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今天我們從第六段看起,東南方善慧菩薩。菩薩是代表第六住,第六住叫正心住,不僅僅在外表上像佛,內心也跟佛相應,正心是佛心。我們把長行念一遍:
【爾時善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清涼大師《疏》裏麵給我們介紹,「善慧菩薩,成就般若,慧監不動,可謂善矣」,這第三句很重要,智慧,監是觀察,觀察宇宙萬法,能做到不動了,不動是什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們曉得這不是普通菩薩,是法身菩薩,第六住。初住菩薩就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所以他超越十法界,生實報莊嚴土,一真法界。菩薩這個境界,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講的五句話第四句,「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要知道,不動是智慧,是般若智慧,動是煩惱,這個一定要曉得。所以我們要想轉煩惱為菩提,必須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學不動。《華嚴》跟大乘經裏麵講得很多,真正做到不執著,不執著是隨緣,恒順眾生,不再堅持自己的意思,這叫阿羅漢,雖然沒有出十法界,他出六道,這總得要曉得;能做到不分別,那是四聖法界裏麵的菩薩、佛;真正能放下起心動念,他就出離十法界,生華藏世界,生極樂世界,毘盧遮那佛的實報莊嚴土,這是真成就,這是無比稀有的成就。學佛了,要在這上下功夫。
前麵精進慧菩薩給我們開導的,完全講的是「三自性」,為什麽?如果對於宇宙之間萬事萬法,你要沒有看到真相,你沒有辦法精進。精進這是放下,放下執著,你就超凡入聖,你就不是凡人,凡人說的是六道,四聖法界是聖人,超凡入聖了,這精進,不分別了,為什麽?全是假的,有什麽好分別?「遍計所執性」,是六道凡夫迷惑顛倒,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不知道。他總是以為這個身體跟所有一切法是真的不是假的,都以為是實實在在真有,這叫遍計所執性,遍是普遍,計是計較,真的錯了,這可以說是一切凡夫統統有的。凡夫當中有智慧高的,在世間也學科學、哲學,宗教裏麵學神學、學佛法,懂得這個道理,物質現象是幻有,不是真的。知道這一切諸法都是從眾緣和合而生起的,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是虛妄,能所都不可得,這叫「依他起性」。依他起就是因緣生法,《金剛經》裏麵講的「一合相」,合就是緣生的意思。所有現象沒有一個是例外的,緣生的。最後跟你講到「圓成實性」,圓成實是自性、是法性,真有。真有,你可不能執著,你執著就錯了,執著又變成遍計所執性。它是有,對於它也不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壞了、就變質。所以宇宙的真相,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圓成實是什麽?圓成實是電視的屏幕,它是真的,它永遠不變。能生萬法,萬法是什麽?萬法是電視屏幕裏麵顯的相,音聲、色相,這屏幕上顯的。我們一般人打開電視,看電視的時候,隻注意到電視裏麵的形相在變化,就沒有想到屏幕它是沒有動搖。所以圓成實在哪裏?圓成實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這三種性德同時現前,誰清楚?阿羅漢明白,菩薩搞清楚了,搞清楚的人在這個境界相裏麵他能保持著如如不動,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這是慧,般若智慧;如如不動,那是禪定。所以能大師所講的五句話是同時的,沒有先後。他講的清淨,本自清淨,不生不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是同時現前的,沒有先後,沒有次第。這是他說出他見性的樣子,真見到了。釋迦牟尼佛講得詳細,講得明了,那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自性是什麽樣子?這一部《華嚴經》詳細給你說出來,這是自己,不是別人。佛陀苦口婆心,怕我們執著名字相,執著遍計,執著依他起,執著圓成實,執著這個,給你講了你就執著。所以名字相不可以執著,你明白了,不要再去想這些東西,名字性空。馬鳴菩薩教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想都不要去想它,你就入佛的境界了。佛怕眾生執著,所以又講了「三無性」,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這在前麵我們都學習過了。可是我們的煩惱習氣非常深,學了之後有沒有用?沒用,確實隻有是阿賴耶識裏麵落個佛法種子,我們在日常生活上用不上。什麽叫學佛?學佛就是要學把所學的東西在日常生活當中用上,那就對了。
