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饑荒同期:1963華北特大洪水,沒餓死人,因為此時沒人禍.
(2007-05-12 08:43:30)
下一個
三年饑荒同期:1963華北特大洪水,沒餓死人,因為此時沒人禍.
1963年8月上旬,華北地區出現大陸創記錄的特大暴雨。
南子牙河、大清河、滏陽河暴雨中心降雨量達2050mm,降雨量超過1000mm的地區達5560kmz。
海河各支流越過京廣鐵路的洪峰流量達78000m’/s,而海河幹流的泄洪能力僅為1300m’/s,連同其它河道也不超過4600m’/s,造成大水災,使天津市受到嚴重威脅。
在中央部署下,河北省積極組織抗洪,天津市動員了近100萬人參加防汛鬥爭。在充分利用水利設施,並打開了津浦鐵路25孔橋泄洪,利用團泊窪滯洪,擴大入海等措施,擴大了泄洪入海通道,確保了天津市區的安全。
但洪水在海河流域造成了6145萬畝農田受災,
糧食減產30多億kg,
棉花減產250萬擔,
房屋倒塌1450萬間,
鐵路被衝毀75km,
損失總額達60億元,
接近天津市全年生產總值的一半。
————————————
【1963年水災】天津市從1404年到1948年有記載的水災共72次。
50年代以後,最大的一次洪水發生在1963年。
1963年8月初,天津的西部和南部都下了特大暴雨,暴雨連降數日,平均雨量500~800毫米,個別區域達1000毫米以上。
海河上遊洪水暴發,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各河流域一次總雨量達580億立方米,形成徑流總量302億立方米。
各河相繼出現特大洪峰,海河上遊中小型水庫大都倒壩,洪水直泄下遊,匯集天津市周圍,形成天津市50年一遇的洪水災害。
天津市周圍一片汪洋,湧浪高達3米,
天津市及河北省100多個縣、市的5400多萬畝土地受災,
中共中央和省委、市委動員天津市百萬群眾奮起抗洪,
在最危急的時刻,炸開了南大港海擋,讓洪水通過靜海東部和大港地區漫流入海,保衛了天津市的安全和津浦線路的暢通。
————————————
所在位置: 水信息網 > 海河信息 > 海河文化 > 流域文化 > 正文
驚心動魄的1963年(馬念剛)
來源:海河水利網
餘從事水利工作五十多年,雖然親曆過不少的事件,但卻以1963年的抗洪鬥爭在記憶中最為深刻。
1963年的抗洪史詩,波瀾壯闊,現僅據個人之經曆及點滴所見,寫成此文。因年限較長及掌握資料有限,隻能窺其一斑,而難以反映全豹。如尚可使讀者從中得到些許裨益和啟示,心願足矣。
突如其來的巨大災難
1963年六、七兩月份,海河流域降水偏少,8月上旬的幾次強降雨是造成嚴重洪災的主要原因。
7月底淮河上遊地區產生暴雨,波及海河流域南部相鄰區域,8月1日暴雨中心移至本流域。
暴雨移動中心有兩條,
第一條是主要暴雨路徑,8月1日~8日,由河南省南陽起經許昌、邯鄲、獐犭麽(位於河北省內丘縣西)、石家莊、正定、司倉(位於滿城縣西)、北京至承德,其移動速度較慢,平均每天93公裏;
第二條暴雨中心,由小南海水庫(位於安陽河支流露水河上)、衡水、靜海、唐山至山海關移出海河流域,移動速度每天270公裏。
10天雨量超過1000毫米的籠罩麵積5430平方公裏;
超過500毫米的麵積43800平方公裏,占南係(包括黑龍港)麵積的29%。
滏陽河係獐犭麽暴雨中心7天降雨2050毫米,為中國大陸之最。
另一暴雨中心,位於大清河係的司倉,7天降雨1303毫米。8月降水總量600億立方米,產生經流301億立方米,
