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收藏
(2006-12-27 22:40:02)
下一個
茶葉收藏
怎樣用薑
薑是許多菜肴中不可缺少的香辛調味品,但怎樣使用,卻不是人人必曉的。用得恰到好處可以使菜肴增鮮添色,反之那就會弄巧成拙。我們在烹製時會經常遇到一些問題:如做魚圓時在魚茸中摻加薑蔥汁,再放其他調味品攪拌上勁,擠成魚圓,可收到鮮香滑嫩、色澤潔白的效果。若把生薑剁成米粒狀,拌入魚茸裏製成的魚圓,吃在嘴裏就會墊牙辣口,且色彩發暗、味道欠佳。又如在燒魚前,應先將薑片投入少量油鍋中煸炒熗鍋,後下魚煎烙兩麵,再加清水和各種調味品,魚與薑同燒至熟。這樣用薑不僅煎魚時不粘鍋,且可去膻解腥;如果薑片與魚同下或做熟後撤下薑米,其效果欠佳。因此,在烹調中要視菜肴的具體情況,合理、巧妙地用薑。
1.薑絲入菜 多作配料
烹調常用薑有新薑、黃薑、老薑、澆薑等,按顏色又有紅爪薑和黃瓜薑之分,薑的辛辣香味較重,在菜肴中既可作調味品,又可作菜肴的配料。新薑皮薄肉嫩,味淡薄;黃薑香辣,氣味由淡轉濃,肉質由鬆軟變結實,是薑中上品;老薑,俗稱薑母,即薑種,皮厚肉堅,味道辛辣,但香氣不如黃薑;澆薑,附有薑芽,可以作菜肴的配菜或醬醃,味道鮮美。
作為配料入菜的薑,一般要切成絲,如“薑絲肉”是取新薑與青紅辣椒,切絲與瘦豬肉絲同炒,其味香辣可口,獨具一格。“三絲魚卷”是將桂魚肉切成大片,卷包筍絲、火腿絲、雞脯肉絲成圓筒形,然後配以用澆薑醃漬的醬薑絲,還有蔥絲、紅辣椒絲,加醬油、糖、醋溜製即成。味道酸甜適口,外嫩裏鮮。把新薑或黃薑加工成絲,還可做涼菜的配料,增鮮之餘,兼有殺菌、消毒的作用。如淮揚傳統涼拌菜“拌幹絲”,它是把每塊大方豆腐幹切成20片左右,再細切成比火柴棒還細的幹絲,用沸水浸燙3次,擠去水分,放入盤中,上麵再撒放生薑絲,澆上調味而成的。幹絲綿軟清淡,薑絲鮮嫩辣香。
2.薑塊(片)入菜去腥解膻
生薑加工成塊或片,多數是用在火工菜中,如燉、燜、煨、燒、煮、扒等烹調方法中,具有去除水產品、禽畜類的腥膻氣味的作用。火工菜中用老薑,主要是取其味,而成熟後要棄去薑。所以薑需加工成塊或片,且要用刀麵拍鬆,使其裂開,便於薑味外溢,浸入菜中。如:“清燉雞”,配以雞蛋稱清燉子母雞,加入水發海參即為“珊瑚燉雞”,以銀耳球點綴叫做“風吹牡丹”,佐以豬腸叫“遊龍戲鳳”,添上用魚蝦釀製的小雞即為“百鳥朝鳳”等。在製作中都不可不以薑片調味,否則就不會有雞肉酥爛香鮮、配料細嫩、湯清味醇的特點。
薑除在烹調加熱中調味外,亦用於菜肴加熱前,起浸漬調味的作用,如“油淋雞”、“*燒魚”、“炸豬排”等,烹調時薑與原料不便同時加熱,但這些原料異味難去,就必須在加熱前,用薑片浸漬相當的時間,以消除其異味。浸漬時,同時還需加入適量的料酒、蔥,效果會更好。
3.薑米入菜起香增鮮
薑在古代亦稱“疆”,意思是“疆禦百邪”之說。薑性溫散寒邪,利用薑的這一特有功能,人們食用涼性菜肴,往往佐以薑米醋同食,醋有去腥暖胃的功效,再配以薑米,互補互存,可以防止腹瀉、殺菌消毒,也能促進消化。如“清蒸白魚”、“芙蓉鯽魚”、“清蒸蟹”、“醉蝦”、“熗筍”等,都需澆上醋,加薑米,有些還需撒上胡椒粉,擺上香菜葉。
薑米在菜肴中亦可與原料同煮同食,如“清燉獅子頭”,豬肉細切再用刀背砸後,需加入薑米和其他調料,製成獅子頭,然後再清燉。生薑加工成米粒,更多的是經油煸炒後與主料同烹,薑的辣香味與主料鮮味溶於一體,十分誘人。“炒蟹粉”、“咕喀肉”等,薑米需先經油煸炒之後,待香味四溢,然後再下入主配料同烹。薑塊(片)在火工菜中起去腥解膻的作用,而薑米則多用於炸、溜、爆、炒、烹、煎等方法的菜中,用以起香增鮮。
4.薑汁入菜色味雙佳
水產、家禽的內髒和蛋類原料腥、膻異味較濃,烹製時生薑是不可少的調料。有些菜肴可用薑絲作配料同烹,而火工菜肴(行話稱大菜)要用薑塊(片)去腥解膻,一般炒菜、小菜用薑米起鮮。但還有一部分菜肴不便與薑同烹,又要去腥增香,如用薑汁是比較適宜的,如前麵講的製作魚圓、蝦圓、肉圓及將各種動物性原料用刀背砸成茸後製成的菜肴,就是用薑計去腥膻味的。
製薑汁是將薑塊拍鬆,用清水泡一定時間(一般還需要加入蔥和適量的料酒同泡),就成所需的薑汁了。
生薑在烹調中用途很大,很有講究,但不一定任何菜都要用薑來調味,如單一的蔬菜本身含有自然芳香味,再用薑米調味,勢必會“喧賓奪主”,影響本味。
俗說:“薑是老的辣”。烹調用薑不應選用新薑,老薑的味道更濃香。
作者: bluebox 時間: 2006-9-19 13:47
怎樣用鹽
鹽在烹調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人們常將食鹽的鹹味稱為“百味之王”,“一鹽調(diao4)百味”。鹽在烹調中的主要作用是調味和增強風味。烹調加鹽時,既要考慮到菜肴的口味是否適度,同時也要講究用鹽的時機是否正確。學術理論認為,人的味覺可以感覺到鹹味最低濃度為0.1%~0.15%。感覺最舒服的食鹽溶液的溶度是0.8%~1.2%。因此製作湯類菜肴應按0.8%~1.2%的用量掌握。而煮、燉菜肴時一般應控製在1,5%~2%的範圍內,因為這些菜肴食用時常和不含鹽的主食一同食用,即下飯的菜,所以加鹽量應該大些。
鹽在烹調過程中常與其它調料一同使用,使用過程中幾種調料之間必然發生作用,形成一種複合味。一般說,鹹味中加入微量醋,可使鹹味增強,加入醋量較多時,可使鹹味減弱。反之醋中加入少量食鹽,會使酸味增強,加入大量鹽後則使酸味減弱。鹹味中加入砂糖,可使鹹味減弱。甜味中加入微量鹹味,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甜味。鹹味中加入味精可使鹹味緩和,味精中加入少量食鹽,可以增加味精的鮮度。此外,食鹽有高滲透作用,還能抑製細菌的生長。製作肉丸、魚丸時,加鹽攪拌,可以提高原料的吃水量,使製成的魚丸等柔嫩多計。在合麵團時加點鹽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麵的彈性和韌性。發酵麵團中加點鹽還可起到調節麵團發酵速度作用,使蒸出的饅頭更鬆軟可口。
在烹調中掌握用鹽,大體有以下三種情況。
1.烹調前加鹽即在原料加熱前加鹽,目的是使原料有一個基本鹹味,並有收縮。在使用炸、爆、滑餾、滑炒等烹調方法時,都可結合上漿、掛糊,並加入一些鹽。因為這類烹調方法的主料被包裹在一層漿糊中,味不得入,所以必須在烹前加鹽。另外有些菜在烹調過程中無法加鹽,如荷葉粉蒸肉等,也必須在蒸前加鹽。燒魚時為使魚肉不碎,也要先用鹽或醬油擦一下。但這種加鹽法用鹽要少,距離烹調時間要短。
2.烹調中加鹽 這是最主要的加鹽方法,在運用炒、燒、煮、燜、煨、滑等技法烹調時,都要在烹調中加鹽。而後是在菜肴快要成熟時加鹽,減少鹽對菜肴的滲透壓,保持菜肴嫩鬆,養分不流失。
3.烹調後加鹽 即加熱完成以後加鹽,以炸為主烹製的菜肴
作者: bluebox 時間: 2006-9-19 13:47
怎樣用酒
烹調中,一般要使用一些料酒,這是因為酒能解腥起香的緣故。要使酒起到解腥起香的作用,關鍵要讓酒得以發揮。因此,要注意以下幾點。
1. 烹調中最合理的用酒時間,應該是在整個燒菜過程中鍋內溫度最高的時候。比如煸炒肉絲,酒應當在煸炒剛完畢的時候放;又如紅燒魚,必須在魚煎製完成後立即烹酒;再如炒蝦仁,蝦仁滑熟後,酒要先於其它作料入鍋。絕大部分的炒菜、爆菜、燒菜,酒一噴入,立即爆出響聲,並隨之冒出一股水汽,這種用法是正確的。
2. 上漿掛糊時,也要用酒。但用酒不能多,否則就揮發不盡。
3. 用酒要忌溢和忌多,有的人凡菜肴中有葷料,一定放酒。於是“榨菜肉絲湯”之類的菜也放了酒,結果清淡的口味反被酒味所破壞,這是因為放在湯裏的酒根本來不及揮發的緣故。所以廚師們在用酒時一般都做到“一要忌溢,二要忌多”。
4. 有的菜肴要強調酒味,例如葡汁雞翅,選用10隻雞翅膀經油炸後加蕃茄醬、糖、鹽一起燜燒至翅酥,隨後加進紅葡萄酒,著芡出鍋裝盒。這個菜把醇濃的葡萄酒香味作為菜肴最大的特點,既然這樣,酒在出鍋前放,減少揮發就變成合理了。
5. 用酒來糟醉食品,往往不加熱,這樣酒味就更濃鬱了。
另外,這裏還歸納了一些:啤酒調味小竅門
啤酒除用於飲用外,還可用來對菜肴調味。具體方法如下。
1.炒肉片或肉絲,用澱粉加啤酒調糊掛漿,炒出後格外鮮嫩,味尤佳。
2.烹製凍肉、排骨等菜肴,先用少量啤酒,醃漬10分鍾左右,清水衝洗後烹製,可除腥味和異味。
3.烹製含脂肪較多的肉類、魚類,加少許啤酒,有助脂肪溶解,產生脂化反應,使菜肴香而不膩。
4.清蒸雞時先將雞放入20~25%的啤酒中醃漬10~15分鍾,然後取出蒸熟。格外鮮滑可口。
5.清蒸腥味較大的魚類,用啤酒醃漬10~15分鍾,熟後不僅腥味大減,而且味道近似螃蟹。
6.涼拌菜時先把菜浸在啤酒中,加熱燒開即取出冷卻,加作料拌食,別有風味
作者: bluebox 時間: 2006-9-19 13:48
怎樣用味精
味精是一種增鮮味的調料,炒菜、做餡、拌涼菜、做湯等都可使用。
味精對人體沒有直接的營養價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鮮味,引起人們食欲,有助於提高人體對食物的消化率。另外,味精中的主要成分穀氨酸鈉還具有治療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經衰弱、癲癇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味精雖能提鮮,但如使用方法不當,就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看了一些關於味精的帖子,把它們歸納了一下,這裏包括了味精在烹飪中的使用技巧和如何科學地使用味精。其中的科學原理我也不太懂,尤其是什麽穀氨酸之類的,嘿嘿……