善慧菩薩也有十首偈頌,清涼大師在此地介紹給我們,「此頌為顯欲令其心轉複增進,得不退轉無生法忍。文中離垢解脫,無體性故」。這一段是總說十首偈的大意,目的是顯示欲令其心轉複增進;這個「其」是誰?是前麵第五住,第五住是方便具足住,精進慧菩薩是方便具足住;再往上提升,提升到正心住,那就善慧。凡是正心住的菩薩都叫善慧,善慧不是一個人的名字,就像我們念書講六年級學生、五年級學生,它是個通名,不是指哪一個人。『善慧菩薩』就是第六住,證得第六住都叫善慧菩薩,證得第五住都叫方便住菩薩,是希望把自己修學再往上提升一等,轉複增進;得不退轉無生法忍,這就說得很明白,善慧菩薩得無生法忍。忍是定,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一切法不來,一切法不去,他心定在這裏不動搖了,這叫無生法忍。這裏說的是圓教,跟別教差距很大。
十首偈文裏麵會講到「離垢解脫」,垢是煩惱;離垢,煩惱斷盡,煩惱完全變成智慧,成就般若,完全變成智慧,煩惱沒有了。煩惱沒有體性,轉煩惱為菩提,轉煩惱就是般若智慧。長行是不斷的在提醒我們,由此可知,這裏頭的教誨是非常重要。菩薩向大眾報告他修學的心得,不以為自己有智慧、有能力,而是說『承佛威力』,得佛力加持的;如果不得佛力加持,我哪有能力能做得到?他是自己做到,謙虛。不但得佛力加持,『普觀十方』,十方是大眾,得佛力加持、得一切大眾的加持,他才能提升,他才能成就。這裏頭的意思就深了,我們要會學,我們從早到晚接觸一些人事物很複雜,這就講我們不懂普觀;要是懂普觀,我們就提升。那個人心善做一樁好事,我們看到了,要向他學習。你看人家善心做的好事,要向他學習,那人是我的老師;另外一個人不善造了惡事,我們看到了,立刻回頭反省我有沒有?有則改之,我要有他這樣同樣的過失,趕快要改;沒有?沒有要勉勵自己,不要犯這種過失。所有一切眾生加持我,不但所有的人,畜生、餓鬼你看到都能夠回歸自性,就是萬事萬物沒有一個不加持我。你會學,你懂得感恩,你懂得報恩。什麽叫報恩?我真的在學習是報恩,報佛恩,報眾生恩。
一個人果然能夠這樣學法,這種學法實在講,我們中國古人有說,但是佛法說得詳細。中國人講「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個人,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這三人;必有我師,善人、惡人都是我的老師。善人是要跟他學習,惡人他做的那些惡,我常常要反省,幫助自己改過,兩個都是老師,平等的。佛的教誨講得更清楚,所有一切眾生都在這裏表演,從來沒有間斷過。會學的人,把這些人統統看作諸佛如來恭敬供養,他有錯處,我敢不敢說?不敢說。為什麽?他不是真的錯誤,他是表演那個錯誤給我看的,幫助我、成就我的。至於他是不是真的?那不關我的事情,那就是一般通途裏麵所說的「各人因果各人承當」。但是他對我來講,沒有一樣不是善的,止於至善,他作惡,對我講也是善,讓我警覺,這個造的是地獄業。他在這裏點醒我,我不敢造了,那他就是菩薩,他度了我,這叫會學。那不會學的,沒有辦法,不會學的,看到都批評,看到善的讚歎,看到惡的批評,統統造業,為什麽?因為他著相。所以菩薩能成就,菩薩知道相有性空、事有理無,他不著相,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善財學佛,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果報,憑什麽?就憑這個普觀十方,「承佛威力,普觀十方」,就這樣成就的,沒有一個不是老師,沒有一個不是佛菩薩。善緣、惡緣都是增上緣,順境、逆境也是增上緣,他怎麽會墮落?他進步太快了。所以像這兩句話,「承佛威力,普觀十方」,每位菩薩都說,幾十次的重複,讓你把它記清楚,這話重要,真會學。
這十首頌分為四段,前麵兩首是第一段,初有兩首偈,「見佛」;第二段有三首偈,「見法」;第三段有三首偈,「觀成利益」;末後有兩首偈,「推見有依」,那是推功。善慧菩薩把他自己的成就推給精進慧,精進慧在他前麵,沒有精進我怎麽會有成就?在這裏看出修行人的謙卑、謙讓,不居功,自己沒有功德,功德是別人的,所有一切眾生的。這些地方都必須要學習的,我們不能講應當,必須要學,不學就不是佛的學生。我們看前麵的兩首偈,「見佛」:
【希有大勇健。無量諸如來。離垢心解脫。自度能度彼。我見世間燈。如實不顛倒。如於無量劫。積智者所見。】
清涼大師在這裏有注解,我們把注解念一念。「今初」,這是第一段,現今,這是說第一段,「前偈讚所見」,因為兩首偈,第一首偈是讚所見,「上半標讚,下半釋成」。上半是前麵兩句,『希有大勇健,無量諸如來』,這是讚佛的。為什麽要這樣讚歎他?下麵有解釋,『離垢心解脫,自度能度彼』。垢是煩惱的代名詞,所有一切煩惱他全沒有了,統統斷盡了,叫離垢。所以他「心解脫」,正心住,心得自在。這個心裏麵充滿智慧德能相好,就是世尊在「出現品」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如來智慧德相都現前了。我們現在為什麽不能現前?佛把這個原因也說出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妄想分別執著是垢,這是障礙。你這個障礙沒有擺脫掉,所以你的心生煩惱,不得解脫。下一句要記住,「自度能度彼」,自己不能度自己,你就不能度別人。這是學佛必須要知道的,先求自度,然後才能度人,自己沒有度,如果領眾教學的話,那你就誤了別人。自己沒度,這個過失不大,可是你誤導別人,罪過就大了。如果再要是破壞佛教的形象,那地獄罪就成立,佛都不能救你。
清涼在此地講得很好,「智離所知,心脫煩惱,兼二利故」。智慧開了,所知障沒有了。我們現在所學,學得愈多,所知障愈重,為什麽?我們把所學的全都融在分別執著裏頭,沒放下,所以沒有智慧。你所學的是什麽?知識,不是智慧。你所學的,你能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學一切佛法是智慧;帶著妄想分別執著學佛法,這個佛法也變成所知障,這要懂!所以《金剛經》上佛講得很清楚,「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是佛法,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法,你可以學,但是學了之後你可不能執著,不要分別,不要起心動念,那全是智慧。學了之後,你還有分別執著,就全變成所知障,那你就錯了,那不是如來所說義,是你自己見聞當中生起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所聽到的,完全是你自己體會的意思,不是佛的真實義。佛的真實義是什麽?告訴你,佛沒有真實義,沒有意才是真正的義,你想想看對不對?有意,不就有分別執著了嗎?不就起心動念了嗎?沒有意,你就證果,你就解脫、超越了,哪有意思!所以離分別執著重要。不要用分別心,不要用執著心,你去讀經、你去聽教會開悟;有分別執著去讀經、去聽教,聽到一大堆的常識,這知識。所以知識跟智慧不一樣,智慧能解決生死問題,破迷開悟,超凡入聖,智慧有這個作用;知識呢?知識隻能做到斷惡修善,能做到這個,出不了六道輪回。我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我們可以得人身,可以生天,出不了六道,那是你有執著、有分別。所以知識跟智慧總要搞清楚、搞明白。這八個字做到了,智離所知,心脫煩惱,最低的程度是阿羅漢,再向上提升是菩薩,提升到最高那是佛陀。這三種人都能是自利利他,都能教化眾生。二利就是自利利他。
我們再看底下,下文,「二障難除,眾生難度,自強不息,為希有勇健」。這幾句話是解釋希有大勇健,為什麽?二障真的是難除,眾生真的是難度。難除,他能除;難度,他能度,這才叫希有,這才叫勇健。《疏》裏麵提出二障,大乘教裏麵講得很多,我們必須要知道,這二障怎麽破法?《鈔》裏麵給我們寫的是「離所知障,是慧解脫;離煩惱障,是心解脫」。什麽是煩惱障?《楞嚴經義海》裏麵,很簡單的把這個意思告訴我們,「煩惱障,謂昏煩之法」,昏是迷,我們講糊塗,煩是煩躁,糊塗、煩躁,這一類的法能「惱亂心神,不能顯發妙明真性」,這就叫煩惱障。煩惱本身就是障礙。煩惱太多太多了,通常大乘教裏麵常說的「百八煩惱」,把無量的煩惱,四弘誓願裏麵講「煩惱無盡誓願斷」,歸納為一百零八類,天親菩薩在《百法明門》裏麵再歸納,歸納為二十六類,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隨煩惱裏麵還有大隨、中隨、小隨。普通學佛,我們開頭都是學《百法明門》,這六個根本煩惱是貪、瞋、癡、慢、疑、惡見,惡見是錯誤的見解。惡見又能分為五條,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種見惑;貪、瞋、癡、慢、疑是五種思惑。思想上的煩惱,見解上的煩惱,見解、思想都給你帶來的是煩惱,這叫煩惱障。
