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田”——湖北麻城“大躍進-苦日子”實錄(上)
(2007-05-21 00:39:23)
下一個
“天下第一田”——湖北麻城“大躍進-苦日子”實錄(上)
轉貼說明:
1。原貼地址:荊楚網→ 東湖社區→ 時事人文 → 中部崛起 →湖北麻城“大躍進-苦日子”實錄(上)
2。原貼署名:MACHENG 諧音“麻城”。
3。網路所見此文另有署名:餘習廣。
——————
荊楚網東湖社區 [東湖社區]
中部崛起 荊楚網視
>> 麵對東部開放、西部開發和東北振興,以武漢為龍頭的中部地區如何發展? 搜一搜更多此類問題 東湖社區 → 時事人文 → 中部崛起 → 湖北麻城“大躍進-苦日子”實錄(上)
標題:湖北麻城“大躍進-苦日子”實錄(上)MACHENG
湖北麻城“大躍進-苦日子”實錄(上)
本文由MACHENG發表在『中部崛起』東湖社區http://bbs.cnhubei.com
本貼網址 http://bbs.cnhubei.com/dispbbs.asp?boardid=228&id=1113374
“天下第一田”--湖北麻城縣“大躍進-苦日子”實錄(上)
1958年8月初,大躍進的陣陣狂熱,伴著盛夏酷暑,強勁地衝擊著中國大地。一言動乾坤的“始作俑者”毛澤東,雖頭戴草帽,卻體胖多汗,白襯衫也洇著汗濕,他顧不得暑熱汗溽 ,風塵仆仆又興致勃勃地奔赴於河北、河南和山東大地……
“小麥衛星”、“水稻衛星”、“鋼鐵衛星”、“公共食堂”、“人民公社”……
全國各地的地方大員,正爭先恐後般炮製著大躍進中高產“衛星”和“新生事物”的首創權,一份份創造“人間奇跡”的報喜電文,灼燒著毛澤東“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他要踏上這火熱的大地,尋找典型,總結經驗,親眼看一看大躍進熱火朝天的場景,親手掂一掂鋪天蓋地“高產衛星”的份量,為即將召開的北戴河會議,定下驚世駭俗的高調。
8月9日,在山東省委書記譚啟龍的陪同下,毛澤東興高采烈地視察山東曆城北園鄉北園農業社。田野裏一派豐收景象。農業社幹部們大言不慚,社主任李書城匯報:“五十畝高額豐產田,原來計劃畝產兩萬斤,現在我們要爭取畝產四萬斤,過去一畝隻產二三百斤。”
這是迄今為止最高紀錄的糧食衛星,毛澤東喜氣盈盈,伸出大拇哥,誇聲連連:“好嘛,你們不幹就不幹,一幹就幹大的。”
毛澤東喜意未闌,一份加急報喜電文和套紅《人民日報》,衝起了他更大的激情:湖北麻城縣發出特大的“高產衛星”:建國一社創造出世界最高紀錄,早稻畝產36956斤7兩!
8月9日的《人民日報》,驚喜地將麻城縣發特大的“高產衛星”封為“天下第一田”。
“天下第一田,好!好!好!天下第一田!王任重同誌任重道遠哪。”毛澤東金口玉言,大誇《人民日報》的同誌們,“寫得好呢,有感情呢!”心花怒放,寫在臉上。
從此,“天下第一田”風光天下。
“天下第一田”,不僅創造了當時“放衛星”的最高紀錄,還以“掇穀並田”的方法,為全國各地後來者居上的“躍進衛星”,提供了趕超的樣板和經驗。
好景不長,在嗣後的“苦日子”裏,湖北省委領導親自培養的“天下第一田”,一變而為反“五風”和大抓階級鬥爭的典型。
材料上報中央,被激怒的毛澤東按自己的思路大筆一揮,麻城又成為糾風整社的“樣板田”。
大躍進年代,湖北是一個出典型、出經驗的地方!
本文由MACHENG發表在『中部崛起』東湖社區http://bbs.cnhubei.com
本貼網址 http://bbs.cnhubei.com/dispbbs.asp?boardid=228&id=1113374
上 篇
一、領導做“法”試驗田
一位“天下第一田”的參予者,麵對我的錄音采訪,思索了半天,心情沉重的說:“那個天下第一田,離不開 當年大躍進的全國狂熱,說假話、說大話的時代特點。
從省委、地委、縣委領導人都隻想講上級要聽的話,講真話要吃虧,放衛星就當先進,邀功有賞,撈政治資本嘛。
另外一個,省裏抓紅安,抓麻城。黃麻起義,打天下、坐江山嘛,幾百位部長、將軍的家鄉。
麻城衛星惹出那麽大的事,與麻城窮、落後、老百姓愚味,好蒙哄也有關。一說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吃飯不要錢了,老百姓也是蠻起哄的。沒想到跟著上麵發了那麽一通苕氣!”
麻城位於大別山中段南麓,地處鄂東、豫南、皖西交界,山區丘陵近五分之四。山窮地瘠,貧困落後,是麻城縣自隋開皇十八年立縣以來一千四百多年不變的曆史。窮則思變。民氣素以不安份和強悍好鬥稱雄鄂豫皖。窮則生亂,變亂頻仍,盜匪叢生。自有清至民國,麻城造反、匪亂數百起,血流山川,循環往複。民眾仍在苦難中難覓出路。
正因如此,麻城才成為土地革命戰爭黃麻起義的發祥地,成為紅四方麵軍的發源地,成為鄂豫皖區的根據地。
當年麻城方圓百裏,竟有各方武裝力量近千股:夏鬥寅的國民革命軍、會匪“紅槍會”、金槍會、黑槍會,土豪劣紳的人民自衛團、民團,國民黨各級黨部、共產黨、義勇隊、民國協會、防務會、脅富會……天地一聲驚雷動,打土豪,分田地,窮苦人民跟著共產黨幹革命。
自黃麻起義,麻城死於戰難的民眾十三萬七千人。六萬多人參加紅軍,到共和國開國之際,僅餘兩百餘人。窮則思變的革命結果,麻城出了省軍以上領導120多人。
麻城民謠:“血戰千場留一命,窮人堆裏出將軍”。
也許正因如此,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大躍進,麻城民氣步步高漲。真以為“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從此進入人間天堂。
終於,在上級策動下,成為那個狂熱年代示範全國的“天下第一田”,看實狠狠地發了一通“苕氣”。
被愚弄的麻城人民,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餓死、病死七八萬人,浮腫、幹瘦、子宮脫垂等罹病者近二十萬人。
楚王好細腰,宮有餓死色。上有好者,群佞趨之。
用90年代一位中共老人的話說:“大躍進責任人人有,中央之外,地方大員中吳芝圃、曾希聖、王任重、張仲良、李井泉、柯慶施、陶魯笳、陶鑄這八大金剛推波助瀾,衝鋒陷陣,起了相當不好的作用,也很為毛澤東看重。”雖是一家之言,卻也中肯入的。
自從毛澤東發動起“經濟戰線的大躍進”,湖北省委領導人在追風跟潮上就狠下了一番功夫,湖北成為躍進聲勢最猛烈,“高產衛星”最顯赫,各種經驗方法最叫響的省份之一。
在這裏,省委第一書記王任重的行為很值得我們考證,這不僅因為“天下第一田”凝聚著他的一番心思,還在於他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典型。
事情得從1957年初大躍進初瀾乍動說起。
10月,毛澤東在八屆三中全會上狠批“反冒進”,全黨為之震顫。大會通過了旨在“迅速發展農業生產力”的 《全國農業發展綱要》, 規定了十年發展達標指數:糧食畝產黃河以北400斤,淮河以北500斤,淮河以南800斤,棉花畝產由1955年的35斤,分別增加到40斤、80斤和100斤。
王任重回到武漢,即把農業跨《綱要》當成中心工作來抓,三天一加碼,五天一高升。在省委會議上,他強調說:“總路線是要高速度的,湖北能不能提前五年跨《綱要》?” 一個月內,他先後講話,把跨《綱要》從規定的十年時間,提前到五年,三年,後來又提出一年跨《綱要》。
“文化大革命”中,一位原湖北省委工作人員在大批判文章中寫道:
1958年1月南寧會議後,回到武漢,王任重與另一省委領導人有過一次談話。他由衷感慨地說:“ 南寧會議總理挨批,我看是跟不上主席思想了嘛。 超英赴美,一個鋼鐵,一個糧食,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中國就是強國。主席思想境界,胸懷氣勢,用敬仰二字都不足以表達我們的心情。”
“主席說我們共產黨人建設新中國,就是要好大喜功,共產黨領袖的氣魄嘛。主席提倡和重視的就是大躍進,觀察主席的建設思想,近來的形勢,最對主席的心思和脾氣。我看,不研究主席的思想,那就會掉隊,犯錯誤。湖北的工作,必須抓住時機,在大躍進上全力以赴做好文章。 這就跟點狀元一樣,文章寫得好,對了路子,才會金榜高中……”
大字報對此的結論姑且不論,但由此可見王任重當時動的一番心思,和此後他跟風趕潮的動機。
1993年,李銳在同筆者的談話中說到,自從黨外反右派,黨內反右傾,加上超英趕美大躍進,黨內高級幹部,一方麵感到壓力,一方麵感到毛的激情和魅力。中共高級幹部,大多都在看毛澤東的臉色說話,不可能唱什麽反調,不然就是彭老總的下場。
在當時的政治形勢下,王任重的這番話,大概也是大多數中共高幹的心聲,但像他如此深刻地明悟玄機者,恐怕當年也不多見。
研究和揣摩透了毛澤東的心理和性格,王任重就在“大躍進”上下起了真功夫,做起了大文章。
樹先進、抓典型,湖北省委把工作重點就放在了紅安、麻城兩個縣。俗話說,朝裏有人好做官,典型也為樹給黃麻起義的首長們看。
王任重找來黃崗地委書記薑一,語重心長地做了一次長談。王任重告訴薑一:工作說要講方法,當務之急的領導方法,是抓典型,搞樣板田。省委把紅安、麻城當全省工作的樣板田,你們一定要做好。要特別注意總結經驗,有理論,有數據,有說服力。要敢為天下先,眼界不要盯住省報,要盯住《人民日報》,省委配備強有力的理論班子,配合你們的工作。 眼前的目標,紅安、麻城要成為十年《綱要》,1957年當年達標的樣板,拿出來的數字,當然不能忽視工作細節,要經得起推敲,不要出漏子。
黃岡地委奉令而動。按照省委的意圖,地委常委擴大會議決定兩個縣一碗水端平, 紅安糧食跨《綱要》, 麻城棉花跨《綱要》。
1957年10月底,中共黃岡地委將精心編造出來的紅安糧食畝產量,麻城棉花畝產量上報省委,聲稱由於縣委領導親自深入基層,抓樣板田,以典型帶全局,經過深翻土地,施肥、合理密植,兩縣糧棉產量當年跨《綱要》。
湖北省委抽調省委宣傳部和武漢大學的筆杆子,連夜苦戰,以“躍進速度”趕出了幾篇文章,經省委書記王任重和王延春親筆潤色修改定稿,上報中共中央。
湖北省為大躍進準備了最好的典型材料。
1957年11月29日,中共湖北省委《關於各級幹部種試驗田的報告》,從工作方法的高度,提出幹部種試驗田、改進工作作風、實現高產躍進。
《報告》說,幹部種試驗田,對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實現黨對農業生產的具體領導,起著決定的作用。最近我省各縣已普遍推行了這個辦法,開始從根本上改變農村工作麵貌。
