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1959是否餓死人?————第二貼:68112的原貼

(2007-05-04 12:54:06) 下一個
1959是否餓死人?————第二貼:68112的原貼

第二貼: 來源: 68112


作者完全是在用大躍進時代的精神,反大躍進。

來源: 68112 於 07-04-20 13:39:32

回答: [轉貼]“大躍進”中是如何餓著肚皮唱讚歌的 由 aTouchofZen 於 2007-04-20 12:10:17

作者完全是在用大躍進時代的精神,反大躍進。

你看,文章一開始就說假話:【1959年初人們已籠罩在一片陰霾氣氛中,驚恐覓食求生是許多人唯一的念頭。……】

1958年是公認的豐收年,即使不豐收,次年初,哪朝哪代不是吃前一年收成的糧食?58年初吃57年收成、57年初吃56年收成……“1959年初人們已籠罩在一片陰霾氣氛中”,這氣氛是哪兒來的?……連最基本的生活常識都不顧了,就為了反對GCD?

既然“本文作者當時是新華社四川分社的一名記者,他覺得那些“瓜菜代”的日子猶能苦熬,而最痛苦的莫過於在強烈意識形態的壓力下,不能不說話,又不能說真話”。那麽就說1959年的真事,起碼要說58年的收成比57年或曆年平均“少了”多
少多少,作鋪墊。然後說59年初人們“驚恐覓食求生”成了唯一念頭雲雲,才說得通吧?當時說假話,怪GCD,現在還在說假話,怪誰呢?


再來看一段原文:【那些年,我分工采訪財經,對全省的災情是清楚的。四川是個糧食調出大省,195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調出32.24億斤,三年“大躍進”放衛星、創高產,大話說過了頭,又連續三年減產,比1949年還少30億斤,但糧食外調任務
有增無減,1960年外調糧增到68.4億斤,比過去增長一倍以上。我們把這說成是發揚“四川風格”,把農民的口糧叫餘糧,仿佛取之不竭。從1959年起,三年內全省農村人均留糧包括種子、飼料和口糧,從原來的512斤猛降到260斤。由於強迫命令征了過頭糧,國家糧庫告罄,春荒沒有返銷糧,農民隻好餓以待斃。三年災難期間,四川的一千多萬人就是這樣活活餓死的。】

四川當時總人口,6千多萬,是全國人口的10%左右。四川的城鎮人口比例比東部大部分省市低,所以征購糧食水平不高,而且有糧食調出,對“天府之國”來說,並不困難,災荒的基本原因一個字都不談:遭到了災減產了,卻大談糧食調出,混淆
視聽、顛倒是非。糧食調出最高年份是59年,不是60年,60年糧食征購就比59年少了59年,當然仍舊偏高,碰到災年,最好一斤不交,反而得到外援。

什麽“從1959年起,三年內全省農村人均留糧包括種子、飼料和口糧,從原來的512斤猛降到260斤”?純屬編出來的。災荒最嚴重的地區、最艱難時期,“人均留糧包括種子、飼料和口
糧”,都超過360斤!看這謠造的,還“不能講實話,難受呢”?笑話!

糧食征購是按“產量”來的嗎?這是一個最容易“忽悠”讀者的地方,尤其是談到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的問題時,胡說八道的文字,太多了。如果真是一個當時的“新華社記者”,不會不知道:糧食征購指標(任務),是根據土地麵積、人口、所在地
區的自然條件……決定的,這是綜合考慮的結果,決不是報了多,就多征購那麽簡單。

另外,“餘糧”的概念一直有,自從53~54年確立糧食征購係統以來,公糧(相當於地賦、或地稅,也按土地麵積計算,每畝大約幾斤稻穀、或麥子,無償提供,2003年,國家正式取消了在中國實行2600多年的地稅。)、種子糧(顧名思義)、口糧(顧名思義)、餘糧(賣一斤得一斤的錢,除了錢,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實物或非實物“獎勵”,例如化肥指標……。)

好一個說假話,張口就來的“記者”。順便想起一件“趣事”,當時四川的宣傳部長是不是“張戎的父親”?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