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朝鮮戰爭中的得失分析
文學城最近有幾篇文章討論韓戰的得失問題。讓我想起我的這篇早期文章。生在紅旗下,長在紅旗下,我根正苗紅,屬於喝狼奶長大的一代。經曆過小粉紅思維。正是在中國讀研究生時,嚴肅地思考韓戰後,產生了徹底的轉變。這個思考催生了下麵的文章。
總結中國在朝鮮戰爭中的利益得失,不能從中共的一黨立場,而要從中國的根本民族利益,中國人民的立場來看來看,全方位地分析這場戰爭是否值得。
一,中方生命傷亡:
據中國方麵的統計,中國誌願軍傷亡50萬餘人次,陣亡約17萬人,扣除多次負傷人次,負傷22萬人,合計傷亡39萬人。但有其它方麵的消息稱中國誌願軍犧牲人數遠遠超過17萬,大約在50萬到100萬之間(大約有二百萬誌願軍入朝參戰)。美國國防部公布的美軍陣亡3,3686人,非戰鬥犧牲2,830人,一共36,516人。
中方的數字遠小於其他各方的數字。我們可以根據戰俘比例做個推斷。戰俘的遣返受到中立國的監督,所以戰俘的數字是雙方公認的。中國誌願軍被俘人員是21,374人,美軍被俘4,417人。在戰俘遺返時,中國戰俘有1.6萬人不願返回中國(占被俘總數的三分之二)。中美俘虜的比例4.84:1。考慮到中國軍隊的政工教育,鼓勵士兵寧死不當俘虜。而美國的士兵是如果能當俘虜決不戰死。所以中美陣亡的比例應該大於戰俘的比例。劉伯承提到過在長津湖戰鬥中,中方三個軍十二萬多人把美軍陸戰一師一萬多人分割包圍,最後美軍全建製突圍南撤,而中美雙方的傷亡比例是10:1。所以按5:1計算雙方的陣亡比例應該是一個很保守的數字。中共軍隊的陣亡數字至少應該在16.8萬左右。加上中共承認的因傷病致死的3.5萬人,總共誌願軍在朝鮮戰場中至少犧牲了20萬人。考慮到聯合國方麵的統計,誌願軍的陣亡人員當在20萬到50萬之間。“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我們應該問至少20萬中國士兵的犧牲換來了什麽?
二. 經濟損失
中國1951年軍費52.6億元,占總支出的43%,而建設費隻占28.7%。1952年軍費占32.9%,1953年軍費占34.2%,但絕對數都大於1951年。這些人民的血汗基本上都花在朝鮮戰場上。中國在朝鮮戰爭期間花費了大約100億美元,消耗各種作戰物資560餘萬噸。其對新中國經濟發展的負麵影響是可以想見的。後果是推遲了中國內戰之後的經濟恢複建設,人民的生活水平遲遲得不到提高。在中共建政後的30年內,很多生活必須商品都要憑證供應,始作俑者就是朝鮮戰爭。
蘇聯慫恿朝鮮挑起這戰爭。戰爭打起來以後,蘇聯卻躲在後麵,隻出武器,中國人出命。而且武器也不是白送。斯大林把二戰時美國無償援助給蘇聯的軍火賣給中國,不僅讓中國人賠命,還要在中國人身上賺錢。戰後,中共欠下蘇俄軍費(本息)達二十億美元。中國還債一直還到六十年代。在六十年代初的所謂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當三千萬中國人因饑餓而死亡之時,中國政府還在用糧食、豬肉、雞蛋等食品還為蘇聯打仗欠下的債。
三. 戰略格局的改變
朝鮮戰爭改變了二戰後東亞的戰略格局。朝鮮因為戰爭而犧牲慘重,南北至今分離對峙。北韓得到中俄保護,養虎成患成為亞洲頭一號流氓國家。恩將仇報,翻臉不認人,至今還在不斷地給世界製造麻煩。中國失去了統一台灣的機會,台灣問題長期遺留,成為大陸的心腹之患。戰前美國在台灣島和台灣海峽沒有軍隊,美國準備對台灣撒手不管。朝鮮戰爭使美國認識到中國有輸出革命的危險,從此積極卷入台灣防禦,並形成了美國全球戰略思想中對台灣擔係責任的思路。朝鮮戰爭把美國從盟國變成了頭號敵國,導致了中美繼續二十多年的對立。中國最大的損失就是日本因為戰爭訂貨而迅速繁榮,重新崛起,成為亞洲的第一強國。中國從此在亞洲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影響下,落後於日本。總的來說,朝鮮戰爭形成的戰略格局對中國很不美好。
四. 中國孤立
