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困難時期農村整社記實4.共產風的產物——“萬樂食堂”和“萬年食堂”側記

(2007-07-14 23:20:43) 下一個
困難時期農村整社記實

作者:惠文

4。共產風的產物——“萬樂食堂”和“萬年食堂”側記

在簡陽縣城西北,沱江的對岸,有一片平坦而肥沃的土地,方圓四、五裏,幾個大的院落散布其間。解放前,這裏是經濟作物區,專種甘蔗、花生,輔以棉花、包穀等作物。解放後,特別是大躍進後,這裏專劃為植棉區。當然,也兼種麥子、包穀、胡豆、豌豆等糧食作物;以前為了養豬,現在為了解決人的肚子問題,紅苕也種得不少。

這個地方由於距省府和縣城都近,省、縣往來的幹部從未間斷過。所以,解放以來,各項工作都有上麵下來的幹部指導,一直走在前頭。

李井泉蹲點,也是選定這個地方。人民公社成立以後,這裏是解放公社解放管區的民主大隊。全大隊有383戶、1537人,耕地麵積1864畝,共轄八個生產隊。

在整風整社以前,共有5個集體食堂;整風整社以後,改為一個小隊一個食堂。其中,“萬樂食堂”和“萬年食堂”是這些食堂中的佼佼者,不僅其規模大,設施好,而且聲譽高,遠近馳名。

在此,把這兩個食堂的情況從側麵作個介紹。

這兩個食堂都是1959年四、五月份利用社員原有的老屋改建的。

據知情人員講,建立萬年食堂單是油漆房子的柱子、粉刷牆壁、做門窗等,就花去了一千多元。萬樂食堂花的工程和用去的錢相差無幾,也是一千多元。單是兩個食堂門口外麵的牆壁上請美工人員來畫的幾張壁畫,就各用去了三、四百元。

萬樂食堂的餐廳可容七、八百人坐在飯桌邊吃飯;萬年食堂的餐廳也可容下五、六百人坐在飯桌邊吃飯。

兩個食堂除了有用紅綠油漆漆好的大餐廳以外,還有很多閑置的房間,它們都被掛上耀眼名目的牌子:“俱樂部”、“圖書室”、“保管室”、“男來賓室”、“女來賓室”、“縫紉室”,以及“理發室”、“醫療室”、“托兒所”等等。

房屋四周的牆壁上,繪上各種各樣的花卉,設有各種各樣的欄台,諸如“批評與自我批評台”、“詩歌台”、“社員五好評比台”、“團員評比台”、“毛主席著作學習台”,以及“創作台”、“來賓詩話、留言台”等等。

客廳正中放置一張鋪著花毯的長桌,上麵擺著花瓶、溫水瓶、書刊。客廳前的天池裏,修建了一個五角形的花壇,種著美人蕉、鳳仙花、蘭草等花卉。

餐廳的前麵有一個敞壩,周圍有牆或廂房圍著,正中是大門。大門上壁房頂列豎一排五彩旗竿十餘根,中間最高一根是國旗竿,兩翼分列的是彩旗竿。如果滿插旗幟,從遠處望去,煞象一個展覽館或大機關,絕不會想到它是一個集體食堂。

建這兩個食堂所花的錢,都是由社員出的,每家每戶4~5元;房子則是采取強迫與“說服”相結合的辦法,把原有的幾十家社員逼走後得來的。

餐廳內的一百多張方桌、四百多根雙人條凳,全是從各戶社員家中強行搜來的。為了不讓方桌和條凳的主人認出來,就用油漆刷上統一的顏色,掩下了它們的原來麵目。

食堂建成後,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有漢族的、少數民族的,有地方機關的、省級機關的,有學校的、工廠的、農村的,熱鬧了好長一段時間。食堂的招待員、炊事員,都穿統一製作的白色工作服,圍鑲嵌荷葉邊的圍腰。

遇有參觀者,他們便顯示其最高的“本領”:主食做大米白飯、花卷、包子、饅頭,菜肴則是各式各樣的,讓參觀者盡吃,吃好吃飽。

另一方麵,廣大社員這時連羹兒(當地群眾稱之為“膏二”)都喝不飽。他們對這種作法深惡痛絕,然而卻隻能怒目而視,敢怒而不敢言。

整風整社開始後,社員(除“四類分子”外)都把搜刮來屬於自家的方桌、條凳拿了回去,食堂就隻有一個空蕩蕩的殼殼了。食堂辦不下去了,不得不把閑置的房屋的大部分退賠給一些因大躍進、瞎指揮生產打老牆做肥料、拆木料燒火炕而無屋可住的社員。

整風整社中,鑒於這兩個食堂都是三個小隊合在一起辦的,隊與隊之間意見不一,社員都不願意在食堂吃,而是把吃食打回家去一家人坐在一起吃。

經過召開社員大會征求意見,大多數群眾都要求分開,以小隊為單位來辦,這樣路也少走一些。可是地方幹部卻說:食堂是人民公社的心髒,由大拆小是右傾。

我們中央工作組說:不走群眾路線,隻要有那個本事就繼續辦下去吧。

當我們工作組轉移到黃連公社不到一個月,食堂實在辦不下去了,地方領導機關才不得不批準按照中央十二條精神,以小隊為單位來辦食堂。這一問題也說明了,一切好事,如果違背了群眾的意願,脫離了實際,無論如何是辦不好的。

1961年5月21日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