1.對用高湯烹製的菜肴,不必使用味精。因為高湯本身已具有鮮、香、清的特點,味精則隻有一種鮮味,而它的鮮味和高湯的鮮味也不能等同。如使用味精,會將本味掩蓋,致使菜肴口味不倫不類。
2.對酸性菜肴,如:糖醋、醋溜、醋椒
3.拌涼菜使用晶體味精時,應先用少量熱水化開,然後再澆到涼菜上,效果較好(因味精在45℃時才能發揮作用)。如果用晶體直接拌涼菜,不易拌均勻,影響味精的提鮮作用。
4.作菜使用味精,應在起鍋時加入。因為在高溫下,味精會分解為焦穀氨酸鈉,即脫水穀氨酸鈉,不但沒有鮮味,而且還會產生輕微的毒素,危害人體。
5.味精使用時應掌握好用量,並不是多多益善。它的水稀釋度是3000倍,人對味精的味覺感為0.033%,在使用時,以1500倍左右為適宜。如投放量過多,會使菜中產生似成非成,似澀非澀的怪味,造成相反的效果。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嬰兒食品暫不用味精;成人每人每天味精攝入量不要超過6克。
6.味精在常溫下不易溶解,在 70 C~ 90 C時溶解最好,鮮味最足,超過100C時味精就被水蒸氣揮發,超過130C時,即變質為焦穀氨酸鈉,不但沒有鮮味,還會產生毒性。對燉、燒、煮、熬、蒸的菜,不宜過早放味精,要在將出鍋時放入。
7.在含有堿性的原料中不宜使用味精,回味精遇堿會化合成穀氨酸二鈉,會產生氨水臭味。
有關雞精
雞精不是從雞身上提取的,它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加入助鮮的核苷酸製成的。由於核苷酸帶有雞肉的鮮味,故稱雞精,不過雞精比味精更鮮。從衛生角度講,雞精對人體是無毒無害的,但在烹調時,如果加入過多雞精,則會破壞菜肴原有的味道而影響口味。
雞精因含多種調味劑,其味道比較綜合、協調。
作者: bluebox 時間: 2006-9-19 13:48
怎樣勾芡
勾芡的學術概念是:借助澱粉在遇熱糊化的情況下,具有吸水、粘附及光滑潤潔的特點。在菜肴接近成熟時,將調好的粉汁淋入鍋內,使鹵汁稠濃,增加鹵汁對原料的附著力,從而使菜肴湯汁的粉性和濃度增加,改善菜肴的色澤和味道。
勾芡用的澱粉,又叫團粉,是由多個葡萄糖分子縮合而成的多糖聚合物。烹調用的澱粉,主要有綠豆澱粉,馬鈴薯澱粉,麥類澱粉,菱、藕澱粉等。澱粉不溶於水,在和水加熱至60C時,則糊化成膠體溶液。勾芡就是利用澱粉這種特性。
綠豆澱粉是最佳的澱粉,一般很少使用。它是由綠豆水漲磨碎,沉澱而成,它的特點是粘性足,吸水性小,色潔白而有光澤。
馬鈴薯澱粉是目前家庭一般常用的澱粉,是由馬鈴薯磨碎,揉洗、沉澱製成的,特點是粘性足,質地細膩,色潔白,光澤優於綠豆澱粉,但吸水性差。
小麥澱粉是麥麩洗麵筋後沉澱而成或用麵粉製成,特點是色白,但光澤較差,質量不如馬鈴薯粉,勾芡後易沉澱。
甘薯澱粉特點是吸水能力強,但粘性較差,無光澤,色暗紅帶黑,由鮮薯磨碎,揉洗,沉澱而成。
此外還有玉米澱粉,菱、藕澱粉,荸薺澱粉等。
勾芡是否適當,對菜肴的質量影響很大,因此勾芡是烹調的基本功之一。勾芡多用於溜、滑、炒等烹調技法。這些烹調法的共同點是旺火速成,有這種方法烹調的菜肴,基本上不帶湯。但由於烹調時加入某些調料和原料本身出水,使菜看中湯汁增多,通過勾芡,使汁液濃稠並附於原料表麵,從而達到菜肴光澤、滑潤、柔嫩和鮮美的風味。
勾芡一般用兩種類型。一種是澱粉汁加調味品,俗稱“對汁”,多用於火力旺,速度快的溜、爆等方法烹調的菜肴。一種是單純的澱粉汁,又叫“濕澱粉”,多用於一般的炒菜。澆汁也是勾芡的一種,又稱為薄芡、琉璃芡,多用於煨、燒、扒及湯菜。根據烹調方法及菜肴特色,大體上有以下幾種芡汁用法:
1.包芡 一般用於爆炒方法烹調的菜肴。粉汁最稠,目的是使芡汁全包到原料上,如魚香肉絲、炒腰花等都是用包芡,吃完菜後,盤底基本不留鹵汁。
2.糊交 一般用於溜、滑、燜、燴方法烹製的菜肴。粉汁比包芡稀,用處是把菜肴的湯汁變成糊狀,達到湯菜融合,口味滑柔,如:糖醋排骨等。
3.流芡 粉汁較稀,一般用於大型或整體的菜肴,其作用是增加菜肴的滋味和光澤。一般是在菜肴裝盤後,再將鍋中鹵汁加熱勾芡,然後澆在菜肴上,一部分沾在菜上,一部分呈琉璃狀態,食後盤內可剩餘部分汁液。
4.奶湯芡 是芡汁中最稀的,又稱薄芡。一般用於燴燒的菜肴,如:麻辣豆腐、蝦仁鍋巴等。目的是使菜肴湯汁加濃一點而達到色美味鮮的要求。
要勾好芡,需掌握幾個關鍵問題:
一是掌握好勾芡時間,一般應在菜肴九成熟時進行,過早勾芡會使鹵汁發焦,過遲勾芡易使菜受熱時間長,失去脆、嫩的口味;
二是勾芡的菜肴用油不能太多,否則鹵汁不易粘在原料上,不能達到增鮮、美形的目的;
三是菜肴湯汁要適當,湯汁過多或過少,會造成芡汁的過稀或過稠,從而影響菜肴的質量;
四是用單純粉汁勾芡時,必須先將菜肴的口味,色澤調好,然後再淋入濕澱粉勾芡,才能保證菜肴的味美色豔。
澱粉吸濕性強,還有吸收異味的特點,因此應注意保管,應防潮、防黴、防異味。一般以室溫15C和濕度低於70%的條件下為宜。
烹調中還有明油芡的要求,即在菜肴成熟時勾好芡以後,再淋入各種不同的調味油,使之溶合於芡內或附著於芡上。對菜肴起增香、提鮮、上色、發亮作用。使用時兩者要結合好,要根據菜肴的口味和色澤要求,淋入不同顏色的食用油,如:雞油(黃色)、辣椒油(紅色)、番茄油、香油、花椒油等。
淋油時要注意,一定要在芡熟後淋入,才能使芡亮油明。一次加油不能過多過急,否則會出現泌油現象。由於烹調方法不同,加油的方法也不同。一般溜、炒菜肴,多在成熟後邊顛勺邊淋入明油。幹燒菜,菜是在出勺後,將勺內餘汁調入油瀉開,澆淋於菜肴上麵。明油加入芡汁後,攪動顛翻不可太快,避免油芡分離。
作者: bluebox 時間: 2006-9-19 13:49
怎樣調味
調味是菜肴最後成熟的技術關鍵之一。隻有不斷地*練和摸索,才能慢慢地掌握其規律與方法,並與火候巧妙地結合,烹製出色、香、形俱好的佳肴。
調味的根據大致有以下幾點:
1.因料調味 新鮮的雞、魚、蝦和蔬菜等,其本身具有特殊鮮味,調味不應過量,以免掩蓋天然的鮮美滋味。腥膻氣味較重的原料,如不鮮的魚、蝦、牛羊肉及內髒類,調味時應酌量多加些去腥解膩的調味品,諸如料酒、醋、糖、蔥、薑、蒜等,以便減惡味增鮮味。
本身無特定味道的原料,如海參、魚翅等,除必須加入鮮湯外,還應當按照菜肴的具體要求施以相應的調味品。
2.因菜調味每種菜都有自己特定的口味,這種口味是通過不同的烹調方法最後確定的。因此,投放調味品的種類和數量皆不可亂來。特別是對於多味菜看,必須分清味的主次,才能恰到好處地使用主、輔調料。有的菜以酸甜為主,有的以鮮香為主,還有的菜上口甜收口鹹,或上口鹹收口甜等,這種一菜數味、變化多端的奧妙,皆在於調味技巧。
3.因時調味 人們的口味往往隨季節變化而有所差異,這也與機體代謝狀況有關。例如在冬季,由於氣候寒冷,因而喜用濃厚肥美的菜肴;炎熱的夏季則嗜好清淡爽口的食物。
4.因人調味 烹調時,在保持地方菜肴風味特點的前提下,還要注意就餐者的不同口味,做到因入製菜。所謂“食無定味,適口者珍”,就是因人製菜的恰當概括。
5.調料優質原料好而調料不佳或調料投放不當,都將影響菜肴風味。優質調料還有一個含義,就是烹製什麽地方的菜肴,應當用該地的著名調料,這樣才能使菜肴風味足俱。比如川菜中的水煮肉,其中要用四川陴縣的豆瓣醬和漢原的花椒,川菜中用的鹽和味精也是其特有的,這樣做出來的味道就非常正宗。當然,條件有限的話,也沒必要一定難為自己,還是解饞為先。
烹調過程中的調味,一般可分為三步完成:第一步,加熱前調味;第二步,加熱中調味;第三步,加熱後調味。
加熱前的調味.又叫基礎調味,目的是使原料在烹製之前就具有一個基本的味,同時減除某些原料的腥膻氣味。具體方法是將原料用調味品;如:鹽、醬油、料酒、糖等調拌均勻,浸漬一下,或者再加上雞蛋、澱粉漿一漿,使原料初步入味,然後再進行加熱烹調。雞、鴨、魚、肉類菜肴也都要做加熱前的調味,青筍、黃瓜等配料,也常先用鹽醃除水,確定其基本味。一些不能在加熱中啟蓋和調味的蒸、燉製菜肴,更是要在上籠入鍋前調好味,如蒸雞、蒸肉、蒸魚、燉(隔水)鴨、罐燜肉、壇子肉等,它們的調味方法一般是:將對好的湯汁或攪拌好的作料,同蒸製原料一起放入器皿中,以便於加熱過程中入味。
加熱中的調味,也叫做正式調味或定型調味。菜肴的口味正是由這一步來定型,所以是決定性調味階段。當原料下鍋以後,在適宜的時機按照菜肴的烹調要求和食者的口味,加入或鹹或甜,或酸或辣,或香或鮮的調味品。有些旺火急成的菜,須得事先把所需的調味品放在碗中調好,這叫作“預備調味”,也稱為“對汁”,以便烹調時及時加入,不誤火候。
加熱後的調味又叫做輔助調味.可增加菜肴的特定滋味。有些菜肴,雖然在第一、二階段中都進行了調味,但在色、香、味方麵仍未達到應有的要求,因此需要在加熱後最後定味,例如炸菜往往撒以椒鹽或辣醬油等,涮品(涮羊肉等)還要蘸上很多的調味小料,蒸菜也有的要在上桌前另燒調汁,燴的烏魚蛋則在出勺時往湯中放些醋,烤的鴨需澆上甜麵醬,熗、拌的涼菜,也需澆以對好的三合油、薑醋汁、芥末糊等等,這些都是加熱後的調味,對增加菜肴的特定風味必不可少。
作者: bluebox 時間: 2006-9-19 13:49
怎樣焯水
