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古史的"五帝"與"六帝" ——討論之二
(2007-08-02 23:25:11)
下一個
中國上古史的五帝與六帝 ——討論之一 -
——————
《國際儒學研究》第12輯論文
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引發‘六帝‘臆說
作者:黃君良
我們在傳統的文獻中經常能看見五帝這個名稱,但在荊門郭店出土的一篇被命名為《唐虞之道》的竹簡文獻中卻出現有六帝一詞,這可以說是首見。
可惜的是,《唐虞之道》一文對六帝並無進一步解釋,由於史料缺乏,我們難以替六帝下一個精確的結論,不過,這給予我們對古帝譜係的形成創造了一個頗為廣闊的思考空間。
現時所見已有學者對六帝做出了解釋,例如:
鄧建鵬先生認為六帝是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和禹①;
周鳳五先生則根據鄭玄的意見認為軒轅、少昊、高陽、高辛、陶唐和有虞是六帝。②
鄧先生根據的是《孔子家語·五帝德》,他認為:雖篇名冠以\'五帝\',文中卻闡述六位古帝功德,他在五帝之後加上禹成六帝說。鄧先生的意見有兩點是值得討論的。?
第一,如果我們將《孔子家語》的〈五帝德〉與《大戴禮記》的〈五帝德〉相比較,就會發現兩者的文字大體相同,《孔子家語》的〈五帝德〉是據《大戴禮記》的〈五帝德〉修改而成,認為《孔子家語·五帝德》另有傳統似乎還缺乏有力的證明。
故此,要考察六帝的組合,倒不如由屬於《禮古文記》的〈五帝德〉和〈帝係〉入手。
司馬遷說: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係姓〉,儒者或不傳,由此可知,〈五帝德〉和〈帝係〉在漢初已鮮人傳習,幾成絕學。
司馬貞的解釋是:以兩者皆非正經,故漢時儒者以為非聖人之言,故多不傳學。(〈五帝本紀〉索隱)
《大戴禮記》所載〈五帝德〉和〈帝係〉屬於先秦的《禮古文記》,非正經、非聖人之言似乎缺乏說服力。司馬遷是讀過有關帝王譜牒的不同著作,他說:餘讀牒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稽其曆譜牒終始五德之傳,古文鹹不同,乖異。(《史記·三代世表》)
所謂的古文就是指〈五帝德〉及〈帝係〉,故此,除此兩文外,秦前還有多種關於帝王譜牒的著作流傳,由於思想駁雜不純,故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甚至漢初的薦紳先生已難言之了。
?
〈五帝德〉和〈帝係〉屬於先秦譜牒之學,這門學問有悠長的曆史傳統,曾為周王室和各諸侯國史官所掌握,這種稱之為係世或世的就是指帝王諸侯譜牒之學。
《周禮》載小史負責製定諸侯國的譜係以分清昭穆;瞽蒙諷誦詩及係世。而且,此門學問是教育諸侯世子的教學內容。③
《漢書·藝文誌·六藝略》有《世本》十五篇屬《春秋》類,班固注雲:古史官記黃帝以來訖春秋時諸侯大夫。
故此,係世是一門官方的學術,為諸侯貴族所重視。
自春秋以來,周室禮製崩壞,諸侯僭越,不守禮法,官方的學術流入民間,這正如孔子所說的禮失求諸野。
帝王譜牒作為一種專門的官方知識流入儒生之手,此門學問曾傳習於戰國儒士之間,甚至有儒生專長於此,隻不過在戰國末葉此學漸趨式微、無人問津而已。
《唐虞之道》是一篇論述禮讓的文獻,文章的理論完備,該是一種成熟的思想體係。
文中談唐堯、虞舜,更提出六帝之名。
看來,《唐虞之道》的作者相信是一位研究上古帝王係世譜牒的學者。
郭店一號楚墓的墓主如果曾是楚國某一太子的老師的話,這位東宮之師很可能是熟識係世這門學問的學者。
《唐虞之道》相信是儒家係世學問的一支,東宮之師珍愛這一篇文獻而隨他入葬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第二,雖然禹的功德被春秋、戰國人稱頌不絕,但將夏禹列入六帝的行列,似乎違反了禪讓的精神。
司馬遷據〈五帝德〉和〈帝係〉作〈五帝本紀〉。
在〈五帝本紀〉中,司馬遷並沒有詳述禹的事跡,他將有關禹的曆史放於〈夏本紀〉中。
明顯,在司馬遷的意識中,有夏一代與夏前五帝是不同的曆史階段。舜禪讓給禹,不僅因為禹是一位治洪水的大英雄而且 他是一位賢君, 孔子和孟子對他都推崇備至,禹是禪讓傳說的尾巴,在述說古五帝捎上他也是很自然的事。
不過,我們的問題是,既然禹功德如此隆盛,那為什麽在〈五帝德〉中他未被編入五帝的行列當中或者幹脆成為六帝呢?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幾種五帝的組合中沒 有一種包括禹的④。原因是禹開了父傳子繼的傳統,尊賢禪讓的精神自帝禹開始斷絕了。
《唐虞之道》雲:禪而不傳義恒[絕, 夏]始也⑤,如果李零先生所補的文字不錯的話,這裏的意思是很清楚的,禪讓而不傳帝位,這(禪讓)傳統永遠斷絕,是從夏朝開始 。
《唐虞之道》褒揚禪而不傳的德行更謂六帝興於古,皆由此也,顯然,開父傳子繼的夏禹並不能是講求禪讓精神的六帝的其中一位。
既然六帝並不包括禹在內,那麽,六帝的人選當另有說法。
周鳳五先生引鄭玄的觀點:三皇三而五帝六,由此推斷五帝六 的六帝就是《唐虞之道》中的六帝。
鄭玄所稱的五帝六正道出了六帝的說法久已失傳,但六帝之名卻殘流下來而令人產生迷惑不解的現象。⑥,六帝是指: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和舜。六帝該在戰國中、末葉被刪去了少昊成為五帝而流傳下來。?
