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命我,城彼朔方。————寧夏固原長城始築於西周?
轉貼說明:這不是什麽新發明,曆朝曆代都這樣記載。
證據:
一。今本竹書紀年疏證
■王國維
《疏證》除廣倉學宭叢書本外,有《遺書》本,曾兩次印布;初名《王忠愨公遺書》,所收《疏證》係鉛印本;續印名《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係石印本。今據《遺書》兩本互校,有初印不誤而續印諸誤者,亦有續印改正者,皆擇是而從,其有兩本皆誤,或所據今本有誤為王氏所未正者,略出案語,以為說明。
昔元和惠定宇征君作《古文尚書考》,始取偽古文《尚書》之事實文句,一一疏其所出,而梅書之偽益明。仁和孫頤穀禦複用其法,作《家語疏證》,吾鄉陳仲魚孝廉敘之曰:‘是猶捕盜者之獲得真贓。’誠哉是言也。餘治《竹書紀年》,既成《古本輯校》一卷,複怪今本《紀年》為後人搜輯,其跡甚著,乃近三百年學者疑之者固多,信之者亦且過半。乃複用惠、孫二家法,一一求其所出,始知今本所載殆無一不襲他書。其不見他書者,不過百分之一,又率空洞無事實,所增加者年月而已。且其所出,本非一源,古今雜陳,矛盾斯起。既有違異,乃生調停,糾紛之因,皆可剖析。夫事實既具他書,則此書為無用;年月又多杜撰,則其說為無征。無用無征,則廢此書可,又此《疏證》亦不作可也。然餘懼後世複有陳逢衡輩為是紛紛也,故寫而刊之,俾與《古本輯校》並行焉。丁巳孟夏,海寧王國維。
1。帝乙
名羨。
元年庚寅,王即位,居殷。(《禦覽》八十三引《紀年》:‘帝乙居殷。’)
三年,王命南仲西拒昆夷,城朔方。(《詩·小雅》:‘王命南仲,往城於方。’傳:‘王,殷王也。’)
二。詩經 出車 周宣王
我出我車,於彼牧矣。
自天子所,謂我來矣。
召彼仆夫,謂之載矣。
王事多難,維其棘矣。
我出我車,於彼郊矣。
設此旐矣,建彼旄矣。
彼旟旐斯,胡不旆旆。
憂心悄悄,仆夫況瘁。
王命南仲,往城於方。
出車彭彭,旂旐央央。
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赫赫南仲,玁狁於襄。
昔我往矣,黍禝方華。
今我來思,雨雪載塗。
王事多難,不遑啟居。
豈不懷歸,畏此簡書。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
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既見君子,我心則降。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
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執訊獲醜,薄言還歸。
赫赫南仲,玁狁於夷。
宣王
名靖。(《史記·周本紀》作‘靜’,正義引《魯連子》作‘靖’。)
元年甲戌春正月,王即位,周定公、召穆公輔政。(《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宣王元年甲戌。又《周本紀》:‘宣王即位,二相輔之。’)
複田賦。
作戎車。(《詩·小雅》:‘六月棲棲,戎車既飭。’又‘元戎十乘,以先啟行。’傳:‘周曰元戎,先良也。’)
燕惠侯薨。(《史記·燕召公世家》:‘共和之時,惠侯卒,子厘侯立。是歲,周宣王初即位。’《十二諸侯年表》燕惠侯盡宣王元年。)
二年,錫太師皇父、司馬休父命。(《詩·大雅》:‘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太師皇父。’又:‘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陳行,戒我師旅。’)
魯慎公薨。(《史記·魯周公世家》:‘真公二十九年,宣王即位。三十年,真公卒。’《十二諸侯年表》魯真公盡宣王二年。‘真公’,《漢書·律曆誌》作‘慎公’。)
