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越窮越革命,越窮越光榮,——口號中的中國曆史

(2007-03-20 04:49:56) 下一個
越窮越革命,越窮越光榮,——口號中的中國曆史

2007年3月20日 星期二
全文檢索: 光明日報

口號中的中國曆史
鄭為汕

  在共和國50年的曆史中,曾經產生了許許多多家喻戶曉的口號,它幾乎構成了當時政治生活、社會生活中最為搶眼的風景線,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口號是曆史的濃縮,從口號中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一個真實的曆史,以及在這樣的曆史氛圍中人們的真實心態。

三麵紅旗萬歲

  中國人民太渴望迅速擺脫貧窮落後的麵貌了,他們對共和國的領導人寄予了很高的希望,這幾乎是一種不可動搖的信念。當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從中國的領導人到普通老百姓都堅信,中國將在不太長的時間內進入世界強國的行列。

  1958年,“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已經提出;在農村掀起了人民公社化的熱潮,短時間內,世世代代分散從事生產活動的農民,被組織在政社合一的集體組織中;經濟上提出了“大躍進”的口號,要以超前的建設速度把中國的經濟搞上去。由此,“總路線”、“人民公社”、“大躍進”,成為引導中國人民奔向共產主義的“三麵紅旗”。

  刹時間,整個中國大地漫卷於“三麵紅旗”的海洋中,人人都在為自己能夠投入到這場創造世界奇跡的戰鬥中而感到自豪。

  後來的事實證明,如果它是被納入遵循客觀規律、以科學法則作為論證和指導的操作規程,如果它不是一哄而起,而是循序漸進,多一些借鑒、多一些管理、多一些耐心,幾乎可以肯定,這種精神確實能夠創造出一個不小的奇跡。


超英趕美


  1957年11月18日,毛澤東在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莫斯科代表會議的講話中公開提出,要用15年左右的時間在鋼鐵和其他重要工業品的產量方麵,趕上和超過英國。同年12月2日,劉少奇向中國工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祝詞時,宣布了這個口號。

  1958年5月,中共八屆二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將經濟建設速度問題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強調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發揚敢想、敢說、敢做的創造精神,進一步提出了爭取7年趕上英國、15年趕上美國的要求。

  “超英趕美”的口號,提出了要與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展開競賽,要在工業、農業等主要產品上全麵超過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以超常的速度發展,以“躍進”的速度趕超。趕超是從盲目地、片麵地追求工農業生產,主要是糧食和鋼鐵生產的高速度、高指標開始的。

  1958年6月,在華東地區農業協作會議上首先提出,今明兩年糧食產量可以提高到人均1000~1500斤,“在三到五年內,使糧食增產到每人平均2000斤是完全可以的”。隨後,西北地區農業協作會議也提出,到1962年糧食產量人均突破3000斤。這一年8月,中央估計,1958年糧食產量可以達到6000億斤到7000億斤。

  追求鋼鐵產量的“躍進”運動更是令人瞠目結舌。1958年6月,根據各地報上的鋼鐵“躍進”計劃,提出了1959年全國鋼產量可以超過3000萬噸,1962年可以達到8000萬噸甚至9000萬噸。最後把1958年的鋼產量定為1070萬噸。

  為了實現鋼產量翻番的奮鬥目標,規定各部門、各地方都要把鋼鐵生產放在第一位,提出了“一馬當先,萬馬奔騰,以鋼為綱,全麵躍進”的口號,掀起了一個全國範圍的群眾性大煉鋼鐵運動,大搞土法煉鋼煉鐵,即“小土群”。全國共有5000萬人投入了這場運動,建小高爐、土高爐60萬座,田野、街道、山坡,到處都擺開了大煉鋼鐵的戰場。此外,還發動全民大辦小煤窯,全國有2000萬人上山挖煤,開小煤窯達10多萬座。

  突擊蠻幹的後果,是浪費了巨大的人力和資源。有1/3的鋼鐵不合格,國民經濟也陷入混亂,各部門的比例關係如積累與消費、工業與農業、工業交通內部,以及社會購買力與商品可供量等比例關係嚴重失調。生產上的浪費也十分嚴重,經濟效果很差,農業豐產不豐收。


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


  1962年下半年,我國國民經濟在“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的指導下,形勢有了明顯的好轉,但還存在著不少有待解決的問題。這一時期,黨的中心任務仍然是繼續貫徹“八字”方針,落實各項政策,爭取國民經濟的盡快恢複和發展。

