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菜譜大全,口水嘩嘩滴!!
(2007-01-05 14:29:26)
下一個
全國菜譜大全,口水嘩嘩滴!! 1、八寶冬瓜盅。特色: 八寶冬瓜盅是夏令一種湯食。以冬瓜作為容器燉湯,故得此名。做法是,用大半個冬瓜(24厘米高),去瓤,邊切齒形,瓜皮刻有花鳥圖案,清水滾煮後冷水浸凍,裝進不同原料加湯燉熟。其原料有瘦肉、火雞肉、火腿、蟹肉、田雞片、鮮蠔等。食時用勺子將瓜肉慢慢地刮出,同其他湯料混食,忌放醬油。此菜式美觀悅目,清淡味鮮,為夏令之消暑佳品。。 2、白切雞。特色: 白切雞是粵菜雞肴中最普通的一種,屬於浸雞類。以其製作簡易,剛熟不爛,不加配料且保持原味為特點。做法是:用1公斤以下的本地雞,洗淨後在微沸水中浸約15分鍾,其間將雞提出兩次,然後在水中冷卻,表皮幹後拌以熟花生油。食時備以薑茸、蔥絲拌鹽,淋上熟油盛碟中蘸著吃。白切雞皮爽肉滑,清淡鮮美。著名的泮溪酒家白切雞,曾獲商業部優質產品金鼎獎。此外,清平雞也是白切雞的一種。。 3、金牌燒乳豬。特色: 因其曾獲國家商業部產品評比"金鼎獎"而得名,是宴席上名貴的粵菜佳肴。燒乳豬技藝在南北朝時也相當精湛,已有1400多年的曆史。其做法:取小豬去內髒,得重5公斤的豬身,經醃製、抹糖,上叉在明炭火上轉動燒烤而成,稱為"明爐乳豬"。廣州燒乳豬有兩種方法:一是燒成光皮的,用火較慢,燒時塗油較少;也有將其燒成麻皮的(或稱化皮),火旺,燒時不斷塗油,利用油爆出的氣泡疏鬆乳豬表皮。這種麻皮乳豬,皮色金黃,芝麻般的氣泡均勻密布,表層大小一致,皮層更為酥脆,"入口則消"。食乳豬時,常佐以白糖、千層酥、甜醬等。。 4、沙河粉。特色: 沙河粉是廣州一種大眾化的米製品。因此粉最早出自沙河鎮而得名。其做法取白雲山上九龍泉水泡大米,磨成粉漿蒸製,切條而成。沙河粉有百多年曆史。其粉潔白薄韌,食法有幹炒、濕炒、泡(湯粉)食、涼拌等。沙河飯店專門有沙河粉專席,除鹹食、甜食外,還加以各式果蔬榨汁製成彩色沙河粉,色彩繽紛,味道各異。。 5、麻婆豆腐。特色: 麻婆豆腐“又叫”陳麻婆豆腐“或”陳麻婆飯鋪“,它在成都小削足適履中很有名。據說麻婆豆腐傳到日本後,被製成袋裝快食的”麻婆豆腐“。 屬於川味家常名菜的“陳麻婆豆腐”,其曆史悠久。在清代鹹豐末年,有位叫陳春富的人,在成都北門外萬福橋頭開了“陳興盛飯鋪”,賣普遍飯和素菜。老板娘因小時候出天花,留下痘疤在臉上,所以人們稱她為陳麻婆。夫妻倆男的跑堂,女的掌灶,配合得很默契。飯鋪附近有座大的糧油倉庫,挑夫們運糧油到此已近中午要在這裏歇腳吃飯。陳麻婆了解到腳夫們要吃得辣、吃得麻、吃得燙,就用較多的花椒、辣椒燒豆腐,做出的豆腐麻、辣、燙嫩、香。紅彤彤的豆腐端上桌,腳夫們吃後無不交口稱讚。從此這道豆腐菜遠近聞名,連成都的老住戶也前來品嚐,生意十分興隆。人們叫它“陳麻婆豆腐”,是為了和其他飯鋪的燒豆腐相區別。這種稱呼不僅沒有惡意,而且還帶有親切感,讚賞的是老板娘燒豆腐的高超手藝。 “陳麻婆豆腐”的主要特色是在豆腐和牛肉的製作上。該店製作的“吊漿豆腐”細嫩、潔白,煮好的豆腐不爛不碎、成塊好看,吃進口裏又燙又香;豆腐中的牛肉顆粒均勻,香酥可口,再配上原湯、紅油,放入適量的辣椒、花椒燒燴,就成了味道鮮美的“陳麻婆豆腐”。 “麻婆陳氏尚傳名,豆腐燒燴味最精”。隨著“麻婆豆腐”的名氣增大,省內外的川菜飯館也做起了麻婆豆腐,而且在50年代還傳到了日本。雖然無兒無女的陳麻婆早已去世,但她燒燴豆腐的烹飪技藝被後人傳承下來,始終保持了原有的特色,曆經100多年而長興不衰。 特色介紹:陳麻婆豆腐有著悠久的曆史,豆腐用藍瓷花高腳碗清清爽爽地端出來。白玉一樣的豆腐上飄浮著一層紅油,撒上花椒麵,配上青綠色的蒜苗,好看又好吃。陳麻婆店還有其他花樣的豆腐菜。 地址:成都市西玉龍街197號 交通方式:乘3、5、16、48、56路公共汽車至西玉龍街下即到 聯係電話:(028)6754512 價位級別:¥10 停車費:200元左右 是否可預定:是 店主推薦:麻婆豆腐、鍋貼豆腐。 6、紅油耳片。特色: 原料:豬耳、紅油辣椒、蔥白、鹽、味精、白糖、香油。製法:1.取新鮮、體大的豬耳洗淨,放入沸水鍋中加熱,煮至剛熟,取出,用一重物壓平豬耳,自然晾涼。2.涼透的豬耳切成薄片,碗中加入鹽、白糖、味精、紅油辣椒、香油調成味汁。3.將耳片與調好的味汁、蔥絲拌勻,裝盤即成。特色:香辣微甜,質地脆嫩。。 7、火爆腰花。特色: 原料:豬腰子、黃瓜、薑、蔥、蒜、泡紅辣椒、鹽、味精、醬油、白糖、醋、濕澱粉、鮮湯、熟菜油。製法:1.豬腰子平片成兩塊,去淨油皮和腰臊,先反刀斜剞,再直刀剞成三刀一斷的眉毛形,鹽、濕澱粉碼味上漿。黃瓜洗淨,去瓤心,切成條。用鹽、白糖、味精、醬油、醋、料酒、濕澱粉、鮮湯兌成汁。2.鍋中放油燒熟,放入腰花炒散,加薑、蒜、蔥、泡紅辣椒、黃瓜條炒勻,烹汁收汁,起鍋裝盤。特點:質地細嫩,鹹鮮醇厚。。 8、辣子肉丁。特色: 原料:豬瘦肉、青筍、薑、蔥、蒜、泡紅辣椒、鹽、味精、醬油、白糖、醋、料酒、濕澱粉、鮮湯、熟菜油。製法:1、豬肉切丁加鹽、濕澱粉碼味上漿。青筍去皮切丁,加鹽碼味。用鹽、白糖、醬油、醋、味精、料酒、濕澱粉、鮮湯兌成汁。2、鍋中放油,放入肉丁炒散,放入薑、蔥、蒜、泡紅辣椒炒香上色,放入青筍丁炒勻,烹汁收汁,起鍋裝盤。特色:色紅質嫩,鹹鮮微辣 。 9、水煮牛肉。特色: 原料:牛柳肉200克,芹菜65克,郫縣豆瓣20克,花椒2克,醬油12克,水豆粉40克,熟菜油120克,萵筍尖100克,蒜苗60克,幹紅辣椒8克,鹽3克,味精適量,鮮湯600克. 製法:1、將牛肉片成薄片裝入碗內。萵筍成切成6厘米左右長的簿片。芹菜、蒜苗切成5厘米長的節。2、炒鍋置旺火上,放少許油燒熱,將幹辣椒及花椒炸成棕紅色,撈出鍘細,放入碗內。3、牛肉片放少許鹽略醃漬,再放入水豆粉拌勻。4、炒鍋置旺火上,放50克油燒熱,將芹菜、萵筍尖、蒜苗炒至斷生再裝入碗內。5、炒鍋內再放油燒熱,放郫縣豆瓣炒香,摻入鮮湯、加味精、醬油燒沸後,將肉片放入,用鍋鏟推散。待湯汁濃稠,再沸時,連同肉片盛入裝萵筍尖等菜的碗內,撒上辣椒,花椒粉,然後淋上熱菜油50克即成。 特點:麻辣味厚、刺激性強,是典型的川菜。。 10、糖醋雞圓。特色: 原料準備:雞脯肉200克、鮮蝦仁50克、雞蛋2個、薑米5克、蒜米8克、魚眼蔥10克、精鹽少許、白糖12克、醋15克、醬油10克、胡椒粉1克、鮮湯100克、水豆粉40克、精煉油1000克(約耗75克)。 製作過程:1.雞脯肉剁細成茸,加入清水、精鹽、雞蛋液、胡椒粉、水豆粉攪打一體,再加入剁細的鮮蝦仁顆粒,攪勻備用。2.鍋置旺火上,燒油至六成熱,用手將雞肉餡擠成雞圓,下鍋炸定型後,撈出備用。