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收藏:龍考

(2006-12-12 22:50:33) 下一個

龍考

——春滿沁園


一、 圖騰考

言龍必先言圖騰。

圖騰一詞是泊來語,來源於印第安語言,意思為“它的親屬”、“它的標記”,後來英國人類學家龍格經商時接觸到此詞後,在1791年出版的他的《一個印第安譯員兼商人的航海探險》一書中,用英語“totem”將其反映了出來。我國出版的《現代沒語詞典》對圖騰的定義是“原始社會的人認為跟本氏族有血緣關係的某種動物或自然物,一般用作本氏族的標誌。[英totem]”。在原始人的信仰中,認為本氏族人都源於某種特定的物種,大多數情況下,被認為與某種動物具有親緣關係,於是,圖騰信仰便與祖先崇拜發生了關係,在許多圖騰神話中,認為自己的祖先就來源於某種動物或植物,或是與某種動物或植物發生過親緣關係,於是某種動、植物便成了這個民族最古老的祖先。那麽中華民族的圖騰是什麽呢?那就首先要搞清楚什麽是中華民族。

我們常說我們是中華兒女,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是龍的傳人,我們懷著赤子之心,那麽我們到底是什麽民族呢?這就需要我們一代一代向前追溯到我們的最早的先祖,看他們怎麽認為自己的血緣來源以及他們在祭奠誰或什麽。這就要從“寺廟”一詞說起。

“寺”和“廟”本是兩個詞,《現代漢語詞典》對寺和廟的定義是:寺,“①古代官署名:大理寺丨太常寺。②佛教的廟宇:碧雲寺丨護國寺。③伊斯蘭教徒禮拜、講經的地方:清真寺。……”。廟,“①舊時供祖宗神位的處所:宗廟丨家廟。②供神佛或曆史上有名人物的處所:土地廟丨嶽廟……”。到了明清時期,寺和廟開始連用,在乾隆年間建成的雍和宮,更是宗教大融合和政教合一的見證。

有了概念的確定,這我們不用考據就清楚了,在佛教和伊斯蘭教產生時的數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供奉和祭奠我們更古老的先祖了,所以說廟是早於寺的,這從我已故的父母的信仰中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證——我的父母都是隻字不識,但他們信神,在我家的神龕供奉的既有老天爺,也有我的爺爺奶奶,這說明他們的信仰是一代一代祖傳下來的。那麽我們到底供奉的祖宗是誰?我是漢族,而漢族的來源——

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建立了秦朝;隨後漢朝建立並統治中國400餘年,該時期中國版圖空前擴大,並以先秦時期的華夏族為核心,融合了羌、匈奴等部落,形成了漢族,再往前推——

禹在公元前2070接受舜的禪讓繼承王位,約公元前2000年禹死後,他的兒子啟打破禪讓製度,開創了子承父位的王位世襲製度,建立了國家機器,原始社會結束,文明時代到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製王朝——夏朝——建立了;前1766年,商朝建立,中國從此有了文字,而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裏,“夏”字和“人”不分,而我們知道,甲骨文是古人刻在甲骨上的記錄當時祭祀祖先和神靈情況的文字,那麽他們祭祀的祖宗是誰?再往前推——

氏族的高級階段——氏族部落時期。由於經濟方式的變化,父權製逐漸取代了母權製,婚姻形態已由對偶婚向一夫一妻製過渡,父係氏族公社建立,此期幾個氏族公社組成一個部落,以後又發展成部落聯盟。據《史記》記載的曆史傳說,約公元前2700年,活動於陝西中部地區有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麵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薑姓部落,又稱赤帝、烈山氏,相傳其母名任姒,一日遊華山看見一條神龍,身體馬上有反應,回來就在烈山石室生下炎帝,炎帝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紀念他的功績,人們把炎帝敬為神農;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遍嚐百草,曾一日中七十次中毒,為了紀念這位炎帝、神農氏、烈山氏、赤帝,一直到今天我們還在說我們有著一棵“赤子之心”。後來炎、黃兩大部落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結為聯盟,並攻占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產生。經筆者邏輯推理——之後人們將生於“華”山的炎帝和被稱為人文始祖也叫“夏”文始祖(前麵講了在甲骨文中“人”、“夏”不分)的黃帝各取一字,我們的族名——“華夏”從此誕生,所以我們說我們是華夏兒女,我們是炎黃之孫。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的黃帝之後,是帝顓頊、帝嚳、帝堯和帝舜,共稱五帝,那麽再往前呢——

