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媒體操守和道德水平——弗州槍擊慘案虛假新聞出爐過程 (圖)

(2007-04-20 23:01:56) 下一個


媒體操守和道德水平——弗州槍擊慘案虛假新聞出爐過程
文章來源:東方早報
  
  這個美國女人嚇了中國一跳

  “中國留學生製造美國慘案”虛假新聞是如何出爐和傳播的

  美國東部時間17日早晨,美國警方召開新聞發布會,證實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惡性校園槍擊案槍手是一名23歲的韓國裔學生。

  而在此之前的12個小時,因為《芝加哥太陽報》一名女專欄作家錯誤報道槍擊案凶手疑為中國學生的文章,不少華人著實被嚇了一大跳。

  曾經於2001年訪問過《芝加哥太陽報》的深圳報業集團總編輯助理、《走進美國大報》一書的作者辜曉進表示,對突發事件的報道是否負責、慎重、理智,是檢驗媒體操守和道德水平的標準。

  言之鑿鑿卻無消息源

  4月16日,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惡性校園槍擊案發生後,《芝加哥太陽報》(ChicagoSunTimes)的女專欄作家麥克爾·施奈德(MichaelSneed)發表了一篇名為《槍手是持學生簽證的中國人》的報道。

  報道言之鑿鑿,詳細地描述了槍手身份:一名24歲的中國留學生,於去年8月7日乘坐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班機從上海出發,在加州舊金山登陸美國,持學生簽證入境。

  但是在文中,施奈德並沒有指出消息源。當時,正值各家媒體報道慘案毫無進展之時,而且此前已有目擊者證實槍手為一名亞裔,加上這一“報道”措辭有板有眼,包含諸多細節,很快被不少媒體轉載。

  最初“上當”的媒體至少包括福克斯新聞、芝加哥WMAQ電視台、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幾乎所有媒體引述該報道時均標明來源為“據《芝加哥太陽報》專欄記者麥克爾·施奈德報道”或“《芝加哥太陽報》報道”。但《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美國主流媒體均未在警方發布新聞前發布或推測出更多凶手的信息。

  記者昨晚試圖聯係麥克爾·施奈德、《芝加哥太陽報》全國和國際新聞編輯馬特·尼克鬆(MattNickerson)以及總編輯麥克爾·庫克(MichaelCooke),但電話均無人接聽。

  華文媒體表現不成熟

  該報道經翻譯轉載後,被眾多華文媒體、網站以及電視新聞節目轉載。有網站甚至放在新聞首頁頭條位置。不少華文媒體片麵追求聳動,不查證事實真相就大肆報道。加拿大有三份中文日報頭版標題均指美國校園槍擊案凶手“疑為中國留學生”,其中有一報紙更指疑凶“去年持上海領館核發的學生簽證來美”。而加拿大東部一份中文日報更加幹脆,將頭版大字標題寫作“中國留學生血洗美校園”。

  加拿大華文報紙《環球華報》18日刊登署名“周夏”的評論,稱槍擊案中部分“媒體表現令人唏噓”。作者反思:“奇怪的是這個消息美國及其他地區的主流媒體並沒有跟進,反而是華文媒體炒作得比較起勁。也許這些報紙的老總覺得,發掘出與中國人有關聯的消息更易吸引讀者。連英文主流媒體都不屑一顧的小道消息,華文報紙總編卻如獲至寶,不加求證便很花一番腦汁,大肆渲染,頗有語不驚人誓不休之感。華文媒體的不成熟表現,真是令人唏噓!”

  17日,中國外交部長李肇星向賴斯致慰問電,有台灣媒體居然解讀為“因為傳言指凶手可能是中國人,所以李肇星急急給賴斯打電話”。

  台灣《聯合晚報》4月17日頭版的標題是“情變!美校園濫射,中國凶手自盡”,觸目驚心。昨晚,聯合報係的客服人員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聯合晚報》17日頭版刊登標題為“美校園濫射中國凶手自盡”的新聞前,經過了相關核實,參考了很多外電報道。但由於趕時間,所以“還是出了錯”。

  客服人員說,在證實是假新聞之後,報社接到了讀者的投訴,之後報社也作了補救,更正了報道。

  4月18日,《聯合晚報》刊登了該報記者魏碧洲發自紐約的報道,標題為《中國學生涉案?始作俑者不吭聲》。報道稱,“施奈德17日對本報多次電話詢問,都避而不答,沒有回應。”,《聯合晚報》“17日請史尼德就此則報道幫助,但《芝加哥太陽報》國際版編輯尼克鬆表示此事須由施奈德答複。但施奈德遲至截稿時均無回應。”報道同時稱《芝加哥太陽報》“政治立場偏右”。

  而在昨天的報道中,《聯合晚報》更以NBC為例,大講新聞自律:“我們常聽說‘新聞自律’,什麽是新聞自律?美國三大廣播網之一NBC報道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凶手包裹的做法,發揮自律精神,在專業職責和新聞倫理之間拿捏平衡,足為範式。”

