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一四五集 第一四六集)
(2009-02-17 20:08:02)
下一個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一四五集
2001-3-28 【字體∶小 大】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八正道第六,第六條是「正定」,定是說心安住在一處,決定不改變,決定不動搖。佛在此地教導我們,我們的心應當安住在十善業道,應當安住在彌陀名號。祖師大德們常說「正助雙修」,我們必須要知道,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正修,一心安住十善業道是我們的助修,這樣才能得生淨土。古大德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為什麽會到六道裏麵來?第一個因素是「愛欲」,愛不斷就沒有辦法離開娑婆世界;「念不一不生淨土」,所以念佛要專心、要專一。
??而世尊在經典裏麵明白的告訴我們西方世界的殊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他到底殊勝在哪裏?他的殊勝就是在那個世界沒有逆境、沒有惡緣,殊勝在這裏。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縱然我們阿賴耶識裏麵還有惡的習氣沒有斷盡,也不會退轉。這是什麽道理?心識裏頭雖然有煩惱的習氣種子,可是沒有緣,它不起現行;因要加上緣才會起現行、才會結果,因沒有緣不會結果的。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惡緣,所以惡的果報在那個地方統統沒有;我們這個世間許許多多災難,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因此在那邊隻有進步沒有退步。進步的快慢各個人不相同,但是肯定不會退步。又何況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人人都是無量壽,壽命長遠,進步慢一點也不要緊,也是一生成就。
??說進步緩慢一點,也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為什麽?因為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個「上善」也有許多不同的講法。我們知道西方世界有四土九品,每一土的標準都不一樣。我們說最低,凡聖同居土的上善,就是十善業道;實報莊嚴土的上善,等覺菩薩。可見得上善的標準不相同。但是西方世界很特別,跟他方世界不一樣,它雖有四土,可是四土的大眾常常在一起,俱會一處,這是太殊勝太殊勝了,是十方世界都沒有的,唯獨西方世界有。它的殊勝在哪裏?殊勝在我們雖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天天可以跟寂光土、實報土的這些大菩薩、等覺菩薩,像我們常常熟知的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彌勒菩薩,天天在一起;跟這些人在一起,接受他們的薰習,所以我們能想像得知,就是最緩慢的進步,也比十方世界要快得多,十方世界哪有這麽好的緣分?到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跟這些大菩薩天天在一起,得他們的幫助,不知不覺、自自然然就勇猛精進了。所以西方世界不退轉,西方世界成就快。
??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上看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隻需要十二劫就花開見佛。花開見佛是什麽境界?實報土。凡聖同居土是帶業的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有斷,十二劫的時間他就能夠證得圓教初住菩薩地位,在別教裏麵他就登地。十二劫在我們看起來很長,在西方極樂世界人看起來很短,為什麽?他壽命長,他壽命是無量劫,十二劫算什麽?等於我們這個世間人壽命百歲,看十二劫就像十二天一樣,你才知道這個殊勝。所以我們的心能夠定在西方淨土,能夠定在這一句佛號,那就恭喜你了,你是純正的正定,無比殊勝的正定;再加上你心定在十善業道,我們這一生作人,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心心念念、言語造作都不違背十善業,就決定得生。這是八正道在《十善業道經》裏麵所說的「正定」。話說得是容易,真正不為外境所動才是定。
??由此可知,真修行的人難,實在不多。什麽原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動搖了,這個定就沒有了,這是很可惜的;這個在佛法裏麵講「魔障」,魔障就是外緣不好,外緣把你的正定、正精進破壞了。最近這幾天,有從中國來的同修告訴我,過去有不少受持《無量壽經》會集本,一心念佛,最近受了外界的影響,有許多人說這會集本不可靠,不能念這個本子,信心動搖了,退轉了,這就是沒有正定。不念會集本,現在他們提倡康僧鎧的本子,不錯。實在講,《無量壽經》現存的九種版本,無論受持哪一種版本都能往生,絕對不是說「哪一個本子可以往生,哪個本子不能往生」,這個是決定錯誤的。
??我們對於這九種本子究竟怎麽選擇?實在講,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個本子的時候,梅光羲老居士在序文裏頭就說得很清楚,絕對不是要求大家統統念他的會集本,不是的,他沒有這個意思,他不過是用這個本子帶動大家認真的去學《無量壽經》。為什麽用這個本子來帶動?《無量壽經》有五種原譯本,每一種本子翻譯的文字都有一部分很難讀,我們讀得不順口,意思確實需要人講解才懂,沒有人講解我們看不清楚。他這個會集好處就是文字流暢,我們念得很順口,義理清楚,不要人講,我們讀了都能懂它的意思,好處在這裏;真正符合中國人過去作文章的原則∶簡、要、詳、明,他會集本做到這四個字,簡單扼要,也詳細,也明白。用這四個字做標準,看九種本子,他這個本子是第一。我們憑什麽選擇他這個本子?就憑「簡要詳明」選擇這個會集本。