  這一年的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了工作會議。會議原定主要是討論農村工作問題、糧食問題、商業問題等。毛澤東在會議的講話中,對階級鬥爭的形勢估計過於嚴重,提出了階級、形勢、矛盾三個問題,即社會主義國家究竟存在不存在階級,國內形勢是不是一片黑暗,還有沒有點光明,社會主義是不是就沒有矛盾了,有些什麽矛盾。毛澤東還指出,右傾機會主義就是修正主義,黨內有人搞修正主義。結果,會議著重討論了毛澤東的講話,並且按照這一精神為即將召開的黨的八屆十中全會做準備。

  1962年9月,黨的八屆十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毛澤東在開幕會上做了關於階級、形勢、矛盾的講話,把社會主義社會中在一定範圍內存在的階級鬥爭做了擴大化和絕對的論述,強調了“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階級鬥爭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會議接受了毛澤東的觀點,認為整個社會主義曆史階段都存在著無產資級和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存在著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鬥爭,存在著資本主義複辟的危險。同時,社會上還存在著資產階級的影響,一些人企圖走資本主義道路;因此,階級鬥爭不可避免,並且要反映到共產黨內來,成為產生資本主義的根源。這些觀點的提出,使1957年以來階級鬥爭擴大化的觀點更加係統化了。

  在這一觀點的指導下,抓階級鬥爭成為壓倒一切的工作。1963年2月,毛澤東在中央工作會議提出“階級鬥爭,一抓就靈”,要求各地注意階級鬥爭和社會主義教育問題。5月在中共中央發布了由毛澤東主持製定的《關於農村工作中若幹問題的決定草案》中,對國內階級鬥爭形勢作了嚴重的估計,認為中國社會主義出現了尖銳階級鬥爭情況,資本主義勢力和封建勢力“正在對我們猖狂進攻”,所以,“進行階級鬥爭,進行兩條道路的鬥爭,這是決定我們社會主義事業成功的根本問題”。

  1964年12月,毛澤東在一份批示中說:“我們的工業究竟有多少在經營管理方麵已經資本主義化了,是三分之一、二分之一,或者還多些,”並認為這種“資本主義經營管理”的“主要根源”來自上邊。隨後不久,毛澤東在另一份批示中提出了“官僚主義者階級”和“走資本主義道路的領導人”的概念,認為這些人“與工人階級和貧下中農是兩個尖銳對立的階級”,他們已經“變成或者正在變成吸工人血的資產階級分子”,是“鬥爭對象,革命對象”。

  從提出“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開始,毛澤東階級鬥爭擴大化的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由此逐步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發動。


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


  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曆史進程中,毛澤東以其巨大的曆史功績建立了崇高的個人威望,被作為傑出的民族英雄為中國人民所敬仰。中國人民相信,隻要有毛澤東的領導,中國就會從勝利走向勝利,不斷創造曆史的輝煌。

  本來,人民對領袖人物的崇拜和敬仰,也屬於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是一種情結的凝聚。1966年,毛澤東出於他對中國社會主義時期基本矛盾的判斷、出於對現階段階級鬥爭形勢的嚴重估計,發起了一場中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希望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來改變他認為的“舊秩序”。這場運動需要樹立個人崇拜,而且毛澤東本人也不反對個人崇拜,他曾對斯諾講過,還是需要有一點個人崇拜的。有了一定的社會基礎,有了毛澤東本人的默許,再加上林彪、陳伯達、江青等人的推波助瀾,一場史無前例的個人崇拜狂潮便在中國大地上掀起了。

  這場個人崇拜運動的普遍表現形式就是,對領袖盡表忠心,把最美好的祝詞用來讚美領袖。於是,“毛主席萬歲萬歲萬萬歲”“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等,成為中國人在各種場合不分早晚必喊的口號。隨後又進一步發展為,凡是提到毛澤東,必須加上四個偉大—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人們在公開場合不論幹什麽,都必須帶上語錄本;對領袖表忠心還形成了一套程式,即早請示,晚匯報,跳“忠字舞”;每逢有“最新指示”發表,人們都被號召要上街敲鑼打鼓,遊行慶賀,徹夜不眠。

  於是,毛澤東就這樣一步步地被抬上神壇,毛澤東本人,包括他的思想、他的功績、他的經曆,他的智慧和才幹、他的著作和語錄,都被神化,中國在一場人為的造神運動中偏離了正常發展的曆史軌道。