待油溫回升至七成熱時,將雞圓回鍋炸酥、發黃,撈出裝入盤內。3.鍋中留油少許,油溫三成,下薑蒜米,炒香,烹入用醬油、醋、白糖、精鹽、鮮湯、水豆粉調成的芡汁,收汁起鍋放入魚眼蔥,淋在雞圓上即成。 風味特點:外酥內嫩,甜酸味濃,鮮香爽口。。 11、糖醋排骨。特色: 原料:豬排骨、鹽、白糖、醋、料酒、薑、蔥、花椒、糖色、熟菜油、熟白芝麻。製法:1.排骨分開斬成段,加鹽、薑片、蔥段、花椒拌勻碼入味,上籠蒸至肉離骨時取出,晾幹水分。2.鍋中放油,放入排骨炸至色淺黃、表麵水分將幹時撈出。3.淨鍋中加水、排骨、料酒、糖色、白糖、鹽,小火收汁至排骨入味、汁稠,加醋後起鍋晾涼,加入白芝麻拌勻裝盤即成。 特色:色澤金亮,甜酸爽口,肉香離骨。。 12、蝦須牛肉。特色: 原料:鮮牛肉、鹽、曲酒、薑、蔥、紅油辣椒、花椒油、白糖、味精、香油、熟菜油。 製法:1、牛肉洗淨切成較大薄片,加鹽、曲酒、薑、蔥碼味6小時,入籠內蒸熟,出籠晾涼,撕成細絲。2、將牛肉絲放入油鍋內炸酥撈出,加入白糖、味精、紅油辣椒、花椒油、香油拌勻,裝盤即成。特色:麻辣味濃,幹香滋潤。。 13、香辣炒蟹。特色: 原料準備: 活肉蟹、幹辣椒節、花椒、薑片、蒜片、蔥節、精鹽、胡椒粉、料酒、幹細澱粉、海鮮醬、水澱汾、雞精、香油、花椒油、辣椒油、精煉油、鮮湯。製作過程:1.活肉蟹從腹臍處取殼,去淨內髒及鰓葉,宰去腿尖及殼沿,洗淨後,將蟹斬成八塊,加入適量精鹽,料酒拌勻。2.鍋置旺火上,燒精煉油至五成油溫,然後將蟹塊斬口處粘裹上幹細澱粉,入油鍋內浸炸至熟(蟹殼同時成熟)。3.鍋內另加油,燒至四成油溫,投入幹辣椒節,花椒炒香,摻入鮮湯,略燒片刻,再下薑、蔥蒜、海蟹,最後放入精鹽、料酒、海鮮醬、雞精燒約2分鍾後,用水澱粉收薄芡,最後加入香油、花椒油、辣椒油、胡椒粉翻勻即可裝盤。風味特點:色澤紅亮,鮮香麻辣,味濃厚。 14、煙熏排骨。特色: 原料:豬排骨、五香粉、鹽、料酒、薑、蔥、醪糟汁、鹵水、煙熏料、香油、花椒、熟菜油。製法:1.排骨3根相連橫斬成大塊,加鹽、薑片、蔥段、五香粉、料酒、花椒拌勻碼味20分鍾,入籠蒸至剛熟取出,入鹵水鍋中加熱至肉能離骨時取出,再放入熱油鍋中炸至色澤金黃、肉質幹香時起鍋。2.炸好的排骨放入熏爐中,點燃煙熏料,熏至排骨色暗紅、煙香入味時取出,刷上香油,斬成小塊裝盤。特色:色澤暗紅,鹹鮮濃香。。 15、珍珠酥皮雞。特色: 原料準備:雞脯肉200克、麵包粉30克、土司30克、雞蛋1個、精鹽少許,胡椒粉1克、料酒5克、蒜茸10克、醬油5克、幹細豆粉50克、精煉油1000克(約耗70克)。 製作過程:1.土司切成0.5CM的小方顆粒,雞蛋與幹細豆粉調成全蛋糊,雞脯肉切成邊長為4CM的等邊三角形,厚度為0.5CM,於精鹽、醬油、料酒、胡椒粉、蒜茸拌勻,醃製10分鍾。2.將雞片裹上一層全蛋糊,再沾上土司顆粒後,撒上麵粉包裹完整。3.鍋置中火上,燒油至五成熱,下雞片炸至皮麵金黃酥香,撈出裝盤即成。 風味特點:皮酥肉嫩,鹹鮮味香。。 16、廣靈豆腐幹。特色: 提起廣靈豆腐幹,人們自然聯想起它那筋、韌、香、五香調味齊全的許多特點,它是宴席中拌涼菜、炒熱菜之上乘佐菜。 廣靈豆腐幹可分成鹹的和熏的兩種。鹹的又分為豆腐幹和豆腐筋。豆腐幹約15厘米,寬為3厘米,厚為0.5厘米;豆腐筋長約15厘米,寬為2厘米,厚為1厘米;熏的一般為長15厘米,寬2厘米,厚1厘米。。 