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四十四集)

(2009-01-16 20:24:45) 下一個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四十四集)
2008-8-9【字體: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六段起六觀,我們學到第五小段「多身入一鏡像觀」。前麵講到如來十身,十身以及怎樣學十身,我們前麵介紹過了。今天接著看底下的文:

  是十身。隨舉一身。攝餘九身。故曰多身入一鏡像觀。】

  這個十身,怎麼入法?多身入一,一身入多,怎麼入法?『鏡像』是比喻,這個比喻好懂。這個故事也是賢首國師那個時候,他講《華嚴經》,講到一多不二,皇上聽不懂,很難體會,就向賢首國師請教。賢首就請皇上建一個八角亭,建一個八角的亭子;那很容易,宮廷外麵找個地方空地建個八角亭,每一麵放一麵鏡子,那就是八個鏡子。他請皇上到亭子當中站一站,四麵看一看。這一看,皇上明白了。每個鏡子互照,你看到你那個人的像無量無邊,鏡像觀。一入多,一變成多了;多歸到一,你自己站到中心是一,你怎麼個動作,你看到所有一切的像都做同樣的動作。下麵大師舉實例來給我們說,這也不好懂,這是性德不可思議的地方,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現在科學家也逐漸發現這個現象。所以,佛經裡麵所講的宇宙,所講的變化,現代科學慢慢來把它證明。證明能不能證明到就像佛家講證果?不可能,你隻能看到外表,你沒有辦法了解它實際狀況。為什麼?科學用儀器觀察,頂多用數學來推算,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見不到真相。

  怎樣才能見到真相?必須用內證,不要用這些儀器,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回歸自性,那就真的見到了。像六祖能大師所說的,見性,性是什麼樣子?性是清淨的,一絲毫染汙都沒有;性是寂滅的,沒有絲毫波動的現象。這個動現在講波動,極其微細的波動現象都沒有,所以它是靜止的,它是不受染汙的。《壇經》上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是把自性的樣子說出來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能大師也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他沒有說,佛在《華嚴經》上說出來了,那就是他本自具足的,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他本自具足什麼?本自具足智慧、德能、相好。德能,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能量;相好,就是末後所講的那句話,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宇宙從哪裡來的?我從哪裡來的?依正莊嚴,正報是講我自己,不講別人,別人是我的依報。所以正報隻有一個,我自己,我從哪來的。對你來講,正報是你自己,我是你的依報。在人事上講,這個依正是互為依正,你是我的依報,我是你的依報,這要搞清楚。正報不是講凡是有生命,有情眾生,不是這樣的,正報是指一個人。就在佛也不例外,釋迦牟尼佛是正報,其他諸佛都是釋迦佛的依報;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正報,所有一切諸佛如來都是阿彌陀佛的依報。所以依報裡麵,依報是生活環境,生活環境裡頭有人事環境、有物質環境。這個概念先要把它搞清楚,依正同時發生的,沒有辦法說到先後。

  在佛經上給我們講,現象怎麼起來的?起心動念,時間非常短暫,那是最微細的波。但是要知道,這個波在自性裡頭沒有,所以自性的本體是一片光明,大乘教裡麵常講的「大光明藏」,我們淨土裡麵常講的「常寂光淨土」,這才是自己父母未生前本來麵目,這是大家共同的。不但正報是共同的,依報也是共同的,所以《華嚴經》上講「情與無情」,那個情是有情眾生,無情就是現在我們講的植物、礦物、自然現象,這是無情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是圓滿,同是共同;智就是自性裡麵本具般若智慧,智慧圓滿你就徹底明白了,到底是怎麼回事情都清楚了,真正見性,真正的還源了。所以佛陀的教育沒有別的,佛陀教育的目的是教我們回歸自性,然後一切能夠隨順自性。這就是世間這些眾生所嚮往的、所期望的幸福美滿的生活。

  隨順自性,那就是幸福美滿,就是極樂世界;違背了自性,才有十法界,才有六道三途。背離了自性,把實報莊嚴土扭曲了,產生了變異,這給你帶來的生活就有很多痛苦、有很多災難,就這麼來的。這種教育,古時候有,現在沒有了,科學發展出來之後,大家信科學,不再相信祖宗的教誨了。在全世界,縱然是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他們的老祖宗,愈是上古時代,他們的思惟、言論、行為都跟自性相應,雖然有遠近不同,但是他的方向目標是正確的,所以都能過到幸福美滿的生活。科學的發展,給人是帶來一些便利,但是也給人帶來災難。這個災難裡麵最嚴重的是心浮氣躁、惶惶不安,這是最嚴重的。心不安就沒有幸福可言,地位再高,財富再多,心不安,這生活過得痛苦。所以心安要理得,道理明白了,心就會安了,理得就心安了。今天理找不到了,迷了,並沒有失掉,就在眼前,但是你就是不知道。所以聖賢教育不求富貴,求個心安理得,隻要心安了,安後頭就有樂。