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


  1969年,中蘇邊境發生了多起大規模的武裝衝突,中國國家安全的形勢頓時嚴峻起來,對此,毛澤東提出,要立足於大打、早打。這一估計,加重了中國共產黨內部早已存在的認為國際形勢日益嚴重、世界大戰不可避免的看法。

  於是,戰備工作被提上了重要的議事日程。1969年6月,當時軍委辦事組召開的座談會上提出,要用打仗的觀點,觀察一切,檢查一切,落實一切;並提出了龐大的國防建設計劃,成立了全國性的人民防空領導小組和各省市、自治區人民防空領導小組,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挖防空壕,建防空洞,修築戰備設施,形成了全民搞戰備的運動。

  毛澤東提出的口號是:“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它一方麵出了戰備工作要抓的主要內容,又形象地概括了這一時期我國對外政策的基本原則。

  與“文化大革命”初期要“解放全世界被壓迫人民”時的激進相比,這一時期的中國已經務實了很多,已經立足於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作為根本,有理、有力地維護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及尊嚴。


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


  1976年初,所謂的“反擊右傾翻案風”開始後,“四人幫”對鄧小平主持的整頓工作大加攻伐,他們不厭其煩地講著“以階級鬥爭為綱”,大談“階級鬥爭”的必然性、重要性;把生產力的發展與複辟資本主義劃上等號,把生產力落後等同於社會主義,把搞階級鬥爭、防止資本主義始終作為頭等大事來抓。似乎隻要抓住了階級鬥爭這個“綱”,其他什麽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而要放棄了階級鬥爭,雖然國民經濟搞上去了,生產發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那就是資本主義“複辟”了,社會主義江山“變色”了。

  正是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幌子下,“四人幫”提出了許多荒謬至極的論調,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類似的還有“寧要社會主義的低產,不要資本主義的高產”,“寧要社會主義的晚點,不要資本主義的正點”等等。在“四人幫”看來,即使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國民經濟,事關社會進步的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等,隻要不是在“以階級鬥爭為綱”下的活動,就都是資本主義的。

  這種無異於曆史的倒退、文明的反動的做法,與其自我標榜的所謂“先進”、“光明”、“正確”等相差了何止千萬裏。

  這種錯誤的指導思想,形成了一種荒誕的定式,即社會主義等於貧窮,社會主義與發展生產力是水火不相容的,越是貧窮才越是純正的社會主義。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曾經有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在極“左”思想的主導下,把貧窮當做自豪的資本,越窮越革命,越窮越光榮,這種荒謬的理論曾經使中國長期處於貧窮落後狀態。

  是鄧小平首先打破了這一極“左”思想的禁錮。還在1979年他就明確地指出:“社會主義如果老是貧窮的,它就站不住。”1984年便提出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他說:“哪有什麽貧困的社會主義、貧困的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是實現共產主義。馬克思講的共產主義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社會,什麽是按需分配生產力不是極大的發達,物質產品不是極大的豐富,怎麽搞按需分配!”

  從此,我們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說,社會主義就是要消滅貧窮,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多的物質財富;要在經濟建設中敢於堅持生產力標準,把它作為衡量我們工作好壞的重要尺度之一。觀念的轉變極大地推動了社會變革,改變了人們傳統的思維模式,它給人民群眾帶來的是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生活方式的根本轉變。


摸著石頭過河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創新性事業,在從事這項事業的曆史進程中,我們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我們沒有現成的理論可供學習,一切都要靠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不斷地實驗,自己闖出一條路子來。因此,鄧小平形象地把這比喻為摸著石頭過河。

  正是靠著這種大膽的探索精神,我們突破了一係列的禁區,搞了聯產承包責任製,搞了城市試點改革,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一國兩製”統一祖國的方針,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等等;把改革一步步引向深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成就。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時進一步說,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他還提出了“三個有利於”標準,提出了社會主義也能搞市場經濟。

  就這樣,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又出現了一次重大的突破,大膽地吸收和借鑒了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尤其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基本模式和運行機製。從此,我國企業改革多年進展不大的狀況有了根本性的改觀。

  (摘自《時代口號》,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定價:13.80元。社址:天津張自忠路189號,郵編:300020)

稿件來源:《書摘》

光明日報編輯部電話:010-63082878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