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禍皆因諍言生 李銳擔任毛澤東秘書前後
(2007-07-11 22:26:10)
下一個
福禍皆因諍言生 李銳擔任毛澤東秘書前後
2005-06-08 10:31:25 文摘周報
來源:【中華網BBS】
福禍皆因諍言生
1952年,經過三年休養生息的新中國將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央要調大批專業知識幹部“歸口”,時任湖南省委宣傳部部長的李銳見機會來了,以自己在大學學習機械為由,要求到工業戰線工作。1952年9月,黃克誠由湖南省委書記調任中央軍委總參謀長,李銳被黃老邀請同車上京。10月10日,李銳任燃料工業部水電工程局局長,從此他成為我國水電事業的創始人之一。
1958年1月18日,一架專機把李銳和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一山接到南寧,討論三峽工程建設問題。
毛澤東要在長江上大展宏圖由來已久。1953年視察長江時他就對上三峽工程表示讚許。1956年成立長江流域規劃辦,實際上三峽工程已在開始實施中。毛澤東做的都是驚天動地的大事,“高峽出平湖”就是一件。當時林一山就催中央趕快上馬,而李銳卻有不同意見。他寫文章秉筆直書,認為三峽工程急於上馬帶有很大的主觀性、片麵性和隨意性,不要說七八年修不好,十年內也辦不成。這次二人決定在毛澤東麵前辯論。林一山學識豐富,口才出眾,先講了兩個多小時,談古論今,盡述建三峽工程好處多多,遠景美好。李銳簡潔扼要,針鋒相對,列舉國力、技術、國防、移民等諸多問題,發言沒有超過半小時,毛澤東等領導同誌認為他思想別有見地,使人大受啟發。最後還是毛澤東拍板說:講了不算數,你倆各寫一篇文章,三天交卷。林、李奉命行文,林一山寫了兩萬字,李銳寫了八千字,文中有一段話特別發人深思:“三峽水電站所有重大技術問題,可以說無一不超過當前世界水平很遠。當然這一點嚇不倒我們,但問題是需要時間……”這場辯論以李銳的意外獲勝結束。
李銳接受采訪
毛澤東看中李銳這支筆,指著李銳說:“我們要有這樣的秀才。”南寧會議散會前,毛澤東要李銳當他的秘書。李銳忙說恐怕不成,水電業務忙得很。毛澤東說是兼職的嘛。事情就這樣定了。
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廬山會議召開。當時對“大躍進”、“浮誇風”反對的人也不少,隻是不便直說,李銳卻是大膽直說的一個,開始毛澤東還能聽一些反麵意見,最初也想糾“偏”。但彭德懷上“萬言書”後,毛澤東認為自己的領導路線受到了挑戰,轉而開始批彭、黃、張、周。李銳也在小組會上受批判,批判他在專列上說過的“五八年大躍進出了軌,翻了車”。接下去李銳就隻好檢討,因為“太不深刻”而沒有通過。後來彭德懷等四人被定為反黨集團,李銳被定為“彭德懷反黨集團的追隨者”,被開除黨籍,不斷批鬥。
■流放坐牢誌不移
1960年3月26日上午,上級宣布將李銳下放到黑龍江虎林縣西崗八五0農場。在農場李銳受凍挨餓,得了浮腫病,全靠田家英的關心,通過向李富春求援,他才從生產隊調到總場場部。1961年11月20日,經過一年半多的流放,李銳終於回到北京,卻一直未安排工作。直到1963年3月,水電部領導找他談話,告訴他仍回磨子潭水庫,介紹信上寫明“幫助工會做點文化教育工作”。1967年8月26日,北京來了三個人,找李銳調查胡喬木、田家英、吳冷西的情況,來人攜有中央辦公廳和公安部的介紹信,從他們口中證實,田家英已死。李銳不相信“胡、田、吳”是什麽“漏網集團”,他自認為當時的專案組組長是周總理,便口吐諍言說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的“胡、田、吳”不會有政治陰謀,最危險的是中央文革小組組長陳伯達,並要求把他的意見向周總理轉報。哪知這一下李銳闖了大禍,不久就被關入秦城監獄。到1972年11月,李銳被關在獄中已整整五年。葛洲壩水庫因為施工出了問題,被迫停工。周總理親自開會著手解決問題,會上周總理想起李銳,問他在哪裏?有人回答,李銳還關著。總理說可以讓他做些事嘛,提些意見,也是勞動,但總理的意見並沒有落實。直到1975年,隨著鄧小平的“複出”,李銳才和被關押的其他三百多名老幹部一起走出秦城的高牆,獲得自由。很多人獲得“釋放”後重新走上工作崗位,而李銳的問題還是得不到解決,因為毛澤東沒有發話。組織最後決定要他重回安徽磨子潭水庫接受“改造”。直到四年後“兩個凡是”被推翻,李銳才被平反昭雪,不久就出任電力工業部副部長、國家能源委副主任。
李銳重回水電部工作三年,口碑很好。1982年3月,陳雲推薦李銳調中共中央組織部工作任新建的青年幹部局局長。黨的十二大是中國共產黨曆史上新老交替規模最大的一次,李銳參加了人事小組工作,工作十分緊張和繁重。李銳疾惡如仇的立場一如當年,但他深知在新的曆史時期,必須講究新的用人之道。根據鄧小平、陳雲對領導幹部提出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要求,李銳針對中央和省級領導班子的現狀,著重介紹各級領導層的實際情況和差距,“年輕化”的進度不夠抵消幹部年齡的自然增長,而在文化程度方麵過去提拔的幹部都偏低,所以這次提拔的重點是中青年知識分子。至於“革命化”則強調“文革”中表現要好,對“四人幫”爪牙、“造反派”頭頭、打砸搶分子堅決不用。盡管李銳的這一思想在實踐中遇到很多阻力,但他那獨到的見解,還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十二大上,李銳當選為中央委員。
十二大剛結束,李銳參加省市機構改革領導小組,組長是宋任窮,他位居其後,主要做人事調整工作。讓一大批年齡偏大、文化偏低的“老幹部”退出領導班子並非易事,李銳不斷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宣傳中央意圖,講清楚隻有幹部隊伍“四化”才能實現國家“四化”,這是新時期的曆史重任,並非某些人所說的是“心血來潮”,給老幹部“難看”。為了保證調整幹部工作順利進行,領導小組采取了兩個“三分之一”的強硬措施,規定省委常委中五十歲以下的要占三分之一,大學文化程度的要占三分之一。這個標準要推及地委、縣委。企業和大專院校這類高文化層次的單位,比例要比三分之一更高一些。
使李銳名聲大振的,還是他在堅持領導班子“革命化”原則中參與的兩件事:一件是在《人民日報》領導班子調整時,他和中央幾位領導一起,否定了幾個思想“左”傾的人物進入《人民日報》領導班子;另一件是阻止在“文革”中寫過“揪軍內一小撮”和批判彭德懷等同誌文章的人進入上海市委。
1983年6月1日,胡耀邦第一次使用“第三梯隊”這個新說法。胡耀邦要求有一千名省部級幹部的後備人選,即他所說的“第三梯隊”。此時,李銳已被任命為中央組織部常務副部長,這項工作由李銳主管。李銳夜以繼日地努力工作,共組織考察了一千零六十八名“第三梯隊”。不久這些人就走上了中央和省部級領導崗位,在十四大代表中,有百分之五十是當年“第三梯隊”的成員。
1984年9月,李銳完成了建立“第三梯隊”的千秋大業,從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
(據《名人傳記》2005年第6期周榮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