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1988——1989中國老百姓最大的不滿——連年物價猛漲

(2007-06-05 23:57:12) 下一個
1988——1989中國老百姓最大的不滿——連年物價猛漲

趙紫陽不采納陳雲意見 導致88年物價猛漲

來源: ??文摘周報

  解放後很長一段時期,中國農副產品和初級工業產品的價格一直偏低,價格體係很不合理。改革開放以來,如何認識和解決這個問題,中共高層存在著不同意見。近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撰文,就1988年前後如何進行物價調整,披露了諸多鮮為人知的內幕。

  高層的不同聲音

  當時,不少人認為,國家每年都要拿出財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於物價補貼,給經濟建設增加了很大負擔,要輕裝前進,物價關是繞不過去的,盡管有不小風險,但非解決不可。陳雲不反對物價改革,但因為問題複雜,主張改革的步子要穩,不能要求過急。

  陳雲對這個問題還有一個基本的看法,這就是他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會議上所說的:糧食的收購價高,銷售價低,國家要補貼。從微觀上看,這是不合理的,似乎是不按經濟規律辦事。但我國是低工資製,如果國家不補貼,就必須大大提高工資。究竟哪種辦法好?“我看現在還是國家補貼、低工資的辦法好。不補貼,大漲價,大加工資,經濟上會亂套。”在過了十年以後,陳雲仍然堅持這個看法。

  陳雲在杭州休養期間,趙紫陽提出要用主動漲價和提高工資的辦法來進行價格、工資改革。1988年5月18日,姚依林到陳雲處,通報趙紫陽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對價格、工資改革的意見。姚依林說:我們設想,從明年開始,每年價格上漲百分之十,連漲五年。每年人均收入增加百分之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算四筆賬。陳雲問:你看可以理順價格?姚依林答:我講初步理順,用五年時間。陳又問:物價連漲五年,情況會有什麽變化?姚答:價格總水平提高百分之六十到八十,工資增加百分之百。陳雲表示懷疑,說:“物價每年上漲百分之十,連漲五年,我打個很大問號。”姚依林說:這條路是否走得通,我也沒有把握。

  陳雲進一步點出:問題是,物價連續上漲百分之十,影響的麵很大。如果把這個計劃公布於眾,趙紫陽敢講不敢講?姚依林:那非講不可。陳雲又談到物價上漲後不拿工資的農民怎麽辦,並說:根本問題是農民從土地轉出來,拿工資,比當農民好得多。但這個事很不容易。我們有生之年,農業過不了關。1984年糧食豐收,有些人頭腦發熱。我說,萬元戶沒有那麽多,無糧則亂。當時,有些人不相信。

  5月28日,陳雲同李鵬談話,明確反對擬議中的價格、工資改革辦法。他斬釘截鐵地講了他的不同看法:“每年物價上漲百分之十,辦不到。我是算賬派,腦子裏有數目字。理順價格在你們有生之年理不順,財政補貼取消不了。”

  物價闖關,初現波瀾

  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有各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參加的擴大會議,決定對物價和工資製度進行改革。國務院物價委員會提出關於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認為物價改革這一關非過不可。風險是肯定有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控製通貨膨脹。價格改革的總方向是,少數重要商品和勞務價格由國家管理,絕大多數商品價格放開,由市場調節。用五年左右時間,初步理順價格關係。工資改革總的要求是,在價格改革過程中,通過提高和調整工資、適當增加補貼,保證大多數職工實際生活水平不降低,並能隨生產的發展而有所改善。這個初步方案,經8月5日至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後,提交8月15日至17日在北戴河由趙紫陽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8月19日,《人民日報》發表這次中央政治局會議的公報,報道了價格改革方案的基本內容。陳雲的提醒沒有被采納。

  這時,全國物價已是一個異常敏感的問題。1988年上半年,全國物價總指數在1987年已上漲7.3%的基礎上,又連月大幅度上漲,7月份已達到19.3%,大大超過10%的設想。中央政治局通過的價格改革方案一公布,更引起城市居民的恐慌,出現多年少見的全國性搶購商品和大量提取儲蓄存款的風潮。

  麵對這種物價猛漲、人心極為不安的嚴重局麵,8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發出緊急通知,說:改革方案中所講少數重要商品和勞務價格由國家管理,絕大多數商品價格放開,由市場調節,指的是五年或更長一些時間的長遠目標,目前這個方案還在進一步修改完善中。通知還說:為了穩定金融和保護人民群眾的利益,由人民銀行開辦保值儲蓄業務,使三年以上的長期存款利息不低於或稍高於物價上漲幅度。

  9月26日至30日,中共十三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據原國家計委副主任房維中回憶:“趙紫陽在十三屆三中全會的講話稿,開始沒有作一句自我批評,李鵬、姚依林提了意見後,加了一句:‘看來,我們還是見事遲了,抓得晚了’。”

  陳雲提出“八點意見”

  針對經濟生活中出現的這種嚴重狀況,10月8日上午,陳雲同趙紫陽談了一次話。陳雲首先指出:“在我們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裏,學習西方市場經濟的辦法,看來困難不少。你們正在摸索,摸索過程中碰到一些問題是難免的,還可以繼續摸索,並隨時總結經驗。”陳雲以往有時也用過“市場經濟”的提法,這次特意加了“西方”兩個字,意思是指在經濟體製改革中,照搬“西方市場經濟”的辦法,脫離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實際,一定會遇到不少困難,是行不通的。這是他對趙紫陽在中共十三大以後指導經濟工作中的失誤提出的批評。他要求,認真總結正反兩方麵的經驗和教訓,堅持正確的道路。

  接著,陳雲就當前經濟工作談了八點意見。這是陳雲晚年對經濟工作一次比較全麵的談話,其內容是他晚年在經濟工作方麵一直關注的幾個問題。為了準備這次談話,他作了較長時間的考慮,並寫好講話提綱。在談的時候,他一邊念稿子,一邊講解。這在過去是很少有的,可見他對當時經濟形勢的焦慮和對這次談話的極端重視。

  趙紫陽表示同意陳雲的意見,並說:要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議一下,10月12日,他在印發這個談話時寫道:“陳雲同誌在10月8日就經濟工作向我作了一些重要談話。現印發政治局常委會議各同誌。”這次談話,在中央領導層引起很大的反響。

《炎黃春秋》2005年第10期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