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曾希聖為什麽倒台?
——————
主政安徽十餘年的曾希聖為什麽倒台? [原創 2006-05-27 19:51:06 ]
發表者: 北場客
1962年2月初的一天,北京人民大會堂內,參加中共中央“擴大的工作會議”(七千人大會)的人員正在以各自省、市、自治區命名的會議廳舉行小組會,給自己省(市、自治區)的負責人提“批評意見”——這就是當時毛澤東所謂的“出氣會”。
此時,在以巨幅鐵畫《迎客鬆》為主背景的安徽廳內氣氛最緊張,火藥味最濃:與會者雖然都是“縣團級”以上的“負責同誌”,但一個個疾言厲色,口沫飛揚,那架勢頗類似於幾年後“文革”中“造反派”的做派。大家的“批判”矛頭對著同一個人,此人年近六十歲,中等個頭,身材微胖,戴著一副金邊眼鏡。他默默地麵對著眾人的“批判”,連座位都沒一個,最後隻好自己拉了把椅子坐到會場邊上。
其實這種場麵在中共黨內“鬥爭”中屢見不鮮,1954年2月中共七屆四中全會批判高崗、饒漱石“反黨聯盟”和1959年7月“廬山會議”批判“彭、黃、張、周反黨集團”時都曾出現過。不過,今天這位“眾矢之的”雖然在中共黨內的地位和權勢比不上高崗和彭德懷等人,但他在此之前卻一直是毛澤東的“愛將”,更是前不久的“大躍進”中的風雲人物——他就是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二書記兼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曾希聖。
在這次會議後不久,曾希聖被免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職務,調離安徽,專任華東局第二書記——實際上,這華東局第二書記的職務是虛的,他從此沒有實權,開始淡出政治舞台。
對曾希聖七千人大會後被免職的原因現在大致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見徐恒足的《曾希聖和“包產到戶”》一文(載2003年5月8日《南方周末》),說是由於1961年他在安徽農村推行“包產到戶”,被中共領導人視為“複辟資本主義”,“犯了方向性錯誤”。
另一種說法見茆家升的《曾希聖的功過是非要分清》一文(載2003年7月10日《南方周末》),認為主要是因為“他在‘大躍進’期間積極推行極左路線,導致數以百萬計的農民被餓死”。這兩種說法誰是誰非?值得探究一番。
總的來說,曾希聖在“大躍進”中是夠狂熱的,他緊跟毛澤東的步伐,不恤民力,推波助瀾,把個安徽省整個變成了“共產主義烏托邦”的試驗場。
他執掌下的安徽在農業上提出“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的荒誕口號,大放特放虛假的“高產衛星”,並不顧實際情況強製發動“大辦人民公社”運動,隻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就在全省實現了“人民公社化”,
生產上的瞎指揮、虛報浮誇和“一平二調”的“共產風”甚囂塵上,極大地損害了農民的利益;
在水利建設方麵,提出“三年實現淮北河網化、全省水利化”的口號,一窩蜂地上馬許多大型水利工程,施工中違反自然規律,盲目搶工期,造成極大的浪費,而巨大的土方任務更使農民苦不堪言;
在“大辦鋼鐵”運動中追求“高指標、高速度”,冶金係統盲目建設“小高爐”1260座,產品質量低,經濟效益差,同時在城鄉掀起“群眾性大煉鋼鐵”的“熱潮”,白白耗費了大量資源、材料和人力、財力;
最為嚴重的是,安徽省1958年至1960年三年實際糧食總產量僅為452.02億斤,卻“估產”為820.91億斤,“高估產”帶來“高征購、高銷售、高調撥”,把農村餘糧“征收”殆盡,導致1959年和1960年因災減收後農村出現了大饑荒——1959—1961年安徽省因饑餓而死的人數有說六百萬的,也有說九百萬的,官方出版的《安徽省誌.人口誌》則承認為407萬!
對此,作為大權在握的省委第一書記的曾希聖責有攸歸,他後來不得不承認自己“對人民犯了罪”!
