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1。王永模和楊成武老將軍(右)在一起
2。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之一——劉梓華
3。瀘定橋現在成了人們拍照留影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
一。
搜狐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新聞 >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係列策劃之--尋訪抗戰老兵 > 相關消息
長征最憶四川飛奪瀘定橋 22勇士至今未查清姓名
時間:2005年05月17日02:21 來源:四川在線
四川在線-四川日報消息
5月的瀘定縣城,燦爛的太陽宛若一枚巨大勳章,光耀著這裏的一草一木。
70年前的5月29日下午4時,紅軍用鮮血和生命寫下搶奪瀘定橋的史詩。任憑流年逝水、世事沉浮,飛奪瀘定橋的壯舉,永遠銘刻在人們心中。
追尋紅軍足跡,5月6日,記者來到瀘定縣城。
1863年5月14日,石達開率領約3萬太平軍抵達安順場。
1935年5月24日,毛澤東率領約3萬中央紅軍抵達安順場。
“大渡河是太平天國石達開覆滅之地,今共軍入此漢彝雜處,一線中通,江河阻隔,地形險峻,給養困難的絕地,必走石軍覆轍。”蔣介石預言。
“我毛澤東不是石達開,石達開沒有走通的路,我們紅軍一定能走通。”毛澤東手指大渡河邊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全軍覆沒紀念碑,勝券在握。
風雲際會,曆史影像疊合,若幹的偶然、相似、巧合,卻必然鑄造了紅軍的豐碑,成就了一座不朽的橋梁———瀘定橋。
正值“五一”黃金周,來自天南地北的遊人蜂擁瀘定橋一償心願,看“浪滔天”,摸“鐵索寒”。穿上紅軍服,背著步槍,揮著大刀,模擬當年紅軍的風姿,在鐵索橋上留影紀念。
再過20多天,就是紅軍飛奪瀘定橋70周年紀念日,該縣黨政事業機關放棄了“五一”大假,為迎接這一天緊張籌備。眼下的瀘定縣城變成了一個大工地,圍繞“紅色名城,英雄瀘定”這一城市定位鋪開的千頭萬緒,將在“5·29”前夕收攏。縣委宣傳部部長胡林告訴我們,這次慶祝活動主題為“天險瀘定橋,英雄鑄豐碑”。
當年戰事頻繁,飛奪瀘定橋的22名勇士大多沒留下姓名,幾十年過去,普遍認為能確認的隻有三位:廖大珠解放西北時血染黃土高原;劉梓華解放平津時長眠天津城下;劉金山等20人先後為革命犧牲,還有19人至今還未查清他們的姓和名。不知瀘定方麵可否有新的發現?胡林告訴我們,他們又找到了一個勇士的名字:王海雲!但關於他的更多情況,還有待收集。胡林說,4月26日北京軍區軍史專家張子申到瀘定,還更正了一處史料錯誤,即紅四團的團長“王開湘”為黃開湘,因許多史料都來自當年紅四團政委楊成武的回憶,他是福建人,發音“王”“黃”不分。另一個證據是,在紅軍檔案中,隻有黃開湘,沒有王開湘。
我們來到瀘定縣旅遊文化局,期望有新的發現。得知來意,年輕的程軍局長說“來得巧”,他們最近又找到了一個勇士的名字:李友林。遺憾的是,不知道他的詳細資料。至此,22名勇士已確認5名。其間,他們曾到國家檔案館、中央軍事博物館等查找資料,詢問了許多專家。程軍表示,他們要一直查找下去,爭取讓22名勇士早日在紀念碑上團圓。
————————————
二。
已解決
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後來的情況是什麽?
懸賞分:10 - 解決時間:2006-10-20 18:39
他們在飛奪瀘定橋之後的狀況怎麽樣?在什麽地點,什麽官職上去世的?
提問者: cliz_yan - 試用期 一級
最佳答案
22勇士為何 隻有5位留下名字?