一、少昊為六帝成員的猜測?
鄭玄所講五帝六的六帝就是《大戴禮記·五帝德》中的五帝加上少昊。
有關少昊的資料在先秦典籍中並不少見,而且他的地位也頗為重要。
首先,少昊是郯國的先祖,有一次郯君訪問魯國,昭子問少昊氏為何以鳥名官。孔子得知郯君到訪也要登門求教。
第二,據《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少昊有四子:重、該、修和熙。重為句芒主木;該為蓐收主金;修和熙為玄冥主水,與顓頊之子犁為祝融主火、共工氏之子句龍為後土主土成五行之官、為社稷五祀。
第三,《左傳·昭公十七年》列舉了黃帝、炎帝、共工、大昊和少昊五帝,他們各有祥瑞分別是:雲、火、水、龍和鳥。此五帝即是春秋時秦所祭祀的五色帝。⑦
由以上的材料看來,少昊在春秋時期的文化上已擁有相當的地位和影響力,少昊與黃帝、顓頊、帝嚳、堯和舜合稱為六帝應該說是實至名歸。?
顧頡剛先生曾關注到少昊的問題,他認為劉歆等人在《國語》中杜撰出顓頊受帝位於少昊一段並竄改《太史公自序》文字。
他說:他們既經請了少昊插入五帝的組合裏而有成為\'六帝\'的趨勢⑧,顧先生能看到五帝插入少昊有成六帝的傾向是個很獨到的意見,不過,如果他能看見《唐虞之道》這篇文獻,也許他會重新考慮這個問題。
六帝的組合是戰國早期儒生編製出來的,並非劉歆所作偽。
問題是為什麽會出現六帝這個組合?六帝與唐、虞兩代究竟有什麽關係?為什麽六帝成了五帝?
我懷疑六帝與《唐虞之道》是出於一個在戰國初年傳習帝王譜牒的儒學分支,他們編製古帝王譜係,在虞舜之前增加一個唐大概也是他們的創造。
這些儒生製定自唐、虞以來曆代的禘、郊、祖、宗祭祀,六帝的組合相信就是按唐、虞兩代的四祀編製出來的。
《國語·魯語》有一段很有啟發性的話,我們從中可以發現一點端倪。?
展禽曰:……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帝嚳能序三辰以固民,堯能單均刑法以儀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鯀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鯀之功,契為司徒而民輯,冥勤其官而水死,湯以寬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穀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穢。故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後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展禽解釋上古統治者之所以被後人尊崇、祭祀是由於他們的治績超卓,功德流播後世的緣故。他列舉了五條標準說明統治者如何才能得到後人的祭祀,這五條標準是: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
據此,黃帝、顓頊、帝嚳和堯屬於法施於民一類的君主;舜、冥和稷屬於以死勤事一類;湯和武王屬於以勞定國一類;鯀和禹則屬於禦大災、捍大患一類。
由於虞、夏、商、周每朝君主所祭祀的對象不同,所以禘、祖、郊、宗的組合也有異。
從以上的一段文字看來,
虞和夏均以黃帝為始祖,故祀黃帝;
舜、禹都是由顓頊繁衍出來的兩脈分支,故祖祀顓頊。
虞舜受位於堯,故郊祭堯而宗祭舜;
鯀為禹父,雖然沒有為帝但曾治洪水,故夏郊祭鯀而宗祭禹。
虞舜封契於商,故商人禘祭舜而祖祭契,冥為司空有功於天下故配天享郊祭。
湯推翻夏桀改朝換代,故享宗祭。
周人禘祀其先祖帝嚳,郊祭後稷,祖祭文王而宗祭武王。
從這四朝四祀的組合中,我們發現有兩個共通點:
一 每朝禘和祖祭的對象都是該代有大功德的始祖或先君;
二 虞、夏、商、周四朝宗祭的對象是該代承天命登帝位的君王。
展禽這段話很重要,成為了後世追溯上古祭禮的寶貴文獻。漢儒編寫〈祭法〉就是依據〈魯語〉推演而成。?
