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羅集人:對《曾希聖傳》的質疑

(2007-05-07 21:34:49) 下一個
羅集人:對《曾希聖傳》的質疑

2004-12-16 羅集人

當打人凶手被表彰為救人英雄
  
——對《曾希聖傳》序言的幾點質疑

   羅集人


  一個心狠手辣的打人凶手在被害者奄奄一息即將斃命之際,“善心大發”停
止了行凶,把傷者送進了醫院而使對方免於一死,這個凶手在法庭上可以憑其最
後的“善舉”要求免除或減輕處罰。但是如果他以此申請“見義勇為的英雄”或
“恩澤弱者的善人”的榮譽稱號,則定會遭到斷然拒絕。不幸的是,一個人人皆
知的凶手在其本人沒有申請的情況下,已經被後人戴上了“救人英雄”的桂冠。

  最近出版的《曾希聖傳》的“序言”稱讚曾希聖“堅持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
路線,傾聽廣大農民的呼聲,與群眾息息相通,第一個站出來大膽揭示人民公社
體製存在的弊端”,“是我國農村經濟體製改革的先驅”。“曾希聖同誌的革命
精神、優良作風和高尚品質,應當作為我們大家學習的榜樣。”

  對上述評價我想提出幾點質疑。

  第一,

  曾希聖“堅持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嗎?曾希聖在別的時段的情況我們不熟悉,至少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希聖是把實事求是優良傳統拋棄得最徹底的領導人。

  當然,那個時代全黨都不實事求是,我們很難要求曾希聖比最領導人還要高明。問題是曾希聖在安徽大搞浮誇風是全國有名的,是創造性的發展了左的錯誤,其直接後果就是安徽在1959-1961年餓死人的絕對總數(439萬)列全國第二(僅次於人口總數多一倍以上的四川省),而餓死人的比例列全國第一。按全國平均比例看,安徽多餓死200多萬人。曾希聖作為省委書記難辭其咎。
(參見《搞笑:浮誇大王曾希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第二,

  曾希聖能“傾聽廣大農民的呼聲,與群眾息息相通”嗎?安徽省大量餓死人的現象在1959年就已經普遍存在,可是善於“傾聽廣大農民的呼聲”的曾希聖卻不知道(是裝佯還是被蒙在鼓裏?)

  1959年7月,中共安徽省委書記處書記、副省長張愷帆,不斷得悉其家鄉無為縣大量餓死人的消息後,來到無為作實地考察發現已有不少人餓死,氣得斥罵縣委書記:“你把人還給我!”

  他應農民的要求,下令解散了無為縣的幾千個食堂,並下令開倉賑糧。這一“張老K大鬧無為縣”的事件被當作傳奇故事在安徽廣為流傳。

  對這一事件細節是否真實和作何評價姑且不論,但它至少告訴我們,安徽農村大量餓死人的現象在省級領導中是不難知道的,而且是早已知道的。

  可是曾希聖這位省委書記做了什麽呢?他(省委)把張凱帆定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大約要報請中央批準?),並開除黨籍,撤銷副省長職務,關押二百多天,批鬥後送淮北煤礦勞動。

  此後安徽餓死人現象更加嚴重,無為縣在三年中餓死的人據說居全省之首。

  第三,

  曾希聖是“第一個站出來大膽揭示人民公社體製存在的弊端”的嗎?

  揭露人民公社弊端的第一個人一定是深受其害的農民,但是農民的聲音寫不進曆
史。

  但我知道 “第一個站出來”的高官肯定不是曾希聖——彭德懷在1959年7月
就在廬山會議上給毛澤東上了“萬言書”(實際上隻有3000多字),對“大躍進”
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提出批評,而“毛澤東認為,彭德懷等……實際上是
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表示懷疑和反對,是向他和黨中央的領導‘下戰書’”(胡
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

  彭德懷被錯定為“右傾機會主義反黨集團”的首領,免去國防部長職務。

  以上是黨內外人人皆知的事實,無論是正統的中共黨史還是海內外專家的的個人專著,都沒有人對此提出懷疑。

  《曾希聖傳》“序言”硬將“第一個”桂冠送給曾希聖,不是在公然篡改曆史嗎?

  第四,

  曾希聖是“我國農村經濟體製改革的先驅”嗎?

