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this.width=450}"/>..."> 450)this.width=450}"/>..." /> 【收藏】:宋代沉船“南海一號”滿載稀世珍寶(圖) - 博客 | 文學城
個人資料
正文

【收藏】:宋代沉船“南海一號”滿載稀世珍寶(圖)

(2007-01-20 06:24:13) 下一個

三千億寶藏:“南海一號”滿載稀世珍寶(圖)



三千億寶藏“南海一號”滿載稀世珍寶 





南海一號模型和博物館效果圖

 

  

(新華網)位於廣東省陽江海域的“南海一號”宋代商船,去年打撈出金、銀、銅、鐵、瓷類文物4000餘件,全部是稀世珍寶,其中一件同類瓷碗,就曾在美國拍賣出數十萬美元!最近,水下考古隊將再次對“南海一號”進行打撈,這引起全國考古界的極大關注。這次更大規模的水下考古,將出水什麽樣的文物?“海上絲路”的真相能否揭開?這些千古之謎的謎底將一一浮出水麵。

  

  
由中國曆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與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組成“南海一號沉船水下考古隊”,將於近日再度下海,對沉沒在廣東省陽江海域、中國古代南海絲綢之路上滿載稀世“寶物”的宋代商船進行大規模的打撈。籠罩“南海一號”沉船的千年神秘麵紗將最終揭開。

水下考古隊此前進行的小規模試掘過程中,已獲得舉世矚目的成果,打撈金、銀、銅、鐵、瓷類文物4000餘件,多數都是十分罕見甚至絕無僅有的文物珍品。而根據探測情況估計,整船文物可能達到6萬至8萬件。文物界專家認為,“南海一號”最終出水,其價值和影響力將不亞於西安秦始皇兵馬俑。

 

瓷碗底書寫的毛筆字跡在海底深埋浸泡近千年被打撈起來後,依然清晰可見,其中的字跡很有研究價值





木質古船千年不壞

  去年3月前後,水下考古隊對“南海一號”沉船進行了細致的探測和發掘。沉船位於海麵下20米深處,被2米厚的淤泥所覆蓋。整艘商船約30米長、10米寬,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宋代船隻。令人驚奇的是,這艘沉沒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體保存相當完好,整艘沉船沒有翻、沒有側,而是端坐海底。而船體的木質仍堅硬如新,敲起來鐺鐺作響。

  考古專家表示,“南海一號”的發現,在世界航海史上堪稱一大奇跡,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未曾發現過如此大的千年古船,能保存如此完好的更是未有所聞。這艘沉船的出現對我國古代造船工藝、航海技術研究以及木質文物長久保存的科學規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標本。

  據陽江市文化局局長鄒渠泉透露,正籌建的陽江水下考古博物館,將建成一個專門保存“南海一號”沉船的巨型玻璃缸,其水質、溫度及其他環境都與沉船所在的海底完全一樣。博物館建成後,這艘古船將從海底平移到玻璃缸裏,供人們觀瞻欣賞。

 

從“南海一號”打撈起來的各種瓷器,價值連城

 

無價之寶成批出現   

當水下考古隊員從沉船上鑿開一個窗口進入商船,他們被驚呆了:在一個麵積僅幾平方米的小艙內,他們就撈起了4000多件文物。這些文物以瓷器為主,都是從福建、江西等地著名窯口出產的高質量精品古瓷器,其中包括福建德化窯、磁灶窯、景德鎮窯係及龍泉窯係的產品,造型獨特,工藝精美。其中很多都是前所未見,甚至從未有過任何記載的品種及窯口的產品。絕大多數文物完好無損、嶄然如新,遠非陸地出土的同類瓷器所能比。考古界人士表示,與這些瓷器年代、工藝相當的一個瓷碗,此前在美國就賣出了數十萬美元的天價,而這裏卻是整船、成批地出現,其價值不可估量!