紅安共有縣區鄉社四級幹部1470名,親自動手搞試驗田有的1151名,共種水稻試驗田646畝,花生試驗地476畝,還有棉花、紅苕等作物的試驗田地。試驗田的產量,都高於一般田地。副縣長蕭林山兩畝試驗田,獲畝產水稻千斤的紀錄。七裏區區委書記工作中的一畝花生試驗地,獲為畝產1190斤記錄,還有皮棉畝產一百斤,紅苕為畝產一萬斤的紀錄。試驗田推動了大麵積豐產。全縣有313個糧食畝產千斤社,128個花生畝產800斤的社,21個皮棉畝產百斤社,全縣15種農作物樣樣豐產,732個合作社,社社增產。 全縣糧食平均畝產八百斤,提前十年達綱要。
麻城、孝安等縣的情況基本上如此。
中共湖北省委的高明,就在於並不就事論事,而是從理論的高度,在談工作方法的同時,就放出了大“衛星”。這也難怪思想家的毛澤東,如此重視湖北的佳作。
至於《報告》中提到的“高產”情況,全是編造出來欺騙中央的應景之作。
1958年2月,經毛澤東審閱,中共中央向全黨發出《關於在全國各地區各方麵普遍推行種試驗田的經驗的通知》。
《通知》中說,種試驗田是一種徹底克服官僚主義的方法。它可以打掉官風,使幹部真正到群眾中間去領導群眾。它可以使幹部走上“又紅又專”的道路,實現政治和技術上的統一。我們全黨的幹部必須實現政治和技術的統一,既不要作迷失方向的實際家,又不要做空頭政治家。因此,在全國各地區各方麵普遍推行種試驗田的經驗,是完成黨的任務基本關鍵之一。
當然,湖北省委當年的“傑作”還不止於此,不然就沒有了後來的精彩手筆。
還在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報》發表經毛澤東親自審定的社論:《發動全民,討論四十年綱要,掀起農業生產的新高潮》。
社論正式提出了“大躍進”的口號:“我們有條件也有必要在生產戰線來一個大躍進。”
社論認為:自從《綱要》公布以後,已經造成了全國農業生產的高潮。全國已有29個縣市達到《綱要》畝產四百斤、五百斤、八百斤的指標,其中最典型的是湖北紅安縣,
“土質瘠薄,生產條件不好,今年畝產平均產糧也達到八百四十三斤。”社論強調,“這些大量增產的地區,有的是十分貧瘠的,在那裏能夠提早十年實現了農業發展綱要革命的指標,那麽,條件與它們相同或者比它們好的地方,難道反而不能做到嗎?”
大躍進的號角吹響了!毛澤東激情昂揚地在社論批語中寫道:“建議把一號博士頭銜贈給發明 ‘躍進’這個偉大口號的那一位(或者幾位)科學家。”
拿到這份《人民日報》,王任重興高采烈。省委常委當天召開工作會議,專門討論這篇社論。會後,由王延春提議,晚上在省委小灶設宴慶賀,幾位省委書記頻頻舉杯,喝得紅光滿麵。
麻城縣委書記、縣長碰頭會卻氣勢不佳,怨聲時起。
紅安、麻城都是省委、地委抓的典型,都是奉命報高產,怎麽紅安一下子全國出了名,麻城卻沒動靜。
縣委書記吳德簡落了不少埋怨:當初麻城為什麽隻報畝產八百斤,為什麽不報八百五十斤,一下子超過紅安的八百三十四斤?還有人說省委不公平,厚了紅安,薄了麻城。
趙金良出來打圓場說,省委好像對麻城還是有安排的,組織麻城棉花高產文章時,就講要上《人民日報》。但趙書記到底中氣不足,文章是寫了,沒見報紙就沒法說。
其實,紅安、麻城都是省委布下的棋。紅安糧食高產,麻城棉花奪魁,糧棉雙雙跨《綱要》。
當然,客觀上省委對紅安是偏重的,但麻城也放在重要位置。
11月26日,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發表,重頭文章《麻城縣是怎樣成為皮棉百斤縣的?》,作者為中共麻城縣委書記趙金良。
文章宣稱:1957年,在中共麻城縣委的有力領導下,經過全縣幹部群眾的努力,全縣皮棉畝產已達百斤,實現當年《綱要》。由此,麻城縣成為全國五個棉花畝產當年跨《綱要》的高產縣之之一。
趙金良還大話炎炎地吹噓了一番棉花高產經驗:一是黨的領導,縣委領導重視,各級幹部大種試驗田,二是深翻土地,大修水利設施,大施肥料。有此二招,棉花一定高產,全縣皮棉為畝產平均過百斤。
12月10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向棉花豐產的典型看齊》,號召全國各地都要“學習湖北麻城縣的經驗”,“主要原因不是自然條件好,而是黨的領導強”。
時隔不到20天,12月29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湖北省委第一書記王任重,為麻城縣委書記趙金良著《麻城領導方法》一書作的序言《向麻城看齊!》,號召學習麻城縣委的領導方法。這就是“縣委提出農業增產指標,發動群眾討論製定規劃;采取領導搞實驗田的方法,實現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典型示範,由點到麵,領導和群眾相結合。”王任重強調:向麻城看齊,趕上並超過麻城,應當成為各縣的口號。麻城的工作方法論,更有大手筆的品味,從此,麻城的位置超過紅安。
同時,《人民日報》又在第二版顯著地刊登了一則題為《開展友誼競賽,爭取全麵躍進,麻城向湖北全省農業社發出社會主義競賽挑戰書》。
《挑戰書》向全省各縣提出三大任務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
第一、糧食:1958年全縣總產要比1957年提高27.5%,畝產達到850斤,爭取一千斤。
第二、棉花58年保證畝產皮棉130斤,爭取150斤。
第三、發展山區多種經營,茶園擴大27500畝,發展杉木九萬畝,各種作物產量比上年提高22%,實現農業生產大躍進。
《人民日報》為此特意發表了一篇很有氣勢的“編後隨筆”:《趕上去,超過她!》。稱麻城的《挑戰書》“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戰鬥的號召,將推動其他縣份在這場社會主義大競賽中共同實現農業大躍進。”
“麻城自然條件並不很好而能大躍進,其根本原因在於領導得法,在於領導和全縣人民那股一致的幹勁!”編者強調:“學習麻城就是要學習他們那股幹勁!能不能躍進?就看你有沒有革命精神,有沒有那股幹勁!”
編者激昂地號召全黨全國;“每一個地方的領導者,應當有這樣的雄心壯誌,他們能辦到的,我們也能辦到!用革命的戰鬥精神,響應麻城的挑戰!趕上去!超過她!”
果然,麻城來了挑戰者。
58年1月1日,浙江慈溪縣委書記蘇守山,應邀來麻城向幹部群眾作廣播講話,介紹慈溪皮棉平均畝產105斤的生產經驗。這給麻城上下幹部很大的刺激。趙金良在廣播大會結束語中,說:“麻城人民將以百倍地努力,掀起更大躍進高潮,來迎接兄弟地區的挑戰!”
1958年年初,在省委工作會議上,王任重手來拿著這張《人民日報》,興奮地對大家說:“總結1957年湖北的大躍進,湖北的工作是有成效的,麻城的幹部們創造了很好的工作方法,領導定指標,基層定措施。1958年,我們要實現更大的躍進,放更大的衛星。”
很快,中共中央以文件的形式向全黨推薦麻城的“工作方法”經驗,麻城的“工作方法”成為大躍進年代全黨工作法寶。
一語道破天機。所謂麻城經驗,就是領導確定高指標,基層幹部浮誇“放衛星”。
三十年過去,1988年春節前後,在“天下第一田”采訪調查時,正趕上村裏有人請“師公”做法驅病。那裝神弄鬼,張狂無忌的“師公”,和跪地磕拜,誠惶誠恐的一地村民,令我感慨無限!中國的百姓多麽善良而又盲從啊!從當年的領導方法,到今天的師公“做法”,一脈相承的源頭,不正是無知而又對權威的臣服感嗎?看著那跪了一地愚味而又盲從的村民,我的心情分外沉重。
本文由MACHENG發表在『中部崛起』東湖社區http://bbs.cnhubei.com
本貼網址 http://bbs.cnhubei.com/dispbbs.asp?boardid=228&id=1113374
二、躍進風光起麻城
1958年的大躍進形勢,給麻城帶來了無限風光--全國各級報刊、電台,對麻城經驗、生產工作的“大衛星”,連篇累牘,報道不斷。又是拍電影,又是出書,天下揚名;上至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國元首、外國代表團,下至全國各省、地、縣負責人,先後來麻城視察、參觀、訪問、學習、取經;原黃麻起義的將軍、部長們,也為麻城而驕傲,紛紛重返故裏,探親、視察、支援家鄉建設上項目;湖北省委、省政府、黃岡地委、專署都把麻城當成“樣板田”,各級主要負責人時時來到麻城視察、蹲點;……
不言而喻,麻城的革命曆史地位,和躍進的現實份量,正是這一切的前提條件。讓我們來看一看這樣一份曆史檔案吧:
1月4日,王任重親赴麻城,到生產先進的省、地、縣三級幹部試範樣板田??宋埠等地檢查農業生產和財經工作,麻城縣委書記吳德簡和趙金良全程陪同,一邊匯報58年躍進規劃,一邊聆聽工作指示,上下之間,相處甚宜。
2月,四川、浙江、上海、湖南等省市34個參觀團,先後來麻城參觀夏收作物田間管理,水利建設,學習取經。
3月4日,湖北省農業廳在麻城召開推廣棉花營養缽現場會,麻城介紹1957年棉花高產先進經驗和1958年棉花生產的高產措施。
3月16日-19日,全國婦聯書記處第一書記章溫,省婦聯主任郭力文來麻城參觀訪問,並到許家鄉“五四”一社看女社員鄭秀芝操作雙鏵犁表演。
3月17日-19日,蘇聯農業專家果列諾夫、畜牧專家愛拉斯契金及夫人來麻城參觀農業生產。
3月14日,省長張體學率農業檢查團來乘馬、福田河等地檢查工作。4天時間,多次就麻城58年大躍進作出指示。
3月25日,內蒙、山東等省區代表團741人先後來麻城參觀訪問。
4月3日,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餘毅來麻城察看蘇區生產,訪問老紅軍付興貴和國務院下放幹部。
4月10日,武漢軍區司令員陳再道上將率61人參觀團回故鄉訪問。
4月11日,李先念副總理、河南省委第一書記吳芝圃、湖北省委書記王延春等在麻城縣長陳化民陪同下,視察中一社桃園大隊和沙院子青年突擊隊。
4月24日-25日,中共中央委員、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來麻城,看望文改委下放幹部。
5月3日-7日,中央財貿部在麻城召開財貿工作座談會。
……
5月,湖北省委、省人委發給麻城1957年糧棉雙豐收獎金兩萬元。
8月19日,朝鮮副首相李周淵為團長的政府代表團,在副省長劉濟蓀陪同下訪問建國一社,正是早稻畝產“三萬六”大衛星發射之際。
“天下第一田”問世後,視察、訪問、參觀者更是如潮湧入。述其大要??