暴雨的範圍之廣、強度之大、洪量之巨都踞本流域有水文記錄以來的榜首。
有104個縣市受災,
進水縣城32座,
水圍縣城33座,
倒塌房屋1265萬間,
死亡5030人,
傷42700人,
大牲畜死傷13萬頭。
水利工程破壞也很嚴重,劉家台、東川口、馬河、佐村、亂木五座中型水庫失事。
京廣、津浦、石太、石德鐵路相繼中斷,累計停運372天。
受災人口2200萬,
特重災區人口約1200萬,
損失60億元。
滏陽河是暴雨中心地區,各支流普遍漫堤潰決,衝斷京廣鐵路數萬流量湧向大陸澤、寧晉泊,而後寬達10多公裏的洪流沿滏陽河兩岸向東北奔流,
8月7日淹新河,8日沒冀縣,10日衝向衡水,使石德鐵路有20公裏漫水,不得不破路行洪,進入黑龍港地區。
8月6日,新河縣水位漫堤,僅一晝夜全縣被淹,水深3米,防指迅速調運大小船支及空投的橡皮艇,連夜將被困在殘堤和高地上的老弱病孕約三萬人送到安全之處。
衡水地委8月5日淩晨召開緊急會議,部署疏散居民及機關、倉庫的防水擋水準備。衡水車站有一名站長,將枕木用鉛絲捆紮成筏,係於水塔周圍,將重要器材放在木排上麵,得以保護完好無損。
8月10日衡水被淹,電話全部中斷,地委和專署機關雖近在咫尺,亦難以聯係。
省裏正在為衡水的災情而焦急時,一位女話務員機智地將通訊器材抱上樓頂,向省委報告了受災的詳細情況,為領導決策提供了依據。
經地委向省委請示,扒開了石德鐵路路基,防止路南地區的防洪形勢進一步惡化,減輕了損失。即便如此,滏陽河兩堤盡沉於水下,堤上行船20餘天。
滏陽河支流泜河由於8月3日、4日獐犭麽的強降雨造成亂木水庫失事,使得寧晉、高邑、欒城、槁城等縣被水包圍。
8月6日,寧晉縣城南寬達10公裏的洪流湧向縣城,該縣曆史悠久,城牆砌磚雖大部被剝除,但土城尚完整,發揮了擋水作用。
由於沙河和洨河相繼漫溢及潰堤決口,寧晉城周圍水深達2.7米,西門城牆隻高出水麵0.16米,其餘地段亦不過0.3米。
8月7日水浸城內部分地段,深2米餘。縣委發動護城鬥爭,封堵城門及各處缺口,當時城內原有居民1.4萬人,接來災民8500人,參加全縣中、小學教師會議的千餘人,住滿了城內的大街小巷、戲院禮堂。縣委動員了近萬人,在周圍5公裏的城牆上搶築起寬2米、高1~3米的子墊,防止了水漫城牆。
與此同時,省防指派飛機空投麻袋4000條,送來木筏200隻,橡皮船20隻及大批救生圈、救生衣等,並空投熟食2萬多公斤,當地群眾還將汽車、手推車、自行車的內胎取出充氣,以防不測。8月10日,水勢轉弱。
“63.8”洪水的另一暴雨中心位於大清河南支,8月7~8日,沿太行山的暴雨帶來勢凶猛。
位於界河的劉家台水庫毗鄰暴雨中心司倉,8月8日漫壩潰決,當時水庫蓄量4100萬立方米,半小時內傾泄殆盡,事後察勘洪水痕跡,超過壩頂0.87米,推測潰壩流量17000m3/s,壩下村民及守護水庫的解放軍官兵均有犧牲,解放軍某部五好戰士謝臣在潰壩下遊搶救落水婦女時犧牲,國防部授予“愛民模範”光榮稱號。
水庫失事是8日3時55分,下午越過京廣鐵路,水破保定城郊防線進入市區,南半城水深1~3米,南關府河水位超過保證水位6.74米。
王快水庫的臨時溢洪道,因堵壩潰決致使底板被淘空遭受破壞,由於當時通訊不便,在通知水庫下遊定縣做好防護和群眾轉移準備時,誤聽成王快水庫大壩垮了,引起一場虛驚。
8月8日暴雨北上至北京,當天日雨量達429毫米,市內街道多有積水。
據傳暴雨時,適值我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在中南海接見某國青年代表團,車隊行至新華門附近時因熄火而無法前進,不得不出動警衛部隊將車推進新華門,才使接見照常進行。