專家表示,中國自古就有將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傳統和美德,而“南海一號”沉船上的文物都是宋代的出口產品,因此這些瓷器都是當時的上乘之作,代表著當時最高工藝水平,價值更加非同凡響。一位北京老瓷器鑒定專家,一看到這些出水文物就兩手發抖、渾身冒汗,直感歎:“搞了一輩子的瓷器研究,卻從未見過如此多的瓷類珍寶,很多不僅沒有見過,連聽都沒聽說過!”一位福建古瓷器研究專家聽說在南海發現了福建古瓷器的消息後,專程趕到陽江參觀,他一見到這些文物就驚訝得老淚縱橫:這些出產於福建的珍貴古瓷器,他在福建本地僅僅見過一些碎片,“沒想到世上還保存這麽多,這麽完整!”

“來樣加工”古已有之

經文物專家初步鑒定,這艘位於唐宋時期中國海外貿易主航道——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南海一號”沉船,是一艘國際貿易船。該船可能是從國內某個港口出發,前往中東地區。考古專家在試挖掘中出水的4000件文物中,看到了一些“洋味”十足的產品,與國內發現的同期產品有著很大差異。如其中一些“喇叭口”大瓷碗,其式樣在國內從未發現過,卻與阿拉伯人常用的“手抓飯”飯碗很類似。還有一些陶瓷首飾盒等物品,式樣、造型及風格都與國內同類物品風格迥異,顯然都是專門為國外客戶專門製作的。考古學家據此估計,該船上的很多商品都是當時國內廠家根據國外市場要求,特別加工製作的。

“南海一號”考古可以初步證明,早在千年之前,“來樣加工”這一國際商業合作及貿易形式就在中國出現了。

廣東文物價值翻倍

考古專家根據試掘的結果估算,整條船裝載的文物可能有6萬至8萬件。根據首批出水的文物研究鑒定結果可以初步看出,沉船中文物整體價值極高,其中一級文物、高級文物特別多。陽江市副市長鄭尤堅表示,在此之前,廣東省內最大的博物館——省博物館館藏文物中屬於國家一級文物的僅有403件,陽江博物館幾十年的文物收藏中也隻有一件國家一級文物,成該館的“鎮館之寶”。而“南海一號”全部打撈起來以後,其中上等級的文物從數量到價值上都將相當於此前全省館藏文物的總和!

鄭尤堅副市長還透露,國家文物單位及廣東省、陽江市等各方麵已經達成共識,根據國家文物保護法及其他相關規定,“南海一號”

沉船全部出水後,所有文物都不拿走,而在廣東陽江落戶,“原地展示,就地保護,整體開發”。“就連此前被拿到北京匯報和鑒定的那2000餘件提前出水的文物,也會返回到陽江。”這樣一來,等沉船完全打撈起來以後,廣東全省館藏文物的數量和價值將“頓時”翻倍!

“海上絲路”將露真相

史料記載,從兩漢時期甚至更早時期開始,我國中原及沿海地區商販就把陶瓷、布匹、絲綢(可能還有穀種)等商品裝船,從廣東等地的港口出發,遠航到印度,再轉運埃及、羅馬等地,這就是著名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西北大陸的古絲綢之路一起,共同成為連接東西方兩大文明的橋梁。但由於時代變遷,滄海桑田,“海上絲綢之路”逐步被海浪所湮滅。現代曆史界和考古界甚至難以尋找到能證明它確實存在的關鍵性實物證據,這使得“海上絲綢之路”的真相至今仍是曆史考古學研究的神秘領域。

考古學家認為,“南海一號”的發現和打撈,其意義不僅在於找到了一船數以萬計的稀世珍寶本身,它還蘊藏著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尋常的學術價值。因“南海一號”不僅正處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航道,而且它的“藏品”的數量和種類都異常豐富和可貴,給此段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對這些水下文物資源進行勘探和發掘,可以複原和填補與古代中國“海上絲路”密切相聯的一段曆史空白。與近代中國的兩次文化史上的重大發現——“甲骨”、“敦煌”帶來甲骨學、敦煌學的產生一樣,“南海一號”也很可能帶來“海上絲綢之路學” 的興起。有專家說:“這是在一定的時空範圍內,以水下考古獲取的資料為主要對象,整合各分支學科的結果。它所要回答的問題是南海絲綢之路形成的原因,以及對當時乃至當今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格局形成的作用與影響等。”

