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付出都有收獲:)

時間在文字裏流連,人在生命裏穿梭,你在那一端起飛,我在這裏駐盼,嗬!生命的泉水,幸福的岸
正文

基督教的曆史簡單介紹

(2007-03-23 07:35:05) 下一個
基督教
Christianity(基督宗教)
Protestant(基督教新教,更正教會)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穌基督為救主的宗教。天主教、新教、東正教、基督教馬龍派統稱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又俗稱“耶穌教”),三大教派(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和基督教馬龍派的統稱一般用“基督宗教”這個詞。但在本詞條中,“基督教”指“基督宗教”,即總稱,而不是新教。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約為21.4億信徒,為擁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亞洲、非洲的信徒的發展最快。

(圖片說明: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一、曆史 (參考基督教曆史)

1. 起源

基督教發源於公元1世紀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社會,並繼承了猶太教耶和華上帝和救主彌塞亞(根據希臘文翻譯為“基督”)等概念,以及希伯萊聖經為基督教聖經舊約全書。

按照基督教經典的說法,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他30歲左右(公元一世紀30年代)開始在巴勒斯坦地區傳教。 耶穌聲稱,他的來臨不是要取代猶太人過去記載在舊約聖經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穌思想的中心,在於“盡心盡意盡力愛上帝”及“愛人如己”兩點。 耶穌出來傳道,宣講天國的福音,勸人悔改,轉離惡行。他的教訓和所行的神跡,在民眾中得到極大的回應。這使得羅馬帝政下的猶太教的祭司團大受影響,深深感到自己地位不保,所以要把他除之而後快。後來由於門徒猶大告密,羅馬帝國駐猶太的總督彼拉多將耶穌逮捕。耶穌受盡打罵侮辱,最後被釘在十字架上而死。但耶穌的心意卻是為了要贖世人的罪,甘願地流出自己的血。

依據他門徒們的見證,耶穌死後第三天從石窟墳墓中複活了。他的墳墓空了,他又多次向滿心疑惑的門徒們顯現。他們漸漸確信耶穌真的複活了,是勝過死亡的救主。在耶穌升天超離這世界的時空後,他的門徒們起來熱心宣揚耶穌的教訓,並且宣告他是複活得勝死亡的主。信徒們組成彼此相愛、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團體,就是基督教會。 耶穌複活的這一天成為後世的複活節(每年春分以後、又逢月圓的第一個星期日)。教會又定了12月25日為耶穌的生日而則成了聖誕節(耶穌出生的確實日子已不可考)。耶穌出生的那一年被後世定為公元紀年的元年(但因計算錯誤,耶穌實際出生的年份應為公元前六年或四年)。

部分非基督教信徒的史學家認為,耶穌傳達的教義更加接近猶太教,而保祿(又譯保羅,Paul)對基督教教義做了較大貢獻,使得基督教不再局限於猶太人範圍。

2. 發展

在起初的一二百年間,基督教是作為異教被政府(羅馬帝國)禁止的,基督教信徒受到迫害,甚至被處死。直到313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詔書,從而使基督教成為政府所允許的宗教。325年,尼吉亞信經在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上通過,並成為基督教的最基礎的原則,現在幾乎所有的基督教教派都接受這一原則。391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從此,基督教開始迅速發展起來。

476年,羅馬帝國在內部矛盾和外族入侵下分裂為東羅馬和西羅馬,基督教也開始分裂為東正教(自稱正教)和羅馬天主教(自稱公教),兩個教派都自稱是基督教的正統。羅馬教皇(教宗)是天主教最高領導者,而君士坦丁堡牧首則是東正教的首領。到1054年,東部教會和西部教會互相宣布把對方主教驅逐出教,標誌著天主教和東正教正式分道揚鑣,稱為基督教大分裂。

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興起,耶路撒冷落入穆斯林的控製之下。西羅馬地區的教會和國家為解放聖地耶路撒冷在1095年-1291年間先後八次十字軍東征。

16世紀,德國、瑞士、荷蘭、北歐和英國等地發生了宗教改革運動,它產生出脫離天主教會的基督教新教教會。領導人物是馬丁·路德、加爾文等人,他們建立了新教和聖公會,脫離了羅馬天主教。中國所稱的“基督教”,基本上都是這個時候產生的新教。

3. 基督教在中國的曆史 (參考中國基督教)

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基督教開始傳入中國,但當時傳入中國的是一般被認為是異端的聶思脫裏派(中國稱景教),後來在唐朝會昌五年(845年)被禁止傳播。元朝時基督教(景教和天主教)又再次傳入中國,元朝滅亡後又中斷了。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穌會派來利瑪竇,他被允許在廣東肇慶定居並傳教,成功的使天主教在中國得以立足。

