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十一集,第十二集)

(2008-12-11 16:04:32) 下一個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十一集)  2000/06/0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11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十一集)  2000/06/0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11

  請看經本第三頁:

  【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

  看這段經文。『一時』是時間,佛說經的時間。時間不用年月日,用「一時」,這裏麵的意思很深。我們凡夫,尤其是中國人,對於曆史非常重視,時間、地點都一定要考證得非常精確,不可以有錯誤。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時間跟空間都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並非事實。所以「一時」的意義,不但是很深而且很真切,比我們記載年月日時,可以說還要來得正確。

  「一」,古德有很多種講法,最通常的說法,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機緣成熟了。機緣成熟的這個時候,叫「一時」。如果緣不成熟,說了也沒用處。所以說師資道合,這是「一時」。要是從理上講,禪宗有一句話說,「識得一,萬事畢」,而又所謂是「萬法歸一」,這個「一」就是與自性相應,這個意思深。在淨土宗就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所現的境界是一真法界;心一亂,一真法界就變成十法界,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如果我們真正心歸一,一念不生,一心不亂,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經都圓滿的現前,這才叫真正的「一時」。這是從理上說的,法身大士才能證得。對我們現前的境界,說「師資道合」非常好,聽經的緣分、講經的緣分,這個時候成熟,所以這叫「一時」,不記載年月日時。

  在中國史傳裏麵,記載著智者大師,他老人家誦《法華經》,誦到「藥王品」這一段經文的時候,他忽然入定,在定中他見到靈鷲山,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他還參加了這一會,聽了這一段。出定之後,他告訴別人:「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這一會還沒有散。」這是不是真的?是真的,《法華經》上所說的:「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現在科學家也說,如果我們有能力超過光的速度,就可以回到過去。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講經是過去,我們回到過去,就能參加那個時候的法會,說明時間、空間不是事實。如果你的機緣成熟,像智者大師,有這樣的定功,他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契入未來。

  這個世間有很多預言家講未來的事情,他怎麽會知道?他見到了,他能夠超越時空,他見到了。古人又說,預言大概是兩大類,一類是從數理上推斷的,不見得會正確,準確率不是百分之百,因為有的時候推算錯誤,在所不免。如果推斷得不錯,那就很正確。另外一種是定功,定中境界是他親自見到的現量境界;數理推論是比量境界。現量境界是最可靠的,這是親眼見到的,這個現量境界就叫做「一時」。由此可知,如果記載某年、某月、某日,我們永遠沒有機會參與了。「一時」,好!我們隻要到一心不亂,我們就有能力參加這個法會。佛的心是一心,我們的心也是一心,一心與一心交感,境界就現前。所以這兩個字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告訴我們一切諸佛如來的法會,我們都有緣分參加,隻要做到一心不亂就行了。

  下麵這一句,『佛』,這是主講的人,講經主講的人。這個「佛」是稱釋迦牟尼佛,我們的本師,這部經是他講的。『佛在』,「在」這個字我們不能夠疏忽,沒有說「佛住」,我們今天觀念當中說「住」,我們住哪裏?「住」是錯誤的,「在」是正確的。佛無所住,《金剛經》上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凡夫壞就壞在一個「住」,「住」有堅固的執著。「住」我們一般講是攀緣,「在」是隨緣,我們要細細體會這個意思。實在講佛住哪裏?盡虛空、遍法界是佛的住處,你說他這個境界多大!心量多大!我們凡夫觀念上,「我有個小房子,這就是我的住處」,境界很小,心量也小,迷失了自性。所以,經典上字字句句都含著很深很深的意思,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我們今天「在」新加坡,決不是「住」新加坡,「住」新加坡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都起來了;「在」沒有,無處而不在,哪個地方有緣,哪個地方就現身。諸佛如來如是,我們現在雖然做不到那麽自在,但是有相似,相似我們可以做得到。哪個地方有緣,我們也要到哪個地方去參加法會,講經弘法。哪個地方有緣,哪裏去,決定沒有一個固定的住處,有固定住處就壞了,與「無住生心」完全相違背了。「無住生心」是覺,違背是迷。所以在佛經裏麵我們看不到「佛住」,統統看到「佛在」。

  『娑竭羅』是梵語,它的意思是「鹹水海」。我們知道大海的海水都是鹹的。這個鹹水海,可能佛當年在世就是指印度洋。『龍宮』,我們知道這是大龍菩薩他的道場,這位菩薩也是法身大士,於是我們就想到,他跟我們是不同的空間維次。這個話如果大家不容易體會,我們用比喻來說你就好懂,像我們現在看的電視螢幕,它跟我們是不同的頻道,確實是在一個畫麵上,但是不同的頻道。我們今天對於電視非常熟悉,換一個頻道就換了一個畫麵。所以大龍菩薩有沒有?有,不是沒有,你換一個頻道,他就見到了。你要不換頻道去找,怎麽找也找不到。我們今天科學發達,潛水艇造得非常精密,深入海底,整個地球的海洋找遍了,沒有發現龍宮。什麽原因?頻道不相同。