古船主人仍然是謎

這艘千年前的大型越洋商船,它的主人是誰?駕駛它的船員在漫長的海上旅行中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這些也是人們關心的話題。

水下考古隊員在此前進行的海底探測和發掘中,先後發現了風格獨特的金腰帶和金手鐲,可能都是外國商人佩帶的飾品。這不僅可以初步斷定該船是艘國際貿易商船,也可估計在船上有部分外國人隨行。

考古者還打撈出一些當時船上人的生活用品,包括一隻因生鏽而膨脹了的鐵鍋,鍋中還保存有一塊豬骨頭,當是船上人殘留下來的食物。據了解,在此前勘測發掘中,尚未找到船上人的屍體或遺骸。有關商船沉沒的原因,船上人的生活和工作狀況,還需進一步發掘才有可能得到了解。

“南海一號”打撈現場有許多大型機械和先進設備

全麵打撈正在啟動

據陽江市副市長鄭尤堅介紹,水下考古隊將於近日開始對“南海一號”沉船進行進一步的打撈、發掘工作。此次打撈仍以局部打撈為主。根據去年的成果可以斷定,今年會有更多更有價值的文物出水。至於整船出水,由於考慮到技術及文物保護等方麵因素,近期可能還無法實現。陽江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馬文榮等也表示,由於船體較大以及資金、技術等方麵限製,而且由於陽江水下考古博物館尚未動工建設,沉船出水後的保護仍是個很大問題,因此暫時仍無法整體出水,隻能采取局部打撈的辦法。

鄒渠泉則表示,按照考古隊的實際工作能力,整個沉船文物的打撈兩個月就能完成。但鑒於文物保護等因素,整船出水尚待時日。鄒渠泉還透露,廣東省已專門撥出200萬元經費,進行整船打撈方案的研究工作,力爭能讓沉船完整無損地出水。水下考古隊及文物管理部門這次仍采取邊打撈、邊研究的辦法,爭取能找到最佳船體打撈及保護方案,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完整保護、完整打撈”。

據了解,有人曾經提出分割打撈的辦法,即將整條木船鋸成數塊,分別打撈出水,然後重新拚攏起來。如果采用這一方案,將很容易克服資金和技術上的難題,整船出水的日期就能大大提前,但文物管理部門考慮到分割船體勢必對文物造成很大損害,因此否決了這一方法。

據了解,目前已有人提出了幾個新的方案,如有人建議在沉船周圍布置鐵網,把船整體罩住,清空淤泥後,吊出水麵;也有人建議在沉船海域建造鑽井平台,以幫助沉船整體平安出水。鄒渠泉認為,無論用什麽方法,沉船整體出水都仍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少則三年,多則五年”,“畢竟保護文物安全才是第一要務”。

海底作業艱難異常

相對於陸上考古而言,水下考古更加艱難,它必須麵臨氣象條件、海流速度、水文條件、潛水技術等多種限製,具有更大的艱巨性和挑戰性。“南海一號”沉船位於水麵下20米的深處,工作環境為3.2—3.5個大氣壓,其艱難程度超乎常人想象。“南海一號”沉船的勘測發掘條件更為惡劣,沉船被2米多厚的淤泥覆蓋著,考古隊員必須扒開厚厚的淤泥和附著在沉船上的凝結物,才可能接近船體,這給每次隻能在水下停留20多分鍾的潛水員帶來了極大的難度。而據熟悉沉船所在海域的人說,那片海的海麵看似平靜,其實水下水流湍急,潛水非常危險,而且海蟄叢生,隨時會蟄咬在這裏出沒的潛水員。接受采訪的當地漁民對記者說,“那片海肯定有問題,沒問題的話為什麽船會在那裏沉?自古就是片危險地,我們以前很少去那裏打魚的。”