曹公子蘇弑其君幽伯疆。(《史記·曹叔世家》:‘幽伯疆九年,弟蘇殺幽伯代立,是為戴伯。戴伯元年,周宣王已立三歲。’《十二諸侯年表》曹幽伯盡宣王二年。)
三年,王命大夫仲伐西戎。(《史記·秦本紀》:‘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後漢書·西羌傳》:‘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
齊武公壽薨。《史記·齊太公世家》:‘武公壽二十四年,宣王立。二十六年,武公卒。’《十二諸侯年表》齊武公盡宣王三年。)
四年,王命蹶父如韓,韓侯來朝。(《詩·大雅》:‘蹶父孔武,靡國不到,為韓姞相攸,莫如韓樂。’又‘韓侯入覲’。)
五年夏六月,尹吉甫帥師伐玁狁,至於太原。(《詩·小雅》:‘六月棲棲,戎車既飭。’又:‘文武吉甫,萬邦為憲。’又:‘薄伐玁狁,至於太原。’)
秋八月,方叔帥師伐荊蠻。(《詩·小雅》:‘蠢爾蠻荊,大邦為仇。方叔元老,克壯其猶。’)
六年,召穆公帥師伐淮夷。(《詩序》:‘《江漢》,尹吉甫美宣王也,能興衰撥亂,命召公平淮夷。’)
王帥師伐徐戎,皇父、休父從王伐徐戎,次於淮。(《詩·大雅》:‘王奮厥武。’又:‘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太師皇父。整我六師,以修我戎。’又:‘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陳行,戒我師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王歸自伐徐。(《詩·大雅》:‘徐方不回,王曰還歸。’)
錫召穆公命。(《詩·大雅》:‘王命召虎,來旬來宣。’又:‘肇敏戎公,用錫爾祉。厘爾圭瓚,秬鬯一卣。告於文人,錫山土田。’)
西戎殺秦仲。(《史記·秦本紀》:‘宣王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西戎殺秦仲。’《十二諸侯年表》秦仲盡宣王六年。)
楚子霜卒。(《史記·楚世家》:‘熊霜元年,周宣王初立,熊霜六年卒。’《十二諸侯年表》楚熊霜盡宣王六年。)
七年,王錫申伯命。(《詩序》:‘《崧高》,尹吉甫美宣王也。天下複平,能建國親諸侯,褒賞申伯焉。’)
王命樊侯仲山甫城齊。(《詩·大雅》:‘王命仲山甫,城彼東方。’又‘仲山甫徂齊’。)
八年,初考室。(《詩序》:‘《斯幹》,宣王考室也。’)
魯武公來朝,錫魯世子戲命。(《周語》:‘魯武公以括與戲見王,王立戲。’《史記·周本紀》魯武公來朝在十二年,《魯世家》在武公九年,即宣王十一年。)
九年,王會諸侯於東都,遂狩於甫。(《詩序》:‘《車攻》,宣王複古也。宣王能內修政事,外攘夷狄,複會諸侯於東都。’又《詩》曰:‘東有甫草,駕其行狩。’)
十二年,魯武公薨。(《史記·魯周公世家》:‘武公九年夏卒。’《十二諸侯年表》武公盡十年,正當宣王十二年。)
齊人弑其君厲公無忌,立公子赤。(《史記·齊太公世家》:‘武公卒,子厲公無忌立。厲公暴虐,齊人攻殺厲公,乃立厲公子赤,是為文公。’《十二諸侯年表》厲公盡宣王十二年。)
十五年,衛厘侯薨。(《史記·衛康叔世家》:‘厘侯二十八年,周宣王立。四十二年,厘侯卒。’《十二諸侯年表》衛厘侯盡宣王十五年。)
王錫虢文公命。(《周語》:‘宣王即位,不籍千畝,虢文公諫’雲雲。)
十六年,晉遷於絳。(《詩譜》:‘晉成侯孫穆侯又徙於絳。’案《十二諸侯年表》,是歲晉穆侯初立。《通鑒外紀》:‘宣王十六年,晉獻侯薨,子穆侯弗生立,自曲沃徙都絳。’)
十八年,蔡夷侯薨。(《史記·管蔡世家》:‘夷侯十一年,周宣王即位。二十八年,夷侯卒。’《十二諸侯年表》蔡夷侯盡宣王十八年。)