10月1日,農業部長廖魯言由省委書記趙辛初陪同,來麻城寧埠、中一檢查棉花生產。
次日,外交部副部長曾湧泉一行3人來宋埠和中一公社視察。
10月4日,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胡耀邦前來視察,次日,在麻城縣委大禮堂作報告。
10月8日,保加利亞國民議會副主席尼古拉格奧爾吉耶夫來麻城訪問,參觀高產“衛星田”“天下第一田”的生產情況。
10月20日,冶金部副部長夏耘等11人,視察三河鋼鐵廠,青年五星鐵廠,國營三河鐵廠。
11月初,王延春視察紅旗人民公社,檢查生產,對麻城進一步安排好大躍進工作予以指示。
12月13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副總理陳毅、冶金部長。。。來麻城視察,並在鳳凰鋼鐵廠參加鋼鐵生產勞動。
大躍進年代,湖北是全國的先進,麻城又是湖北的典型。麻城所享受到的政治待遇和厚愛,決非其它地區所能企及。而麻城也給省委、地委臉上貼了金、爭了光。
用麻城縣委書記吳德簡的話來說:“我們決不會辜負上級領導的厚望,一定要要這場建設共產主義的偉大事業中,鼓足幹勁,力爭上遊!”
“天下第一田”,形勢逼人,水到渠成。
本文由MACHENG發表在『中部崛起』東湖社區http://bbs.cnhubei.com
本貼網址 http://bbs.cnhubei.com/dispbbs.asp?boardid=228&id=1113374
三、重望所向,鬥膽報出“二萬五”
麻城“棉花衛星”,一炮打響,成為名聞全國的“躍進”典型。從中央到地方,從毛澤東主席到省委第一書記,上下稱譽。麻城縣又向全省和全國各地下了“挑戰書”,成為大躍進的標兵。眾望所向,重任在肩。在中共中央、湖北省委和黃崗地委厚愛和指導下,麻城縣委真的是鼓足幹勁,下定決心在“放衛星”的大躍進運動中去勇奪魁首了。
據一位當事者回憶說,當年他在縣委工作。一次他去給縣委書記趙金良匯報工作。提到麻城皮棉畝產百斤縣的事,他不無擔憂地提醒趙書記,皮棉畝產才79斤(實際不到60斤),倘若領導查下來,往後怎麽交待?
趙金良沒等他說完,劈頭蓋臉地將他一頓痛罵,還說他用心險惡,給大躍過潑冷水,攻擊黨的領導,思想右傾。果然,在後來的“反右傾,拔紅旗”鬥爭中,他被打成“右傾分子”,下鄉勞動改造。回想當年,他不無感歎:“看到趙書記勃然大怒,臉都漲紅了,脖子上青筋直蹦,當時我也嚇壞了。大家關係一直都不錯的,我還是為了他好。聽了逆耳忠言,翻臉不認人。從那以後,縣委一班人放起衛星不要命,就像上了賭場。”
是的,在虛報皮棉畝產百斤縣的時候,縣委還有人心裏發虛,怕戳穿牛皮不好收場。由於高級合作社運動大搞生產資料歸公,社員一年四季忙於水利化工程、深翻土地運動等大兵團作戰,勞累過度而分配比互助組和單幹還差,生產減產。
1957年發生春荒,
1958年也出現春荒缺糧,不少人外出逃荒討飯。
硬吹糧棉生產增產豐收,這確實象賭場上押寶一樣沒底。現在這一寶押上大發了,一鳴驚人,成了全國躍進樣板,撈足了政治資本。因此,根本就不想收場。當然,領導也不會放你出場。說到底,麻城縣委一班人,不過是當時整個“躍進”大賭場中,幾個大膽的賭徒而已,設莊者早就看中了麻城的特殊政治價值,看中了他們的勇氣。因為他們的勇氣,正是煽起其它持謹慎觀風態度者心中欲火的最佳“廣告”。往下賭,隻能是越賭癮越大,賭注越下越大!
1958年春耕,王任重幾次打電話給薑一,告訴他現在全國躍進形勢越來越高,要看得更遠,三千斤的指標能不能落實。到五月份,王任重在電話中更上一層樓,強調要有一天等於二十年的眼界,放衛星重點在水稻高產,三五千斤恐怕是沒法交待了,要考慮產量過萬斤的事了。
為此,省委、地委負責人和工作組趕往紅安、麻城,具體安排“躍進衛星”的落實措施。
三月,中共麻城縣委經過研究,決定以白杲、城關為中心的20萬畝水稻田作高產試驗田,不惜一切要保證畝產達到1500斤,爭取1700到2000斤。麻城縣委負責人很是自得,因為這一番指標比1957年的規劃已經翻了一番。縣委擴大會議公布了這一決定。
沒想到材料上報省地委,受到了一番狠狠批評。薑一書記把麻城縣委第一書記吳德簡叫到地委,又是批評,又是開導:“你們麻城是全國的標兵,是湖北的標兵。大躍進形勢逼人哪,一日千裏,你們拿畝產一二千斤來應付省委?”吳德簡匯報說:“同誌們信心都很足,我們爭取放畝產五千的衛星.........”
薑一很不耐煩地揮手打斷他的匯報:“不要死盯著一個數字嘛!要有發展的眼光。人家報一千,你報二千;人家報五千,你就得報一萬!”
腦筋開了竅,回到麻城,吳德簡就風風火火地布置起畝產過萬斤的工作。
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後,中共中央發出號召:“用最高的速度來發展我國的社會生產力”。 大躍進急劇升溫。
中共湖北省委貫徹中央精神,走在各省前麵,率先提出口號:“樹立敢想敢做的共產主義風格,力爭水稻畝產萬斤”。
7月17日,王任重在湖北省委擴大會議上,代表省委作報告《在五年內建成社會主義的新湖北》中,提出湖北到1962年工農業發展的奮鬥目標:鋼年產一千-至一千二百萬噸,戶均一點五噸;糧食年產三百五十至四百億公斤,爭取人平一千至一千二百五十公斤。棉花二千至三千萬擔。五年內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電氣化。三年掃除文盲。同時,大力批判“農業增產有限論”,肯定“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真是一天等於二十年,形勢比人強。中共麻城縣委進一步解放思想,敢想敢幹,於6月底正式提出了早稻畝產三萬斤的高產指標。
領導定指標,基層定措施。經過研究決定,中共麻城縣委把“放衛星”的任務,安排到了麻溪河鄉建國第一農業社。
建國一社地處平畈區,生產條件較其它地方好一些。全社1124戶,4715人,耕地5016畝,其中水田2504畝,出產糧棉。 1957年糧棉雙豐收,成為全縣聞名的先進農業社。其中早稻“畝產570斤”,高於全縣“平均畝產432斤”的水平一大截。
尤其讓縣委看重的,是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班子。社主任王乾成從土改當農委主任起,就一心跟黨幹革命,黨叫幹啥就幹啥,工作年年得先進。57年扛回“畝產過千斤”的大紅旗,當上黃岡地區農業勞動模範。58年春還作為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的農民代表,風風光光地出國慰問,回國後又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此時勁頭大得很,任務交給他沒問題。省地縣三級領導都把該社當作重點,並派出白杲高產工作指導組,在這裏辦點示範。
肩負著領導的重望,1958年上半年,建國一社的幹部們總是在根據高產指標形勢的新變化,不斷修改著自己的指標,追趕著領導們不斷升溫的高指標。
58年新春伊始,社主任王乾成在工作組指導下,提出了一個驚動幹群的指標:“去年畝產千斤田,今年爭取一千五!”此言一出,鄉裏風言風語說什麽的人都有,竟然有一個不怕鬼的年輕人,當麵指責王社長是欺上哄下,拿著高產當本錢,你怕不怕別人笑你?結果在工作組主持下,全社開展了“反右傾,拔白旗,扡紅旗”的大辯論。對“白旗分子”,哪有什麽道理好講,拳頭、耳光一齊上,推、打、捆、批不留情,打下了“右傾保守”的氣焰,打出了“高產衛星”的威風。後來王乾成宣布:早稻試驗田,畝產要過六千斤!果然會場鴉雀無聲。
六月中旬,縣委在閔集鄉召開水稻高產現場會,研究如何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爭取水稻大麵積平衡豐產,創造高額豐產紀錄。
現場會上,縣委負責人號召大家“要發揚敢想、敢做的共產主義風格”,把試驗田的生產提高一步,搞出早稻畝產上萬斤的“高產衛星”。
參加現場會的王乾成,被縣委負責人的講話嚇了一跳,王主任雖說是人猛氣粗,萬事不懼,但當縣委決定由他來放“大衛星”時,他還是怔住了。想來想去,縣委領導就是高出一截。你不敢想的他敢想,你不敢說的他敢說,他想出來說出來,下麵的就該你照著去做了。做不到,就要反右傾拔白旗。做好了,當然有獎賞。
在縣委領導的動員下,他在會上再一次作了“高產衛星”的開路先鋒,鬥膽報出高產指標,爭取試驗田畝產二萬五千斤。
先進就是先進,重點果然不負重望,建國一社的高產指標,使縣委領導舒了一口氣。
但王乾成在會下給領導們出了一個難題:“吳書記,趙書記,衛星我是放了,不過這事隻能說,不能看的。你要報高產衛星,我敢給你放,不過一檢查就過不去了,怎麽辦?”