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東正教開始在中國傳播。1807年,新教派遣馬禮遜來華傳教,新教也開始在中國傳播。鴉片戰爭以後,基督教以沿海通商口岸為基地迅速發展。1843年,洪秀全借助基督教的教義,自稱是耶穌的弟弟,建立“拜上帝會”,後來建立太平天國(1851年-186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天主教徒解放初約有270多萬人,到2006年約有500萬人;基督教徒解放初約有70多萬人,截至2006年,基督教信徒已超過1600萬人。

二、教義 (參看尼西亞信經)

1. 共同教義

基督是“基利斯督”的簡稱,意思是上帝差遣來的受膏者,為基督宗教對耶穌的專稱。所謂基督宗教,是信奉耶穌基督為救主的各教派的統稱。該教與佛教、伊斯蘭教並稱世界三大宗教。於公元1世紀由巴勒斯坦拿撒勒人耶穌創立。相傳他是上帝的獨生子,為聖靈感孕童貞女瑪麗婭而降生;傳說他掌握了很多神術,讓瞎子複明,跛子行走,死人複活,但是因為猶太公會不滿耶穌基督自稱為上帝的獨生子、唯一的救贖主,把他交給羅馬統治者釘死在十字架上;據傳死後第三天複活,顯現於諸位門徒,複活第40天後升天;據稱還會於世界末日再度降臨人間,拯救人類,審判世界。他的受難是12使徒中猶大的出賣造成的,受難日為星期五,最後的晚餐連耶穌有13人,所以在西方,13是人們忌諱的數字,並且與星期五一起視為凶日。

盡管有三大教派,但是基本教義都是相同的。即上帝創世說,原罪救贖說,天堂地獄說。《聖經》,由《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兩部分組成,是基督教的經典。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標誌。他們信奉的“上帝”或“天主”本體上是獨一的,但是包括聖父、聖子、聖靈(聖神)三個位格。

上帝:基督教信仰聖父、聖子、聖靈三而一的上帝。上帝是三位一體:聖父是萬有之源造物之主,聖子是太初之道而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聖靈受聖父之差遣運行於萬有之中、更受聖父及聖子之差遣而運行於教會之中。但這三者仍是同一位上帝,而非三個上帝(三位一體)。

創造:基督教認為上帝創造了宇宙(時間和空間)萬物,包括人類的始祖。

罪:亞當與夏娃在伊甸園中違逆上帝出於愛的命令,偷吃禁果,想要脫離造物主而獲得自己的智慧,從此與上帝的生命源頭隔絕,致使罪惡與魔鬼纒身,而病痛與死亡則為必然的結局。後世人皆為兩人後裔,生而難免犯同樣的罪,走上滅亡之路。

救贖:人生的希望在於信奉耶穌基督為主,因祂在十字架上的贖罪,並祂在三日後從死裏複活,使悔改相信祂的人一切的罪皆得赦免,並得到能勝過魔鬼與死亡的永遠生命。

靈魂與永生:人有靈魂,依生前行為,死後受審判,生前信仰基督者,得靠基督進入永生。怙惡不悛者,將受公義的刑罰與滅亡。世界終有毀滅的末日,但在上帝所造的新天新地中,卻是永生常存。

2. 不同教派的教義(參見基督教派)

天主教:天主教的信仰生活的核心是七項聖事,即聖洗聖事、堅振聖事、修和聖事、聖體聖事(彌撒)、婚配聖事、聖秩聖事、病人傅油聖事。在這其中,彌撒是最重要的。日常生活中,誦經也是天主教信徒經常進行的活動,這些經文大都是一些經過編排好的重要經文的連禱,例如天主經﹐宗徒信經和《玫瑰經》。

東正教:東正教派的神學和對於經卷的解釋都是遵循基督教興起初期所傳下來的典範。他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要繼續和延續基督傳給他最初使徒,以及使徒傳給早期教會僧侶的神學和信仰。從某種意義上說,東正教是最保守的基督教派。

新教:新教具有與天主教和東正教不同的教義,比如:強調“因信稱義”,即得以稱義是不需要任何善行,隻在乎信;人人皆可為祭司,因為彼得前書2:9“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隻有聖經為最高的權威,並隻承認洗禮和聖餐禮兩者為聖禮,這與天主教和東正教注重聖事(即聖禮)的傳統截然不同。