10天的暴雨,流域內有新鄉、安陽、邯鄲、邢台、石家莊、保定、衡水七座地級市被淹,這在海河流域曆史上是第一次出現。
保衛天津市的重大勝利 天津地處“九河下梢”,
8月10日以後,暴雨雖止,但南北來水都匯集於天津外圍,抗洪鬥爭的重頭戲也隨之拉開帷幕,高潮是如何保障天津市的安全。
為了有力地說明保衛天津的勝利來之不易和重大意義,這裏有必要扼要介紹20世紀內天津兩次被淹的史實,以便與1963年加以對比。
1917年海河流域南係和北係同時出現暴雨,大清河係越過京漢鐵路的最大流量為20000m3/s,子河河係為30000 m3/s,相當於1963年的三分之二左右,大清河係諸河在蓄滿天津以西諸窪澱後,衝開南運河堤和市區圍墊進入市中心,和平路水深1米,街道行船二十天積水不退,海河淤積1.7米。
1939年以北係洪水為主,七、八月份降水總量約304億立方米,當時正是日寇侵華時期,治水之事無人問津,洪水衝垮南圍堤後進入市區,有78%的麵積被水淹泡,海河右岸沿街行船,一些有錢的人家甚至不惜用整袋的麵粉囤積於門,用以擋水。市區積水最深達“丈餘”,長達一個半月,受災人口80萬,倒塌房屋1.4萬戶。當時報紙以通欄標題報道:“天津民眾伏臥屋頂,苟延殘喘”、“難民堆積街頭,鵠立興歎”。
在“速泄北水,緩滯南水”的戰略決策下,各路洪水順序抵達天津外圍後,連續進行了五次戰役,保障了天津市的安全。
——白洋澱之役 8月11日,白洋澱千裏堤水平堤頂,存蓄洪水約60億立方米,高出天津地麵7米,天津防洪形勢十分緊張。河北省委一麵令王快、西大洋、口頭和橫山嶺各庫關閘停泄,一麵令11日在小關扒口分洪,13日又令在榕花樹破大清河西堤分洪入東澱。14日1時白洋澱十方院水位最高11.58米,經分洪後回落到10.5米。
——東澱之役 在白洋澱之役緊張進行的同時,大清河北支、白洋澱和子牙河初期的60億立方米洪水,從8月12日起先後湧向東澱。東澱緊鄰天津,15日水位達8.39米,水位比市區地麵高3~5米。省委果斷決定利用獨流減河閘、西河閘、灘裏閘、鍋底閘分泄洪水分別入北大港、海河、文安窪和賈口窪,並破趙王新渠右堤,分洪入文安窪;破獨流域河右堤,分洪入團泊窪。8月15日,東澱水位最高到8.39米,在分洪過程中有20萬人撤退到武清、安次、寧河、永清等縣,18萬人被臨時安排在大堤上或附近高地。16日水位開始緩慢回落。
——賈口窪之役 賈口窪原承泄黑龍港係的瀝水,1960年修建南排河後,截去黑龍港流域一部分挽入南排河係統。1963年8月9~10日,滏陽河洪水除部分由南排河東流入海外,大部仍衝入黑龍港地區奔賈口窪,洪量約66億立方米,勢態極為嚴重。河北省委決定采取了以下措施:8月20日炸開南運河右堤,啟用津浦鐵路的二十五孔橋,導洪入團泊窪;扒開賈口窪與東澱的隔澱堤,向東澱分泄部分洪水;在王口炸開子牙河堤,向文安窪分泄部分洪水;擴大隔澱堤灘裏分洪口門,使賈口窪導入東澱的洪水,能夠較多地分入文安窪,以減輕東澱的壓力。黑龍港係的洪水到來前,賈口窪的水位為5.31米,19日以1.4萬的流量洪水進窪,到20日夜水位即漲到8.94米。經采取上述措施後到25日,賈口窪、東澱、文安窪三窪水位趨於平衡。
——眾窪聯合運用 8月20日25孔橋泄水之後,團泊窪水位迅速上漲,津浦鐵路路基遭受破壞。27日下午,良王莊至獨流間長約1公裏段路基塌坡及發生管湧,鐵路運輸中斷。經萬人搶險隊伍艱苦奮戰,9月7日恢複通車,共停運12天。8月下旬以來,東澱、文安窪、賈口窪(稱為西三窪)聯合運用共滯蓄漳衛、子牙、黑龍港河係洪水約60億立方米,越過津浦鐵路和南運河後,有序地導入了鐵路以東的團泊窪、北大港、唐家窪(東三窪),經運東地區開辟了寬20多公裏的導洪通道入海,西三窪水位逐步回落。
