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民族發祥地,抗戰精華又此間——太行山,中國抗戰的脊梁 紅日照遍了東方,
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
看吧,
千山萬壑,銅壁鐵牆,
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
氣焰千萬丈。
聽吧,
母親叫兒打東洋,
妻子送郎上戰場。
……
聽著這慷慨激昂的歌聲,仿佛又回到了抗日戰爭時期的太行根據地,看到了太行山的聳峰,看到了太行山的紅日,看到了太行山的銅牆鐵壁。
太行山,矗立在中國大地上,
太行山,矗立在人們心靈中。
太行山的確是英勇不屈、浴血奮戰的整個中華民族的化身。
我在太行期間,迎擊日軍大掃蕩、 曾輾轉於清漳、濁漳之間,直攀武鄉煙裏、磚壁絕頂之上。朝晨看:“紅日照遍了東方,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暮日望:“千山萬壑,銅壁鐵牆,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我們多少英雄豪傑,在這兒鏖戰,撐起了半壁河山。我們多少戰友烈士,在這兒血染黃沙,永埋忠骨。正是這一切凝成了太行山的神魄。太行山!你將呼嘯長天,排闥大地,千秋萬代,熠熠閃光……
在那兒戰鬥過的人,
在那兒留下的不僅僅是腳印,
同時留下生命的深深痕跡。
飲過漳河水的人,
不會忘記太行山。
太行山,北起拒馬河穀,南至晉豫邊境的黃河沿岸,綿延數千裏,中有上黨(長治),位於山西省的東南部,是太行山的核心地帶,這裏,群峰林立,海拔在1500—2000米之間,長河湯湯,漳河水日夜奔流不息。
特殊的地理環境,往往承載著特殊的使命。古人謂其“肘京洛而履蒲津,倚太原而跨河朔”。所以,曆來被視為“用武之國”和“兵爭要地”。
戰國時的秦趙“長平之戰”,十六國時的“潞川之戰”,五代時的晉梁潞州“夾寨之戰”,後周與北漢的“巴公原之戰”,北宋初趙匡胤平定李筠的“澤州城之戰”,都發生在這裏。而祖祖輩輩生活在太行山上的人民,每逢國家有難,總是奮臂而起,保家衛國,慷慨赴死,死而無怨。
公元到了1937年的時候,太行山上又迎來了一次最為濃烈的血與火的考驗,“七七”事變,日本人舉著血腥的屠刀,在中國的大地上肆虐。
為了和平,為了正義,為了民族和人民,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太行,八路軍的最高指揮機關先後在太行的潞城和武鄉安營紮寨,朱德、彭德懷、左權、劉伯承、鄧小平這些中華民族的精英們,在這裏運籌帷幄,指揮若定,開創了抗日根據地,建立了民主政權,醞造了一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振奮了民族精神,挺起了中華的脊梁。
八路軍進入太行後,把他自身所蘊含的先進性深深紮根於這片肥沃的土壤,吸取了上黨山水豐富的養料,就如同一株充滿了生命力的大樹,挺天拔地,開展了人民的戰爭,創立了人民的政權,發展了人民的文化,挺起了太行山的脊梁。
正如陳毅1944年1月由華中而達延安路經太行所看到的那樣:
黃河東走匯百川,
自來表裏太行山。
萬年民族發祥地,
抗戰精華又此間。
山西在懷抱,
河北置左肩。
山東收眼底,
河南示鼻端。
長城大漠作後殿,
提攜捧負依陝甘。
更有人和勝天時,
地利攻守相攸關。
創業不拔賴基地,
我過太行夢魂安。 八年抗戰,太行抗日軍民在這裏對日軍開展了神頭嶺之戰、長樂灘之戰、關家堖之戰、黃崖洞保衛戰、百團大戰、沁源圍困戰等諸多著名戰鬥和戰役。創造出了地雷戰、窯洞戰、急襲戰、伏擊戰、圍困戰、破襲戰……,這些戰役、戰鬥打出了中國人民的威風,打掉了侵略者的銳氣,撐起了太行的一片藍天。
八年抗戰,共產黨和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這裏建立起了抗日民主統一戰線,發動人民群眾當家作主,使祖祖輩輩在這塊土地上深受剝削和壓迫的人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政權。
八年抗戰,太行抗日軍民在這裏共度災荒,恢複經濟,發展生產,共同開展大生產運動,在建立革命政權、發展邊區生產方麵創造了許多新的經驗。
八年抗戰,太行在戰火與硝煙中鑄造了獨特的根據地文化,它與軍事武裝、勞動大軍一起構成了根據地牢不可破的銅牆鐵壁,對於根據地的鞏固、壯大和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八年抗戰,鄧小平在這裏開辟了他思想理論的試驗田,提出了許多有關政治、經濟、科學以及其它領域裏的獨到的見解和重要的理論,不僅指導了當時太行抗日根據地的不斷發展壯大,而且成為日後鄧小平理論的重要源頭。
而今,閃著紅色光輝的舊址和紀念地遍布太行,著名的有建於武鄉縣的八路軍總部紀念館,磚壁、王家峪八路軍總部舊址和朱德總司令親手種下的五星楊;有在全國最早建立的長治太行太嶽烈士陵園;有武鄉關家堖、長樂、潞城神頭嶺等抗日戰場遺址和沁源圍困戰遺址;有黎城黃崖洞八路軍兵工廠舊址,廣誌山八路軍總部後方醫院舊址;有屯留老爺山、長子北高廟、長治市北關橋等上黨戰役遺址。這一處處遺址和建築,不但是曆史的見證,也成為人們遊覽、觀賞、緬懷曆史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最佳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