但是,即使是這樣的危險之地,仍不能阻擋考古專家的水下事業。據了解,北京大學考古係畢業、現為中國曆史博物館研究員、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的考古學家張威,廣東省考古所的專家張鬆,以及陽江博物館館長張萬星等人,既是考古、鑒定專家,也作為潛水員和打撈工人,身先士卒、親身下水,一點一點摸索探測,一件一件打撈文物。

他們以及廣東省考古所副所長李岩等人,都長期堅持在陽江水下考古第一線,從未有半點懈怠。陽江市文化局領導說,“他們一年中多半都是在陽江的海邊度過的,除了下水勘測打撈外,就是為施工做準備。”

不僅是考古隊員,中國考古界的眾多專家也都為“南海一號” 考古工程傾注了心血。據鄒渠泉介紹,從去年3月起,就有數百位考古專家先後從國內各地奔赴陽江,鑒定已打撈起來的文物,為水下考古基地及博物館建設出謀劃策。其中包括國家曆史博物館館長朱鳳翰、副館長李季,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組長黃景略、副組長謝辰生,國家文物司專家關強,四川、海南等省博物館負責人及主要專家,香港中文大學眾多教授,廣東省博物館館長古運泉、省文物鑒定站站長黃道欽,以及省內多個科研單位和大學的權威專家,都曾參與“南海一號”打撈文物的鑒定。考古界人士說,一次考古活動的一個環節就能引起國內最權威的專家們的集體關注,這也是一個奇跡。

南海沉船還有很多

廣東是我國海岸線最長的省份,2000多年來的海上貿易長盛不衰,是海上絲路的起始點和必經之地,不僅沿岸有相關的文化遺存,海底的文物資源更是豐富。據史載,中國鴉片戰爭以前有明確記載的沉船事件就有100多宗,沉船不計其數。記者在曾作為“南海一號”考古基地的陽東縣東評鎮的漁村采訪時,當地漁民告訴記者,他們所知道的沉船絕不止“南海一號”一艘,當地有很多關於沉船的故事和傳說。大澳村一位漁民告訴記者,大澳村古時就是一個大海港,也是海上國際貿易的中轉地,很多海盜、商販在這裏交易,曾經繁榮一時。這裏曾經發生過一次特大海難,死去的人不計其數,現在村後的山坡上還有一個“萬人坑”,“你說這裏沉船能不多?”

隨著近年許多文物和古船不斷被發現,廣東沿海早已成為考古學界關注的“黃金海岸”。此外,廣東的潛水、救撈技術和海洋研究實力,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曾參與過幾乎全國所有水下考古工作。考古專家估計,隨著“南海一號”最終浮出水麵,水下考古將在國內興起,而廣東將無可爭議地成為水下考古的中心。

新聞背景

“南海一號”考古大事記

發現:記者在“南海一號”沉船海域附近——陽江市陽東縣東平鎮大澳漁村采訪時,當地一位40多歲的漁民告知,“南海一號”

沉船在當地早已廣為人知。在他青年時代,就有老人告誡他,不要到那裏(“南海一號”沉船的海麵)撒網,因為那裏有東西會把魚網刮破。

他自己以前就曾在那裏被刮破過魚網。這位漁民還表示,雖然很多人都知道那裏有沉船,但都見怪不怪,並且也不知道那裏麵有什麽“寶貝”,所以大家都沒有向政府報告過這件事情。直到水下考古隊在他們所在的東平鎮安營紮寨時,才知道是這麽回事。