  報道指出,NBC在收到凶手寄來的包裹後,按捺下搶先報道的媒體本能衝動,並和FBI等執法機構討論裏麵哪些內容適合公開報道,一直到警方在當天下午4點30分宣布郵包之事前一刻,NBC才在其網站貼出郵包裏眾多照片的一張,並在“NBC晚間新聞”裏才放手大幅做獨家。

  原文網頁被悄然取代

  在弗吉尼亞槍案凶手身份被確認之後,麥克爾·施奈德專欄關於“嫌犯是中國學生”的網頁在沒有任何解釋的情況下被另一篇“嫌犯身份最終確認”的網頁取代。

  但是,人們仍可通過Google網頁快照和其他媒體轉載頁麵看到原始報道。在新取代的網頁上,人們也仍能看到,雖然文章內容被置換,但報道和網頁的日期依舊指向“2007年4月16日”。

  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們認為,《芝加哥太陽報》應該就此事件道歉。美國當地時間4月17日,中國駐美國使館分別向美國有關主流及華文媒體錯誤報道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案凶手疑為中國學生事表示強烈不滿,要求有關媒體切實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其錯誤報道帶來的惡劣影響。

  但時至美國中部時間19日上午8點30分記者截稿時,麥克爾·施奈德及其所在的《芝加哥太陽報》仍然沒有任何表態,不過施奈德仍然在正常進行有關槍擊事件的報道。

  美國《大西洋月刊》作者詹姆斯·法羅(JamesFallows)在一篇名為《一個美國女人嚇著了中國》的文章中表示,看來“正常的”媒體靜觀以待的做法是正確的,因為麥克爾·施奈德寫的關於凶手是中國人報道的每一處細節都是錯的,基本的新聞工作流程中也出現了問題。

  JamesFallows說,麥克爾·施奈德新寫的文章再也沒有提到任何有關中國學生的事情,當然也沒提到自己犯過的錯誤。他還猜想施奈德不會對此作出道歉,因為施奈德在案發之後寫的報道已經從報紙的資料庫中刪除,一點痕跡也沒留下。而原先的文章鏈接地址也被更新,施奈德又重新寫了關於最終凶手的報道。

  媒體應該撤銷有關報道

  對於此次假新聞事件,曾經在2001年采訪過《芝加哥太陽報》的深圳報業集團總編輯助理、《走進美國大報》作者辜曉進表示,《芝加哥太陽報》可能並沒有明確的線索,而是根據凶手具有的亞洲人特征來進行報道的,發生這樣的事件應該是報紙為了搶先發出新聞造成的。

  辜曉進說,西方媒體對於突發事件的報道都是一個持續和動態的過程,即便第一篇新聞報道有錯,但當人們閱讀到第二篇有正確信息的報道時,謠言便會不攻自破。辜曉進表示,對於突發事件,媒體無法獲得確實的消息,但由於受眾關注而必須所有作為,所以對此次事件沒必要反應過度。

  辜曉進表示,相比之下,此次華文媒體的反應有些不夠冷靜,對新聞來源未加核查,便引用了《芝加哥太陽報》這一報道。辜曉進說,媒體操守提倡double-check,通過兩個渠道來證實信息真實性。辜曉進說,對突發事件的報道是否負責、慎重、理智,是檢驗媒體操守和道德水平的標準。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展江表示,此次《芝加哥太陽報》假新聞事件屬於新聞事實出錯,媒體應撤銷有關報道並且道歉。但他還表示,由於媒體注重新聞時效性,而有時信源會很混亂,所以難以避免錯誤的發生,這也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但出錯的媒體都會承擔相應的後果,失實報道對其聲譽也會造成負麵影響。

  《芝加哥太陽報》:“我們的記者都自我約束”

  深圳報業集團總編輯助理、《走進美國大報》作者辜曉進曾以訪問學者身份赴美進修一年,並於2001年采訪了《芝加哥太陽報》。

  據辜曉進介紹,《芝加哥太陽報》是目前芝加哥第二大報。目前已經位居美國十大發行量最大日報之列,並曾經獲得8次普利策獎。

  該報擁有一批著名作者,如光靠寫影評就拿到普利策獎的羅傑·艾伯特(RogerEbert),從1967年開始為《芝加哥太陽報》寫影評,一寫就是40年。還有著名政治評論員羅伯特·諾瓦克(RobertNovak),後來的“特工門”事件女主角普拉姆的名字2003年7月就出現在他筆下。

  辜曉進說,《芝加哥太陽報》是一份四開小報,注重報道聳人聽聞的新聞。該報以零售為主,零售數量超過訂閱。和中國的都市類報紙相似,報紙旨在抓普通讀者關心的重大社會事件。該報有著名的評論家專欄,其專欄作家在讀者群中具有很大的號召力。據辜曉進表示,《芝加哥太陽報》的讀者以該市普通市民為主,報紙層次不如同城競爭對手《芝加哥論壇報》高。

  《芝加哥太陽報》分管編輯部事務的一位副總裁當時曾對辜曉進說:“我們的記者都自我約束,他們不需我們規定硬性任務,都會賣力幹活。懶漢肯定幹不長,他們遲早會離開這裏。在這家報紙,任何人都必須努力工作。所以我們不存在明顯的員工懶惰的問題。”

文章來源:東方早報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