焯水,就是將初步加工的原料放在開水鍋中加熱至半熟或全熟,取出以備進一步烹調或調味。它是烹調中特別是冷拌菜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對菜肴的色、香、味,特別是色起著關鍵作用。
焯水的應用範圍較廣,大部分蔬菜和帶有腥膻氣味的肉類原料都需要焯水。焯水的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麵。
1.可以使蔬菜顏色更鮮豔,質地更脆嫩,減輕澀、苦、辣味,還可以殺菌消毒。如菠菜、芹菜、油菜通過焯水變得更加豔綠。苦瓜、蘿卜等焯水後可減輕苦味。扁豆中含有的血球凝集素,通過焯水可以解除。
2.可以使肉類原料去除血汙及腥膻等異味,如牛、羊、豬肉及其內髒焯水後都可減少異味。
3.可以調整幾種不同原料的成熟時間,縮短正式烹調時間。由於原料性質不同,加熱成熟的時間也不同,可以通過焯水使幾種不同的原料成熟一致。如肉片和蔬菜同炒,蔬菜經焯水後達到半熟,那麽,炒熟肉片後,加入焯水的蔬菜,很快就可以出鍋。如果不經焯水就放在一起烹調,會造成原料生熟不一,軟硬不一。
4.便於原料進一步加工*作,有些原料焯水後容易去皮,有些原料焯水後便於進一步加工切製等。
焯水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開水鍋焯水;另一種是冷水鍋焯水。
開水鍋焯水,就是將鍋內的水加熱至滾開,然後將原料下鍋。下鍋後及時翻動,時間要短。要講究色、脆、嫩,不要過火。這種方法多用於植物性原料,如:芹菜、菠菜、萵筍等。焯水時要特別注意火候,時間稍長,顏色就會變淡,而且也不脆、嫩。因此放入鍋內後,水微開時即可撈出晾涼。不要用冷水衝,以免造成新的汙染。
冷水鍋焯水,是將原料與冷水同時下鍋。水要沒過原料,然後燒開,目的是使原料成熟,便於進一步加工。土豆、胡蘿卜等因體積大,不易成熟,需要煮的時間長一些。有些動物性原料,如;白肉、牛百頁、牛肚領等,也是冷水下鍋加熱成熟後再進一步加工的。有些用於煮湯的動物性原料;也要冷水下鍋,在加熱過程中使營養物質逐漸溢出,使湯味鮮美,如用熱水鍋,則會造成蛋白質凝固。
作者: bluebox 時間: 2006-9-19 13:50
怎樣配菜
配菜根據菜肴品種和各自的質量要求,把經過刀工處理後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主料和輔料適當搭配,使之成為一個(或一桌)完整的菜肴原料。配菜的恰當與否,直接關係到菜的色、香、味、形和營養價值,也決定到成桌菜肴能否協調。
1.量的搭配
突出主料 配製多種主輔原料的菜肴時,應使主料在數量上占主體地位。例如“炒肉絲蒜苗”、“炒肉絲韭菜”等應時當令的菜肴,主要是吃蒜苗和韭菜的鮮味,因此配製時就應使蒜苗和韭菜占主導地位,如果時令已過,此菜就應以肉絲為主。
平分秋色 配製無主、輔原料之分的菜肴時,各種原料在數量上應基本相當,互相襯托。例如“溜三樣”、“爆雙脆”、“燴什錦”等,即屬這類。
2.質的搭配
同質相配 即菜肴的主輔料應軟軟相配(如“鮮蘑豆腐”),脆脆相配(如“油爆雙脆”),韌韌相配(如“海帶牛肉絲”),嫩嫩相配(如“芙蓉雞片”)等等,這樣搭配,能使菜肴生熟一致,吃口一致;也就是說,符合烹調要求,各具自己的特色。
葷素搭配 動物性原料配以植物性原料,如“芹菜肉絲”、“豆腐燒魚”、“滑餾裏脊”配以適當的瓜片和玉蘭片等。這種葷素搭配是中國菜的傳統作法,無論從營養學還是食品學看,都有其科學道理。
貴多*少 係指高檔菜而言。用貴物宜多,用*物宜少,例如:“白扒猴頭蘑”、“三絲魚翅”等,可保持菜肴的高檔性。
3.味的搭配
濃淡相配 以配料味之清淡襯托主料味之濃厚,例如:三圓扒鴨(三圓即胡蘿卜、青筍、土豆)等。
淡淡相配
異香相配 主料、輔料各具不同特殊香味,使魚、肉的醇香與某些菜蔬的異樣清香融和,便覺別有風味,例如:“芹黃炒魚絲”、“蕪爆裏脊”、“青蒜炒肉片”等。
一味獨用 有些烹飪原料不宜多用雜料,味太濃重者,隻宜獨用,不可搭配,如:鰻、鱉、蟹,鰣魚等。此外,如:北京烤鴨、廣州烤乳豬等,都是一味獨用的
4.色的搭配
菜肴主輔料的色彩搭配要求協調、美觀、大方,有層次感。色彩搭配的一般原則是配料襯托主料。具體配色的方法有:
順色菜 組成菜肴的主料與輔料色澤基本一致。
異色菜 這種將不同顏色的主料輔料搭配一起的菜肴極為普遍。為了突出主料,使菜品色澤層次分明,應使主料與配料的顏色差異明顯些,例如:以綠的青筍、黑的木耳配紅的肉片炒;用碧色豌豆與玉色蝦仁同烹等,色澤效果令人賞心悅目。
5.形的搭配
這裏所說的“形”,是指經刀工處理後的菜肴主、輔原料之形狀,其搭配方法有兩種。
同形配 主輔料的形態、大小等規格保持一致,如:“炒三丁”、“土豆燒牛肉”、“黃瓜炒肉片”等,分別是丁配丁、塊配塊、片配片。這樣可使菜看產生一種整齊的美感。
異形配 主、輔原料的形狀不同、大小不一,如“荔枝魷魚卷”主料魷魚呈簡狀蓑衣形,配料荔枝則為圓或半圓形。這類菜在形態上別具一種參差錯落美。
作者: bluebox 時間: 2006-9-19 13:50
怎樣使菜肴鮮香
為使菜肴“生香”,廚師常用下麵五種技法。
1.借香 原料本身無香味,亦無異味,要烹製出香味,隻有*借香。如海參、魷魚、燕窩等諸多幹貨,在初加工時,曆經油發、水煮、反複漂洗,雖本身營養豐富,但所具有的揮發性香味基質甚微,故均寡而無味。菜肴的香味便隻有從其他原料或調味香料中去借。
借的方法一般有兩種:一是用具有揮發性的辛香料熗鍋;二是與禽、肉類(或其鮮湯)共同加熱。具體*作時,廚師常將兩種方法結合使用,可使香味更加濃鬱。
2.合香 原料本身雖有香味基質,但含量不足或單一,則可與其他原料或調料合烹,此為“合香”。
例如,烹製動物性原料,常要加入適量的植物性原料。這樣做,不僅在營養互補方麵很有益處,而且還可以使各種香味基質在加熱過程中融溶、揚溢,散發出更豐富的複合香味。動物性原料中的肉鮮味揮發基質肌苷酸、穀氨酸等與植物性原料中的鮮味主體穀氨酸、一磷酸腺苷5’-烏苷酸等,在加熱時一齊迅速分解,在揮發中產生凝集,形成具有複合香味的聚合團,也就我們所說的合香混合體。
3. 點香 某些原料在加熱過程中,雖有香氣味產生,但不夠“衝”;或根據菜肴的要求,還略有欠缺,此時可加入適當的原料或調味料補綴,謂之“點香”。
烹製菜肴,在出勺之前往往要滴點香油,加些香菜、蔥末、薑未、胡椒粉,或在菜肴裝盤後撒椒鹽、油烹薑絲等,即是運用這些具有揮發性香味原料或調味品,通過瞬時加熱,使其香味基質迅速揮發、溢出,達到既調“香”,又調味的目的。
4.裱香 有一些菜肴,需要特殊的濃烈香味覆蓋其表,以特殊的風味引起食者的強烈食欲。這時常用裱香這一技法。
熏肉、熏雞、熏魚等食品製作,運用不同的加熱手段和熏料(也稱裱香料)製作而成。常用的熏料:鋸末(紅鬆)、白糖、茶葉、大米、鬆柏枝、香樟樹葉,在加熱時產生大量的煙氣。這些煙氣中含有不同的香味揮發基質,如:酚類、醇類、有機酸、羰基化合物等。它們不僅能為食品帶來獨特的風味,而且還具有抑菌、抗氧化作用,使食品得以久存。
5.提香 通過一定的加熱時間,使菜肴原料、調料中的含香基質充分溢出,可最大限度地利用香味素,產生最理想的香味效應,即謂之“提香”。
一般速成菜,由於原料和香辛調味的加熱時間短,再加上原料托糊、上漿等原因,原料內部的香味素並未充分溢出。而燒、燜、扒、燉、熬等需較長時間加熱的菜肴,則為充分利用香味素提供了條件。實踐證明,肉類及部分香辛料,如:花椒、大料、丁香、桂皮等調味料的加熱時間,應控製在三小時以內。因為在這個時間內,各種香味物質隨著加熱時間延長而溢出量增加,香味也更加濃鬱,但超過三小時以後,其呈味、呈香物質的揮發則趨於減弱。
所以,菜肴的提香,應視原料和調味料的質與量來決定“提香”的時間。
生香的技法還有揚香、增香、扶香、正香等多種,與上述方法有一定差別,這裏不做贅述
作者: bluebox 時間: 2006-9-19 13:51
怎樣掛糊
掛糊是我國烹調中常用的一種技法,行業習慣稱“著衣”,即在經過刀工處理的原料表麵掛上一層衣一樣的粉糊。由於原料在油炸時溫度比較高,即粉糊受熱後會立即凝成一層保護層,使原料不直接和高溫的油接觸。這樣就可以保持原料內的水分和鮮味,營養成分也會因受保護而不致流失,製作的菜肴就能達到鬆、嫩、香、脆的目的。增加菜肴形與色的美觀,增加營養價值。
掛糊的種類很多,比較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蛋清糊 也叫蛋白糊,用雞蛋清和水澱粉調製而成。也有用雞蛋和麵粉、水調製的。還可加入適量的發酵粉助發。製作時蛋清不打發,隻要均勻地攪拌在麵粉、澱粉中即可,一般適用於軟炸,如:軟炸魚條、軟炸口蘑等。
2.蛋泡糊也叫高麗糊或雪衣糊。將雞蛋清用筷子順一個方向攪打,打至起泡,筷子在蛋清中直立不倒為止。然後加入幹澱粉拌和成糊。用它掛糊製作的菜看,外觀形態飽滿,口感外鬆裏嫩。一般用於特殊的鬆炸,如:高麗明蝦、銀鼠魚條等。也可用於禽類和水果類,如:高麗雞腿、炸羊尾、夾沙香蕉等。製作蛋泡糊,除打發技術外,還要注意加澱粉,否則糊易出水,菜難製成。
3.蛋黃糊 用雞蛋黃加麵粉或澱粉、水拌製而成。製作的菜色澤金黃,一般適用於酥炸、炸溜等烹調方法。酥炸後食品外酥裏鮮,食用時蘸調味品即可。
4.全蛋糊 用整隻雞蛋與麵粉或澱粉、水拌製而成。它製作簡單,適用於炸製拔絲菜肴,成品金黃色,外鬆裏嫩。