比起紅軍強行軍創造的奇跡,22勇士飛奪瀘定橋更是奇跡中的奇跡。22勇士飛奪瀘定橋的故事早已為人們熟知,然而,在22個勇士中,如今隻有5個人的名字被後人得知,其餘的大多數人,我們甚至連他們的名字是什麽都已不知道。
強渡大渡河17勇士的名字,是因為《戰士報》一八六期上的記載而被後人得知。然而,飛奪瀘定橋22勇士的名字,卻沒有得到這樣幸運的記載。
同為紅一軍團所屬的部隊,為什麽紅一軍團政治部編印的《戰士報》隻登載了17勇士的名字卻沒有登載22勇士的名字?這是長期以來人們心中的一個困惑。王永棉老人給出了這樣的猜測:目前人們所能找到與紅軍大渡河戰役有關的《戰士報》,隻有1935年5月26日出版的第一八四期和1935年6月3日出版的第一八六期,它們的原件都收藏於中國軍事博物館。強渡大渡河戰鬥是5月25日打響的,而飛奪瀘定橋戰鬥是5月27日打響的。一八四期《戰士報》的主要內容是介紹前一天安順場強渡大渡河的戰鬥,而到了一八六期《戰士報》,內容已經是介紹大渡河全部戰役的情況,頭條標題就是《大渡河沿岸勝利的總結》。這樣我們自然就可以想到,這中間一定還有《戰士報》第一八五期,而且這張報紙的內容差不多可以肯定就是介紹飛奪瀘定橋的戰鬥。那麽,我們是不是可以合理地猜想,飛奪瀘定橋22勇士的名單就登載在一八五期的《戰士報》上?而一八六期《戰士報》登載17勇士的名單,是對一八四期《戰士報》應該登而未登的內容的一個補充?
這僅僅隻是一個猜測。當然,也存在著另外的可能,就是因為報紙版麵所限,它們來不及去登載那22個勇士的名字了。《戰士報》第一八五期已經缺失,給紅軍曆史研究帶來太多的問號。
22名勇士是怎麽選出來的?
事實上,關於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到底是21名,還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戰士報》,上麵寫的就是“二連21個英雄首先爬鐵鏈冒火過河”。現在,根據時任紅四團政委的楊成武將軍發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憶文章《飛奪瀘定橋》,人們把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定為22名。
1986年,王永棉在瀘定縣委派下,趕赴北京拜訪當年紅四團黨總支書記、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鐵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員的羅華生將軍。羅將軍告訴王永棉,當年的22勇士,是他親自到二連挑選出來的。當時他挑人的標準是,凡是幹部,包括連長、指導員、黨支部書記及排長,首先要挑出來。曾經是戰鬥英雄的,比如在渡烏江戰役中立過功的,也要挑出來。平時作戰勇敢的,挑出來。挑選出來的人,必須是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起碼也要是入黨入團積極分子。突擊隊的任務是二連連長廖大珠搶下來的,就由廖大珠擔任突擊隊的隊長。
1985年,瀘定縣籌備“飛奪瀘定橋”勝利50周年紀念慶典,王永棉受縣裏委派赴北京邀請楊成武將軍參加慶典,曾當麵向楊將軍詢問有關22勇士的線索。楊將軍告訴王永棉,當年戰事非常緊張,打完瀘定橋,部隊又繼續向前打,22勇士的名字沒有來得及記下來。後來在長征路上,他們多數同誌都先後犧牲了。當時,楊成武將軍說到這些時,情緒十分激動,他一遍一遍地呼喚——我的22名勇士,你們在哪裏,在哪裏啊,說著說著,竟老淚橫流……
根據楊成武、羅華生等老將軍們的回憶,飛奪瀘定橋22勇士中,有4個人的名字是可以記起來的,他們是:二連連長廖大珠,二連政治指導員王海雲,二連支部書記李友林,及抽調支援的三連支部書記李金山。
瀘定縣的同誌們在解放後的追訪中,還找到了第5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長劉梓華。
第5位勇士的下落是怎樣找到的?
