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兩則關於“名校畢業”的貼子,有一點想法
(2007-08-28 01:40:27)
下一個
準確地說,我對樓蘭的那篇文章讀得比較細。
很感激她做的這些中西對比,我覺得有一個問題得好好想一下:到底什麽叫“成功”呢?為什麽側重於“功,名,利”的人生不見得是“成功”的呢?為什麽“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的人生就是“成功”的呢?
據我目前的知識,我知道在中國,千百年來中國的儒教一直在提倡人的“社會性”,即人要為社會做貢獻,人要有社會價值。這個思想根基奠定了中國教育的目標是一朝“登上龍虎榜,鳳凰池”。當然,這中間有“社會性”的思想被歪解的成份,但這並不妨礙孔子的主打思想一直被傳承:人要承擔社會責任(現在被理解成“人要承擔社會尖端責任”)。
而這個社會(尖端)責任要得到承擔,是得有資格的。沒有學曆,或學曆不夠高,不是名校,或沒有一個輝煌的過去,誰讓你去承擔這個“社會(尖端)責任”呢?
好了,現在說了,不一定非得是賴斯,不一定非得是CEO才叫成功,那能不能說,能不能對我們自己的心說,承擔起撿垃圾的社會責任,承擔起掃大街的社會責任也是“成功”的人生?
好了,如果說,一個人按他想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才叫成功,那麽如果他喜歡撿垃圾和掃大街,他檢得很愉快掃得很愉快,那麽他的人生成功了嗎?
話到這裏,不知道我把我的思路表達清楚沒有。再理一遍:我認為,所謂追求“功名利”的人生是不完美的,這種人生和追求“自由生活”的人生一樣不完美。我覺得完美的人生應該是:自由地幸福地積極地生活,並最大程度地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缺一不可。
也就是說,即使當個CEO或賴斯,也得是這個人發自內心地熱愛CEO或賴斯才行;即使掃大街,也得是他竭盡最大努力也隻能把自己的價值實現到掃大街這個程度才行。如果一個人在他的一生中不自由或是不努力,他的人生都是缺損的。
人不能因為懶惰或不進取,就可以用“功名利不一定是成功人生”來詭辯;也不能因為自己的貪婪或虛榮,就可以貶低他人“一事無成”來支撐自己虛弱的光環。
中國的儒釋道一直是不可分的三家店,儒家提倡人的社會人格,道家提倡人的自然人格。現在有些學者認為這兩家是人的兩極,認為社會人格和自然人格是不可融合的兩件事,我認為不是這樣的。佛家提倡不二法門,當學者們還認為社會人格和自然人格是“二”而不是“一”的時候,隻能說明他們還沒有參透。
這兩種人格是一致的,因為人本身就是自由的,也是社會的。每個人都打心底裏想往自由,但同時每個人都有實現自我價值的願望;所以每個人都有義務讓自己得到自由,又實現社會價值。
因為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段向宇宙借用而來的光陰,隻有這兩種人格都得到滿足,這段光陰才不算虛度。
回到教育小人的話題,我想我現在很PUSH我家小人,方法很東方,我家書架上盡是那些“過了時”的哈佛耶魯類破書,我有一點點奢望,希望他能上什麽少年班,這樣我好盡早把他推出去了省心(當然了,上不了也不能怪命運不濟,哈哈)。。。但我最希望的,是他能很ENJOY這些被PUSH的過程,更希望他能早日自動自覺地自我PUSH,這也是我對他的一切都巴不得早教的原因(教得越早,他對我的怨言越少嘛,哈哈)。
我不給他設計專業和具體的職業路線,但我希望他能盡早立誌(盡早知道自己要幹什麽,有一個願意為之奮鬥的理想);我希望他能由衷地愛自己的職業,愛自己的生活,不在乎他所從事的職業是不是熱門是不是尖端是不是領袖,隻一味地用心地專研進去,不計得失,心無雜念,就這樣愉快地度過他的一生。當然我也深信,當他進入這種狀態的時候,他已經“成功”地獲得“功名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