朝鮮戰爭的後果是造成了中國在國際政治中的孤立地位。朝鮮戰爭爆發前,關於聯合國的代表席位問題出現了有利於中國大陸的趨向,特別是中國與印度建交和與英國進行建交談判的情況,對聯合國其他成員國頗有影響,以至美國也決定不再使用否決權阻撓聯合國接受新中國的代表席位。美國準備放棄台灣。中國出兵朝鮮後,聯合國即以44票對7票通過了譴責中國為侵略者的提案,從此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問題被長期擱置起來。5月18日聯合國大會又通過了對中國大陸實行禁運的決議。經濟封鎖的結果是迫使中國在經濟建設方麵過分依賴於蘇聯及其東歐衛星國。在中國對外貿易總額中,中國與蘇聯及其他東歐衛星國貿易額的比重從1950年的32.4% 上升到50年代末的70%以上。過分倚重蘇聯導致以後中蘇關係惡化後中國的經濟發展蒙受了重大損失,人民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人民始終生活在商品短缺之中。和蘇聯鬧翻之後,隻能以自力更生自慰,形成了中國長期以來夜郎自大閉關鎖國的政策。等到中國重新開放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三十年,中國錯過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和西方國家的差距太大,已經被他們遠遠拋在後麵了。
不僅在經濟上中國受到封鎖,由於聯合國決議的譴責,中國在全世界的形象是侵略者和麻煩製造者,政治上受到孤立,被西方排除在世界之外。孤立導致了中國在政治和外交上都倒向蘇聯,在國際政治中,沒有獨立性,以蘇聯的觀點為觀點。事實上變成了蘇聯的附屬國。
為了擺脫國際上的孤立地位,中國極力爭取中小國家。在外交上、在領土爭端上,為了得到政治承認,不惜出賣民族利益。為了打破所謂朝鮮戰爭以後形成的反華包圍圈,中國把建立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放在了第一位,割讓領土向周邊國家示好,以打消周邊國家的敵意或者疑慮。為了擺脫孤立,中國創立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了和平共處,做了不少犧牲。由於當時的印度政府在朝鮮戰爭中對中國取偏袒態度。中共以政治第一,領土第二的原則,默認了印度在1951年以後侵占的中國9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即使在1962年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奪回被印度占領的土地之後,為了向世界證明中國不是侵略者,爭取支持,中共以蠢豬式的仁義主動後撤,永遠失去了奪回這些領土的機會。
1960年的《中緬邊界條約》是中國與鄰國締結的第一份邊界條約。中國在邊界劃分問題上承認了英國強加於中國的邊界,承認了英國強加於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割讓給緬甸相當於兩個台灣的江心坡和南坎,中共的做法的指導思想是為了黨國的政治利益,主權是可以出賣的。據一位網友透露,他的祖父50年代任大陸外交部副部長時一手主導中緬邊界談判,談判結果是緬甸可以基本接受清/緬劃分的邊界(江心坡回歸中國),但最後周恩來要求“顧全大局”來爭取緬甸將來對中國的政治背書。說明中國為了得到政治承認,不惜出賣國家主權。
在與蘇聯關係破裂之後,中國在世界上更加孤立,隻好創造出三個世界的理論,極力拉攏亞非拉中小國家,當千萬中國人被活活餓死時,中國卻以中國人民的血汗無息無償地支援這些有奶就是娘的亞非拉中小國,以換取政治支持。1967-1970中國年均外援額為20億元人民幣,占國家財政支出的4.5%。1970年,外援額猛增到53.68億元人民幣,其中無償援助為23.34億人民幣。這一年對外援助的突然增加,是因為毛澤東獨斷專行,在與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的會談中突然心血來潮,非常慷慨地表示要對巴基斯坦進行巨額援助。本來,葉海亞來華之前向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張彤交了底,能爭取到2-3億元人民幣的援助就非常滿意了。沒想到,毛澤東對他說,中國的第四個“五年計劃”中對外經濟援助額度安排得太少了,特別是對巴基斯坦的經濟援助不夠,要從原定的3億元增加到5億元。1971年,對外承擔援助額達到69.77億元人民幣,占中國財政支出的6%。1970-1974,中國對非洲的援助為美國對非援助的49%。這麽大的外援規模,超出了當時中國的國力水平。它不僅影響了中國的國內建設,也使受援國形成了對中國的依賴。到後來,不給援助就反目成仇。這種做法正像慈禧太後所說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朝鮮戰爭使中國周邊的國家對中國的革命輸出存有戒心。這也導致了東南亞聯盟的成立。