二、唐堯四祀的譜係?
展禽說堯能單均刑法以儀民但沒有提及堯的祭祀,展禽說四祀隻從有虞氏談起。
《禮記·祭法》雲: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變也。七代之所更立者,禘、郊、宗、祖,其餘不變也。
鄭玄解五代為黃帝、堯、禹、湯、周;
孔穎達謂七代指從黃帝正名百物以來至堯、舜、禹、湯及周。
孫希旦則解釋為:自黃帝以至於周,黃帝為立法之祖,曆顓頊、帝嚳、唐、虞、三代為七代,專數唐、虞、三代為五代。
〈祭法〉是漢儒綴輯而成的作品,五代、七代之稱也許是漢儒的創造,但遠古帝王四祀的配祭大概是戰國儒生的言論。
這段話雖多是漢人的意見,但有兩個觀點值得注意:
一 無論五代或七代堯都在其中,堯是一個代;
二 四祀由黃帝建立,後世四祀的配祭不一,禘、郊、宗、祖並非始於虞。
〈魯語〉言虞、夏、商、周各為一代,沒有說堯的四祀又沒有稱堯為一代,這意味著在春秋時堯與舜同屬於虞代,未有分家,故隻述舜的四祀而已。
堯、舜分屬唐、虞兩代當出現於戰國早期。?
堯、舜既分為兩代,他們應該各有自己的四祀。
從現存的資料看,關於堯的祭祖活動還是有片言隻字的記載的。
《尚書·舜典》提到堯受終於文祖、格於藝祖,司馬遷認為文祖即太祖。藝與文意義相近,故曆來稱藝祖即文祖。
司馬遷在《五帝 本紀》中作了些微增益,謂:至於祖禰廟。
何休解釋為:生曰父,死曰考,廟曰禰。司馬遷在祖廟後增補考廟,讓我們知道堯時重祖、考之祭。
《禮記·郊特牲》雲:卜郊,受命於祖廟,作龜於禰宮,尊祖親考之義也,郊祀前占卜問於祖考之廟以示慎重和敬親。
戰國早期的儒生大概會接觸到比我們更多的材料,替堯製定四祀並非是完全麵壁虛構。
此外,東周以後,諸侯各國之間出現了一種新的趨勢。
一方麵是僭越行為,諸侯行天子祭祀,最突出的不外禘和郊兩大祭禮。《左傳》多載魯君行禘、郊之祀;秦襄公、文公郊祭白帝;晉平公有疾郊祀鯀(《國語·晉語》),這些都是諸侯企圖擺脫禮法的約束和破壞君臣名分的行為。
另一方麵,在王綱鬆弛瓦解的過程中,公室與諸侯在此消彼長的趨勢下,諸侯國內部卻加強祭先祀祖的意識,目的是鞏固統治階層的內部團結和培養人民的凝聚力。
楚昭王問觀射父關於祭祀的問題,觀射父將祭祀提升到治國安民的層次去談,他說:祀所以昭孝息民、撫國家、定百姓也,不可以已。更謂:上所以教民虔也,下所以昭事上也。天子禘郊之事,必自射其牲,王後必自舂其粢;諸侯宗廟之事,必自射牛、刲羊、擊豕,夫人必自舂其盛。(《國語·楚語》)
在這種通過祖先祭祀來增強士大夫和人民親和力的潮流的激蕩下,戰國早期儒生按虞、夏、商、周四祀的配祭來上推堯的四祀以建立唐堯的神廟譜係是十分可能的。
據我的假設,戰國儒生大概認為堯的禘和祖祀分別是黃帝和少昊⑨,宗祀的對象是堯本人,而郊祀的對象是堯的父親帝嚳。 堯屬於黃帝之子玄囂(少昊)一脈,玄囂之孫是帝嚳、曾孫就是堯。
五代四祀的配祭祖先可列表如下:
禘祀 祖祀 郊祀 宗祀
唐 黃帝 少昊 帝嚳 堯
虞① 黃帝 顓頊 堯 舜
夏 黃帝 顓頊 鯀 禹
商 帝嚳 契 冥 湯
周 帝嚳 文王 稷 武王
① 虞:《禮記·祭法》改〈魯語〉文,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童書業解釋:有虞氏到舜已絕,那麽那裏還有有虞氏來宗舜呢?所以他們在這個有虞氏的祭典中把舜除去,添上一個嚳,叫有虞氏去郊他,又把堯降做宗……(見《帝堯陶唐氏名號溯源》《古史辨》第七冊下編,第16頁),童先生的解釋很合情理,但展禽所說的還涉及夏商周三代,三代所宗的禹、湯和武王都是開國君主,為了整齊劃一,故有虞氏所宗的是舜。我據此將唐的宗祀定為堯。
如果以上的推論沒有錯,那麽六帝就是指唐堯、虞舜兩帝四祀的先祖: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和舜。鄭玄所謂的五帝六就是六帝說的殘跡。
三、唐虞分家的政治意圖?
