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白彥虎率眾赴沙俄(六之一 二 三 四)

(2007-06-14 13:32:06) 下一個
白彥虎率眾赴沙俄(六之一)
哈薩克斯坦 西村創始人 人稱「東幹族」之父

【李鬆】

清同治元年(公元一八六二年),正當太平天國起事期間,也就是距今一百四十五年前,中國西北陝、甘等地的回民掀起大規模反清活動,清朝派左宗棠前往處理這一重大事件。
一八七七年,起事隊伍最後有大約一萬餘人,由新疆向西翻越天山山脈,數千人死在路上,最後有三千三百一十四人到達中亞,其中由白彥虎率領的最大的一支隊伍,在俄國秋河岸邊紮下「營盤」。

沙皇給了他們四千六百多公頃土地,並免徵十年賦稅。

一九九○年,陝西師範大學王國傑教授第一次訪問此地的一位老人,這位老人驚奇地問道∶「你是從大清國來的?」、「左宗棠的人還在不在?」

前蘇聯解體後,這些被稱為「東幹人」(或譯為「東幹人」)的移民的居住地,分屬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三國。目前的總合數量已有十二萬人,他們已成為∶「中國海外最大的移民團體」、「陝西最大的海外僑民團體」。

被遺忘的東幹人

一九九五年,「大使命中心」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發現這一群被遺忘的東幹人,便決心要幫助他們,先後已有百餘人前往奉獻愛心和力量。

成真女士和她的先生,就曾參加了由教會舉辦的三個星期的短宣隊,目的地是哈薩克的馬山青村,一切自費。幫助東幹人的項目有醫療、教學、農業等等,並在世界日報《世界周刊》發表了《愛心之旅》大作,圖文並茂,使我們對「被遺忘的東幹人」有了全麵的認識,更為成真女士的奉獻愛心的行動,深感敬佩。

東幹人在哈薩克斯坦的首都阿拉木圖西邊約二七○裏之處,定居點有白彥虎和馬山青兩村。由於地理環境的關係,俄沙皇統治者對於偏遠的這群回民非常的漠視,而回民和其他種族也難溝通,與中國也因天山山脈相隔沒有了聯係,於是「自力更生」了一百多年,過著封閉的農牧生活。

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進行了人口普查,詢問他們來自何方,他們答以陝西話「東岸子」(即東方),於是蘇聯政府便稱他們為東幹斯基(俄語「東幹人」),這就是東幹人的由來。

「東幹」是漢語「東岸子」的音譯,「東幹人」就是陝西方言「東邊的人」。他們除了講俄語,還操一口流利的陝西關中方言,但不會寫漢字。

他們多數以賣菜為生,基本上家家都有汽車代步。哈薩克斯坦全國百分之五十的蔬菜糧食,都是由東幹人種植的。

哈薩克斯坦總統納紮爾巴耶夫,還把陝西村村長安胡塞請到他的辦公室,他問胡村長∶「你是怎麽把這些番茄、蘑菇種出來的?是從哪裏引進的?」村長說∶「從中國,我的老家!您讓俺多引進一些這樣的新技術來。」(六之一)

——————

白彥虎率眾赴沙俄(六之二)

【李鬆】

陝西村的第六任村長安胡塞,他的老家在西安市長安區的王曲鎮,他近十多年來曾回中國陝西二十餘次,他的實際身分是哈薩克斯坦東幹協會會長、哈薩克斯坦人民委員會常委、江布爾州陝西集體農莊主席。

安胡塞說∶「村裏人都希望回中國陝西看看祖先曾經生活的地方。」最近,安胡塞又回到陝西省,他談了好幾個項目,最優先的工作是教育,他和兩個學校簽了合同,讓哈薩克斯坦的陝西人到中國學母語。

白彥虎被尊為東幹族之父

一百多年前,白彥虎帶領眾人遷移中亞。經過王國傑教授的考證,白彥虎的老家就在西安市的王曲鎮。

哈薩克斯坦「陝西村」創始人白彥虎,曾被尊為「東幹族之父」,而「陝西村」內大部分人的老家,是和白彥虎的老家在一起的。

安胡塞和白彥虎第五代外孫(曾到中國的少年留學生)得知這一消息後,頓時激動萬分。安胡塞流淚滿麵,哽咽著並喃喃道∶「我們總算找到了家。」

白彥虎在世時曾吩咐後輩,如果能回到陝西,要三次叩響西安西門的門環,因為這樣就會把「他」帶回老家。

左宗棠允文允武保國衛民

左宗棠(一八二一年~一八八五年),湖南湘陰人。

十九世紀初,大清帝國的上空,烏雲滾滾,預示著 暴風驟雨即將來臨。經過康乾盛世,到嘉慶皇帝當政時,已政治腐敗,貪官汙吏橫行,民不聊生。英、俄等列強的軍隊也已逼進國門。在國家充滿內憂外患的日子裏,左宗棠誕生在一個清苦耕讀世家,「糠屑經時當夕餐」、「忍囑兒孫咬菜根」。

左宗棠在二十一歲時中舉,後來連續三試而不中,使他對科舉更加不感興趣。於是,他開始研究經世致用之學,得到了當時的湖南著名人物胡林翼、林則徐、陶澍等人的賞識。

當時,左宗棠的家庭已敗落,隻得入贅妻子周詒端家裏,長年寄人籬下。後來,以授徒為生,以一個窮塾師的身分隱忍十餘年。

三十歲以後,左宗棠先後在巡撫張亮基、駱秉章幕府中工作,張、駱倚之如左右手。於是「國家不可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連鹹豐皇帝也認為「人才難得」,有意重用左宗棠。

當時為了「肢解」這個又窮又弱的「大清朝」,英俄積極扶植阿古柏,入侵中國新疆。(六之二)