三、主要節日

基督教主要節日有聖誕節、受難節、複活節、升天節、諸聖日(萬聖節)等,天主教和東正教還有聖神降臨節、聖母升天節,命名日等節日。

聖誕節:12月25日。原為羅馬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的生日;羅馬帝國以基督宗教為國教後將此日改為紀念耶穌基督誕辰,但耶穌基督降生的真實日期無人知道。

受難日:複活節前的禮拜五,紀念耶穌基督被釘死於十字架上。

複活節:3月21日到4月25日之間,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禮拜日,紀念耶穌基督複活。

感恩節:(北美洲基督教傳統節日,而非普世基督教節日)11月的第四個禮拜四(美國),或10月的第三個禮拜六(加拿大)。

四、教堂和遺跡

1. 中國基督教文物

中國著名的天主教教堂和遺跡: 北京南堂和北堂;利馬竇墓;天津老西開教堂;上海徐家匯天主堂;上海佘山聖母大教堂;廣州聖心大教堂

中國著名東正教教堂: 哈爾濱聖索非亞教堂;上海聖母大教堂

中國著名新教教堂: 上海國際禮拜堂;上海沐恩堂;上海聖三一堂;上海景靈堂

2. 世界其他地方著名教堂

巴黎聖母院(法國巴黎),科隆大聖馬丁教堂(德國科隆),救世主大教堂(俄羅斯莫斯科),聖索非亞大教堂(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

聖經是亞伯拉罕諸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猶太教等各宗教)的宗教經典,由舊約與新約組成,舊約是猶太教的經書,新約是耶穌基督以及其使徒的言行和故事的紀錄。

舊約聖經

天主教和東正教的舊約聖經共46卷,當中包含了其他宗派劃為次經的數個書卷;基督新教的舊約聖經有39卷;而猶太教的聖經由於把多個章節較少的書卷合成一卷,總數隻有24卷。

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的數量比較一致,都有27卷。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並不承認新約聖經為正典。

聖經分舊約和新約兩大部分。舊約內有書三十九卷,新約有二十七卷,共是六十六卷。考古學證明,舊約完成於耶穌誕生前數百年至千年,例如摩西五經(《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完成於公元前1400年左右,新約則完成於公元一世紀末,所以新、舊約的寫作曆時1500年左右。

聖經中的各卷書均是獨立寫成,寫成後即在各猶太會堂及基督教堂傳讀。到了公元前250年左右,猶太大祭司以利沙從猶太十二支派中各選出六位譯經長老,聚集在亞曆山大城,將希伯來文舊約譯成當時流行的希臘文,這就是著名的七十士譯本。到公元70年,當聖城耶路撒冷將被摧毀之際,猶太人召開了高級會議,正式確立舊約正典三十九卷書。而在公元382年及公元397年的兩次著名會議上,則確立了新約正典二十七卷書的地位。

聖經的執筆者有四十幾位之多。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職業、身分也不同。有的是政治、軍事領袖,有的是君王、宰相,有的是猶太律法家,有的是醫生,還有漁夫、牧羊人和稅吏。有的寫於戰爭危難之中,有的寫於太平盛世之時;有的完成於皇宮內,有的則在牢獄或流放的島上……這些在時間上跨越了千年的作者們,並不知道這些書卷日後會被匯編成冊,成為新、舊約正典。然而,當人們把這六十六卷書匯在一處時,這些跨越六十代人寫成的作品,卻呈現出前後呼應、和諧一致、渾然一體的風貌來,彷佛有一隻無形的手,穿過千年的時光,操控著每位作者手中的筆,使這些作品,超越了作者身為“人”的有限性,成為宏篇巨著聖經中渾然天成的一部分.

目前,基督新教所使用聖經為1919年麵世的和合本聖經。和合本聖經分為文理、淺文理、官話。前兩種使用文言文,官話本使用當時的白話。聯合聖經公會在1983年決定對官話和合本作出修訂,並組織一隊聖經學者、翻譯顧問及編輯人員,開始了修訂的工作。在修訂委員會的努力下在2006年完成了新約部份的修訂。《新約全書—和合本修訂版》奉獻禮於4月24日傍晚在播道會港福堂舉行,由和合本修訂版總編輯周聯華博士證道、聖公會鄺廣傑大主教主禮。聯合聖經公會和香港聖經公會的同工以及眾多教牧同工出席。