趙金良一聽,又急又惱:“你這個人怎麽回事,還要不要黨的領導。告訴你,這個衛星不僅說得。還要看得,出不得半點問題。”
趙金良和吳德簡商量了半天,終於開了竅,想出了一個高招:“吳書記,王主任說一畝田衝上天也產不了兩萬五,如果弄它個十畝八畝的稻子來,種在一塊田裏,那還能不高產!”兩位書記欣喜若狂,終於找到了放“衛星”的絕招來了,“好辦法,果然是好辦法!”吳德簡讚不絕口。躍進時代,技術革新麽。趙金良苦思冥想,發明了一個大躍進年代的專有名詞:“移禾並蔸”,又叫“掇禾並丘”。
從此,“天下第一田”有了保障。後來全國各地水稻“高產衛星”,大多走了“移禾並丘”這條路子。高,實在是高!麻城縣委的領導方法,果然高明!
縣委書記放了心,王主任可揪了心:早稻畝產“二萬五”,在社委會上通得過嗎?“二萬五”,百分之百的“二百五”呀!看看八月就是開鐮收穀的季節,一個多月想什麽方法才能兌現呢?他是種田人出身,一畝田打多少穀他哪能不知道。關鍵是田裏怎麽搞出二萬五千斤糧食。王主任急得幾天沒吃好飯,沒睡好覺,生怕完不成黨交給的這光榮任務。
果然,回社後召開社委會 ,大家聽到畝產二萬五,全都驚呆了。畝產二萬五千斤,別說長了,堆在地上都有好幾尺高。社委會在社委們吵吵罵罵中結束,沒討論出結果。
隔不兩天,又召開了社管委擴大會議,幹部和積極分子到了37人。高產指標一擺出來,會議又吵成了一團。王主任猛一拍桌子,提高嗓門壓住全場:“今年的早稻除了要搞大麵積平衡豐產外,還要大膽搞畝產三四萬的高產試驗田!”
主任的話音剛落,一位社委會委員立即反對說:“搞大麵積平衡增產不是一樣增產,為麽事一定要搞高產試驗,盤古開天地以來也沒聽說過畝產三四萬的事,種田人種的是稻穀,大樹上長鐵,一畝也產不出三四萬哪。”當下附和他的人差不多占到一半。
王主任哈哈大笑:“我也讓縣裏批了一通。縣委有躍進增產新措施,把已經長好的稻穀全扯起來,幾十畝並一畝,高度密植,高產量沒問題。縣委給起了個名,叫掇穀並丘。”
會議又吵成了一鍋粥。
王主任的話音剛落,一位社委會委員立即反對說:“我怕人都發暈了,田裏好好地長著穀,扯它幾十畝並一畝,費多大的勁,又增加不了一兩穀。勞民傷財的,搞它做麽事?”
有人說:“有功夫下在田裏,真的把產量搞上去,交了國家,社員口裏也多吃它幾兩。早稻插下去了兩個多月了,生米煮成熟飯,做麽事要搞這放衛星?”
“口一張,幾萬斤,一畝田有多大不曉得,種田的人嘛,都搞不清種在田裏還是種在天上。”
王乾成斬釘截鐵地說:“開會是要大家討論一下高產衛星怎麽放,不是要大家來唱反調的。人家河南的小麥衛星,一放就是七千斤,這是大躍進的形勢嘛,又不是我王乾成瞎吹的,報紙上講嘛,黨的政策如今是要高產。”
意見不統一,擴大會很快就成了辯論會,大躍進年代有很多專有術語,辯論,就是其中之一。被辯論者被押上會場中心或台上,任憑別人批鬥辱罵潑髒水,不能辯白一句,否則就是不老實,要打下囂張氣焰。辯論就是鬥爭,拳打腳踢是家常便飯。會議開來開去,氣氛越來越緊張,那些有不同意見的幹部趕緊改口認錯,以避大禍。
經過一番辯論鬥爭,高產“衛星”指標終於通過了,王乾成得意洋洋,趕緊向縣委匯報。
“二萬五”放“衛星”的消息傳開,社員群眾議論紛紛,說什麽的都有。有人形象地說:這是拳頭大的口,曬筐大的嘴,張得開合不攏。有人還編了這樣一首順口溜:“深耕一丈五,肥料要幾千,衛星好幾萬,恐怕不如願---減產賠款。”
社員風言風語,就連一些幹部家屬也覺得自己家裏的當幹部當苕了,當的背時缺德官,明明白白的人,當了幾天幹部怎麽就發苕了,一放“衛星”好幾萬,弄得自己在人前做不起人。幹部們回到家,父母勸,老婆罵,鄉親們指脊梁。
“發苕”,是湖北人罵人的方言,含義同於“二百五”、“活寶”、“白癡”、“傻瓜”。誰願意“發苕”呢?“掇秧並丘”放衛星,實在太“發苕”,誰也不願去當。而王主任迫於輿論壓力,一時也不敢下這個手,這事就被擱置下來了。
本文由MACHENG發表在『中部崛起』東湖社區http://bbs.cnhubei.com
本貼網址 http://bbs.cnhubei.com/dispbbs.asp?boardid=228&id=1113374
四、逼上梁山
轉眼就過了個把月,現在到了早稻收割季節。
從北方小麥夏收開始掀起的“放衛星”高潮,一浪高過一浪。王任重和湖北省委憋足了幹勁,全麵布置湖北全省水稻高產的“放衛星”。
7月17日,在湖北省委擴大會議上,王任重代表省委作報告:《在五年內建成社會主義的新湖北》。他在報告中對各地放高產“衛星”作了明確的指示和布置,並提出:“今年稻穀可能出現萬斤,至少也有5000斤、8000斤的。要不,稻穀可成了低產了。晚稻肯定有萬斤的,是不是可能有兩萬斤的呢?也可能有。那麽我國的稻穀單產就可以創造世界最高紀錄。創造小麥最高紀錄的是蘇聯,畝產二千斤,而我們是七千斤。
省委定了調,地、縣猛吹號,薑一代表黃岡地委向省委表態:早稻定要過萬斤,爭取三五萬。
7月底,薑一打電話到麻城,催問吳德簡“放衛星”的工作準備得怎麽樣了。並明確地告訴他,省委和地委已經在等早稻“衛星”了,必須抓落實,要立軍令狀。
當吳德簡和趙金良得知建國一社放“衛星”還沒動靜時,火冒三丈,把王乾成和蹲點幹部一頓罵,責令限期落實,如有差錯,黨紀處分!
早稻開鐮了!“高產衛星”在湖北遍地開花。
7月31日,《湖北日報》報道了應城縣春光農業社率先破萬斤的消息,該社放出早稻畝產10597斤的“衛星”。
8月10日,孝感縣創造早稻畝產15361斤的“高產紀錄”,《湖北日報》隆重報道。
但是,省委、地委的電話接二連三,報紙、廣播形勢逼人,當時南方各省水稻“高產衛星”如炮火連天,麻城縣領導被催得心急火燎。用縣委宣傳部長的話來說,放衛星那些日子裏,上上下下的負責人,心情都是一日三波。
王任重召集派駐黃岡和麻城的工作組,負責人親自談話,反複強調在黃麻起義的老蘇區,放“衛星”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特殊的社會效果。
王書記很有幾分感染力地訓示:群眾的幹勁,靠我們把火燒起來。要善於發現典型,培養典型,總結經驗,以點帶麵。
現在全國各地大躍進,放“衛星”的形勢一日千裏。湖北的工作曆來是不錯的,大躍進是不是會落後?爭上遊才是我們的風格嘛!同誌們下去,要充分依靠地方黨委,要堅決服從省委的部署。湖北要在全國爭上遊,麻城的高產“衛星”應該當成重點。
省委、地委工作組和高產“衛星”驗收團,奉命急赴紅安和麻城。麻城縣委緊急部署放“衛星”。
沒過兩天,麻城縣平清鄉第二農業社1.01畝試驗田,在縣委領導人和驗團的督戰下,放出16260斤大“衛星”。
縣委領導人同省、地兩級領導,研究決定在全縣開展放“衛星”的社會主義大競賽,電話通知到各鄉和農業社,要各地盡快把高產“衛星”估產量上報縣委,並強調各社增產試驗田要現場驗收,通知到各鄉和農業社,核實產量。
一時間,各鄉各社高產“衛星”紛紛上報縣委。你報五萬,他報三萬,也有報一萬、八千的。一時間好不熱鬧。
經地、縣兩級領導研究決定,認為畝產報五萬的不可靠,報一萬的又太少,隻有建國一社畝產三萬多比較可靠,而且建國一社又是省、地、縣的先進典型,因此決定以建國一社為重點驗收對象。
8月9日驗收的通知傳達到建國一社。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嚴峻局麵,社委會連忙召開緊急會議,商量辦法。火燒眉毛能不急!這次大家倒統一認識了,既然逼上梁山,那就不幹也得幹。
會上有人提出了一個辦法:掇穀!上級提倡掇秧並丘,不過現在季節已晚,稻穀都快垂穗了。是不是把快熟的稻子並田移栽,幾塊、幾十塊田的穀子並在一塊,不高產才怪事呢!
會議一下子熱鬧起來。但到哪裏去找這麽一塊高產試驗田呢?討論來討論去,最後決定由負責中片生產的社副主任負責,在生產條件較好的河北垸,找一塊條件好的早稻田。
河北垸,處於麻溪河和大河兩條河流之間,土質肥沃,而且離公路不遠,上麵領導來視察、參觀者來參觀都方便。這個垸子有近280畝水田,分屬四個小隊,曆來也是社委工作的典型。
8月7日清晨,肩負重任的馮副主任趕到河北垸,喊醒了睡夢中的二小隊隊長。馮副主任坐定之後,向小隊長一五一十地講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問道:“麽樣,有沒有決心搞?”隊長一邊擦著惺忪的眼睛,一邊揮手說:“搞就搞!”