在瀘定橋邊的“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裏,莊嚴肅穆地豎立著22根方柱子,它們代表著當年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它們絕大多數是無字碑,隻有5根柱子上刻有名字,而在這5根柱子中,隻有一根上麵雕刻有頭像,這根柱子代表的勇士就是劉梓華。
22名勇士中,惟一留下下落和相片的勇士就是劉梓華,劉梓華的雕刻頭像就是根據他本人的相片製作的。關於劉梓華下落和相片的獲得,有一個曲折艱難的尋訪過程,而我們的采訪對象王永棉就親身參與了這個過程。
在王永棉的日記本上清楚地記著,1974年10月19日,當時的四川省文化局副局長朱丹,在一次會議上提出,新中國成立這麽多年,紅軍飛奪瀘定橋22勇士的情況和下落,還一直搞不清楚,實在說不過去,瀘定縣的同誌們要下力氣搞點調查。朱丹是一位演員,曾經在電影《達吉和她的父親》中扮演父親。也許與朱丹的這次講話有關吧,也許還有別的什麽推動力量,1975年,瀘定縣所在的甘孜州成立了一個紅軍長征文物調查小組,由三人組成,王永棉擔任了組長。
從1975年5月到9月,近5個月的時間裏,調查小組從四川到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江西、湖南、貴州、廣西,差不多繞半個中國走了一圈,搜集有關的紅軍長征文物,其中調查22勇士下落是他們時刻放在心頭的一項重要任務。
1975年8月,調查組來到江西南昌,在參觀江西的革命烈士紀念館時,在一個大陳列廳裏,看見掛著很多相片,上麵都是在各個曆史時期參加革命戰爭的江西籍的烈士,下麵還有他們的簡單生平。
王永棉一個一個認真地看,突然他眼前一亮,心中一陣狂喜。他發現了一個叫劉梓華的相片,他的生平介紹中寫著,“劉梓華同誌是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英雄之一。”
王永棉連忙叫來一起去的同誌,但一個同誌提醒他:“你看清楚了沒有?前麵寫的是強渡大渡河啊。”自從楊得誌將軍寫了《強渡大渡河》、楊成武將軍寫了《飛奪瀘定橋》兩篇文章後,這兩個詞幾乎成了專用詞組,分別特指發生在安順場和瀘定橋的戰鬥。
但這畢竟是個重大發現,他們立即去找紀念館的管理同誌,但對方告訴他們紀念館所知的情況也隻限於展覽內容這麽多,不過他們告訴王永棉,這些材料的來源是河北省廊坊軍分區。
1976年1月26日,瀘定縣方麵給廊坊軍分區去信去函,了解有關劉梓華同誌的情況。1977年1月15日,瀘定縣方麵收到了回信,信中肯定劉梓華就是當年飛奪瀘定橋的英雄,並說明劉梓華生前係天津廊坊軍分區的副參謀長,1951年患惡性淋巴腫瘤去世。
廊坊軍分區的來信雖然令人鼓舞,但也很簡單抽象。為了進一步了解求證事實,1978年5月,瀘定縣方麵派出鄭發榮、文榮普兩位同誌前往廊坊軍分區調查。那時候,劉梓華同誌的妻子還在,他的兒子也在。他們分別從軍分區方麵和劉梓華家中借來了劉梓華的“軍人登記表”和日記本。而在王永棉手中,至今仍保留著當年劉梓華“軍人登記表”的抄錄件。
在這份抄錄件上,記者看到,其中幾項是這樣寫的:
劉梓華。籍貫:江西萍鄉縣安源區二鄉梓木村。1929年入伍,1931年6月參加共產青年團,1933年8月轉黨,介紹人:肖華。作戰次數:無數。負傷次數:9。殘廢等級:二等。在受過何種獎勵一欄中,說明係長征渡過烏江和大渡河十七、十八勇士之一。在受過何種處分一欄中,說明因1936年丟掉18英雄獎章,而受到黨內警告一次。特別關鍵的一點是,在履曆欄中清楚填寫著,1935年2月起,在紅軍一軍團二師四團一營二連任副班長。而這正是擔負飛奪瀘定橋任務的連隊!
22勇士為何隻是18枚獎章?
這裏還有一個疑問,飛奪瀘定橋是22勇士,為什麽在劉梓華的軍人登記表中,寫的卻是18勇士,丟失的也是18英雄獎章?王永棉告訴我們,據楊成武將軍回憶,飛奪瀘定橋戰鬥結束後,點名時發現,22勇士在戰鬥中犧牲了3名或4名同誌,具體是3名還是4名,楊將軍也記不清了。如果是犧牲了4名同誌的話,那麽剩下的剛好是18勇士!我們可以想像,在長征的特殊環境下,對犧牲同誌的獎勵既無法記入檔案,也無法寄往家中,也許就隻把獎章頒給活下來的同誌,那麽獎章也就隻是18枚英雄獎章了。
回到北京後,記者在美國記者哈裏森·索爾茲伯裏寫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中找到了旁證,書中在寫到飛奪瀘定橋戰鬥時說道:“在這場拚死的攻擊中,二十二人中有十八人活下來了,而且沒有受傷。”
大渡河上的紅軍勇士們,我們今天已經難以找到他們的完整下落,但是他們的精神,已經深刻感染、影響了無數後來人,包括我們麵前那些可愛可敬的采訪對象們。
回答者:zhxr63 - 護國法師 十四級 10-19 09:18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2 個人評價
好
50% (1) 不好
50% (1)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23個勇士
評論者: 564734748 - 試用期 一級
好!!!!