它流傳在五大洲,分布於160個國家和地區。基督教分為三大派: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其中天主教最為重要,在基督教徒中,天主教教徒的數目占了半數以上。基督教的核心是信仰上帝。教義的主要內容包括:上帝創造天地萬物;按上帝旨意,耶穌降身人世,被釘死在十字架後,又複活升天,成為救世主(即基督);聖父、聖子、聖靈三位結成一體;人類由於亞當犯罪(原罪)和本人犯罪(本罪)而不能自救,耶穌之死擔當了罪過,信徒和靈魂得到拯救;人都要接受神的審判,善者升天堂,惡者下地獄。天主教除了上述基督教各派共有的信仰外,特別崇敬聖母瑪利亞,認為耶穌的生母瑪利亞無染原罪,信徒尊之為天主之母,歌功頌德。天主教要求信徒嚴守十誡。

  天主教教徒須堅持一生中舉行以下七種儀式:洗禮、堅振、悔罪、聖餐、婚配、終博和聖職。他們對於聖誕節、複活節、聖靈降臨節等宗教節日十分重視,每逢星期日和重大宗教節日,教徒們是一定要去教堂作彌撒的。

  基督教的曆史:

  自耶穌出生至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為止的大約500年,是早期基督教時期。
   其後,自500—1500年,基督教逐漸傳播給羅曼、凱爾特、日爾曼和斯拉夫等民族,在歐洲建立起中世紀基督教文明。但是,也是在這個時期,基督教受到嚴酷的考驗。它早期的勢力範圍巴勒斯坦、敘利亞、小亞細亞、北非乃至西班牙部分地區已經伊斯蘭化,西西裏和意大利南部也受到威脅。俄羅斯淪於蒙古可汗及突厥金帳汗的統治之下,隨之安瓦爾人、匈奴人、蒙古人、土耳其人也先後侵入西方。
   1054年,基督教分為天主教和東正教兩大派。
   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使基督教又產生了新教、安立甘宗、信義宗、歸正宗和其他各派。   19世紀是基督教傳播史上的“偉大世紀”,在這個世紀裏,基督教被傳到世界各地。

  基督教教義的形成

  基督教與猶太教的關係,從一開始就是既有繼承又有分離。在1、2世紀,羅馬統治者認為基督教無非是猶太人的教派,對基督教和猶太教一律迫害。自君士坦丁大帝定基督教為國教後,特別是從6世紀起,基督教迫害猶太教,曆次十字軍東征把猶太人與穆斯林同樣視為敵人。然而,曆代基督教神學家向猶太教聖經學家尋求指引,猶太教神秘主義也不斷對基督的神秘主義派別發揮影響。2世紀以後,基督教又從希臘文化吸取營養。一些神學家認為希臘哲學中的邏各斯就是彌賽亞,他成為肉身就是耶穌基督。柏拉圖對現實世界的唯心主義解釋,亞裏士多德關於存在和知識的論述,都滲入基督教義。基督教的一部分崇拜儀式和讚美詩也可溯源於希臘密教和神秘哲學。在基督教作為羅馬帝國國教時代,特別是4世紀未,皇帝狄奧多西登位之後,信奉異端成為應受國家製裁的犯罪行為,反對教會就是反對帝國。4—8世紀參加帝國宗教會議的主教們往往將少數持不同宗教觀點的人宣布為異端,當作國賊加以剪除。中世紀教會為了維護正統教義,根據教會法成立異端裁判所並頒發《教廷禁書目錄》。

  基督教的教義

  基督教教義中關於上帝的概念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上帝是有位格的神;
2、上帝是天地萬物的創造者;
3、上帝是曆史的主;
4、上帝要審判世人。
   關於魔鬼,基督教教義認為,魔鬼撒旦本來是上帝所造,他是上帝的對手和敵手,對抗上帝的救世計劃。從基督教會創立伊始,教會內部對於耶穌的解釋就一直莫衷一是。例如《馬可福音》說耶穌是人,他在約旦河裏受洗時,聖靈降在他身上,當時有聲音透過雲層傳來,宣布他是上帝之子。安提阿派神學家在研究基督論時,都遵循這樣一種解釋。《約翰福音》提出另外一種看法,它認為耶穌是道成肉身。按照這個說法,耶穌具有神性,並不是說他是具有天賜神力的人,他的神性乃是自先於世界存在的道一脈相承而來。亞曆山大派神學家堅持這種看法。耶穌基督宣布天國將要來臨,並開始建立天國的事業,相信耶穌斯督就必然要相信天國。基督教的末世論與《舊約》中上帝所發出的有關彌賽亞來臨的諾言有關。在耶穌出世以前,以彌賽亞為標榜的起義此起彼伏。耶穌拒絕成為政治上的彌賽亞,使盼望這種天國的民眾失望。除了這種政治性的願望以外,另一種形式的末世論不期望地上的彌賽亞,而指望上天命立的彌賽亞,這位彌賽亞將要建立的是天國而不是地上的國家。