母係氏族時期。從初期的母係氏族公社社會起,每個氏族都采用一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作為本氏族的名稱,這就是圖騰。仰韶文化陶器上的鳥、魚、鹿、蛙和人麵魚,就是某些氏族的圖騰。圖騰在母係氏族極其盛行,以至被某些學者稱為圖騰時代。人類在超現實理念的驅使下極力尋求精神上的寄托,求助於一種超自然的神靈保護自己,圖騰是作為一種假設的祖先受到人們崇拜的,其目的是尋求這種與自己有血肉關係的祖先的保佑。在現實生活中,圖騰是祖宗的象征,神聖不可侵犯。圖騰又是氏族的族徽,借此把各個氏族區別開來。上古神話中華胥之國的華胥氏在距今約6500年左右在陳——今河南濮陽生伏羲,又稱伏犧、宓羲,宓棲、包犧、庖犧、皇犧、羲皇、犧皇、太昊,傳說伏羲與女媧同是風姓,是兄妹結婚。女媧是母係社會的首領,掌握著群體的管理大權,敦煌壁畫中就有伏羲女媧圖。伏羲與女媧結合生萬民,這種神話不僅存在於漢族神話中,還存在於藏緬和苗瑤中,可見漢、藏、苗人的祖先都是華胥及其子伏羲。《周易•係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以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近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史記•太史公自序》也說:“餘聞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認為八卦是伏羲所畫。再往前——

上推到這裏就要停一下了,因為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史記》就寫到了這裏,沒有掌握碳14技術司馬遷卻利用他所掌握的古老而樸素的中國天文曆法及皇家圖籍,為我們書寫和展現出了史前文明的脈絡,史祖向上所追述和記錄的《史記》為我們展現了無數氏族圖騰所構成的“華”和無數氏族圖騰所構成的“夏”,以及由“華”和“夏”的圖騰共同溶合成了的“華夏民族”的“血脈”。但中國共有56個民族,其它民族也和漢族一樣嗎?她們的圖騰顯然沒有在此時同漢、藏、苗相溶合,那麽他們的圖騰是什麽又與整個中華民族的圖騰有什麽關連呢?看到我的前述,40歲左右以上的人可能早就看出來了,我講這些都是從我中學時期所學習的1970年代末人教版的中學課本——《中國曆史》中摘錄的,從這本以郭沫若先生的《中國史稿》為主體參考了範文瀾先生的《中國通史》簡編而成的《中國曆史》中,我們聆聽到了史前“華夏民族”的心跳。那麽其它各民族的圖騰又是什麽,整個中華民族又是怎麽形成了今天的龍圖騰呢?請看我的下一部分——龍考。


二、龍考

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龍,出自甲骨文,甲骨文中的龍字便是大口、曲體的動物形象。那麽以前有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龍”這種圖騰嗎?我就以“華表”為主線來一步一步地加以考證。

北京天安門前後,各有一對華表,華表的柱身上雕刻著盤龍,柱頭上立著瑞獸,在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以及盧溝橋等處我們也可以見到華表。那麽為什麽華表要矗立於宮殿、陵墓、橋梁等處?華表究竟在這些建築物中起著什麽作用至今尚有不同看法。那麽華表是怎樣產生的呢?相傳古代的堯和舜為了能經常聽到老百姓的意見,就在橋頭、路口立一根粗大的木柱,百姓可以隨意在上麵書寫意見,朝廷有專人負責將木柱上的意見抄錄後,呈給帝王審閱;另一種說法是,堯和舜為了能經常聽到老百姓的意見,就在其宮門前設諫鼓,另設謗木,也讓其手下的官員舉著謗木到所轄的各氏族村落去巡視,以便於讓有意見的人提出問題。《史記•孝文本紀》記載“古之治天下,朝廷設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今法有誹謗妖言之罪,是使眾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其何以來遠方之賢良?其除之。”據古籍《淮南子·主木訓》記載:“臣聞堯舜之時,諫鼓謗木立之於朝。”

那麽我們就可以從依附於謗木上的圖騰的圖形的形狀來向上一步一步地探究。謗木是什麽樣子的呢?《古今注》中提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之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桔槔”是古代汲水的工具,將一根橫木懸吊在木柱或樹上,一端懸掛重物,一端懸掛水桶,利用杠杆的作用,將水從井中汲出。看來,華表最初的樣子並無盤龍,就隻是象西方的十字架一樣,就是一根立柱,中上部橫貫一根短木。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上可以看到在汴京城中虹橋的兩端各有兩根木柱,柱頭上有十字交叉的短木,柱端立有一隻仙鶴,這顯然就是立在橋頭的“華表木”。這我們首先就清楚了華表就是謗木,而謗木最早是一個十字交叉的木製物體。那麽我們如何破解先人製作出的這個木十字架的玄機呢?看我從形狀上來解密。