——導流入海 從8月下旬開始,先後將馬廠減河兩堤、海大道、北大港圍堤爆破炸開了約16公裏的口門,使團泊窪的洪水宣泄入海,八、九兩月共下泄75億立方米;獨流減河八、九兩月共宣泄26億立方米;經西河閘八、九兩月共宣泄54億立方米,三條泄洪通道合計155億立方米,占八、九兩月來水總量的二分之一。至9月25日三窪水位全麵回落。
抗洪鬥爭是緊張而有序的,可概括為:決策正確,措施得當,科學嚴謹,高度負責,紀律嚴明,眾誌成城。
在水臨城下的危急時刻,天津市也做了相應的動員和抗洪的各項準備,海河市區段的過水能力為1200 m3/s,而八、九月西河閘的泄量一直維持在1500 m3/s左右,最大流量達1690 m3/s。水離路麵不足半米,一遇風浪即可漫溢。在緊急時刻,對薄弱地段,解放軍兩名戰士一張葦席,然後把身體壓在席上,以血肉之軀抵擋大水衝擊。還在金鋼橋以下的海河兩岸搶築了1.2米的防浪牆,對金湯橋采取了堆壓塊石斷行的措施,以防橋斷岸毀。在中心廣場停放百輛解放汽車,晝夜待命,以便隨時運送物資和抗洪大軍開赴前線。
當時的河北省設計院,工程技術幹部都準備好了有關資料和簡單的日常用品,隻要防辦一個電話就立即出發去處理有關問題,甚至來不及給家人打個招呼。他們出發時都穿著單薄的衣服,以至短褲短衫,有的9月下旬凱旋時,已是秋風乍起的季節了。
以往暑期是外業隊職工休假的時間,而63年有近百幹部、工人參加了天津市組織的萬人搶險隊伍,有的同誌家就在災區,也顧不上回去。他們在子牙河的當城附近擔負護提搶險任務,住帳蓬,飲河水,
過水區的老鼠、野兔和蛇也都被驅趕到了河堤,與人爭地,爬到帳蓬裏,比比皆是,甚至鑽到床鋪上和鞋膛裏。
50多天的抗洪任務完成後,很多人都用破了三、五副墊肩,個個都是黝黑的臉龐,手上、肩上留下了厚厚的老繭。
王快水庫出現險情後,河北省廳和設計院的領導乘直升飛機前去處理,但水庫附近沒有機場,隻好選擇一處較開闊的打穀場,找來紅布臨時鋪成兩行目標,使飛機能安全降落。現場確定了壩腳沉陷及溢洪道山坡裂縫等重大險情的處理方案,及時組織實施,避免了險情進一步擴大。
一些女同誌,雖然沒有去前線,但任務也是很重的。首先要照顧好一線職工家屬的生活,按科室分片包幹,諸如買糧、買菜、孩子入托等。還按照省直機關的統一部署為災區群眾加工熟食,先是幫助食堂蒸饅頭,送到飛機場,空投給災區群眾,但因天熱有時兩、三天後被撈起時已變餿,後又改為烙餅和學解放軍將麵炒熟加鹽,以解被困群眾的燃眉之急。
總之,1963年的抗洪鬥爭是一場沒有硝煙的人民戰爭,天津市動員了4萬人固守獨流減河和西河大堤,使得天津外圍和市區段持續多日的高水位而未潰決。
8月下旬至9月初,賈口窪八堡的最高水位是8.94米(大沽),東澱第六埠8.50米,西河大紅橋8.47米,海河金湯橋5.43米,海河小劉莊4.68米。而1939年洪水時,金湯橋水位6.03米,小劉莊水位5.85米,都高於1963年,所以造成水淹市區,
而1939年時白洋澱、東澱、大紅橋的最高水位都低於1963年。1939年的洪水總量遠遠少於1963年,而其結果卻截然不同,1939年市區盡成澤國,災民流離失所,1963年市內秩序井然,三四百億元的資產毫發未損。
凱歌高奏 洪災突降,黨中央、毛主席極度關注天津的安全和河北水災情況以及災區人民的生活問題。當河北省委領導同誌含著眼淚向毛主席匯報和提出治理海河水患的深切願望時,毛主席深沉地點著頭,叫著省委書記閆達開的名字說:“你們要把災救出來呀!”