  你看我們中國文字非常奧妙,字字都有因果連帶的關係,我們中國人習慣講「和平安樂」,你看和平、平安、安樂,上一個字是因,下一個字是果,所以和太重要了!沒有和,就沒有平,就沒有安,就沒有樂,後頭全沒有了。你看不平多麻煩,不平才心浮氣躁,才心理恐慌。不平,哪來的安?安沒有了,沒有就亂了,那個樂就變成苦,不就這麼來的嗎?中國上古老祖宗就說了,「和為貴」,什麼東西最為貴?最為貴的不是黃金,不是鑽石,不是帝王那個寶座,什麼都不是,和諧是最可貴的。中國古人講和睦,這個睦的意思有親愛的意思在裡頭。世出世法在從前古聖先賢的教學,教什麼?無非是教大家和睦相處,平等對待,社會安定,人民都快樂了。你看看中國這四個字,要想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繁榮興旺,幸福美滿,這四個字做到就行了。

  佛法的建立,建立在「六和敬」的基礎上。你看看佛教導弟子們,四個人在一起,這就是一個僧團。現在講社會,六個人在一起才算是一個社會團體;佛教更少,佛教隻有四個人,四個人就是一個團體,叫僧團。僧團,每個人必須要遵守六和敬,才叫僧團;如果沒有六和敬,這不是僧團。你雖然是出家受了戒,世法裡頭承認你是僧團,佛不承認。你在家你沒有受過戒,甚至於你也沒有三皈五戒,都沒有,你這一家四個人以上,在一塊生活,真正做到六和,佛菩薩看到你是僧團。僧,它不是出家人的意思,僧是團體,諸位要知道僧的本義,四個人在一起生活就稱之為僧,不管在家出家。所以在家居士,你家裡麵有四個人,四個人以上,在家學佛那個團體叫僧團,要守六和敬,三皈、五戒、六和。大乘教是廣義的,小乘是狹義的,大乘是廣義的,大乘是開放的。所以和太重要了。

  現在整個世界動亂,衝突頻繁,呈現的相不和。和怎樣落實?和平安樂,從和開始,和怎麼落實?要靠教育,法令規章做不到,隻有教育可以做到。為什麼教育能做到?教育能幫助你明理。像《華嚴經》講得最透徹,宇宙從哪來的?我從哪裡來的?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曉得,人與人是什麼關係,人與天地萬物是什麼關係,人與諸佛菩薩是什麼關係,全都搞清楚了,搞清楚之後才曉得是一家人!是自己!說一家人還太遠了,就是自己。我們在前麵曾經學到,你看這篇文章講「妄盡還源」,妄是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依報、正報都是虛妄。《心經》大家念得很熟,「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幾句話說什麼?五蘊裡麵,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都不是真的,從哪裡來的?是從自己念頭上變現出來的。念是個緣,念什麼?動了,心動了。

  自性它是圓滿的,它本來具足無量無邊的能量,這裡麵有無盡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邊的相好,它不現,它不現就是常寂光土,就是大光明藏。我們一個妄念,妄念不是真的有念頭,這個要知道,所以它加上一個妄字。想是妄想,為什麼?自性裡頭沒有想,沒有念。這個妄念就是迷,就是不覺。這個東西,佛在楞嚴會上講「演若達多迷頭認影」,講這個故事,大家從這裡麵體會到是有,是有這個妄念,但是妄念不是真的。可是這個念頭一動,自性的功能它就現相,現什麼相?現物質的現象,現精神的現象,精神的現象就是自己,物質的現象就是宇宙,宇宙跟自己就出現了,這個出現叫一時頓現,沒有次第,沒有先後,沒有遠近,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我們。

  佛法是高等科學,它不是宗教,為什麼?宗教,那神說的,你不能夠反對,你隻好老老實實接受,你不可以提出意見。佛不是的,佛說出來之後,得要你親證,你要不證得,那是佛的,不是你的,你得不到受用,這是科學精神。你真正證實了,現前的宇宙跟自己是一念不覺,從自性裡頭變現出來,你要證得!你證得了,在佛家講,你就成佛了;你沒有證得,你還是凡夫。我們今天在這裡是聽說的,不是自己親證的。就像我們剛才講的,我們聽說老祖宗告訴我們和平安樂,現在世間人太苦了,如何能夠叫他離苦得樂,老祖宗講這個我們懂了,我們沒有把它證實,沒有把它做到。做到了,做到那世界真的太平,天下太平,人民安樂。你得把它落實,不落實不行!落實是自己的,不落實是佛菩薩的,這是佛教裡頭有科學的精神在。科學、哲學,上麵有很多問題不能解決的,在佛法裡全有,早就給你解決了。這麼好的東西,現在怎麼樣?現在披上一個迷信的外衣,這是眾生給它披的,它本來沒有。我們一看到,那是迷信、宗教,不願意接觸了,這麼好的東西!所以能夠接觸到的,這個緣分不淺,要珍惜這個機緣。

