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大盂鼎傳奇

(2007-08-07 00:04:41) 下一個
大盂鼎 圖 網路Google所得

1.大盂鼎

2.大盂鼎銘文

大盂鼎鑄造於西周康王時期,內壁有銘文,長達291 字,為西周青銅器中所少有。 銘文大致內容為:周王告誡盂(人名),殷代因為統治者酗酒而亡,周代則忌酒而興,命令盂一定要盡力地輔佐他,繼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其書法體勢嚴謹,字形、布局都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具有端嚴凝重的藝術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3.大盂鼎銘文

  大盂鼎是周康王時,貴族 盂 鑄造的祭祀禮器。銘文計 291 字,記載康王敘述商朝的亡國,及文王、武王的立國經驗,告誡 盂 要效法先祖,忠心輔國,並賞賜香酒、命服、車馬、奴隸。 西周前期 大盂鼎

————————————————————————

大盂鼎傳奇 文
來源:上下古今
作者:樵子

清代道光年間,陝西岐山縣富豪宋金監,臨終前憤恨地向兒子丟下這樣的一句話:「誰得到這隻鼎,都沒有好結果!」

宋金監何出此言?這隻鼎究竟有什麽神秘、可怕?這還得從頭說起。

話說一個薄霧漫天的早上,陝西省岐山縣禮村有個農民,到一座山崗上翻地,翻著翻著,突然叮當一聲,翻出一個綠鏽斑斑的大銅鼎來。

消息很快在岐山縣傳開,富紳宋金監聞知,即前去以重金把它買下來。運回家裏,他命下人小心地將鼎上的鏽斑清理幹淨。

銅鼎的內壁赫然現出「周康王二十三年盂……」等字跡。宋金監知道這隻大盂鼎曆史悠久,價值連城,於是便秘藏於家裏。

不料沒過幾天,忽然有客到訪。而來的不是別人,正是岐山縣令周賡盛。初時周賡盛顯得十分熱情,向宋「噓長問短」。

其實宋金監早已察其來意。果不其然,沒拉扯上幾句,周便迫不及待地提出要宋出讓盂鼎的要求,說甚麽我們也是老交情了,老兄割愛如何?但宋金監卻死活也不答應。周賡盛最後丟下一句:「那就等著瞧吧!」,就悻悻然離去。(三之一)2007-07-27

第二天,周賡盛即派來幾個衙差,不由分說的把宋金監的兒子逮了去,給他羅織了一個販賣私鹽的罪名,將之打入大牢。

宋金監前去向周賡盛論理,周問想公了還是私了,宋問怎麽私了?周說很簡單,就以大盂鼎交換吧!

宋金監隻有這麽個兒子,隻好無奈地忍痛將大盂鼎給了他。

從此,宋金監鬱鬱成疾,一病不起。最後向兒子說了本文首段的那句話,咯出一口鮮血,便含冤噎了氣。

再說周賡盛搶得大盂鼎後,也沒高興得多久。一天,他家後院的一棵大樹突然攔腰折斷;不久其樓房又遭雷電轟了一角;令他心煩意亂而無心於公事,被革了職;最後變得窮途潦倒,隻好賣了大盂鼎以度日。

其結果如何,可想而知。

自此之後,大盂鼎「賣來倒去」,經過八代人之手,最後落到了蘇州一個叫潘祖蔭的富商家裏。

潘家獲得此鼎,有多種說法,一說是清朝大臣左宗棠為報恩所贈;還有一說是西安袁保恒所贈。總之此鼎被視為潘家的傳家之寶,供於潘家大堂。然潘家也幾乎遭到劫難。

蘇州在抗戰淪陷期間,日寇為了得到這隻大盂鼎,不斷到潘家搜查,有時一天抄家六、七次。但他們不但搜不到大盂鼎,一天,突然連潘家人也全「失蹤」了。

原來,潘家後人潘達為了保護國寶,不讓它落入敵手,他秘密地挖洞把大盂鼎埋了起來,然後全家到上海避難去了。

抗戰勝利後,他才把鼎起出來,並妥為珍藏。

上世紀五○年代初,潘達把大盂鼎無償獻給了國家,他說,國寶隻有收藏在國家博物館才最安全。(注:該大盂鼎現藏於中國曆史博物館)。

大盂鼎本稱盂鼎,冠以「大」字,是為了區別於同時期出土的小盂鼎。如今小盂鼎已亡佚,故更顯大盂鼎之珍貴。(三之二)2007-07-28

大盂鼎立耳,鼓腹,三柱足。高一百零一點九厘米,口徑七十八點四厘米,腹圍八十三厘米,重一百五十三公斤。
鼎身以夔龍紋為主要紋飾,鼎腹內壁有銘文十九行二百九十一字,記載周康王冊命貴族盂的史實──康王向盂敘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國經驗。

康王認為文王、武王得以卓越的政績立國,主要是由於其臣屬從不酗酒,每逢祭祀,都認真恭敬;而商紂王的亡國教訓,就在於沉迷於酒色。告誡盂要效法祖先,忠心輔佐王室。並贈盂命服、車馬、酒與幫司、人鬲等。

盂在銘文中,說明製作此鼎是為了祭祀其祖父南公。

大盂鼎銘文是史學家研究周代分封製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向為史學家所重視。

大盂鼎的銘文又是金文長篇大作,字體隨字構形,大小參差,各有意趣;章法有行有列,氣息貫通,和諧自若,斐然成章,堪稱為金文書法佳作、藝林瑰寶,故又為金石書法家所珍視。。(三之三)2007-07-29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