在春秋時代,虞、夏、商、周連稱,唐並不在其內,《禮記》諸篇談祭禮多稱虞、夏、商或虞、夏、商、周⑩。
陶唐或唐是虞時的古國名稱據說與堯沒有關係,唐成為堯的朝代並與虞連稱相信不會早於戰國。11,
童書業先生認為堯和舜都是虞的帝,《國語·魯語》展禽並沒有說虞前有一個唐,稱舜為有虞氏,沒有明言堯歸於那一個朝代。
《國語·鄭語》史伯論興衰亦虞、夏、商、周連稱,史伯提及堯隻說:伯夷能禮於神以佐堯者也。
在《國語·周語》更直言?quot;其在有虞,有崇伯鯀,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堯用殛之於羽山。堯在有虞時殛鯀於羽山,明顯堯是虞的帝了。
而唐虞連稱最早見於《論語·泰伯》和《孟子·萬章》。
〈泰伯篇〉:唐虞之際曆來都有學者懷疑是後人附入。12
郭店《唐虞之道》一文出土無疑支持了唐虞連稱出現於戰國中期的說法,可能時間比孟子還要早些。這裏隱含著一個訊息,就是創造了唐並與虞合並連稱的人與傳《唐虞之道》的儒生應該有著某種密切的關係。?
唐與虞既成了兩個朝代,那麽有關兩朝的曆史和傳承定會有人重新整合。
《唐虞之道》的作者既然提及六帝,六帝與唐、虞兩朝又必然產生某種聯係。
既然虞有禘、祖、郊、宗四祀,於是戰國儒生又據此依樣畫葫蘆做出唐的四祀。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和舜就是唐、虞兩代被祭祀的帝王。
故此,傳《唐虞之道》的儒生是熟識古帝係傳說的,他們編製六帝說,鼓吹堯舜禪讓之道。
《唐虞之道》講唐虞禪讓的理想製度,唐與虞兩代分立,這意味著朝代更替,政權轉移以尊德尚賢的精神下過度,社會穩定、人民安樂。
戰國儒生構築和美化這兩個烏托邦式的朝代,除了具反戰、反暴政的意義外,宣揚唐虞之道還有一個美麗的政治目的就是期待將緬邈的堯舜治世帶回現實人間。他們築起先帝的神殿、披著神聖的祭衣,借助古帝神靈的旗幟來推動尚賢的政治主張。
換句話說,六帝崇拜與《唐虞之道》是一種具有濃厚理想主義色彩的政治學說。要追溯這種思想的根源,就正如童書業先生所說,堯舜分成兩家是墨家尚賢說的傑作,堯舜禪讓說經墨家的鼓吹,漸漸成熟,流入了儒家的學說中,儒家本來是富於整齊增飾故事的本領的,他們添出舜禹禪讓的故事來,於是堯舜禹成為禪讓故事中的三尊偶像。13 童先生的論斷準確,對我們理解《唐虞之道》一文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古人重祭天,認為天是萬物的根源,就像先祖是人類的根源一樣。
故此,古人祭天必定配一個有功德的先祖。
郊祭是天子祭天配祖的一種隆重的祭禮。
《禮記》有〈郊特牲〉、
《漢書》 有〈郊祀誌〉,其意義都在於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郊特牲〉)。
展禽指禹郊鯀,舜郊堯。鯀治洪水九年而失敗,舜殛鯀於羽山, 雖然如此,禹還是郊祭其父。郊祀的本意是反始,祭父是無可厚非的,不過,禹的四祀排斥了帝嚳、堯和舜,似乎為古史築起了一條分水嶺。
鄭玄看出了這層意思,他說:有虞氏以上尚德,禘、郊、祖、宗配用有德者而已。自夏已下稍用其姓氏之先後之次。(〈祭法〉鄭注)
鄭玄將遠古曆史劃分成兩階段:一是虞之前,尚德;另一是虞之後,重親。這很有點《唐虞之道》的味道。
鄭玄依據的是漢人〈祭法〉所改的四祀配搭,〈魯語〉中有虞氏郊祭的是堯而不是帝嚳。
實際上,〈祭法〉所改舜郊帝嚳、宗堯是兼重堯、舜兩支的祖先祭祀;而〈魯語〉祖專顓頊、郊堯、宗舜隻強調舜一支的祖先祭祀。
《唐虞之道》所表現的思想形態大概有調和尚德及重親的矛盾。舜的孝、悌德行和舉賢行為就是融合兩者最完美的典範。?