17、“三倒手”硬麵饃。特色: 相傳光緒26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倉皇西逃,行至臨晉縣城,已饑餓難奈。適逢謝氏一家“三倒手”饃鋪的硬麵饃剛出籠,慈禧嚐後,連聲稱讚味道好。到長安後,仍向往“三倒手”饃,便將之列為貢品享用。從此,“三倒手”美名遠揚。 “三倒手”硬麵饃製作工藝複雜,係手工操作,經過3次倒手,使麵粉充分發酵,因而達到了層次分明,圓潤飽滿,入口醇馨,味美香甜的上佳效果。 “昔日慈禧用膳畢列為貢品,今朝人們食用後無不讚賞”這幅對聯貼在運城市區南環西路個體工商戶謝斌祖傳“三倒手”的門前,昔日的貢品已經走入百姓人家的生活中,它的味美、口醇、色香正將“三倒手”硬麵饃推向更高一層的名吃空間。。 18、太後禦膳泡泡糕。特色: 山西省侯馬市古稱新田,是春秋晚期晉國的都城。這裏的新田飯店有位屈誌明師傅,他製作的“太後禦膳泡泡糕”,晶瑩透亮、酥脆香甜。因慈禧太後喜歡享用,這種糕又恰似盛開的泡泡花,故此得名。太後禦膳泡泡糕所以在侯馬流傳,這裏還有段曆史故事。 1948年冬,屈誌明在侯馬車站擺個飯攤,專賣大碗麵。有個老頭常來喝茶聊天,也吃些他的大碗麵。可是,卻常見他搖頭晃腦地反複嘮叨:“這茶葉不如宮裏的好,這飯也不如宮裏的香……” 原來,老人叫許德盛,生於清道光十六年,曾在皇家禦膳房為廚,他製作德泡泡糕,慈禧太後很愛吃。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慈禧太後逃往西安,許德盛隨駕備膳。途中,他因病不能侍奉太後,輾轉流落侯馬。由於不願技藝失傳,又見屈師傅為人忠厚,就把泡泡糕德製作絕技傳授給他。1954年老人去世時享年118歲,據說他之所以長壽與他常吃泡泡糕有關。屈師傅於1986年病故,生前又把此技傳給侯馬市新田飯莊經理黃靜亞。 “太後禦膳泡泡糕”遠看呈蘑菇狀,如晚霞放彩:近看似綻絲吐絮,如金菊鬥妍。遍體金黃,酥脆香甜,可滋補強身。。 19、陽城肉罐肉。特色: 陽城肉罐肉是馳名三晉美味佳肴。它不僅製作工藝獨特,味純噴香,而且陽城肉罐還是我國陶瓷工藝百花園裏的一枝奇葩。 宋、元時期,有個陶瓷世家的喬氏,從陝西西安龍橋遷到山西高平的橋溝,發展陶瓷業。經多年選擇,喬氏發現陽城縣東五華裏的猴子腰村陶瓷資源十分豐富,便建立了陶瓷窯,開始燒窯作貨,生意十分興隆。到了明代萬曆初年,喬氏後裔遷居陽城猴子腰村,興建了陶場,很快就有許多陶瓷新品相繼問世,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陽城肉罐,雖曆經滄桑,仍盛傳不衰。 陽城肉罐,罐似粗瓷,內敷細釉,口頸小、肚兒大,甌式蓋子,蓋與罐口大小合度,放之平穩、嚴密。其外形美觀、色澤鮮亮、敦實大方,摸著光滑細膩,使用起來極其方便,能夠適合煮、燉、燜肉的需要,兼餐具與工藝美術品於一體,深受當地人們的喜愛。肉罐肉是用豬肉、牛肉或羊肉、小米及各種作料煎煮而成的,肉味純正,軟爛可口。。 20、稷山麻花。特色: 稷山麻花是運城的傳統風味小吃。據傳,麻花原是宮廷食品,傳至民間時成為兩股麵粘在一起的形狀,現在洪洞一帶還可見到這種食品。