評論者: baobeibc - 初學弟子 一級
23名勇士
評論者: dcb005 - 秀才 二級
更多>>
其他回答共 1 條
http://www.crt.com.cn/news/Html/ymsj/09137134.html
http://www.hb666.com/html/200609/4/20060942815.shtml
對當年飛奪瀘定橋的紅4團和所屬紅2連的22位勇士作了大量調查,“團長王開湘是員猛將,死得很可惜。到延安後,由於患傷寒發高燒,神誌不清時用他心愛的手槍結束了生命;紅4團總支書羅華生後來擔任過鐵道兵副司令員,我曾拜訪過他。為查找22位突擊勇士,我到過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和中央檔案館,但奇怪的是,長征時紅1軍團出版的《戰士》報恰恰沒有記載瀘定橋戰鬥的186期!因此,現在我們能查證的突擊隊勇士隻有廖大珠、王海雲、劉金山、劉梓華等四五位,其他大多下落不明,且這四五位中隻知道劉梓華解放初擔任天津警備區副參謀長,50年代因患淋巴病去世,現各個紀念館用的劉梓華照片,還是我從天津的檔案裏找到的
回答者:一誌三9 - 助理 三級 10-19 08:46
————————————
三。
您的位置: 新華網 首頁 >> 理論頻道 >> 文史新論
瀘定橋尋英:創造奇跡的22勇士
2006年10月14日 07:30:29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大 中 小】 【我要打印】 【我要糾錯】 【Email推薦: 】
結束在石棉縣的采訪,沿大渡河北岸逆流而上,奔赴120公裏外的瀘定縣,身邊流淌的依然是大渡河水。
瀘定橋,這是一座決定紅軍命運的橋,腳下的水呼嘯著流向遠方,壯烈地訴說著昨天的故事。站在鐵索橋上向前行,每一步都好艱難,太難想象紅軍曾經是怎樣在沒有木板、麵對著敵人的槍口的情況下飛奪下這座橋的?
“一晝夜強行軍120公裏”是可能的
當年紅1軍團第2師第4團,2晝夜強行軍160公裏趕赴瀘定橋橋頭,走的路線就是河對岸。一路上,我們留心觀察了河對岸的道路情況,發現直到今天,河南岸的道路仍然是時斷時續,常常被直插河底的懸崖峭壁阻斷。史料記載,當年紅四團在行軍打仗一天後,突然接到中革軍委命令,要求他們提前一天奪取瀘定橋,結果他們是一天一夜強行軍120公裏趕赴瀘定。在那樣的道路條件下,這樣的強行軍如何可以實現?讓我們也不免心生疑惑。
在瀘定縣,我們采訪了瀘定縣原人大常委會主任,在瀘定縣曾長期從事瀘定橋宣傳、管理工作,今年67歲的王永棉老人。王永棉年輕時,曾經徒步走過一段當年紅四團河南岸強行軍的路線。當時他早上6點鍾出發,一直走到下午6點,12小時走了差不多60公裏山路。因此,根據王永棉的親身體驗,在那樣的道路條件下,一天一夜強行軍120公裏是可能的。但是,這的確是需要多麽堅強的毅力嗬!
22勇士為何 隻有5位留下名字?
比起紅軍強行軍創造的奇跡,22勇士飛奪瀘定橋更是奇跡中的奇跡。22勇士飛奪瀘定橋的故事早已為人們熟知,然而,在22個勇士中,如今隻有5個人的名字被後人得知,其餘的大多數人,我們甚至連他們的名字是什麽都已不知道。
強渡大渡河17勇士的名字,是因為《戰士報》一八六期上的記載而被後人得知。然而,飛奪瀘定橋22勇士的名字,卻沒有得到這樣幸運的記載。
同為紅一軍團所屬的部隊,為什麽紅一軍團政治部編印的《戰士報》隻登載了17勇士的名字卻沒有登載22勇士的名字?這是長期以來人們心中的一個困惑。王永棉老人給出了這樣的猜測:目前人們所能找到與紅軍大渡河戰役有關的《戰士報》,隻有1935年5月26日出版的第一八四期和1935年6月3日出版的第一八六期,它們的原件都收藏於中國軍事博物館。強渡大渡河戰鬥是5月25日打響的,而飛奪瀘定橋戰鬥是5月27日打響的。一八四期《戰士報》的主要內容是介紹前一天安順場強渡大渡河的戰鬥,而到了一八六期《戰士報》,內容已經是介紹大渡河全部戰役的情況,頭條標題就是《大渡河沿岸勝利的總結》。這樣我們自然就可以想到,這中間一定還有《戰士報》第一八五期,而且這張報紙的內容差不多可以肯定就是介紹飛奪瀘定橋的戰鬥。那麽,我們是不是可以合理地猜想,飛奪瀘定橋22勇士的名單就登載在一八五期的《戰士報》上?而一八六期《戰士報》登載17勇士的名單,是對一八四期《戰士報》應該登而未登的內容的一個補充?