  「妄盡還源」是賢首國師依照《華嚴經》的理論,信解行證的教誨,從這裡麵提綱挈領,做了一個最簡單的、最扼要的開示,幫助我們怎樣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那就妄盡了。隻要真正放下,你就回頭了。實在放不下,這個放下說起來容易,做出來太難了,哪個不想放下,他偏偏就放不下,放不下怎麼辦?放不下你就深入經藏,你好好學。為什麼?放不下是我們對於理事的真相不夠透徹,果然真正透徹了,不必要人勸,你自然就放下了。為什麼?你這一放下,和平安樂就得到了;你要不肯放下,是決定得不到。譬如我要跟大家和睦相處,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下;自己有欲望,自己有利益,不肯放下,你怎麼能跟人家和平相處?佛菩薩沒有自私自利,佛菩薩沒有名聞利養,佛菩薩沒有貪瞋癡慢,他跟什麼人相處都是和睦的、都是平等的,所以他得到安樂。見性之後,這個性德不可思議,末後講的「五止、六觀」都是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看清涼大師跟我們講的:

  一身有十身互作。】

  前麵講十種身,我們講了兩個,任何一身都具足一切身的功能、一切身的作用,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正像前麵所講的「隨舉一身,攝餘九身」。

  一毛孔。一一身分。一一支節中。皆有十身互作。】

  這不可思議!我們一般科學裡麵講,隻講到十身互用就已經很難得,講『一一毛孔』,我們身上多少毛孔?你知道身上有多少汗毛?有多少毛孔?『身分』,分是部分,身分最小的,我們今天講細胞,我們身體有多少細胞?可是細胞還可以分裂,分裂成分子,分裂成原子,分裂成粒子,分到最後就變成叫基本粒子,都是身分,這一一身分。『一一支節』,支節好懂,每個器官。『皆有十身互作』,這個不好懂了,這一定要懂得什麼?自性是圓滿的。像前麵我們在《華嚴經》當中讀過,正報,一毛端,我們這麼說身體,身體的汗毛,汗毛端,尖端,裡麵有大千世界,每一個汗毛端都有大千世界,這叫「多身入一鏡像觀」,真的不是假的。普賢菩薩能入毛孔裡麵的世界,毛孔世界沒放大,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沒有縮小,沒有大小,然後我們會想到,毛孔世界裡麵那個我也有毛孔,那個毛孔裡還有世界,重重無盡。這個現象必須用兩麵鏡子對照,你人在當中一看,你看這鏡像是重重無盡的。

  在這個現象裡麵,我們能體會到一點信息,真的是沒有窮盡的,性德就是這樣的。所以性德是圓滿的,無論講什麼都是沒有窮盡,無量無邊,無窮無盡,智慧如此,德能如此,相好如此,沒有一樣不如是。個個圓滿,個個具足,佛不比我們多一點,我們不會比人少一點,平等平等。為什麼?任何一個點滴,依報裡麵一微塵就是一個粒子,基本粒子,裡麵有整個宇宙。現在科學發現了一個叫全息照片,發現有這個現象。這個照片是用特殊的兩道激光照著人像,拍攝一張照片。這個照片就很奇妙了,你把它撕成碎片,每個小碎片放在激光底下去看,完整的人像;你把這個相片撕成一百張,在激光照著下,張張都是完整的人像,稱之為全息照片。跟佛經上講的這個境界有一點相似,但是它隻是一個人像,一張照片。佛說的,物質現象裡頭最小的就是基本粒子,怎麼來的?無中生有。彌勒菩薩告訴我們,從念頭來的,有念它就有形,有形它就有識。所以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整個宇宙是個有機體,活的,它不是死的,沒有死的,完全是活活潑潑的,我們迷了,不認識。所以我們這個身體是宇宙,我們講小宇宙,外麵是大宇宙,大小不二,沒有大小。

  我們初學講經的時候就體會到這一點,你知道宇宙多麼複雜,跟人身一樣。人身跟整個宇宙沒有增減,宇宙複雜的不會比人多一點,人身複雜的不會比宇宙少一點,一樣的。這是我們在初學大乘就有這個體會,會說,也常常在經上讀到,聽老師講到,可是領悟不深刻。通過半個世紀的學習,鍥而不捨,現在慢慢才有點體會,能入進去幾分,雖然不多,少分,這少分就很有受用。這個受用是什麼?帶給你堅定的信心,對大乘教的疑惑沒有了,也帶給我們和平安樂。我們和平安樂不能跟佛菩薩比,但是跟世間一般常人比,我們有過之而無不及。也就是,我們的放下跟佛菩薩比,不如他,但是跟一般人比,我們超過了,這裡麵就得受用。下麵幾句講具體的事相:

  以眼處作耳處佛事。或以耳處作眼處佛事。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這是大乘教裡麵所講的六根互用。佛,佛的意思是覺悟,就是見聞覺知,見聞覺知叫『佛事』。你看眼能見,眼可以做耳做的,耳能聽,我不用耳聽,我用眼可以聽。耳朵本來是聽的,我用耳可以看,我用耳可以聞氣味,六根可以互用。我們這六個根,一個根隻有一個用處,他每個根都有六根的作用,通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們念《彌陀經》,《彌陀經》裡有一位尊者,十六尊者有他,阿(少+免)樓馱,這是個阿羅漢,昏沉很重,世尊講經,他聽經常常打瞌睡,世尊把他教訓一頓。也很難得,真的發憤,七天七夜不眨眼睛,結果眼睛搞瞎了,他用功太過分了,眼睛瞎了。佛教他修一種禪定,叫「樂見照明金剛三昧」,這個定修成功之後,他不用眼睛看,他整個頭可以看,叫「半頭天眼」。所以他不但能看前麵,後麵也能看到,他整個頭就像眼睛一樣,都有見的功能。而且他的見比一般阿羅漢高明,一般阿羅漢隻能看到一個小千世界,這很不得了!諸位要知道,一個世界,黃念祖老居士給我講,就是一個銀河係,一千個小千世界就是一千個銀河係。普通阿羅漢他能看一千個銀河係裡麵的東西,他看得很清楚,就像看掌中菴摩羅果,他的天眼有這麼大的能力。阿(少+免)樓馱隻是修得的,他這個天眼能夠見三千大千世界,阿羅漢裡麵天眼第一,他修成的。所以六根可以互用。

  那麼我們就知道,閉著眼睛在那裡修定、入定的人,外麵什麼狀況他都知道,為什麼?他這個身,你看後麵說『鼻舌身意亦復如是』,他整個身能看、能聽、能聞,它的作用統統都有。他眼耳鼻舌統統關閉,他身起作用,有沒有東西能瞞過他的?沒有,什麼都瞞不過他。而且他那個天眼是透的,沒有障礙的,我們在房子裡麵,隔著牆,外麵事情就不知道了;他坐在這個地方,像我們這個大樓一樣,上麵下麵四周圍他全看到了,極小的音聲他也能聽到,任何地方有什麼氣味他都能嗅到。那個意,作用更大,一切眾生起心動念都知道,你心裡在想什麼?他心通,宿命通,他全都通了。所以這叫「十身互作」,這個作就是作用。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也沒什麼希奇,為什麼?這是一切眾生的本能,你本來就是這樣的。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能力全部失掉?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那我們凡夫最擔心的是什麼?把這身體看得太重,身是我,沒有這個身體怎麼辦?不知道沒有身體全通了,有這個身體,身體好像牢籠一樣,關在這裡麵,什麼都受限製了。好像一個人,把你關在監牢獄裡,你全受限製了。什麼時候你能夠超越這個牢籠,你能得大自在?十方世界,你有能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想什麼身你就能現什麼身。前麵講意生身,那個意不是自己的意思,眾生的意思。眾生想佛來救我,你就現佛身;想觀音菩薩,你就現觀音菩薩身。想什麼身就現什麼身,隨眾生意思,真的是普賢菩薩所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有這個能力。所以無身能現一切身,有身什麼身都不能現了。你說這個東西是要它好,還是不要好?這個道理要懂。佛法裡麵所說的句句是實話,都是講真的,沒有一樁事情是假的,沒有一句話是假話。所以要看破世界,要看破自己的色身,把自己本來麵目找到,這就對了。這些事情,我們凡夫聽到很希奇,會問為什麼?何以故?他為什麼會六根能互用?我們為什麼不能?下麵說到:

  此大止妙觀法力加持。得如是故。】

  『大止』就是前麵的五止,『妙觀』就是這個地方所講的六觀。大止是放下,妙觀是看破。我們念佛堂堂主常講的,放下身心世界。你真的把身心世界徹底放下了,身,心,世界是外麵環境。這個放下是怎麼放下?在身心世界裡麵,不再起心動念就徹底放下了。不執著,放下一部分;不分別,放下三分之二;不起心、不動念是完全放下。六根互用,這個現象要放下多少?給諸位說,阿羅漢就證得,也就是說,你隻要把執著放下就得到了。不過他能量有限,有限也了不起。你看看,阿羅漢天眼能夠見一千個銀河係,這我們凡夫做不到的,今天地球上的科學家還沒有辦法看到一千個銀河係,我們的科學儀器還做不到。阿羅漢看這一千個銀河係如在眼前,能看得那麼清楚。為什麼如在眼前?因為空間沒有了,空間沒有,就沒有遠近,科學家還受時間空間限製不能突破。時間沒有了,沒有先後,阿羅漢這關也突破了,但是也不算很大,他能看到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這在時間上講,就是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當中沒有障礙,沒有先後;更遠,他做不到了,那要菩薩才能做到。菩薩的等級很多,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是圓滿。隨著等級不同,他能量大小不一樣,愈是高位次的,能量愈大。大概到登地菩薩,他們的能量就能夠達到法界虛空界,跟佛的地位是相同,但是佛看得很清楚,他看得沒有佛那麼清楚,差別在此地。好像我們戴著太陽眼鏡看東西,也看得很清楚,不戴眼鏡看得更清楚,戴眼鏡總有一點障礙。這是大止妙觀法力加持。實在講,本來如是,『得如是故』。底下給我們舉例子:

  雲。】

  這是佛在經上說的。

  以多身作一身。或以一身作多身。】

  這是化身。像《普門品》裡麵觀世音菩薩所說的,千處祈求千處應,同時應,一處有很多人求菩薩,同時一處應;一時不同處所,眾生求菩薩,他在一時是不同處所應,沒有一處不應身。這就是十身互用,無論現什麼身,必定具足圓滿的功能,就是說,他圓滿的智慧德相具足的,不會因為他示現的身不同,智慧德相就有差等,沒有,沒有差等,無論現什麼身。像我們在《虛雲老和尚年譜》,這個算是近代的,距離我們還不遠。老和尚往生是在新中國建國之後,所以說他還不到五十年。老和尚朝五台山,在路上生病,遇到文殊菩薩化身,化身做為乞丐。那個乞丐的相,智慧德能相好跟毘盧遮那、跟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形相不一樣,能量具足。所以他能照顧老和尚,讓老和尚很快幾天病就好了,恢復健康了,繼續去朝山。第二次生病的時候,他又來了,碰得那麼巧,那是感應!一發心朝山就有感,菩薩就已經在那裡關懷你,看你一路的狀況,需要幫忙的時候,他就現身來了,這是虛老和尚沒想到的。我們看了,這是真實的故事,這不是假的,重要的是自己要有信心。宇宙之間不可思議的事情太多太多了,科學能夠證實的是太少太少了,這個一定要知道。

  自性是圓滿的,是無量的,是無限的;科學技術是有限量的,為什麼說它是有限的?因為隻要在意識範圍之內,就是有限的。意識能量很大,比科學高明多了,緣不到自性。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第六意識,它的功能,對外能緣遍法界虛空界,對內能緣到阿賴耶,就是緣不到自性。這就是說明心見性不行,它是障礙,必須把它放下。所以放下身心,心就是阿賴耶,要把它放下,你才能見性;你不放下它,你見不了性,它是障礙。那我們曉得,阿賴耶是起心動念,末那是執著,意識是分別,佛說得很清楚,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你不能證得。所以說『一身』能『作多身』。大師在這個經上,這篇文章也是經,所舉的例子,就是以自身作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緣覺身,他講了十個身,就是此地講的意思,一身作多身。

  以一身入多身。】

  這個『入多身』還有個現象,這是現在很多人知道的,附體。鬼神會附體,佛菩薩會不會?會,附體的時間,真的就是佛菩薩來了,他來辦事的,事情辦完了,他就走了。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這不是化身,化身是連身都沒有了,這是附身。前麵講作器世界,國土身就是器世界,他能附在樹木花草,讓修行人功夫將要成熟還沒有成熟的時候,看到自然現象豁然大悟,那是佛附在花草樹木上。要不然你天天看它為什麼不開悟?隻有那一個時刻、一剎那之間,他悟入自性。入多身。

  以多身入一身。非一身沒多身生。非多身沒一身生。】

  『非』,不是,不是一個身沒了,『多身生』,多身就生了,不是這樣的,讓你完全在不知不覺當中。所以諸佛菩薩照顧人,要曉得,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慈悲到極處,沒有人能比,比父母照顧嬰兒還周到。眾生不知道感恩,還得要毀謗,不過諸佛菩薩,不管你不知道感恩,你毀謗他,他還是照顧你。絕不是你毀謗我,算了,不照顧你,沒這個道理,為什麼?性德。就像慈母對於自己的孩子一樣,孩子不聽話,背叛父母,不孝順父母,父母永遠記著他,永遠想念他,永遠是愛他的。他這裡頭有情識,但是佛法裡頭沒有情識,佛法是什麼?他一體,所以叫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無緣就是沒有條件的,什麼都說不上,他自然就是這樣的,是一體。我左手這裡又癢了,右手一定去幫助它,為什麼幫助它?自然的,它要不要談條件?沒條件。

  所以你要見了性之後,你就跟佛菩薩一樣,你曉得什麼?情與無情跟自己是一體,這是講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我們前麵經常念過的;「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那個心是真心,是一個,智慧是一個,十力、四無畏都一樣,統統是一樣的,哪裡有差別?差別是我們自己造孽,自己造成障礙,外頭沒有障礙,自己造成障礙。這個障礙是什麼?這個障礙叫迷惑顛倒,從迷惑裡麵起分別、起執著,隨順自己的煩惱去造作,煩惱就是自私自利、貪瞋癡慢,這個問題出來了。要曉得,這個東西自性裡頭沒有!你自性是多麼可愛,是多麼值得人尊敬的,你是清淨的,你是平等的,你是慈悲的,怎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真正明白了,哪有不痛哭流涕懺悔不已。