第二種叫「所知障」。所知不是障,為什麽?諸佛如來圓滿智慧當中,自性般若智慧無所不知,所知哪裏是障!所知障是什麽?有一種障礙把你所知障住了,就叫它所知障。所以所知障也叫智障;智不是障礙,障礙智的那一種障。你看看後麵解釋得好,「謂執所證之法,障蔽智慧之性,是名所知障」。這個障從哪裏來的?從執著來的、從分別來的,隻要你有執著,你就沒有智慧;你要想開智慧,你執著放下,智慧就開了。那你學的東西,學的是什麽?叫後得智。你沒有學的時候,沒有學叫根本智,就是放下分別執著,那個心本有的智慧,就是「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個智慧叫根本智。你在學習過程當中就是見色聞聲,你看到了、你聽到了,那個智慧就現前。你真的明了,徹底明了,叫無所不知,這就是「願得智慧真明了」。可是你有執著、你有分別,這就變成障礙,把自性裏麵的般若智慧統統障礙住了,它不能現前。實在講,它還是現前,因為有障礙把智慧扭曲了,扭曲了就變成煩惱。智慧之性跟煩惱之性是同一個性,所以煩惱菩提不二,這是大乘教上常講的。那不放下執著就不行,你要想得智慧,你就得放下。這是《楞嚴經》上說的。
另外,《圓覺經》上也有說,我們都可以做個參考。《圓覺經》上講的理障、事障。理障就是所知障,事障就是煩惱障,所以說的名字不一樣,意思是相同。「理障,謂本覺心源,湛然清淨,由無明妄染,礙正知見,不達真如之理,是名理障」。說得好,說得非常清楚。本覺心源,湛然清淨,就是惠能大師明心見性的時候說出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智慧,那個智慧是本覺,現在為什麽變成不覺?就是有障礙。什麽障礙?無明妄染,這是障礙,就是無明、塵沙、見思這三種煩惱。無明煩惱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塵沙煩惱就是分別,見思煩惱就是執著。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自性裏麵的般若智慧、正知正見(佛知佛見)沒有了。你現在所有的一切見解是錯誤的,你想錯了,你看錯了,真的錯了,所以你言行舉止所造的叫輪回業。這個錯誤的知見是什麽?是輪回心,輪回心造輪回業,你怎麽能出得了六道輪回?所以你看看這個經典上,千言萬語、千經萬論,無非都是教我們放下執著,這是大事!不要再執著了。
看到別人執著,立刻想到佛陀的教誨,他在那裏示現給我看,你看他在那裏執著,他生煩惱,他造業,他墮落,你不是看清楚了嗎?他在那裏表演!這一切六道裏麵眾生,他現身說法,你是個學佛的人,你是真正求覺悟的人,他在那裏表演,你立刻就看出來,能不能繼續這個樣子?繼續這樣做下去,那永遠搞六道輪回,永遠搞三途地獄,這個很可怕。首先要除掉,就是我們講放下,首先要放下執著,再放下分別。我們凡夫煩惱習氣重,一層一層的放,我們沒有能力一下放掉;一下放掉,我們在中國隻看到一個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這在煩惱是講的頓斷,他不是漸漸的,一斷一切都斷,一悟一切就悟了,這是上上根人,稀有難逢。我們不是這個根性,不是這個根性,那聽佛的教誨,我們走漸修的路子,先把執著放下,再把分別放下,一步一步的來。執著的事情也很多,哪一個執著重,就先把重的放下,重的放下了,輕的就容易了;譬如貪心很重,你就先放貪心,瞋恚心重,那就先放瞋恚心。這跟治病一樣,一身都是病,哪個病最嚴重,會要命的,先治它,按照程序一步一步的來對治,這就能做得到。
「事障,謂眾生由無明障覆,生死相續,無由脫離,是名事障」。這個事障實在講就是執著,因為執著,你才出不了六道輪回,你才幹這生死相續的事情,這我們要覺悟。如果能真正把執著放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在同居土,在方便有餘土。放不下,放不下暫時放下也能往生,這是淨土無比殊勝的法門。什麽時候暫時放?臨命終那個時候放下,他就往生。所以臨終一念、十念,真放下了他就往生;臨終時還放不下,那就沒辦法,那就搞輪回去了。這樁事情我們要好好想想,我們臨終時候有沒有把握放下?這個問題很嚴肅。有些人聽了這個話,這個話佛說的,臨終最後一念放下都能往生,現在多幹一點壞事沒有關係,臨終我再放下,是很合乎邏輯,很有道理。你首先要想想,你臨終的時候,能不能保住頭腦清楚,到那時候想到我現在要放下;如果臨終的時候,糊裏糊塗的,連人事都辨別不清楚,那個麻煩大了!你糊塗了,做不了主,助念都幫不上忙。所以這個問題很嚴重。臨終助念往生有很多瑞相,有不少人來問我:法師,你看他瑞相很好,身體柔軟,體溫從頂上走的,是不是真的往生?大家都很關心。我們也點頭,往生了,安慰安慰他。是不是真的往生?很難說,但是有這種瑞相,不往生,他生天。我們知道人生天的時候也從頭頂走,天道。