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九十七集) 2000/10/2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97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九十七集) 2000/10/2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97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五麵,倒數第二行:
【舍莊嚴故,於順違境,無愛恚心。】
我們看這一段,這是四無量心最後的一段。菩薩修行十善業道落實在舍心上,他得的殊勝功德利益是『於順違境,無愛恚心』,我們念了這一句就應當要想到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些要領說起來容易,為什麽我們做不到?就是沒有修舍心。如果真正能修慈、悲、喜、舍,我們的真心、我們的性德自然就現前。慈悲喜舍是性德,一切眾生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王陽明所講的「良知良能」,不是從外麵來的,但是六道凡夫從久遠劫來就迷失了,我們要聽清楚,是「迷失」,並不是真的失去,迷失而已,如果我們要真的覺悟了,性德立刻就恢複。舍是放下,為什麽放不下?放不下是因為沒有看破。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就教我這兩句話,「看破」、「放下」。這兩句話從哪裏做起?實在講,從「舍」做起。他教我從「布施」下手,布施就是舍。而這個地方,「舍」更有它精奧的義趣,就是於順境、逆境,「違」是逆境,在順境、逆境裏麵修平等心、修清淨心。順境沒有貪愛,逆境沒有瞋恚,要在這個地方用真實功夫,於是我們心地就得到平、淨,平等清淨,真心現前。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實實在在太難了。我們也知道這是對的、這是好的,可是煩惱習氣就是放不下;換句話說,就是不能舍。不能舍,你功夫就沒有辦法進步,這是什麽樣的功夫?跟諸位說,這是佛法入門的功夫。如果不能看破、不能放下,看破是智慧,放下叫功夫,不能放下,你就沒有辦法見道,不要說是修道,道在哪裏你根本見都沒有看見,你還修什麽?所以這個境界要真的成就了,這是「見道位」。
但是四無量心是天人所修的,他們修十善業、四無量心,感得天上的福報,有沒有見道?沒有。為什麽沒有見道?我執沒有破,雖然對於順逆境界能夠不動心,很不錯了,可是這是見道的前方便,我們一般講的預備功夫。假如他的功夫提升一層,把自私自利舍掉了,如果能舍名聞利養、舍五欲六塵的享受,「我」的那個念頭還在,就不能夠見道。見思煩惱裏麵頭一條「身見」,破了身見,實在講,身見破了,其他的四種見也同時都破了,身見是個根本。經典上常講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八十八品見惑關鍵在「身見」,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這是須陀洹果,小乘初果位、大乘圓教菩薩初信位,這是見道了。我們想一想,如果不在這個地方下功夫,我們永遠徘徊在佛門之外,要想成就難!這是說明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法門修行都不容易。
世尊看得清楚,所以告訴我們末法眾生,除了修淨土,仰靠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接引往生之外,實在沒有第二條路。淨宗法門的方便就是不必斷煩惱,比如說我們講的「身見」,身見我們並沒有斷掉,我們有念佛的功夫把它伏住。伏住是不起現行,也就是不起作用,有這樣的功夫就能往生。也就是說,「我」確實沒有斷,但是有時候能做到暫時、短時期的忘我,這叫「伏」,這個我們認真努力一點可以做到。釋迦牟尼佛不是做給我們看嗎?身心世界、一切萬緣他統統放下,過最簡單的生活,容易伏我執。這種修學的方法,往生西方淨土是很容易取得的,佛都做了榜樣,都做了模範給我們看,我們要能體會,要能懂得佛的意思。佛為什麽這個作法?他這種作法教我們什麽?教我們舍,教我們放下。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一定要覺悟生命非常危脆,世間決定不能久住。所有一切境界都是過眼雲煙,看看而已,哪一樣東西你能夠抓得住?哪一樣你能夠得到?什麽都得不到;包括自己這個身體都得不到,何況身外之物?因此舍就是決定應當的。你要問什麽理由?沒有什麽理由,舍是決定正確的,佛家的術語說「法爾如是」。一切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哪一個不舍?我們就看這二十八層天,天為什麽會有二十八層?