這僅僅隻是一個猜測。當然,也存在著另外的可能,就是因為報紙版麵所限,它們來不及去登載那22個勇士的名字了。《戰士報》第一八五期已經缺失,給紅軍曆史研究帶來太多的問號。
22名勇士是怎麽選出來的?
事實上,關於飛奪瀘定橋的勇
現在的瀘定橋已經鋪上了木板並且有了很好的安全措施,但是站在上麵看著急速奔騰的河水,還是有些膽戰心驚。
士,到底是21名,還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戰士報》,上麵寫的就是“二連21個英雄首先爬鐵鏈冒火過河”。現在,根據時任紅四團政委的楊成武將軍發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憶文章《飛奪瀘定橋》,人們把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定為22名。
1986年,王永棉在瀘定縣委派下,趕赴北京拜訪當年紅四團黨總支書記、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鐵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員的羅華生將軍。羅將軍告訴王永棉,當年的22勇士,是他親自到二連挑選出來的。當時他挑人的標準是,凡是幹部,包括連長、指導員、黨支部書記及排長,首先要挑出來。曾經是戰鬥英雄的,比如在渡烏江戰役中立過功的,也要挑出來。平時作戰勇敢的,挑出來。挑選出來的人,必須是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起碼也要是入黨入團積極分子。突擊隊的任務是二連連長廖大珠搶下來的,就由廖大珠擔任突擊隊的隊長。
1985年,瀘定縣籌備“飛奪瀘定橋”勝利50周年紀念慶典,王永棉受縣裏委派赴北京邀請楊成武將軍參加慶典,曾當麵向楊將軍詢問有關22勇士的線索。楊將軍告訴王永棉,當年戰事非常緊張,打完瀘定橋,部隊又繼續向前打,22勇士的名字沒有來得及記下來。後來在長征路上,他們多數同誌都先後犧牲了。當時,楊成武將軍說到這些時,情緒十分激動,他一遍一遍地呼喚——我的22名勇士,你們在哪裏,在哪裏啊,說著說著,竟老淚橫流……
根據楊成武、羅華生等老將軍們的回憶,飛奪瀘定橋22勇士中,有4個人的名字是可以記起來的,他們是:二連連長廖大珠,二連政治指導員王海雲,二連支部書記李友林,及抽調支援的三連支部書記李金山。
瀘定縣的同誌們在解放後的追訪中,還找到了第5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長劉梓華。
第5位勇士的下落是怎樣找到的?
在瀘定橋邊的“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裏,莊嚴肅穆地豎立著22根方柱子,它們代表著當年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它們絕大多數是無字碑,隻有5根柱子上刻有名字,而在這5根柱子中,隻有一根上麵雕刻有頭像,這根柱子代表的勇士就是劉梓華。
22名勇士中,惟一留下下落和相片的勇士就是劉梓華,劉梓華的雕刻頭像就是根據他本人的相片製作的。關於劉梓華下落和相片的獲得,有一個曲折艱難的尋訪過程,而我們的采訪對象王永棉就親身參與了這個過程。
在王永棉的日記本上清楚地記著,1974年10月19日,當時的四川省文化局副局長朱丹,在一次會議上提出,新中國成立這麽多年,紅軍飛奪瀘定橋22勇士的情況和下落,還一直搞不清楚,實在說不過去,瀘定縣的同誌們要下力氣搞點調查。朱丹是一位演員,曾經在電影《達吉和她的父親》中扮演父親。也許與朱丹的這次講話有關吧,也許還有別的什麽推動力量,1975年,瀘定縣所在的甘孜州成立了一個紅軍長征文物調查小組,由三人組成,王永棉擔任了組長。
從1975年5月到9月,近5個月的時間裏,調查小組從四川到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江西、湖南、貴州、廣西,差不多繞半個中國走了一圈,搜集有關的紅軍長征文物,其中調查22勇士下落是他們時刻放在心頭的一項重要任務。
1975年8月,調查組來到江西南昌,在參觀江西的革命烈士紀念館時,在一個大陳列廳裏,看見掛著很多相片,上麵都是在各個曆史時期參加革命戰爭的江西籍的烈士,下麵還有他們的簡單生平。
王永棉一個一個認真地看,突然他眼前一亮,心中一陣狂喜。他發現了一個叫劉梓華的相片,他的生平介紹中寫著,“劉梓華同誌是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英雄之一。”
王永棉連忙叫來一起去的同誌,但一個同誌提醒他:“你看清楚了沒有?前麵寫的是強渡大渡河啊。”自從楊得誌將軍寫了《強渡大渡河》、楊成武將軍寫了《飛奪瀘定橋》兩篇文章後,這兩個詞幾乎成了專用詞組,分別特指發生在安順場和瀘定橋的戰鬥。