5.拍粉拖蛋糊 原料在掛糊前先拍上一層幹澱粉或幹麵粉,然後再掛上一層糊。這是為了解決有些原料含水量或含油脂較多不易掛糊而采取的方法,如:軟炸栗子、拔絲蘋果、鍋貼魚片等。這樣可以使原料掛糊均勻飽滿,吃口香嫩。
6.拖蛋糊拍麵包粉 先讓原料均勻的掛上全蛋糊,然後在掛糊的表麵上拍上一層麵包粉或芝麻、杏仁、鬆子仁、瓜子仁、花生仁、核桃仁等,如:炸豬排、芝麻魚排等,炸製出的菜肴特別香脆。
7.水粉糊 就是用澱粉與水拌製而成的,製作簡單方便,應用廣,多用於幹炸、焦、溜、抓炒等烹調方法。製成的菜色金黃、外脆硬、內鮮嫩,如:幹炸裏脊、抓炒魚塊等。
8.發粉糊先在麵粉和澱粉中加入適量的發酵粉拌勻(麵粉與澱粉比例為7:3),然後再加水調製。夏天用冷水,冬天用溫水,再用筷子攪到有一個個大小均勻的小泡時為止。使用前在糊中滴幾滴酒,以增加光滑度。
9.脆糊 在發糊內加入17%的豬油或色拉油拌製而成,一般適用於酥炸、幹炸的菜肴。製菜後具有酥脆、酥香、脹發飽滿的特點。
10.高麗糊 又稱發蛋糊,是由蛋白加工而成,既可作菜肴主料的掛糊,又可單獨作為主料製作風味菜肴。製作發蛋糊的技術性比較高,在製作時要掌握以下製作要領。
(1)打蛋的容器要使用湯盆,便於筷子在盆內攪打,容易使蛋糊打發,形成發蛋糊。容器一定要幹淨,無積水,無油汙。
(2)打蛋一定要用新鮮雞蛋,蛋黃已碎的不能用,打蛋時隻用蛋白,蛋黃蛋白要分清,不能有一點蛋黃摻在蛋白裏。
(3)打蛋的方法,一隻湯盆內可打五隻雞蛋的蛋白,用兩雙竹筷握在一起攪打。打時要用力,先快後慢,順著一個方向攪打,不能亂打。一手拿盆,一手拿筷,站立*作,3~5分鍾就可以打成蛋糊,打到發蛋已經形成,用筷子在發蛋糊裏一插,筷子能夠直立時,說明發蛋糊已經成功。
(4)發蛋糊打成以後。可以根據不同的菜肴加工要求加入不同的調料和輔料。如炸羊尾要在發蛋糊裏加入一點幹酵粉,又如雞茸蛋要加入雞脯末和肥膘末。加入調料和輔料時,不是將蛋糊倒進輔料,而是將調料和輔料加入蛋糊,邊加入邊攪拌。
(5)配製好的發蛋糊不宜久留,要及時加熱成熟。常用的成熟方法有溜、蒸兩種。溜時油溫不能超過三成,火候要用文火。油溫過高時,要及時加入冷油,在文火上加熱至三成。用調羹逐個投下雞茸蛋糊,下鍋要輕,將雞茸蛋逐個翻身,待到顏色潔白發亮,手摸有實感時,即可撈起、另起油鍋,加調料高湯,下五色柳絲,勾芡,蛋裹上柳絲即成。籠蒸成熟方法不易掌握,時間過短,又會外熟內生,蒸氣過足,有可能蒸穿。可以用開水先來一下,初步成形後再用工具造型,然後上籠蒸熟。
掛糊雖然是個簡單的過程,但實際*作時並不簡單,稍有差錯,往往會造成“飛漿”,影響菜看的美觀和口味。掛糊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首先要把要掛糊的原料上的水分擠幹,特別是經過冰凍的原料,掛糊時很容易滲出一部分水而導致脫漿,而且還要注意液體的調料也要盡量少放,否則會使漿料上不牢。
其次要注意調味品加入的次序。一般地說,要先放入鹽、味精和料酒,再將調料和原料一同使勁拌和,直至原料表麵發粘,才可再放入其它調料。先放鹽可以使鹹味滲透到原料內部,同時使鹽和原料中的蛋白質形成“水化層”,可以最大限度保持原料中的水分少受或幾乎不受損失。
作者: bluebox 時間: 2006-9-19 13:51
怎樣淋油
菜肴烹調成熟,在出勺之前,常常要淋一點油,淋油的主要作用是:
1.增色 烹製扒三白,成品呈白色,如淋入幾滴黃色雞油,就能襯托出主料的潔白。又如梅花蝦餅,淋入適量的番茄油,會使主料的色澤更加
2.增香 有些菜肴烹製完成後,淋入適量的調味油,可增加菜肴的香味,如紅燒魯魚,出勺前要淋入麻油增香。而蔥燒海參,出勺前淋入適量的蔥油,會使蔥香四溢,誘人食欲。
3.增味 有些菜肴通過淋油,可以突出其特殊風味。如辣汁雞丁,出勺前淋入紅油(辣椒油),使成品鹹辣適口。紅油豆腐,也要淋入紅油,否則就失去風味。
4.增亮 用溜、爆、扒、燒、*等方法烹製的菜肴,經勾芡後,淋入適量的調味油,可使菜肴表麵的亮度增加,如幹燒魚作成後,將勺內餘汁淋上麻油燒於主料上,其亮度猶如鏡麵一般,增加菜的美觀。
5.增滑 減少菜肴與炒勺的磨擦,增加潤滑,便於大翻勺,使菜不散不碎,保持菜形美觀。
淋油時應該注意的問題如下:
1、淋油一定要在菜肴的芡汁成熟後再淋入,否則會使菜解芡,色澤發暗,並帶有生粉味;
2、淋油要適量,太多易使芡脫落;
3、淋油要根據菜肴的色澤和口味要求,一般地說,白色、黃色和口味清淡的菜淋人雞油,紅色、黑色菜淋入麻油,辣味的菜要淋入紅油
作者: bluebox 時間: 2006-9-19 13:51
怎樣掌握火候
火候,是菜肴烹調過程中,所用的火力大小和時間長短。烹調時,一方麵要從燃燒烈度鑒別火力的大小,另一方麵要根據原料性質掌握成熟時間的長短。兩者統一,才能使菜肴烹調達到標準。一般地說,火力運用大小要根據原料性質來確定,但也不是絕對的。有些菜根據烹調要求要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火力,如清燉牛肉就是先旺火,後小火;而汆魚脯則是先小火,後中火;幹燒魚則是先旺火,再中火,後小火燒製。烹調中運用和掌握好火候要注意以下因素的關係。
1.火候與原料的關係菜肴原料多種多樣,有老、有嫩、有硬、有軟,烹調中的火候運用要根據原料質地來確定。軟、嫩、脆的原料多用旺火速成,老、硬、韌的原料多用小火長時間烹調。但如果在烹調前通過初步加工改變了原料的質地和特點,那麽火候運用也要改變。如原料切細、走油、焯水等都能縮短烹調時間。原料數量的多少,也和火候大小有關。數量越少,火力相對就要減弱,時間就要縮短。原料形狀與火候運用也有直接關係,一般地說,整形大塊的原料在烹調中,由於受熱麵積小,需長時間才能成熟,所以火力不宜過旺。而碎小形狀的原料因其受熱麵積大,急火速成即可成熟。
2.火候與傳導方式的關係 在烹調中,火力傳導是使烹調原料發生質變的決定因素。傳導方式是以輻射、傳導、對流三種傳熱方式進行的。傳熱媒介又分無媒介傳熱和有媒介傳熱,如水、油、蒸氣、鹽、砂粒傳熱等。這些不同的傳熱方式直接影響著烹調中火候的運用。
3.火候與烹調技法的關係烹調技法與火候運用密切相關。炒、爆、烹、炸等技法多用旺火速成。燒、燉、煮、燜等技法多用小火長時間烹調。但根據菜肴的要求,每種烹調技法在運用火候上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隻有在烹調中綜合各種因素,才能正確地運用好火候。下麵舉三種火候的應用實例加以說明。
(l)小火烹調的菜肴如清燉牛肉,是以小火燒煮的。烹製前先把牛肉切成方形塊,用旺沸水焯一下,清除血沫和雜質。這時牛肉的纖維是收縮階段,要移中火,加入副料,燒煮片刻,再移小火上,通過小火燒煮,使牛肉收縮的纖維逐漸伸展。當牛肉快熟時,再放入調料燉煮至熟,這樣作出來的清燉牛肉,色香味形俱佳。如果用旺火燒煮,牛肉就會出現外形不整齊現象。另外菜湯中還會有許多牛肉渣,造成肉湯渾濁,而且容易形成表麵熟爛,裏麵仍然嚼不動。因此大塊原料的菜肴,多用小火。
(2)中火適用於炸製菜凡是外麵掛糊的原料,在下油鍋炸時,多使用中火下鍋,逐漸加油的方法,效果較好。因為炸製時如果用旺火,原料會立即變焦,形成外焦裏生。如果用小火,原料下鍋後會出現脫糊現象。有的菜如香酥雞,則是采取旺火時將原料下鍋,炸出一層較硬的外殼,再移入中火炸至酥脆。
(3)旺火適用於爆、炒、涮的菜肴一般用旺火烹調的菜肴,主料多以脆、嫩為主,如蔥爆羊肉、涮羊肉、水爆肚等。水爆肚,焯水時,必須沸入沸出,這樣涮出來的才會脆嫩。原因在於旺火烹調的菜肴,能使主料迅速受高溫,纖維急劇收縮,使肉內的水分不易浸出,吃時就脆嫩。如果不是用旺火,火力不足,鍋中水沸不了,主料不能及時收縮,就會將主料煮老。再如蔥爆羊肉,看起來很簡單,但有的人作出來的蔥爆肉,不是出很多湯,就是向老嚼不動。怎樣做才能烹好呢?首先是切肉要切好,要用頂刀法將肉切成薄片,其次一定要用旺火,油要燒熱。炒鍋置旺火上,下油燒至冒油煙,再下人肉炒至變色,立即下蔥和調料燜炒片刻,見蔥變色立即出鍋。也是要旺火速成,否則就會造成水多和嚼不動。
但現在一般家用燃氣灶,隻能出小、中、大火,達不到旺火的要求。要利用中、小火炒出旺火烹製的菜肴,首先鍋內的油量要適當加大,其次是加熱時間要稍長一點,再有一次投放的原料要少些,這樣便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
作者: bluebox 時間: 2006-9-19 13:53
怎樣用刀
刀法的學術概念是烹調過程中,把做菜的原料用刀切成各種不同的形態時的各種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切
切法是菜肴切製中最根本的刀法。切是刀身與原料呈垂直,有節奏地進刀,使原料均等斷開的一些方法。
在製做菜肴的切製中,根據原料的性
(l)直切一般左手按穩原料,右手*刀。切時,刀垂向下,既不向外推,也不向裏拉,一刀一刀筆直地切下去。直切要求:第一,左右手要有節奏地配合;第二,左手中指關節抵住刀身向後移動,移動時要保持同等距離,不要忽快忽慢、偏寬偏窄,使切出的原料形狀均勻,整齊;第三,右手*刀運用腕力,落刀要垂直,不偏裏偏外;第四,右手*刀時,左手要按穩原料。
采用直刀切法,一般用幹脆性原料,如:青筍、鮮藕、蘿卜、黃瓜、白菜、土豆等。
(2)推切推切的刀法是刀與原料垂直,切時刀由後向前推,著力點在刀的後部,一切推到底,不再向回拉。推切主要用於質地較鬆散、用直刀切容易破裂或散開的原料,如:*燒肉、熟雞蛋等。