二十一年,魯公子伯禦弑其君懿公戲。(《史記·魯周公世家》:‘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禦與魯人攻殺懿公而自立。’《十二諸侯年表》魯懿公盡宣王二十一年。)
二十二年,王錫王子多父命居洛。(《史紀·鄭世家》:‘宣王立二十二年,初封友於鄭。’)
二十四年,齊文公赤薨。(《史記·齊太公世家》:‘文公十二年卒。’《十二諸侯年表》齊文公盡宣王二十四年。)
二十五年,大旱,王禱於郊廟,遂雨。(《詩·大雅》:‘旱既太甚,蘊隆蟲蟲。不殄禋祀,自郊徂宮。’)
二十七年,宋惠公□薨。(《史記·宋微子世家》:‘惠公四年,周宣王即位。三十年,惠公卒。’《十二年諸侯年表》宣王二十八年,宋惠公薨。)
二十八年,楚子儬卒。(《史記·楚世家》‘熊儬十六年,鄭桓公初封於鄭,二十二年卒。’《十二諸侯年表》楚熊儬盡宣王二十八年。)
二十九年,初不籍千畝。(《周語》:‘宣王即位,不籍千畝。’)
三十年,有兔舞於鎬京。(《禦覽》九百七引《紀年》:‘宣王三十年,有兔舞鎬。’《初學紀》二十九引作‘三年’。)
三十二年,王師伐魯,殺伯禦。(《周語》:‘三十二年春,宣王伐魯,立孝公。’)
命孝公稱於夷宮。(《周語》:‘宣王欲得國子之能導訓諸侯者,樊穆仲曰:“魯侯孝。”乃命魯孝公於夷宮。’)
陳僖公孝薨。(《史記·陳杞世家》:‘厘公孝六年,周宣王即位。三十六年,厘公卒。’《十二諸侯年表》陳厘侯盡宣王三十二年。)
有馬化為人。(《通鑒外紀》:‘宣王三十年,有馬化為人。’)
三十三年,齊成公薨。(《史記·齊太公世家》:‘成公脫立,九年卒。’《十二諸侯年表》齊成公盡宣王三十三年。)
王師伐太原之戎,不克。(《後漢書·西羌傳》:‘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後二十七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
三十七年,有馬化為狐。(《開元占經》一百十八引《紀年》:‘周宣王三十三年,有馬化為狐。’《外紀》亦係之三十三年。)
燕僖侯薨。(《史記·燕召公世家》:‘惠侯卒,子厘侯立,是歲,周宣王初即位。三十六年,厘侯卒。’《十二諸侯年表》燕厘侯盡宣王三十七年。)
楚子鄂卒。(《史記·楚世家》:‘熊儬卒,子熊鄂立,熊鄂九年卒。’《十二諸侯年表》楚熊鄂盡宣王三十七年。)
三十八年,王師及晉穆侯伐條戎、奔戎,王師敗逋。(《後漢書·西羌傳》:‘王遣兵伐太原戎,後五年,王伐條戎、奔戎,王師敗績。’《左·桓二年傳》:‘晉穆侯之夫人薑氏,以條之役生太子。’)
三十九年,王師伐薑戎,戰於千畝,王師敗逋。(《周語》:‘宣王三十九年,戰於千畝,王師敗績於薑氏之戎。’)
四十年,料民於太原。(《周語》:‘宣王既喪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太原。’)
戎人滅薑邑。(《後漢書·西羌傳》:‘後二年,晉人敗北戎於汾隰,戎人滅薑侯之邑。’)
晉人敗北戎於汾隰。(見上。)
四十一年,王師敗於申。(《後漢書·西羌傳》:‘明年,王征申戎,破之。’)
四十三年,王殺大夫杜伯。(《墨子·明鬼下》:‘周宣王殺其臣杜伯而不辜。’)
其子隰叔出奔晉。(《晉語》:‘昔隰叔子違周難,奔於晉。’注:‘隰叔,杜伯之子,宣王殺杜伯,隰叔避害適晉。’)
晉穆侯費生薨,弟殤叔自立,世子仇出奔。(《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宣王四十三年,晉穆侯卒,弟殤叔自立,太子仇出奔。’)
四十四年。(原注:晉殤叔元年丁巳。《春秋經傳集解後序》:‘《紀年》無諸國別,惟特記晉國,起自殤叔。’《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宣王四十四年,晉殤叔元年。)
四十六年,王陟。(《史記·周本紀》:‘四十六年,宣王崩。’)
幽王
名涅。(《史記·周本紀》:‘宣王崩,子幽王宮涅立。’)
元年庚申春正月,王即位。
——————