  明白這個道理,這個問題就得到答案,不但是大龍菩薩跟我們是不同維次的空間,許許多多的鬼神跟我們也是不同維次的空間。像我們在史傳裏麵看到,唐朝的法照大師,他在五台山見到文殊菩薩大聖竹林寺。我們相信他不是妄語,這是他有特殊的緣分,就是我們現在人所說的進入了時光隧道。他進入另一個不同維次的空間,見到大聖竹林寺,文殊菩薩在講經,他還聽了一會,還向文殊菩薩請教了許多問題。問到末法時期人的根性逐漸遲鈍,修學哪一個法門比較適當?文殊菩薩教他修念佛法門。他向文殊菩薩請教念哪一尊佛,文殊菩薩教他念阿彌陀佛,還念了幾句給他聽。他模仿,他學來了,這就是以後所傳的「五會念佛」。「五會念佛」是文殊菩薩親口傳給法照的,以後他不參禪了,他念佛,他建念佛堂,當時人稱他作「五會法師」。

  但是現在我們聽到有錄音帶裏麵念「五會念佛」,我想恐怕不是法照禪師的念法。為什麽?現在我聽的這個音樂心定不下來。心定不下來,那怎麽會成就?這是我們辨別利害的一種方法。這個佛號我們接觸之後,身心清淨,這是好境界,對我就有利。如果我聽了、接觸之後,我身心不能夠安定下來,這個法門就不適合我修學。但是編這個譜子的是一位法師,民國初年的,他懂音樂,編得也不錯,接引初機很好。像現在許多聚會的場合當中表演好,讓這些初學的人把它當作歌曲來唱,這個好。真正用功夫的人,這個念誦的方法不容易攝心,這個我們必須要曉得,這是一個例子。

  法照禪師離開竹林寺之後,他還一路上做記號,不要忘記了,不要迷路了,下一次還再來。正在做記號,回頭一看,大聖竹林寺不見了,隻看到是一片荒山,這才知道菩薩示現。那就是離開大聖竹林寺,他又回到我們這個時空,回到這個頻道,那個頻道不見了,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另外還有一個很殊勝的例子,在佛門裏麵大家常常拜懺,《慈悲三昧水懺》,這是唐朝時候悟達國師的故事。悟達國師在四川見迦諾迦尊者,那也是個不同頻道,他是得人麵瘡,沒法子。過去遇到一個窮苦生病的出家人,他照顧他,悟達國師年輕的時候照顧他,非常誠心誠意,全心全力照顧。這個人就告訴他,你將來有大難的時候,你到四川某個地方,那邊有兩棵樹,你找到那個地方的時候你來找我。所以他得人麵瘡之後,這個故事在《三昧水懺》前麵的序文裏麵說得很清楚,他找到迦諾迦尊者,用慈悲三昧水給他洗,替他釋冤解結,這是冤家債主找來,這化解了,這冤家債主走了,他的人麵瘡就好了。這是阿羅漢的道場,離開之後,回頭再一看,道場沒有了,宮殿樓閣全部都沒有了,也是一片荒山,這都說明時間跟空間不是真的。

  《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要去執著。不但不執著,連分別都不可以,稍稍有一點分別執著,就落在攀緣裏麵。所以佛教給我們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你在一切境界裏麵得大自在。所以十法界有沒有?有,肯定是有,今天科學家所說的不同維次空間的生活,我們決定不能懷疑。諸佛菩薩講經說法,每一個維次空間都有眾生,諸佛菩薩心地平等清淨,所以哪個地方有緣,他就在哪裏說法。所以這不是在人間說的,也就是不是在我們這個三度、四度空間講的。

  聽眾跟我們一般經典記載不相同,一般經典常常記載「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這個地方大比丘眾有八千人,菩薩眾有三萬二千人,這個數字都是表圓滿。『比丘』是印度話,『菩薩摩訶薩』也是印度話。比丘加一個「大」,就不是普通的比丘,大權示現,大乘菩薩以比丘的身分來示現,其實全是菩薩摩訶薩,合起來有四萬人,這是無比殊勝的法會。這些名相我們聽多了,可以省一點時間。

  『眾』這個字要略略解釋一下,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這個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團體,現在人叫團體,我們一般講人民團體、宗教團體。佛家這個「眾」字,在此地是團體。『比丘眾』,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宗教團體,或者說是佛教團體。但是這個團體跟一般團體不同,叫和合的團體。所以我們在「三皈依」裏麵,念到「皈依僧,眾中尊」,這個團體是世出世間所有團體裏麵最值得人尊敬的。為什麽?人人都遵守「六和敬」,這個團體就可貴,這個團體就值得人尊敬,是六和敬的團體。比丘尚且如是,何況菩薩?菩薩就更不必說了。所以佛弟子的團體是「六和敬」的團體,我們一定要明了、要尊重、要學習。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十二集)  2000/06/0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12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十二集)  2000/06/0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12