(3)拉切拉刀切的刀法也是在施刀時,刀與原料垂直,切時刀由前向後拉。實際上是虛推實拉,主要以拉為主,著力點在刀的前部。拉切適用於韌性較強的原料,如:千張、海帶、鮮肉等。
推切與拉切都是運用手腕力量,動作也大體相同,不同的是推切由後向前,拉切由前向後。初學時,隻有較熟練地掌握了直刀切法後,才能運用推切、拉切兩種刀法。最好先從推切學,後再練拉切。
(4)鋸切也稱推拉切。鋸切刀法是推切和拉切刀法的結合,鋸切是比較難掌握的一種刀法。鋸切刀法是刀與原料垂直,切時先將刀向前推,然後再向後拉。這樣一推一拉像拉鋸一樣向下切把原料切斷。鋸切原料時要求:第一,刀運行的速度要慢,著力小而勻;第二,前後推拉刀麵要筆直,不能偏裏或偏外;第三,切時左手將原料按穩,不能移動,否則會大小薄厚不勻;第四,要用腕力和左手中指合作,以控製原料形狀和薄厚。
鋸切刀法一般用於把較厚無骨而有韌性的原料或質地鬆軟的原料切成較薄的片形,如涮羊肉的肉片等。
(5)鍘切鍘切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右手握刀柄,左手握住刀背的前端,兩手平衡用力壓切;另一種是右手握住刀柄,左手按住刀背前端,左右兩手交替用力搖動。鍘切刀法要求:第一,刀要對準所切的部位,並使原料不能移動,下刀要準;第二,不管壓切還是搖切都要迅速敏捷,用力均勻。
鍘切刀法一般用於處理帶有軟骨、細小骨或體小、形圓易滑的生料和熟料,如:雞、鴨、魚、蟹、花生米等。
(6)滾切滾切刀法是左手按穩原料,右手持刀不斷下切,每切一刀即將原料滾動一次。根據原料滾動的姿勢和速度來決定切成片或塊。一般情況是滾得快、切得慢,切出來的是塊;滾得慢、切得快切出來的是片。這種滾切法可切出多樣的塊、片,如:滾刀塊、菱角塊、梳子塊等。滾刀切法的要求是:左手滾動
(7)切製菜肴時還應注意:
第一,切製原料粗細薄厚均勻,長短相等一致。否則原料生熟不一致。
第二,凡經過刀工處理的原料,不論絲、條、丁、塊、片、段,必須不連刀。
第三,根據原料質地老嫩,紋路橫豎,按不同烹調要求,采用不同的切法,如肉類原料,筋少、細嫩、易碎的肉,應順紋路切,筋多、質老的要頂紋路切,質地一般的要斜路切。
第四,注意主輔料形狀的配合和原料的合理利用。一般是輔料服從主料,即:絲對絲,片對片,輔料的形狀略小於主料。用料時要周密計劃,量材使用,盡可能做到大材大用,小材小用,細料細目,粗料巧用。
2.片
片又稱劈。片的刀技也是處理無骨韌性原料、軟性原料,或者是煮熟回軟的動物和植物性原料的刀法。就是用片刀把原料片成薄片。施刀時,一般都是將刀身放平,正著(或斜著)進行工作。由於原料性質不同,方法也不一樣。大體有推刀片、拉刀片、斜刀片。反刀片、鋸刀片和抖刀片等六種技法。
(1)推刀片推刀片是左手按穩原料,右手持刀,刀身放平,使刀身和菜墩麵呈近似平行狀態,刀從原料的右側片入,向左穩推,刀的前端貼墩子麵,刀的後部略微抬高,以刀的高低來控製所要求的薄厚。左手按穩原料,但不要按的過重,在片原料時,以不移動為準。隨著刀的片入,左手指可稍翹起,用掌心按住原料。推刀片多用於煮熟回軟或脆性原料,如熟筍、玉蘭片、豆腐幹、肉凍等。
(2)拉刀片 拉刀片也要放平刀身,先將刀的後部片進原料,然後往回拉刀,一刀片下。拉刀片的要求基本與推刀片相同,隻是刀口片進原料後運動方向相反。拉刀片多用於韌性原料,如雞片、魚片、蝦片、肉片等。
(3)斜刀片也稱坡刀片、抹刀片。斜刀片通常用於質地鬆脆原料。其刀法是左手按穩原料的左端,右手持刀,刀背翹起,刀刃向左,角度略斜,片進原料,以原料表麵*近左手的部位向左下方移動。由於刀身斜角度片進原料,片成的塊和片的麵積,較其原料的橫斷麵要大些,而且呈斜狀。如海參片、雞片、魚片、熟肚片、腰子片等,均可采用這種刀法。斜刀片的要求是;把原料放穩在墩子巳,使其不致移動,左手按穩被壓部位,與右手運動有節奏地配合,一刀挨一刀地切片下去。片的薄厚、大小以及斜度的掌握,主要依*眼力注視兩手動作和落刀的部位,同時,右手要牢牢地控製刀的運動方向。
(4)反刀片這種方法與斜刀片的原料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反刀片的刀背向裏(向著身體),刀刃向外,利用刀刃的前半部工作,使刀身與菜墩子呈斜狀。刀片進原料後,由裏向外運動。反刀片一般適用於脆性易滑的原料。要求左手按穩原料,並以左手中指上部關節抵住刀身,右手的刀緊貼著左手中指關節片進原料。左手向後的每一移動,都要掌握同等距離,使其形狀薄厚一致。
(5)鋸刀片 鋸刀片是推拉的綜合刀技。施刀時,先推片,後拉片,使刀一往一返都在工作。是專片(無筋或少筋)瘦肉、通脊類原料的刀技。如雞絲,肉絲,就是先用鋸片刀技,片成大薄片,然後再切絲。
(6)抖刀片抖刀片的刀法是將刀身放平,左手按穩原料,右手持刀,片進原料後,從右向左運動。運動時刀刃要上下抖動,而且要抖的均勻。抖刀片一般用手美化原料形狀
3.剁
剁又稱斬,一般用於無骨原料。此方法是將原料斬成茸、泥或剁成末狀的一種方法。根據原料數量來決定用雙刀剁還是用單刀剁。數量多的用雙刀,又叫做排剁(斬);數量少的用單刀。剁(斬)的要求是:兩手持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能太近或太遠,兩刀前端的距離可以稍近些,刀根的距離可稍遠些。剁是運用手腕的力量,從左到右,然後再從右到左,反複排剁(斬)。*作時兩手交替使用,要有節奏地做到此起彼落。同時,要將原料不斷地翻動。其次,排剁(斬)時,不要提刀過高,在剁前將刀放在清水中蘸一下,以防止茸末粘刀或飛濺。在斬茸時,為了達到細膩的效果,可配合用刀背砸。單刀剁是剁帶骨的雞、鴨、魚、兔、排骨、豬蹄等原料,方法雖然簡單,但落刀要準,力求均勻。形狀的大小,一般以“骨牌塊”較為適宜。
4.劈
劈可分直刀劈和跟刀劈兩種。
(1)直刀劈 用右手將刀柄握牢,將刀高高舉起,對準原料要劈的部位,運用手臂的力量用力向下直劈。劈時臂、肘、腕用力要協調一致而有力,要求一刀劈斷。如再劈第二刀往往不能劈在原來的刀口上,這樣就會出現錯刀,使原料不整齊,也易產生一些碎肉、碎骨。
直刀劈法常用於帶骨或質地堅硬的原料,如:火腿、鹹豬肉、豬頭、魚頭、豬排骨等。劈這些原料所用的墩或菜板一定要放牢放實。劈原料時,應將肉類的皮朝下,在肉麵下刀;劈豬頭、火腿、魚頭等原料時,左手要把所劈原料按穩,刀劈下時左手迅速離開,以防傷手。初學時,可用左手持一木棍,將原料按審;木棍的一端要離所劈的刀口遠一些,防止刀劈在木棍上出現滑刀。劈原料要用刀刃的中部。
(2)跟刀劈是將刀刃先嵌在原料要劈的部位內,如劈豬蹄,將豬蹄豎起,蹄趾朝上,將刀刃嵌入趾中,右手牢握刀柄,左手持豬蹄與刀同時高高舉起,用力劈下,刀在劈下時左手離開。跟刀劈左右手要密切配合,左手握住原料,右手執刀,兩手同時起落,而且刀刃要緊緊嵌在原料內部,要嵌牢嵌穩,這樣在用力劈原料時刀與原料才不易脫落,劈出來的原料才符合規格要求。
5.拍
拍刀法是將刀放平,用力拍擊原料,使原料變碎和原料平滑等。如用拍可使蒜瓣、鮮薑至碎,也可用拍法使肉類不滑,肉質疏鬆。
6.剞(ji1)
剞刀,有雕之意,所以又稱剞花刀。剞刀是采用幾種切和片的技法,將原料表麵劃上深而不透的橫豎各種刀紋。經過烹調後,可使原料卷曲成各種形狀,如:麥穗、菊花、玉蘭花、荔枝、核桃、魚鰓、蓑衣、木梳背等形狀。使原料易熟,並保持菜肴的鮮、嫩、脆,使調味品汁液易於掛在原料周圍。對刀口深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為原料的三分之二或五分之四左右。*作方法分推刀剞、拉刀剞、直刀剞。
(1)推刀剞推刀剞的技法與反刀片相似,以左手指按住原料,右手持刀,刀口向外,刀背向裏,刀身緊貼左手中指上關節,片人原料三分之二左右。深度要相等,距離要均勻。
(2)拉刀剞 拉刀剞與斜刀片相似,以左手按住原料,右手持刀,刀身向外,刀刃向裏,將刀剞入原料,由左上方向右下方拉三分之二左右。
(3)直刀剞 直刀剞與推刀切法相似,隻是不能將原料切斷而已。
刀法在剞刀的應用上,可分為一般剞和花刀剞兩種。一般剞隻是在原料上剞上一排刀紋,如烹製整尾魚時,即可用拉刀剞法。花刀剞是剞刀法最廣泛的一種。所謂花刀,就是在原料上交*地剞上各種花刀紋路,使原料經過烹調後,出現各種不同形狀。但使用這一類原料,必須是韌性帶脆無筋的原料,如:豬、羊、牛的腰子,以及豬肚子、雞胗兒、鴨胗兒、魷魚等
作者: bluebox 時間: 2006-9-19 13:53
怎樣掌握油溫
烹製菜肴時,掌握好油溫的火候十分重要。該用旺火的不能用文火,該用文火的也不要用急火。油的溫度過高、過低對炒出來的菜的香味也有影響。特別是做油炸的菜肴,如油的溫度過高,會使所炸的菜肴外焦裏不熟;油的溫度過低,所炸菜肴掛的漿、糊容易脫散,使菜肴不能酥脆。
一般炒菜,放油不太多,隻要看鍋冒煙,即可將菜下鍋翻炒。炸菜肴時,鍋內油多,又不好用溫度計去測量油的溫度,隻能通過感觀來進行判斷。
鍋裏的油加熱後,把要炸的食物放入油中,待沉入鍋底,再浮上油麵時,這時的油溫大約是160°C,如果做拔絲菜,如拔絲山藥、拔絲白薯、拔絲土豆,用這種油溫的油炸比較合適。這時鍋下的火應控製住,以能保持油溫即可。
油加熱以後,把食物放入油中,沉在油的中間再浮上油麵,這種油的溫度大約是170°C左右。用這種溫度的油炸香酥雞、香酥鴨比較合適,炸出的雞、鴨,外焦裏嫩。炸時,鍋下的火也要控製住。
如果把要炸的食物放入油中不沉,這種油的溫度大約達 190°C,比
關於十成油溫
