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鄧小平留下的政治懸念 ZT

(2007-02-19 21:27:44) 下一個
鄧小平留下的政治懸念 僅供參考

今天是鄧小平逝世十周年,此前大陸部份地方和部門,舉辦了不同形式的活動,紀念鄧小平南巡十五周年。十年前鄧小平的逝世,與十五年前鄧小平的南巡,同為兩件影響中國大陸發展進程的事件。今天,除了官式文件的神台式表述,鄧小平的名字已經淡出政治舞台,但鄧小平留下的政治懸念,猶如那樓上的靴子仍未落下。

在今天的中國大陸,公認鄧小平有三大曆史功績,一是以改革開放的政策,帶領中國大陸走出貧窮落後的社會主義;一是終止了階級鬥爭,打破了中共終身製,實現了中共人事新老交替和權力平穩過渡;一是果斷打碎計劃經濟體製,確立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為今天中國大陸的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鄧小平辭世的十年間,中國大陸經曆了亞洲金融的大風暴、自然界的大洪水、人類社會的大疫症、國際關係的大演變、中共政治的代際大換班。鄧小平及他的理論,已作為一麵政治旗幟,先後被江澤民的「三個代表」、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及「和諧社會」等,壓縮向曆史遙遙的空間中。但鄧小平仍然留下了他自認的諸多未竟之業,外間認為的諸多政治懸念,仍在不斷發酵演化,在他逝世十周年之際,表現特別突出。

鄧小平給中共留下的精神財富,被定名為鄧小平理論,也即「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在被後人裝飾整理的艱澀理論之外,人們熟悉的是「黑貓白貓」論、「摸著石頭過河」論、「不搞爭論」論。這些具鄧小平特色的論點,被社會廣為接受,被當政者長期堅持,也正由之留下政治懸念。

其中對中國大陸政治發展來說,影響最大的是「不搞爭論」論。所謂不搞爭論,主要是鄧小平南巡強調的,不搞姓社姓資的爭論,以為市場經濟的發展鋪平道路。後來這一理論被延伸到諸多爭議性的政治議題,特別是政治體製改革。

雖說「不搞爭論」,但鄧小平在生還是辭世,中國大陸的爭論,從未間歇,特別是圍繞政治體製改革的爭論。由二OO五年開始,中國大陸的知識界開始有改革成敗的反思,到二OO六年政圈中燃起改革的爭論,二OO七年開年以來,不同方麵的人物,進一步圍繞改革,特別是政治體製改革,出現爭論,包括借鄧小平逝世十周年之機,打著鄧小平旗幟的爭論。

鄧小平辭世十周年,開始出現圍繞改革特別是與政治體製改革相關的爭論,一點也不令人奇怪,因為過去十年間,中國大陸的經濟騰飛,社會轉型,但政治體製變革甚微。與之同時,在現行體製積蓄的種種弊端下,在私有財產積累和尋求保護、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官商勾結問題惡化、政府部門和柯斷企業獲取特殊利益、社會的分配和再分配扭曲等種種問題下,社會矛盾開始激化,要求實現民主、公平、正義的呼聲,更加強烈。

在這種發展大勢之下,中國大陸還正處於一個較特別的關口,就是中共十七大已進入最後準備期。中共每五年一度的全國代表大會,不僅有人事大換班,還通常是政治大轉折的關口,當政者要有新的政治發展思路,各方要提出不同的政治要求。此時此際,相關的改革訴求,相應的政治呼聲,將集中迸發出來。

在鄧小平逝世十周年之際,麵對種種爭論風起,當局當然不宜再套用鄧小平的「不搞爭論」去處理,反而應「保護爭論」,因為這是一個改革熱情消退的年代,有爭論才能煽起社會上必要的改革熱情。當然,更重要的是順勢而為,汲取民意,將爭論引導到改革的推動和實施上去。因為今天中國大陸,不論是為大國崛起,是為保持續發展,還是為鞏固中共的執政地位,都到了闖大關之際,而最大的關口,正是政治體製關。
(社論)

來源:世界日報2007-02-19社論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