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保健:食欲不好吃萵筍
萵苣(Lactuca sativa)菊科,萵苣屬草本植物。萵苣可分為葉用和莖用兩類。萵苣的名稱很多,在本草書上稱作千金菜、萵苣、石苣、萵菜、香烏筍、千金菜。葉用萵苣又稱生菜,莖用萵苣又稱萵筍、香筍。萵苣莖葉中含有萵苣素,味苦,高溫幹旱苦味濃,能增強胃液,刺激消化,增進食欲,並具有鎮痛和催眠的作用。是夏秋高溫季節主要蔬菜。其口感爽脆,淡綠清香,老少皆宜。
中醫認為,萵苣味苦、性寒,有益五髒、通經脈、堅筋骨、白牙齒、開胸膈、利小便等功效,可治療高血壓、慢性腎炎、產後乳汁不通等症。
通常人們食用萵筍的莖,其實,葉同樣可食,且營養價值要高於莖。葉中維生素C含量是莖的4倍,胡蘿卜素含量為莖的6倍,蛋白質、糖、鐵等含量也都高於莖。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萵筍中還含有萵苣素、乳酸、蘋果酸、天門冬堿、琥珀酸、甘露醇等。萵筍的漿液十分豐富,味道清新,略帶苦味,能刺激消化,增加膽汁分泌量,刺激消化道各器官蠕動,有助於增進食欲。
萵筍中含有豐富的尼克酸,被認為是胰島素的激活劑,糖尿病人適當食用,有助於改善糖代謝功能。萵筍中含鉀豐富而鈉含量低,適於高血壓、心髒病等患者食用,有助於降低血壓。對腎炎水腫病人也好處。萵筍葉中含較多的菊糖類物質,有鎮靜、安眠的功效。
萵筍是一種美味可口的蔬菜,其莖鮮香脆嫩,可生食、可熟食,可涼拌、可燒、可炒、可燴,也可加工醃製醬菜、泡菜等。萵筍葉清香微苦,同樣可炒可涼拌。萵筍葉洗淨蘸甜麵醬食用,別具風味。也可將萵筍葉洗淨掛麵糊油炸,外焦裏嫩,鬆脆可口。
萵筍雖然好吃,但也不可過多食用,否則會引起夜盲症。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
萵筍中的含碘量高,對人體的基礎代謝和體格發育有利。萵筍葉的營養遠遠高於萵筍莖,秋季愛患咳嗽的人多吃萵筍葉可平咳嗽。
萵筍含鉀是鈉的27倍;含氟參與牙釉質和牙本質的形成和骨骼生長;萵筍含碘也較高。萵筍葉所含的胡蘿卜素、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均高於萵筍莖,丟棄可惜。萵筍可增加胃液、膽汁等消化液的分泌,冬春易患咳嗽者吃萵筍也有好處。
萵苣分葉用萵苣和莖用萵苣,葉用萵苣又分為長葉萵苣、皺葉萵苣、結球萵苣。
家庭食用法∶
選購細莖萵苣,將莖部斜切成薄片,在油鍋中清炒,略加食鹽和鼓油少許,乘熱進食,味極清雋。
將萵苣葉切碎,與豆腐同煮,別具風味。
將萵苣筍莖,先切片,再切成細絲,與春筍絲同炒。
將竹筍煮熟切絲,與高萵苣絲,加醬油麻油拌食,味更鮮美爽口。
萵筍莖切斜塊,浸在鼓油中,食粥菜肴。
吃萵筍,以食莖為主,很多人將葉子拋棄,其實葉子也是最爽口的生菜。西方人常把它配合在冷盤之中。營養學家把萵筍視為貧血患者的最佳食料。李時珍也說萵苣有通經脈,開胸膈之功效。萵筍不但是良好的蔬菜,也是食療佳蔬。
萵筍止腹痛∶人受風寒,腹部隱隱作痛。如果不喜歡吃藥,可將萵苣的莖和葉,搗爛後放在鍋爐上煮熟,作為飲品,能止腹痛。因為萵筍的莖葉中有一種白色的乳狀液,名為萵亞片,英文名稱為LACTUCAIUM。據藥學家的研究,這種液汁有鎮痛和麻醉之效。
萵苣止牙血∶身體虛弱,陰分不足,齒縫間時常出血,或鼻部乾燥,易出鼻血。可萵筍莖切片煮熟加醬油或鹽拌食,以治療和減少出血。
萵筍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能預防和治療壞血病。
萵筍通小便∶小兒小便不便時可用萵苣莖和葉,搗爛如泥,塗敷肚臍之上,小便可以漸漸通暢。也可用蔥數十莖,與萵苣莖十莖一同搗爛,加蜜糖或甘油調成泥餅狀,塗在臍眼以上的肚腹部,亦能使小便通暢。熱水溫熱後塗敷。敷的位置要離開臍眼,敷在肚上。
乳汁不下:用萵筍菜煎酒服。或用萵苣子一合,生甘草三錢,糯米、粳米各半合,煮粥頻食。
百蟲入耳:用萵筍搗汁滴入,蟲自出。
腰部閃傷:用白萵筍子(炒)三兩、白粟米(炒)一撮、乳香、沒藥、烏梅肉各半兩,共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彈子大。每嚼一丸,熱酒送下。
陰囊腫:用萵筍子一合,搗成末,加水一碗煮開五次。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適用於一切瘡癤癰疽、無名腫毒等各種感染化膿性炎症。治闌尾炎映效果也很好。
慢性闌尾炎及闌尾周圍膿腫: 台灣萵筍全草60克,紅花3克,桃仁9克,大血藤30克,黃酒與水合煎服,一日2次。
癰瘡癤毒,無名腫毒:鮮草搗爛外敷於患處,並內服。
指疔:鮮根適量,洗淨搗爛,略加輕粉少許,研勻,塗敷患處,一日換藥2次。
乳癰:鮮根搗爛,外敷。
毒蛇咬傷:鮮根搗爛,加入少量雄黃攪和,敷於傷口周圍。
跌打傷、吐血:全草30克 (鮮草90克),瘦豬肉30克,煮湯服。
皮膚癬疥:鮮草搗爛,混和豬油,包於紗布內,擦拭患部,每日2~3次。
痔瘡:全草一把,煮湯洗拭,一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