1963年冬,河北省委、省政府、天津市委、市政府在新華路體育場舉辦“河北省抗洪搶險鬥爭展覽會”,反映海河流域廣大人民戰勝曆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可歌可泣的先進事跡,表達了千百萬人民根治海河的心願。
1963年汛期,河北省防汛指揮部設在解放北路108號,這裏徹夜燈火通明,工作人員夜以繼日地忙碌著,顧不上回家,更沒有假日。省、市主要領導都是分段把守,責任到人,戰鬥在第一線。對各項命令的執行,必須是時間、質量雙到位,絲毫不差。
如為防止千裏澱全線崩潰,決定在小關扒口分洪後,省委下達命令,不僅要求確保分洪時間,而且要求口門能通過3000m3/s,以保證白洋澱水位迅速下降,省地縣三級領導同誌立即組成聯合指揮部,做好人員、物資、技術準備和群眾撤離的動員組織工作,由200名民工和100名解放軍連夜施工,完成了任務。
在白洋澱高水位時,鄰近的新安城牆隻欠一磚就要沒頂,安新縣委號召“誓死堅守陣地,保衛兩城(安新、新安)”,由7000人組成防城突擊隊,一夜之間在城牆上築起子墊,排除了險情。
北大港、海大道的爆破泄洪,是保障天津市安全的關鍵性舉措,由於時間緊迫,握慣了鋤頭把的農民,臨時抽調向解放軍學習爆破技術,破開了16.5公裏的口門,使獨流減河和團泊窪的來水迅速下泄,但有15名民工和戰士壯烈犧牲,年齡最大的41歲,其中還有一位雲南籍的解放軍戰士。
也有個別反麵的事例,在決定向文安窪分洪時,有一位縣委書記顧慮重重,隻看本縣,不顧大局,當即受到黨紀的嚴厲處分。恰好南方有一位省委書記與該縣委書記同姓同名,還在黨刊上寫過一篇文章,教育全省黨員和幹部以此為戒,要嚴格遵守黨的紀律,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全國一盤棋,並以此事例自律。
抗洪還充分顯示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共產主義風格。如衡水地區的武邑、武強等縣是重災區,大批大牲畜既無廄又缺草,難以越冬。唐山、秦皇島地區伸出了熱情的援助之手,無償代喂代養,分文不取,直到翌年春耕時才送回原地,不誤農時,使災區群眾能及時春播,這是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
抗洪,也使廣大幹部受到了一次生動的教育,當年11月,省委根據中央的統一規定,給40%的職工晉升一級工資,由7月份補發。實際上各科室隻開了一、兩次會,大家都互相謙讓,名單很快就定下來了,而且工資補發之後,絕大多數同誌都捐獻給了災區。
災後部分受淹地區疾病流行。邯鄲地區首先出現無名高燒,病人近兩萬,死者多為青壯年。接著邢台地區也開始流行,經衛生部派醫療隊多方會診,確診無名高燒係由感染鉤端螺旋體病菌所致。
乙型腦炎和傷寒隨之也流行蔓延,到9月15日,災區患病人數達200萬人,經積極采取各種救治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製。
雖然1963年時,建國隻有14年,各大型水庫尚未竣工,其他水利設施也很不完善,但在抗洪中已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減輕了災害的程度。
南運河稱鉤灣以上八九月兩月來水82億立方米,其中八月份為64億立方米。嶽城水庫在8月上旬一次攔洪6.67億立方米,占來水量的35%。恩縣窪到8月末滯洪7億立方米,高水位運用30多天。到9月末,上遊各水庫仍攔蓄水量6.6億立方米,恩縣窪存蓄0.74億立方米,減輕了四女寺以下的泄水壓力。