五. 鼓舞民族精神
這也許是小粉紅最得意的了。這場戰爭顯示了中國敢於和世界頭號強國-美國叫板的名聲,鼓舞了中國人的民族精神。有許多海外中國人,對中共並無好感,但提到朝鮮戰爭,覺得還是中共做的一件為中國人長臉的事。認為這是中國軍隊在近代史裏第一次能對抗世界頭號強國,稍稍在精神上安慰了我們的強國夢。
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因於中共的宣傳,中共向中國人民隱瞞了朝鮮戰爭的真相。如果中國人民知道了真實的朝鮮戰爭起因,真實的戰爭過程和結局,真實的中美傷亡數字,大多數中國俘虜自願背棄中共,選擇台灣的事實,恐怕就不那麽以此為驕傲了。
小粉紅們宣稱朝鮮戰爭顯示了中國的力量,換來了至今無它國敢入侵中國,從此世界上再也沒有人敢小瞧中國人。這是謊言。在朝鮮戰爭之中之後,印度就侵占了中國九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相當於三個台灣。直到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才被中國奪回,但立刻又主動放棄,永遠失去了這片領土。中印剛交手時,印度軍隊很瞧不起中國軍隊,稱之為少爺兵。菲律賓和越南侵占了中國的南沙的部分島嶼。蘇聯在文革時期,準備對中國使用核武,隻是由於美國的幹涉,才沒有爆發戰爭。朝鮮戰爭後的幾十年來,中蘇邊境,中印邊境,中越邊境,甚至中朝邊境,都發生過多次流血衝突。緬甸,印尼,柬埔寨這樣的中小國家,都敢肆無忌憚地迫害華人華僑。
六. 找到了一個敵人來團結人民
抗美援朝的口號找到了一個頭號的美帝國主義大壞蛋,作為中國人民的共同敵人。在愛國主義的感召下,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同仇敵愾。以抗擊外來侵略者為號召,中共進行了鎮反,三反五反等運動,肅清了國內的反對勢力,震懾了搖擺觀望的中間勢力,從而穩定了中共的新生政權。但是這一條主要是對中共政權的好處。
七. 避免了台灣被中共武力統一
朝鮮戰爭的後果是避免了台灣被大陸武力統一。如果50年代中共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兩岸不知要有多少生命死於戰爭,不知要有多少家庭要失去親人。而且死的都是中國人。中共統一台灣以後,無心腹之患,會更加肆無忌憚以專製鐵腕鎮壓異見人士,壓製人民。台灣人民也要經曆更加暴虐的土改、鎮反、三反五反、反右、饑荒、四清、文革等等。台灣兩千萬人民也會經曆長達50年的痛苦和浩劫。沒有台灣後來的發展作為參照對比,中國的改革開放也會遲延很多年,也不會有台商對大陸的經濟發展帶來資金。中國的發展進步肯定遠不如今天。
八. 自朝鮮戰爭以後,中國搞世界革命成了慣性
朝鮮戰爭之後,、支援世界革命反美鬥爭成了中國國際政治和外交路線的主線。朝鮮戰爭中形成的革命輸出的慣性一直延續到七十年代。援助朝鮮、援越南、援助古巴,援巴基斯坦、援助柬埔寨紅色高棉,援助蒙古,援助阿爾巴尼亞、援助坦桑尼亞和“非洲兄弟”,這些思路都是朝鮮戰爭開的頭,埋下的伏筆。好像世界革命成了中國人的義務。毛批示對越南援助“要多少給多少”。毛澤東對胡誌明說:我們是一家子。要人給人,要物給物。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在回憶錄中說:76年訪華鄧小平告訴的李光耀:中國對越南援助了200億美元,基本上屬於無償性質的。為了援越,即使在混亂的文化大革命時期,鐵路運輸停頓,但是中國仍然保證源源不斷地向越南輸送各種軍需物資。1971年周恩來宣布:“中國人民不惜承擔最大的民族犧牲,全力支持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國戰爭”。
當時的對外聯絡部部長耿飆透露,1964-1970年,中國給了阿國90億元人民幣。1962年,阿爾巴尼亞要求中國援助糧食,當時,缺糧食的中國正從加拿大進口小麥,幾艘載滿小麥的中國輪船正在大西洋駛往中國,接到中央的命令後,立即改變航向,調頭駛向阿國的港口卸下了全部小麥。這時的中國正發生大規模的饑荒,大批的中國百姓正在餓死。