專家考證:絲綢之路重鎮固原長城始築於西周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銀川12月12日電(劉泉龍、曹健)長期研 究長城的寧夏博物館原館長、副研究員周興華查閱《水經注》《詩經》《山海經》《史記》《文獻通考》等大量文獻資料後考證認為,絲綢之路重鎮寧夏固原長城係西周宣王始築的朔方長城中間的一段,距今已2800多年。
今寧夏固原是絲綢北路的交通樞紐,南下可以直抵中原王朝的京畿重地長安、洛陽等古都,北上可以經河西走廊通達中亞和歐洲,是絲綢北路必經之道。周興華說,西周時期,為了保證其京城北方的安全,周宣王在今固原市原州區(原寧夏固原縣城)北麵15裏處修建了一道長城,即今固原長城。
周興華告訴記者,長期以來,學術界認為固原長城屬於戰國長城。近世學術著作出版物均依據未經校勘的《水經注》等著作將固原長城定為戰國秦昭王長城,這屬於誤引誤考。據國學大師王國維校勘,《水經注》的原文是:高平川水(即固原清水河)“北出長城”,而不是北出“秦”長城。
據《呂氏春秋》等典籍記載,公元前384年,戰國秦昭王的前四世先祖公子連逃亡在魏國,他聽說秦國發生了內亂,就率領隨從由東邊的“鄭所之塞”入秦,被秦國防守長城的將領拒絕,隻好繞道從西界的烏氏塞即固原長城回歸秦國,在其都城雍登上了王位,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秦獻公。秦獻公穿越烏氏塞的史實,證明固原長城在東周時期就早已存在,比戰國秦昭王據有隴西、北地、上郡後所築的“拒胡”長城早了好幾百年。由此證明,固原長城(即烏氏塞)並非戰國秦昭王始築。
周興華說,《詩經·小雅·出車》“王命南仲,往城於方”“天子命我,城彼朔方”,就是說周宣王命令南仲到周都鎬京北麵的大原地區修建了一道長城。經考證眾多文獻資料,大原在今固原境內。另外,在《詩經》的《擊鼓》《綿》《鴻雁》《定之方中》等篇章中均有西周築有長城的史實反映。(完)
——————
古老戎族的棲息之地
www.nx.xinhuanet.com 2005年10月21日 15:59:08 來源: 新華網寧夏頻道
我國的西北部地區一,很早就是古代少數民族繁衍生息的福地。他們在廣闊的北方草原上,逐水草而居,過著無拘無束的遊牧生活。曾被漢文史籍裏稱做“戎”族的古老民族。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前後,在寧夏地區分別建立了一些不相統屬的小國家。他們與渭水流域和黃河中下遊地區的周部族發生了密切聯係,在頻繁的交往中也時有戰爭爆發。
《詩經·南仲》雲:“王命南仲,往城於方。出車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獫狁於襄”。這首詩中記載了周人強大以後,開始向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擴張,描寫了周朝的軍卒戰車的雄壯和將帥的威嚴。
《書竹紀年》也有周宣王五年(公元823年)“夏六月,尹吉甫帥師伐獫狁,至於太原”和“料民於太原”的記述。西周時期的“太原”在什麽地方?曆來有寧夏固原和山西太原之爭。
然而,1981年,在固原西北10多公裏處的中河孫家莊,發掘出一座約為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公元前十世紀中葉,即西周穆王以前時期的中、小奴隸主墓葬及殉葬的車馬坑,證明寧夏固地區曾一度是西周的領地。這一發現還推翻了周文化沒有逾越隴山(六盤山)之西的論斷。其意義十分重大。
西周晚期,居住在西北地區的戎族勢力大振,不斷侵擾周境。周平王東遷之後,公元前八世紀起到戰國晚期,寧夏就成為烏氏、胸衍、義渠等戎族聚居活動的場所。
