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綿山紀遊 (圖)

(2007-04-15 23:47:11) 下一個



首頁 > 國家地理 > 第四季 > 正文
秋涼好登山——綿山紀遊【博陵】2004-10-10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06日 10:47)

  近年來有關綿山的報道漸漸多起來,去綿山旅遊、一睹古老名山勝景的四方遊客也愈來愈多。手邊的一部《東周列國誌》,是我當初在書店排了一個多小時隊買來的(更早的一部《紅樓夢》用了三個半小時),看如今書店裏各類書籍琳琅滿架任君選購,真是感慨多多。



抱腹岩

  《東周列國誌》雖是小說,但基本遵從史實。裏麵許多精彩的描述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成為人們理解部分成語、典故的幫手。記憶最深的情節之一有《介子推守誌焚綿上》,也是因為七八歲時看過的一本小人兒書《韓原會戰》,說到了晉公子夷吾和重耳(後來的晉文公),因此對追隨重耳流亡的介子推(介之推)的故事也比較留意。關於“介子推不言祿”的事可上溯到中國的第一部編年史《左傳》等多部史著。

  乘著秋涼時節,我再次來到山西這塊曆史人文薈萃之地,向著未曾踏足過的、位於晉中盆地南端的介休,去探訪秋色綿山。

  昔日,流亡的重耳饑寒交加之際,介子推曾割下自己的肉和著野菜煮湯給重耳吃,有“割股奉君”的功勞。但登上國君位子的重耳在封賞功臣時單單忽略了介子推,加上介子推又對居功的狐偃等“心懷鄙薄”,遂攜母隱於綿上。後來,縱使文公焚山“相請”,鐵了心的介子推也決不下山,和老母一起燒死在枯樹下。書上的一段提到“介休”、“寒食節”的來曆:“‘改綿山曰介山,以誌寡人之過!’後世於綿上立縣,謂之介休,言介子推休息於此也。焚林之日乃三月五日清明之候,國人思慕子推,以其死於火,不忍舉火,為之冷食一月,後漸減至三日。···以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十多年前,曾有一外籍教師問及寒食節的來曆,當時綿山、介子推的故事還不為多數人所知,遂以“守誌焚綿上”這一節告知。

  綿山聞名於世已經兩千多年,但後來卻漸漸湮沒。1940年侵入山西的日本軍隊對作為抗日根據地的綿山進行了大規模的焚毀,使一世名山一下子沉寂了半個多世紀。近年來不斷的建設與維護,才使綿山重獲生機。隻是已經被大量毀壞的文物古建築不能再生,令人遺憾有加。但綿山畢竟是凝聚了悠久曆史文化和秀美自然風光的舉世名山,一時衰落後,大有以強勁實力後來而居上之勢。前來的遊客人數竟連續居文物大省山西之冠,並將影響逐漸擴大到十方九域。



綿山隧道之一

  車出太原一路西南行,秋風未奪細柳之綠,楊樹的葉子在晴空下熠熠閃光。三小時後,坦蕩的晉中原野上突兀出現一帶山峰,嵐氣蒸蒸,莽莽蒼蒼,這就是曆史上享譽盛久的綿山嗎?

  許多名山都修有上山的盤旋公路,綿山在這一點上也並不奇特。它的奇特之處在於:一是極其講求質量的齊整規範的路麵和北方山地少見的茂密花木植被,盤路多在垂直九十度的崖壁上繞行,這大概與綿山岩石節理的堅實結構有關;二是在高高的山路上時而可看到山下的沃野平疇,更增加了身處彌高的感覺。朱德曾有詩句:“群峰壁立太行頭”,曆史上也有許多詩人用了數不清的詩句描寫山勢的聳立與陡峭。來到海拔2400多米的綿山,人們會真正領略到什麽是山的“壁立”。以“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著稱的華山確實路險穀深,但它的絕險處都在山體的南側,一般遊客很難到達,更不要說從遠處看它壁立七八百米以至上千米的峭拔雄風。其他名山上的建築雖也有懸空而建的,或高度不是很高,或隻限於局部。綿山上的眾多建築大都臨於懸崖峭壁之上,形成淩雲駕虛之勢,實為罕見。巨大的溝壑和陡壁以及相對開闊的視野,使峰回路轉的山體給人的感官以強烈的衝擊。峭拔的綿山是道教名山,它的建築風格最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道”的離塵超俗的追求。