四、禪讓思想的矛盾
? 《唐虞之道》的尚賢禪讓思想改造了古帝譜係裏頭血脈傳承關係的真實麵貌。
舜郊堯是因為堯舜本是同姓,遠祖都是黃帝。舜出自顓頊曆五代而成帝,虞舜可說是個沒落的王族。14
堯讓舜攝政受終於文祖,堯死舜服三年喪,之後舜格於文祖。鄭玄雲:複至文祖廟告。
這裏的文祖是堯的文祖,同姓於宗廟,同宗於祖廟,同族於禰廟(《左傳·襄公十二年》),可見堯、舜是同祖同宗。②(〈五帝本紀〉雲: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而堯繼長兄帝摯有天下17,祭祀其父帝嚳乃天經地義。
舜、禹同出於顓頊,〈五帝本紀〉所記帝係傳承紊亂,按〈本紀〉禹跟堯該是同輩,舜是禹的第四代孫,禹反受其四代孫禪位顯然 是荒謬。
不過,舜與禹是同族應該是沒有問題。從以上的分析看來,堯舜禹的禪讓亦隻能說是同姓親族裏頭的尚賢尚德行為罷了。
祭祀是有昭顯血源、尊卑、親疏的作用18;
禪是指堯舜授天下於賢人而不授親子。禪讓的結果就成了統治者一代而終,打破世襲和血緣政治,如是,每代新君主又必建立自己的祭祀譜係。一代而終又何來辨親疏、序昭穆呢?最後隻成了後代當政者高舉尊賢的政治口號。19
禹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凡樹立了祭祀譜係就容易形成家天下的局麵,帝位不再傳賢而授子。
舜倒是一個曠古絕世的例外,他並沒有像禹一樣郊其父,隻如孟子所說: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萬章上〉)而已。
對於他的弟弟象,舜封之於有庳,派官吏管理政和賦,不讓象插手政治,目的亦隻是親之,欲其貴;愛之,欲其富也而已。舜出身於平民,最後還政於賢,所以他才是《唐虞之道》一文的主角。
舜在位郊堯,但如何處理他父親的祭祀問題,我們還是沒有一點兒頭緒。
五、為田氏主政而呐喊?
《唐虞之道》所代表的思想當產生於戰國初期。韓、趙、魏分晉後,諸侯之間出現了一種革新的氣象。
魏文侯在三晉中是最早倡導改革的君主,他任李悝為相,鼓勵農業生產,推行法治、廢除世卿世祿,使魏國很快地強盛起來。
趙烈侯任公仲連、牛畜、荀欣、徐越等用事,選練舉賢,任官使能、節財儉用,察度功德(《史記·趙世家》)。
楚悼王則起用吳起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史記·吳起傳》),使 楚國強大,威脅中原諸侯。
在這股改革思潮的推動下,主張禪讓一派的儒生援引古代聖王治國的事跡企圖通過上德授賢重現太平盛世。
戰國時代新的政治局麵已經形成,這一派儒生並不是走提倡法治、開發經濟和強化軍事的路子,他們向唐堯、虞舜身上投射一種烏托邦式的政治理想。
如果我們剝開禪讓的外衣,《唐虞之道》所主張的有兩種思想:
首先承認異姓取得政權並進行統治,讓德是政權順利轉移的手段;
其次反對世官世祿,主張唯才是用。
若要論證異姓取得政權的合理和合法性,禪讓倒是一個堂皇而且方便的例子。賢能成為獲得政權的最高標準,尊賢讓能的尊與讓成為了統治者必須具備的胸懷和修養,這是使政權能和平、順利轉移的惟一保障,血統已不再重要。?
