能夠勇猛精進,真實智慧是什麽?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這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上教給你的方法,是「一向專念」,教給我們修學就是回歸自性的方法,大徹大悟的方法,脫離六道十法界的方法,往生實報莊嚴土的方法,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真幹的人,像蓮池大師所說的,「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我現在明白了,懂得世尊真的意思,真實義,我不再找那些麻煩,這是住真實慧。多久能成功?頂多三年,真的一點都不假,三年你就能夠得到念佛三昧,你就能往生。證明在《往生傳》、《淨土聖賢錄》,你去看看,這裏麵差不多有一半的人都是三年就往生。所以過去有一位法師問我,這位法師也不在了,德融法師,好像過世不少年,年齡跟我差不多,曾經問我這個問題。他說:是不是《往生傳》裏講的這些人,剛剛好就三年壽命,三年的時候他壽命到他就走了?我聽到這個問題我不以為然,哪有那麽巧?二、三個人也許可能,它那麽多,幾百個人,這不可能的事情。他怎麽會三年往生?肯定是他三年得到功夫成片,他壽命不要了。功夫成片好的,我們也把功夫分為三輩九品,那個上品的往生就自在,他想走就走,我有壽命不要了,我到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到那邊去修行去,他真的就走了。
前幾年深圳黃忠昌居士,三十幾歲很年輕,他做試驗,閉關念三年佛,看看能不能往生?他兩年十個月,還差兩個月圓滿他就走了,真的一點都不假,不要了,這世間太苦了。那度眾生呢?他這一表演就是度眾生,他不是用言教,用身教,做出樣子來給你看,三轉法輪裏這叫示轉,示現出來這個樣子讓你看看,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這個太多了,這種例子太多了,這是住真實慧,一門深入。這個功夫得到,三昧是定,定肯定生智慧,智慧是從清淨心生的,心不清淨生煩惱,心清淨生智慧。淨宗得到這樣的功夫,一個是往生極樂世界,一個是留在這個世界度眾生。留在這個世界也就是說他有任務,多帶幾個人到極樂世界去。自己往生隨時都可以去,來去自由,想什麽時候去就什麽時候去,他一點罣礙都沒有。他住在這個世間才真正叫代眾生苦,他要不住這個世界他就不能幫助別人。他住在這個世界,真的就是《還源觀》上講的四種德,「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眾生苦」,他幹的是這個。他代眾生苦,是不是真代眾生苦?沒有,他示現的這個樣子。為什麽?他心清淨,他沒有分別執著,哪來的苦!所以他心裏很自在,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那都是示現的。釋迦牟尼佛三衣一缽,樹下一宿,他多快樂!但是我們看到很苦,為什麽?我們受不了。他能受得了,人家金剛不壞身,所以他那個裏頭樂,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今天時間又到了,明天我們接著再學習,今天就講到此地。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敬請常念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