中國第一個、第二個和第三個象形文字的誕生:筆者無幸師從於郭沫若先生學習甲骨文,但筆者因青年時期迷戀過金石,故鑽研過小篆,知道中國文字起源於象形文字,那麽這個十字架在比甲骨文更早的時候是不是個象形文字呢?筆者受基督耶穌受難的啟發,認為這個象形的十字架是個和人有關的字,那麽是“人”字嗎?我把這種猜測否定了,因為你要認為他是個“人”字,那麽古人在創造象形文字的時候,既然可以讓“人”不叉開雙腿,又為什麽要多此一舉地讓“人”舉起雙臂呢?並且如果是個“人”字,整個曆史發展就缺乏邏輯性了:因為我們知道後來的盤龍十字架——華表,已經成為皇權的象征了,可皇帝自稱是真龍天子,龍怎麽會附到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身上呢?並且如果按我的推測這個十字架就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象形文字的話,造字者怎麽可能造一個大家都通用的字呢?那麽會不會這個十字架本身另含玄機呢?我看了在小篆中與“大”字放在一起的“夷”字後,馬上就在《現代漢語詞典》上查閱“夷”字,注解是“①我國古代稱東方的民族:淮夷。②舊時泛指外國或外國人:夷情丨華夷雜處。”我豁然開朗了:“夷”既是個體,也是人群,“大”同樣,也既是個體,又是人群,而在首領至高無上製的原始社會裏,第一個文字當然應該是與人群和人群的首腦有關才解釋的通吧?那麽這個木十字架就應該是一個人群以及這個人群的首腦——“大”字,是一個並著雙腿張開雙臂一攬天下的“大”字,有了這個“大”字,一切就好解釋了:這個在“大”身上“持”著“弓”的“夷”字就可能是人類造出的第二個字,以區分開與“大”民族相鄰的這個民族,“夷”就應是在炎黃代表的中原曆史已經進入到農業社會以後而他們尚在狩獵的民族,也就是我們說的蠻荒時代的“蠻夷”的通稱。還可以再驗證:如果隻是為了區別於動物而造個“大”字,又有什麽現實意義?我想作為一個人群需要急於造出的第一個字首先是為了區別於不同的人的,那麽古人造出的第一個字首先要把誰先區別到人的以外呢,那當然就是這個部落的首領了,那麽這個首領就是個“大”字,同時也正是因為部落首領是至高無上的,後來我們就把這種“大”字的“至高無尚”的詞義,延用至今。而那個放下雙臂並著腿的“丨”,造字者是不願把他當成“人”字的,盡管“大”字的“一”是把所有的“丨”聯在一起的,“丨”是需要叉開雙腿去勞動的——“人”字也應運而生。盡管後來“十”也因為要叉開雙腿去帶兵打仗而變成了“大”,但他的前身就是“十”,並且至今仍是皇權所專用的“大”字。

那麽在諫鼓旁另設的謗木,無疑就是皇權的象征的雛形:帝不用走到宮外,你想向帝反應問題時,在謗木前擊鼓,就“如帝親臨”,官員們扛著謗木到各氏族村落去,也“如帝親臨”,因為在帝造出這個“大”字以前,還沒有文字,謗木發展到有了文字以後百姓們可以在謗木上張貼文字,但文字出現以前,這個謗木就隻代表至高無上的“帝”——“大”!這我們就理解了為什麽大量的史料都記載了在遠古時的人們都對謗木視如神明、頂禮膜拜,都將本民族崇拜的圖騰標誌雕刻其上,因為“大”是氏族之母,是部落之父,隻有“大”才有資格說自己是誰的兒子和女兒,隻有“大”才有資格說自己是從哪裏來的,隻有“大”才能說自己是什麽的化身,也隻有“大”把最凶惡的凶禽猛獸依服在自己身上以避邪驅鬼以鎮住本氏族和部落的“臣子”,這才是最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這樣一切就解釋開了。那麽最早造這個“大”字的“帝”,他又最崇拜誰呢?要知道他那時候沒有碳14技術,所以他不可能知道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元謀人,要知道我們手裏拿著碳14還搞不清5000年前的事情,那麽我們的先祖兩手空空怎麽能搞懂距今七十萬年前距他那時候六十五萬年前的事情?所以他那個年代隻能是選擇動物或者其它生物來作為自己的先祖來讓自己和全氏族、全部落的人來祭拜。在那個沒有文字的年代,圖形便成了象形會意的不二法門,現在北京城的“大”——華表——上的圖形是盤龍,那麽我們的五帝時期的“大”字上被賦予的是什麽圖形的圖騰?我們用實物來證明吧——讓我們看一下近年來中國的考古新突破——我將本人前一段時間購置的我最心愛的方輝主編的《國寶檔案》摘錄兩篇,與大家共享——

之一、《地下星圖——濮陽西水坡蚌塑龍虎墓》:“1987年考古學家在河南省濮陽西水坡一帶發掘出土了一對蚌塑龍虎(圖三)(筆者注:與現在龍形一致),距今大約為6500多年,位於墓主人的東西兩側。這座仰韶墓的墓主為一壯年男子,頭南足北,四肢伸直,麵向蒼天。龍虎分左右而置,依照方位,恰和後世流行的‘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相吻合。”(禚柏紅)