《唐虞之道》稱舜能孝、弟和慈,反映在施政上則能養老、事長和為民主。養老、事長、為民主三者含有民本思想的因素,這也是統治者能稱得上賢明、惠民的標誌。
晏嬰在談到齊國末世的情況時,他說:民參其力,二入於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凍餒。國之諸市,履賤踴貴。齊國的老百姓已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與齊君的貪婪殘暴相比,田氏卻處處積極收買人心,多貸小還,體恤人民疾苦,結果齊民其愛之如父母,而歸之如流水。當時齊人更有歌謠稱頌田常謂:嫗乎采芑,歸乎田成子。田氏之得人民愛戴也使齊魯的儒生對齊國產生了政治的憧憬。
田氏是虞舜之後,武王克殷後封媯滿於陳以續帝舜的祭祀。陳宣公二十一年(672B.C.)陳完奔齊,當時是齊桓公的第十四年。陳氏經過二百年在齊國落地生根,田乞於悼公時(488B.C.)始專斷齊政,而田和終於康公十九年(386B.C.)篡齊被周冊立為諸侯。
《唐虞之道》的思想是齊魯儒生15、梁鱣、後處和步叔乘六人。此六人的後學弟子是否與《唐虞之道》有關,我們不得而知。
最使人感興趣的是宰我。據〈弟子列傳〉的記載宰我為臨淄大夫,與田常作亂,以夷其族,孔子恥之。索隱疑宰我為子我之誤,查〈田敬仲完世家〉並無宰我與田常作亂的記載,宰我與子我易混淆,司馬貞的懷疑是有道理的。不過,仍有地方未清晰,子我非孔子之徒,春秋末葉亂臣賊子很多,為何孔子專言為子恥之。故此,我還是保持著存疑的態度,沒有完全否定了這條材料。
〈五帝德〉載宰我問五帝,所記甚詳,宰我與古帝係的知識必定有著密切的關係。另外,宰我稱: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公孫醜上〉)他以堯舜比孔子。
宰我與田常作亂,這跟《唐虞之道》要為虞舜後裔田氏篡齊做輿論不謀而合,傳《唐虞之道》這派思想的就可能是宰我的門徒後學。
故此,上述解釋姑且聊備一說。)為虞舜後代田氏篡齊作理論鼓吹。他們將堯舜禪讓的理想寄托在田氏身上,田氏之前既已有趙、魏、韓分晉,而今田氏代齊而治則尊賢讓德可推廣到天下去,這正是《唐虞之道》所倡:授賢則民興效而化乎道。
孔孟是很看重齊地作為推 行仁政王道的起步點的。
孔子說: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雍也〉);
孟子亦言齊是推行王道最佳的地方,他說:夏後、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裏者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公孫醜上〉)齊國的強盛無論在經濟、領土和人口三方麵都會成為尊賢讓德思想滋長孕育的有利的物質條件。?
在春秋末葉,田氏代齊的說法已經流傳很廣,這些輿論早已為篡齊埋下了伏筆。晏嬰稱田氏入主齊政的局麵已是呼之欲出,他說:欲無獲民,將焉辟之?箕伯、直柄、虞遂、伯戲, 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齊矣。(《左傳·昭公三年》)
箕伯、直柄、虞遂和伯戲都是陳氏的祖先,胡公是始封於陳的君主,而大姬是胡公妻,周武王元女。晏嬰意謂陳氏祖先的神靈已在齊保佑田氏的事業。
此外,我們還可以多舉一個例子。
在楚滅陳的時候,晉侯問史趙陳國 是否就此滅亡呢?史趙說:臣聞盛德必百世紀,虞之世數未也,繼守將在齊,其兆既存矣。(〈昭公八年〉)
史趙的話與晏嬰相類,他多了一層意思是田氏繼先祖虞舜治齊是命數使然。這兩番話可能對主張唐虞之道的儒生曾產生過某些影響,
一 施政惠民能得民心,得民心是得國的前提;
二 虞舜的功德很大必定流澤後裔,16田氏繼舜成侯治齊是理所當然。
實際上,這些評論已為《唐虞之道》奠定了一個理論的框架。當齊魯的儒生在這個框架內填入了禪讓、孝敬的內容,《唐虞之道》所反映的思想就此而誕生。?
六、為何六帝成了五帝
關於六帝為何發展成五帝,大概這跟少昊曾經是否為帝有關。
〈五帝德〉和〈五帝本紀〉少昊不在五帝之列。
從現存的材料看,有說少昊曾立為帝的,《左傳·昭公十七年》載我 高祖少昊摯之立也、《國語·楚語》謂: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亂德、《世本》謂:少昊黃帝之子,名契,字清陽。黃帝沒,契立王以金德,號曰金天氏。(秦嘉謨輯補本)、宋忠曰:太史公書,玄囂青陽是為少昊。繼黃帝立者而史不敘,蓋少昊金德王,非五運之次,故敘五帝不數之也。《竹書紀年》則持兩說:或曰名清,不居帝位,帥鳥師,居西方,以鳥紀官。
少昊為帝春秋時已有此說,大概戰國研究帝係的學者刪去了少昊為帝的說法。
司馬遷據〈五帝德〉及〈帝係〉作〈五帝本紀〉,他認為: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五帝德〉及〈帝係〉出於《禮古文記》,所謂的古文就是指這兩篇文獻。
比之於其他譜牒著作,司馬遷以古文為可信,一是古帝久遠,年數不可信;二以五德傳次相承牽合古帝世係 亦不可信。
〈五帝德〉及〈帝係〉是先秦多種帝王譜牒的其中一種,它們代表了不同意少昊曾立為帝的學說。司馬遷以古文為撰寫〈五帝本紀〉的藍本是一種史家嚴謹的態度。至於為什麽六成為了五,大概這還應該與終始五德思想流行有關。
?? 結 論?