菜譜中對油溫常有“幾成”熱的描述,我有個資料,對此做了詳細的考證和論述,這裏,我隻把它的論證結果——十成油溫華氏溫標和攝氏溫標之間的數學關係,給各位食友參考。
(華氏(Fahrenheit)=℃×9/5+32))
由於十成油溫溫標是屬於廚師經驗估測溫度的標度方法,所以,其估測誤差往往因人而異,一般允許有半成(±10—15℃)誤差,又由於各種油脂的閃點不同,所以同一油脂的溫度,對不同油脂是不同的。
這裏隻是給您個資料作為參考,烹飪的次數多了,有些經驗後,就可以估計個大概了。但別把烹飪當做實驗,一旦烹飪每次都用上了溫度計,那您就太辛苦了,就沒了烹飪的樂趣了
作者: bluebox 時間: 2006-9-19 13:54
家庭設宴擺席的小規劃
我們到餐廳吃宴時總覺得很高檔,與家裏的感覺不一樣。但也沒有注意到底有什麽區別。其實這裏並沒有什麽奧秘,在壇子裏,您和大家學一學,經過交流和平時的訓練,您的烹飪手藝其實也不低了。如果要使自己烹飪出的菜肴在請客時看上去有餐廳的水準和檔次,那就是還要在餐具的使用和菜肴的配置方麵做些規劃的結果。家庭宴席如果看上去高檔,無非是因為安排的規律接近餐廳的宴席而已。安排得當,豐盛而隆重,賓客滿意。安排不當,花錢多而效果不佳。這大概就好象穿衣服,如果搭配的不得體,再好的衣服穿在身上,也不能展示出其特有的格調;如果搭配得體,即使普通的服裝也能超值體現出其品位。書歸正傳,一般的宴席是由冷菜、熱菜、大件、甜食、湯菜、點心、水果七道組成。
1.冷盤 又稱酒菜、迎賓菜,為客人入席後第一道菜,對賓客 的情緒、食欲影響較大。
冷盤的內容,根據條件可繁可簡。一般可用一個大拚盤或4~8個小碟。中檔以上宴席可用一個大拚盤,圍4~8個單碟。要注意各菜在口味、形狀、色澤、烹調方法上應有所區別,要葷、素兼顧,合理搭配。
2.熱菜 是宴席中第二道菜。一般采用炒、炸、餾、爆、燴等烹調方法製成。菜肴的口味、色澤、形狀應各具特色。選料應以鮮嫩原料為主,特別是爽脆、滑嫩、清鮮,主要用以佐酒。
3.大件又稱大菜,是由整隻、整塊、整條的雞、鴨、魚肉或較名貴的原料烹製而成。一般采用燒、烤、蒸、燉、燜、爆、扒等烹調方法製成。菜肴以酥脆、鮮嫩、酥爛、味厚為主要特點。大菜為宴席的主體部分,要突出特色和風味,大菜上席,對賓客食欲及情緒影響較大,可使宴會進入高潮。
4.甜食 又稱甜菜,在宴席中占比重很小,低檔宴席可略去,一般上一二道菜。
甜菜在宴席中起著除口中異味,調節賓客味覺的作用。此菜上席,意味著酒菜已上齊,該停杯吃飯了。甜菜一般采用蜜汁、拔絲、蒸、煸炒等方法烹製而成。多趁熱上席,如杏仁豆腐、三不沾等。
5.湯菜 湯菜是宴席中必上之菜。因湯菜營養豐富,鮮美可口,而且可補充就餐時消化液的損失。
有的宴席在宴會中上兩道湯,一是在上完冷盤之後、熱菜之前上一道湯菜。二是在上完甜食之後再上一道湯菜。湯菜因季節、地區靈活配製,一般冬季濃醇,夏季清淡。
6.點心 一般宴席是最後上點心,高檔宴席則是隨大菜上席。它起著輔佐、點綴、襯托大菜的作用,還可補菜肴中碳水化合物的不足,又使空腹飲酒者不易醉。
點心一般上2~4道。既要注意甜、鹹搭配;又要幹、稀搭配。最好上一些形美色豔的象形細點。
一般都是最後上水果,以時鮮瓜果為佳,如:西瓜、蘋果、香蕉、桔子、菠蘿、荔枝均可。飯後食水果能補充菜肴中維生素的不足,還有解油膩、助消化、醒酒的作用。
總之上菜順序是先上涼菜,後上熱菜;熱菜中先上重點菜,後上一般菜;先上酒菜,後上飯菜;先上鹹味菜,後上甜味菜;先上濃味菜,後上淡味菜;先上小碗湯菜,後上大碗湯菜。如果您在家裏請客,可以根據以上的介紹,適當提煉出
怎樣擺設宴席餐桌
舉行家宴,餐桌的擺放既要符合飲食習慣和飯菜的實際需要,也要符合禮儀,還應有一定的藝術性。
1.餐桌的布置 根據餐廳大小和客人的多少來布置餐桌。每桌一般可安排6~8人,座位不宜過擠過密,要方便上菜和客人的進出。各桌的中心點要連成直線,餐桌的桌腿、下麵要相互平行對稱,椅背要擺得角度一致,整齊美觀。
2.餐具的擺設在每個席位前放一套餐具,對準椅背中間放一瓷碟,內放一把短把湯匙,瓷碟右麵放一雙筷子。如有外賓,應在外賓席位上增加一份刀叉。刀放在筷子的右麵,*放在瓷碟的左邊。酒放在瓷碟前,自左向右依次放啤酒杯、色酒杯和白酒杯,酒杯要放在一條線上。主人的啤酒杯和白酒杯前可放公用筷一雙和公用勺一把,分別擱置在兩個瓷碟上。當然,根據家庭的實際情況,餐具的擺設也可從簡。
3.席位的安排 主賓在上首,主人在下首(上菜口處),兩側為陪客。放在餐廳最裏麵,麵對房門的一席為主席,在一席上麵對著房門的座位即是上首。但在招待外賓時,可按國際習慣,主人坐在上首,主賓坐在主人的左側,其他客人根據情況入座。
當然,如果是哥們或親人聚會,就不必這麽累人地按規矩辦了。哦,還有個不成文的習慣,一般坐在主人對麵的都是主人的親信,負責張羅。如果是在外麵的餐廳吃,這個位子的人還負責買單。出去撮飯局時可不要輕易搶這個位子呀,記住吧
作者: bluebox 時間: 2006-9-19 13:54
說說燒烤
燒烤可分為明火烤和煎烤兩大類
明火烤即是用明火加熱,熱源一般為各種炭火和電烤爐。調味則可在烤製前、烤製中或烤製後進行,也可在三個時段內兼顧進行。但須注意的是,在烤製中調味時,若用液體調味品,須用排筆塗刷在原料上;若用粉末狀調味品,則用量不宜過多,否則易掉入明火中,燃燒後產生的煙霧會影響到就餐環境。明火烤成菜具有色澤金、外酥內嫩的特點,還有煙香和焦香的風味。
明火烤有三種:
1.明烤:
將要烤製的原料用調味品醃漬後,放於敞口火爐或火坑、篝火上的鐵架、鐵柵上烤製成熟的一種方法。使用明烤法時,由於火力較集中,烤製時要勤翻動,使之受熱均勻,還要掌握好距火的距離,保證內外成熟一致。明烤根據烤製工具不同,又可分為*烤、炙子烤和串烤三種,*烤是將原料用鐵製或竹製長簽、樹杈*好,放在火上反複烤製,適用於燒烤整隻的雞、鴨及魚和大塊的肉等體積較大的動物原料。炙子烤是在火上架上鐵網或薄的石板,將原料切薄或切成小塊,放在上麵邊烤邊食用的方法。如韓國燒烤、日式燒烤即為炙烤。另一種是串烤,將小塊原料用鐵扡或竹扡串起來,放在火上烤製,如新疆烤羊肉串等。
明烤有直接燒烤和間接燒烤的區別
直接燒烤
間接燒烤
2.泥烤
將雞、魚等原料經調味品醃製後,用豬網油、荷葉等包好,再用黃泥將其裹緊密封,放在火中烤製的一種方法,烤製時火不可過大,且要勤翻動,煨烤時,如發現裂縫要馬上用黃泥封好防止燒及裏麵的原料,造成表皮焦枯。
3.竹烤
竹烤又叫筒烤,將要烤製的原料,如肉、禽、蔬菜、米等放進竹筒中,密封後在火上燒烤至成熟的一種烤法,注意要選擇長度在30至40厘米,直徑10厘米以上,兩頭帶竹節,且密封狀況好的楠竹或毛竹筒來烤製,填入原料後一定要封嚴竹口,火不要太大,而且不停翻動竹筒,使之受熱均勻,烤熟後劈開竹筒取食,原汁原味還帶有竹子的清香.燒烤食物,簡單實用,富有情趣,但野外燒烤時,一定要注意用火的安全,以免引起火災,樂極生悲。
煎烤是利用鐵板、煎鍋等進行煎製,利用食用油作為傳熱媒介。調味可以在烤製前、烤製中或烤製後進行,也可以在三個時段內兼顧進行。
煎烤和明火烤不同之處:煎烤中主要加入液體調味品,從而能使味汁滲入到原料中,故煎烤菜肴風味多變,質地也更為酥軟。
製作燒烤,不論使用那種燒烤方法,都可以廣泛地選用各種動植物原料入肴。但由於我們不是專業燒烤廚師,對調味和燒烤*作難以把握好,所以常常影響到菜的質量。燒烤菜應盡量選用各種不同的主料和調味料來製作。
作者: bluebox 時間: 2006-9-19 13:55
怎樣使油炸食品酥香鬆脆
油條、麻花、饊子、薄脆等油炸麵食酥脆鬆香,甜鹹適度,色澤金黃,很誘惑人。可是自己做時,幹幹巴巴,又硬又澀……其實,原因就是沒有掌握好原料及輔料的配比,或炸製不合理所造成的。
理論上的解釋就是:這類食品是利用礬堿中和所起的化學反應,促使麵團膨鬆。明礬即硫酸鋁鉀,經水解呈酸性;堿即碳酸鈉,屬堿性物質。這兩種物質與水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和絮狀物氫氧化鋁。油炸時,在高溫作用下,礬堿中和反應更快,油的高溫會蒸發掉麵團中的水分。另外,在調製麵團時摻入鹽,由於鹽的滲透作用,把麵團中蛋白質的一部分水滲出來,從而使麵團變得更有韌性和延伸性。
氫氧化鋁等絮狀物俗稱“礬花”。在調製麵團時,“礬花”生成越多,油條類的質量就越好。怎樣才能使“礬花”生成多呢?關鍵是掌握好礬堿的使用量。氫氧化鋁是兩性物質,在化學反應中,如果所施減量超過和明礬反應需要的堿量時,生成的則是鋁堿,製品就會造成減大礬小,不膨鬆酥脆;如果所施堿量不夠和明礬反應的堿量時,則會使礬花減少,影響製品質量。所以掌握礬堿用量的平衡,是這類製品的關鍵。根據經驗,礬堿平衡用量的比例在2:1之間比較適宜。
礬、堿分量要按不同季節投放,用水也要因不同季節使用溫水或冷水。現例舉油條的四季投料比例供參考。春秋季節麵粉5千克,明礬120克,堿60克,食鹽 160克。夏季麵粉5千克,明礬170克,堿85克,食鹽180克,用冷水調製麵團。冬季麵粉5千克,明礬110克,堿55克,食鹽150克,用溫水調製麵團。此外,還要注意所用的麵粉筋力不宜太高,一般選用中等麵筋力的標準粉為宜,或在普通粉中適量滲入些精粉也可。
怎樣防止油在炸食品時產生酸辣味
炸過食品的油往往變得發黑、濃調、起沫,甚至會有一種酸味。這是由於在炸製食品中,油脂的熱氧化作用形成的。這樣油脂除有過氧化物及其分解的醛、酮類外,還會生成難溶的固體聚合物和某些鹽類與水形成的凝膠物,長期食用還易致癌。怎樣防止這種現象發生呢?