  明白了,什麼叫學佛?改過自新叫學佛。這六觀裡,教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看宇宙、看眾生。特別是在宇宙人生裡麵,在日常生活當中,體驗到他跟我是一體,一絲毫差別都沒有,隻有迷悟不同。看到眾生迷,就想到自己迷,我們自己很不容易看到自己的過失,但是很容易看到別人的過失。真正修行人,看到別人過失就是看到自己過失,我們能原諒自己,那就會原諒別人,這就是修行。我們責備別人就是責備自己,就在造業;這個造業裡麵還起副作用,連帶的作用,這個副作用是什麼?是冤冤相報。我迷他也迷,迷他就有報復,有一個覺悟了,報復就沒有了。為什麼?覺悟的人他不計較了,他明白了。兩個都不覺悟,麻煩可大了。這些現象是:

  由深定力。故得有如是。或以異境入定同境起。或以同境入定異境起。或以一身入定多身起。或以多身入定一身起。】

  這些現象,世尊在大乘經上常講,我們也讀得很多。『境』是境界,『異境』是不同的境界。『入定』,我們換個名詞大家就好懂,放下,入定就是放下。《金剛經》上有一句名言,六祖從這句開悟的,「應無所住」就是入定;「而生其心」就是起定,就是出定,就是此地『同境起』,「起」就是而生其心。起什麼?起作用了,可見得他入定不是沒有作用的,入定有作用的。入定要沒有作用,這個定是死定,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這個定有什麼用?定是活的。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像釋迦牟尼佛這個好例子、好榜樣。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世間,從示現出胎,母親生下來到入般涅槃,我們中國人講八十歲,外國人算實足年齡七十九歲。他這七十九歲當中,是不是在定中?是的。他起不起作用?起作用。你看參學、示現開悟、講經教學幫助眾生,每天接觸大眾忙得不亦樂乎,都在定中。什麼是在定中?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沒有起心動念,這就是大定,自性本定。所有一切境界,他從來沒有受境界的幹擾,境界不能幹擾他,這是大定。他能在一切境界裡麵幫助眾生,教導大家斷惡修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這是起作用。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對的,這是完全隨順性德。

  六道凡夫做不到,做不到是迷了,迷了自性,迷了自性就被境界轉了。見到一個好人,你對他很好,喜歡,你被他轉了;見到一個惡人,這個人很壞,我要遠離他,被境界轉了。佛與大菩薩,連阿羅漢不如是,他一樣的,好人也要幫助你提升覺悟,壞人幫助你回頭。人是好人,還是迷在世法裡頭,幫助他破迷開悟,惡人幫助他轉惡為善,你怎麼能捨棄他?我轉不了他,沒錯,你是轉不了,為什麼?你被境界轉,你怎麼能轉境界。《楞嚴》裡麵說得很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所以你自己必須有功夫,不被外境所轉,你就有能力轉境界。譬如,你看到這個人氣沖沖的來想破壞道場的,他不是信佛的,他是要來找麻煩的,樣子很傲慢,說話理都不理人。可是我們跟他一接觸,彬彬有禮,我們對他態度非常謙和,他想發作發不出;到最後離開,態度就軟下來了。所以要有智慧,那就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接待,當下就感化他。縱然他煩惱很重,他發作。發作,我們安安靜靜的聽,不去跟他辯駁,我們接受;等到他發作完了,心平氣和的時候,才跟他談話。他心浮氣躁的時候,一句話都不要說。

  我在早年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這個功夫了不起,你在心浮氣躁,他不跟你講話,他和顏悅色,給那個磁場讓你去感受。你進入他的磁場,他的住宅,他的客廳,你會感到非常溫暖,非常安詳,就是不說話也喜歡在這裡多坐幾分鐘,他有這個攝受力,就感受磁場。到自己心地平靜下來了,你意念能集中了,他才跟你說話,跟你寒喧,問你最近生活怎麼樣,精神怎麼樣,工作怎麼樣,寒喧這些,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心神不定,不問你。我們接觸世界很多和平組織跟和平會議,如果這些調和的人都能像章嘉大師這個心態,我相信很多衝突自然就化解了。衝突的人心都不平,你也心不平,你怎麼能解決。你去調停是增長他們衝突的氣氛,那不是解決的辦法。所以這是講境界裡頭怎麼入定、怎麼起定。

  『同境入定』,不同境界起定,在不同境界裡起作用。這個例子也很多。同一個境界,譬如在大會當中;不同的境界,散會之後,各個回去。我們這個講堂也是一樣,我們大家在此地一塊學習,同境,每個人有所感悟;你回去之後,麵對的也就解決很多問題,不同境界裡頭它起作用。『一身入定多身起』,佛菩薩他真的能做到,他的智慧神通道力確實能夠加持,以自己一身能夠加持許多眾生,起作用。『多身入定』,我們常講諸佛菩薩的加持,加持在一個人身上,起作用。我們怎麼學法?我們學相似的,相似它也管用!我們以自己的智慧德行能量加持給眾生,隻要你的心念能專注,你專想,他會感受。在什麼時候有明顯感受?他在心地清淨的時候感受就特別強,他心很亂,那感受力量就很差。