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什麽樣的瑞相能夠證明他是真的往生?他臨走的時候沒有痛苦,神智很清楚,告訴旁邊的人:「佛來接引我,我看到了,我現在跟佛走了。」跟大家告別,那是真的,那一點都不假。如果臨走的時候,沒有一句話可說,這都靠不住;尤其是昏睡的時候走的,這個不可靠。助念的時候,他的瑞相現前,他生善道,生三善道,他沒有墮三惡道,這個可以肯定。所以古德常常提醒我們,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應該什麽時候放下?應該現在就要放下,我們臨走的時候才清楚,沒有一點牽掛,要放得乾乾淨淨,隨時可以走,你才走得自在,這才是一生當中最大的事情。
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沒有辦法了脫生死,這一生當中遇到這樣殊勝的法門,稀有難逢的法門,你要不把它當作一回事情,緊緊抓住,無量劫來我們都沒有遇到過,開經偈上說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這一生遇到了,我能不把它抓住嗎?我還要留戀這個世間嗎?那你就大錯了。你遇不到,那情有可原,沒有話說;遇到了,當麵錯過,這對自己來講,不能原諒。你不是一生做錯第一樁大事,你是無量劫來做錯了一樁大事。根利的人遇到了,哪有不能往生的道理!他這一生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無比殊勝的因緣。我們今天也遇到了,看看能不能發一個狠心,把這個世間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舍掉。能不能做到?每個人都能做到。這個事情不是求人,求人很難,人家未必肯答應,求自己。隻要自己肯幹,哪個人幹,哪個人成就。你們看看《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裏頭那些人,那些人都是肯幹,他成就。現前,我們在這一生學佛,幾十年當中遇到許多真正往生的人,他放下了,他成就了,對於這個世間沒有一絲毫留戀。情執要斷,別人對我們有一些過節都要放下,不要放在心上,不要有怨恨,不要有報複。如果你有怨恨還想報複,那你還得留在六道,來生來世遇到的時候再來是冤冤相報,你出不了六道,統統放下你才能出得去。
天親菩薩他對二障也說得很詳細,我們在這裏也念一念。天親菩薩說,「障即障礙。如金剛經中,須菩提得無諍三昧」,他為什麽得無諍三昧?「由離此二障故也」,他離二障就得無諍三昧。真的,「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真得到了。這是世尊對須菩提的讚歎。二障第一個是「煩惱障,煩惱即見思惑也」,惑是迷惑,我們講得白一點,就是你錯誤的見解跟錯誤的思想。這個錯誤的見解,就是你的看法錯了,你的想法錯了,這叫煩惱;思惑就是你思想錯誤,想錯了。「謂須菩提證得第四阿羅漢果時」,四果阿羅漢,這是圓滿的果位,小乘圓滿的果位。因為我們通常稱阿羅漢,初果也稱阿羅漢,二果也稱阿羅漢,三果也稱阿羅漢,這是我們平常大家都這麽稱呼。在佛法裏麵,初果是須陀洹,二果是斯陀含,三果是阿那含,四果是阿羅漢。這就是「見思煩惱俱已斷盡,心空寂靜,諍從何起」,諍就沒有了,我們現在講競爭,競爭念頭沒有了,「是故得於無諍,實由離此煩惱障也」,所以煩惱放下了,你就得無諍三昧。第二種,他講的是「三昧障」。這個我們要曉得,二障裏頭有講煩惱障、三昧障。「梵語三昧,華言正定」,中國人講正定,就是無諍三昧,《金剛經》上講的無諍三昧。「謂須菩提證得第四果時」,阿羅漢時,「既得無諍三昧,若於此三昧心有取著,即為有諍」,那三昧就成障了。所以佛問須菩提,須菩提自己說出,他說我並沒有得無諍三昧這個意念。佛讚歎他得無諍三昧,他沒有這個念頭;他要有這個念頭,佛就不讚歎他了。得到,絕對沒有以為我證得果位,我得阿羅漢果,你沒有得到。真正得到是什麽?得到,你不會起心動念,你怎麽會動這個念頭?這個東西都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錯了,什麽都得不到。這個道理要懂,你要離三昧障,三昧就不障你,你真的得到了。