春秋初期,寧夏全境都居住著戎族。居住在今寧夏北部鹽池等地的是朐衍戎;居住在甘肅慶陽、寧夏固原地區的為義渠戎,還有在今固原東南地區的烏氏戎。他們散居在深山溪穀之中,一個部落往往隻有百餘人,各有部落首領,不相統屬。其中義渠戎勢力最為強大。早在公元1100年,周人就出兵伐義渠,直到公元前272年秦昭王滅義渠國。義渠戎在曆史舞台上活躍了 800年,先後成為周、秦西北地區的一支重要的對抗力量。從秦厲公到秦昭襄王,秦與義渠之間進行了長達百餘年的戰爭。近年來,在固原、中寧等10多處地方發現了屬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文化,以獸頭青銅短劍、各種動物透雕銅牌及各種小件銅飾,為這種文化的主要特征。這種文化的居民,盛行用大量馬、羊頭隨葬的風俗。
青銅器製作技術已相當純熟,然而青銅器中很少農業工具,反映出這些器物的主人崇尚戰鬥,諳熟畜牧狩獵。原先曾將這些文化遺存歸類於匈奴文明,但從曆史記載中誰測,很可能是生活在這一地域的義渠戎創造的一種文明。
公元前272年,秦國出兵最終戰勝義渠戎,並在今之寧夏西吉、固原北麵一帶修築起一道長城,以防止殘餘義渠戎和匈奴的反撲,至今這條秦長城遺跡還曆曆在目。秦統一全國,今寧夏為其北地郡屬地,烏氏戎、胸衍戎、義渠戎原來聚居的地方便成為秦的郡縣。
(責任編輯:盧鷹)
——————
圖為明長城入海處老龍頭(劉笑眉)
巍峨雄偉的萬裏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堪可列為世界古代第八大奇觀。1987年,“中國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999年,國際公認的最具權威的美國《國家地理旅遊者》雜誌將其評為“一生必須一遊,否則抱憾終生”的全球最具特色的“五十佳”旅遊勝地之一。
長城旅遊在河北省旅遊業中占有重要位置。20世紀80年代,隨著旅遊熱的興起,河北開辟了一條長城旅遊項目,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河北省在未來五年(2001—2005年)重點升級的8條旅遊線路中,“長城旅遊”專線仍然作為一條主線路位列其中。
長城旅遊項目受歡迎,這是由長城自身具有的獨特的重大價值決定的。
河北把長城之旅列為一條主線路,這是由河北境內的長城所具有的獨特優勢決定的。
長城,當初的作用是防禦,至清代,長城的軍事防禦功能已逐漸失去作用。大凡文物,或有長期保留價值的紀念物,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增值。長城作為一種大地性的文物,它的價值在於“又長又險又古又美”,在於它的為曆史所罕見的精美建築,在於它的觀賞性,在於它的曆史紀念意義。長城,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象征,是一種堅不可摧、傲然挺立的民族精神,是使海外遊子魂魄所係的根脈。長城是一條東方巨龍,“龍的傳人”的根在長城。我每每登上長城,在欣賞長城的雄姿時,也領悟到中華民族的偉大,深深為她的悠久而燦爛的曆史自豪。
隨著長城旅遊熱的興起,“中國長城始建於何時”這個問題自然就提了出來。2000年國家文物局在南京主辦的“古城牆科學保護研討會”,認為中國城牆建設曆史源於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晚期,明清時達到鼎盛時期,全國大小不一的城牆有數千座,包括長城在內的城牆綿延10萬公裏,這在世界曆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那麽,中國的萬裏長城始建於何時?《詩經》中的《出車》第三章寫道:“王命南仲,往城於方。出車彭彭,旗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獫狁於襄。”