  綿山上的建築雖多為1995年後陸續恢複重建,但都嚴格遵從各處原有古建的舊日規製,使千百年來的曆史、宗教文化傳承和名山風貌得到發揚光大。被稱作道教“天下第一宮觀”的大羅宮(大:daì)裏懸掛有長達300多米、由全國100位書家題寫的《道德經》八十一章木刻,可謂洋洋大觀。正果寺大岩的之字形步道懸貼在絕壁之上,猶如通天的階梯,寺裏的十二尊包骨真身佛像為全國同類之最。抱腹岩的雲峰寺,最早建於三國曹魏時期,是全國最大的岩洞式寺院。可容納一萬多人的抱腹岩巨洞,成為遮蔽崖下兩百間屋舍的天然屏障。天橋景區300多米的棧道,人走在上麵欣賞著山野煙嵐、看著近旁的佛道建築與塑像彩繪,絲毫沒有不安全感。等走下來再仰頭望去,才為高懸的棧道大吃一驚,這就是剛剛走過的棧道嗎!?幽靜的水濤溝流水潺潺,微微秋風裏楓葉正紅,恰是一處修身養性的好去處。與溝畔說法台遙遙相對的五座山峰傳說是五條龍在靜聽空王佛講經說法,五龍瀑飄飄灑灑如顫動的琴弦。據說綿山上的空王佛比釋迦佛還要早的多,因此綿山上的釋迦殿隻能偏居於配殿的位置。

  除了大羅宮為全國最大的道觀建築群,天橋景區的洞神宮、一鬥泉景區的洞真宮、朱家凹的洞玄宮等廟觀雲集,比佛教在山上占有更顯要的地位,真個是“大道之山”。綿山的不少崖壁上掛有祥鈴、紅燈,隨風搖曳的燈、鈴本是寄托人們精神的一種載體,同時也是現在展現綿山特色文化的一種精彩演出。



大羅宮景區

  綿山古有的遺存雖然曾遭到嚴重毀壞,但曆經劫難保留下來的也所在不少。秦柏、漢寺、唐宋塑彩、金元碑碣、明雕、清詩,見證了綿山兩千多年的文化曆史。晉文公、石勒、李世民等眾多曆史名人曾登臨綿山,不少詩人寫下了讚美綿山的詩句。李世民在綿山下收服了“割股”的尉遲恭,大概記取了晉文公的教訓,他沒有忘記功臣。宋代詩人張商英遊綿山後曾寫詩一首抒發感慨:

  日光隱隱沉滄海,

  山色青青聳碧空。

  萬壑千崖增秀麗,

  往來人在畫圖中。

  綿山又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曾是聯係晉冀魯豫解放區和陝北的重要通道,葉劍英、薄一波、陳賡等曾領導了綿山一帶的鬥爭。葉帥的論綿山文,薄一波的“綿山”題字,為古老的綿山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不上綿山不知綿山之雄秀,不知景物之豐厚。在山上的兩天,隻是遊覽了諸多景區的一部分。人說要遍遊綿山勝跡非三五天不可,確是不假,如介公嶺景區因為相對偏遠沒有去成。綿山的出名在一定程度上因為介子推,雖然有人對諸如介子推綿山故事、趙氏孤兒藏山故事等提出過置疑,但多數史家認為以距晉文公僅200年成書的《左傳》等史籍的記載不會臆造史實。介公嶺上不僅有介公祠、介公墓、思煙台、足下亭,秋季裏更有漫山的紅葉,也是綿山精神的一種象征吧!另一個遺憾是因為疲勞一天,沒有去看綿山的燈光夜景。房間的電視裏反複播放配有優美解說詞的綿山景區錄像,高低錯落、遠近呼應、寓意不同的建築物、崖壁上的各色燈光,把夜的綿山打扮成一個神奇的世界,令觀者覺得淨是排比句、講求對仗的解說詞說的也毫不為過。

  綿山景區也不是沒有不可挑剔的地方,不是它的自然景觀,而是在個別地方(如水濤溝)不適宜地製造了一些與環境格格不入的人造物,設計者本意是點化曆史文化,但做過了頭就適得其反,忽略了美是自然與協調。

  “不虛此行!”是從綿山一路下來的人們的真實感受。現在的一些廣告往往說的越好,越使人懷疑它的真實性。但遊罷綿山,你會由衷地讚同有關綿山的宣傳語:綿山是風景秀麗的山,綿山是古老神奇的山,綿山是曆史文化名山,綿山是宗教文化名山,綿山是華夏一大名山。 2004.10初稿

  附:

  秋日遊綿山

  博陵

  綿上風光好,

  秋來景愈佳。

  路匝千仞壁,

  峰轉萬重崖。

  歡鳥唱幽穀,

  高甍映遠霞。

  月明燈火色,

  更勝春日花。

  清代傅山的詩:

  青鬆白梧十裏迥,

  梐青抵白祠堂幽。

  晉國園陵迷草木,

  綿田香火動春秋。

  名更賣扇傳東海,

  身隱承顏肖故邱。

  還慮寒山太枯寂,

  婉客分到牡丹頭。

  有一種傳說,介子推“隱後三十年,見東海邊賣扇”。

責編:陳玥  來源:CCTV.com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