除了二障之外,學到障,佛法裏通常常常講「三障」,我們淨宗回向偈裏麵常講「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這我們常叫三障,三障這有報障,就是迷惑,造業,受報,願消三障諸煩惱。《涅盤經》裏麵講這三障,「障,蔽也」,蒙蔽,「謂諸眾生被此惑業障蔽,不見正道,善心不能生起,故雲障也」,這是先把障的意思說出來。你有迷惑,迷惑是愚癡,愚癡才造業,造業才受報,這些東西統統障了,正道就是自性,你見不到自性。第一個是「煩惱障,昏煩之法,惱亂心神,故名煩惱。謂貪欲、瞋恚、愚癡等惑,障蔽正道,是名煩惱障」。這個地方具體指出來,貪瞋癡這是煩惱。裏麵有煩惱,遇到外麵的境界,順境就起貪欲,逆境就起瞋恚,遇正法的時候,他生愚癡,所以他聽經聽不懂,他會讀,他不曉得裏頭的道理;他也聽經,聽了之後把意思錯解了,這都屬於愚癡,障道。障道,他就造業,所以第二個叫「業障」,業是業行,行是行為。正在造作的時候,我們講事;造完之後,那個結果叫業。我們在學校念書,念書叫上學,學完之後叫畢業。所以業是我們行為的結果,你的行為善,你結的是善業;不善,結的是惡業。
這裏有舉出的例子很好,「謂由貪瞋癡起」,起什麽?「起身口意,造作五無間重惡之業,障蔽正道,是名業障」。這裏是舉個例子,底下舉的例子舉得好,「五無間業」,第一個「殺父」,第二「殺母」;第三「殺阿羅漢」,阿羅漢是老師,今天你找不到阿羅漢,好的老師你傷害他,等於殺阿羅漢;第四「出佛身血」,佛的福報很大,沒有人能夠害佛,但是讓佛受一點傷,流一點血,有這個事情;第五「破和合僧」,就是做破壞僧團的事情。這一條,我在初學佛的時候,那時候在台北講經,有位老居士,趙默林老居士,現在都不在了。他年齡大我很多,大概總大我二、三十歲,我父親一輩的。過去親近過印光大師,所以他跟我們李老師是同學。有一天,他特地請我吃飯,在台北火車站旁邊的「功德林」,就請我一個人,我們兩個人吃飯。他就問我:淨空法師,你知道我今天為什麽請你吃飯?我說我不知道。他說:我有一樁事情要請教你?我說:什麽事情?他說:五逆罪,講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都不容易做到,很少,末後一條破和合僧,這可不得了,這個造的人太多,那不都墮地獄因嗎?我說:這個事情,咱們好好吃飯好了。他就愣住了。我跟他笑一笑,我說:老居士,你學佛幾十年(我們跟他講,我們都是後學),你什麽時候看到和合僧?他愣住了,一想沒看到過。我說:沒事。你什麽時候看到和合僧?如果有一個道場,真的裏麵完全依照六和敬,那個僧團你要是破壞它,那叫破和合僧。現在道場兩個人都吵架,沒有和合!我這麽一解釋,他也笑起來,咱們大家吃飯,問題解決了,沒有和合僧。所以這個世界才有這麽多動亂,天災人禍是這麽多。如果有一個和合僧團,天下太平,這一個和合僧團那個能量就能夠加持,讓許多造罪的眾生不會受到大災難。但是要什麽?四個人以上修六和敬,才能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守護。我們哪裏去找四個人一條心?沒有!兩個人一條心都找不到,夫妻都吵架,父子都不和,所以現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和合僧團。我說你就不要操心了。這麽一解釋就明白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是希望能有一個和合僧團,但是從哪裏做起?從我自己做起,可不能要求別人。我可以跟一切眾生和,但是他不會跟我和;不跟我和,我也要跟別人和,這是對的。到什麽時候能有四個人出現,眾生福報現前;眾生沒有福的時候,就不可能有四個人組成一個僧團,得看眾生福報。我們是想了一輩子,想了五十多年,希望能有四、五個同修,真正是一個和合僧團。我們也不要搞寺廟,搞個小茅蓬就行。像現在這個社會,公寓房子我們買個二、三個單位也行,住五個人,大家在一塊修行,真正是「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有這麽一個僧團,香港有這個僧團,香港地區不遭難。這個話是佛說的。有這麽幾個人能住在一起,真正修行,如理如法的,這是這個地區的大福報。可是我們這些念頭沒有死,還是想,希望能有幾個人。真的找不到四個人,二個、三個也不錯,也好!真正發心在道業上,真的為了生死,為正法久住,為幫助苦難眾生,舍己為人,他才能做得到。做的人,那是無量無邊的功德。這一定要知道。
造惡業他就有惡報,所以第三個講「報障」,報就是果報,「謂由煩惱惑業,生在地獄、畜生、餓鬼諸趣,因此障蔽正道,是名報障」。這我們一看就曉得,不需要再詳細解釋。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因果從什麽時候開始?從宇宙出現那個時候開始。宇宙怎麽來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起心動念來的。賢首國師教給我們的「妄盡還源觀」,一開頭就跟我們講宇宙、生命從哪裏來的?從起心動念。起心,依報就現相,依報就是宇宙;動念,正報就現前。起心動念是因,依正現前不就是果?所以,因果從什麽時候開始?