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老北京著名小吃-炒肝 (圖)

(2007-03-20 12:10:09) 下一個

老北京著名小吃-炒肝

  炒肝是由開業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會仙居”發明的,1900年前後,他在原來售賣的“白湯雜碎”(俺沒見過這種小吃,已經被曆史洪流淘汰了,顧名思義,估計做法跟現存的羊雜碎湯相似,不過原料是豬下水)基礎上,去掉心和肺,並且勾了芡,從而形成流傳至今的炒肝。1930年,另外一家炒肝老店天興居在會仙居對麵開業,因為選料更精、采用味精、醬油等當時的新式調料代替原來的口蘑湯等,生意逐漸蓋過了會仙居,1956年兩店合並,就隻剩下天興居的招牌了。

  小吃名進了歇後語的似乎並不太多,炒肝就是其一,足見當時它的受歡迎程度。舊時有“會仙居的炒肝——沒早沒晚”、“豬八戒吃炒肝——自殘骨肉”的說法,原來會仙居的炒肝價廉物美,而且營業時間長,從早到晚不間斷,隨時去都能吃得滿意而歸;至於第二條歇後語就更不用解釋了,豬同誌又一次體現了“渾身都是寶”的獻身精神,俺用實際行動表示了對他的支持和欽佩,說完了鹵煮說炒肝,各位看官也知道俺的飲食取向了吧。

  “炒肝”是名實不符的典型例子,主料是豬大腸,肝不過是點綴而已,而且也沒有個炒的過程,完全是煮製而成。不過俺記得曾經有人撰文指出,這裏的“炒”來自某滿語的音譯,實際意思就是煮,京城著名糕點鋪稻香村的“炒紅果”的炒也是同樣的意思。如今懂滿語的人已鳳毛麟角,俺不幸沒有成為這毛啊角啊的一員,也不知道他說的對不對,暫引此說,請有識者為俺解惑吧。

  炒肝的做法很簡單,將洗好的肥腸切段煮熟,出鍋前時加入肝片、味精、醬油、醋、水澱粉及蒜泥等,具有湯汁油亮、蒜香撲鼻、肥而不膩、稀而不澥的特點。因為蒜泥很細,故有“吃蒜不見蒜”之說。這是資料上的說法,俺的味覺告訴俺,實際上各炒肝店或多或少地都加了點糖,更加提味。此外各炒肝店共同的缺點是肝片普遍比較老,口感不夠好,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現在的炒肝都在鍋底下長期加溫以保持售賣時的溫度,肝自然就老了。正宗的吃炒肝方法既不用勺子也不用筷子,一手托著碗底,轉著圈嘬,好處是腸、肝和芡汁分布均勻,雖然動靜兒挺大,但周圍人都這麽幹,您要是悄沒聲兒地悶頭吃,反倒顯得格格不入了。

TAG: 炒肝 老北京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