清乾隆年間,翟店鎮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帶回家鄉運城,製作出售,食者甚多。後來,這位商人不斷改進製作技術,將麻花由兩股改成三股,然後擰成炸製,呈金黃色細絲花紋狀。目前,稷山麻花已進入北京、深圳、黑龍江等10多個省市銷售,頗受歡迎。 。 21、晉中油糕。特色: 油糕,是以黃米(即軟黍米麵)為皮,糖料或棗泥、豆沙等為餡,經油炸製而成的食品。色澤金黃,外焦裏嫩,綿軟香甜,美味可口。 晉中一帶,油糕的種類很多,因製作方法不同,有雲片糕、棗糕(亦稱割糕)、生炸糕之分;因所用原料不同,又有糯米糕、菜糕之稱;因“糕”與“高”諧音,為取其步步登高、吉祥富貴之意,人們往往在年節或婚喪嫁娶、孩子滿月、過生日、老人壽誕、起房蓋屋時食之,故又稱年糕、喜糕。多年來,油糕伴隨著人們送舊迎新、慶賀道喜,成為晉中人民喜愛的傳統食品。解放前,以榆次城內衙門街的“中興德”及祁縣、太穀一些老字號的油糕最為有名。 。 22、太原頭腦。特色: 是太原特有的一種風味早點。其實就是一碗肥羊肉湯,裏麵加些山藥、蓮菜等,以去除膻味。每碗頭腦都帶有酒、藥、羊肉的混合香味,既醇香味美,又是冬令滋補佳品,所以又有“八珍湯”之稱。喝頭腦時,還可佐以麵製的小餅,別有風味。。 23、羊雜碎湯。特色: 羊雜碎湯 是一道街頭常見小吃。在一隻大鍋中放入羊肝、肺、胃、腸、心、蹄筋等煮得爛熟,然後加入蔥、薑、香菜、粉條、豆腐等同煮,熟後盛入碗中,澆上羊肉湯,再放香菜、醋、鹽、辣椒等調料即可食用。該湯香氣撲鼻,湯色乳白,熱辣鮮美,是冬季常見小吃。。 24、油炸饊子。特色: 饊子,是洪洞縣獨有的一種油炸食品。據《洪洞縣誌》載:每年農曆二月二,洪洞、趙城兩縣要在廣勝寺進行祭水廟會。逢此日,廣勝寺人山人海,兩縣縣令及地方紳士都來參加。但見廟會中有敲鑼打鼓的,有放三眼衝的,還有賣油糕、豆腐菜、羊雜燴等各種風味小吃的。在這眾多的攤點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兩縣來的烹飪高手,在此架起油鍋炸饊子。這既是一場技術表演比賽,又是祭水前的必要準備。待炸出的饊字在大方桌上堆成了“山”,人們便開始祭水。祭水由“水神廟”的高僧主持,主要內容是向蓮花池投饊子。說來奇怪,每投進10個饊子,到了分水亭,必然分成北麵7個,南麵3個。經過測量,北麵的水流量之比為7:3 。為什麽三、七分水,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很早以前,洪洞、趙城兩縣人為爭奪霍泉水經常發生爭鬥,甚至出了人命。後來兩縣達成協議,在滾沸的炸饊子的油鍋裏,放10個銅錢,每縣推選出一個代表用手撈,依據撈出的銅錢數分水。結果趙城代表撈出7枚,洪洞代表撈出3枚,於是便修築了這個三、七分水的亭子。洪洞縣參加祭水炸饊子的最後一位師傅為梁二爺(已去世),現在炸饊子的傳人為楊永祥。 。 25、榆次灌腸。特色: 榆次灌腸具有濃厚地方特色,是榆次“三寶”之一。 灌腸以蕎麵製成,入口爽利而筋,味烈,素淡開胃。早先,其製作方法比較簡單:用冷水將蕎麵打成糊狀,入鍋煮熟,蘸醋、蒜而食,謂之“吃糊糊”。後來,經逐步改進,將糊狀的蕎麵放入小碟內,上籠蒸製。蒸製而成的灌腸,形如碗碟,大的直徑20厘米,小的直徑15厘米,色灰如瓷,呈半透明狀,不粘不連,軟而堅韌,富有彈性。