《唐虞之道》是一篇失而複得的文獻,它所代表的思想相信在戰國早、中期流傳,但影響力不甚深遠。
隨著戰國局勢的惡化,兼並戰爭的激烈,諸侯各國社會的動蕩,這種思想逐漸湮滅無聞。傳統的文獻沒有留下它什麽遺跡。
《唐虞之道》所反映的思想應該把它放於田氏篡齊的曆史背景上考察,這一派儒生將希望寄托在虞舜賢帝的後裔田氏身上。他們繼承了孔子發揚堯舜聖德的傳統和任賢選能的政治主張,借助春秋時期為人所信奉的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孫未嚐不章的思想作為其政治內涵的理論支柱。
《唐虞之道》除了是一篇具有濃厚理想主義色彩的政治文獻外,它應該還跟古帝譜係有密切關係。
六帝的組合該是戰國早期儒生編製出來的,他們據虞、夏、商、周四代地禘、郊、祖、宗的祭祀對象推演出唐堯的四祀。
換句話說,六帝就是指唐、虞兩代四祀的六位祖先。
古六帝代表了中國古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具有偉大功德的名帝為後世所祭祀。
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和舜六人都是治績超卓,功德高尚的帝王,這一派的儒生構架古帝王體係為他們的政治學說建立堅實的論證支柱。
如果《唐虞之道》與古帝譜係有關係,那麽,它必然與後來的〈五帝德〉及〈帝係〉有著密切的繼承關係。
倘若宰我的確是《唐虞之道》的思想源頭,那麽,〈五帝德〉及〈帝係〉就是宰我後學上承《唐虞之道》的六帝譜係發展出來的學術 成果。
①(鄧建鵬:《唐虞之道六帝新釋》,《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79 頁,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②(鄭注《中候敕省圖》,以伏犧、女媧、神農三代為三皇;以軒轅、少昊、高陽、高辛、陶唐、有虞六代為五帝。德合北辰者皆稱皇,感五帝座星者皆稱帝,故三皇三而五帝六也。見周鳳五:《郭店楚墓竹簡 〈唐虞之道〉新? 》,《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本,第三分,747頁。另李零謂:疑指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帝嚳之屬。見《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499頁。)
③(《國語·楚語》載:莊王使士傅大子箴,辭。王卒使傅之,問於申叔時。申叔時曰:\'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抑惡,以戒勸之。教之世而為之昭明 德而廢幽昏焉,以休懼其動。世屬曆史著作,有鏡鑒作用。)
④(劉起釺歸納出六種五帝說,見《古史續辨》,第97至103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⑤(本文引用《唐虞之道》原文采用李零先生的整理本,[]括號內的文字是李零所補。見《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498頁。)
⑥(楊寬認為:劉歆既造大皞即伏羲,炎帝即神農之說,伏羲神農固可納入三皇中,是東係之五帝說可以取說,惟少皞則苦於無所安放也。東漢大儒鄭玄欲兩全其美,不忍割愛,於是創五帝六人之說,以少皞插入西係之五帝說中。六帝一詞既曾出現於戰國中葉,那麽,鄭玄造六帝說這個提法自然不能成立(如果《唐虞之道》的六帝是鄭玄所列的六帝的話)。《唐虞之道》的六帝說的形成當另有傳統。見《古史辨》第七冊上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65頁。)秦人已不知六帝②(司馬遷稱:始皇自以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王綰、李斯、趙嬰等與始皇議功德於海上亦稱五帝三王。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⑦(《史紀·封禪書》載秦襄公祀白帝,宣公祀青帝,靈公祀黃、炎兩帝,亦見《漢書·郊祀誌》。唯黑帝未見記載,〈封禪書〉謂漢高祖入關問秦祀何帝。時人回答:祀白、青、黃、赤四帝,於是高祖立黑帝。五色帝之祀在戰國末葉應該相當盛行,《周禮·大宗伯·小宗伯》、《禮記·曲禮下》均有五祀之說,鄭玄曰:此五祀者,五官之神,在四郊。