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王茂全:彈雨中持槍衝上鐵索橋 (圖)

(2007-03-13 23:50:48) 下一個

新浪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內新聞 > 長征勝利70周年專題 > 正文

王茂全:彈雨中持槍衝上鐵索橋(圖)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30日02:08 燕趙都市報

  王茂全邊說邊比劃著講述,讓記者真切地感受到紅軍長征中經曆的艱難與殘酷。

  本報記者劉麗普/文 本報記者趙海江/圖

  ■人物簡介:

  王茂全,江西省吉安縣人,1911年出生。1930年參加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時期,任紅一軍團1團班長、排長、連長。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圍剿,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2團營長、冀熱察挺進軍34大隊營長、7團參謀長、晉察冀軍區第11軍分區9團副團長兼茹平支隊支隊長、第16區隊區隊長、7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獨立4旅12團團長、1縱3旅副旅長、某軍副師長。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後曆任某軍師長、省軍區副司令員。1964年晉升少將。

  9月13日上午,95歲高齡的王茂全穿著已經褪色的中山裝、布底鞋,走在自家的小院子,沐浴著秋日的陽光。這是一座獨立的小院,兩層的小樓在樹木、花草、蔬菜地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靜謐。兩年前,王茂全還能在這個小院子裏種植蔬菜、整治樹木,過著恬淡的生活。“這兩年,很少幹了,隻是在院子裏活動活動。”

  讓我們感歎的是,這位95歲的老將軍思維依然敏捷,記憶力很好,還清楚地記得70多年前長征途路上的每一個細節。他說,這些年來,每每想起長征,想起那些犧牲的戰友,想起那段艱苦的歲月,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強渡大渡河:絕不做第二個石達開

  王茂全1930年參軍,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從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圍剿。長征途中,他是紅一方麵軍一軍團一師二營機槍排排長,每次戰鬥,他們排20多人總是衝在最前麵,掩護主力部隊突圍。

  “一開始,我們的武器是獵槍,後來逐步換上了從國民黨收繳來的裝備。”提到長征,王老說是王明的錯誤思想使紅軍被迫走上了長征。“那時,根本就不知道要轉移到哪裏去,怎樣走、走多長時間,有一種‘逃’的感覺……”

  王茂全老人很難說清楚長征途中具體打響過多少次戰鬥,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戰鬥卻讓他刻骨銘心,“太驚險!”1935年5月,紅一軍團渡過金沙江後,甩掉了蔣介石部隊的尾追。但是,蔣介石也在大量調集兵力,企圖將紅軍消滅在大渡河沿岸。

  王茂全老人說,大渡河兩岸地形非常險峻,水流湍急,河麵寬約百米,很遠就可以聽到激流的咆哮聲,這是長征以來渡過的水流最急的河流了,比烏江、金沙江還要急。當時,大渡河上沒有橋,也很難架浮橋;紅軍也沒有大炮,當地老百姓都勸紅軍不要去送死,河水深,對岸有國民黨軍隊。“但我們都說,我們能過去,絕不做第二個石達開。”

  王茂全所在的一師一團接受了強渡大渡河的任務,戰士們在團長楊得誌帶領下急行軍來到大渡河口的安順場,當時安順場有敵人一個營守在兩岸。王茂全說,5月24日,紅軍第一次強攻並沒有成功,犧牲了不少人。後來,奪得敵人一條小船,“小船是敵人民團營長帶過來的,其他船早被敵人劃到對岸去了。這條船還是一條壞船,修理後才能使用。”

  5月25日拂曉,強渡大渡河的戰鬥再次打響了。在迫擊炮手和機槍連射手的掩護下,17名英勇的戰士乘著惟一的一條小船,在驚濤駭浪中,衝到了河對岸,打垮了敵人的防禦,占領了灘頭陣地,並掩護後續部隊一船一船地渡過河去。

  ■飛奪瀘定橋:兵不厭詐與敵賽跑

  強渡大渡河後,緊接著又是一場激烈的戰鬥———飛奪瀘定橋,這是當時大渡河上僅有的一座橋。

  由於船很小,每次隻能盛三四十人,紅軍靠這條船一次次來回擺渡渡河不大現實。當毛澤東等人知道渡河的困難情況後,決定迅速奪取瀘定橋,以便保證大部隊過河,到川西與紅四方麵軍會合。此時此刻,敵人的53師已經渡過金沙江,向紅軍部隊趕來。