佐以醋、蒜汁食之,既可冷食,也可熱炒,別有一番風味。 榆次灌腸分紅、白兩種。紅灌腸用鮮豬血與麵知成;白灌腸不用豬血,故呈灰白色。 榆次曆史上以民國初期大乘寺街範慶林的灌腸最為有名。他製作的灌腸,每片先成團而後放開,不變不裂,故有“範一品”之美稱。 。 26、刀削麵。特色: 太原的麵食遠近聞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刀削麵了。刀削麵對廚師的手藝有很高的要求,製作的過程非常具有觀賞性:隻見廚師手持一把形狀獨特的瓦形刀,立於盛滿了滾水的大鍋前,另一隻手托著一塊筒狀的麵團;開始削麵以後,麵條從上向下飄入鍋中,條條相連。成品麵條呈三棱形,寬厚長度一樣,再佐以澆頭、菜碼,吃來光滑筋道。。 27、砍三刀。特色: 砍三刀,又名油布袋,色呈金黃,綿甜利口,是五台山人春節期間的主要食品之一。每年年關,家家製作,戶戶蒸食,代代相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五台勞動人民生活貧困,常年以玉米為主食。為了改變這種單調乏味的飲食,五台人便創製了一種粗糧細作的食品。炸製時,為使麻油滲入其中,要在上麵砍三刀,故稱“砍三刀”。又因其吃起來油香四溢,故又稱“油布袋”。 。 28、貓耳朵。特色: 貓耳朵是一種風味小吃。將小麵塊按成貓耳朵形狀,下到開水鍋裏煮熟,配上各種打鹵、澆頭,或另加配料火鍋炒食。這種麵食形似貓耳朵,筋性強。。 29、珍珠粥。特色: 珍珠粥本是壽陽民間普通的小米綠豆稀粥,因味美可口,曾得到清道光皇帝的讚賞。傳說,清道光年間某夏,兵部尚書祁雋藻回鄉省親,特地請道光皇帝起駕到家鄉壽陽的方山避暑。行至方山腳下,天色已晚,下榻之後,祁雋藻即命人用綠豆、小米熬成稀粥,奉獻聖上。道光帝一路顛簸,備受暑熱,驟然落榻於清涼之地,身上已爽快了許多,又見這黃澄澄、香氣襲人的米粥,更是喜不自勝,隨即食用,並指著綠豆問:“這晶瑩鮮綠之物,真如珍珠一般,這叫什麽粥啊?”祁雋藻見聖上如此歡心,十分高興,順口答道:“聖上說的對,此乃壽陽有名的珍珠粥。”從此,珍珠粥美稱傳揚開來。 。 30、撥魚。特色: “撥魚”是一種風味小吃,把和得很軟的麵放在一個帶把麵板上,一手端麵板,一手用鐵製筷子或木筷子一根一根往下撥人鍋內,如小魚在水裏跳躍。這種麵柔軟綿滑,易於消化,配上葷素澆頭或打鹵即可食31、豬血灌腸。特色: 豬血灌腸是霍州傳統名食之一,它創製於清朝中葉,加工精細,風味獨特,是譽滿三晉之佳品。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西太後與光緒皇帝出逃西安,歇足於霍州,霍州名廚為其製作禦宴。西太後、光緒皇帝與諸大臣對豬血灌腸讚不絕口,故此成為一道傳統名吃。 。 32、 元宵。特色: 元宵是我國人民普遍喜食的一種風味小吃,山西省內的元宵尤以南門洞元宵、洪洞元宵、太原的老鼠窟元宵最為知名。 南門洞元宵是榆次南門洞“昌盛號”韓正保師傅製作的,因其選料考究,技藝精湛而聞名,成為榆次“三寶”之一。 洪洞元宵在宋代已享有盛名。史料中有“平陽臨近各縣競相購買的記載。清代以後,其配料和製作技術更加精湛。每逢正月十五,滿城皆有元宵攤點,購者踴躍。洪洞元宵之所以出名,是因為霍泉水澆灌的糯米品質優良的緣故。據說,這種糯米曾與”沁州黃“小米共同被選為向皇帝進貢的物品。 