  我們同時接觸外麵許多的能量,這能量從哪裡來的?誌同道合,我們學佛的人決定得到佛菩薩能量加持。所以心愈清淨,你的心跟佛心相同,願跟佛願相同,行跟佛行相同,這個加持的效果就特別顯著。我們一般人加持,哪有不加持的道理,但是加持不得受用,什麼原因?我們跟他相反的,我們的願搞自私自利,搞名聞利養,心願行跟佛菩薩都不一樣,他雖然加,加不上,你不得受用,你自己有抗拒、有排斥,道理在此地。

  我們現在學佛都知道,尤其這些年來,許多人有鬼神、佛菩薩加持的,傳遞很多信息。這些信息我講過很多,可以做參考,可不能信它。孔夫子講得好,「敬鬼神而遠之」,鬼神有沒有?有,要尊敬他,因為他也是凡夫,他沒開悟。他傳遞給我們的訊息,值得做參考;他教我們怎麼做怎麼做,那要想想,不能完全依他的,最好是依佛在經典上指導的原理原則去做,就沒錯。你完全依靠他,那你就不信佛了,你就信鬼神了,這就上了大當。鬼神有沒有騙人的?有;有沒有害人的?有。也有幫助人的,他裡頭也有善也有惡,這不能不知道。你不知道,沒有深入經藏,沒有在佛法裡頭有戒定慧三學的功夫,接觸鬼神的時候,大概是弊多利少,這肯定的。我初學,章嘉大師連這個事情都教給我了。清朝亡國就亡在信鬼神,這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她不相信佛菩薩教誨,不相信聖賢教誨,慈禧太後。本來清朝宮廷,可以說自開國以來,都是請儒釋道三家這些高僧大德在宮廷裡麵講經教學,皇上帶著後妃文武百官都來學習,這個製度是被慈禧廢除了。把宮廷裡麵的教學廢棄,改成扶鸞,她駕乩扶鸞,國家有什麼重大問題,都在乩壇上請示乩壇上的佛菩薩,那個佛菩薩多半是鬼神冒充的,不是真的。所以聽鬼神就亡國了。我們重視、感激鬼神傳遞的信息,我們有智慧判斷,我們用佛法來解決問題。我們行得正,就不怕邪,我們心裡有邪,會跟著他一道走,那就錯了。這不可以不知道的。

  所以佛弟子必須不能離開佛陀,佛陀在哪裡?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菩薩所在之處,展開經卷讀誦經典,就是接受佛菩薩教誨。我們今天展開「妄盡還源觀」,就是接受賢首大師的開示,賢首大師的開示是根據《華嚴經》的,不會有錯。我們這樣做,鬼神尊敬,鬼神跟我們接觸是正麵的,不是負麵的。他是來求超度,他是來幫助弘法利生的,是來做榜樣給我們人看的。他也在積功累德,是好事,不是壞事,我們要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這些都叫做「多身入一鏡像觀」。下麵我們看末後的一段,這是第六段的最後一段:

  者。主伴互現帝網觀。】

  我們先把底下的文念一段:

  以自為主。望他為伴。或以一法為主。一切法為伴。或以一身為主。一切身為伴。隨舉一法即主伴齊收。重重無盡。此表法性重重影現。一切事中皆悉無盡。亦是悲智重重無盡也。】

  這是一段文。我們先說比喻,『帝網』,網是羅網,帝是忉利天主,我們中國人叫玉皇大帝。他宮殿裡麵有羅網,這個羅網是莊嚴具,它也有作用,現在很少人見到。在中國,好像我沒有注意到,皇宮裡頭也許有;日本常見,在日本大的佛教寺院,他們的建築依舊保存著中國的古建築,這是日本人很可愛的地方,保存得很好。你進到大殿,看到大殿上麵銅絲編的,那個就叫網,叫羅網。它那個是做什麼用處?因為雕梁畫棟都是最高的藝術品,這個梁常常小鳥會去做窩,他編這個網鳥不能進去,人可以在外麵欣賞、看到,鳥雀飛不進去,它是保護的作用,保護藝術品的這種作用。忉利天宮有,但是忉利天宮的網就非常美,它不是銅絲的,它那是用七寶編成的。而且每個網從交叉的地方都繫的有寶珠,這寶珠有光,光光互照,非常的美觀。所以佛講經常常舉忉利天宮裡麵的羅網,它是互相,就像許許多多的珠它互相照的時候,那裡麵就美不勝收,形容『主伴互現』。顯示法界重重無盡,沒有邊際的,問為什麼?沒有理由,法性本來就是這樣的。這是自性的性德,本來就是這樣的。沒有說哪個創造,哪個發明,哪個主宰,沒有,這是性德。

  底下講主伴,主伴一定要知道,平等的。所以佛家講一個是主,它這個一不是獨一,它是任一,任何一個人都是主,任何一個人都是伴。這裡舉的例子很好,『以自為主』,這是平常人第一個概念,我是主,我身外之物都是伴。伴是什麼?我所受用的,有人事環境,有物質環境,大自然的環境。所以我們『望他』,這個「他」有人、有事、有物,統統是伴。每個人都是如此,你是以你為主,我是你的伴,所以我們大家在一起是互為主伴,人人都是主,人人都是伴。在大會當中,我們現在講有主席,主席不是一個人,是輪流做的,誰上台,在台上的他就是主。像是我們有個專題發表的會,會有很多人上台發言,時間雖然不長,一個人講五分鐘、十分鐘,他上台他是主,其他都是他的聽眾,都是他的伴。他下台,另一個人上台,那個是主,他也是他的伴。所以先要把主伴這個定義搞清楚,人人都是主,人人都是伴。這是以人說的。