  請掀開經本,《十善業道經》經文第二行第二句看起: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這是一小段。世尊在此地明白的告訴我們,六道輪回是怎麽來的,這一句話就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清楚了,正是大乘經裏麵我們常常讀到的,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告訴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此地講的「心想」,由於心想不同,造業就不一樣。業雖然有三大類:身業、語業、意業,這三大類總是以意業為主宰,也就是念頭,身、口之所造作都是隨著念頭走的。念善,這個人造的是善業;念惡,這個人造的是惡業。世出世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心想生,這是事實真相,世間人所講的真理。如果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對於社會的安定、國家的興旺、世界的和平與否,就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從哪裏看起?看一切眾生的心想,他想什麽。

  世尊在經典裏麵告訴我們,十法界的眾生,最高的是佛法界,最下麵的是地獄法界,心想固然是非常的繁雜,但是無量無邊的妄想、念頭,哪一個最重要?在一切妄念當中,我們要找到第一個妄念。第一個因素,佛告訴我們,我們從下麵說起。地獄第一個業因是瞋恚、嫉妒,嫉妒、瞋恚心重,決定破壞別人的善事,自私自利的念頭非常堅固,這種心想就造成地獄這個境界。地獄從哪裏來的?從心想生。誰的心想生?自己的心想生,與別人不相幹。個人造業,個人受報,任何人都不能夠代替,這個大道理我們學佛總得要首先搞清楚,我們才知道自己決定可以得救。為什麽?我不造這個惡業,我不起這個念頭。

  餓鬼道第一個業因是貪心,貪而無厭。其實哪一道十惡業都具足,但是十惡裏頭偏重在哪一條,佛就用這個來說第一個業因,所以貪心變餓鬼。有人學佛,世間法放下了,貪愛佛法,他到哪裏去?還是墮餓鬼道。貪心墮餓鬼,決定不是說我把貪的對象換一換,我不貪世法了,我貪佛法,不管你世法佛法,你的貪心沒有變。所以佛在《金剛經》上勸導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法都不可以貪。佛法是教我們明理、教我們覺悟就好,不能在佛法裏起貪心,世出世間法起貪心都是在餓鬼道,這個要懂得。畜生道是愚癡。什麽叫愚癡?沒有智慧,顛倒黑白,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沒有能力辨別真假,甚至於沒有能力辨別善惡、是非、利害,極容易聽信謠言,心裏猶豫不決,這是畜生道,畜生愚癡。這是三惡道。

  三惡道上來還有一個阿修羅道。其實阿修羅《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除了地獄裏頭沒有阿修羅,其他的四道裏頭都有,餓鬼、畜生、人道、天道,這裏頭都有阿修羅。阿修羅在哪一道,就隨這一道的名稱,就不再建立,於是經上常講「五趣輪回」,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把阿修羅算一道,通常都把天阿修羅算一道,這就在人的上麵。人道第一個業因是什麽?佛跟我們講的五戒十善,人能修五戒十善才能得人身。所以佛常講「人身難得而易失」,這個話我們聽聽想想也不無道理,我們現在人身得到了,可是下一生能不能得人身?仔細去想想看,我們五戒做得怎麽樣?十善修得怎麽樣?如果五戒十善自己想想,不及格、不夠水平,來生人身就得不到。想想自己貪瞋癡慢跟五戒十善對比一下,如果我們五戒十善確實超過貪瞋癡的念頭,那恭喜你,來生還能得人身。假如你五戒十善跟貪瞋癡一比是不及貪瞋癡,貪瞋癡的意念很重,五戒十善很薄弱,來生決定墮惡道,這是佛給我們的警告:「人身難得而易失」。

  天道要修上品十善、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舍」,我們想想有沒有?然後想想天上我有沒有分?新加坡的許哲居士常說,她非常有自信,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看看她的信心,「老天爺會保佑我」,死了以後決定生天,前途一片光明,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現在她念阿彌陀佛,她求生淨土,我們知道她決定往生。怎麽知道?她貪瞋癡確實沒有了、斷掉了,五戒十善、四無量心她具足,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這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典型。人家何以做得到,我們為什麽做不到?我們的障礙究竟在什麽地方,要把障礙找出來,把這些障礙消除,我們也能做到。