老鼠窟元宵是地處太原市鍾樓街老鼠窟的”恒義誠“甜食店的元宵,早已聞名於省內外,每逢元宵佳節之際,”恒義誠“門庭若市,人們爭相購買老鼠窟元宵。 。 33、達縣石梯粉蒸鰱魚。特色: 達縣石梯鎮座落在巴河邊,巴河盛產鰱魚。當地人習慣將此魚切成肉條,拌以米粉,米粉中加上辣椒麵、花椒麵、薑末等蒸而食之,上桌前再淋以芝麻油,撒上蔥花即可。粉蒸鰱魚肥美無碎刺,獨具風味,口感極好。目前市區各地都有以此菜招徠顧客的餐館,但比起巴河天然鰱魚來,總覺略遜一籌。。 34、素燒陽魚。特色: 綿亙千裏的巴山,腹內有許多麵積廣闊的地下湖,地下湖中產的魚,山裏人稱之為“陽魚”。此種魚由於生長在不見陽光的地下,無鱗而眼睛業已退化;再由於人類難以侵撓,所以得以任意繁殖,不僅肥大,其肉質細嫩鮮美。在宣漢百裏峽、萬源觀音峽一帶,每當地下水位上漲時,陽魚隨水從石縫草叢中漫出,隻須用撮箕或魚簍接在出水口,就可以獲得這種魚。當地人稱這些出水口為“魚泉”。吃這種魚,勿須多費功夫,僅取出內髒佐以鹽薑素燒即可,其味有獨特的鮮美,加之未受任何汙染,是貨真價實的“綠色食品”。。 35、油酥竹鼬 。特色: 竹鼬,身大如兔,本市俗稱“hou子”,是巴山特產野生動物,常年生活在土內,以嫩竹根為食,因此其肉細嫩賽雞。油酥竹鼬的做法是選一至二公斤的竹鼬,宰殺後去毛,在清水中浸泡去血水,然後下鍋煮熟晾幹,在全身抹上鹽、薑汁、花椒麵、醬油等佐料,再用雞蛋麵糊穿衣下炸,炸至透身金黃起鍋裝盤,最後以高湯、澱粉加少許白糖、胡椒熬成汁,遍淋全身即成。吃起來外酥內嫩清香可口。還可紅燒、清燉、烘烤,口味亦佳。。 36、峨眉糕。特色: 它是用糯米、白糖、蜂蜜、豬油等原料精製而成。色澤潔白,入口不粘,遇津即化,味香甜。。 37、豆花。特色: 用峨眉山上產的黃豆,峨眉山上清潔的山泉煮製出來的豆花,綿軟細嫩、顏色潔白,令人垂涎。佐料是香油、椒油、花椒,蒜泥、味精、蔥花等配合。吃起來異常爽口。。 38、鹵鴨。特色: 采用特殊秘法製作,鹵鴨色彩紅潤.肉味鮮嫩、煙香誘人,是下酒佳肴。峨眉的鹵鴨業已有200多年曆史,鹵鴨色澤紅亮,不肥不瘦,肉嫩味鮮,香氣誘人。製作工藝講究:一、選鴨:選生長七、八個月的嫩鴨;二、配製鹵水:各人均有家傳秘方,一般用胡椒、白蔻、肉桂、砂仁、丁香、桂丁、靈草、廣薑、八角……等十多種中藥香料熬製,三、文火煙熏:用柏枝或玉米芯作燃料,無明火濃煙,熏到適度;四、翻煮入味;煮鴨時前後翻動,並用鋼針穿刺鴨體,使鹵水滲透入味,然後撈起涼幹。。 39、龍眼酥。特色: 狀似龍眼,底部圓實,表麵千層重疊,造型美觀精致,醇香可口,入口化渣,是眉山傳統食品之一。 。 40、豆沙糕。特色: 豆沙糕創製於清末,由豌豆、梔子、柿餅製成。相傳當年太平天國義軍攻克河南濟源後,招募當地青壯年入伍,率兵北上攻占了晉城、長治等地,繼續向晉南挺進。部隊駐紮曲沃時,一些濟源籍傷殘士兵看到曲沃地肥景美,市井繁榮,便不思故鄉,留居曲沃,為謀生而經營起豆沙糕生意。到了民國年間,豆沙糕擔攤比比皆是,成為獨具風味的地方小吃。他們還編了口頭禪:“來到曲沃縣,住在大東關,抄弄一副擔,賺點豆沙錢。”經營豆沙糕,既不占地盤又不需開門鋪,原料易取,薄利多銷。。41、稷山麻花 。特色: 稷山麻花是運城的傳統風味小吃。據傳,麻花原是宮廷食品,傳至民間時成為兩股麵粘在一起的形狀,現在洪洞一帶還可見到這種食品。