兩人踩著田埂,到處選“衛星”基地。轉到水塘邊的一塊大田,卷起褲腿,下田踩踩泥腳,感覺泥質有些硬,馮副主任說:“這田搞不得,蔸大的稻子插不進。”小隊長說:“那就換一塊田看看。”
他們邊走邊試田裏的泥腳,不知不覺來到垸子側邊的一塊油砂田邊。一試,泥腳正適合,就近扯一把稻試栽,蠻順手。小隊長還有些猶豫:“這塊鬥丘田小點吧?”馮副主任在田邊邊洗手邊說:“管它呢,時間緊,來不急了,就是它了!”
“天下第一田”就這麽扯淡般地定了下來!
午飯後,馮副主任同社主任商量好,喊來六名社委搞“試驗田”,他們先把鬥丘田的稻全部扯起來,然後從田頭開始,一棵擠一棵的栽起來。六個人忙了半天,天快黑時也隻栽了一小塊田頭。太難了,幾個人歎聲歎氣回去了。
王主任在田頭蹲了半天,一看不是個事。
第二天,調了37名社員下田搞移栽。結果跑了17人。
這不是造孽嗎,長得好好的穀,眼看就要割了,費工又費時去從別的田裏扯下來,按到這塊田裏又不多長一兩穀,反而要整掉不少穀。
這年頭,黨員和幹部怎麽越搞越苕了,而且油鹽不進,刀槍不入,真沒法!有3個人思想鬧不通,幹脆罷工不動手。
眼看驗收日期逼近,按常規辦法已經不救急了。社委會召開幹部會,決定采取強硬手段,該壓就壓、該罰就罰,搞不通就辯論。一定要把“觀潮派”、“秋後算帳派”狠狠整下去,堅決不準“放冷氣彈,唱促退曲”!
接著,社裏又召開青年會,組織青年突擊隊,動員群眾突擊作戰。有的社員說:“這種橫拉蠻的事千萬幹不得,鬧得將來受損失,社裏要減產,公糧交不上,社員要挨餓的。”社委會當即抓住典型,召開田頭辯論會,狠批猛鬥,社員也被整得服服帖帖,不敢多話。事情至此就好辦了。
社裏組織了150多人的勞動力,先將鬥丘田整得軟軟糊糊的,再分拔稻、運稻、栽稻三個專業班,“協同作戰”。稻不好運,扯下來有泥巴,禾穗上有穀,弄不好穀子就會掉落下來,而且穀穗隻要碰折就會斷莖,吊幾天穀就發爛。社領導督戰,命令社員回家取來籮筐、水桶挑禾,搬來木梯、門板當“擔架”抬。真好象伺候月婆子般作難。
原來估計扯8畝田的稻,就可以將這塊鬥丘田按滿。結果扯了12畝田的稻,才算“圓滿完成任務”。
由於日夜鏖戰,十分緊張,移栽的稻杆大都沾上了泥巴。他們又搬來打藥的噴霧器,灌上水,將泥巴小心翼翼衝洗掉。同時,還沒忘記把踩得泥濘不堪的田塍一一刮平。刮泥漿時又小心翼翼地不弄傷草,否則連草一起刮掉,田塍都成了和尚頭,那就要露底出醜了。最後,再用砂子一撒,大兵團突擊作戰的痕跡就沒影了。幹部們弄虛作假時表現出來的才智,真是到了令人叫絕的地步。
試驗田如期弄成了。已成熟的稻穀移來立不住,一風順地擁在田裏。那年頭幹部們真是智謀萬千,讓人們拿來繩子,打上木樁圍住田邊。稻穗露在上頭,穗子壓穗子,足足鋪了一尺多厚。社幹部輕鬆舒坦了,心中一塊秤砣到底落了地,現在就隻等上級來檢查了。
但群眾心裏憋火平不下氣。社員羅文高當眾用手戳著這塊鬥丘田大聲說:“這樣辦要能高產,我把頭剁下來給幹部當座墊。”有的社員戳著幹部的背影說:“都是苕種!好事沒見你們攬來,蠢事倒叫你們做盡了。這是睜著眼睛跳崖,自尋死路。將來會害得大家沒有飯吃!”
幹部們聽見了隻當沒聽見。管他呢,反正檢查團快來了,檢查完了算交了軍令狀交了差,而接著來的獎勵、提拔、出風頭,想起來就叫人耳熱心跳!等的就是檢查團快快來,社員愛罵不罵去,隻當沒聽見。
他們可能也沒有想到,高產榮譽之後的,真的是減產和高征購帶來的大饑荒。他們的弄虛作假,固然應付了上級的壓力,然而即將發生的事,就禍害了一方父老鄉親。
本文由MACHENG發表在『中部崛起』東湖社區http://bbs.cnhubei.com
本貼網址 http://bbs.cnhubei.com/dispbbs.asp?boardid=228&id=1113374
五、高招出“高產” 昧心創“奇跡”
1958年8月13日,中國最具權威性的《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套紅標題下,向全中國和全世界報道了開天辟地以來,人類農業文明史上最具爆炸性的新聞:《麻城建國一社出現天下第一田,早稻畝產三萬六千九百多斤》。
據報道說,這塊高產田從8月8日開始收割,到11日才全部收割完畢。
參加三級驗收團的,有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副秘書長史林峰、華中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韓玉生,中共麻城縣各鄉、社代表數百人。
中共黃岡地委第一書記薑一,也參加了一部分驗收工作。收獲的過程都是由驗收人員和社員們一起收割、打場、揚場和過秤的。
在1.016畝早稻田中,實收幹穀37547斤12兩,平均畝產36956.7斤。
報道說,這塊高產田的主要培育人,是這個社社主任王乾成、副主任馮福炳、社委王茂剛和第二生產隊隊長羅學江,他們都是共產黨員,許多社員(主要是青年社員)也積極參加了培育工作。
據報道說,這個人們所不敢想的早稻高產紀錄,是充分發揮共產主義風格大膽革新的成果。這塊田共整了10次,深耕一尺以上。共施底肥、追肥5次,先後施用的肥料有:草籽3000斤,壙泥1000擔,陳磚土400擔,硫酸銨105斤,過磷酸鈣80斤,水糞60擔,豆餅108斤。底肥是結合犁地分層施用的,作到了層層有肥。插秧的密度,實際上已經很難用多少蔸來計算了,因為整塊田的稻子都是一根緊靠一根的。在稻禾長到1尺多的時候,又實行了掇秧密植。在驗收時,人們曾選1平方尺的麵積進行實測,據實測結果推算,平均每畝約有768萬穗。把雞蛋隨便放在覆蓋著的稻禾上滾動,雞蛋始終不會掉到田裏去。可見這塊田的禾密到什麽樣子的程度。
過兩天《人民日報》發表的麻城“衛星”照片,其中一幅分外精彩。隻見4個小孩站在稻穀上,腳麵都不埋沒一點。照片解說詞:這塊畝產田裏的早稻長的密密層層,孩子站在上麵就象在沙發上似的。
13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祝早稻花生雙星高照》。社論說:“去年我國水稻畝產的最高紀錄,單季稻是二千四百多斤。麻城麻溪河鄉建國第一社所創造的紀錄,比去年增長十四倍以上。”“這樣高的單位麵積產量,這樣高速度的增產,是古今中外所沒有的。毛澤東同誌在1955年冬就說過:‘將來會出現從來沒有被人們設想過的種種事業,幾倍、十幾倍、以至幾十倍於現在的農作物的高產量!’今年的農業豐產,完全證實了毛澤東同誌的科學的預見。早稻、花生高產‘衛星’的出現,是共產主義風格的勝利,是破除迷信、徹底解放思想的勝利。湖北麻城縣麻溪河建國一社的同誌們,實行了高度密植及其他許多革命性的措施,終於贏得了偉大的勝利。這又一次生動的證明,‘人有多大的膽,地有多大的產’,解放了的人民可以創造史無前例的奇跡來。”
社論強調:“我們培育高產‘衛星’的目的,就是為大麵積豐產提供榜樣和經驗,我們希望各地在培育高產‘衛星’的同時,要抓緊大麵積豐產這一重要環節,認真總結經驗普遍推廣,爭取全麵的大豐收。”
社論充分肯定了“移苗密植”的經驗,並大力向全國推廣,強調“這個經驗,對於目前爭取大秋作物的豐收,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各種農作物的大麵積豐產開辟了道路。”
與此同時,《湖北日報》也發表了署名“龔同文”(中共湖北省委寫作組)的文章《再論“衛星”的重量》,誇耀建國一社這個豐產紀錄,“比1957年早稻平均畝產570斤增加了64倍”,盛讚“畝產早稻三萬六千多斤裏頭有活生生的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奇跡的出現,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勝利。”
實際上,這顆創造“世界奇跡”的高產“衛星”,不過是一場以喜劇開場,以悲劇告終的活鬧劇。知情者把實情留給了曆史。
原來,為了應付上級“驗收”和檢查,社委會專們召開了“敵情”分析會。會上先將“破壞高產衛星”的“敵情”作了估計和分析。地富反壞右會搞破壞,散布謠言,“右傾分子”、“落後分子”會發牢騷,講怪話。各隊要把這些人排一下名,把他們隔離起來,或者調到偏遠不挨人的工地上去。實際上是社裏怕人們對“大衛星”風言風語說“怪話”,甚至把放“衛星”的真情露了底。
河北垸趕在上級驗收前,緊急遣送了“敵對分子”和“講怪話”的16人到偏遠的鋼鐵工地。這一招還蠻有效。當時大部分青壯勞力都上工地“大兵團作戰”去了,家裏留下老弱病殘人心惶惶,怕吃不消那種勞動強度。社、隊幹部又召集社員群眾開會,恩威並施,特別強調講怪話要嚴懲,在刹歪風。
萬事俱備,8月9日,這塊掇穀並稻的試驗田開鐮收割,留下一塊一丈見方的“樣板田”,供日後驗收參觀。
10日,省、地、縣一批農技幹部奉命到達,他們在“樣板田”中選擇一平方尺的麵積進行實測。據實測的結果推算,估計這塊“高度密植”的試驗田,產量不會超過九千斤,與社幹部上報的三萬多斤相差太遠。
晚上,專署農業局的農技幹部向地委驗收團的領導反映了這個情況,但未得到理睬。
當晚,地委驗收團會同社委會布置連夜打場,從生產小隊趕來10多頭牛,用石滾碾場。河北垸4個小隊抽來了100多人,挑燈夜戰,苦戰一通宵,把堆在曬場上的約6分多麵積的稻堆全部脫穀完了。但是,有的農村出身的幹部因為熟悉農活,當時就發現,有的稻堆是前幾天割的,不是鬥丘田的稻穀。原來,為了完成高產豐收的政治任務,放出省委、地委、縣委所期望的高產“衛星”,建國一社的領導們又私下布置,趁人多人雜混亂之機,派人把河北垸4個小隊收割的稻,全部挑到這個曬場上充數。
8月11日,以湖北省委工農業檢查團成員、省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和華中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為首的省裏的驗收人員,到達建國一社。此時,打場和過秤已經完畢。
為了確保這顆既是生產“衛星”,又是政治“衛星”的高產“衛星”發射成功,省委驗收人員采取了比地、縣驗收團“慎重”得多的方法,召集地委驗收團、縣委驗收組全體人員、白果指導組組長,以及省、專、縣技術幹部和各鄉、社代表數百人參加,省委驗收人員親自用三角測量法丈量試驗田的麵積,又將稻場上堆放的已經脫粒的稻穀一一過秤。經過去雜、去水份後,由社會計計算出結果。
最後,省人委會副秘書長史林峰當中宣布說:“建國一社創造了世界奇跡”,1.06畝“江西早”秈稻,收幹穀37547斤12兩。平均畝產36956.7斤。盡管激情昂揚,但他心中還是有數的,他親手測量、過秤的,隻不過是“衛星”創造者們早已弄虛作假設計周全了的結果。
但科學具有自己的鑒別力,當時參與驗收的農業科技工作者,有的人並沒有泯滅自己作為科學家的良心。
在當晚的驗收人員會議上,湖北省農科院的一位年輕科技幹部,直言陳述了自己的異議。他認為根據計算,畝產36956.7斤,將意味著一平方寸要生產6鬥穀。而樣板田的實測結果表明,這塊試驗田的產量不可能達到三萬六千多斤。還有的人口裏不說,心裏有數:“江西早”名曰早稻,實際上是中稻,隻是插的時間早些。較之早稻,它的產量無疑要高些,但最高一畝也隻能產800多斤。
主持會議的地委驗收團負責人見此情景,十分生氣,怒氣衝衝地說道:“我們應當相信群眾!人家那麽多人打場還能有假的!我看這個會議上有那麽一種十分危險的右傾情緒!”