但這畢竟是個重大發現,他們立即去找紀念館的管理同誌,但對方告訴他們紀念館所知的情況也隻限於展覽內容這麽多,不過他們告訴王永棉,這些材料的來源是河北省廊坊軍分區。
1976年1月26日,瀘定縣方麵給廊坊軍分區去信去函,了解有關劉梓華同誌的情況。1977年1月15日,瀘定縣方麵收到了回信,信中肯定劉梓華就是當年飛奪瀘定橋的英雄,並說明劉梓華生前係天津廊坊軍分區的副參謀長,1951年患惡性淋巴腫瘤去世。
廊坊軍分區的來信雖然令人鼓舞,但也很簡單抽象。為了進一步了解求證事實,1978年5月,瀘定縣方麵派出鄭發榮、文榮普兩位同誌前往廊坊軍分區調查。那時候,劉梓華同誌的妻子還在,他的兒子也在。他們分別從軍分區方麵和劉梓華家中借來了劉梓華的“軍人登記表”和日記本。而在王永棉手中,至今仍保留著當年劉梓華“軍人登記表”的抄錄件。
在這份抄錄件上,記者看到,其中幾項是這樣寫的:
劉梓華。籍貫:江西萍鄉縣安源區二鄉梓木村。1929年入伍,1931年6月參加共產青年團,1933年8月轉黨,介紹人:肖華。作戰次數:無數。負傷次數:9。殘廢等級:二等。在受過何種獎勵一欄中,說明係長征渡過烏江和大渡河十七、十八勇士之一。在受過何種處分一欄中,說明因1936年丟掉18英雄獎章,而受到黨內警告一次。特別關鍵的一點是,在履曆欄中清楚填寫著,1935年2月起,在紅軍一軍團二師四團一營二連任副班長。而這正是擔負飛奪瀘定橋任務的連隊!
————————————
四。
中國共產黨新聞>>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長征故事
飛奪瀘定橋22勇士
鄭椿霖
2006年09月05日11:11
1935年5月,蔣介石得知紅軍已在安順場渡河成功後,急忙調動兩個旅的兵力向瀘定橋方向集結,企圖依托天險遲滯紅軍渡河,然後前後夾擊,將中央紅軍主力消滅在大渡河以南,實現讓“朱毛成為石達開第二”的圖謀。如果紅軍不能在敵人大部隊到來前拿下瀘定橋,就會陷入很大的被動。在千鈞一發的時刻,中革軍委致電紅四團,要求他們盡早拿下瀘定橋,保障大部隊順利通過。
紅四團接到命令後,晝夜兼程,一天一夜行軍120公裏,於5月29日拂曉到達瀘定橋。瀘定橋橫跨大渡河,是當時千裏河道上唯一的一座橋,由十三根碗口粗的鐵鏈組成,橋下是波濤洶湧、布滿漩渦的急流。敵人已在東橋頭構築了工事,並用重機槍、迫擊炮不斷向西橋頭射擊,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紅四團從二連挑選出廖大珠等22名身強力壯的勇士,組成奪橋突擊隊,強行渡橋。下午4時,22名勇士手持短槍,肩背馬刀,腰纏手榴彈,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向對岸衝擊。緊跟在突擊隊後麵的是連長王有才率領的三連,除攜帶武器外,每人夾著一塊木板,邊鋪橋邊衝鋒。
麵對從橋上爬過來的紅軍勇士,對岸的敵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時竟不知道該做什麽才好。直到紅軍突擊隊員爬出一段距離,方才開始放槍。敵人火力很猛,重機槍打得鐵鏈直冒火星。22名勇士以驚人的膽量,在槍林彈雨中拚死前進,速度越來越快。接近橋頭時,對岸工事中的敵人已經被紅軍勇士的無畏氣概所震撼,一個個魂飛膽喪,紛紛掉頭逃命。
紅軍突擊隊員爬過鐵索橋,站起身來準備衝鋒,敵人突然把煤油潑灑在稻草、木板上,施放火障,一瞬間烈焰衝天。勇士們毫不退縮,勇敢地穿過火牆,衝入瀘定城內,與扼守的敵人展開激烈的巷戰。子彈打光了,手榴彈扔完了,他們就用馬刀與敵人展開肉搏戰。擔任第二梯隊的三連,一邊增援一邊鋪設橋板,與衝鋒過河的部隊一起衝入城內,支援22名勇士戰鬥。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激戰,敵人大部被殲,其餘倉皇逃竄。紅軍占領了瀘定橋,突擊隊僅傷亡3人。
當天夜裏,劉伯承走上瀘定橋,俯視著大渡河的急流,隨後重重地在橋板上連跺三腳,整個鐵索橋震顫起來。他感慨萬千地說:應該在這裏豎一塊碑!為表彰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中央軍委給他們頒發了獎品:每人一套印有“中革軍委獎”字樣的列寧服、一支鋼筆、一個日記本、一個搪瓷碗、一雙筷子。這在當時,已經是最高的獎賞了。
來源:《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羅丹)
————————————
五。
軍事 >> 軍事首頁 >> 戰爭曆史↓新聞排行榜↑
飛奪瀘定橋22勇士至今隻有5位獲知姓名
http://www.qianlong.com/2006-08-24 10:51:43
“我聽楊成武將軍講‘奪橋’故事!”