詩中的“往城於方”、“城彼朔方”中的“城”,指的就是軍事防禦工程,有的認為這就是長城的前身,是關於長城最早的記載,時間大約在公元前8世紀西周宣王時期。還有一種比較切近的說法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為了互相防禦,便在形勢險要的地方修築長城。萬裏長城的源頭在哪裏?據《左傳》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記載:“楚國方城以為城”,這是長城最早見於曆史文獻的最明確的記載。據長城專家考證,位於河南省南召縣與內鄉、魯山、方城三縣交界地帶山峰上的100多裏古長城遺址,應該是《左傳》記載的春秋時期的“楚國方城”,即中國最早有實物可識的長城。
從這以後,中國的長城經曆了20多個諸侯國和王朝的修築,上下兩千多年,縱橫10萬餘裏,分布於多個省、市、自治區,充分顯示了我國先人的智慧和毅力,顯示了先人的力量與建築風格。當我們站在長城之巔,看著那綿延起伏、橫亙萬裏的長城,絕不會因為它失去當年的防禦作用而否定其建築價值和曆史意義。
在河北境內,存有自戰國至明朝各個朝代的長城。戰國時期,在現今河北境內的趙國、燕國和中山王國,都修有長城,現在仍有遺跡可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鞏固封建政權,於公元前215年派大將蒙恬率軍30萬人,打破匈奴,然後把原來的燕、趙、秦長城聯接起來,使整個長城聯貫為一,長達萬裏。在承德的豐寧、圍場,張家口的張北縣,都發現有秦長城的蹤跡。圍場縣新撥鄉岱尹上村尹梁之北,立有乾隆皇帝《古長城說》石碑一通,就是記載這位皇帝於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發現原燕北長城的考察記述。
南北朝時期以及以後的遼、金,我國北部地區先後出現過許多少數民族王朝,他們為了防止別族的侵擾,鞏固自己的統治,也不斷修築長城。其中北魏、北齊和金朝修築長城的規模最大。這在我省張家口、承德、秦皇島市轄境內都有發現。
我們現在所說的長城,一般是指明代長城。它在明代開國後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即開始修建,前後修築長城18次,曆經200多年,至明萬曆年間即公元1600年前後才完成了長城的全部修築工作。明代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連內長城在內,全長6300公裏。河北境內的明代長城,東起山海關南的老龍頭,西至懷安縣的馬市口,長達1200公裏,如果連內長城算上,全長2000公裏。
河北境內存有的各個朝代的長城,以明代長城最為著名,可以說,明代長城的精華在河北。
明王朝建都北京後,很重視其腹地北京北部的邊境防務,重新對長城進行了精心的修築和增建,其規模之浩大,工程之艱巨,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
在河北省境內的長達2000公裏的明代長城,行經地段很長,主要分布在唐山、秦皇島和承德、張家口、保定等所屬的一些縣、市,有些長城段落處於河北與遼寧、天津、北京、山西等省市交界處。在其上設有大小關隘將近300處,敵樓、戰台、邊門、烽火台等建築不計其數。明代長城的城牆高度一般在5至8米間,上寬5米,可容五馬並騎。
由於河北境內的明代長城位於明王朝腹心之地北京的附近,因此建築水平最高,大部分用磚石建築而成,是明代長城的精華所在。中國長城學會秘書長董耀會分析說:現在所說的明長城,長約7000公裏,其中多為夯土建築,真正的磚石結構,既雄偉又堅固,也就是最具典型意義的長城隻有1000多公裏,其中隻有200多公裏在北京市,其餘絕大部分分布在河北的秦皇島、唐山、張家口、承德市。長城在其經過的省份,都各有特色,但長城的最重要區域在河北,最具開發價值的長城區段也在河北。有的長城專家這樣評價:領略了河北境內的長城,才能真正感受長城之險峻巍峨,長城之偉大。