之二、《塞外明珠——紅山文化探秘》:“上個世紀初,終於有考古學家跨過了長城,他們的目光落在了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北方向一片褐紅色的山巒上,當地人稱它為‘烏蘭哈達’,也就是紅山。”“1984年,紅山文化的發現終於有了重大突破。在牛河梁,考古隊員挖開了一座5000年前的古墓,古墓主人胸部擺放著兩個精美的玉器,經過研究是屬於紅山文化時期的玉豬龍。它體蜷如環,環首似豬,圓眼有皺;通體拋光,造形生動。”

“1971年,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農民張鳳祥在修梯田時發現一個石洞,從石洞底部,他摸出一個‘鐵勾子’,……,經鑒定,玉龍終於得到正式確認: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國內首次發現的‘中華第一玉雕龍’。玉雕龍為碧綠色,高26厘米,重1000克,身體呈C形,因此被命名為C形玉雕龍。它的鼻子前伸,嘴緊閉,雙眼突起,眼尾細長上翹,頭上刻著方格網狀紋,脊背有長鬃,但無足、爪、角、鱗、鰭,代表了早期中國龍的形象。”

“2003年,考古隊員來到赤峰市敖漢旗的興隆窪文化遺址,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村落,被譽為‘華夏第一村’。興隆窪人生活在距今8000年前,是紅山人的先輩。同年10月,考古人員清理完6個儲藏食物的窖穴後,發現中間還有一個大灰坑。當考古人員將灰土清理幹淨,一個意想不到的東西出現了:由石塊和陶片組成的一條距今8000年的S形龍靜靜躺在那裏,龍頭部擺放著一個野豬頭骨。”

“無獨有偶,在趙寶溝文化遺址發現的一件距今7000多年的陶尊上竟有一幅‘透視畫’,畫中動物是被神話了的豬、鹿和鳥。畫麵運用誇張手法,優美細膩、栩栩如生。其中豬的形象蜷曲做騰飛狀,被稱為中國陶器上的第一豬龍。”

“這一係列的考古發現,為揭開龍首之迷找到了科學的依椐。興隆窪豬首龍的出土,說明龍的原型源於動物,龍一開始就是一種人文的、綜合的合體動物,獨首龍充分說明了先民們對野豬的崇拜。”(李香榮)

當然還有淅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還有環太湖的良渚文化,還有與良渚文化有著同樣密碼的四川廣漢“三星伴月”的三星堆。

……


三、永遠的中華民族

我們知道“中華民族”一詞是康有為先生和梁啟超先生最早提出來的,他們在一係列著作中構造了一個中國各民族的統合體——認為中華民族是一個由56個民族共同組建的民族共同體,而非一個民族,這個觀點在滿族一統中華的晚期提出是有其積極的現意義的:中華民族不隻是滿清時期的滿族的,也不隻是漢武時期的漢族的,也不隻是浴馬東方時代的蒙古族的,他是以古華夏文明為基奠的56個民族的溶合體,56個民族有機的組合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中華民族。

如果說我們中華民族的史祖——太史公為我們展現出的是一幅史前華夏文明的漫漫長卷,那麽此後的中國曆史——《史記》誕生後的“有史以來”中國曆史,就是我們大家共同書寫的。包括我所屬的這支“華夏民族”在內的無數的其他圖騰所孕育出的血脈在古老的東方衝撞和溶合,她們奔騰不息,匯成長江黃河,共同造就了今天古老而文明的當今現代化的中華民族。

至今銘刻在中華民族的“大”——華表之上的中華民族的圖騰——龍,到底是什麽,她的軀體到底都是由什麽組成的,有人說中國龍具有虎鼻、獅鬢、馬臉、豹眼、牛耳、鹿角、鷹爪、蛇身、魚鱗等外部特征,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的腹,魚的鱗,鹿的腳掌,鷹的爪子,而有人認為考察龍,首先要弄明白,究竟什麽是其基調、主幹或主體原形,但我想說的是,不管是“蛇龍說”、“豬龍說”、“熊龍說”、“揚子鱷龍說”,或者別的什麽龍說,恐怕起碼在我們的十二屬相裏都能找出龍的影子,但這一切還重要嗎?這一切都隻是在萬萬年來中華民族的其中的一脈中的不同的子祠所演繹給她的不同的注解。我們所用肉眼看到的隻是她華美的軀殼,但殖入她軀殼內的每一寸肌膚的無窮無盡的內涵,不正是56個民族相溶相通、生生不息的靈魂嗎?56個民族的靈魂構成了中華龍,中華龍凝聚了整個中華民族的靈魂,我們是龍的傳人,龍,就是我們自已!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