耶穌自命為實現天國的人。對於聖母馬利亞的崇拜,在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國教,大批民眾改信基督教時開始盛行。居住在地中海和近東地區的各民族難以理解聖父的絕對權威;猶太教對上帝的概念中含有狹窄的族權觀念,基督教的早期宣傳中繼承這種觀念,它是上述各民族難以接受的。這些民族幾千年來一直在崇拜一位聖母女神,一位神聖的童貞女,這種崇拜從巴比倫和亞述的古代民間宗教一直傳到希臘文化的末期。盡管基督教的福音書的教導反對崇拜這位女神,但是,這種崇敬卻得以借崇拜馬利亞的形式表達出來;據說正是在馬利亞腹中,具有神性的道才與人性實現奇妙的結合而成為耶穌。根據基督教義,聖靈這個概念的實質是象風吹那樣自由自在,預言之靈與知識之靈不是先知或智者可以隨意左右的。聖靈的啟示,表現為先知的預言或智慧的語言,寫出來就是《聖經》。聖靈又是不斷推進教會曆史的、有創造力的革新動力。基督教關於三位一體的教義來源於早期基督教徒所經曆的特殊教義形成過程。500年通過的《亞大納西信經》對三位一體教義提出最終的明確定義。關於人,基督教教義首先認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出來的,因此在上帝彰顯自己的作為時,人必然起決定性的作用。既然人反映上帝的形象,上帝在實踐自己的計劃時就必然要求人的合作。上帝和人互相緊密依附,可以說上帝和人是互相為了對方的緣故而存在的。根據基督教教義,教會是由蒙上帝選的人組成的末世團體,聖靈澆灌於教會的生命過程中;教會由相信耶穌基督的人們組成,其中既有猶太人也有非猶太人,教會成員都是“新以色列人”,都是上帝的選民;教會是耶穌基督的身體,教會的成員都是建造教會大廈所用的“活石”。基督教教義記述在獲得各派基督教會普遍承認的《使徒信經》、《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又名《尼西亞信經》)以及《亞大納西信經》上。屬抗羅宗的多地區性教會分別製訂各自的信綱。1960年,世界基督教協進會中央委員會在蘇格蘭的聖安德魯斯城一致通過表達基督教各派共同信仰基礎的較詳細的草案:“世界基督教協進會是教會的聯誼組織,這些教會根據《聖經》相信主耶穌基督是上帝和教主,它們因而謀求實現為此共同應召的目標,以歸榮耀於上帝聖父、聖子和聖靈。
   基督教會的組織形式

  關於教會的組織,東正教和天主教都一貫實行主教製。在英格蘭,盡管經過教改運動和革命,清教徒和獨立派的反對雖然十分激烈,但是,從使徒時代一脈相承的主教製的理論和實踐都原封不動地由聖公會保存下來。瑞典國教信義會保留主教製。在德國福音會(在信仰上屬信義宗和歸正宗)主教製已在宗教改革運動時廢除。蘇格蘭長老會以及北美洲的各長老會還有許多清教派別都采用長老製,形式上類似民主共和政體。公理製強調由各個教會獨立自主地進行傳教、禮拜、管理和行政等方麵的事務。

  基督教的禮儀

  基督教的崇拜形式不一而足,個人祈禱和家庭崇拜受到重視。家庭是基督教社會的基本。集體崇拜形式和多寡因教派而異。關於聖禮,天主教規定七件聖事,即聖洗、堅振、告解、聖體、聖品、終傅和婚配。東正教聖禮也是七件。抗羅宗的古典派信義會、聖公會和歸正會隻采用兩種聖禮,即洗禮和聖餐。

  基督教在世界的傳播

  基督教傳遍全球,其傳布範圍超過任何其他宗教,在伊斯蘭教向西方衝擊之前,東方教會已大力從事傳教活動。東方教會,特別是聶斯托利派教會在3、4世紀傳入中國(稱為景教)、亞洲中部和蒙古等地。東方教會也向西擴展,遷移中的日耳曼部族在小亞細亞和拜占廷接受基督教。在北方、東北方和西北方,斯拉夫係統的不同民族也通過拜占廷教會接受基督教。傳教、開化和殖民這三種活動往往配合進行,因此,代表較先進文化的傳教士往往給許多較後進地區帶來重要變化。抗羅宗的傳教活動從一開始就受到虔敬派的一種理論的影響,這種理論認為,必須用基督福音之光去照亮“黑暗”的異教世界。在20世紀,由歐美傳教機構產生的所謂子教會,強烈要求獨立,要求基督教各派聯合。

開放分類:
天主教、基督徒、新教、東正教、基督宗教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