斯大林死後,毛澤東觸發了內心深處渴望充當共產陣營(馬列派)新霸主的欲望,文革中,國慶五一,報紙上總是登了一大串來朝覲的世界革命領袖名單:日共(馬列),緬共(馬列),柬共(馬列)……當然他們不是白來的,兜裏都裝著要錢要東西的清單。
這種世界革命思想當時影響非常普遍。中國方麵為支援緬甸共產黨,投入了大量的人、財、物、力。文革時雲南有很多知青受到這種世界革命的影響,認為緬甸的遊擊隊是在搞世界革命,這是中國義不容辭的“國際主義義務”。他們跑到緬甸加入緬共人民軍。在國內,他們被有關文件規定確定為“正式參加革命”。其中雲南知青羅常保升任中央警衛旅政委,蔣誌明升任東北軍區副參謀長,李自如升任中部軍區司令員,車炬升任中部軍區旅長。後來很多人又淪為毒梟。
1999年12月9日,江澤民和俄羅斯簽訂中俄邊界密約,使中國永遠喪失了約160萬平方公裏的領土。為了和俄國結盟,共同對抗美國,領土和其他主權可以割讓。這種這種土地換結盟的做法實際上還是承襲了抗美援朝的思路。這也是我們反思抗美援朝的現實意義。
九. 太子死了
朝鮮戰爭對中國人民最大的利益是戰爭中毛唯一的健康太子-毛岸英死了。看看毛晚年時江青和毛遠新的跋扈,就知道如果毛太子健在,今日中國很可能就是今日朝鮮,在偉大的慈父般的領袖-毛岸英的陽光雨露下,過著幸福的生活。
總結:
綜上所述,朝鮮戰爭對中國民族利益來說,弊多利少。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利在美國國會為反對麥克阿瑟全麵進攻中國的主張而說的一句話:“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為,這一戰略將使我們在錯誤的地方,錯誤的時間,同錯誤的敵人打一場錯誤的戰爭。”這一句話常被中國報刊斷章取義,張冠李戴地引用說成是美國對朝鮮戰爭的評價。布萊德利這裏指的是全麵進攻中國的戰爭假設。實際上“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實在是中國人應該發的感歎。
在這裏引用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的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秦人不暇自哀,而使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就交戰方來講,美國肯定是贏家,那是美國首次做世界警察,格局是今天仍在南韓駐軍(最近是核潛艇),沒有韓戰沒有這種可能。
誌願軍是付出巨大代價達到中間的目標(大體維持38線),但因此被西方隔離近30年(以中美建交為準吧)。好多小粉紅把中國80年代後的發達歸功於韓戰,實際上從政治上講,正是因為跟美國妥協才迎來了自己的發展 --- 用北韓的話,是中國修正主義。
很喜歡你寫的評論,今天看了不少,感覺你是個思辨清晰,有文史修養,特別是有自己頭腦的人。可惜國內的朋友不一定能看到你的文章。很多觀點我有同感,雖然沒有你的水平去表達。希望能不斷看到你的新作。
1950年6月27日,朝鮮戰爭爆發2天後,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解放台灣”成為不可能。
中國並不是非出兵不可。中共政治局討論時大多數人反對出兵,顯然當時不出兵是一個可行的選擇。開始毛澤東致電斯大林說中國暫不出兵,斯大林也接受了,通知北韓進行疏散和將朝鮮軍隊向北撤退打遊擊戰。毛澤東後來回憶:“事情總是這麽彎彎曲曲的。在那個時候,因為中國動動搖搖,斯大林也就泄了氣了,說算了吧!後頭不是總理去了嗎?是帶了不出兵的意見去的吧?”顯然中國不出兵朝鮮也是斯大林可以接受的選擇。
這裏簡單回答你的問題:
第一:當時已經美國放棄蔣介石,不會協防台灣,按照當時形勢,中共會很快攻占台灣。但我認為這是韓戰帶來的利處,對中國而言。
第二:至少比與金家王朝為鄰有利。
第三:中國的選擇:A,不倒向蘇聯,得到西方援助。B,倒向蘇聯,與蘇聯結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是以中國參加韓戰為條件的。
第四:艾奇遜多次申明,美不擬行使否決權,以阻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
問題的關鍵是中共奪取大陸政權的真相一直被掩蓋。
林彪的四野是中共奪取政權的關鍵力量。