  從安順場到瀘定橋有300多華裏行程,要求兩天半到達。沿河趕往瀘定橋的過程中,河的對岸就是國民黨的增援部隊。“他們打算死守瀘定橋,夜間都點著火把跑,我們騙他們說是‘自己人’。兩支部隊沿著河的兩岸並排行走了很長的路程。”王茂全老人說,為了比敵人先趕到瀘定橋,他們是一路跑過去的,很多人“摔倒了爬起來,接著跑。”有些戰士走著走著就睡著了,有的從路旁摔了下去。還有的戰士幹脆解下綁帶,一條一條接起來,互相連在一起。

  在美國作家哈裏森·索爾茲伯裏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這樣描述當時的場景:“大渡河的這段河麵很窄。對岸是國民黨軍隊的增援部隊,他們和紅軍一樣,也正朝瀘定橋撲去,雙方有時都能互相望得見。紅軍沒有時間停下來吃飯,戰士們空著肚子行軍,餓了就嚼口冷飯團子。夜越來越深了,晚上11點,在一個叫楚梅的地方,楊成武看見對岸有火光,那是國民黨的一個營,點著火把在趕路。怎麽辦?楊政委大膽決定利用剛繳獲的國民黨部隊的番號和聯絡信號,他讓號兵吹號,告訴對岸,他們也是國民黨部隊,剛消滅了一股赤匪。那邊的國民黨部隊回答了他們。楊成武命令部隊也點上鬆竹做成的火把。就這樣,兩支隊伍隔河並行了十來英裏。國民黨軍停下宿營了,紅軍仍繼續趕路。

  到達瀘定橋後,洶湧咆哮的江麵上,隻剩下了13根碗口粗的大鐵鎖鏈子,江麵上9根,兩側各兩根用來當扶手的鐵索。29日下午,王茂全所在的機槍排22名戰士,在對岸敵人的火力封鎖下,一邊在鐵索上鋪木板,一麵匍匐射擊前進。最終,紅軍戰士冒著敵人的猛烈火力,攻占了瀘定橋,艱難地取得了勝利。

  從此,紅軍徹底甩掉了在後麵追擊的國民黨中央軍。

  ■饑饉過草地:吃別人未消化的青稞

  王茂全說,長征途中補給跟不上,紅軍吃不飽、穿不暖是很正常的事。“每個人腰上圍個米袋子,裏麵放的是青稞。青稞還未熟時就用火燒,青稞粒掉下來後,帶著皮搓搓就成為‘儲備糧’了。”食用時,用水一拌,“但隻能吃半飽。”在山上和在沒有人煙的路上,吃個半飽就是奢望了,很多戰士都是因為缺少食物而掉隊的。

  過草地時,野菜、野蒜、樹皮、皮帶等都沒有了,戰士們開始努力地尋找可以向胃裏填的東西,但不能稱之為“食物”。“人們吃青稞後,一般都消化不了,吃進去是一粒一粒的,等消化一遍後,排出來還是一粒粒的。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走在後邊的竟將前麵戰士排泄出來的青稞處理一下,再吃一遍。”老人說,吃下去時,就想嘔吐,現在想到這些場景,依然很惡心。但是戰士們都努力地咽下去,不吃就意味著等死,那時所有人心裏都有一個信念:“一定要活下去,活著才有希望,活下去就是希望!”

  沒有鞋子穿,爬雪山、過草地時,很多戰士們都是打赤腳,或割一塊牛羊皮放在腳下,用個繩子綁在腿上,“那種沒有經過處理的皮子,一下雨特別滑,很容易摔跤。”

  王茂全老人說,在草地上跋涉時,地上都是水,沒有休息的地方,戰士們就找塊石頭,背靠著背休息,很多人倒下了就再也沒有起來。走在後麵的部隊,還能看到前麵倒下的戰友的屍骨,每當此時,戰士們都很難受。直到今天,想想起當年的情景,他還是非常悲痛……

  王茂全老人說,在後來的生活中,他感覺每一天都是幸福的,不管吃什麽,都感覺特別香。所以,老人在生活中十分儉樸,因為他深深地懂得今天的一切來之不容易。

  相關專題:長征勝利70周年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