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火腿因產地而得名,是雲南具有悠久曆史的名特產品,係 “雲腿”罐頭的固定用料。1984年獲省優、部優產品稱號,年產量如今已上萬噸。 宣威火腿,因加工製作後形似琵琶而稱之為 “琵琶腿”。從橫剖麵看,宣威火腿肉色鮮豔,紅白分明。瘦肉呈桃紅色,鹹香中帶甜味;肥肉香而不膩,形成宣腿特殊風味的因素很多,但地理氣候環境是首要的,醃製工藝技術也起重要的作用。 宣威人在數百年醃臘肉的實踐中,創造了宣威火腿。每年加工期從霜降開始至立春結束,大多集中在冬至到小寒節令期間。鮮腿經過手工醃製,發酵風幹等過程,待到次年端午節後即成熟出售。醃製時放鹽搓揉有竅門:從蹄到肘、先皮後肉,之前還須擠盡淤血。其實,在宣威這塊風水寶地上陀製出好火腿並不神秘。 鑒定宣威火腿的傳統方法是以蔑針作嗅覺分辯,三針定等級, “三針香”為優質產品。目視,一般以腿形飽滿者為上品,但有時會有誤差,不準確。如果要買瘦肉多的,須選“蹄小肉頭厚、皮薄、股骨長”者,即所謂的“油葫蘆”豬或“烏金豬”的後腿。 火腿上桌,一般都是在年關或節假日或親朋好友上門時。吃法可炒、蒸、煮,但在做法上各有講究,急用時,可切片蒸、炒,把蠟黃部分剔去,方能品嚐到宣腿的正味。緩用時,以切塊燒烤到焦黃,排出肉表臘味後,再洗淨煮熟,切片食用。講究點的用砂鍋煮熟,最能反映宣腿的獨特風味。火腿湯的色澤,因產地而異,燒木柴和石炭地方的湯色清亮透明;燒土炭地方的,湯色白如米湯。宣威各地產品何處為佳,各有所好,難有定論。 宣威火腿產生於何時,已難考證,但最遲在明代即已形成。清代雍正年間即進入滇、川首府,清末進入東南沿海要埠。民國初年,經營火腿的工商業者達百餘家。 1920年以前,即有浦在廷等集資興辦的“宣和火腿公司”,引進機械設備,製造罐頭,日產千聽上下。宣腿罐頭以攜帶方便,品質獨特而遠銷昆明、廣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宣和公司毀於火災後,有“雲南宣威浦在廷兄弟食品罐頭有限公司”成立,其產品1923年參加廣州各地賽會受到各界人土的好評。孫中山先生還為其題詞“飲和食德”,從此名聲大著,遠銷香港、新加坡等南洋一帶華僑較多的地方。其後又有“義信成”、“裕後昌”兩家罐頭廠開業,可惜1946年均毀於火災。1947年,德和罐頭公司在昆明成立,生產技術又有了新的改進。 近年來,在宣威市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圍繞 “宣威火腿”做文章的公司、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以強勁的實力打入國際國內市場,其生產技術、產品數量和質量都“更上一層樓”了,成為食品王國裏的佼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