跟宇宙、跟人生同時開始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瑜伽大教王經》講「三種重障」,我們要特別留意。第一種是「我慢重障,謂我慢貢高,邪見執蔽,不能下心敬事諸佛菩薩師僧父母,及不能學如來正法,是名我慢重障」。人有傲慢,這個傲慢是與生俱來的煩惱,不是學來的。什麽時候有?你生命生起來的時候就有,是跟起心動念同時起來的。法相唯識裏麵講得清楚,「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就是把自性轉變成阿賴耶,這正報現前,阿賴耶。阿賴耶立刻就生起三細相,「無明業相」,業相是動,我們今天講波動的現象,震動;這一動,末那就起來,跟著第六意識起來,前五識起來了。末那是四大煩惱常相隨,什麽是末那?就是這四種執著,第一個是執著身是我,「我見」,執著我;「我愛」,我愛是貪;「我癡」,「我慢」,傲慢。所以我見跟貪瞋癡慢這四大煩惱同時發生,就是彌勒菩薩跟我們說的,「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那個識就是有這四大煩惱,我見、我愛、我癡、我慢統統具足了。迷了,它就有,悟了,它就沒有!有這個就不能下心,下心是我們今天講謙卑,他就做不到。
要知道謙卑是性德,佛教裏講謙卑,普賢菩薩十願第一句教給我們「禮敬諸佛」,那個諸佛是誰?《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諸佛是講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迷惑顛倒,他有佛性,他將來會成佛的,這是未來佛。縱然在地獄眾生、蚊蟲螞蟻,都是未來佛,你怎麽能不恭敬?你怎麽能瞧不起他?我們今天是有分上下的,不肯向這些低頭,這是什麽?傲慢,不知道謙卑,所以不能夠敬事諸佛菩薩師僧父母;更大的障礙,不能學如來正法,為什麽?他有傲慢。諸佛菩薩教,他也學不到,為什麽?他有障,他這個障不去掉,他得不到。所以孔子也感歎這樁事情,《論語》裏有這麽一句話,「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驕就是慢;「且吝」,吝就是小氣,傲慢、小氣,夫子說,那就不必再說了。下等凡夫,他那個才跟美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這個我慢要怎樣?就是謙虛。為什麽佛教裏麵教我們拜佛?拜佛就是除我慢。以我們最頂的頭去禮佛的足,這是上課。學了有什麽用?學了,對最下等的人我們都要恭敬。雖然我們沒有形式的禮,那個心跟恭敬佛的心沒有兩樣。在對蚊蟲螞蟻也是這個恭敬,你那個禮佛管用,你在生活上用上了。我們看到蚊蟲螞蟻,我們都會合掌螞蟻菩薩、蚊蟲菩薩,我們對牠真恭敬,跟牠溝通,希望不幹擾我們的生活。牠來找吃的東西,我們在房子外麵供養,你不要進來,牠聽話。這麽多年來,我們跟那些小動物溝通,溝通得非常好,你看我們自己種植的蔬菜,我們種的蔬菜一定劃一個區專門供養小蟲的,牠們吃到那邊吃,隔一條界線,這一邊牠就不來。牠比人好往來,牠真守信。我們在澳洲種的有很多果木樹,我們指定幾棵鳥可以吃的,另外的鳥不可以吃,要留給我們。鳥守信,牠就是吃那幾棵。所以現在動物、鬼神比人好度,他守信。人不守信,人確實比不上動物,連蚊蟲螞蟻都不如。貢高我慢,這第一個。
第二個是「嫉妒重障,謂妒賢嫉能,自是他非,見人修善反生嫉妒,而不能學如來正法,是名嫉妒重障」。這是什麽?都是從瞋恚裏麵生出來的、貪瞋裏麵生出來的煩惱,非常嚴重,果報也很不好。看到別人比我修得好,看到別人比我能幹,想盡方法去壓他,去障礙他。這個嫉妒人,心裏麵都是自是他非,自己做的是,別人都是錯誤的,所以他很不容易改過,看不到別人的好事,嫉妒障礙非常嚴重。我們對於世出世法都學不好,都學不精,與這個關係大了。果報?果報在地獄。看你障礙的是什麽事?如果是障礙別人學正法,那就是阿鼻地獄罪,為什麽?斷別人的法身慧命,這還得了!世出世間哪一法最殊勝?學佛法最殊勝,你障礙別人學佛,你這個罪過多重!斷人慧命比斷人身命罪重得太多。你殺人不會墮地獄,你斷他的身命,為什麽?俗話說得是,四十九天他又投生,他又到人間來,又得個人身。可是慧命不容易,這個機會很難遇到,你把別人學佛這個緣斷掉,這個問題嚴重!地獄出來之後,生生世世愚癡,沒智慧,果報如是。嫉妒,實在講,是不是真的害了別人?不見得,害自己。真正好學的人,他遇到這個障難,他有智慧,他會換一個處所,換一個環境,還是繼續去修學。我們這個道場不能容他,別的道場會容他;我們不能成就他,障礙他,有人願意成就他。尤其是真正心存正法,佛菩薩會照顧,學的人不過是多吃一點苦頭而已。多吃苦頭有好處,佛教弟子「以戒為師,以苦為師」,多吃苦頭消業障,所以是好事不是壞事。