我們看清楚了,他舍的多少;舍得少,他的位置低;舍得多,他的位置就升高。對於五欲六塵的念頭,事放下了、舍掉了,但是念頭沒有舍掉,生天生欲界天。享受五欲六塵的念頭都舍掉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念頭都沒有了,他生色界天。色界天還有色身,如果這個色身也舍掉了,這個意願都沒有,生無色界天。很明顯的,舍得愈多,生的地位就愈高。到如來究竟果地,將等覺菩薩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也舍掉了,他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那一品生相無明還在,沒有舍掉,他是等覺菩薩。由此可知,世出世間法,所以跟你說這麽多品位,品位怎麽形成?就是舍的多寡而已。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懂。
順境,世間人所講的「事事如意」,善人你所歡喜的人物,這種境界容易起貪心、貪戀,煩惱裏麵講的「愛別離」,就是對這個境界說的;逆境,艱難困苦的生活,惡人、自己的冤家對頭,處在這個境界裏麵,心不自在,瞋恚心容易現前,怨聲載道,怨天尤人。六道凡夫處的境界不外乎如此,我們不明因果的真相,所以順境起貪心,逆境起瞋恚心,於是這個業愈造愈重,果報愈來愈往下墜落,想提升太難太難了。
所以在六道當中,我們一定要記住,往上升太難,往下墜落很容易。這樣我們就能夠體會到,眾生在六道裏頭輪回,總是一世不如一世,隻有遇到聖賢教誨,才有向上提升的機緣,這個機緣不多。現在世界上將近七十億人口,幾分之幾在一生當中遇到聖賢教誨?過去一個世紀,遇到聖賢教誨的人多半都提升;在現前這個世紀,縱然遇到聖賢教誨,還是往下墜落。原因在哪裏?敵不過煩惱,禁不起誘惑。現在這個社會誘惑的力量太大了,諺語常講「看得破,忍不過」,聖人講的道理不錯,是很好,可是在事實裏他忍不過;忍不過,他不能隨順聖賢教誨,還是隨順自己的貪瞋癡慢,還是隨順自己的自私自利,依舊是墮落。明知故犯,這有什麽法子?
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明白淺了還不行,要深明其理,深深明了事實真相。眼前我們能夠咬緊牙根忍一忍,前途就一片光明,你縱然不能脫離六道,你能保住人身,還可以從人身往上提升,過幸福美滿的日子;你要是忍不過,依舊隨順自己煩惱習氣,必定往下墮落。現在往下墮落,說實在話,墮落地獄的機會最多。不管你相不相信聖賢所說的話,不是說不相信就不會墮落了,有些人說:「宗教的事情、鬼神的事情,信它就有,不信就無。」這麽簡單的話,我們盡可不信;你信有,不信還是有,這個事情不管你信不信,事實存在。於是「舍」這個字就非常重要,時時刻刻要放在心上、要提醒自己,歡喜舍、盡量的舍,能夠舍到像釋迦牟尼佛一樣,那就最好了;舍到隻剩自己生活必需品,這是我們佛門裏麵講的「衣單」,我還有兩套換洗衣服,晚上睡覺還有個舖蓋就夠了,其他統統不要了。
這個事情,你們現在年輕人是沒有辦法想像到的,在我這一代中國人大概都經曆過。我們作學生的時代,正好遇到中國跟日本打仗,抗戰期間那八年的生活,我們是作學生,那個時候我們是小學生。好像抗戰的那一年我是小學三年級,所以整個抗戰期間,我過的是小學生活、初中生活。逃難!我們確確實實隻有兩套換洗衣服,一個小小的布被子,每天背在身上走路,全部的家財就這麽多;再就是課本、幾本書,我們全部的財產就這麽多。八年過這種日子,過得很自在、很快樂。我每天遊山玩水,我八年當中走了十個省,江南十個省走遍了,完全靠走路,所以這種生活你們沒有辦法想像。那時候帶領我們的是比我們大的同學、老師,那個時候我們叫「流亡學生」,真的是靠救濟過生活。走到哪裏都有一些慈善的人幫助我們,給我們一點吃的,給我們找一個可以遮蔽風雨的地方暫時住下來。住得最長久的都不會超過一年,通常三個月到六個月就搬家,就要走路了。長途跋涉的時候,有的地方隻住一天、兩三天。所以「舍」,我們有過經曆,有過這個經驗,知道這個好處。為什麽?什麽負擔都沒有,什麽心思也沒有,妄想沒有了。全部家當背在身上,你還有什麽妄想?沒有妄想了,生命跟財產結合成一體了。
我們在佛法裏麵所看到的,釋迦牟尼佛是這個樣子,曆代祖師大德給我們示現也是這個樣子,過最簡單的生活,萬緣放下,做社會上最積極的工作,教化眾生,給眾生做一個最好的榜樣。慈悲喜舍,這是四無量心,到這個地方簡單跟諸位介紹過了。這四個字對我們的修學非常非常重要,佛把它列在菩薩六波羅蜜之後,可見得世尊在教學用意上,對於這個科目非常重視。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九十八集) 2000/10/2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98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九十八集) 2000/10/2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98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五麵最後一行:
【四攝莊嚴故,常勤攝化一切眾生。】
照前麵經文完整的句子來念:「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四攝莊嚴故,常勤攝化一切眾生」,這樣句子就完整了。世間法,出世間法我們不談,出世間法最低限度是講四聖法界,嚴格的講是一真法界,這個層次太高了,我們隻講六道。六道裏麵一切人與事,最困難的是人與人的相處。如果人與人的關係搞好,能相處,六道的境界跟諸佛如來的一真法界,實在講就沒有差別了。由此可知,人與人相處,是六道裏麵第一樁大事情。古聖先賢的教學,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種種教化,無不以此為第一樁大事情,也就是教學裏麵第一個宗旨。何以四聖以上的法界,這些問題都沒有?他們是真正覺悟了。我們在佛經上看到阿羅漢、辟支佛,他們所證得的果位是正覺,他們是真正覺悟了;真正覺悟,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沒有真正覺悟,六道,包括非想非非想處天。我們接受聖賢教育所為何事?無非是學得聖賢人他怎樣跟大眾相處,我們學這樁事情,這在世間稱之為大學問。隻要將這個問題解決,其他都不成問題了。
佛教導我們的總綱領、總原則,就是這一句,『四攝』。「攝」是攝受的意思,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接近、親近。佛在這個地方跟我們講了四個原則,這四個原則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愛語、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用這四種方法攝受一切眾生。攝受裏麵最重要的是教化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歡喜、順從教化,這就叫攝受。在世間範圍最小的是夫妻,夫妻兩個要是懂得四攝法,修行四攝法,這個夫妻真的是百年好合,我們世間人講恩愛夫妻,從這個方法上建立。落實在一家,家庭和睦,中國諺語常講「家和萬事興」。落實在這個道場,這個道場人人道業成就。四攝無論落實在哪一個團體裏麵,這個團體決定興旺。如果沒有四攝法,夫妻不和,家庭破碎。
今天我們看世間有不少企業、公司做得很成功,細細去觀察,它用什麽方法?凡是成功的,他們所做的是接近四攝法,如果完全用四攝法,老板毫不操心,員工一定團結像一家人一樣,相親相愛,互助合作,哪有不興旺的道理?永遠的興旺,決定沒有衰退。四攝裏麵缺了一條,缺了兩條,問題就來了。這個道理,我們要細細去研究,如何把它落實。圓滿的落實,這是教育的問題,教育是教人覺悟。如果不教,佛菩薩對眾生再好,為什麽佛不度眾生?佛這個方法這樣圓滿,為什麽不到這個世間來度眾生?佛不來,那就是佛不慈悲,大慈大悲怎麽能講得通?佛之所以不來,是現前眾生不能接受;換句話說,不能接受佛的四攝法,這就與佛無緣,佛不度無緣眾生。
佛對一切眾生的布施是法布施,不是財布施。諸位一定要曉得,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的生活是托缽,他全部的財產就是三衣一缽,過最簡單的物質生活,沒有一絲毫多餘的,所以說財布施他沒有力量,他用的是法布施,教化一切眾生。法布施實在講,也離不開財布施,這個財叫「內財」,他的體力、他的精神,這屬於內財,他是內財布施,而沒有外財。辛辛苦苦四十九年,沒有中斷,天天在教學,天天為大家上課。什麽人得利益?用中國話來講,好學的人得利益。所以好學是我們這一生成敗的關鍵,哪個人好學,哪個人就得利益。得利益多少是在他好學成分之多寡,他十分好學,他得十分利益;他三分好學,他隻得三分利益。
好學裏頭最重要的,這是佛在一切經典裏麵說了無數次的,我們展開佛經,從頭到尾看一遍,記憶很模糊,有一句話應該記得很清楚,這一句話就是「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為什麽記得很清楚?講的遍數太多了,一部《金剛經》隻有五千個字,這一句話講了十幾遍,這是不厭其煩、反覆叮嚀。你能不能成就,就在這八個字,你能不能接受,你能不能保持,你能不能讀誦,你能不能為人演說,演是表演,做給別人看。把佛菩薩的生活行為做出來給人看,這叫「演」,演是演戲。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我們常常讀到的「遊戲人間」,他都是在世間做戲,在世間表演,讓世間人看到之後覺悟,省悟過來。我們為佛弟子,我們是四眾弟子,每一個人身分不相同,工作不相同,必須在現有身分、現前工作裏麵,做出表率、做出模範,這就叫「為人演」;你做出好樣子,就有人向你請教、向你學習,你再教導他,這是「說」。換句話說,如果學了不能夠做到,等於沒有學,你教別人,別人也不相信,一定要做出來。所以每一部經到最後一句話,佛都是教導大家「信受奉行」,這是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四攝裏的布施攝受。