1.選用油 最好選用幹性油,如:花生油、棕桐油等。這類油含大量的油酸,碘質低,比較穩定,油溫即使超過200°C時,也不至氧化冒煙。而半幹性油,如菜籽油、棉籽油、豆油等,容易在受熱後產生熱氧化現象,特別是豆油,還容易出現豆腥味。
2.控製油溫 炸食品時不宜用急火,油溫最好不要超過200°C,可多炸一些時間。
3.製作要快不要燒空鍋,這樣食品中的水分不斷蒸發,不但可以去掉油脂內一部分揮發物,還能在油的表麵形成一層水蒸氣,起到隔離氧化的作用。
4.蓋鍋 在把食品放進油鍋後,宜用鍋蓋略蓋一下,這樣油的熱量少損失,也能減少油與空氣的接觸麵,減少熱氧化。
有條件的可在油中加入極微量的甲基矽油,可有效地延緩油脂熱氧化作用。
作者: bluebox 時間: 2006-9-19 13:56
刀法16種
以下介紹的16種切法,都是最基本的技巧;這是入廚人士必須掌握的基礎。
1、切丁
用於炒丁粒、做魚羹等,做沙津,拌食物。
常用材料:麵包、甘薯、冬菇、瘦肉等。
切法實例:①首先把麵包切成1厘米方條狀。②把方條切成1厘米方粒形狀;過大的方粒會使火力不易透進。
2、花紋
用於炒腰花,作八寶菜等。
常用材料:魷魚、禽畜內髒如雞肫、豬腰、貝類等。
切法實例:①在魷魚上縱向切入切口。②再與切口成直角切入切口。煮熟後,花紋會更明顯。
3、切斜片
用於炒片。
常用材料:黃芽白、白菜、冬筍、竹筍、魚類等。
刀法實例:①首先切去菜葉部分。②沿著葉軸的白色部分、斜斜地片成一片片,厚度要均勻。這樣火力透進,可以在短時間內煮好。
4、切塊
用於炸雞,做雞湯類。
常用材料:肉類如雞肉、豬排等。
切法實例:①將雞肉平放,垂直刀,切口應與肉的纖維成直角。這樣,雞肉會較柔嫩,也容易入味。②若是雞髀,大約切成三塊。
5、切絲
用於做醬醋拌黃瓜、炒肉絲等。
常用材料:黃瓜、蘿卜、牛肉等。
切法實例:①將蘿卜斜切成薄片。②把薄片略為移側,重疊,切細成絲(如切肉類,可順肉紋切,避免肉絲在烹煮中折斷)。
6、象眼
用於醬醋拌西芹,炒扁豆等。
常用材料:西芹、火腿等。
切法實例:①把西芹切成適當的闊度。②將火腿斜切成5毫米厚。重要的功夫是切時要大小均勻。這個形狀與象的眼睛相似,因而得名。
7、剁茸
用於煎黃花魚和拌豆腐的辣醬,以及調味用的香味蔬菜。
常用材料:薑、西芫荽、蝦米、蒜頭和豆鼓等。
切法實例:①首先去皮切成薄片,再切成絲。②將①再切成小粒。
8、做球
用於炒蘿卜、煮蔬菜等。
常用材料:蘿卜、西瓜等
切法實例:①用剛取器或圓形挖匙,強力地壓進蘿卜中。②轉動挖匙,便能輕易剮取理想的球狀材料。
9、切粒
用於一般小炒、炒飯等。
常用材料:蔥、蒜、芹菜、韭菜和蘿卜等。
切法實例:①將蔥葉切粒。蔥根部容易鬆散,先留下,然後切成竹刷子狀。②配合竹刷子粗幼,模切成米粒。切時最好一束束切,這樣較易切。
10、兔耳
用於蒸雞,做咕嚕肉。
常用材料:竹筍、土豆、蘿卜等。
切灶實例:①把竹筍邊切邊轉動角度,切成三角形。②長度約5厘米。
11、切條
用於豬肉炒蘿卜、漬泡菜之類。
常用材料:蘿卜、竹筍、椰菜等。
切法實例:①把蘿卜切成4~5厘米長,再切成5毫米左右的薄片。(2)把①的薄片再切成條狀,切口要順著纖維切,粗細長短均勻。
12、切段
用於做咕嚕肉,炒西芹之類。
常用材料:蔥、西芹、蘆筍等。
切法實例:①把西芹切段,切口與纖維成直角。②切成1~3厘米長小段。
13、馬耳
用於雜錦小炒。
常用材料:香菇、西芹、蘿卜等。
切法實例:①把香菇邊轉邊切成三角形。②長度約為2厘米,大小要均勻。馬耳比兔耳略小。
14、切花
用於伴各種菜式。
常用材料:黃瓜、蘿卜等。
切法實例:①把黃瓜切成6厘米長段,縱向切成兩片。②瓜肉連皮切塊,皮向上,切時留意不要切斷。③每相隔一塊,將黃瓜片向內屈曲。
15、切片
用於榨菜炒豬肉。
常用材料:豬肉、牛肉、辣椒、洋蔥等。
切法實例:①把牛肉切成4~5厘米闊。②再將肉切成長4~5厘米、闊2厘米的薄片,大洋厚薄要均勻。
16、交*切
用於炒魷魚,炒雞塊。
常用材料:雞肉、魷魚、幹貝等。
切法實例:①首先在雞肉上斜切入切口與切口間隔要相等。②對角再切成斜格子狀,適當地切成塊。
作者: bluebox 時間: 2006-9-19 13:56
炒菜怎樣保持鮮綠
蔬菜在烹製時往往變成黃色,怎樣讓它保持鮮綠色呢?
1.蓋鍋要適時,如果一開始把鍋蓋得嚴嚴的,就會褪色發黃,這是因為蔬菜的葉綠素中含有鎂,這種物質在做菜時會被蔬菜的另一種物質——有機酸(內含氫離子)替代出來,生成一種黃綠色的物質。如果先炒或煮一下,讓這種物質受熱先發揮出來,再蓋好鍋蓋,就不會使葉綠素受酸的作用而變黃了。
2.若為了美觀,可在烹調時稍加些小蘇打或堿麵,能使蔬菜的顏色更加鮮豔透明。 各種調味料的作用
(一)液體味料
醬油:可使菜肴入味,更能增加食物的色澤。
蠔油:蠔油本身很鹹,可以糖稍微中和其鹹度。
沙拉油:常見的烹調用油,亦可用於烹製糕點。
麻油(香油):菜肴起鍋前淋上,可增香味。醃製食物時,亦可加入以增添香味。
米酒:烹調魚、肉類時添加少許的酒,可去腥味。
辣椒醬:紅辣椒磨成的醬,呈赤紅色黏稠狀,又稱辣醬。可增添辣味,並增加菜肴色澤。
甜麵醬:本身味鹹。用油以小火炒過可去醬酸味。亦可用水調稀,並加少許糖調味,風味更佳。
辣豆瓣醬:以豆瓣醬調味之菜肴,無需加入太多醬油,以免成品過鹹。以油爆過色澤及味道較好。
芝麻醬:本身較幹。可以冷水或冷高湯調稀。
蕃茄醬:常用於茄汁、糖醋等菜肴,並可增加菜肴色澤。
醋:烏醋不宜久煮,於起鍋前加入即可,以免香味散去。白醋略煮可使酸味較淡。
鮑魚醬:采用天然鮑魚精濃縮製造而成,適用於:煎、煮、炒、炸、鹵……等等
XO醬:大部份主要是由諸多海鮮精華濃縮而成,適用於各項海鮮料理。
(二)固體味料
鹽(低鈉鹽):烹調時最重要的味料。其滲透力強,?想韁剖澄錚??枳⒁愴韁剖奔漵肓俊?
糖:紅燒及鹵菜中加入少許糖,可增添菜肴風味及色澤。
味精:可增添食物之鮮味。尤其加入湯類共煮最?稀?
發粉:加入麵糊中,可增加成品之膨脹感。
麵粉:分為高、中、低筋三種。製作麵糊時以中筋麵粉為區。用於沾粉油炸時則具著色功能。
甘薯粉:多用於油炸物之沾粉。亦可作為芡粉。
生粉:為芡粉之一種,使用時先使其溶於水再勾芡,可使湯汁濃稠。此外,用於油炸物的沾粉時可增加脆感。用於上漿時,則可使食物保持滑嫩。
小蘇打粉:以適量小蘇打醃浸肉類,可使肉質較鬆滑嫩。
豆豉:幹豆豉用前以水泡軟,再切碎使用。濕豆豉隻要洗淨即可使用。
(三)辛香料
蔥:常用於爆香、去腥。
薑:可去腥、除臭,並提高菜肴風味。
辣椒:可使菜肴增加辣味,並使菜肴色彩鮮豔。
蒜頭:常用之爆香料,可搭配菜色切片或切碎。
花椒:亦稱川椒,常用來紅燒及鹵。花椒粒炒香後磨成的粉末即為花椒粉,若加入炒黃的鹽則成為花椒鹽,常用於油炸食物沾食之用。
胡椒:辛辣中帶有芳香,可去腥及增添香味。白胡椒較溫和,黑胡椒味則較重。
八角:又稱大茴香,常用於紅燒及鹵。香氣極濃,宜酌量使用。
幹辣椒:可去膩、膻味。將籽去除,以油爆炒時,需注意火候,不宜炒焦。
紅蔥頭:可增香。切碎爆香時,應注意火候,若炒得過焦,則會有苦味。
五香粉:五香粉包含桂皮、大茴香、花椒、丁香、甘香、陳皮等香料,味濃,宜酌量使用。
魚露
魚露除鹹味外,還帶有魚類的鮮味。故潮州菜烹製菜肴,廚師多喜歡用魚露,而不用食鹽。
魚露於清代中葉始創於澄海縣。製作的主要原料大多為公魚和食鹽。先將公魚拌入食鹽醃製,經一年以上時間至公魚腐化,再加進鹽水進行水浴保溫約15天便成鮭,再經過一個星期浸漬,濾去渣質便成色呈豬紅色的味道鮮美香醇的魚露。
食用魚露與胃癌死亡率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
作者: bluebox 時間: 2006-9-19 13:57
冷菜常見的製作方法
冷菜製作方法主要有拌、熗、醬、醃、鹵、凍、酥、熏、臘、水晶等,這裏介紹幾種常吃的。
1.拌 把生的原料或晾涼的熱原料,經切製成小型的丁、絲、條、片等形狀後,加入各種調味品,然後調拌均勻的作法叫拌。拌製菜肴具有清爽鮮脆的特點。
2.熗 是先把生原料切成絲、片、、塊、條等,用沸水稍燙一下,或用油稍滑一下,然後濾去水分或油分,加入以花椒油為主的調味品,最後進行參拌。熗製菜者具有鮮醇入味的特點。
3.醃 是用調味品將主料浸泡入味的方法。醃製涼菜不同幹醃鹹菜,鹹菜是以鹽為主,醃製的方法也比較簡單,而醃製涼菜須用多種調味品,口味鮮嫩、濃鬱。
4.醬 是將原料先用鹽或醬油醃製,放入用油、糖、料酒、香料等調製的醬湯中,用旺火燒開撇去浮沫,再用小火煮熟,然後用微火熬濃湯汁,塗在成品的皮麵上。醬製菜肴具有味厚馥鬱的特點。
5.鹵 是將原料放入調製好的鹵汁中,用小火慢慢浸煮鹵透,鹵汁滋味慢慢滲入原料裏。製菜肴具有醇香酥爛的特點。鹵的內容還很多,以後再專門介紹。
6.酥 酥製冷菜是原料在以醋、糖為主要調料的湯汁中,經慢火長時間煨燜,使主料酥爛,醇香味濃。
7.熏 是將經過蒸、煮、炸、鹵等方法烹製的原料,置於密封的容器內,點燃燃料,用燃燒時的煙氣熏,使煙火味燜入原料,形成特殊風味的一種方法。經過熏製的菜品,色澤豔麗,熏味醇香,並可以延長保存時間。
8.水晶 也叫凍,它的製法是將原料放入盛有湯和調味品的器皿中,上屜蒸爛,或放鍋裏慢慢燉爛,然後使其自然冷卻或放入冰箱中冷卻。水晶菜肴具有清澈晶亮、軟韌鮮醇的特點. 燉各種肉類的快熟法則