清乾隆年間,翟店鎮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帶回家鄉運城,製作出售,食者甚多。後來,這位商人不斷改進製作技術,將麻花由兩股改成三股,然後擰成炸製,呈金黃色細絲花紋狀。目前,稷山麻花已進入北京、深圳、黑龍江等10多個省市銷售,頗受歡迎。。 42、長治臘驢肉。特色: 臘驢肉是長治名吃。據說長治臘肉在明代已馳名上黨地區,特別是南街的黃扁孩所經營的臘驢肉尤為出眾。產品不僅享譽潞州府八縣(長治古稱潞州),還聞名名京、津、魯、冀、豫、陝等地。 [特點]:鮮嫩醇香,味美可口。 43、東坡墨魚。特色: 此魚主要產於大佛腳下的岷江河內。因大佛寺內有東坡讀書樓,故傳為東坡墨染江魚而成名。製作時應將魚剔去鱗、鰓、內髒、骨刺,碼味後下油鍋炸至酥脆,色澤金黃時撈起入盤,用薑、蔥、蒜、豆瓣、醬油、糖、醋等汁淋在魚身上並撒上三色細絲(蔥、薑、泡椒)而成。此菜特點是色澤金黃、外酥內嫩、甜酸微辣、風味濃鬱。郭沫若的名著《學生時代》中曾提及此魚。。 44、珍珠魚。特色: 此菜形如珍珠,色澤潔白、味鮮,是樂山市中區飲食行業獨創。製作時,將魚取刺、皮,用其淨肉和肥膘捶打成糝,入盤成園魚狀,用邊油、蛋清、豆粉、水等製成魚糝,並將鴿蛋煮熟去殼,一破為二,安於魚身成丸,上籠蒸熟。特點:形同明珠,色白鮮嫩,富於應驗,口味清淡。。 45、蹺腳牛肉。特色: 百年曆史,三代演變.蹺腳牛肉湯鍋已成為樂山源遠流長的地方名食.它的散寒止咳的藥膳功能,"以髒補髒"的中醫原理,大大提升了這道地方名食的品味和檔次.蹺腳牛肉湯鍋幾經發展,湯味愈加講究.在傳統湯味的基礎上,新添了胡椒,味精,芽菜等現代佐料,滲入了幾十種中藥材熬製而成的"精湯",更趨科學營養.已形成湯色碧清,香味綿長,牛雜脆嫩,吃法多樣的四大特色.。 46、葉兒粑。特色: 俗名午時粑。過去在迎春門鹽關街附近有一家專賣葉兒粑的小食店,縣街鳴炮即可堂出售,並包送縣衙,供縣衙官員食用。故稱“午時粑”,傳至今老百姓稱為“葉兒粑”。製作時在製好的麵皮中包入甜餡,用粑葉包好後,放入蒸籠,蒸15分鍾後即成。特點是:皮甜餡足不沾葉,滋潤爽口不粘牙。是樂山傳統名小吃之一。 。 47、鋪層饃饃。特色: 鋪層饃饃是高平地方名吃,其特點是層如紙薄,軟綿香甜。 。 48、木耳圪貝。特色: 木耳圪貝是晉城有上百年曆史的地方名吃,是“十大碗”宴席中的頭道菜,因製法特殊在當地廣為流傳。其色澤潔白清亮,柔軟利口,湯味清香。 。 49、茄 團。特色: 油炸茄團是汾陽的又一種風味食品,香而脆。 原料:鮮嫩茄子(長而不粗不細無籽者),麻油,羊肉胡蘿卜或豬肉白菜餡,白麵糊。 做法:1.將白麵少許,加水釋為麵糊狀,要能掛在茄子上糊口; 2.茄子去皮,截掉兩頭,切成一指厚的圓團,側麵中間劃二分之一的一條縫; 3.將肉餡塞入其中,抹平,放入白麵糊中穿衣裳糊口; 4.下油鍋炸成金黃色即成。。 50、油鋤片。特色: 臨縣的油餅樣子猶如鋤地用的鐵鋤片,呈半圓形。吃起來“裏酥外脆,黃呈兩麵,汕而不膩,形似鋤片”。色澤金黃,外形獨特,芳香撲鼻,人們以吃揭鏊餅子為快事。油鋤片不但成為一種大眾喜愛的風味小吃,而且是臨縣人訪親問友的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