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錢壯飛——紅色特工亡地探秘 (圖)

(2007-06-05 21:54:37) 下一個

錢壯飛——紅色特工亡地探秘

  曆史背景——紅色特工死於宵小之手

  錢壯飛,1896年生,浙江湖州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錢打入國民黨最高特務機關——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部,成為特務頭子徐恩曾的機要秘書。1931年4月,長期負責中共中央機關保衛工作的顧順章叛變,將上海中共機密全數供出。千鈞一發之際,錢壯飛及時報警,使上海機關和重要領導人幸免於難。錢壯飛因此被周恩來譽為我黨情報工作的“龍潭三傑”之一。

  1934年10月,錢壯飛參加長征,曆任紅一方麵軍保衛局長、中央軍委總參謀部二局副局長。1935年3月,錢壯飛在貴州息烽因國民黨飛機轟炸與部隊失去聯係,被判定為犧牲。

  時隔多年,一場關於烈士犧牲地的爭議戰在貴州息烽、金沙兩縣展開——

  ■記者現場采訪——

  (時間5月21、22日;地點:貴州息烽流長鄉、金沙縣後山鄉)

  紅色特工突然失蹤

  從金沙縣沙土鎮到後山鄉,一條新修的三級油路已經露出雛形,“這條公路全靠錢壯飛,”摩的司機說,“為了紀念他才修的。”

  “這條路的修建,是黨史研究工作為經濟服務的最好體現,”金沙縣黨史辦主任鄭德義對記者說,2002年4月,有關部門最終確認錢壯飛犧牲在金沙縣後山鄉,了結了這樁持續了60多年的懸案。省交通廳隨後撥款1050萬元,加上縣裏出資500餘萬元,為這個二級貧困鄉修建了全長20公裏的出口通道。

  鄭德義告訴記者,1940年,周恩來把錢壯飛家人接到延安。錢妻張振華在重慶苦苦等待了八年,此時才得知丈夫的死訊。錢壯飛次子錢一平回憶說:“在楊家嶺,周恩來和鄧媽媽把我叫去說,‘你爸爸在第二次過烏江時遭敵人襲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等國民黨飛機停止轟炸後,隊伍集合走了一段路,我發現他不在身邊,就下令一支隊伍回去找……你爸爸犧牲了……那是1935年3月29日,他隻有40歲。’”

  1951年,錢壯飛的烈士證書上,將其犧牲地定為“息烽沙土鎮”。事實上,沙土鎮屬於金沙縣,從未屬於息烽。小小的疏忽,為一場曠日持久的筆墨官司埋下了伏筆。

  “亡地”之爭塵埃落定

  1983年,中央指示要弄清錢壯飛犧牲的問題。息烽與金沙方麵經過詳細的調查考證,得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結論。雙方僵持的焦點是:錢壯飛是否過了烏江(過了江屬息烽,未過江屬金沙)。為此,總參三部於1984年召開了專門座談會,錢當時的戰友戴鏡元、賀俊偵、黃華炳、鄒畢兆也形成了兩份截然不同的意見。錢的失蹤,是否與躲避空襲有關,也莫衷一是。

  但雙方有一點驚人一致:罪魁禍首是地方惡徒。息烽方麵把凶手定為國民黨黨羽、流長鄉鄉長宋子貞一夥。宋因帶領反動武裝大量殺害紅軍流散人員,解放初即被鎮壓。金沙方麵提供的凶手則是當地惡霸地主的狗腿子黎崇山,稱這個為非作歹的土匪看見錢單身一人,身上有手槍、包裹,便萌發圖財害命之念。

  令人遺憾的是,由於時代久遠,要想還原當時的真相幾乎不可能。息烽縣黨史辦主任肖忠書告訴記者,他曾找到當時參與殺害紅軍的凶手之一宋昭榮(解放後被判無期徒刑,1980年減刑釋放),拿著錢的照片讓宋辨認。宋認為,照片之人,就是當年宋子貞推入木良洞的那位掉隊紅軍。但中央黨史研究部門認為,幾十年過去,單憑記憶來辨識照片,證據似嫌不夠充分。

  由於兩縣分屬畢節和貴陽兩個地區,省黨史部門2002年最終裁定,將錢的犧牲地定為金沙縣後山鄉岩口村。而錢壯飛的長子錢江,沒等到這個最後的結論便溘然去世。

  英雄後人皆從藝

  今年4月,有關方麵在錢壯飛墓前舉行了隆重的70周年紀念活動。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錢壯飛的女兒黎莉莉送來的花圈。這位在舊上海時期被譽為“四大天王”的電影明星,如今已經91歲。當年錢壯飛夫婦忙於革命,無暇照顧女兒,反而成就了黎莉莉在中國影壇的一段輝煌。黎莉莉至今仍記得當年父親的教誨:“善用藝術,足以救國,誤用藝術,誘人墮落。”

  錢壯飛的後人幾乎都與藝術結下不解之緣:兒子錢江,著名的電影攝影師和導演,拍攝了《洪湖赤衛隊》、《白毛女》、《東方紅》等紅色經典,導演了《林家鋪子》、《祝福》等係列電影名作。1985年,錢江將父親的故事搬上銀幕。黎莉莉的丈夫羅靜予,是我國早期電影專家。黎莉莉的兒子羅丹,拍攝了《原野》、《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等有影響的作品。黎莉莉的女兒羅小鈴、女婿潘錦元都是優秀的電影工作者。

  長征落下的看羊人

  如今的息烽流長鄉烏江渡口,因下遊築壩已成為高峽平湖,兩岸的地勢依然險峻。在南岸峭壁懸崖中,一條羊腸小道蜿蜒曲折。“當年數萬紅軍,就從這條小道中通過,”在靜寂無人的岸邊,記者邂逅85歲的老人劉雲樹。老人正蜷縮在絕壁前的小洞裏,看護岸邊的山羊。

  老人告訴記者,這條路上的石板,是解放後他親手鋪就的。紅軍路過流長鄉時,老人也加入到紅軍隊伍中,走了幾十裏路,便遇上大轟炸,“我叔叔給紅軍帶完路,就把我拉了回來。”

  70年前的劉雲樹,還隻是一個15歲的後生,他並不知道自己70年後的生活仍如此艱難——每天早上9點把羊趕到河邊,在孤獨中熬到黃昏。老人說,他一天就吃一頓飯,中午喝點水就湊合了。

  記者把自己的幹糧遞過去,老人沒有拒絕。“要是當年跟著紅軍走,你老人家的日子就好過了!”記者感慨。老人的回答也很坦然:“也許,早就犧牲了。”

編輯:唐毓瑨來源:重慶晚報作者:陳富勇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