這三種重障,末後是「貪欲重障,謂多貪多欲,懶惰睡眠,掉舉破戒,亦不能學如來正法,是名貪欲重障」。所以這裏頭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不能學如來正法」,就這麽一句。有傲慢的人,學不到佛法;有嫉妒的人,學不到佛法;有貪欲的人,學不到佛法,這裏頭最重要的就這一句,為什麽?它障道。我們在講席裏也曾經多次跟諸位談到,心浮氣躁學不到東西,你看看如果有我慢、有嫉妒、有貪欲,是不是心浮氣躁?肯定是的。什麽樣的人能夠學到佛法?心平氣和,心地清涼自在,具足恭敬。這是印光大師常講的,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他不是講恭敬,講「誠敬」,就是真誠恭敬,一分誠敬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十分利益,這是真的。世出世法的成就,就是誠敬心中求得的。你就要知道這三樣東西是嚴重的障礙,我們必須要警覺到。
《華嚴孔目》裏麵也有講到「三障」,它說的是「皮,肉,心」,都值得我們做參考。「皮煩惱障,即三界中思惑也。謂貪瞋癡等煩惱,對外六塵而起,如皮在身外,故名皮煩惱障」。這個好懂,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外麵的六塵,但是心裏有貪瞋癡慢,外麵境界現前,貪瞋癡慢馬上就起作用,他就造業,起作用是造業;順境就貪欲起來,不順心的,瞋恚起來了,傲慢就起來,這不能不知道警覺。這些煩惱是與生俱來的煩惱,儒家懂得,所以古德教人「傲不可長」,知道你有這些,希望你能夠節製,不要再增長,這樣就好。但是學佛不行,學佛要斷,為什麽?它障礙你見性。你要不斷這個,你永遠不能明心見性,你永遠不能離開六道輪回。我們要想了生死,要想脫離三界,或者是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定要克製;你要不克製的話,臨終的時候,這個嚴重的煩惱會起現行,障礙你往生,這個問題就大了。
第二,「肉煩惱障,即三界中見惑也。謂斷常有無等見,皆屬內心分別,如肉在皮內,故名肉煩惱障」。這是什麽?這就是分別。執著是對外,分別是對內,這個分別就是我們常常講的對立。我用很簡單的話勉勵同修們,真正修行要從自心內處把一切對立放下,這屬於對立;斷常對立,有無對立,自他對立,利害對立,得失對立,所有對立的把它化掉,沒有對立。為什麽沒有對立?你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相有性空,事有理空,對立就化解了,你的煩惱就去掉一大半,你心會得自在,會得清淨。縱然有許多障礙在前麵,做好事不容易,是真不容易,你也能忍受得了,還是能通過。別人加給我們毀謗、羞辱、陷害都能忍受,隻要沒有對立,心地永遠保持,我們常講心平氣和,不受外麵境界幹擾,自己內心煩惱不生,這就對了。末後一個是「心煩惱障」,這愈說愈深,這是「根本無明」,這是什麽?這講到起心動念。「謂此無明之惑,由迷真心,逐妄而起,故名心煩惱障」。這是煩惱的根源,隻有在大乘佛法裏說得透徹,能幫助我們化解這個問題。這是祖師用皮、肉、心來比喻煩惱的淺深不一樣。所以障礙一定要除,難除能除。障礙除了,自己就得度,自度而後就能度他。
我們今天最大的困難在哪裏?經聽不懂。怎麽知道聽不懂?不得受用就是不懂。如果真聽懂,它就真管用,你的思想、見解、言行就變了。從他改變多少,你就曉得他聽懂幾成。他聽的,他也會講,也跟別人講得頭頭是道,但是他的煩惱習氣一成沒變,就曉得他聽經是聽的皮毛,就是古人所講的「記問之學」,他能記住。他能記住,他能講,一點用都沒有,這李老師以前講的,他該怎麽生死還是怎麽生死,該怎麽輪回還是怎麽輪回,一點幫助都沒有。如果聽了之後,他惡的念頭少了,惡的行為少了,善的多了,這他真的聽進去。聽到幾成,你就看他斷惡修善;再高一層,你再看他破迷開悟,他真有覺悟;最高級的是轉凡成聖,惠能大師轉凡成聖,從一個凡夫,他聽了之後,他就成佛了,那是最高的,他一聽就懂。我們在《壇經》上看能大師教他的學生,他一生教學生當中,四十三個開悟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四十三個。在中國佛教史上,從來沒有這種現象,真正是不可思議。你看他對學生、教誡學生,也都是言下開悟,但是都有很好的基礎。像法達禪師誦《法華經》三千遍,三千遍他心定了,定能夠開悟,如果心不得清淨的話,不行。雖然是這樣,法達還表現得有一點煩惱習氣,傲慢,拜六祖的時候頭不著地。先被六祖喝斥一頓,把他的傲慢斷掉,然後再跟他說法;那一點傲慢要不斷掉的話,給他說法,他也不會開悟。你看祖師他用的這個手法,處處都值得我們學習。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