中共贏得內戰勝利的原因並不複雜。
蘇共借二戰勝利之際,在東北亞扶植兩個傀儡政權,中共和北韓。之後指揮兩個傀儡政權發動韓戰。美蘇兩國解密文檔顯示韓戰中共軍人死亡近百萬。
毛是蘇共指定的頭。二戰後中共在蘇共直接指揮策劃下,從哈爾濱周邊地區召集大約70萬人,發動內戰,遼沈戰役結束四野兵力達150萬。使用蘇共提供的各種武器,包括T34坦克,所向披靡,國民黨毫無招架之力。
真實情況是,國共內戰是蘇聯人策劃指揮實施的一場侵略戰爭。
不讓中國人知道哈爾濱名字由來,及內戰和韓戰的真實信息。
雙城四野前線指揮部舊址信息一直秘而不宣,直到 2006年10月1日建成四野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
所以,中共關於成立到打敗國民黨的報道基本都是誇張虛構的。
現代哈爾濱的名字來自俄語 Харбин 哈拉賓尼, Харбина 哈拉賓娜,Харбинскаго 哈拉濱斯嘎娃,這些俄語都是一個意思 ,用在不同的情況,寫法不同。翻開哈爾濱開埠時期的俄文版1901---1906--1910年地圖,明顯注明早期哈爾濱叫 Сунгар 鬆花江市,俄語發音;鬆格裏。1903年7月14日,中東鐵路全線正式通車,同時改 Сунгар鬆花江市為 Харбин 哈拉賓尼市,即目前的哈爾濱市。
哈爾濱的名字最早見於遠郊的老香坊火車站,當時被稱為老哈爾濱 Стар Харбина(俄語譯音,斯達列 哈拉賓娜),香坊是當時的一個末等鐵路小站,現在依舊是,可見100多年前的俄文版地圖。如今哈爾濱的名字就是從這個末等小站的名字發展而來的,第二步是發展到到南崗區叫哈爾濱區(均有俄文曆史地圖為證)最後發展到全市通用哈爾濱的名字。
http://news.sohu.com/20090805/n265727014.shtml
新晚報聯合搜狐:哈爾濱籍老兵尋訪活動今啟動
http://news.my399.com/local/content/2018-09/12/content_2298368.htm
152師後代回哈“探親”
8月23日,為了能再度向釜山發動攻勢,人民軍在蘇聯又成立了第16、17坦克旅,兩旅均為單一坦克兵種部隊,人員以蘇聯教官培訓的在蘇朝鮮人後裔為主。第16旅轄坦克第41、42、43團,每團15輛T-34/85,共45輛。第17旅轄坦克45、46團,每團20輛T34/85,共40輛。這2個旅在組成後,經中國東北運抵平壤,再由平壤誓師南下,參加對釜山的攻勢。
1950年9月15日仁川登陸,美軍重型坦克投入韓戰。至10月31日,很快把約300輛T34/85坦克消滅,擊敗人民軍。
54246(朝鮮戰爭退役老兵紀念碑) = 23615(當場陣亡) + 2460(受傷救治無效死亡) + 4817(任務中失蹤被宣布死亡) + 2849(被俘後被宣布死亡) + 2833(朝鮮戰區非戰鬥死亡,如事故、車禍等) + 17672(戰區外死亡,即在朝鮮戰爭時期美軍在其他地區擔負相關任務的死亡軍人、從朝鮮戰場回國後因傷病死亡的軍人)。
美國空軍報告,軍刀機(F-86 Sabre)殺敵比率超過比1:10。軍刀機(F-86 Sabre)擊落792架米格-15和108架其它類型的飛機,被對方擊落78架。(After the war, and to the present day, the USAF reports an F-86 Sabre kill ratio in excess of 10:1, with 792 MiG-15s and 108 other aircraft shot down by Sabres, and 78 Sabres lost to enemy fire.)
其中有一段讓人淚目。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修頤和園,而日本天皇要用自己資產的10%來支援海軍,卻遭到日本海軍的反對。這樣的大清,怎麽幹得過日本呢?
如果時光能夠交錯,讓後來的誌願軍去打當年的侵華日軍,日本人不見得打得進來。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13923/202010/29986.html
毛澤東後來回憶:“事情總是這麽彎彎曲曲的。在那個時候,因為中國動動搖搖,斯大林也就泄了氣了,說算了吧!後頭不是總理去了嗎?是帶了不出兵的意見去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