??今天在海外,幾乎都是受持這個本子,得這個本子利益的人太多太多了。海外的障緣少,國內的障緣多、嚴重。但是,無論怎麽樣來障礙,真理畢竟是真理,正法畢竟是正法,你可以障礙三十年、五十年,甚至於一百年,後來的人我相信決定還是讀這個本子。為什麽?這本子好念,所以他沒有辦法障礙一萬年,沒有這個能力。障礙的人是什麽樣的居心?如果他的心不純正,必定墮落;這是破壞別人的正念,決定墮落。我也曾經想到,大陸同修既然是喜歡康僧鎧的本子反對會集本,我們找一個時間把康僧鎧的本子細細講一遍,流通到中國大陸去;這個好事情,你喜歡什麽,我們就跟你講什麽。喜歡會集本的去念會集本,喜歡康本的就念康本,都好。最重要的,能不能成就的關鍵就是你心定不定,這才是真正的關鍵。
??經教絕對不是念念就能成就,沒有這個道理的,「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能說不能行,於了生死、出三界毫無關涉,隻不過是口善而已,不能往生。真正要往生,我以前講經的時候講過很多遍,我說三輩九品是什麽因造成的,我的講法跟古來祖師大德說法不一樣。我的說法∶我們把《無量壽經》的教義完全都做到了,佛在經教裏麵教我們做的,我們統統做了,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沒有一條違犯,這個人上上品往生;如果他隻能做到百分之九十,還有百分之十他做不到,這個人上中品往生;假如他隻能做到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二十他做不到,這是上品下生;你從這個一直往下降,降到下下品往生,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不能往生。我用這個方法講,你們聽到,覺得有沒有道理?佛教我們修行,要「行」!經教不能落實到自己生活行為,那有什麽用處?白說了。口善,心不善、行不善,決定不能往生。所以心要定在所修的法門當中,心要定在十善業道之中。如果我們把心定在十善業道,不求生淨土,你將來一定生天享天福,上品的十善生天,這是肯定的。好,我們就講到此地。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一四六集)
2001-3-28 【字體∶小 大】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看八正道的第七條「正念」∶「念正助道,心不動失故」。昨天淨宗學會的總務李文發居士來告訴我,他說∶「現在我們真正體會到道場講經、念佛的重要。」從哪裏體會到?居士林最近有工程,因為要把現在的五樓上麵再加兩層。加兩層就要加柱子,五樓講堂要加柱子,上麵才能再建兩層。所以講堂現在不能用了,念佛堂也不能用。他說∶「現在居士林看起來很蕭條,不像從前那麽興旺,非常明顯!我們這裏的道場不念佛、不講經,立刻就衰下去了。」他來告訴我,我點點頭,一點都不錯。
??道場怎麽樣會興?居士林興旺了三年,三年怎麽興的?現在明白了,天天講經,天天念佛,這才興旺起來。這一個道場如是,天下道場無不如是。為什麽?你們天天講經,天天念佛,這個道場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它怎麽會不興旺?當然興旺。如果這個道場沒有人講經,沒有學風;沒有人念佛,沒有道風;雖有場,無學無道,它怎麽會興旺?如果它也會興旺,那就是魔王在那裏作怪,魔在擁護!也能叫你興旺一時,但是那不是真正的興旺;魔走了之後,你道場就衰了。佛法是正法,所以宣揚正法比什麽都重要。
??李會長對於我們培訓弘法人才、弘揚正法特別注意到,這是正確的。從這一次興建道場,非常明顯的感觸到。跟我談到現在臨時講經的地方,搬到芽籠十七巷,我們在那邊臨時搭了一個篷,雖然是臨時,大概也要用個兩、三年;居士林的工程,看那個樣子,一般估計需要兩年半,這個臨時講堂至少也要用兩年半。李居士來跟我說,他想把臨時這個篷四麵也做個牆,將來裏麵用空調。我跟他建議∶沒有必要,這個篷很好。我們在裏麵活動,外麵人統統都能看見,看見他就想來。所以不要用牆,度的眾會更多。他看到有這麽多人坐在這裏,他也想進來聽聽,不知不覺他就來了。場地比居士林講堂還要大,我們頭一天使用那個地方,看到坐得滿滿的,聽眾不比居士林五樓講堂少,出家、在家很多新麵孔來了,好事情。可是我們另外一個考慮就是錄音的效果;錄影不會受到妨礙,是錄音的效果,怕雜音進去。現在在研究改進,怎麽樣能夠叫錄音的效果提升,將來我們的錄像帶能夠廣泛的流通。這是請一些專家去看,看如何來改善。
??由此可知,正念關係重要!念正道,念助道。淨宗學會成立,我們從經論裏頭節選修學的五個科目;因為修行愈簡單愈好,決不可以太多,決不可以太雜,多而雜反而收不到效果,一定要精簡,所以我們選了五個科目。第一個科目就是「淨業三福」,是從《觀無量壽佛經》上選擇的,非常重要!我們要常念。這是修行的大根大本,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顯教、密教,宗門、教下,無量法門都是從這個基礎上紮根的。它有三條十一句,我是把它配在實報土、方便土、同居土,我把它分配在這個地方。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條要做不到,決定不能往生。正助雙修,正修是《彌陀經》上講的「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這是正修;《彌陀經》上這兩句話就是《無量壽經》的第十八願,我們用這個正修。可是正修還須要助行。為什麽?沒有助修,你的正修決定不能成就;換句話說,助是助正的,沒有助,那個正就變成偏邪了。
??古大德有提倡「本願念佛」,現在日本傳的「本願念佛」有弊病,他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以為單單持第十八願這一句佛號就能往生,錯了!這就是曲解經義,我們中國人講「斷章取義」,錯了。他不知道《無量壽經》每一句經文都包括全部的經典,《華嚴經》上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四十八願任何一願都包括其他的四十七願,那一願才是圓滿的。第十八願為主,它要不能圓滿包含其他四十七願,第十八願有欠缺、不圓滿,這個道理他們疏忽了。所以現在人講的「本願念佛」,不是古來祖師大德所說的,用的名稱跟古人一樣,內容完全不一樣,效果當然不相同,所以教不能不深入研究!