話音剛落,剛才發言的那位年輕科技幹部騰地站起身來,拂袖而去。初生牛犢不怕虎,年輕知識分子不服邪!會場上頓時鴉雀無聲。
在座的各位科技人員當然明白這番話的分量有多重。經過57年反右,知識分子整個被當作資產階級來看待,“知識越多越無用”,“知識分子要改造”,這是一場政治革命的狂風暴雨奏響的主題曲。何況幾天前報上發表了劉少奇的講話:“農業社的幹勁和鑽勁壓倒了科學家,他們沒敢想的,農民做了,這是個革命。”大家都為那位科技幹部捏一把汗。
還是專署農業局一位幹部出來打圓場,說情況還可以進一步了解,但應該相信群眾。會議的緊張氣氛才緩和下來。
過了一會,有人拿來一張表,上麵寫著建國一社早稻豐產試驗田,經過驗收畝產達到多少多少,要與會者簽字。在場的領導幹部簽字後,其他人也隨大勢一一簽上了自己的名字。最後一道驗收手續到此結束。
當天晚上,新華社一位記者在當地召開幹部、群眾座談會,由社主任介紹創造早稻高產世界紀錄、放“大衛星”的經過。王乾成重點介紹了“移苗密植”的經驗。會前,在有關人員的協助下,他已作了認真準備。
當記者問他,何時“掇秧並丘”時,王主任按著本子上寫好的內容回答:“早稻抽穗時節。”快割穀了才並丘的事講出去不是丟大醜嗎?所以並丘的時間改在6月21日開始。他說,開始深耕、施肥都不夠,當時早稻已長到一尺多高,為了奪高產,他們便毅然決然把秧苗拔下來,再深耕,再增投肥料,並移苗密植。王主任把拔稻移栽說成是“移苗”,記者就記下“移苗掇秧”;王主任把時間提前一個多月,記者就依此錄下。
記者又問他們還采取了哪些增產措施?社主任巧妙的回答,一切能夠增產的措施,他們都努力去作;一切妨害增產的因素,他們都努力克服和消除。如加強田間管理,施追肥,防倒伏,防災害等。實際上這是中共中央文件和大小報刊上反複強調的幾條。
座談會後,新華社記者懷著抓大新聞後的職業自豪和激動感,連夜加班趕寫新聞報道,並將稿件內容火速傳到北京。於是就有了上述的8月13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套紅新聞。
8月13日下午,幾位青年突擊隊男女蹲在這“天下第一田”的田埂邊,心事忡忡地扯開了談。
一位高小畢業回鄉的青年說:“這年頭,怎麽假的跟真的那麽弄,自古種田人是弄不得假的嘛。現在好像越假越吃香了,想不通呢!”
有位剛得到“躍進勞動標兵”獎狀的“突擊隊員”很激動:“這哪裏是種田,這是在種昧心田哪!人糊弄田,田就糊弄人。這幾十畝田的穀子搞成衛星田,毀了多少糧。種田人這樣種下去,隻怕日後要喝西北風。”
果然“苦日子”來臨後,五人中一人餓死,兩人浮腫,一人子宮下垂兼重傷寒,幾乎失了性命。當然那是後話了。
“天下第一田”問世後,有麻城縣群眾憤然上書,反映幹部的弄虛作假,強迫群眾拔禾並丘,十幾畝並一畝,放出“衛星三萬六”。
患病休養的中央農村工作部長鄧子恢讀後憤怒不已,在從北京去廣州養病前,親自寫信,將上書轉送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建議中央登報製止。在當時的氣氛下,此論無息而論終。
本文由MACHENG發表在『中部崛起』東湖社區http://bbs.cnhubei.com
本貼網址 http://bbs.cnhubei.com/dispbbs.asp?boardid=228&id=1113374
六、“天下第一田” “衛星”動九闕
麻城縣水稻畝產“三萬六”特大“衛星”發射升空,立即轟動了湖北省和全中國,甚至在國外也產生了很大影響。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大使館很快將此消息電告國內有關當局;西方一些國家的政界要人和科學家對此表示關注,進行科學論證和分析;不少落後國家出於對發展生產的需要,對此也表示了極大興趣。
麻城高產“衛星”傳至國外,最後真是丟盡了國格和人格。
當然,在“大躍進”的年代裏,麻城“三萬六衛星”出盡了風頭,顯盡了榮耀,並且在全國各地產生了巨大反響,成為全國各縣學習的榜樣。麻城“衛星”創造的“掇秧密植”法,一時成為全國各地放“衛星”的法寶。
8月15日,省委書記王任重率領大批省裏黨、政重要領導幹部,來到建國一社賀喜,並親手獎給高產創造者一麵“高舉紅旗,爭取更大麵積平衡增產”的大紅錦旗。
王任重在省、地、縣領導人簇擁下,去高產試驗田。一到田頭,他就樂樂得笑哈哈地合不攏嘴。原來,麻城縣委奉省委通知,在地頭上樹起了一塊大牌子,上書六個書法非常漂亮的大字:“王任重試驗田”。趙金良趕緊上前匯報,說是這塊試驗田,是在省委領導下獲得了高產,省委領導說得好。王任重哈哈大笑:“黨的領導好嘛。”他仔細看了穀子和穗、蔸。不看不放心,越看越高興。親眼看到這丈餘見方的樣板田裏的稻穀,爭強世界奪冠軍的理想化為現實,王任重心裏真是樂開了懷,連聲讚揚說:“多厚的穀子,連手也插不進。”這樣的高產,“是全國、全世界都沒有的事。這說明我們的農業生產大有希望。”他豪氣高嗓地說:“前些時,別的地方創造出來的小麥六千斤、七千斤的高產衛星,有些人不相信,現在水稻畝產三萬多斤,更要嚇壞那些不相信的人。耳聽是虛,眼見是真,不相信高產的人叫他來親自看看,這樣可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麻城縣委負責人因領導有方,再次受到重重嘉獎。
繼之,來自省內外、國內外的參觀者蜂湧而至,參觀大潮一浪接著一浪連天接地。社員們不得不放下手中農活,不停地送往迎來。有趣的是,一聽說又來客人了,就得敲鑼打鼓前去迎接。麻城縣委指示:對參觀者一律實行“吃飯不要錢”,好吃好喝好招待,不許慢待客人。沿途十餘裏,路邊都是招待吃飯的大小指示牌。十裏炊煙十裏灶,好不熱鬧。縣裏擺闊,殺豬宰雞,酒肉伺候客人。一時間路上不斷人,灶裏不停火。河北垸的糧食吃完了,社裏大車小車趕忙送;雞鴨豬羊殺完了,縣裏怕怠慢全國各地參觀客人,要求四鄉八社發揚“共產主義風格”,選好的往河北垸送。一時間熱鬧的場麵,吸引得四鄉八社的小孩、老人都往這裏趕,總想趁機打一場“牙祭”。
“王任重試驗田”、“天下第一田”的大標牌聳立在鬥丘田地頭,未割的“樣板田”,頂上搭起帳篷,四周拉起樹樁繩圍。建國一社的王主任則忙前忙後,專職為來賓講示“先進經驗”,一天六七場,口幹舌燥,卻精神十分。人逢喜事精神爽嘛,再苦再累也心甘。何況這出頭露臉揚名天下的喜事!