燉肉可以保持肉的醇香味,使許多人喜愛的食物,但是燉肉不容易熟又使人們很難耐心等待,下麵介紹幾種肉類的燉法,使你可以在短時間內吃到香噴噴的燉肉。
1、燉牛肉:燉牛肉時可用幹淨的白布包一些茶葉同煮,這樣牛肉易爛,而且有特殊的香味。
2、燉豬肉:可以往鍋中放一些山楂。
3、燉羊肉:在水中放一些食堿。
4、燉雞肉:在宰雞前給雞灌一湯匙醬油或醋。
5、燉魚:在鍋中放幾顆紅棗,即可除腥,又宜燉熟。
有些美味是不能求快的,慢火吃功夫,慢火吃美味。我燉肉從來不習慣用高壓鍋,就是這個道理。
作者: bluebox 時間: 2006-9-19 13:57
調味出錯補救法
太鹹:煮湯時,不慎多放了鹽,又不易加水時,可將一個洗淨的生土豆或一塊豆腐放入湯內,可使湯變淡;或將一把大米或麵粉用布包起來放入湯內,也可使湯變淡。
太酸:醋放多了,可將一隻鬆花蛋搗爛加入湯內,能有效地減少酸味。
太辣:炒菜時加辣椒太多了,可放入一個雞蛋同炒,辣味可以減少。
太苦:瓜太苦時,滴入少許白醋,可將苦味除去或減輕。
太膩:湯過於油膩,將少量紫菜在火上烤一下,撒入湯中,可除去膩。
醬油太多:若醬油放多了,在菜中加入少許牛奶,可使味道變美
作者: bluebox 時間: 2006-9-19 13:59
幹貨的發製方法
1、水發:A、水發的原理B、冷水發法C、熱水發法D、綜合性水發法E、蒸發
2、油發:
3、鹽(沙)發
4、堿發
5、火發
1、蜇皮:用冷水浸泡,將經過浸泡洗淨的蜇皮,瀝幹水分,投入80℃的水鍋中出水,出水過程中,水溫應始終保持在70℃~80℃之間。約30秒鍾後,蜇頭開始收縮。此時,將蜇皮倒出、過涼後,浸入濃度為1/500的醋精水溶液中(夏季可適當提高水溶液濃度,並在水麵上覆上塊)。經過幾個小時的浸泡,蜇頭又恢複原有的形態並變的很脆。將醋精水溶液倒出,換入清水,即可隨時取用。
2、燕菜:將燕菜洗淨放碗內,對入三成熱的水(夏季可用涼水),用蓋蓋上,見燕菜泡開脹起時,換溫水一次,一手托住燕菜,一手持鑷子,將燕毛擇淨,除去根部的沙子。然後再換溫水一次,讓其繼續脹發,繼續換水,直至燕窩柔軟、光滑即成。使用時,將發好的燕窩撕成小批,用開湯殺一下。
3、熊掌:可分為水發和火發兩種。水發是:先用溫水將熊掌泡7天,中間要經常換水,並保持水的溫度。泡透後,用堿水涮去汙物,裁去油膘,換水用小火燜煮。煮到毛能拔掉時撈出,先去大毛,再用鑷子拔去小毛(注意不使毛斷在肉內),搓去黑皮,揭去腳掌硬皮,然後再用開水煮。見掌殼翹起,把殼爪去淨,剔出骨頭。放入盆內,對入毛湯,放入薑片、蔥段,上籠蒸爛。火發:先將熊掌的毛稍微剪短,用溫水泡軟,用黏土摻碎麥秸和成不軟不硬的泥,頂毛將熊掌糊嚴。將木炭燃著,扒個坑,將熊掌放入,用木炭蓋嚴,燒約兩個小時。見泥發紅,取出晾涼,將泥去掉,放入熱堿水中洗淨,用熱水浸泡,然後用小火燜煮幾小時。見熊掌回軟撈出,拔淨殘留的毛,揭淨掌心的硬皮,搓淨黑皮,再放開水內繼續發製。掌殼翹起後去掉,每開氽煮一兩次,每次都要氽透,直到沒有髒味為止。見熊掌完全回軟脹起,將骨剔出,放入另一盆內,添入毛湯,放入蔥、薑,上籠蒸爛,將湯潷出。另添毛湯,放入蔥、薑,再上籠蒸透,即可使用。
4、猴頭:將猴頭用溫水洗淨,放開水中泡透,再撈入另一開水盆內,蓋上蓋,放在保溫處,讓其燜泡、回軟。撈出,修去根部外皮,洗淨,順毛片開,再順毛坡刀片成大片,放湯鍋內氽透,潷淨水分,放碗內,添入毛湯兩勺,放入蔥、薑,上籠蒸10分鍾(也有適當放入堿的),用溫水淘淨,搌去水分,用蛋清、粉芡糊攪勻,在九成熱的開水中,逐片滑製後即可使用。
5、魚翅:將魚翅的薄邊裁去(因有極細的沙子,不宜煺淨),然後根據魚翅的質量適當加熱,用開水燜發。將燜過的魚翅撈在木桶內,倒入開水,浸沒魚翅,蓋上蓋,保持溫度,燜泡幾個小時。然後去掉翅上的沙質,裁去翅根,冼淨,繼續加熱燜發5個小時左右。將燜透的魚翅晾涼,去骨和去掉腐肉,用清水漂去腥味,再燜再浸。熱天燜浸時間可短些,冷天燜煮時間可長些。發製魚翅,忌用鐵器。
6、魚肚:
7、魚骨:先將魚骨用溫水洗淨,再用開水浸泡兩小時,至魚骨脹起發白時,放入另一盆內,對入毛湯,放入適量生糯米,上籠蒸約30分鍾,見魚骨嫩脆取出,用開水養住,待用。
8、魚唇:將魚唇放在盆內,加入開水,蓋上蓋,反複換開水,讓其繼續燜泡至能煺掉沙時,刮去沙粒與黑皮,煺不掉沙的可繼續發製。去掉沙後,放盆內,換開水繼續發製到能抽去骨時,將骨抽出,保持形狀完整,裁去腐朽邊沿,然後用清水浸泡,除淨腥味和膠質,用開水養住備用。烹調時按需要切成不同形狀,用毛湯殺透即可。
9、魚皮:可水發、油發。一般鯊魚皮較厚,宜水發;鰉魚皮較薄,宜油發。水發:將鯊魚皮放火上,烤至沙子下落,放盆內,加入開水,蓋上蓋,燜至沙粒脫落,將魚皮撈出。如果有的沙粒沒有脫落掉,可繼續燜發。撈出後,將沙粒煺淨,再放開水裏燜發3個小時,然後撈出,將裏外的黃黑皮及腐肉等髒物去淨,放鍋內氽一次,撈出繼續水發。至魚皮光滑柔軟、沒有腥臭味時改刀,用毛湯殺一下,即可燒製菜肴。油發:鰉魚皮薄,可先擦淨,在火上烤軟,用刀裁成13厘米見方的塊,然後厚薄挑開,先下入熱油鍋內激一下,再下入溫油鍋內慢慢浸炸,連續頓火,油溫不能超過五成,將魚皮炸透。再用開水燜泡,使其脹發回軟,刮去黑皮,放盆內,添入熱水,加堿少許,除去浮油,再換用熱水,吐淨堿味,用開水養住。使用時,片成大坡刀片,用開湯殺一下即可。因為魚皮厚薄、老嫩不一,發製時,應注意將發好的及時揀出。
10、鮑魚:先將幹鮑魚洗淨,再添入開水,蓋上蓋,燜至鮑魚發軟,撈在涼水盆內,摳淨黑皮,冼去雜質,撈入開水盆裏,放少許堿麵,蓋上蓋,放灶火台上,繼續燜發。至鮑魚發透、有彈性時改刀,再換熱水,漂去堿味即成。
11、魚裙:將魚裙冼淨,放入熱水鍋內,水燒開後
12、魚頭:鯊魚頭外皮沙子較多,鰉魚頭無沙。鯊魚頭應先放火上烤至沙子脫落,用東西壓在盆內,衝入開水,蓋上蓋,放火台上,讓其燜泡。待外皮回軟,煺去沙,刮淨黑皮,再放入鍋內氽煮後,把魚頭與水一起倒入盆內,繼續燜發。魚頭全部回軟時,抽去骨頭,衝洗幹淨,再繼續燜發,至魚頭無腥味,色澤潔白,即為發好。使用時,用開湯殺一下即可。鰉魚頭除不在火上烤以外,其他發製方法相同。
13、淡菜:將淡菜用溫水洗淨,在清水中浸泡兩三小時,撈放清水盆中,上籠蒸至回軟,摳去雜
14、蟶幹:將蟶幹用開水燜軟,破開,摳出雜質,用水洗淨,放入盆內。添開水,加堿少許,繼續燜發,中間可連續加熱三至四次,至蟶幹肥嫩,用開水養住(稍放一點堿)備用。
15、蚶子:將蚶子用炊帚闖冼幹淨,去沙使殼變白,在開水中撣一下,食用時去掉殼的一麵,另一麵隨肉裝成盤。
16、幹貝:將幹貝用水淘洗幹淨,去掉腰箍(也有叫柱筋,實為一種結締組織),放碗內,添水蒸爛,用水養住備用。使用時,將蒸好的幹貝搓成絲。蒸幹貝的原汁,可用於製作幹貝類菜肴及製清湯使用。
17、魷魚:分生發、熟發兩種。河南多用熟發,就是先將魚須去掉,將魷魚放溫堿水中泡透,使其完全回軟(用堿量視魷魚質量而定,質老肉厚的用堿量大於質嫩肉薄的,一般嫩而薄的魷魚250克用50克堿,老而厚的魷魚可多放一點堿),刮去黑皮,順長切成兩片,連堿水帶魚一起倒入鍋內,在旺火上燒沸後,連續頓火兩次。發至透亮時,將魷魚撈入開水盆內,不等水涼再換開水。每次換開水時,都要少加一些堿。連續換水三次,發至完全脹開。使用時,換溫水使其將堿味吐淨,即可使用。發好的魷魚平滑柔軟,呈白黃色,鮮潤透亮,用手捏著有彈性。發好的魷魚如使用不完,仍放開水內,少放些堿養著備用。
18、蛤蜊:將蛤蜊幹洗用清水洗淨,再放溫水中燜軟即可使用,燜泡時的原汁不要丟掉,可做清湯及其他菜肴。
19、烏魚蛋:食用時,用清水將烏魚蛋洗淨,撈在冷水中揭片後,在開水中浸一下,再放清水中浸泡,使其吐出鹽味,用溫開水養住備用。
20、鹿筋:油發、水發均可。以水發為最好。水發時首先將鹿筋用錘敲敲,使其質地鬆軟。
21、海參:先將海參放入盆內,對入開水,泡軟後放入冷水鍋內;燒開,再撈到開水盆內,蓋嚴蓋,放在灶台較熱處。等到海參發起,撈在開水盆內,用刀子把海參的肚子劃開,取出腸肚,摳淨外邊的黑皮後洗淨,再放入冷水鍋內燒開,仍撈入開水盆內,蓋上蓋,放灶台較熱處。如此反複燜發,直到海參柔軟、光滑、捏著有韌性,才算發好。發好的海參,可放入開水中泡著備用。因海參有大有小,不能同時發透,更不能確定發製幾次,所以必須勤看,發現已發好的及時揀出,其餘繼續發製。對於皮厚又硬的海參,則要先用火燒,再用水發。將海參在火上燒焦外皮,用小刀刮去焦皮露出褐色,然後按上述方法進行發製。夏天發製海參因氣溫較高,應注意海參腐爛、變質,切記不能讓發製海參的盆中有“生水”,更不能讓水渾發粘。不論什麽時候發製海參,都不能讓發海參的鍋內、盆內的水中帶有油膩和鹽堿。如水中有油,海參容易腐爛溶化;如水中有鹽堿,則不易發透。在開肚去腸時,不要碰破海參腹內的一層腹膜,否則發時易爛。但在發好後烹製前,必須用清水將這層腹膜輕輕洗掉。
22、囗蘑:用水洗淨,摳去老根,放盆內,添水上籠,蒸幾分鍾,撈在開水中養住,原汁留用。
23、鹿茸:先將鹿茸放開水裏(用蒸饃水較好),根據鹿茸的多少,質地好壞、氣候冷暖、時間的長短,下入適量的堿。一般是500克鹿茸約100克堿,泡發至鹿茸回軟,去老根,反複洗淨,煮一滾淘淨,再煮,換開水養住備用。
24、羊肚菌:用水泡軟,去根柄,洗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