王永模和楊成武老將軍(右)在一起
湘江、烏江、赤水、金沙江……一路走來我們默數著這些名字。同時回蕩在我們腦海裏的還有“血染湘江”、“搶渡烏江天險”、“四渡赤水出奇兵”、“金沙江水拍雲崖暖”等詞語和詩句。我們猛然發現,
紅軍長征中渡過的每一條江河,都承載著一段驚心動魄的曆史。
7月7日,我們站在瀘定橋上,試圖透過滔滔東去的大渡河水和冰冷的鐵索,去觸摸那段曆史。
67歲的瀘定縣人大常委會原主任王永模曾長期從事宣傳、文化和文物管理工作。他告訴我們:“1985年是‘飛奪瀘定橋’勝利50周年紀念,我受縣裏委派,到北京邀請楊成武老將軍回來參加慶典。1月9日那天,楊將軍在自己家裏親切招待了我們,他不但欣然答應了重返瀘定橋,而且為我講述了許多非常精彩的故事,其中有些故事連黨史和他的回憶錄裏都沒有提到呢!”
在瀘定橋頭,王老為我們講述了楊成武將軍口中的“飛奪瀘定橋”故事。
從安順場到瀘定橋,楊成武率領的紅四團兩天急行軍320華裏。為了鼓舞士氣,他把自己的馬讓給了傷員,自己則拖著在湘江戰役中受傷未愈的腿,拄著拐棍與戰士們“賽跑”。
1935年5月27日拂曉,以王開湘為團長、楊成武為政委的紅四團接受中革軍委的命令,開始向瀘定橋疾進。他們的任務是必須在30日前奪取瀘定橋。當天他們行軍80華裏,而且中途兩次與敵人發生戰鬥,打退了阻攔的敵人。
“第二天早上5點左右,部隊正準備啟程趕路時,又接到軍委的新命令,要求他們在29日前奪取瀘定橋,這比原來的命令又提前了一天。也就是說他們必須在24小時之內趕到240華裏外的瀘定橋!楊成武告訴我,當時他說——命令就是命令!”“當時開會動員是開不及了,於是部隊邊行軍邊宣傳動員。為了給戰士們鼓勁,楊成武把自己的馬讓給了傷員,自己拄著拐棍和戰士們一起行軍,邊行軍邊和戰士們說:‘同誌們,我們來比賽呀,看看誰先達到瀘定橋!’”
“當時楊成武的腿還受傷沒痊愈,就是在你們桂林的湘江戰役中受的傷!”王永模的提醒讓我們記起,楊成武在全州的覺山鋪阻擊戰中受了傷,當時還是當地老鄉把他抬到了資源油榨坪的。
關於那一個晝夜的行軍,楊成武是這樣向王永模回憶的:“傍晚的時候天突然下起傾盆大雨,路又窄又滑,到了晚上更是黑得伸手不見五指。大家忙著趕路,連吃飯喝水的時間都沒有,餓了抓一把生米或冷飯團往嘴裏塞,渴了喝點雨水。走了一會,我們突然發現對岸亮起了火把,也在向瀘定橋方向跑。我們知道那是敵人在往瀘定橋增援。我急中生智,命令部隊也打起火把,並告訴各連隊,如果對岸問我們是哪個部隊的,我們就說是某團某營的。因為我們在頭一天的戰鬥中剛剛繳獲了敵人的番號和聯絡信號。後來敵人果然被我們騙了,放鬆了警惕。過了一陣,敵人停下宿營了,而我們繼續趕路。”王永模說,楊成武在回憶這段曆史時表情十分自豪。
29日清晨,紅四團終於到達並占領了瀘定橋西橋頭。但是敵人早已在對岸的碉堡裏部署了防守,並把鋪在橋麵的木板已被拆掉了三分之二,13根光溜溜的鐵索懸在空中,讓人不寒而栗。“對岸的敵人在碉堡裏耀武揚威地說:‘你們飛過來呀,飛過來我們就給你們繳槍!’我們的紅軍戰士也不示弱,在這邊回答說:‘我們不要你的槍,要你的橋!’”