“掇秧並丘”,為大躍進放水稻高產“衛星”提供了方法和思路。中共中央指示向全國大力推廣“天下第一田”的先進經驗。一時間,電影、電台、報刊、出版社,各路人馬蜂湧而至。
這一廂,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的新聞紀錄片《早稻王》人嘶馬叫,為表現人定勝天,與暴風雨搏鬥的場景,十幾支高壓水龍向演出的幹部社員狂噴猛射;那一廂,中央和各地報刊先後發表3785篇有關“天下第一田”的文章和報道。麻城名噪天下!湖北人民出版社和科技衛生出版社,以精兵強將,搶版搶印,很快出版了《天下第一田》、《湖北省麻城縣早稻豐產經驗》、《湖北省麻城縣油菜豐產經驗》等小冊子,僅《經驗》一書,印30萬冊。
10月2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轟動全國的文章《水稻掇秧是個好辦法》。麻城縣委書記趙金良向全國介紹說,建國一社早稻扡秧後多出一部分秧苗,扔掉可惜,扡了九畝。出穗時九畝並一畝,收了36956.7斤穀。掇秧後空的田,立即扡晚稻,預產兩千斤。今年全縣早、中、晚稻53.4萬畝,並丘掇秧,產量比大田高出一二倍,最高有畝產十萬、二十萬斤的。縣委計劃,全縣64萬畝水田,59年除30萬畝早稻外,還借晚粳田育早稻秧十萬畝,中稻並丘十萬畝,扡秧麵積可達84萬畝,多產20萬畝水稻。趙金良提出,要大膽設想,進一步早扡早熟早稻,使之6月中下旬成熟,掇上遲熟早稻,使之7月下旬成熟,再掇遲熟中稻,使之8月下旬成熟,8月底再掇二季稻。這樣,麻城平畈一畝一年栽四茬稻,增產無可估量。
從此,高產“衛星”步步高。“天下第一田”,“一花引得萬花開”!你能九畝並一畝,我就能二三十並一畝!
8月27日,《人民日報》發表劉西平的文章《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文章說,現在畝產兩千斤根本沒人提了,提五千斤的很少了,大家正開展畝產萬斤糧的高額豐產運動,措施之一就是“放手密植”。過去穀子一步三安苗,每畝三萬多株。現在每畝二十六萬株。密植到四十至五十萬株,是完全可以辦到的。一株穀穗一兩,一畝三萬斤。
同日,福建連江學麻城,發出“簡作晚稻並丘”緊急指示,要求八到十畝並一畝,每畝扡六十萬到一百萬株。果然很快放出畝產六萬斤晚稻大“衛星”。
8月30日,《人民日報》報道,湖北應城縣白湖鄉長喜社,創造畝產43869.4斤畝產紀錄。
9月1日,《人民日報》報道,麻城又創奇跡,熊家溝鄉建新六社,學習建國一社先進經驗,中稻畝產突破五萬大關,畝產達52599斤。報道說,這是我國第一個跨“五萬大關”的中稻高產紀錄。它是由熊家溝鄉團總支書記、共產黨員周克東,社主任鄒海萍等11名幹部社員創造的。春耕開始,扡秧前四犁、三耗、兩耙,深耕,多施肥,密植2 x 2 寸。施肥過十萬斤。7月中旬,又另拔二十畝田的秧,加上這一畝多的秧,全栽在這田裏,獲此高產量。
9月9日,《雲南日報》報道,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縣衛星公社中稻畝產突破六萬斤大關,產量為60479.6斤。
9月18日,《人民日報》刊登消息,四川郫縣友愛鄉第九農業社,中稻畝產突破八萬斤大關。
趙金良的《水稻掇秧是個好辦法》,一時間患禍天下。它不僅“一花引來萬花開”,引出了全國眾多水稻高產“衛星”,更為惡劣是59年,湘、鄂、贛、江、浙、粵六省有據可查的照此炮製案例,一年四茬的試驗田達三百多萬畝,結果早稻播種太早,二茬接不上,三茬苗、四茬苗長成爛草,三百多萬畝田基本顆粒無收,一篇“海闊天空”的文章,造成十二億多斤糧食損失。大躍進時代,禍國者勢必殃民。
湖北的大躍進氣勢非凡。非凡的氣勢便有非凡的魅力。難怪當年毛澤東總喜歡坐鎮武漢,統籌全局了。
九月,毛澤東再次禦駕南巡,落腳武漢東湖賓館。
王任重特意讓省委宣傳部將湖北大躍進的典型材料匯編成冊。
其中,麻城經驗材料占了一半。王任重恭恭敬敬地向毛澤東匯報了湖北的大躍進形勢,並著重突出了省、地、縣三級領導如何促進麻城工作大躍進,麻城躍進形勢一日千裏。
他說:“人還是那些人,山還是那些山。但是,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幹部群眾幹勁衝天,硬是在山坡田裏搞出了畝產三萬六千斤的高產奇跡。我自己帶隊去看了那塊天下第一田,那田裏的穀子,長得好哇,人上去硬是踩不倒穀子頭。”
他向毛澤東匯報解釋了“掇秧並田”、“縣委定指標,基層定措施”等經驗,還說:“看來移禾並田是個好辦法。隻要科學地進行田間管理,移禾並田高產是沒止境的。空出來的田,一年四季可種稻。”
看完《早稻王》的新聞紀錄片,毛澤東喜笑顏開,點上一支香煙,深深地吸了一口,很有幾分激情地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眼又見,耳又聽,看來天下第一田是令人信服的嘛。
應該讓那些促退派去麻城親眼看一看人民群眾的偉大創舉。我們黨曆來有一句話,正確的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是決定的因素,隻要幹部當促進派,中國的大躍進,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講五年、十年實現共產主義,幹部和群眾的這種共產主義偉大創舉,就是我們事業成功的基礎嘛。
毛澤東還仔細詢問了幾位省委書記,糧食產量多了,吃不完怎麽辦的問題。
張平化趕緊說:“主席,現在人民公社社員生活大大提高了。麻城幹部匯報了一幅農民創造的對聯,上聯是‘鼓足幹勁增產’,下聯是‘放開肚皮吃飯’”。
毛澤東聞言大喜,笑得都合不上口:“好!好!幾千年農民受窮挨餓,終於在共產黨領導下,能夠放開肚皮吃飯了!”談了一陣湖北人民公社的大好形勢,毛澤東頗有幾分先見之明似地告訴這幾位,糧食多了,農民放開肚皮吃飯也吃不完怎麽辦呢?一部分交國家,支援工業,一部分要多養豬,釀酒,要讓農民吃飽飯,吃上肉,過上好生活。
11月25日,毛澤東在武漢市設宴,歡迎前來取躍進之經和共產主義所有製革命之經的金日成和朝鮮政府代表團。毛澤東邀請他們看了幾部中國大躍進的新聞紀錄片,包括《早稻王》,並向他們大談了一陣革命哲學和辯證法,及建設共產主義的話題。
12月13日,果然,被禦封為“促退派”首要的周恩來,開完武昌會議,率領陳毅副總理、國務院秘書長習仲勳及一大群部長,在湖北省委書記處書記張平化的陪同下,奉命視察麻城。
來到麻城,周恩來視察了“天下第一田”等幾塊高產田,又到了幸福院、鋼鐵基地、公共食堂。
看到高產田,聽到幹部和積極分子創高產的經驗匯報,麵對已經空曠的田地,周恩來讚不絕口。
來到公共食堂,他更來興致。詳細地詢問了社員群眾的吃飯問題。
盡管冬季來臨,社員已經開始吃不飽飯,許多社員已經餓得兩眼發花了,但縣、社幹部還大談社員群眾如何一日四餐、五餐、六餐,天天有雞、鴨、魚、肉輪著吃之類。
周恩來興意盎然地卷起袖子,親自下廚炒了幾個菜,招呼幹部社員說:“來,來,來,同誌們在第一線辛苦了,我炒幾個菜,請大家嚐嚐我的手藝。”
在公共食堂的大門口,周恩來看到了那幅毛澤東讚不絕口的對聯:“鼓足幹勁生產,放開肚皮吃飯。”
他掏出紙筆記錄下來,還對張平化說:“同誌們都應該把這付對聯記下來,這幅對聯是很有意義的。共產黨革命,就是要讓老百姓有飯吃,豐衣足食。”
麻城縣委搞了一個大躍進農業成就展覽館。周恩來一行人走進展覽館,迎麵就是一座大大的棉花山。“高產”棉花堆成了山,糧食“衛星”直衝雲天。滿屋的躍進圖板,滿牆的躍進口號。
巨幅的圖表說明,1958年,麻城全縣糧食產量十億多斤,棉花單產達千斤,六萬畝花生達千斤。還有畝產兩千多斤的小麥,三萬多斤、五萬多斤、十萬多斤的稻穀,畝產六千多斤的高粱、一萬多斤的芝麻、四千斤的黃豆等高產標本,琳琅滿目。講解員激情滿懷地指著一捆粗壯的標本介紹說:“這就是畝產三萬六千斤的早稻王。繼這個‘天下第一田’高產紀錄而來,中一人民公社、白果人民公社又發射了五萬斤、十萬斤的中稻衛星........。”
黃岡專區“大躍進”有聲有色,麻城“衛星”三萬六,應城“衛星”四萬四,毛澤東躊躇滿懷。不僅周恩來到麻城,朱德委員長奉命率隊訪應城,就連西哈努克親王這樣的國賓來訪,也應毛澤東的推薦,去應城參觀訪問,訪糧食高產之經,取“衛星”高產之寶。
“天下第一田”,九闕起視聽,天恩動浩蕩。湖北大躍進,旨此第一功。因大躍進跟潮造勢出經驗,省委書記王任重倍受青眯到何等程度呢?