  再以法,『以一法為主,一切法為伴』,佛法講的八萬四千法門,我學哪一法,這一法是主,是我主修的,其他一切法門是我的參考,是我助修的,幫助我成就這一門的,這就對了。你要搞兩個主,問題就來了,你就學不成,賓主這個道理要懂得。我們今天是用什麼為主?一心信願念佛為主,《華嚴經》呢?《華嚴經》是伴。為什麼要一心信願念佛?這裡頭的道理,這裡麵的事相,《華嚴經》講得清楚。又何況古來大德早就給我們介紹了,說《華嚴經》就是大本《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古大德把這三部經看成一部經。所謂大小,大是講得詳細,經文很長,講得詳細;小是講得很簡略,內容沒有差別,講它的綱要,為什麼?便利修行。

  修行不外乎止觀,觀就是觀想,教我們不要胡思亂想。想什麼?《彌陀經》講得簡單,常常想到西方極樂世界,用最簡單的,寶池德水,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他們每天的工作,聽本師阿彌陀佛上課教學,同時,他可以分身,可以分無量無邊身到十方世界去供養諸佛聽經聞法。身沒有離開阿彌陀佛的講堂,去的是分身去的,你常常想這個境界。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遠近距離,為什麼?時間、空間全突破了。一時能在遍法界虛空界現身,同時又能跟十方法界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你都有應,絲毫障礙都沒有,這是什麼?圓滿性德自然流露。想想這樣的地方,我們不去,我們還要在這裡受罪嗎?這個地方過再好的生活都是受罪,為什麼?你拘束在一處,你要是放下之後,你的活動空間是遍法界虛空界。我們今天為了這個身體可麻煩了,為了這個身體怎麼樣?你離不開地球,地球是個籠子,你關在這裡頭,你出不去;你能把這個身體放下,你就出了這個籠子。可是出離不是放下這個身,是放下念頭,不執著這個身。如果你放下了,還執著這個身,你又回來再去找個身,你還是出不去。必須把這個身的念頭放下,那就是觀世音菩薩講的「照見五蘊皆空」,那真放下了,你得大自在了。

  今天說遍遊全世界有什麼意思,才這一個小小星球。我們這裡好像還有一張照片,這是美國太空總署提供的,能看得見,你看當中一道光,光當中有個藍的點,這個點就是地球。這是在什麼地方照的?我們的太空船,距離我們地球四十億英哩,算英哩,四十億英哩之外,那個照相機對著地球照了這麼一張,你看看小星星。宇宙太大!這地球上不好玩,去遊宇宙多快樂、多自在。我們人要想遊宇宙,現在沒有交通工具,做不到。我們如果把身體捨棄就做到了。那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下下品往生,你每天都是遊覽宇宙,而且宇宙是沒有止境,你可以一時遍到,而且重重無盡。剛才講了,微塵裡麵有宇宙,微塵裡麵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頭還有宇宙,重重無盡,這是宇宙的奧妙。這個奧妙就是我們還源論前麵講的華嚴奧旨,你得大自在,一切都是現成的,隻要放下,於學不學沒什麼多大關係。這是六祖大師開悟之後在《壇經》上說的,他給我們作見證。釋迦牟尼佛學了十二年,能大師沒學,一天都沒學過。所以放下重要,要把煩惱習氣統統放下。

  實在放不下,天天跟佛菩薩在一起,確實古時候寺院庵堂真的是佛菩薩的道場,進入這個地方跟佛菩薩氣分就接上了,為什麼?每個寺院都是講經的道場,都是教學的道場,都是修行的道場,修行就是真幹。道場裡麵有念佛堂,有禪堂,有法堂,它堂口很多,喜歡修什麼法門,你就進哪個教室,佛家叫堂口,現在叫教室,學你喜歡學的東西。初學,就是你智慧沒有開,要以修定為主;智慧開了,才可以廣學多聞。智慧沒有開,一定是一門深入,因為一門就容易得定,定生慧,慧開之後,廣學多聞。

  學習的目標是不斷提升自己的靈性,我們講菩薩的位次,從十信提升到十住,從十住提升到十行,從十行提升到十迴向,要往上提升。自己業障太重,提不上去,又怕墮落,那佛有方便法門,教你橫出三界,一心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這個方法妙絕了。古大德有一首偈子,我今天寫出來了,「橫出三界少人知,易修易往勿狐疑,塵垢未除求解脫,一心信願念彌陀」,你隻要真正能一心信願念彌陀就行了。這首偈我們放在我們學會,大家可以看看,這是一生成就的捷徑,比那個提升還要快、還要穩當。最重要的就是真信,不能有絲毫懷疑,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沒有一個不成就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