子牙河係八九月來水154億立方米,其中8月份148億立方米。8月上旬臨城水庫攔洪1.5億立方米;崗南水庫來水9.6億立方米,攔洪8.6億立方米;黃壁莊水庫蓄水7.1億立方米。到九月末,獻縣以上各窪澱還存水6.5億立方米,減少了進入下遊的水量。
大清河係八九月來水量92億立方米,其中8月份85億立方米。八月上旬,王快水庫蓄水7.7億立方米;西大洋水庫攔洪5.8億立方米,削減洪峰78%;龍門水庫攔洪0.9億立方米;安格莊水庫來水3.3立方米,攔洪2.1億立方米;橫山嶺水庫來水3.2億立方米,蓄水1.3億立方米。白洋澱8月份蓄滯水量達22億立方米;趙王新渠8月份下泄洪水15億立方米,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利用西三窪(東澱、文安窪、賈口窪)滯洪,對取得抗洪的勝利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子牙河水係來水(包括流經黑龍港地區的來水)經南趙扶進入賈口窪、東澱;大清河南支白洋澱來水進入文安窪、東澱;北支來水經白溝鎮下泄進入東澱。上遊來水進入三窪後,經聯合運用,科學調度,有序下泄,取得了抗洪的最後勝利。
1963年的抗洪鬥爭,洪水預報、蓄泄關係、工程運用、啟用非常措施等方麵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第二次水利建設高潮 1963年的洪災過後,黨和國家領導人為河北省抗洪搶險鬥爭展覽會題詞。毛澤東主席題詞“一定要根治海河”;劉少奇主席題詞“記取這一次洪水和其他各次水旱災害的教訓,全省人民團結起來,努力奮鬥,決心以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分期分批地把河北水利建設好”;周恩來總理題詞“向為戰勝曆史上少見的洪澇災害而進行頑強鬥爭的各級幹部、各界人民、部隊官兵表示最大敬意!要為支援災區、重建家園、爭取明年豐收、徹底治理海河而繼續奮鬥”;朱德委員長題詞“戰勝洪水,保衛社會主義建設”。此後,經過科學總結,縝密規劃,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掀起了海河流域的第二次水利建設高潮。
新中國成立後,1949~1957年是三年恢複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所以,水利建設的方針政策都是以此為依據和前提的。這個階段海河流域的主要任務是整修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殘缺不全的水利設施,也興建了官廳、陡河水庫和獨流減河、潮白新河少量的骨幹工程,但還未開始按統一規劃大規模的建設。
1958~1963年是第二個階段,也是海河流域水利建設的第一個高潮期。1956年的“八大”提出“全黨要集中力量去發展生產力”的方針,1957年在河南沙穎河治理會議上,水利部提出“以小型為主,群眾自辦為主,以蓄為主”的“三主”方針。1957年底,北京勘測設計院編製了《海河流域規劃(草案)》,為貫徹“以蓄為主”的方針,在太行山和燕山出口處規劃建設一大批大、中型水庫。1958年,黨的“八大”二次會議提出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當年海河流域即掀起了群眾性興建大、中型水庫的高潮,在此期間全流域山區有23座大型水庫,47座中型水庫和一大批小型水庫同時開工興建,平原區也興建了一些蓄水工程,規模之大,涉及麵之廣都是空前的。