“南海一號”正式被考古界關注是在上世紀80年代。據介紹,1987年,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合作在廣東台山與陽江交界的海域內尋找一條東印度公司的沉船行動中,意外在一條宋代商船中打撈出200多件綠釉小瓷盤、錫壺、青白釉瓷器蓋等。經鑒定,這些瓷器主要是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出品的珍貴文物;同時發現的一條銅鎏金帶鉤,在國內尚未出土過,可能是外國人的飾物。考古界認為,這一發現極有可能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因此立即引起世界考古學界的矚目。

該船隨之被國家文物管理部門命名為“南海一號”。此後,國家考古部門曾一度與日本簽署過合作打撈“南海一號”的協議,然而由於資金、技術等各方麵的限製,調查、打撈工作幾度擱淺。

探測:時隔10多年後,“南海一號”再度被提起。2000年,考古部門對“南海一號”正式展開調查。2001年4月,中國曆史博物館和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在廣州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開始對“南海一號”展開大規模考古調查。在香港中國水下考古研究探索協會提供的一項總額達120萬港元讚助資金支持下,中國曆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領隊,聯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青島、福州等市的水下考古專業隊員,共同組成一支12人左右的“南海一號沉船水下考古隊”,具體負責實施此項調查工作。香港中國水下考古研究探索協會的潛水誌願人員及廣州救撈局當年曾參加過“南海一號”沉船探摸工作的職業潛水員也參與其中。

據內部人士透露,這次行動雖然聘用了專業潛水隊員,配備了先進的衛星導航定位以及聲納同步搜尋係統,水下考古人員也使用了國際上流行的高氧潛水技術,但由於經過10多年的淤泥沉澱,上世紀80年代發現的“南海一號”沉船已不見蹤影。無奈之下,水下考古隊隻好從美國進口了更先進的深海探測儀器,重新搜索定位,最終雖然找到了沉船的蹤跡,但由於技術等方麵原因,這次沒有打撈出任何文物。由於這次失敗,水下考古隊開始對外“封鎖”有關“南海一號”的消息,這項備受關注的重大考古工程一度從媒體上消失了兩年。

但水下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卻並沒中斷。2002年3月至5月間,水下考古隊再度下水,對海底沉船進行細挖掘、細打撈。由於定位準確、準備充分,考古隊很快就找到了沉船,並挖開淤泥,進入船中,打撈出文物4000多件。據陽江市文化局負責人介紹,此次打撈采用的是小規模逐個打撈的辦法。考古隊從廣州打撈局租來打撈船,停泊在沉船的海麵上,然後讓考古隊員潛下海底,刨開淤泥,打開沉船後艙,打撈一點就送上水麵,然後再潛水打撈。在考古隊員的艱苦努力下,“南海一號”

水下考古取得了豐碩成果。雖然由於“封鎖”消息,此次行動鮮為外界所知,但此次所打撈起來的4000餘件文物在圈內已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資料鏈接
   
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的瓷藝
  
宋代是我國瓷業發展史上的繁榮時期,有“瓷的時代”之說。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出現了定、汝、官、哥、鈞和景德鎮六大名窯,所產瓷器在造型、釉色和裝飾上均達到極高的藝術境界,其美學風格以沉靜雅素為特色,品種有青瓷、白瓷和黑瓷等。北宋晚期建立官窯,開創了釉色變化和開片裝飾的新途徑。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是瓷器由單一釉色向彩瓷和花釉瓷發展的時期。為了釉色深沉,就必須胎薄,因此釉厚胎薄是南宋官窯產品的一大特色。
  
宋代中國瓷器出口迅速增加,遍及亞洲的東部、南部、西部和非洲東海岸的大部分地區。南京趙汝適在《諸番誌》中所提到的從中國直接進口瓷器的國家和地區就有15個,轉口到達的國家和地區應遠過此數。為此,朝廷在東南沿海的廣州、明州、杭州、泉州等口岸城市設立了市舶司。宋瓷出口的品種主要有景德鎮的青白瓷、龍泉窯的青瓷、磁州窯的黑瓷、越窯的劃花器以及廣東和福建等地的青瓷和青白瓷長品等。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