——————


白彥虎率眾赴沙俄(六之三)

【李鬆】

就在新疆局勢極為緊張時,李鴻章竟說「丟掉新疆於肢體元生無傷」,又說要「力保和局」,並建議把用兵新疆的錢糧,挪用於海防。
十分了解世局的左宗棠,曾向皇上寫疏奏道∶「如果丟失了新疆,則蒙古不保,不僅陝西、山西防不勝防,連直隸京城也將不保。┅┅」

當時,陝甘發生回民起事。左宗棠率兵遠征,安定了陝甘地區,接著他又不怕年邁高齡,抬著棺材,日嚼紅薯,親率大軍進入新疆,擊敗了阿古柏的侵略勢力,收複新疆,立下了不朽功業。

之後,左宗棠回到京師,入值軍機,七十高齡時,又被任為兩江總督,並兼任南洋通商大臣。後再奉命督辦福建軍務,勞瘁不辭。他逝世後,被追贈為太傅,恩諡「文襄」。

陝甘回民起事的原因

據史書記載,回民聚居在西北之陝西、甘肅一帶,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了。由於回民長期和漢民族共處,語言文字已基本上相互融合。但是,因為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不同,且不易通婚,因此不免存在若幹隔閡。

曆史記載,漢民和回民之間,時常發生紛爭和械鬥,但性質還不嚴重。由於清政府執行錯誤的政策,他們「以漢製回」、「揚漢抑回」,平日遇到回漢爭執,地方官員總是袒護漢民,壓抑回民。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漢民也恃眾欺壓回民,使漢回之間積怨甚深,以至互相仇殺。後來,仇殺的範圍越來越大,波及的地區也愈來愈廣泛。

在同治元年,陝西回民開始起事。他們起事的首領名叫張竹方。張原是蘭州的一個鐵匠,為人豁達豪爽,且又疏財仗義,夫妻共生了四個女兒,長得如花似玉,成為張家的心肝寶貝。

當時,蘭州的總督名叫耆慶,是個滿人,他隻知貪財納賄,縱情酒色,與幾個不肖的漢族大戶相互勾結,對回民肆意盤剝,任情欺淩。

一天,張家姐妹四人到郊外挖野菜,被總督府的清兵劫走。張竹方大怒,立刻串聯數百個年輕回民,在當天夜晚,手持武器,悄悄摸進了總督府,一陣亂殺亂砍,抓住耆慶後當眾砍了頭,救出了張家的四個女兒。

蘭州張竹方等回民的「造反」行動,像一大堆乾柴下的火種,立刻燃起了衝天大火,陝甘回民紛紛響應,他們的宗旨全是為了反抗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不過一年時間,陝甘的回民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此時,洪秀全的太平天國戰事甚緊,「撚匪」也在北方活動起來,清朝廷一時驚慌失措,隻得派直隸總督成明領著北京兵馬,入陝甘地區平亂,不料竟被打敗,成明本人也因船沉溺水而死。

以後,清朝廷又派滿人勝保領兵到陝西,也被回民軍隊打敗。最後,清廷又派多隆阿領兵入陝,雖然曾打了幾次勝仗,但最後多隆阿也被刺殺。(六之三)

——————


白彥虎率眾赴沙俄(六之四)

【李鬆】

到了同治四年的夏天,陝西、甘肅一帶的回民軍隊共有馬化隆、張竹方占據著寧夏的金積堡;南方是馬占敖的隊伍;西邊有馬朵三和馬桂源;西北有馬文祿占據肅州。

這四股勢力各自為政,把西北地區「折騰得」土地荒蕪,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當時,進軍西北的確是十分艱巨而又重大的任務。左宗棠寫給他兒子孝威的信中說∶「西事艱阻萬分,人人望而卻步,我獨一人承擔。┅┅」

他向慈安和慈禧太後上表時,曾說∶「至於這次回民作亂,開始由於『官逼民反』,後來被少數別有用心的回民上層人士利用了,他們趁機扇風點火,起來反對朝廷,終於釀成這次西北的大亂。┅┅」

左宗棠主張「不問漢回,隻問良莠」

左宗棠十分欣賞林則徐在二十多年前,任雲貴總督時,處理當地回民起事的政策,那就是∶「但分良莠,不分漢回,良則雖回必保,莠則雖漢必誅。」莠就是指「不好」的人。左宗棠在陝甘處理漢回問題時,也是一直堅持這一正確的政策。

左在他的「剿撫兼施」策略中認為∶「剿撫兼施中的『剿』,就是武力征討;而「撫」,就是用非戰爭方式安撫。並且要認真執行慈安皇太後主張的『以撫為主』。」

同治八年(一八六九年)初,左宗棠回到西安,準備首先收複秦隴的門戶———董誌原。為了做好輿論工作,首先公布《諭漢回民示》∶「大軍西征,由秦趨隴。┅┅漢回仇殺,事起細微。漢既慘矣,回亦無歸。帝曰『漢回,皆吾民也。匪人必誅,有其良者。』┅┅」

這張告示內容充實,情詞懇切,把西征的目的與要求,以及敵我政策,闡述得明明白白,充分展現出左宗棠的公允和坦白胸懷。

據說當時有許多人讀了之後,見到其中「漢回仇殺┅┅皆吾民也」一段時,均為之感傷而淚下。

左宗棠年輕時,常自比諸葛亮,在西征中,常多次向部下讚揚諸葛亮對待少數民族的辦法,他經常向將士們這樣說∶「諸葛之討孟獲,深納攻心之策,七擒而七縱之,非不知一刀兩斷之為爽快也┅┅我們對待回民,也應采取這種政策。┅┅」(六之四)

2007-06-14
請看世界日報。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