第[1][2][3]頁
http://www.qianlong.com/2006-08-24 10:51:43
瀘定橋現在成了人們拍照留影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紅四團立即召開會議部署戰鬥,
決定由廖大珠擔任連長的紅二連的22名戰士擔任突擊隊,三連負責跟進鋪橋板。
“衝鋒是下午4點正式開始的。”楊成武後來回憶說。“團長和我在橋頭指揮,全團的司號員集中起來吹起衝鋒號;所有的武器一齊向對岸開火,軍號聲、槍炮聲、喊殺聲震撼山穀。22名突擊英雄手持衝鋒槍或短槍,背掛馬刀,腰纏12顆手榴彈,冒著槍林彈雨,攀著橋欄,踏著鐵索向對岸衝去……” 此時,三連的戰士們就跟在22名勇士的身後,邊鋪橋邊衝鋒。當突擊隊就要衝到對麵橋頭時,對麵的橋頭突然起火了。守軍企圖用火燒掉橋頭的亭子和沒來得及拆掉的橋板,阻止紅軍勇士們的前進。但是沒有什麽能夠阻擋勇士們衝鋒的步伐,他們穿過火海,與守軍展開了肉搏。黃昏時分,紅軍占領了瀘定城,控製了瀘定橋。但是,22名勇士隻剩下了18名。
王永模說他曾向楊老將軍提過一個問題:如果22名戰士都犧牲了,過不去,怎麽辦?楊老將軍當時聽了,騰地一下從座位上站起來,說:“那我就再派22個人過來,橋我們是一定要拿下來的!”
在6月2日召開的表彰大會上,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們得到了紅軍戰士所能得到的最高獎賞——一套列寧服、一本筆記本、一支鋼筆、一個搪瓷碗、一個搪瓷盤和一雙筷子,紅四團則得到了一麵錦旗。“我也得了這個獎勵!”楊成武自豪地對王永模說。
第[1][2][3]頁
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之一——劉梓華
由於各種原因,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至今隻有5位得以確認。50年後楊成武將軍追憶當年老淚橫流,一次次深情呼喚:“我的22位勇士,你們在哪裏?”
在瀘定縣“飛奪瀘定橋紀念館”裏,一個奇特的“雕塑”群吸引了我們——那是22根方柱子,其中一個柱子雕刻著頭像和名字,另外4根刻了名字但沒有頭像,其餘的則隻是光禿禿的方柱子。陪同采訪的縣委宣傳部小劉告訴我們,這22根柱子代表著當年飛奪瀘定橋的22位突擊隊勇士。由於當時特殊的戰爭環境,這22位勇士的名字和資料都沒有保存下來,其中的絕大部分人的名字和資料至今無法找到,瀘定人民便用這種方式來紀念他們。王永模則告訴我們,其中那個刻了頭像和名字的勇士名叫劉梓華,當時是紅二連四班副班長。1975年,王永模受縣裏委派到江西調查,偶然在一個紀念館裏發現了這個名字,其簡介裏提到他曾是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勇士之一。至於更多的情況,當地人也不知道。最後他們幾經周折才確認了劉梓華的身份。
另外4位有姓名的勇士分別是:紅二連連長廖大珠,政治指導員王海雲,支部書記李友林和三連支部書記李金山。“我們至今還在努力尋找這些勇士,希望有一天能讓他們在這22根柱子上團聚。”王永模動情地說。
王永模還為我們回憶起采訪楊成武將軍時的一個細節:“當我們提起當年的22位勇士時,楊將軍十分激動,他一遍一遍地呼喚——我的22名勇士,你們在哪裏,在哪裏啊!說著說著,老將軍竟老淚橫流……”說這話時,王永模同樣哽咽了。
第[1][2][3]頁
編輯:唐毓瑨
來源:桂林晚抱
作者:周波 唐林洪 黃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