??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深入經藏,你要不深入,往往把意思搞錯了。自己不得利益,那情有可原,你不能怪別人;如果你影響到別人也不得利益,那你就有罪過,這個道理不難懂。所以,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淨業三福」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不管修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功。就像蓋房子一樣,這是打地基,你沒有好的地基,你怎麽能夠蓋得了房子?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都落實在十善業,十善業要是做不到,前麵三句都是空話。用什麽來孝養父母?修十善業,你的父母歡喜∶「我這個兒女是善人!」修十善業才是真正奉事師長,老師歡喜∶「學生善!」離開了十善,孝親尊師有名無實。所以,這一條做到了,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決定生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裏頭有三輩九品,那就看你功夫淺深,功夫淺深正助兩邊都有。
??三福第二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從第一條再進步到第二條,第二條裏頭決定包括第一條;換句話說,你能夠做到這七句,從「孝養父母」到「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能把這七句做到,念佛往生生方便有餘土,不一樣!如果再把後麵四句也能做到∶「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你往生決定是生實報莊嚴土,我是這個講法。
??淨業三福是助修也是正修,真正契入境界,正助是一不是二。怎樣念佛?你能把這些都做到了,都叫做念佛。「孝養父母」是念佛,「奉事師長」是念佛,「慈心不殺」是念佛,「修十善業」是念佛,字字句句都是念佛,這叫做「念正助道」,念茲在茲,決定沒有失念。「失念」就是忘掉了。初學的人總是免不了常常失念,所以每天要修懺悔∶「為什麽我這個念頭忘掉了?」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所以念佛人為什麽要帶個念珠,手上拿個念珠?念珠的用意就是提醒自己不要失念,一看到這個念珠馬上就想起來了,這是念珠很大的作用。所以念珠不僅是計數,最重要的是提醒自己的正念。不但要常常提醒自己,實實在在說,我們周邊環境一切人看到這串念珠,他也知道念佛,他會動這個念頭。會不會念?不一定,但是他會起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是好念頭!還有我們肉眼看不見的鬼神,鬼神看到你這串念珠,也提醒了他念佛,冥陽兩利。念佛人帶念珠有什麽好處?好處可大了,好處可多了,要懂這個道理,提醒一切眾生的正念。
??我們佛門裏麵,有很多人不曉得,我們供養佛像絕對不是崇拜偶像。社會上有很多人說我們迷信、崇拜偶像,錯了。佛教所造的這些像,無論是鑄造的、泥塑的、彩畫的,都是提醒我們正念,用這種方法,都是自性正。我們見到釋迦牟尼佛的像,提醒我們仁慈、清淨。「釋迦牟尼」這個名號,「釋迦」是仁慈的意思,對人要仁慈;對自己要清淨,「牟尼」是清淨的意思。清淨寂滅,梵文叫「牟尼」。所以我們見到這個像,就想到∶「我要以慈悲心待人,我要修自己的清淨心;對自己要清淨無染,對人一定要仁慈,仁慈博愛。」是這個意思,用這個提醒自己,絕對不是拜偶像。阿富汗那邊把佛像炸毀掉,他不懂這個意思;他以為我們是拜偶像的,他不曉得這是提醒一切眾生要以仁慈博愛對人,要以清淨寂滅修養。觀音菩薩是提醒我們慈悲,地藏菩薩是提醒我們孝敬,聽到這個名號,見到形像,就想到經典裏麵的教訓,用意在此地,哪有迷信?它是屬於教學的設施、教學的工具,現在教育裏麵講的「教具」。而佛教的教具是達到最高的藝術境界,這是人類的文明、人類的文化造詣,要懂得這個道理。好,這一條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