  這一論斷的主要依據是“1961年2月他率先提出‘包產到隊、定產到田、責任到人’的‘責任田’辦法……作為一種聯產責任製形式,迅速解放了生產力,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勞動積極性……1961年,安徽省糧食總產量達到189億斤,比1960年增產54億斤,增產幅度達40%,農民生活得到較大改善。”(《曾希聖傳》編纂委員會:《忠誠的戰士 光輝的一生》,人民日報2004年10月18日第8版)。

  筆者查閱了有關資料,“責任田”確有其事,但是效果並非如上文所言,下麵是《新中國50年統計資料匯編》P427頁記載的1957-1965年安徽省糧食產量:

  年份 糧食產量(萬噸)
  1957 1027.0
  1958 884.5
  1959 701.0
  1960 674.6
  1961 629.0
  1962 670.7
  1963 697.7
  1964 812.1
  1965 966.6

  資料顯示,在曾希聖在安徽工作的最後四年(1958-1961),安徽省糧食產量逐年下滑,1961年降到最低點,比1949年的639萬噸還要少10萬噸,難怪最後三年安徽餓死那麽多人(此時安徽的人口比1949年增長了三分之二)。

  而安徽糧食生產複蘇,恰恰是在曾希聖調離安徽以後(1962年初,李葆華調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

  《忠誠的戰士 光輝的一生》一文說,“到1962年2月中央七千人大會批評
“責任田”犯了“方向性的錯誤”,給人的暗示是曾希聖因“責任田”錯誤被調
離安徽。這也是對史實的公然篡改。

  《建國以來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和中共黨史讀本都說七千人大會主要是糾正左的錯誤,是否批過“責任田”不敢斷言,但曾希聖在七千人大會上挨批,主要是因為他在“大躍進”期間積極推行極左路線,導致數以百萬計的農民被餓死。

  人民網《劉少奇年譜1962》有下麵的記載:“1月30日、2月3日、2月9日 參加擴大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安徽大組的討論並講話。在此期間,還分別聽取安徽省各地委的情況匯報,同中共安徽省委負責人個別談話,調查了解和解決安徽省在過去幾年中犯“共產風”、“浮誇風”等錯誤以及至今仍然 “捂蓋子”、不如實反映情況的問題。在大組講話中,代表中共中央對安徽省過去幾年發生的問題承擔了責任,同時嚴肅批評了省委主要負責人的錯誤,要求安徽省參加會議的同誌,充分發揚民主,實事求是地總結產生錯誤的原因,吸取教訓,回去把工作做好。”這一記載應該是比較可靠的
(http://www.people.com.cn/item/newlsq/sp.html)

  另據healthzhou 《三年自然災害》,就在處理安徽問題的會議上劉少奇說:“(一九)五九年調(安徽的)糧食是中央叫調的,死人同調糧食有關係,但不完全是糧食問題,其他政策不當也有關係,例如:收回自留地、幹部作風不好,水利搞那麽多。”
(http://bbs.nju.edu.cn/blogcon?userid=healthzhou&file=1081173688)

  請注意這裏的“收回自留地”,這是剝奪農民最後一點活命本錢的殘忍之舉。

  曾希聖1961年2月開始搞的“責任田”從理論上說是能調動農民積極性的,但為什麽《新中國50年統計資料匯編》安徽省1961年的糧食產量是建國以來的最
低點(629萬噸)。

  隻有兩種解釋:

  第一,這個材料的數字本身有誤;

  第二,由於1959、1960兩年農村已經大傷元氣,恢複必然需要一段時間,難以很快見效。不管如何,1961年安徽大量餓死人的現象仍在繼續(大約死人總數比1960年有所減少)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在50歲以上安徽老鄉的心目中,曾希聖這位“曾魔王”沒有留下一點好印象,而1962年調到安徽任省委書記的李葆華,後來被安徽老百
姓稱為“李青天”。

  1962-1965年安徽和全國一樣,是經濟發展比較平穩的幾年。這幾年糧食產量也逐年上升。

  如果按照《忠誠的戰士 光輝的一生》的邏輯,既然七千人大會批了曾希聖的“責任田”,安徽的農業生產應該是再度遭殃,那麽何以解釋隨後幾年糧食產量的逐年增長呢?

  我們不能完全排除李葆華這幾年對中央“陽奉陰違”,在安徽繼續保持了曾希聖的責任田製度(有待曆史學家們去考證,這裏僅僅是假定)。即使按照這種最有利於曾希聖的假定,他也僅僅相當於一個在實施重大犯罪以後作出了一個防止惡果蔓延的補救行為的罪犯。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