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的明代長城,分九鎮管轄,這九鎮是:遼東鎮、薊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偏關)、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河北境內的明長城,分別由薊鎮、宣府鎮管轄。薊鎮管轄山海關至居庸關(北京)的灰嶺口,這段長城長約600多公裏;宣府鎮管轄東起居庸關的四海冶(在北京延慶縣)西至西洋河(山西大同以北),全長510公裏的長城。明長城自居庸關以西分為南北兩線,宣府鎮長城屬北線,稱外長城,南線為內長城。內長城由北京延慶四海冶支出,經居庸關、八達嶺入河北的懷來縣,然後經涿鹿入淶水,再經淶源入山西省。
在河北管轄的明長城內,有許多享譽中外的著名景點。比如,在薊鎮管轄這段,長城入海的端頭部分“老龍頭”,像是萬裏長城這條巨龍之首,有“中華之魂”的盛譽;“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裏長城第一關”的山海關,扼華北通向東北的咽喉;角山是河北境內的長城翻越的第一座山,長城隨山就勢,雄偉壯觀,有“萬裏長城第一山”之稱;位於山海關東北7公裏處的三道關,在兩山對峙的峭壁峽穀之間設關三重,是萬裏長城的第一道險關,這裏的“長城倒掛”被譽為“長城一絕”;金山嶺長城建築形式獨特,造型精湛,建築形式豐富多樣,特別是這裏有一段文字磚砌築的長城,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和觀賞價值;九門口是萬裏長城的“京東首關”,九座關門並列而立,“不到九門口,枉來長城走”的諺語,道出了九門口的雄奇;因修潘家口水庫而淹沒水下的喜峰口長城,由於其兼具北方雄奇和南方秀麗之美,成為長城中一枝獨秀的景觀。
宣府鎮管轄的明長城河北段,位於明朝京都北京的西北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這段長城修築的十分堅固。這段長城的重要關口有馬市口、永合口、新河口、獨石口、張家口。清代順治年間,在張家口長城開設了大境門,正中門額上有察哈爾都統高維嶽於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所寫的“大好河山”四個顏體大字,每個字足有一米見方,更顯出長城的壯美,遊人至此,瞻望雄關,憑眺祖國壯麗河山,更能激發起國人的愛國情懷。
內長城也建有不少關隘和城堡,居庸關、倒馬關、紫荊關是著名的內三關,地勢十分險要,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長城,是我國一座偉大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沒有哪一處的自然風光、文物古跡、名勝景點比長城更能激發起人們對祖國壯麗河山和悠久曆史的熱愛之情。1984年,鄧小平同誌發表了“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題詞,把保護長城與熱愛中華聯係在一起,近年來,河北境內的長城陸續得到一些修複。但是,由於河北境內的長城大多是由磚石建造,所以遭受的破壞也最嚴重,長城的保護現狀不容樂觀。我們要牢記並經常重溫鄧小平同誌的題詞,充分認識長城的巨大文物價值,自覺的保護長城,正確發揮長城能夠產生的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讓長城和我們的偉大祖國一道,以其從未有過的新姿巍然屹立於世界東方。(張永慶)
長城在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