1963年8月的大水之後,11月17日毛澤東主席題詞“一定要根治海河”,這是建國後毛主席第三次對全國大江大河治理做出的重要指示。此前,1951年曾為淮河題寫“一定要把淮河修好”;1952年10月31日囑咐河南省委和黃委會的領導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
為了加速對海河的治理,中央決定成立海河勘測設計院。1964年2月水電部向國務院呈報“關於成立海河院和勘測設計總院的報告”,4月10日周恩來總理批準報告。海河院成立後,即著手進行全流域的規劃工作。1964年9月,在國務院召集的黃淮海三河規劃座談會之後,提出了《海河流域輪廓意見(討論稿)》,經部領導同意,規劃工作分兩步走:第一步編製防洪規劃,第二步再編製綜合規劃。於1965年6月,先行提出《海河流域子牙河防洪規劃(草案)》,同時進行子牙新河、滏陽新河等骨幹工程的設計。1966年11月,正式提出《海河流域防洪規劃(草案)》,1980年以後,由海委主持編寫了《海河流域補充規劃(草案)》。
1965年7月1日正式建立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揮部,組織各大型工程的實施,是為海河流域水利建設的第二個高潮期。
《海河流域防洪規劃》的編製,根據以往治水的實踐經驗和流域的實際情況,提出的總方針是:“上蓄、中疏、下排,適當地滯”,在工程的安排上,近期以排為主,洪澇兼治,集中力量擴挖中下遊河道並疏通入海尾閭。
這一階段正處於“文化大革命”時期,根據中央指示,海河工地不開展“四大”,實行半軍事化的團、營、連建製,避免了外界的幹擾,因而動員了幾十萬大軍的根治海河工程得以順利實施。每年春、秋兩季施工,技術人員下樓出院,常駐工地,災區群眾父子、兄弟爭相報名上海河的動人故事屢見不鮮。民工每一標工四毛五分錢,基本上是國家管飯,自帶工具,群眾出力,生產隊記分,參加年終分配,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無可比擬。感人的事跡不勝枚舉,現僅舉一例,1967年子牙新河穿運涵洞施工時,一灌注柱孔放入鋼筋籠後,水下3米處被異物卡住而無法澆注,一位民工冒著生命危險,頭下腳上潛入直徑隻有60厘米的孔內排除故障,出水後已是道道血痕布滿全身。根治海河的各項工程都是精打細算,省之又省,子牙新河的投資就省出了一座子牙新河鐵路大橋。
經過14個春秋的艱苦奮鬥,完成了防洪體係建設、除澇體係建設,使河道的泄洪能力相當於建國初期的十倍;完成了大型水庫的除險加固和灤河開發。防洪方麵,南係各河按1963年型洪水作為設計標準,相當於50年一遇;北係則以1939年型洪水作為治理標準,相當於20~50年一遇;灤河按照1962年型洪水治理,也相當於50年一遇。平原除澇方麵,打通了黑龍港河係的入海通道,建立了南、北排河兩套係統;擴建了宣惠河入海尾閭;完善了徒駭馬頰河係的除澇治堿體係;建立了京東地區的排水網絡。提高了原建的23座大型水庫的防洪標準;新建了朱莊、潘家口、大黑汀三座大型水庫。現在,大型水庫控製了山區麵積的83%,漳衛、子牙、永定等新河分散了上遊來水,徹底改變了集中天津入海的不利局麵。1978年以後,海河流域的建設進入了“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新時期。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