我們看到世間人跟學佛的人確實不一樣,世間有沒有善人、有沒有好人?有,我們看到很多。像這些年來,提倡兒童紮根教育,提倡讀聖賢書,了不起!大善人,但是他不是佛菩薩。怎麽知道不是佛菩薩?這麽多好的教材,後麵一翻開,「版權所有,翻印必究」,完了,這一道就封死了,不能夠利益天下眾生。為什麽?你要讀這個書,一定要花錢向他買,你要想翻印,他追究打官司,你就得上法庭,你還要判刑。所以這是凡夫,不是佛菩薩,心量很小。我有好東西,但是你一定要來跟我買,我賣給你,不能流通。佛菩薩心量大,愛社會、愛眾生,希望各個人得利益,決定沒有版權。我們看真的好人、假的好人,就看他要不要版權,他有沒有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沒有放下,他行的好事,也不過是世間有漏的福報而已,世間有漏福報到哪裏去享很難講。五戒十善修得很好,來生得人道;五戒十善修得不好,到哪裏享福?我們看到許多外國人、富貴人家養的寵物,他將來就變成那個東西,他的前途就如此,畜生道去享福,餓鬼道去享福。他也行法布施、也行財布施,自私自利沒有放下,所以多半都是到這兩道去。小寵物很聰明、很懂人的意思,為什麽?牠前生修法布施。牠的生活環境很好,你看一家人都愛護牠,照顧得無微不至,牠前生修的財布施。果報到哪裏享受,我們要清清楚楚。
我們看到世間有不少也算是有心人,看到後頭「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我們就寒心了。為什麽?不能普及,不能教化廣大眾生,非常非常可惜。他本來可以作大聖人,可以作救世主,這一下他還是個薄地凡夫,諸佛菩薩看到也搖頭、也感歎。所以學佛最大的一個障礙,是怎樣突破自私自利。李炳南老居士往年常常叮嚀囑咐我們,學佛要「改心」,改換心理上的觀念。沒有學佛時候,起心動念為自己、為自己家庭,這是凡夫,六道凡夫,脫離不了六道輪回。學佛之後,把這個念頭改過來,起心動念想著一切眾生的幸福,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為一切眾生修福。修福不是我自己享福,修福讓一切眾生享福,不分國家(佛經裏麵講國土),不分國土、不分族類、不分宗教,一切都不分別,平等看待,普遍的利益,這是佛弟子。
為佛弟子,起心動念還有自私自利,這是假佛弟子,不是真佛弟子,為什麽?佛不是這種心,佛不是這種行為。我們看看古書,古書沒有「版權所有」,古人沒有這個概念。雖沒有這個概念,還不夠,後麵還印上幾個字,「歡迎流通,功德無量」,鼓勵你去翻印流通。為什麽?造福社會,造福眾生,把這個智慧福德擴大,擴大到虛空法界。所以佛常常教導我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一定要懂。
過去我在台中,台中蓮社、慈光圖書館出版的一些東西,後麵也印「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我說了幾十遍,錯誤,大錯特錯,完全違背佛菩薩慈悲度世的精神,培養自私自利、分門分派、破和合僧,阿鼻地獄的罪業。跟李老師三十多年的學習,學到最後還免不了墮阿鼻地獄,你說多冤枉!李老師沒有這樣教我們,我跟他十年。開經偈頭一句,「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學佛的人把佛的意思錯解、誤解了。頭一個就不是佛心,依舊是凡夫心、輪回心,輪回心學佛法還是搞輪回,出不了輪回。要把輪回心改成菩提心,菩提心裏頭沒有自私自利,菩提心裏頭念念是為福利法界眾生,盡虛空遍法界。
所以我們的布施一定要用這樣的心,歡喜布施,盡心盡力的布施,無論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是佛心。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麽?根本是存心、起心動念。我們起心動念跟諸佛菩薩起心動念完全相同,我們這一生在菩提道上就肯定成就。如果起心動念跟佛菩薩不一樣,那就有問題了,自己就要想一想,將來會修到什麽地方去。千萬不要以為我做善事,一生行善,後頭「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還是要墮落,你的善依舊沒有離開自私自利;換句話說,你雖行善,你的根不善,枝葉花果很善,根不善,你那個善不是真的是假的,你那個善是一時的,不是長久的,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四攝法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太大、太密切,我們要多講幾次。好,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