四時迎五行之氣於四郊而祭五德之帝亦食此神焉?quot;《呂氏春秋》、《禮記·月令》均以五帝配五色。《史記·秦本紀》雲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秦人既為顓頊之後,而始皇尚水、尚黑,當有黑帝之祀。)秦祭白帝、青帝、黃帝和炎帝,白帝就是少昊。秦襄公作西畤祀白帝而秦文公立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秦祭白帝有兩個原因:一白帝金德主西方,襄公以為秦地在 西彌魃訇恢?瘢歡?厝宋?х鎦?螅? 韭碚晡劍按《左傳》,郯國少昊之後,而嬴姓蓋其族也,則秦趙宜祖少昊氏(〈秦本紀〉索隱)。白帝之祀曾在戰國時流行於秦地。此係統的五帝以後受五行學說的影響發展成 月令五帝。(五色帝中共工被改為顓頊,原因是共工與顓頊都是以水為祥瑞,後人將黃帝之孫高陽即顓頊代替共工。)
⑧(見《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第三冊,第417頁,中華書局,1996 年。)
⑨(孫希旦認為文祖、藝祖是指顓頊,言《大戴禮》未可據。按《五帝本紀》黃帝子玄囂和昌意開兩脈帝王係統,一脈是玄囂、帝嚳和堯;另一脈是昌意之子顓頊、舜和禹。舜和禹祖顓頊是對的,因為他們的祖是顓頊。堯當祖祀顓頊父輩,昌意和玄囂即少昊是平輩。)⑩(《禮記》〈明堂位〉述有虞氏、夏後氏、殷、周四代之禮;〈表記〉論虞、夏、商、周之道;〈郊特牲〉說夏、殷、周之祀;〈祭義〉言夏後氏、殷、周郊祀之時等。《大戴禮記》有〈 笛雜蕁⑾摹⑸獺⒅ 苤蹋磧小從荽韉隆笛雜葜掄 。
11. (童書業認為《左傳》所載有關陶唐或陶唐氏多非指堯,而陶唐指堯的文字是後人竄入。見《\'帝堯陶唐氏\'名號溯源》,第16至20頁。)③(見《\'帝堯陶唐氏\'名號溯源》,第14頁。)
12(童書業對此問題作了詳細的論證,參看《\'帝堯陶唐氏名號溯源》,第4至6頁。)童先生對〈萬章篇〉唐虞禪,夏後、殷、周繼,其義一也未有定案,他認為如果此文不是後人所加,唐虞連稱就始於《孟子》。⑤(《帝堯陶唐氏名號溯源》,第23頁。)
13(見《\'帝堯 陶唐氏\'名號溯源》,第22頁。)
14(《禮記·大傳》雲: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袒免,殺同姓也。六世親屬竭矣。按〈五帝本紀〉舜為顓頊的第六世後代。)
15(查〈仲尼弟子列傳〉孔子有齊弟子數人,計有公冶長、公皙哀、樊遲(集解引鄭玄曰齊人;索隱、正義均引家語謂魯人)
16(先賢德澤回報後代為王為侯這種思想是春秋人所信奉的,我相信這也是《唐虞之道》一文的形上思想背景。《國語·鄭語》?quot;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孫未嚐不章,虞、夏、商、周是也一段共三百餘字論之甚詳,茲不全引。)
17(《竹書紀年》謂:帝子摯立,九年而廢,〈五帝本紀〉雲: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崩。〈五帝本紀〉正義引《帝王紀》雲:摯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諸侯歸之。摯服其義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禪。索隱引衛宏雲:摯在位九年,唐侯德盛因禪位焉。)
18(《禮記·祭統》謂: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虞、夏、商、周的四祀就是各代搬出自己最有功德的祖先,追根溯源,確立並發場本身的血脈傳統。《唐虞之道》所宣揚的與傳統重辨親疏、序昭穆的祭禮精神產生一定的矛盾。《唐虞之道》的中心思想講愛親尊賢,即孝和禪兩個方麵。孝是指舜能奉養瞽瞍)
19(《禮記·郊特牲》謂:天子存二代之後,猶尊賢也。尊賢不過二代。此言周存夏、殷之後以續祭祀。《史記·陳杞世家》載:舜之後,周武王封於陳;禹之後,周武王封於杞;殷滅,周封於宋;皋陶之後,或封於英、六。)
版權所有: 國際儒學聯合會網站
地址:中國北京西城區舊鼓樓大街小石橋胡同甲24號
郵編:100009 電話:(8610)64064092
電子郵件:ica@ica.org.cn 傳真:(8610)64049420
特別聲明:本站刊載的文章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看法,不代表國際儒學聯合會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