  天道再往上麵去,這當中修羅道也說一說,修羅也是修五戒十善,也修四無量心,為什麽會變成修羅?好勝的心沒放下,樣樣都是要走在別人前麵,佛門上一炷香,也決定他要上頭一炷香,第二炷香他都不甘心,這叫阿修羅,果報在阿修羅,做好事也都好勝,這是阿修羅道的業因。所以阿修羅好勝、好鬥,好跟別人爭勝,在天上常常跟天帝鬥爭,在人間也喜歡跟別人鬥爭,在哪一道他都喜歡鬥爭。他有福報,福報是過去持戒、修善、積德。如果他能夠謙虛、能夠退讓,這個人決定是生天道,就不是阿修羅道了。

  六道概略的介紹一下,心想不同。往上去,聲聞是四諦心,辟支佛是十二因緣心,菩薩是六度心,諸佛如來是平等心。這是佛把十法界第一個因素告訴我們,我們一天到晚想什麽?所以自己冷靜思惟,就知道自己要往哪一道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事情哪裏需要問人?真正明白之後,古大德勸導我們「自求多福」,這是任何人都幫不上忙的,諸佛菩薩怎麽慈悲都幫不上忙,菩薩的慈悲隻能把這些事實真相告訴我們,至於受什麽樣的果報,都是自己去抉擇。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回過頭來看看今天的世界,世界之構成,我們也應當記住佛陀所講的話:「依報隨著正報轉」,這一句話是真理、實話。依報是什麽?我們的生活環境,我們生活環境裏麵有人事環境、有物質環境,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是隨著我們念頭轉的。許哲居士跟我們見過麵,你想想看她的談話,她心目中的世界是美好的,她心目當中這個世界的眾生都是善良的,所以她生活在善良、美好的世界。而我們的生活環境是五濁惡世,原因在哪裏?『心想異故』。她看到一切人都是善人,她專看別人的好處,專憶念別人的善處。李木源居士問她:「你看到那些不善的人、不善的事,惡人惡事你怎麽看法?」她舉的比喻很好:「就像我上街,看到街上來來往往的那些陌生人一樣。」有沒有看到?看到了。有沒有印象?不落印象。試問問你們從街上來的時候,你們看到哪些人,你還記得嗎?你聽到街上的人在說話,你記得他說什麽?不落印象,所落的印象全是好的印象,這不是心想異故嗎?「一切法從心想生」,物質環境裏麵她也記得好的環境,絕對沒有看到惡劣的環境。她這種理念、見解、行為,豈不是蕅益大師所講的「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跟外麵物質,說實在話沒有好壞,沒有善惡,也沒有是非;所有一切是非、善惡、好壞,是從自己心裏頭生起來的。自己心是純善,我們這個世界是美好的;自己心不善,極樂世界也是濁惡世界。所以佛這一句話我們要牢牢記住,『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果報就不同。

  諸佛菩薩這是真正大修行人,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所以他的境界是美好的。美好的境界要自己去求、自己去修,不是別人給你的,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今天回過頭來再看看,這個世間芸芸眾生,眾生心想不善。怎麽不善?專門看別人的缺點,專門記別人的過失,這個糟糕了,「世間沒有一個是好人,世間沒有一樁是好事」,墮落在這個裏麵,人間的惡道。

  為什麽今天離婚率這麽高?諸位要曉得離婚率高,社會就動亂。整個社會的結構是什麽?家庭。你看看儒家講的,儒家講的是大道理,不能變更的,是真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是天下得到公平、得到和平,是這個意思。「平天下」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世界和平。世界和平寄托在哪裏?寄托在國家的興旺,每一個國家都興旺,世界和平。國家興旺寄托在家庭,家庭寄托在夫婦,修身!這兩個人兩情相悅才結婚,結婚之後,彼此都看不順眼,都看對方的缺點,好了,沒有幾天離婚了,家破了,家不齊,國就不能治,天下就亂了。所以男女結婚不是他兩個人的事情,他兩個人是小事,他害了整體。一個世界就好像我們這一個身體一樣,家庭是我們身體上一個細胞,這個細胞壞了,就會影響整個身體健康。這個道理幾個人懂?如果兩個人在一起,專看他的好處,專記他的優點,他怎麽會破裂?不會!就在一念之差,把自己的前途整個毀掉了,這是真正愚癡到極處。

  為什麽會這個現象?沒人教。《無量壽經》上,佛很慈悲說:「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可憐!所以世界的安定、和平建立在教育的基礎上,頭一個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這是四大支柱。如果教育崩潰,眾生決定要過很痛苦的生活,社會不安定,世界不和平。所以古時候男女結婚是一樁最大的事業,禮節非常隆重,那是告訴你:你兩個人結合,不是你兩個人的事情,是國家、天下的大事。就是希望這整個身體,你這個細胞健康健全,你不是壞細胞,這個大道理我們要懂。所以我們讀這一段經文,就曉得六道輪回是怎麽來的,社會的安危、世界和平是從什麽地方建立的。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