不過,曾希聖還算是有良心的“高幹”,麵對饑荒遍野的慘狀他翻然轉變,1961年4月提出在農村實行“按勞動力分包耕地,按實產糧食記工分”的聯產責任製辦法——這實質上就是搞“包產到戶”,也就是對“人民公社”的否定。
7月,毛澤東路過蚌埠,曾希聖在火車上匯報了推行“責任製”的情況,當時已了解到饑荒情況的毛澤東聽後同意他“試驗”。
於是他就放開膽子在全省各地大力推行責任田。安徽搞責任田的成功很快在全國引起連鎖反應,這使對“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情有獨鍾的毛澤東如芒刺在背。
12月,農村形勢略有好轉,毛澤東就對曾希聖明確地說:“生產已經恢複,是否把這個辦法(指責任田)變回來?”但曾希聖卻說:“群眾剛剛嚐到甜頭,再讓群眾搞一段時間吧?”毛澤東當時聽了沉默不語,但惱怒之意顯然潛滋暗生了。
在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會上,曾希聖遭“批判”的罪名應該是兩個:
1。在“大躍進”中的“錯誤”
2。和搞“包產到戶”的“錯誤”。
據有關回憶文章說,曾希聖其人“性格剛烈,愛發脾氣”,有“曾霸王”之稱,這種性格強悍的人往往對下屬過於嚴厲,不知體恤。
比如1957年“反右運動”時中共中央曾下發文件列出“劃右派的六條標準”,曾希聖卻在這之外另加了反對強製推行他的農業“三改”政策和反對所在單位主要領導兩條“右派標準”,結果當時安徽省打出的“右派”的人數在全國名列前茅。至於平時工作中他傷害的幹部應當更多。
因此,參加七千人大會的安徽幹部許多人肯定早就對他怨氣頗深,借此機會自然要對他群起而攻之,而“批判”的矛頭當然會指向他在“大躍進”中的“左傾蠻幹”,但在當時毛澤東堅持“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的所謂“三麵紅旗”的情況下,“批判”的矛頭顯然更多的還是指向他推行的“包產到戶”的農村政策。
不過,對曾希聖最致命的打擊並不在於那些“縣團級幹部”們的“批判”(即使這些人中曾有人極力主張開除他的黨籍,甚至提出要殺他的頭),而在於毛澤東對他的態度已經變化了。
在曾希聖推行“包產到戶”之前,毛澤東一直對他信任喜愛有加,即使早在1960年上半年安徽省大量餓死人的情況已被中共中央所知悉,毛對他仍不改信任之意。
當山東省委第一書記舒同因山東餓死人太多而遭免職後,毛還特命曾希聖兼任山東省委第一書記!
而當1961年曾希聖在安徽推行“包產到戶”,尤其是毛要他“把這個辦法(指責任田)變回來”卻遭到他謙恭地拒絕後,毛對他的信任和喜愛完全喪失了。
在七千人大會上,毛澤東聽任劉少奇主持對曾希聖的“批判會”,聽任(或是授意?)眾人對他上綱上線、嚴厲斥責,最後又決定(或是同意?)撤去他省委第一書記的職務。
顯然是因為他的“包產到戶”嚴重威脅到了“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的“三麵紅旗”,而這“三麵紅旗”是在毛澤東的主導下“樹起”的,“三麵紅旗”如果倒了,毛澤東在黨內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這是毛澤東不能容許發生的。
所以,毛澤東的“愛將”、主政安徽省十餘年的曾希聖在七千人大會後終於倒台,主要是由於他在安徽推行“包產到戶”,脫離了毛澤東的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的“共產主義烏托邦”的方向。
現在看來,1961年曾希聖率先推行“包產到戶”,使更多的人免於饑荒之難,值得讚許。
不過,同樣是在“大躍進”中,由於主要負責人的做為不同,各省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安徽鄰近的江蘇、浙江情況就好得多。
所以,在“大躍進”中瘋狂一時的曾希聖應對1959—1961年安徽省數百萬人餓死負主要責任,他的名字應刻在“大躍進”恥辱碑上顯眼的地方!
http://photo2.hexun.com/p/2006/0527/23754/b_1267B8ED74C086C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