李銳曾向我提及這樣一個情節:大躍進湖北搞得有聲有色,毛澤東在武漢時,曾經這樣向人介紹王任重:“這是我們黨未來的接班人哩。”聽者震驚。
就連黃岡地委書記薑一,麻城縣委書記吳德簡,也是天意垂恩。其工作報告,曾屢達中南海,多次受毛澤東嘉美表彰,親筆批示,昭示全黨。
本文由MACHENG發表在『中部崛起』東湖社區http://bbs.cnhubei.com
本貼網址 http://bbs.cnhubei.com/dispbbs.asp?boardid=228&id=1113374
七、“衛星”漫天 驚世駭俗
“天下第一田”天下揚名,天恩倍加,麻城縣委書記和上峰們歡天喜地,大腦發熱,忘乎所以,一時間真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了。趁著人民公社化東風,麻城掀起了“放衛星”運動高潮。
省委書記王任重、王延春先後召集麻城縣委幾位書記和省地委麻城蹲點工作組負責人開會,大談糧食高產,“衛星”上天的“偉大意義”,強調“當前要趁東風,放衛星,奪高產”,要讓全縣的社員“放開肚皮吃飯,吃飽,吃好,這樣才有幹勁,去奪取更大的高產勝利。”
1958年9月5日,麻城縣城召開萬人大會,首建“五四人民公社”。隨之,中一(中館驛)、紅星(宋埠)、紅旗(鐵門)、白杲、龜山、東風(東木)、東方紅(張家畈)、閻河、三河口、福口河、紅色(乘馬)、團結(城關鎮)、火箭(宋埠鎮)等人民公社相繼成立,原121個鄉改為116個大隊。人民公社、生產資料、生活資料一律歸公。公社實行“組織軍事化、行卻動戰鬥化、生活集體化”,這樣,“生產千軍萬馬,紅旗漫天蓋地”,放起“衛星”來就更有氣勢了。
縣委書記趙金良在麻城三級幹部躍進衛星動員大會上,哈哈連天,大炮連天:“同誌們,1958年大躍進的形勢,現在大家是看清楚了,在黨和毛主席領導下,在省、地委領導下,我們創造了天下第一田的高產奇跡,又創造了畝產五萬、十萬的奇跡。前幾個月,報高產衛星,三五千斤就很了不起,披紅掛彩,喜報上門。同誌們,現在的形勢一日千裏,一天等於二十年。三五千斤沒意思了,三五萬斤也落後了。今天的擂台會上,我們要看到躍進躍進再躍進的大衛星。要讓躍進的衛星,飛滿麻城天空;要讓勝利的喜報,鋪天蓋地......。”
果然,高產“衛星”在各級幹部赤膊上台,聲竭力嘶的表演中燦然發射了。
擂台上,你報三萬,他報八萬,白杲公社保證明年早稻“衛星”畝產20萬斤,龜山公社報出棉花畝產過萬斤。東風公社打擂者,麵對各社的高產指標,上得台來,急中生智,攢拳揮臂,高呼出一串報高產的順口溜:“總路線,萬萬歲!大躍進,萬萬歲!人民公社萬萬歲!東風公社放衛星,明年畝產萬萬斤........”
趙金良看到這火熱的場麵,對邊上坐的農業局長誇讚說:“好!好!衝天的革命幹勁,加上革命的浪漫主義,這就是我們的大躍進精神!”
1958年,報經省、地工作隊和麻城縣委認可的高產“衛星”一串串。依縣委辦公室主任陳昌國上報材料,有據可考的有:白杲公社燎原大隊黨分支書記魯性賢早稻直播畝產過萬斤,龜山公社星星大隊五中隊黨分支書記蘆文彬創造芝麻畝產過萬斤;中一公社中稻畝產五萬六,白杲公社中稻畝產十萬斤,龜山公社二十一畝晚稻畝產過萬斤,白杲公社燎原大隊五中隊共產黨員薑淑蘭試驗田畝產籽棉六千斤,五一公社二中隊分支書記林世猛試驗地畝產籽棉四千斤,五百多畝棉地畝產超過一千四百斤;紅薯衛星畝產四十萬;高粱衛星畝產十萬斤.........
據當年東風公社的一位大隊分支書記回憶說:“大躍進那年頭,麻城真象縣委所說的,衛星放得鋪天蓋地。自打‘天下第一田’放‘衛星’後,各社熱鬧得很。黨員幹部挖空心思想點子,找熱點。真是隻有想不到的,沒有放不出的‘衛星’,五花八門,奇談怪論都放了‘衛星’!我們公社要放牲豬‘衛星’,就編出‘千頭豬場’,‘萬頭豬場’。還弄出新聞,說是母豬發情,先用蘇聯約克夏公豬配種,又用本地公豬配種,交配幾十次,一胎下出來改良品種小豬二三十頭。登報的人也不想一想,那頭母豬肚子能有多大? 你問誰來驗收?開始那還作古正經請省、地、縣驗收團或工作隊的人走走過場,後來他們一天到晚跑來跑去,根本忙不羸。那你報什麽他就發什麽。當時,幹部們放‘衛星’都象發神經病一樣,指手劃腳,胡說八道。六二年整風,那個‘放豬衛星’的幹部,被人起了個綽號叫‘種豬’。你說當時的幹部還有什麽人格?”
根據>和麻城縣檔案館所存資料,1958年麻城“放衛星”的名目種類多達371項。其名頭有 “紅薯衛星”、“高梁衛星”、“深挖衛星”、“積肥衛星”、“鋼鐵衛星”、“砍樹燒炭衛星”、“集資衛星”、“反右傾衛星”、“吃飯衛星”.......不勝枚舉!
要說當年麻城為放“高產衛星”搞的花樣, 真是千奇百怪,荒誕不堪。麻城縣委在電話會議上,要求各社放“衛星”要“出奇創新” ,不要總是老一套。下麵的幹部哪裏還有顧忌,一開口就是“不怕做不到,隻怕想不到。”白杲公社幾位幹部下隊檢查工作,公共食堂小灶煎魚炒肉,殺雞買酒。酒席之間,公社幹部從雞缽子中挾起一串蛋巢中的蛋黃來,剛放進嘴裏,靈感衝動,要過筆來,一篇向縣委報喜的“衛星”文章脫手而出:白杲公社放出高產雞蛋“衛星”,雞蛋大於鵝蛋,一個蛋足有半斤多重,十個雞蛋重6斤半.........
駐中一人民公社的縣委工作隊在田頭扯起“技術革命”的大旗,召來青年突擊隊,大講“科學種田”、“米丘林嫁接法”,硬是在八分紅薯地頭搞起了試驗田,要把南瓜秧嫁接到紅薯秧上。說是要讓技術革命結新果,地上長南瓜,地裏結紅薯,畝產達到30萬。結果呢?八分地裏絕種無收。用接受作者調查的原工作隊員的話來說,當年這類神話多了。柚子樹上嫁接桔子,要讓桔子長的比柚子還大。高梁杆上嫁接玉米,聲稱杆上長苞穀,穗頭長高梁。尤其是技術革新會上,那就沒邊了。在領導的“革命浪漫主義”感召下,有的說蘿卜跟白菜嫁接,上麵長白菜,下麵長蘿卜。有人說讓黃牛跟母豬配種,生下的豬有牛大......那年頭,別說幹部,就連積極點的種田人,也都跟發癲似地,胡言亂語,瘋話連篇。
躍進“衛星”放暈了頭,縣社領導更是挖空心思想點子。那水平,絕對不是一般招術。
繼“天下第一田”和熊家溝“五萬二”,兩個特大“衛星”發射之後,各社隊紛紛放出“大衛星”,縣委興高彩烈地估計58年全縣糧食產量,衝過十億斤,糧食太多會吃不完。針對58年大麵積“增產”,“大兵團作戰”勞動力緊張的情況,縣委決定搞“減少麵積,加強管理,提高產量”的“小片集中高產衛星”試驗田。
58年秋季,縣委決定在城關人民公社閔集管理區搞小麥“高產衛星”。辦法是平地上取士,堆成大士墩,要辦三個單產三萬斤的“小麥衛星墩”。縣委書記趙金良對幹部、社員們動員說:“種好這三個衛星墩就行了,一個墩子的產量留作口糧,一個墩子的產量作儲備糧,一個墩子的產量支援國家建設。
但閔集管理區在落實這一指示時,又解放思想,認為隻辦大小兩個“衛星”墩就夠了。他們提出口號:“小包(墩)吃全鄉,大包(墩)賣餘糧。”即小墩的麥產量用來解決全鄉幾千人的夏收口量,大墩產量給國家賣餘糧和留儲備糧。
試驗地選在閔集四大隊一小隊的董家院子(垸名)。當時由縣、社兩級幹部坐陣指揮,動員了全管理區的勞動力搞“大兵團作戰”,每天投入勞力四五百人,工地上紅旗招展,鑼鼓喧天。那年頭,搞什麽都是講個形式,運土的板車、獨輪車上都插旗,裝得多的車插紅旗,裝得少的插白旗。推車的,挑土的,白天幹,晚上挑燈夜戰。遇上幹部檢查,社員們“哦、哦”連天,工地上倒是熱鬧非凡。堆墩的土,遠的從四麵八方用車推來,就近取土則用擔挑。終於趕在霜降前壘起了兩個“衛星墩”。
1990年秋,筆者親訪閔集鄉,踏上了如今已是殘敗的“衛星墩”,並照了好些照片,以作曆史見證。大礅麵積約一畝,小墩約有五分地左右。當時大墩高達一丈四尺高,小墩也約高一丈二,土墩四周因取土挖出大坑小氹,氹子深的達一米多。平地而起方方正正一丈多高的土墩,活象大地上腫起的兩個惡瘤。踏上這殘破荒涼的土墩,放眼遠處,“千萬不要忘記階段鬥爭!”“掀起社主義教育的新高潮”的白灰標語在田野的田塍、牆壁上張牙舞爪,一派七十年代作者當知青時的緊張氣氛。仿佛當年墩邊四圍的大小紅旗,仍在秋風中獵獵作響,高產標語牌仍在刺人眼目,縣社幹部“大墩產量十萬斤,小墩產量過五萬”的高調,仍象幽靈般在上空回蕩。那種愚民政治和強權社會的恐懼感與厭惡感,立馬襲人而來,令人不寒而?,毛骨聳然。
就在這片土墩上,四方八村運來的土雜肥和人畜肥堆起幾十方,雞糞幾千斤。小麥播種時,幹部親自督陣,指揮社員們背著麥種,整袋整袋往地裏倒,然後扒均一下,麥種蓋地三寸多厚,說是密植才高產。據當事人估計,兩個墩子用去麥種三四千斤。
播種完畢,縣委在這裏召開全縣各社幹部現場會,下令全縣推廣這種“少種高產豐收的先進經驗”。會後,全縣各社隊聞風而動,紛紛壘起這種“高產衛星墩”。1958年,全縣秋播麵積比上年減少二十多萬畝。
1959年夏收,兩個“衛星墩”顆粒無收,全縣夏收糧食大減產。董家院子的春荒、夏荒連著冬荒,社員斷糧斷炊,死人倒是不斷。
如此荒唐的“樣板田”,竟為省、地工作組首肯,並編成“先進經驗材料”,上報地委和省委。正在為“偉大領袖”發話“糧食多了吃不完怎麽辦”而冥思苦想的王任重和王延春,驀然驚醒,趕緊指示省委辦公廳,與省農委等有關部門召開聯席會議,落實1958年秋播,全省開展減少生產麵積,大搞“少種高產豐收”運動。結果全省減少秋、春兩茬小麥600萬畝。而播種的1600萬畝小麥,20%因密植過度,顆粒無收,餘者也大幅度減產。
2007-5-9 12:07:00 數碼衝印,選擇捷印康熙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Copyright ©2000 - 2006 荊楚網東湖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